热电偶温差电动势测量与研究
【摘要】:通过在理论上进行分析推导和具体的实验研究, 证明在一定范围内, 铜-康铜热电偶产生的
电动势与加热时间存在线性关系,并提出了改善实验误差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数据整理 电动势 平均值 铜-康铜热电偶 冰水混合物 热电偶温度计
【Abstract 】:Derived by 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specific, Prove that
within a certain range, Copper - constantan thermocouple emf generate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heating time,And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xperimental error of the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Data processing 、EMF 、Average 、 Copper - constantan 、hermocouple 、Iced water mixture 、 Thermocouple thermometer
一、 实验原理
热电偶亦称温差电路,是由A 、B 两张不同材料的金属丝的端点彼此紧密接触而组成的。当两个接点处于不同温度时,在回路中就有直流电动势产生,该电动势称温差电动势或热电动势。当组成热电偶的材料一定是,温差电动势Ex 仅与两接点处的温度有关,并且两接点的温差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有如下近似关系式:
E ⅹ≈α(t -t0)
式中α称为温差电系数,对于不同金属组成的热电偶,α是不同的,其数值上等于两接点温度差为1℃时所产生的电动势。t 工作端的温度。t 。冷端的温度,为测量温差电动势,就需要在回路中接入电位差计。但测量仪器的引入不能影响热电偶原有的性质,例如不影响它在一定的温差t-t 。下应有的电动势Ex 值。要做到这一点,实验时应保证一定的条件,根据伏打定律,即在A 、B 两种金属之间插入第三种金属C 时,若它与A 、B 的两连接点处于同一温度t 。,则该闭合回路的温差电动势与上述只有A 、B 两种金属组成回路时的数值完全相同。所以,我们把A 、B 两根不同化学成分的金属丝的一端焊在一起,构成电热偶的热端。
二、 数据结果分析
室温:15.7℃ Ent=6.6×10¯4 N t。=0℃
上述实验数据通过整理得(电动势求平均值):
E ⅹ-t 图如下:
E(mv) t (℃)
如图:E ⅹ-t 图中的曲线近似一条直线,那么有: Eb — Ea
K= -----------,即较远的两点,取(25,0.77)和(95,3.77) 两点
tb — ta
得:
3.77—0.77
K= ------------- =0.0429,即可有ā=0.0429。
95—25
E ≈а(t-t。)=0.0429
三、结果分析报告
在本实验的热电偶为铜-康铜热电偶, 属于T 型热电偶,其测温范围在270℃ - 400℃之间,优点有热电动势的直线性好,低温特性良好,再现性好,精确度高。但是(+)端的铜易氧化。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把两根不同化学成分的金属丝的一端焊在一起,构成热电偶的
热端(工作端)。将另两端各与铜引线焊接,构成两个同温度的冷端(自由端)。铜引线与电位差计相连,这样组成一个热电偶温度计。
对于上述实验,我进行了误差分析,本次实验可能存在以下误差: 1、
随着实验的进行,冰水混合物可能溶化,不再维持0℃,即t 。可能随着时间的推长而大于0℃,这样导致а误差;
2、 3、 4、
升温过快而不稳定,导致温度计数有误差;
随着温度的升高,导致铜-康铜热电偶的电阻值变化,从而可能影响实验; 传感器头在使用过程中或许没有完全浸在冰水混合物中,或接触到保温杯壁,从而对实验结果造成偏差;
5、 6、
传感器头在实验过程中或许没有接触恒温炉孔德底或壁,影响实验结果; 器材的急流误差等。
四、对本实验的见解及看法
1、本实验重在培养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过程的原理比较简单,只需要我们大致的通过实验测出热电偶的温差电系数,了解温度计的原理。
2、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实验堆升温测数据比降温测数据更容易,并且时间较短。
从而,我们对实验器材,特别是温控仪的散热有更高的期望,希望能减少我们在实验中所用的时间。
3、 实验中,用冰水混合物作为冷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温度易控制,且在实验数据处
理方面显得更简便。
4、 实验中要求我们升温测一次,降温再测一次,得到的数据求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
是因为温度不一致可能导致热电偶的电阻变化,从而出现电动势的偏差,这样做有利于减少误差,提高准确度。
热电偶温差电动势测量与研究
【摘要】:通过在理论上进行分析推导和具体的实验研究, 证明在一定范围内, 铜-康铜热电偶产生的
电动势与加热时间存在线性关系,并提出了改善实验误差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数据整理 电动势 平均值 铜-康铜热电偶 冰水混合物 热电偶温度计
【Abstract 】:Derived by 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specific, Prove that
within a certain range, Copper - constantan thermocouple emf generate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heating time,And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xperimental error of the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Data processing 、EMF 、Average 、 Copper - constantan 、hermocouple 、Iced water mixture 、 Thermocouple thermometer
一、 实验原理
热电偶亦称温差电路,是由A 、B 两张不同材料的金属丝的端点彼此紧密接触而组成的。当两个接点处于不同温度时,在回路中就有直流电动势产生,该电动势称温差电动势或热电动势。当组成热电偶的材料一定是,温差电动势Ex 仅与两接点处的温度有关,并且两接点的温差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有如下近似关系式:
E ⅹ≈α(t -t0)
式中α称为温差电系数,对于不同金属组成的热电偶,α是不同的,其数值上等于两接点温度差为1℃时所产生的电动势。t 工作端的温度。t 。冷端的温度,为测量温差电动势,就需要在回路中接入电位差计。但测量仪器的引入不能影响热电偶原有的性质,例如不影响它在一定的温差t-t 。下应有的电动势Ex 值。要做到这一点,实验时应保证一定的条件,根据伏打定律,即在A 、B 两种金属之间插入第三种金属C 时,若它与A 、B 的两连接点处于同一温度t 。,则该闭合回路的温差电动势与上述只有A 、B 两种金属组成回路时的数值完全相同。所以,我们把A 、B 两根不同化学成分的金属丝的一端焊在一起,构成电热偶的热端。
二、 数据结果分析
室温:15.7℃ Ent=6.6×10¯4 N t。=0℃
上述实验数据通过整理得(电动势求平均值):
E ⅹ-t 图如下:
E(mv) t (℃)
如图:E ⅹ-t 图中的曲线近似一条直线,那么有: Eb — Ea
K= -----------,即较远的两点,取(25,0.77)和(95,3.77) 两点
tb — ta
得:
3.77—0.77
K= ------------- =0.0429,即可有ā=0.0429。
95—25
E ≈а(t-t。)=0.0429
三、结果分析报告
在本实验的热电偶为铜-康铜热电偶, 属于T 型热电偶,其测温范围在270℃ - 400℃之间,优点有热电动势的直线性好,低温特性良好,再现性好,精确度高。但是(+)端的铜易氧化。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把两根不同化学成分的金属丝的一端焊在一起,构成热电偶的
热端(工作端)。将另两端各与铜引线焊接,构成两个同温度的冷端(自由端)。铜引线与电位差计相连,这样组成一个热电偶温度计。
对于上述实验,我进行了误差分析,本次实验可能存在以下误差: 1、
随着实验的进行,冰水混合物可能溶化,不再维持0℃,即t 。可能随着时间的推长而大于0℃,这样导致а误差;
2、 3、 4、
升温过快而不稳定,导致温度计数有误差;
随着温度的升高,导致铜-康铜热电偶的电阻值变化,从而可能影响实验; 传感器头在使用过程中或许没有完全浸在冰水混合物中,或接触到保温杯壁,从而对实验结果造成偏差;
5、 6、
传感器头在实验过程中或许没有接触恒温炉孔德底或壁,影响实验结果; 器材的急流误差等。
四、对本实验的见解及看法
1、本实验重在培养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过程的原理比较简单,只需要我们大致的通过实验测出热电偶的温差电系数,了解温度计的原理。
2、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实验堆升温测数据比降温测数据更容易,并且时间较短。
从而,我们对实验器材,特别是温控仪的散热有更高的期望,希望能减少我们在实验中所用的时间。
3、 实验中,用冰水混合物作为冷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温度易控制,且在实验数据处
理方面显得更简便。
4、 实验中要求我们升温测一次,降温再测一次,得到的数据求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
是因为温度不一致可能导致热电偶的电阻变化,从而出现电动势的偏差,这样做有利于减少误差,提高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