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世界文艺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三月———云雀之歌》
的曲式分析
程迎接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是其钢琴小品创作的典范之作,在其创作生涯和世界音乐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三月———云雀之歌》以舞蹈性的旋律描绘出了大自然的风光,其简洁规范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在表现上起到了恰到好处的作用,值得我们分析研究。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三月(云雀之歌)》;曲式分析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57-01
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年)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著名音乐家,在歌剧、芭蕾舞剧、管弦乐、室内乐、协奏曲、独奏曲以及浪漫曲等音乐创作各个领域都有较为突出的成就。长期以来,音乐界对柴科夫斯基创作的交响乐、歌剧、芭蕾舞剧等大型作品的研究较多。在为数不多的对柴科夫斯基小型音乐作品的研究方面,也有一些关于钢琴套曲《四季》的研究成果面世。但多是钢琴套曲《四季》的整体音乐研究、演奏技术研究,或者集中在《一月》、《六月》、《八月》、《十一月》这几首热门曲子的研究,对于《三月———云雀之歌》的分析与研究则较少。
中跳音及装饰音的出现,仿佛在模仿云雀跳动的剪影和婉转的歌喉,使云雀的形象更为生动、活泼、逼真。
连接部分:23-30小节。其低音一直保持在g 小调的属准备之上。相当于一个乐段规模的连接部分,材料来源于A 乐段与B 乐段综合,和声配置上属到主的进行,没有华丽丰富的和声与织体变化,在此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小节,以属和声做准备,引出再现段,这一系列的处理,使B 乐段到再现的A1乐段具备比较完美的过渡功能。
再现部:31-38小节。基本上是第一乐段的完全重复,调性回到g 小调,和声织体均未改变。
尾声:39-46小节。第39-42小节再现了A 乐段中主题a 乐句中云雀的主题材料,随后进行分裂、重复等变化于发展,通过两次D56-t 补充性终止进行收拢,结尾处主和弦持续进行,使乐曲完满结束。由弱到极弱的力度处理,体现了云雀歌舞之后渐渐飞去的情景,伴随着云雀向远方飞去,留下对春天的美好期待。最后一个音符上延音记号的运用,更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一、曲式分析
《三月———云雀之歌》是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十二首中曲式结构比较简单的一首乐曲,为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分为三个段落:A B A1,A 乐段(2-10小节)分为a+a1两句;B 乐段(11-30小节)分为b+b1+b2三句和属准备部分;A1乐段则是第一段的原样重复,最后8小节为尾声。再现原则在该曲曲式结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曲子开头1-2小节为引子部分,调性为g 小调,为整首曲子的速度、力度等方面设定了基调,并且低声部的主持续音自然的引出了呈示段的主题。
A 乐段(2-10小节)结构可以分为两个乐句,第一句由4个小节构成,这一乐句又可以细分为两个乐节,表现为古典音乐中典型的方正结构。在低声部的伴奏下,主题呈现。主题的展开采用具有复调因素的织体写法,高低声部交错出现,旋律婉转起伏,和声主要围绕主属功能进行,音响稳定。这部分描写了云雀
,
在枝头欢快玩耍的场面,云雀的出现,仿佛给人们带来了春的消息。第二句由4小节构成,主调为g 小调,与第一句为同头异尾的平行结构,最后两个小节以k46-D7-t 的和声进行完全终止。
B 乐段(11-22小节)开始转调,从g 小调转入降B 大调,并且低音为降B 大调的主持续音,一直连续了12小节。与A 段形成对比,由g 小调转入它的关系大调降B 大调,将A 乐段稍为暗淡柔和的色彩冲淡了许多,速度稍快,力度渐强。本段基本结构为b+b1+b2(4+4+4)三句式乐段,其中第二句和第三句在调性上向降B 大调离调,在第22小节回到主调g 小调,具有一定调性回归的意味。大小调的交替出现,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经常用到,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也是用来表现音乐明暗色彩和心绪变化的创作手法,同时也使旋律发展具起伏活跃的感觉。该段落
二、曲式结构图示
《三月———云雀之歌》的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三月———云雀之歌》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作曲家以模拟手法勾画出神形兼备的云雀,主题为方整乐句,全曲乐段均为非方整结构,中段为扩充的三句式乐段,有关系大小调交替,使得中段与首尾形成结构对比和调性对比,再现段原样再现后,尾声材料再现了开始的乐句,与主题相呼应。从整体曲式结构来说,该乐曲是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参考文献:
[1]解瑂.古典音乐零距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李虻.柴科夫斯基《三月———云雀之歌》曲式分析[J].音乐生活,
2012(03).
57
2016-5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世界文艺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三月———云雀之歌》
的曲式分析
程迎接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是其钢琴小品创作的典范之作,在其创作生涯和世界音乐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三月———云雀之歌》以舞蹈性的旋律描绘出了大自然的风光,其简洁规范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在表现上起到了恰到好处的作用,值得我们分析研究。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三月(云雀之歌)》;曲式分析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57-01
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年)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著名音乐家,在歌剧、芭蕾舞剧、管弦乐、室内乐、协奏曲、独奏曲以及浪漫曲等音乐创作各个领域都有较为突出的成就。长期以来,音乐界对柴科夫斯基创作的交响乐、歌剧、芭蕾舞剧等大型作品的研究较多。在为数不多的对柴科夫斯基小型音乐作品的研究方面,也有一些关于钢琴套曲《四季》的研究成果面世。但多是钢琴套曲《四季》的整体音乐研究、演奏技术研究,或者集中在《一月》、《六月》、《八月》、《十一月》这几首热门曲子的研究,对于《三月———云雀之歌》的分析与研究则较少。
中跳音及装饰音的出现,仿佛在模仿云雀跳动的剪影和婉转的歌喉,使云雀的形象更为生动、活泼、逼真。
连接部分:23-30小节。其低音一直保持在g 小调的属准备之上。相当于一个乐段规模的连接部分,材料来源于A 乐段与B 乐段综合,和声配置上属到主的进行,没有华丽丰富的和声与织体变化,在此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小节,以属和声做准备,引出再现段,这一系列的处理,使B 乐段到再现的A1乐段具备比较完美的过渡功能。
再现部:31-38小节。基本上是第一乐段的完全重复,调性回到g 小调,和声织体均未改变。
尾声:39-46小节。第39-42小节再现了A 乐段中主题a 乐句中云雀的主题材料,随后进行分裂、重复等变化于发展,通过两次D56-t 补充性终止进行收拢,结尾处主和弦持续进行,使乐曲完满结束。由弱到极弱的力度处理,体现了云雀歌舞之后渐渐飞去的情景,伴随着云雀向远方飞去,留下对春天的美好期待。最后一个音符上延音记号的运用,更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一、曲式分析
《三月———云雀之歌》是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十二首中曲式结构比较简单的一首乐曲,为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分为三个段落:A B A1,A 乐段(2-10小节)分为a+a1两句;B 乐段(11-30小节)分为b+b1+b2三句和属准备部分;A1乐段则是第一段的原样重复,最后8小节为尾声。再现原则在该曲曲式结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曲子开头1-2小节为引子部分,调性为g 小调,为整首曲子的速度、力度等方面设定了基调,并且低声部的主持续音自然的引出了呈示段的主题。
A 乐段(2-10小节)结构可以分为两个乐句,第一句由4个小节构成,这一乐句又可以细分为两个乐节,表现为古典音乐中典型的方正结构。在低声部的伴奏下,主题呈现。主题的展开采用具有复调因素的织体写法,高低声部交错出现,旋律婉转起伏,和声主要围绕主属功能进行,音响稳定。这部分描写了云雀
,
在枝头欢快玩耍的场面,云雀的出现,仿佛给人们带来了春的消息。第二句由4小节构成,主调为g 小调,与第一句为同头异尾的平行结构,最后两个小节以k46-D7-t 的和声进行完全终止。
B 乐段(11-22小节)开始转调,从g 小调转入降B 大调,并且低音为降B 大调的主持续音,一直连续了12小节。与A 段形成对比,由g 小调转入它的关系大调降B 大调,将A 乐段稍为暗淡柔和的色彩冲淡了许多,速度稍快,力度渐强。本段基本结构为b+b1+b2(4+4+4)三句式乐段,其中第二句和第三句在调性上向降B 大调离调,在第22小节回到主调g 小调,具有一定调性回归的意味。大小调的交替出现,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经常用到,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也是用来表现音乐明暗色彩和心绪变化的创作手法,同时也使旋律发展具起伏活跃的感觉。该段落
二、曲式结构图示
《三月———云雀之歌》的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三月———云雀之歌》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作曲家以模拟手法勾画出神形兼备的云雀,主题为方整乐句,全曲乐段均为非方整结构,中段为扩充的三句式乐段,有关系大小调交替,使得中段与首尾形成结构对比和调性对比,再现段原样再现后,尾声材料再现了开始的乐句,与主题相呼应。从整体曲式结构来说,该乐曲是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参考文献:
[1]解瑂.古典音乐零距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李虻.柴科夫斯基《三月———云雀之歌》曲式分析[J].音乐生活,
2012(03).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