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建筑教育 2009年第18卷第2期
J OURNAL OF ARCH I T ECTURAL EDUCATI ON I N I N S T I T UT I O N S OF H I G HER LEAR N I N G V ol 118No . 22009
15
环境伦理观:一种重要的城市规划
价值观
秦红岭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 北京 100044)
摘要:城市规划只有以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为指导, 形成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才能实现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引入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必要性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 环境危机问题的产生与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 城市规划在解决现实城市环境问题上存在着价值偏颇; 第三, 城市规划与环境伦理两种学科理论发展与创新的需要。关键词:环境伦理; 城市规划;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TU -023; TU 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09) 02-0015-05
城市规划本质上是规范的而非实证的学科, 它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过程, 受不同时代的哲学理性和价值观念影响。早在世界工业化与城市化初期, 因环境污染和居民生存状况恶劣等城市环境问题的凸显, 就有学者提出城市规划方面的生态价值理念: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Ebenezer H o w ar d) 的田园城市理想, 是一种将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的城市模式, 着重于城市与自然的平衡, 实质上是从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寻求与自然协调的一种探索; 苏格兰生物学家盖迪斯(Patrick G eddes) 则强调应把自然区域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框架和重要背景, 认为人类社会必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在供求关系上相互取得平衡, 才能持续地保持活力; 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提出的/有机疏散0思想, 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机的集合体, 人们应该从大自然中寻找与城市建设相类似的生物生长、变化的规律来研究城市, 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各个区域, 城市才会保持健康。20世纪中叶以来, 尤其是80年代以后, 随着城市和自然系统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普遍提高, 城市规划价值观中生态学理念和环境伦理学理念的引入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所有有关城市的决定和判断都是由价值观而不是技术因素驱动的。因此, 尽管技术、经济和制度因素都很重要, 但最后的决议都取决于决策者的价值观体系。0城市规划只有以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为指导, 形成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才能实现人类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学也称生态伦理学, 是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系统研究, 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 应当采取怎样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
[1]
收稿日期:2009-03-01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建筑伦理学0学术创新团队成果
作者简介:秦红岭(1966-), 女,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伦理学和建筑文化研究, (E
-vi p . .
16 高等建筑教育 2009年第18卷第2期
然界应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等问题。虽然人类有关环境伦理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资源早已有之, 如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提倡的/天人合一0、道法自然和节制物欲的思想, 但人们一般认为, 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性哲学学科, 环境伦理学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充分酝酿后, 于20世纪70年代问世。它的出现表达了人类试图借助道德手段缓解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达成人与自然新的和谐统一的意愿, 显示了人类为消除生态危机, 确保自己在自然中的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做出的道德努力。环境伦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伦理理念和伦理准则问题。前者牵涉到人类如何看待自然生态环境的一整套思维模式、思想方法和思想观念, 它更多地指人类对待自然的根本态度; 后者则是作为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面临生态环境问题时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具体而言,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引入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危机问题的产生与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秘书长莫里斯(Maurice S trong) 曾指出, 城市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此话颇有道理, 因为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是人们生活与工业生产高度聚集的场所, 也是环境问题表现得最强烈、最集中、最敏感的空间区域。同时, 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改善地球环境状况的关键在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 抓好了城市环境, 就抓住了问题的首要环节。
工业革命以前, 城市规模较小, 人口数量不大, 城市化率较低, 城市处于低速发展阶段, 自然生态也没有受到深层的伤害, 自我恢复能力较强, 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得并不明显。工业革命后, 伴随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高度集中, 伴随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以及生产力水平的突飞猛进, 城市规模迅速膨胀, 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引发出大量的城市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例如, 城市发展导致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 引发了一系列生态连锁反映, 包括水资增长、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生物链被破坏等等, 城市逐渐失去了良好的环境自净能力, 生态平衡被打破。在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篇题为5改造城市:为了人们和地球6的调查报告中显示, 虽然城市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2%, 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进行活动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8%, 城市人口消耗了工业木材总使用量的76%、生活用水总量的60%。另据有关资料, 城市使用着全球75%的资源, 却贡献了3/4的全球污染物。
随着改革开放多年来城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发达国家近百年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在中国近20年内集中爆发, 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世界银行52001年发展报告6中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 其中中国就占了16个。中国污染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多数发达国家, 每增加单位GDP 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3年中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 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 居世界第一; 2004年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目前, 中国城市总体上空气质量较差, 在检测的500个城市中, 只有38. 6%的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 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 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相比之下, 纽约才二十几微克。还有学者指出, 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普遍遭遇水体富营养化的/绿0、气候热岛效应的/红0、沙尘暴或酸雨的/黄0、城市灰霾的/灰0四色效应的现实生态尴尬和水资源枯竭、化石能源短缺、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长期生态威胁
[2]
。
英国诺丁汉大学学者布兰达和维尔在他们合著的5绿色建筑) ) ) 为可持续的未来而设计6一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本质上说, 城市是在地球这个行星上所产生的与自然最为不合的产物。尽管世界上的农业也改变了自然, 然而它考虑了土壤、气候、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 即它还是考虑自然系统的。城市则不然, 城市没有考虑可持续的未来问题。现代城市的支撑取决于世界范围的腹地所提供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而它的耗费却反馈到了环境, 有时还污#[3]
秦红岭 环境伦理观:一种重要的城市规划价值观
17
伊认为:/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 现代城市天生就是不可持续的, 因为它们必须消耗食物、能量和原料; 它们制造的废物比它们能处理的要多; 而且它们迅速地改变着所在地的生态平衡。0
可见, 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衰退的根源来自城市本身。因此, 适宜的城市规划政策、管理模式及城市发展形态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之一。然而, 正如我们在下文中将要讨论到的问题, 环境危机和城市规划之间的紧密关系至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正确的认识, 城市规划在解决现实城市环境问题上存在的价值偏颇, 非但没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 不适当的城市规划给自然系统造成了更多的人为干扰, 助长了城市与自然系统之间的不和谐。正如迈克尔#韦尔班克在讨论可持续性的城市形态研究时指出:/一个拙劣、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构想也许比-无所作为. 更可怕。事实上, 针对规划师构想的远景提出的建议一点也不少, 而他们也必须注意, 作为专业人员, 他们过去一些建立在不合理的根据上的远景规划所造成的后果至今还受到人们的诟病。01994年美国建筑学院研究所协会及建筑师学会(ACSA /AI A ) 在一个研讨会的纪要中明确指出:/建筑曾经是个形态问题, 而现在则关系到了人类的生存。在过去的11万年中, 我们一直用建筑来保护我们免受环境的侵害, 但直到现在才发现, 我们的建筑正在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而且超过了这个地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多的人相信, 一个合乎道德的文化转变是必要的, 而且自然界的美和力量能够为我们打开通向未来的大门。0虽然上述观点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建筑, 但实际上建筑与城市设计和城市形态是不可分离的, 我们的建筑所存在的问题折射了规划存在同样问题。景观规划学者俞孔坚提出的/反规划0概念, 也触及到自然系统危机与城市规划之间的某种关联, 因而他通过反思理性建设规划的谬误, 表达了对传统城市规划/科学性0的质疑以及对传统规划的理性基础和价值观的反叛。他认为:/如果我们把目前常规的建设规划程序作为-顺. 规划, 那么-反规划. 表达了在规划程序上的一种反动, 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首先以土地的健康和安全的名义和公共利益的名义, 而不是从眼前的开发商的利益和短期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 不过分依赖于城市化和, [6]
[5][4]
态服务功能为前提, 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基本的出发点是, 如果我们的知识尚不足以告诉我们做什么, 但却可以告诉我们不做什么。理性并没有死, 只要将城市与生命的土地之间的-图-底. 颠倒过来, 理性便可复活。0
二、城市规划在解决现实城市环境问题上存在着价值偏颇
/可持续性发展的紧迫性使一种早已为人们遗忘或忽略的观点又重新获得了生机:即规划应该, 而且也可以按照一种宏观的理念来开展。0问题的关键是, 我们首先应当分析与反思城市规划在解决现实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宏观价值理念本身是否正确, 是否与环保理念相协调。
有学者认为, 城市设计缺乏生态价值理念的原因之一, 是中国以往城市建设深受/经济理性0和/发展优先0思想和观念左右。因而, 在实际编制和制定近期实施的城市设计项目时, 如果遇到行政干预或强势利益集团介入时, 通常牺牲最大的总是自然要素。究其原因非常简单, 除了个别像土地那样的生态要素可以商品化外, 一般的生态要素及其作用通常都难以用商品货币形式来衡量, 从而变成城市建设和规划中被/优先调整0的对象
[9][8]
[7]
。还有学者
认为, 现行城市规划学科解决城市问题不得力的原因之一是规划中以人为单一价值主体所引起的, 要更好解决城市问题, 应深刻检讨现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如, 技术标准代替价值标准的实用主义思想, 社会理性缺失导致的效率优先思想, 漠视自然价值的人本主义思想
[10]
。笔者认为, 从生态学和环境伦理
学的视角审视, 城市规划在解决现实城市环境问题上存在的宏观价值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工具理性的膨胀与价值理性的缺失。人的理性在哲学视阈中存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维度。工具理性着重手段对达成目的的可能性, 它的特点是注重手段、注重方法、注重技术、注重实证、注重量化。价值理性则是人类对价值和价值追求的一种自觉意识, 它注重目的、注重结果, 认为方法和技术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在社会生活中, 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的价值取向, 成为其关注的对象。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公共政策, 既具有工具理性又有着较强的价值理性。然而, 多年来城市规划界潜移默化地受到工具理性至上论的影响,
18 高等建筑教育 2009年第18卷第2期
指出的:/过去指导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是追求完全客观地将事实与价值分裂的-科学性. , 这就造成许多规划成果是违背生态和环境原则的, 甚至是反生态的。为此, 重新树立环境与生态的价值取向的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11]
便是漠视自然存在的价值, 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 自然界本身没有价值和尊严, 自然环境在规划中只是为我所用之物, 因而无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 盲目攫取自然资源, 其实践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无情惩罚。因此, 科学合理的人本主义价值原则强调的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 它不仅意味着关怀人、尊重人的需要和权利, 强调人类的利益, 强调当代人的利益, 也意味着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 对人以外的事物, 尤其是自然环境给予尊重与关怀, 强调维护生态平衡, 关注子孙后代的利益。
三、城市规划与环境伦理两种学科理论发展与创新的需要
在当代社会, 科学的发展昭示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在紧密联系, 而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综合问题则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 不仅要求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求不同学科之间在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
纵观世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演变历程, 规划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一直比较活跃, 城市规划理论的日益丰富与借鉴包括人文学科在内的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是分不开的, 如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尤其对于生态城市规划而言, 其对象是区域或城市生态系统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包含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子系统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其中的各种关系盘根错节, 互为因果, 更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黄光宇强调, 生态城市是一种跨学科的城市发展理念, 而不是某一种单一的发展形式
[13]
城市规划的工具理性偏好还表现在不能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理念是经济效率优先, 而忽略了维护社会公平和环境公平的责任, 致使经济效益实际上成了主要的, 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杠杆, 其他目的都沦为从属的, 或可有可无的东西。因而, 当城市发展建设中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 往往主要满足经济效益的追求和用地的技术标准, 通过和实施牺牲环境利益的不合理规划。因此, 对于规划界而言, 我们应客观审视过去多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中以效率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 突出伦理精神的价值导引作用, /应深入省察199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领域工具理性不断膨胀及人文精神和伦理观念严重迷失的问题, 并据此矫正和明确城市规划建构和发展方向0
[12]
。面对实际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建设
中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时, 应慎重权衡它们之间的利害轻重, 强调对城市规划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的环境伦理考量, 重视社会公平与环境伦理价值诉求的优先性, 尤其是在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使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合理统一起来,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两难课题。
其二是片面人本主义理念中所体现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自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以来, 人本主义便是城市规划奉行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诉求。如5雅典宪章6中强调, /对于从事城市规划的工作者, 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是衡量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0近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人本主义0强调一切为了人固然是对的, 但一味强调人的目的性意义和人的主体性作用有可能会偏向另一个极端, 走向一种主体决定论的误区, 使人本主义理念被片面理解为/人类中心主义0或/唯人主义0。这种片面的人本主义理念恰恰是解决城市生,
。在2007年4月召开的第二
届H o lci m 可持续建筑国际论坛上, 与会专家认为, 建筑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绝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使命, 这需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技术、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合作。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全球化城市0概念的提出者萨斯基娅#萨森(Sask ia Sassen) 认为, 从历史角度看, 今天的建筑师、工程师和规划者都掌握了很多环境技术, /但最终的决策决定于各方面考虑的结合0
[14]
。
在城市规划领域引入环境伦理学的理念与规范, 对于从整体上或宏观综合的角度应对目前城市,
秦红岭 环境伦理观:一种重要的城市规划价值观
19
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的环境伦理, 能够用高度综合性的哲学智慧去冷静地思考当前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指导规划价值选择与规划制度改革, 为城市环境保护实践提供可靠的道德基础和伦理支持, 这是偏重于对城市局部或某一问题的微观层次之研究的实证学科所欠缺的地方。/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拓宽了原来学科交叉的视野, 使学科交叉更加广泛, 增强了精神层面学科的道德属性, 使规划理论更加多元化。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15]
#威廉姆斯. 紧缩城市) ) ) 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87; 212; 79; 13. [2]王如松. 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J].学术月刊,
2007(7) :7.
[3]沈清基, 郑颖. 大地伦理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 2001(2):12.
[6][美]南#艾琳. 后现代城市主义[M ].张冠增, 译.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50.
[7]俞孔坚, 李迪华, 刘海龙. /反规划0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18.
[9]王建国. 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J].规划师, 2002
(4):18.
[10]李王鸣, 应云仙. 生态伦理) ) ) 城市规划视角纳新[J].
城市规划, 2007(6) :28.
[11]李阎魁. 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2007:196.
[12]陈锋. 城市规划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之辨[J].城市规
划, 2007(2) :16.
[13]黄光宇. 生态城市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
2004(6):46.
[14]李振宇, 张萌. 走向/有法无式0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7H o lc i m 可持续建筑论坛评述[J].建筑学报, 2007(8) :40.
[15]李王鸣, 应云仙. 生态伦理) ) ) 城市规划视角纳新[J].
城市规划, 2007(6) :31.
[16]甘绍平. 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
出版社, 2002. 174.
对于环境伦理学自身的学科发展而言, 将环境伦理的基本理念向一些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实践性学科渗透, 使之对社会各个层面都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这既是环境伦理实践品性的需要, 也是环境伦理建设的成功之路。甘绍平指出:/我们需要生态伦理学, 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论证层面, 而必须通过跨学科的努力, 借助于生态经济与生态政治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目标。
[16]
0需
要补充的是, 重视环境伦理在社会经济与政治中的应用, 除了借助于生态经济与生态政治的措施, 还需要借助于生态城市规划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各项措施。
参考文献:
[1][4][5][8][英]迈克#詹克斯, 伊丽莎白#伯顿, 凯蒂
Environ m ental eth i cs:an i m portant vie w of urban planni ng
Q IN H ong -ling
(Schoolof Hum anities and Law, B eijing University of C ivil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 u re , B eijing 100044, China) Abst ract :To realize healthy and susta i n able developm ent o f cities , urban planning m ust be under the d irec -ti o n of env ironm enta l eth ics and for m scientific v ie w of deve l o p m en. t The necessity o f introduci n g envir on m enta l eth i c s i 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 ban plann i n g and urban constr uction show s up i n fo llo w ing three aspects :firs, t t h ere is close relati o nship bet w een envir onm enta l crisis and urban developm ent and p lann i n g ; second l y , there is val u e prej u dice i n solv i n g urban env ironm ental issue f o r ur ban plann i n g ; th irdly , there is need f o r deve l o pm ent and i n novati o n of ur ban plann i n g and env iron m ental eth ics .
K eyw ords :envir onm enta l e t h ics ; ur ban planning ; vie w of val u e
(编辑 欧阳雪梅)
高等建筑教育 2009年第18卷第2期
J OURNAL OF ARCH I T ECTURAL EDUCATI ON I N I N S T I T UT I O N S OF H I G HER LEAR N I N G V ol 118No . 22009
15
环境伦理观:一种重要的城市规划
价值观
秦红岭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 北京 100044)
摘要:城市规划只有以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为指导, 形成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才能实现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引入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必要性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 环境危机问题的产生与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 城市规划在解决现实城市环境问题上存在着价值偏颇; 第三, 城市规划与环境伦理两种学科理论发展与创新的需要。关键词:环境伦理; 城市规划;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TU -023; TU 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09) 02-0015-05
城市规划本质上是规范的而非实证的学科, 它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过程, 受不同时代的哲学理性和价值观念影响。早在世界工业化与城市化初期, 因环境污染和居民生存状况恶劣等城市环境问题的凸显, 就有学者提出城市规划方面的生态价值理念: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Ebenezer H o w ar d) 的田园城市理想, 是一种将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的城市模式, 着重于城市与自然的平衡, 实质上是从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寻求与自然协调的一种探索; 苏格兰生物学家盖迪斯(Patrick G eddes) 则强调应把自然区域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框架和重要背景, 认为人类社会必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在供求关系上相互取得平衡, 才能持续地保持活力; 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提出的/有机疏散0思想, 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机的集合体, 人们应该从大自然中寻找与城市建设相类似的生物生长、变化的规律来研究城市, 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各个区域, 城市才会保持健康。20世纪中叶以来, 尤其是80年代以后, 随着城市和自然系统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普遍提高, 城市规划价值观中生态学理念和环境伦理学理念的引入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所有有关城市的决定和判断都是由价值观而不是技术因素驱动的。因此, 尽管技术、经济和制度因素都很重要, 但最后的决议都取决于决策者的价值观体系。0城市规划只有以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为指导, 形成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才能实现人类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学也称生态伦理学, 是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系统研究, 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 应当采取怎样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
[1]
收稿日期:2009-03-01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建筑伦理学0学术创新团队成果
作者简介:秦红岭(1966-), 女,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伦理学和建筑文化研究, (E
-vi p . .
16 高等建筑教育 2009年第18卷第2期
然界应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等问题。虽然人类有关环境伦理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资源早已有之, 如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提倡的/天人合一0、道法自然和节制物欲的思想, 但人们一般认为, 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性哲学学科, 环境伦理学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充分酝酿后, 于20世纪70年代问世。它的出现表达了人类试图借助道德手段缓解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达成人与自然新的和谐统一的意愿, 显示了人类为消除生态危机, 确保自己在自然中的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做出的道德努力。环境伦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伦理理念和伦理准则问题。前者牵涉到人类如何看待自然生态环境的一整套思维模式、思想方法和思想观念, 它更多地指人类对待自然的根本态度; 后者则是作为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面临生态环境问题时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具体而言,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引入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危机问题的产生与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秘书长莫里斯(Maurice S trong) 曾指出, 城市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此话颇有道理, 因为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是人们生活与工业生产高度聚集的场所, 也是环境问题表现得最强烈、最集中、最敏感的空间区域。同时, 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改善地球环境状况的关键在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 抓好了城市环境, 就抓住了问题的首要环节。
工业革命以前, 城市规模较小, 人口数量不大, 城市化率较低, 城市处于低速发展阶段, 自然生态也没有受到深层的伤害, 自我恢复能力较强, 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得并不明显。工业革命后, 伴随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高度集中, 伴随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以及生产力水平的突飞猛进, 城市规模迅速膨胀, 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引发出大量的城市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例如, 城市发展导致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 引发了一系列生态连锁反映, 包括水资增长、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生物链被破坏等等, 城市逐渐失去了良好的环境自净能力, 生态平衡被打破。在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篇题为5改造城市:为了人们和地球6的调查报告中显示, 虽然城市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2%, 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进行活动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8%, 城市人口消耗了工业木材总使用量的76%、生活用水总量的60%。另据有关资料, 城市使用着全球75%的资源, 却贡献了3/4的全球污染物。
随着改革开放多年来城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发达国家近百年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在中国近20年内集中爆发, 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世界银行52001年发展报告6中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 其中中国就占了16个。中国污染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多数发达国家, 每增加单位GDP 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3年中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 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 居世界第一; 2004年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目前, 中国城市总体上空气质量较差, 在检测的500个城市中, 只有38. 6%的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 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 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相比之下, 纽约才二十几微克。还有学者指出, 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普遍遭遇水体富营养化的/绿0、气候热岛效应的/红0、沙尘暴或酸雨的/黄0、城市灰霾的/灰0四色效应的现实生态尴尬和水资源枯竭、化石能源短缺、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长期生态威胁
[2]
。
英国诺丁汉大学学者布兰达和维尔在他们合著的5绿色建筑) ) ) 为可持续的未来而设计6一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本质上说, 城市是在地球这个行星上所产生的与自然最为不合的产物。尽管世界上的农业也改变了自然, 然而它考虑了土壤、气候、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 即它还是考虑自然系统的。城市则不然, 城市没有考虑可持续的未来问题。现代城市的支撑取决于世界范围的腹地所提供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而它的耗费却反馈到了环境, 有时还污#[3]
秦红岭 环境伦理观:一种重要的城市规划价值观
17
伊认为:/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 现代城市天生就是不可持续的, 因为它们必须消耗食物、能量和原料; 它们制造的废物比它们能处理的要多; 而且它们迅速地改变着所在地的生态平衡。0
可见, 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衰退的根源来自城市本身。因此, 适宜的城市规划政策、管理模式及城市发展形态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之一。然而, 正如我们在下文中将要讨论到的问题, 环境危机和城市规划之间的紧密关系至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正确的认识, 城市规划在解决现实城市环境问题上存在的价值偏颇, 非但没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 不适当的城市规划给自然系统造成了更多的人为干扰, 助长了城市与自然系统之间的不和谐。正如迈克尔#韦尔班克在讨论可持续性的城市形态研究时指出:/一个拙劣、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构想也许比-无所作为. 更可怕。事实上, 针对规划师构想的远景提出的建议一点也不少, 而他们也必须注意, 作为专业人员, 他们过去一些建立在不合理的根据上的远景规划所造成的后果至今还受到人们的诟病。01994年美国建筑学院研究所协会及建筑师学会(ACSA /AI A ) 在一个研讨会的纪要中明确指出:/建筑曾经是个形态问题, 而现在则关系到了人类的生存。在过去的11万年中, 我们一直用建筑来保护我们免受环境的侵害, 但直到现在才发现, 我们的建筑正在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而且超过了这个地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多的人相信, 一个合乎道德的文化转变是必要的, 而且自然界的美和力量能够为我们打开通向未来的大门。0虽然上述观点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建筑, 但实际上建筑与城市设计和城市形态是不可分离的, 我们的建筑所存在的问题折射了规划存在同样问题。景观规划学者俞孔坚提出的/反规划0概念, 也触及到自然系统危机与城市规划之间的某种关联, 因而他通过反思理性建设规划的谬误, 表达了对传统城市规划/科学性0的质疑以及对传统规划的理性基础和价值观的反叛。他认为:/如果我们把目前常规的建设规划程序作为-顺. 规划, 那么-反规划. 表达了在规划程序上的一种反动, 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首先以土地的健康和安全的名义和公共利益的名义, 而不是从眼前的开发商的利益和短期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 不过分依赖于城市化和, [6]
[5][4]
态服务功能为前提, 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基本的出发点是, 如果我们的知识尚不足以告诉我们做什么, 但却可以告诉我们不做什么。理性并没有死, 只要将城市与生命的土地之间的-图-底. 颠倒过来, 理性便可复活。0
二、城市规划在解决现实城市环境问题上存在着价值偏颇
/可持续性发展的紧迫性使一种早已为人们遗忘或忽略的观点又重新获得了生机:即规划应该, 而且也可以按照一种宏观的理念来开展。0问题的关键是, 我们首先应当分析与反思城市规划在解决现实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宏观价值理念本身是否正确, 是否与环保理念相协调。
有学者认为, 城市设计缺乏生态价值理念的原因之一, 是中国以往城市建设深受/经济理性0和/发展优先0思想和观念左右。因而, 在实际编制和制定近期实施的城市设计项目时, 如果遇到行政干预或强势利益集团介入时, 通常牺牲最大的总是自然要素。究其原因非常简单, 除了个别像土地那样的生态要素可以商品化外, 一般的生态要素及其作用通常都难以用商品货币形式来衡量, 从而变成城市建设和规划中被/优先调整0的对象
[9][8]
[7]
。还有学者
认为, 现行城市规划学科解决城市问题不得力的原因之一是规划中以人为单一价值主体所引起的, 要更好解决城市问题, 应深刻检讨现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如, 技术标准代替价值标准的实用主义思想, 社会理性缺失导致的效率优先思想, 漠视自然价值的人本主义思想
[10]
。笔者认为, 从生态学和环境伦理
学的视角审视, 城市规划在解决现实城市环境问题上存在的宏观价值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工具理性的膨胀与价值理性的缺失。人的理性在哲学视阈中存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维度。工具理性着重手段对达成目的的可能性, 它的特点是注重手段、注重方法、注重技术、注重实证、注重量化。价值理性则是人类对价值和价值追求的一种自觉意识, 它注重目的、注重结果, 认为方法和技术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在社会生活中, 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的价值取向, 成为其关注的对象。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公共政策, 既具有工具理性又有着较强的价值理性。然而, 多年来城市规划界潜移默化地受到工具理性至上论的影响,
18 高等建筑教育 2009年第18卷第2期
指出的:/过去指导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是追求完全客观地将事实与价值分裂的-科学性. , 这就造成许多规划成果是违背生态和环境原则的, 甚至是反生态的。为此, 重新树立环境与生态的价值取向的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11]
便是漠视自然存在的价值, 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 自然界本身没有价值和尊严, 自然环境在规划中只是为我所用之物, 因而无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 盲目攫取自然资源, 其实践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无情惩罚。因此, 科学合理的人本主义价值原则强调的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 它不仅意味着关怀人、尊重人的需要和权利, 强调人类的利益, 强调当代人的利益, 也意味着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 对人以外的事物, 尤其是自然环境给予尊重与关怀, 强调维护生态平衡, 关注子孙后代的利益。
三、城市规划与环境伦理两种学科理论发展与创新的需要
在当代社会, 科学的发展昭示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在紧密联系, 而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综合问题则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 不仅要求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求不同学科之间在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
纵观世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演变历程, 规划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一直比较活跃, 城市规划理论的日益丰富与借鉴包括人文学科在内的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是分不开的, 如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尤其对于生态城市规划而言, 其对象是区域或城市生态系统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包含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子系统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其中的各种关系盘根错节, 互为因果, 更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黄光宇强调, 生态城市是一种跨学科的城市发展理念, 而不是某一种单一的发展形式
[13]
城市规划的工具理性偏好还表现在不能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理念是经济效率优先, 而忽略了维护社会公平和环境公平的责任, 致使经济效益实际上成了主要的, 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杠杆, 其他目的都沦为从属的, 或可有可无的东西。因而, 当城市发展建设中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 往往主要满足经济效益的追求和用地的技术标准, 通过和实施牺牲环境利益的不合理规划。因此, 对于规划界而言, 我们应客观审视过去多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中以效率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 突出伦理精神的价值导引作用, /应深入省察199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领域工具理性不断膨胀及人文精神和伦理观念严重迷失的问题, 并据此矫正和明确城市规划建构和发展方向0
[12]
。面对实际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建设
中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时, 应慎重权衡它们之间的利害轻重, 强调对城市规划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的环境伦理考量, 重视社会公平与环境伦理价值诉求的优先性, 尤其是在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使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合理统一起来,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两难课题。
其二是片面人本主义理念中所体现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自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以来, 人本主义便是城市规划奉行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诉求。如5雅典宪章6中强调, /对于从事城市规划的工作者, 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是衡量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0近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人本主义0强调一切为了人固然是对的, 但一味强调人的目的性意义和人的主体性作用有可能会偏向另一个极端, 走向一种主体决定论的误区, 使人本主义理念被片面理解为/人类中心主义0或/唯人主义0。这种片面的人本主义理念恰恰是解决城市生,
。在2007年4月召开的第二
届H o lci m 可持续建筑国际论坛上, 与会专家认为, 建筑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绝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使命, 这需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技术、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合作。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全球化城市0概念的提出者萨斯基娅#萨森(Sask ia Sassen) 认为, 从历史角度看, 今天的建筑师、工程师和规划者都掌握了很多环境技术, /但最终的决策决定于各方面考虑的结合0
[14]
。
在城市规划领域引入环境伦理学的理念与规范, 对于从整体上或宏观综合的角度应对目前城市,
秦红岭 环境伦理观:一种重要的城市规划价值观
19
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的环境伦理, 能够用高度综合性的哲学智慧去冷静地思考当前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指导规划价值选择与规划制度改革, 为城市环境保护实践提供可靠的道德基础和伦理支持, 这是偏重于对城市局部或某一问题的微观层次之研究的实证学科所欠缺的地方。/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拓宽了原来学科交叉的视野, 使学科交叉更加广泛, 增强了精神层面学科的道德属性, 使规划理论更加多元化。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15]
#威廉姆斯. 紧缩城市) ) ) 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87; 212; 79; 13. [2]王如松. 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J].学术月刊,
2007(7) :7.
[3]沈清基, 郑颖. 大地伦理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 2001(2):12.
[6][美]南#艾琳. 后现代城市主义[M ].张冠增, 译.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50.
[7]俞孔坚, 李迪华, 刘海龙. /反规划0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18.
[9]王建国. 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J].规划师, 2002
(4):18.
[10]李王鸣, 应云仙. 生态伦理) ) ) 城市规划视角纳新[J].
城市规划, 2007(6) :28.
[11]李阎魁. 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2007:196.
[12]陈锋. 城市规划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之辨[J].城市规
划, 2007(2) :16.
[13]黄光宇. 生态城市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
2004(6):46.
[14]李振宇, 张萌. 走向/有法无式0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7H o lc i m 可持续建筑论坛评述[J].建筑学报, 2007(8) :40.
[15]李王鸣, 应云仙. 生态伦理) ) ) 城市规划视角纳新[J].
城市规划, 2007(6) :31.
[16]甘绍平. 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
出版社, 2002. 174.
对于环境伦理学自身的学科发展而言, 将环境伦理的基本理念向一些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实践性学科渗透, 使之对社会各个层面都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这既是环境伦理实践品性的需要, 也是环境伦理建设的成功之路。甘绍平指出:/我们需要生态伦理学, 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论证层面, 而必须通过跨学科的努力, 借助于生态经济与生态政治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目标。
[16]
0需
要补充的是, 重视环境伦理在社会经济与政治中的应用, 除了借助于生态经济与生态政治的措施, 还需要借助于生态城市规划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各项措施。
参考文献:
[1][4][5][8][英]迈克#詹克斯, 伊丽莎白#伯顿, 凯蒂
Environ m ental eth i cs:an i m portant vie w of urban planni ng
Q IN H ong -ling
(Schoolof Hum anities and Law, B eijing University of C ivil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 u re , B eijing 100044, China) Abst ract :To realize healthy and susta i n able developm ent o f cities , urban planning m ust be under the d irec -ti o n of env ironm enta l eth ics and for m scientific v ie w of deve l o p m en. t The necessity o f introduci n g envir on m enta l eth i c s i 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 ban plann i n g and urban constr uction show s up i n fo llo w ing three aspects :firs, t t h ere is close relati o nship bet w een envir onm enta l crisis and urban developm ent and p lann i n g ; second l y , there is val u e prej u dice i n solv i n g urban env ironm ental issue f o r ur ban plann i n g ; th irdly , there is need f o r deve l o pm ent and i n novati o n of ur ban plann i n g and env iron m ental eth ics .
K eyw ords :envir onm enta l e t h ics ; ur ban planning ; vie w of val u e
(编辑 欧阳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