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1:希望你不要认为自己拥有的股票仅仅是一纸价格每天都在变动的凭

证,而且一旦某种经济事件或政治事件使你紧张不安就会成为你抛售的候选对象.相反,我希望你将自己想象成为公司的所有者之一,对这家企业你愿意

无限期的投资,就像你与家庭中的其它成员合伙拥有的一个农场或一套公寓. 2:如果我们有坚定的长期投资期望,那么短期的价格波动对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除非它们能够让我们有机会以更便宜的价格增加股份.

3:投资成功的关键是在一家好公司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它的内在商业价值大打折扣时买入其股份.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

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的定义很简单:它是

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史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

4:我们的投资方式只是与我们的个性及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为了这个原因,我们宁愿与我们非常喜欢与敬重的人联手获得回报X,也不愿意通过那些令人乏味或讨厌的人改变这些关系而实现110%的X.

5:我认为投资专业的学生只需要两门教授得当的课堂.

(芭菲特在1979年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1)_就短期间而言,我们一直认为营业利益(不含出售证券损益)除以股东权益(所有投资须以原始成本计算,否则若以市价计,将使得分母每年大幅波动而失去比较意义)所得的比率,为衡量单一年度经营成果的最佳方式。

(2)就长期间而言,我们则认为公司纯益(包含已实现、未实现资本利得与非常损益)除以股东权益(所有投资以公平市价计算)所得的比率,为衡量永续经营成果的最佳方式。

(3)我们判断一家公司经营的好坏,取决于其股东权益报酬率(排除不当的财务杠杆或会计作帐),而非每股盈余的成长与否,因为即使是把钱固定存在银行不动,也能达到像后者一样的目的。

(4)自接掌公司至今(1964-1979)的十五年来,公司每股净值以20.5%的年复合成长率由19.46美元成长至335.85美元。而这其中,我们极少运用财务杠杆(负债比低,保费与资本比低),亦很少发行新股筹资,基本上我们是利用原有的资金,总计前后购并了十三家公司,另外也成立了六家公司。

(5)我必须提醒各位的是,虽然20%的年复合成长率看似很风光,但我们仍须把通货膨胀率与个人所得税率(两者合称为投资者痛苦指数)列入考虑,在极端的状况下,公司股东的购买力甚至可能不增反减。

(6)随着保险事业规模与盈余快速的成长,纺织业与零售业整个事业体的比重日益下降,然而尽管如此,这些部门的管理阶层仍不断地化腐朽为神奇,即使产业面临停滞不前的窘境,却能利用有限的资本创造可观的盈余,且大多是现金而非尽是增加一些应收款或存货。

(7)我们在纺织业也曾经过数度挣扎,你们的主席也就是本人,在数年前买下Waumbec Mills 以扩大我们在纺织业的投资,虽然价格相当划算,也取得一些价美物廉的机器设备与不动产,但即使我们再怎么努力,整个决策事后证明却是个错误。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所谓有「转机」(Turn-arounds)的公司,最后显少有成功的案例,与其把时间与精力花在购买价廉的烂公司上,还不如以公道的价格投资一些物美的企业。

(8)去年我们曾预估保险业的综合承保比率(Combined Underwriting

Ratio)会上升几个百分点,有可能使得整体保险业界发生承保损失的状况,结果一如我们所预期,从97.4%上升到100.7%。我们也预期在1979年我

们本身的承保表现会比同业平均好一点,事实证明从98.2%降至97.1%。展望1980年,一方面在整个业界表现将如去年一般将持续恶化,但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法像去年般表现优于同业。(但请大家放心,我们绝不会故意放松,以使得本人的预测成真)。

(9)再一次要感谢我们National Indemnity公司经理人Phil Liesche的杰出表现,为我们创造八百多万美金的获利与八千多万美金的保费收入,这在同业间并不多见,而或许你可能会发现这比去年的数字少了些,虽然我们常听到同业提及宁愿少接点保单也不愿亏钱作生意,然真正能贯策执行的并不多,但Phil却能真正作到,若保单合理他便签,否则一慨拒绝。我们不愿因为生意时好时坏而必须常常裁员,相对地,我们宁愿保持一点宽松的弹性,而不是让大家忙的要死,到头来却发现作的是亏本的生意,公司在创办时便立下此一理念,而Phil 从未放弃保持此一优良传统,我们也认为这是经营一家一流的产险公司必备的条件。

(10)由George Young 领军的再保部门,在将投资收益并入考虑后,持续地给予我们满意的成绩,惟承保部份仍须改进。事实上,由于大笔资金持续投入这一行业,使得竞争相当激烈,保费水平一再下降,但新进者却勇于承担着极高风险而不自知,直到真正出事时早已为时已晚,因此预料在竞争激烈仍会维持一阵子的情况下,我们将暂时退场观望。

(11)从前大家认为承保比率通常会一年好、一年坏,1979年若差一点,则1980年便会好转。但我们却不这么认为,现在的低利率使得的业者会倾向牺牲一点承保损失,而试图在投资收益上弥补回来,这在过去高利率的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我们判断,同业忍受承保损失的限度将较过去提高,这使得竞争更加激烈,预估未来五年此比率将提高至105%左右的水

平。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保险业仍大有可为,而管理人员的素质良囿将是一大关键。

(12)_最近这几年,我们花了蛮大的篇幅谈到集团保险业的相关投资,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表现实在是相当优异。我们深深地相信,这些事业的经理人将会好好地运用其所赚的每一分钱,以创造更多的盈余。以下所列出的是我们市值超过五百万美元的股权投资,包括ABC美国广播公司、

GEICO保险、华盛顿邮报等公司。最近我们相信1980整体的股票市场将会是最近这几年来头一次表现的比我们的投资组合好,但尽管如此,我们对持有的主要投资标的仍然感到非常满意,也不会因为某一特定年度股市异常的表现而作改变。

(13)谈了那么多股票投资哲学,我想应该换个话题,谈谈债券投资,尤其是因为从去年底以来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整个保险业界,因投资债券而蒙受了金额相当庞大的损失,虽然依照会计原则,允许保险公司以摊销成本来记录其债券投资而非已严重受损的市场价值。而事实上,这种会计方法却是导致更大损失的元凶,因为若是保险公司被迫以市场价格来认列损失,那他们将早一点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更讽刺的是,有些产物保险公司因为通货膨胀的关系,决定将原本一年期的保单更换为以半年为一期,他们认为实在是无法衡量未来的十二个月内,医疗成本、汽车零件价格会是多少?而认为无法在通膨高涨的当时订定一年期的保费,结果主观地将期间缩短为六个月,但最荒谬的是,一转身他们却将刚收到的保费,拿去购买以三、四十年为期固定利率的债券,我们实在很怀疑,为什么长期固定利率的债券还能在市场上存在,当我们确信美金的购买力几乎每天都在变小。

(14)最近这几年来,我们的保险公司几乎未增加在那些单纯的长期债券方面的部位(Straight long-term Bond)(即不含转换权或任何可提供额外获利可能性的债券),即使有买进也是因为先前有到期或出售的情况,而甚至在此之前,我们也从未投资那些长达三、四十年的债券,顶多是较短期且备有偿债基金或是因市场缺乏效率而使得价格被低估的债券。然而,虽然我们较之同业稍具警觉心,却仍是不够的。「虽然半梦半醒,要比熟睡要好得多,但却不能保证你不会被熊吃掉。」若买四十年期的债券是个大错,那买十五年期的也好不到那里去,很遗憾的是,我们属于后者,更惨的是,我们也没有适时地把它卖掉,而眼睁睁的看着它们的价值日益缩水。(当然,事后回想起来,会觉得真是笨得可以,而或许你会认为要是去年我就看透这点那就好了)。

(15)所幸,最近几年我们所买进的债券大多附有转换权,使得这些债券实际发行的时间比其到期日要短得多,因为在到期前,我们可以要求转换为股份,使得实际损失要比一些产险或意外险的同业来的轻了许多。而且,由于对股权投资的偏好,也让我们在债券投资的部位,相对偏低。尤其部份的可转换债券,跟我们投资组合中的股权投资一样吸引着我们,我们预计可从中赚不少钱(而事实上,有些个案已开始获利),同时亦期盼这部份的获利能补足我们在单纯债券上的损失。

(16)当然,我们对债券的看法可能保守了些,低通膨的机率也不是没有,毕竟通货膨涨多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也或许人们有一天真能有效地控制它,立法当局及有力团体应该也已注意到这个警讯,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此外,现今的利率已反应较高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使得新发行的债券投资者较有保障,这使我们可能错过债券价格反弹而获利的机会,然而就像我

们不愿意以一个固定的价格预先出售公元2010年或2020年一磅喜斯糖果或一呎波克夏制造的布料一样,我们也不愿意以一个固定的价格预先出售我们未来四十年金钱的使用权,这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Polonius 所说的一样: 「不要作一个短期的借钱者,也不要当长期的借款人」。

(17)今年将会是我们最后一次报告Illinois National Bank,而我们也很开心的向各位宣布在Gene Abegg优秀的领导下,银行的获利打破历年来的记录,去年的资产报酬率高达2.3%,约是同业平均的三倍,对于如此优异的表现,实在值得所有波克夏的股东给予Gene Abegg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自1969年成为波克夏一员以来所作的贡献。而如同各位所知,1969年银行控股公司法要求我们必须在1980年结束以前将之处份,事实上我们曾试图以分割(spin-off)的方式处理,但联邦准备局却坚持若是如此,则波克夏不能有任何一位董事或经理人在分割后的银行担任任何职务,即使以我们这个个案而言,没有任何一个人同时拥有两家公司40% 以上的股份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探询出售该公司80%-100% 股权的可能性,但请相信,我们绝对会严格地挑选买主,而价格也不是惟一考虑的重点,这家银行与其经营阶层待我们实在不薄,所以即使要卖,我们也要确定能以相同态度回报之。同时大家应该明了我们从出售这家银行所得的资金将来如果再转投资,其为波克夏创造盈余的能力可能永远无法与前者比拟。

(18)1979年波克夏在那斯达克上市,这表示在每天的华尔街日报证券版将可以看得到波克夏的报价,而在此之前,不管是华尔街日报或是道琼工业指数皆不会报导我们获利情况,即使我们的获利数百倍于它们常常提及的一些公司。而现在当我们按季公布获利状况后,华尔街日报会立即报

导,这帮我们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发布消息的难题。

(19)在某些方面,我们的股东是蛮特别的一群,而这也影响了我撰写年报的方式。举例来说,每年结束,约有98% 股份的股东会保留他们在波克夏的持股,因此每年年报皆延续前一年度,避免重复叙述一堆相同的东西,从而你们可获得一些有用的东西,而我也不会觉得厌烦。此外,约有90% 股份的股东其最大的持股为波克夏,所以许多股东愿意花相当的时间在每年年报之上,而我们也努力提供所有我们认为有用的信息给各位股东。相对的,每季季报我们并未花太多时间加以着墨,因为所有股东与经营者,皆以长期的眼光来看待这份事业,所以并不是每季都有新的或有意义的事需要报告。但当你们真得收到某些讯息时,是因为你们付费雇用的董事长-也就是我本人认为一个股东-亦即是公司老板,应该从经理人那边听到有关公司的状况与其如何评估此事。你在合伙企业所得的待遇,在波克夏这家公开公司一点也不会少。我们认为每年一度的年报,不应该交给底下员工或公关顾问处理便了事,而是应该以经理人对老板报告的方式去作才对,也就是像我们希望旗下被投资公司应该跟我们报告的一样。当然,详细的程度不一样,以免竞争者窥视,但大方向与诚挚的态度却是一致的。而事实上,一家公司是会吸引同类型的人成为其股东,若公司注重的是短期的成果或是公司股价的波动,则具有这种特色的投资人自会上门成为其股东,而若公司对其股东采取轻蔑的态度,最后投资大众亦会以相同的态度回报之。

(20)费雪(Phil Fisher)一位令人尊敬的投资专家与作者,曾比喻一家公司吸引股东的方式,就好比一家餐厅招揽客户的方法一样,餐厅可标榜其特色,如便利的快餐店、优雅的西餐厅或特别的东方食物等,以吸引同一

性质的客户群,若服务好、菜色佳、价钱公道,相信客户会一再上门。然而餐厅却不能时常变换其所强调的特色,一下是法国美食、一下又是外带披萨,最后可能导致顾客的忿怒与失望。相同的一家公司亦不可能同时迎合所有投资大众的口味。所以我们对于一些公司总是希望自家公司的股票保持高周转率感到疑惑不解,感觉上这些公司好像希望原有的股东赶快厌倦而琵琶别抱、另结新欢,以使得新的股东能够抱着新希望、新幻想可以赶快加入。相反的,我们希望原有股东一直喜欢我们的服务、我们的菜单,而且常常来光顾,我们很难找到比原来的股东更好的新股东来加入我们的行列,因此我们期待公司的股份保持极低的周转率,这表示我们的股东了解并认同公司经营的方向与期待的未来。

(21)去年我曾说过公司的盈余会成长但股东权益报酬率可能会下降,结果正如我所预期,而展望1980年亦是如此,而若我预测错误,那表示可能会更惨。具体而言,公司营业利益三千六百万除以最近股东权益2.36亿美元(股权投资以原始成本计)的报酬率将会从1979年的18.6%向下修正,而营业利益本身很有可能也会较去年减少,其结果取决于处份银行的情况、保险承保获利的好坏和储贷业亏损的严重性。

(22)我们对保险事业持有的股权投资一直非常看好,在往后的数年内,我们预期这些部份投资股权将会持续贡献获利给母公司,大部份的个案皆属绩优公司且由优秀的人才所管理,而投资的成本更是价美物廉。

(23)本公司有关财务规划一向是属于中央集权,且决策集中于最高当局。由于极端授权管理权限予集团子公司或事业体的专业经理人,我们的集团总部占地仅1,500平方呎,约合42坪左右)总共只有十二人,刚好可以组一只篮球队,也因此管理上难免会出点差错,但同时扁平化的组织却

能降低成本并加速决策时程。因为每个人都有很多事可做,所以每个人做的事也很多。更重要的是这使得我们能请到最优秀的人才来为我们工作,这是一般企业无法作到的,因为这些人就像是经营自己的事业般努力着。我们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而他们所给的回报更是远大于此。

(芭菲特在1980年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1)我们本身对投资盈余如何认列的定义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并不尽相同,尤其在通货膨胀高涨之时更是如此,(但话说回来批评要比修改这套原则简单多了,有些问题早已是根深蒂固了),我们有些100%持股的转投资公司账面上所赚的钱,实质上并不足那个数,即使我们可以完全地控制它,(理论上我们具控制权,但实际上我们却必须被迫把所赚的每一分钱,继续投注在更新资产设备上,以维持原有生产力),相反的我们也有一些仅持有少数股份而其所赚的盈余远超过账面列示之数。因此对波克夏而言对盈余的认定并非取决于持股比例是100%、50%、20%、5% 或是1%,盈余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将来再投资所能产生的效益,这与由我们或专业经理人决定并不相关,也与我们认列或不认列利益不相关。假设公司拥有一片山林,即使财务报表无法反映这些树木的成长,也无法掩盖我们拥有一片成长中的山林这项事实。我必须提醒诸位,我们的论点是突破传统的,我们宁愿将所赚的盈余继续交由不受我们控制的人好好发挥,也不希望转由我们自己来浪掷(讲到这理,忍不住休息一下顺便来段广告,若被投资公司将其所赚的盈余用于买回自家的股票,我们通常会报以热烈的掌声,理由很简单:若一家好公司其股票价格远低于其内含价值(Intrinsic Value),还有什么投资会比前者来的更稳当、更有赚头、更能促进原有股东权益的呢?企业购并

的竞争性通常使得购并整家公司的实际价格高于取得企业的实际价值,而股票市场的拍卖性质,往往可以让我们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取得一家公司的部份股权。

(2)长期企业绩效(Long-Term Corporate Results)

如先前所提的,我们以比较营业利益除以股东权益(股权投资以原使成本计)来评估企业单一年度的绩效,至于长期评量的标准则须加计所有已实现或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或损失,而一直以来后者会比前者历年来的平均还要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前面所提那些无控制权的公司盈余持续增加而反映在其市值之上,当然市值的变化是起起伏伏且无法预测,更无法真正去量化到底数字是多少,有时一个错误甚至可能把公司十几年来的努力抵销掉,但只要市场回复理性,市价便会反映公司累积盈余的能力,有时甚至会在你的蛋糕上多得到一点糖霜呢。

(3)很不幸的,公司财务报表所记载的盈余已不再表示是股东们实际上所赚的。假设当初你放弃享受十个汉堡以进行投资,后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足够让你买两个汉堡,而最后你处分投资可换八个汉堡,你会发现事实上不管你拿到是多少钱,你的这项投资并无所得,你可能觉得更有钱了,但不表示你能吃的更饱。高通货膨胀率等于是对资本额外课了一次税,如此一来使得大部份的投资变得有点愚蠢,而近几年来这个基本门坎,即企业投资所须最基本的报酬率以使得整件投资报酬为正可说是日益提高,每个纳”税”人就好像是在一个向下滑的电扶梯上拼命往上跑一样,最后的结过却是愈跑愈往后退。举例来说,假设一位投资人的年报酬率为20%(这已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成绩了)而当年度的通膨为12%,又若其不幸适用50% 高所得税级距,则我们会发现该位投资人的实质报酬率可能是负的。总之若

只有外在的所得税而无隐性的通货膨胀税,则不管如何正的投资报酬永远不会变成负的(即使所得税率高达90%),但通货膨胀却不管公司账面到底赚不赚钱,只要像最近这几年的通膨就会使得大部份公司的实质投资报酬由正转为负,即使有些公司不必缴所得税也是一样,当然这两者是交相存在在现实社会中。而以目前的通货膨胀率来看,相信以适用中高级距所得税率的投资人而言,将无法从投资一般美国公司获得任何实质的资本利得,即使他们把分配到的股利一再重复地投资下去也一样,因为其获利早已被隐藏的通货膨胀与直接的所得税吸收殆尽,而如同去年我们所说的一样,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目前无解(明年我们的回答很可能也是如此),通货膨涨对我们股权投资的报酬实在是一点帮助也没有。

(4)你对于一个人将会有更多的了解,当你向他买下一家公司并请他以伙计而非老板的身份继续经营这家公司。在买卖开始前,他对这家公司了如指掌,而你却一无所知,卖方有太多机会可以欺骗买方,而当交易完成后,态度微妙的改变而模糊的认知会发酵,就像是求婚的过程一般,失望总是难免的。而当我们第一次碰面,Gene 百分之百坦诚,就像是其为人一般,谈判的开始,他把公司所有负面的因素摊开在桌上,另一方面,在交易完成数年后,他还会定期地告知你当初交易时未讨论到的地方。而就算是当他把银行卖给我们时已高龄71岁,Gene 仍兴勤工作更甚于以往,虽然极少发生问题,但一有问题便立刻报告毫不迟疑,你还能对这样的人多要求些什么(早在1933年该银行所持有的现金便足以立即清还所有存款) 他永远记得他是在处理别人的钱财,虽然这种正直不阿的态度将永远安息,但他杰出的管理能力将使银行在全美获利能力的表现上一直名列前茅。许多Rockford的居民告诉我这些年来Gene 给他们很多帮助,有时是金钱上

的,但有时却是包含更多智能、同情与友谊,而我本身也从他身上获得许多,因为个别年纪与工作上的关系,我们益师益友,不论如何,这种关系相当特殊,我永远怀念他。

(芭菲特在1981年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1)另外一项因素可能会对公司报酬率的热情再浇上一盆冷水,人们为什么要投资公司股权而非固定收益债券的理由,系在于公司经营阶层可运用这笔资金来创造比固定利息收入更高的盈余,故人们会愿意承担万一发生损失的风险,所以额外的风险贴水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过去数十年来,一家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只要超过10%,便能被归类为一家优良企业,所以当我们把一块钱投入到这家公司,其将来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将会大于一块钱,(考虑到当时长期债券殖利率约为5%,而免税公债则约3%),即使加计税负的话,实际到投资人手中仍能有6%-8%。股票市场认同这种道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一家股东权益报酬率达到11%的公司,其市价可以涨到约净值的一点五倍,而这些公司所产生的附加价值相当可观,然而那一切已成过去,但过去所得到的经验法则却很难抛弃,「当投资大众与经营阶层一脚踏进未来,他们的脑子与神经系统却还深陷于过去。」投资大众惯于利用历史的本益比而经营阶层则习惯用传统企业评价标准,但却不去深思其前提是否早已改变,若改变是缓慢的,那么持续的再思考便变得必要,若变化很大,则习于昨日的假设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而经济步调的变动是会令人窒息的。去年长期债券殖利率超过16%,而免税公债则约为14%,而这些收入直接落入投资人的口袋,在此同时,美国企业的股东权益报酬率约为14%,而且尚未考虑落入投资人口

袋前所须支付的税负(视被投资公司的股利政策与投资人适用的所得税率而定)因此以1981年的标准而言,投资一家美国公司一块钱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还低于一块钱,(当然若投资人是免税的慈善机构,则情况可能会好一点),假设投资人系适用于50%税率,而公司把所有盈余皆发放出来,则股东的投资报酬率约略等于投资7%的免税债券,而这种情况若一直持续下去,等于是套牢于一长期7%的免税债券一样,而它真正的价值可能连其原始投资额的一半还不到。但如果把所有盈余都保留起来,而报酬率维持不变,则盈余每年会以14%的速度增加,又假设本益比不动,则公司的股价每年也会以14%的比例增加,但增加的部份不算是已落入股东的口袋,因为收回去的话需要付最高约20%的资本利得税,所以不管怎么说,还是比最基本的免税公债14%低。除非基本报酬率降低,即使公司盈余每年以14% 成长,却从未能收到半毛钱股利,对投资人而言,等于是一无所获,这对股东与经营阶层都是不怎么愉快的经验,而更是后者希望掩饰过去的,但不论如何,事实就是事实。大部份的美国公司把大部份的盈余分配出去,所以算是介于两个极端的例子之间,而大部份的美国公司的税后投资报酬率可能比投资免税债券还差,当然也有少数例外,但如今总的来说,美国公司的资本对投资人来说无任何附加的价值。但要强调的是,我并不是说所有的美国公司表现的比以往差,事实上,反而是比以前还好一点,只是最低门坎比以前提高了许多,主要的原因(但非惟一)是过去的通膨经验与对未来通膨的预期,而遗憾的是产业的前景很难提高本身的表现,而只能转而寄望门坎能够降低一点。而如果对于通膨的形成原因能有效抑制,门坎自然会降低,而美国企业的经济价值也能大幅改善,由不良的企业转为优良的企业。

(2)当然有人会说若这家公司报酬率相对较高,那么把盈余留在公司继续投资下去有道理,但若这家公司报酬率差,为何不把赚的盈余分配给股东,让股东自己去寻找其它报酬率较高投资机会呢??(古经文亦赞同:有个三个仆人的寓言,老天爷让其中二个会赚钱的仆人,保留他们所赚的钱并鼓励他们扩大营业,而另外一个懒惰不会赚钱的仆人,则被严厉得逞罚并叫他把钱交给前面二个仆人管理/马修第25章。但通膨就像叫我们透过窥镜看艾丽斯梦游仙境一样,当通膨恃虐时,不良的企业被迫保留它所有的每一分钱,才能辛苦地维持它过去拥有的生产能力,实在是情非得已。通膨就像是寄生在企业体内巨大的条虫,不管被它寄生的主人身体状况如何,还是拼命的从他身上吸取养份,所以不管公司的获利到底有多少(就算没有也一样),帐上总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应收帐款、存货与固定资产以维持以往的生意规模,主人的身体越差,就表示有越多比例的养份被寄生虫吸走。以目前的情况来讲,一家公司若只赚到8% 或10% 的话,根本不够拿来用于扩张、还债或发放实在的股利,通膨这条寄生虫早就把盘子清光光了,(而事实上,通常利用许多方法将无法发放股利的窘境掩饰住,例如常常提出盈余转投资计划,强迫股东再投资,或是发行新股,拿张三的钱发放给李四,要小心这种必须要另外找到金主才能发放的股利)。反观波克夏通常会因积极而非被动的理由而保流盈余再投资,当然我们也不能免除前述通膨的威胁,我们历史累计的报酬率21%扣除潜在的资本利得税后,持续地跨过那最低的门坎,但只能算是低空掠过,而只要在出一些差错,便可能使我们面临无法跨过门坎的窘境。

投资评定标准:

(1)自己熟悉了解的产业;

(2)具有长期性的远景;

(3)由正直且具有能力者所经营;

(4)吸引人的价格(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个案便是因为这项因素而无法成功).

24:(芭菲特在1982年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1)我们投资部份股权的作法惟有当我们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吸引人的企业才行得通,同时也需要温和的股票市场作配合,而市场就像老天爷一样,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但与老天爷不一样的地方是祂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对投资人来说,买进的价格太高将抵销这家绩优企业未来十年亮丽的发展所带来的效应。所以当股票市场涨到一定的程度,将使我们有效地运用资金买进部份股权的能力大打折扣或甚至完全消失。这种情况会定期发生,就在十年前当股市到达狂热的高档时(由于高股东权益报酬股被机构投资人捧上天),波克夏的保险子公司(不包括在Blue Chip Stamps部份)仅仅持有一千八百万市值的股票(相较于现在的

80%),仅占保险公司投资总额的15% ,在1972年的当时有跟现在一样多的好公司,但他们当时的股价实在有点离谱。虽然股价高涨对公司短期的表现有所帮助,但就长期而言却反而会影响企业的前景,而目前我们已观察到一些蛛丝马迹再度出现。

(2)一般来说若企业处在产业面临供给过剩且为产品一般商品化的情形(在整体表现、外观、售后服务等都无差异化)时,便极有可能发生获利警讯,当然若价格或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透过政府立法干预、非法勾结或国际性联合垄断如OPEC)能获得控制或可稍微免除自由市场竞争。否则若客户

不在乎其所采用的产品或通路服务由谁提供,成本与价格系由完全竞争来决定,如此产业铁定会面临悲惨的下场,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厂商皆努力强调并建立本身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这种作法在糖果有用(消费者会指明品牌)而砂糖却没有用(难道你听过有人会说:「我的咖啡要加奶精和某某牌的砂糖」) ,在许多产业就是无法作到差异化,有些生产者能因具成本优势而表现杰出,然在定义上这种情况极少或甚至不存在,所以对大部份销售已完全商品化的公司来说,不可避免的结局便是,持续的产能过剩无法控制价格滑落导致获利不佳,当然产能过剩会因产能缩减或需求增加而自我修正,而不幸的是这种修正的过程却是缓慢而痛苦的,当产业好不容易面临反弹时,却又是一窝蜂全面扩张的开始,不到几年又必须面对先前的窘况。而最后决定产业长期获利情况的是供给吃紧与供给过剩年度的比率,通常这种比率很小,(以我们在纺织业的经验来说,供给吃紧的情况要追溯到许多年以前,且大约仅维持不到一个早上的时间)。在某一些产业,供给吃紧的情况却可以维持上好一段期间,有时实际需求的成长甚至超过当初所预期,而要增加产能因涉及复杂的规划与建厂而须有相当的前置期。

(芭菲特在1983年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1983年公司的净值由原来每股737美元增加成为975美元,约成长32%,但我们从未把单一年度的数字表现看得太认真,毕竟没有什么道理要把企业反映盈余的期间与地球绕行太阳公转的周期划上等号,反而我们建议至少以五年为一周期来评断企业整体的表现,若五年平均利得要比美国企业平均来得差时,便要开始注意了(就像Goethe所观察到的,到时要注意我们所提出的解释,万一要是失败了,解释的理由可能会有一大堆)

在现有经营阶层过去十九年的任期内,账面价值由19美元增加成为975美元,约以22.6%年复合成长率成长,考虑到我们现有的规模,未来可能无法支持这么高的成长率,不信的人最好选择去当业务员而非数学家。我们之所以选择账面价值(虽然不是所有形况皆如此)是因为它是衡量内含价值成长(这是真正重要的)的一种保守但合理的替代方式,它的好处是很容易去计算且不牵涉主观去衡量内含价值,但仍需强调这两者事实上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账面价值是会计名词,系记录资本与累积盈余的财务投入,内含价值则是经济名词,是估计未来现金流入的折现值,账面价值能够告诉你已经投入的,内含价值则是预计你能从中所获得的。类似词能告诉你之间的不同,假设你花相同的钱供二个小孩读到大学,二个小孩的账面价值即所花的学费是一样的,但未来所获得的回报(即内含价值)却不一而足,可能从零到所付出的好几倍,所以也有相同账面价值的公司,却有截然不同的内含价值。

像波克夏在1965年会计年度刚开始由现有经营阶层接管时,其账面价值为每股19美金,明显高于其实际的内含价值,所谓的账面价值主要系以那些无法赚取合理报酬的纺织设备为主,就好比是将教育经费摆在不会读书的孩子身上一样。

但如今我们的内含价值早已大幅超越账面价值,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1)标准会计原则要求我们保险子公司所持有的股票以市价记录于账面上,但其它公司部份却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算,到1983年底为止,后者的市价超过账面价值有税前七千万美金或税后五千万美金之多,超过的部份属于内含价值的一部份,但不包含在计算账面价值之内。

(2)更重要的是,我们所拥有的几家企业具有庞大的经济商誉(事实上是包含在内含价值之内的)且远大于记载在帐上的商誉。

商誉不管是经济上或是会计上的,是一项神秘的课题,实在需要比现在所报告还要更多的时间解释,本报告书的附录有关商誉及其摊销、规定与现实,将解释为何经济上与会计上的商誉事实上通常是大不相同。

虽然不用了解商誉及其摊销,你一样可以过得很好,但对于研究投资的学生或经理人也好,却有必要了解其间些微的不同,我现在的想法与35年前课堂所教要重视实质的资产并规避那些主要倚靠经济商誉的公司的作法已有明显的转变,当初的偏见虽然使我投入较少但也犯了许多投资上的疏乎。

凯因斯发现问题所在,困难的地方不在于要有新观念,而是如何摆脱旧有的窠臼,我的反应比较慢,一方面是由于教我的老师一直以来皆让我受益良多,但从商的经历,直接或间接地让我对拥有商誉而仅须运用少量实质资产的公司大有好感。

我建议那些对会计专有名词不会觉得感冒且对商誉的经济价值有兴趣的人读读附录,而不论你看不看附录,Charlie跟我一致认为波克夏拥有比账面价值更高经济价值的商誉。

有人常问为什么波克夏不分割它的股票,而这个问题通常是建立在这个动作将会对股东有利的假设基础之上,不过我们并不认同这点,让我告诉你为什么。

我们有一个目标是希望波克夏的股价能与其本身拥有的内含价值成正相关(请注意是合理的正相关而非完全一致,因为如果一般绩优公司的股价远低于其真正价值的话,波克夏也很难免除在外) ,而一个公司要维持合理

的股价跟其所背后的股东有很大关系,若公司的股东与潜在的买家主要都是基于非理性或情绪性的投资该公司股票,则公司股票便会不时出现很离谱的价格,躁郁的人格会导致躁郁的价格,这种性格甚至有助于我们买卖其它公司的股票,但我们尽量避免这种情况跟波克夏沾上边将会对身为股东的你我有利。

很难确保公司股东皆维持高水平,A太太可依自己喜好选择其个人的四百文件投资组合,任何人都可买任何股票,没有任何公司可依智力、情绪稳定度、道德感或衣着品味来筛选股东,所以股东优生学基本上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但大致而言,我们觉得可透过不断地沟通公司经营哲学以吸引并维持优质的股东群,以达到自我筛选的目的。例如一场标榜为歌剧的音乐会,跟另一场以摇滚乐为号召的演唱会,铁定会吸引不同的观众群来欣赏,虽然任何人皆可自由买票进场。相同地透过不断地宣传与沟通,我们希望能够吸引到认同我们经营理念与期望的股东(一样重要的是说服那些不认同的远离我们)我们希望那些倾向长期投资且把公司当成是自己事业一样看待的股东加入我们,大家重视的是公司的经营成果而非短期的股价波动。

具有这项特质的投资人属于极少数,但我们却拥有不少,我相信大概有90%(甚至可能超过95%)的股东已投资波克夏或Blue Chips达五年以上,另外95%的股东,其持有的波克夏股票价值比起其本身第二大持股超过两倍以上,在股东上千人,市值超过十亿的公司中,我敢保证波克夏的股东与经营者的想法是最能契合的,我们很难再将我们股东的素质再加以提升。

如果我们将公司的股票分割,同时实行一些注重公司股价而非企业价

值的动作,我们吸引到的新进股东其素质可能要比离开的股东差得多,当波克夏的股价为1,300元时,很少有人负担得起,对于买得起一股的人来说,将股票分割为一百股对他来说并无任何影响,而那些认为有差别且真的因为我们股票分割而买进的人肯定会将我们现有的股东水平往下拉(难到我们牺牲到那些原有思想透澈换来一堆认为九张十元钞要比一张百元钞好的蛋头真得能够提升整个股东团队的素质吗?)人们若非基于价值而买进股票早晚也会基于相同原因卖掉股票,他们的加入只会使公司的股价偏离价值面而作不合理的波动。所以我们尽量避免那些会招来短期投机客的举动,而采取那些会吸引长线价值型投资者的政策,就像你在怖满这类型投资者的股票市场中买进波克夏的股票,你也可以在相同的市场中卖出,我们尽量维持这种理想的状态。

股票市场上讽刺的一点是太过于重视变动性,经纪商称之为流动性与变现性,对那些高周转率的公司大加赞扬(那些无法让你口袋麦可麦可的人,一定会让你的耳朵不得闲)但投资人必须有所认知,那就是凡事对庄家有利的一定对赌客不利,而过热的股市跟赌场没有两样。假设一家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为12%,而其股票年周转率为百分之百,又若买卖股票须抽1%的手续费(低价股的费率可能还更高)而公司股票以账面净值进行交易,这样算下来光是每年股权移转的交易成本便占去净值的百分之二,且对公司的获利一点帮助都没有,(这还不包括选择权交易,后者将会使这项磨擦成本更上一层楼)玩这种大风吹的游戏实在是有点划不来,若是政府突然宣布调高企业或个人所得税16%时,相信大家一定都会跳起来,但过度重视变动性的结果便是要付出这样的代价。

过去在每天交易量约一亿股的年代(以今日的水平算是相当低的了) ,

对所有权人来说是绝对是祸不是福,因为那代表大家要付出二倍于五千万股交易量的成本,又假设每买卖一股的交易成本为十五分钱,则一年累积下来约要花费75亿美金的代价,这相当于爱克森石油、通用动力、通用汽车与太古石油这四家全美最大企业的年度盈余加总,这些公司以1982年底计有750亿美元净值,约占财富杂志五百大企业净值与获利的12%,换句话说投资人只因为手痒而将手中股票换来换去的代价等于是耗去这些大企业辛苦一年的所得,若再加计约20亿投资管理费的话,更相当于全美前五大金融机构(花旗、美国银行、大通银行、汉华银行与摩根银行)获利的总和,这昂贵的游戏只是用来决定谁能吃这块饼,但没有一点办法让饼变得更大。(我知道有一种论点说这过程能使资金作更有效的配置,但我们却怀疑其可信度,相反的过热的股市反而妨碍的资金合理的配置,反而使饼变得更小。亚当史密斯说:自由市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能导引经济社会使其利益极大化,我们的看法是-赌场般的股市与神经质的投资行为彷佛是一只看不见的大脚碍手碍脚地拖累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与那些过热的股票相比,波克夏目前的买卖价差约为30点,或大约2% ,依据交易量大小的不同,买卖双方所需支付的成本约略从4%(只买卖几股)递减至1 1/2 %(若量大的话可以议价方式降低差价与手续费),而波克夏的股票交易单量通常较大,故平均成本不超过2%。同时波克夏股票的周转率(扣除盘商间交易与亲属赠与)每年约仅3%,也就是说总的而言,波克夏股东每年所付出的交易成本约占其市值的万分之六,粗估约为90万美金(这笔金额不少,但远低于市场平均) ,股票分割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股东素质并鼓励公司股价与其内含价值悖离,我们想不到有任何一点好处。

(芭菲特在1984年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一般公司都会跟股东报告股利政策,但通常不会详加解释,有的公司会说我们的目标时发放40%-50%的盈余,同时以消费者物价指数增加的比率发放股利,就这样而已,没有任何分析解释为何这类的政策会对股东有利,然而资金的配置对于企业与投资管理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认为经理人与所有权人应该要好好想想在什么情况下,将盈余保留或加以分配会是对股东最有利。

首先要了解的是,并非所有的盈余都会产生同样的成果,在许多企业尤其是那些资本密集(资产/获利比例高)的公司,通膨往往使得账面盈余变成人为的假象,这种受限制的盈余往往无法被当作真正的股利来发放而必须加以保留再投资以维持原有的经济实质,万一要是勉强发放,将会使得公司在以下几方面失去竞争力: (1)维持原有销售数量的能力(2)维持其长期竞争优势(3)维持其原有财务实力,所以不论其股利发放比率是如何保守,一家公司要是常此以往将会使得其注定面临淘汰,除非你一再抑注更多资金。

对公司老板来说受限制的盈余也并非毫无价值,但它们的折现值通常少得可怜,事实上企业又非用它们不可,不管它们可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多差,(这种不管前景多么不乐观一律保留的情况,在十年前由Consolidated Edison无意间所提出而后令人难以置信的广泛流传着,在当时一项惩罚性的规范政策是使得公司的股价以远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交易的主要原因,有时甚至以25%的账面值交易,亦即当每一块钱的盈余被予以保留再投资,市场预期其将来所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只有25分钱,讽刺的是尽管这种由

金变成铜的现象一再发生,大部份的盈余还是持续的被保留下来再投资。在此同时,在纽约都会区的建筑工地逐渐树起了企业的标语写到:「我们还要继续挖下去吗?」

对于受限制的盈余我不再多谈,让我们将话题转到更有价值的不受限制的部份,所谓不受限制的盈余顾名思义可以加以保留,也可以予以分配,我们认为分配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当局判断何者对公司股东较为有利,当然这项原则并未广为大家所接受,基于某些理由管理当局往往偏好将盈余予以保留以扩大个人的企业版图,同时使公司的财务更为优渥,但我们仍然相信将盈余保留只有一个理由,亦即所保留的每一块钱能发挥更有的效益,且必需要有过去的成绩左证或是对未来有精譬的分析,确定要能够产生大于一般股东自行运用所生的效益。具体而言,假设有一位股东持有一种10%无风险永久债券,这种债券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投资人每年有权可选择领取10%的债息或将此10%继续买进同类型的债券,假设其中有一年当时长期无分险的殖利率为是5%,则投资人应当不会笨到选择领取现金而会将之继续买进同类型的债券,因为后者能够产生更高的价值,事实上若他真得需要现金的话,他大可以在买进债券后在市场上以更高的价格抛售变现,换句话说若市场上的投资人够聪明的话,是没有人会选择直接领取现金债息的。相反的若当时市场的殖利率是15%,则情况将完全相反,没有人会笨到要去投资10%的债券,即使他手上的闲钱真得太多,他也会先选择领取现金之后再到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买进相同的债券。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运用在股东思考公司的盈余是否应该发放的问题之上,当然这时候的分析可能较为困难且容易出错,因为再投资所能赚得的报酬率不像债券那个case是白纸黑字的数字,反而可能会变动不一,股东

必须去判断在可见的未来其平均的报酬率是多少,而一旦数字订下来的话,之后的分析就简单多了,若预期报酬率高便可以再投资,反之则应要求加以分配。许多企业的经理人很理智地运用上述标准对待旗下子公司,但到了自己所掌管的母公司可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他们很少会站在股东的立场为大家想,这种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经理人,一面要求每年只能产生5%报酬率的子公司甲将资金分配回母公司,然后转投资到每年可产生15%报酬率的子公司乙,这时他从不会忘记以前在商学院所学到的校训,但若母公司本身预期的报酬率只有5%(市场上的平均报酬率是10%),他顶多只会依循公司从前或同业平均的现金股利发放率来做而已,当他要求旗下子公司提出报告对其保留盈余的比例作出解释的同时,他却从来不会想到要对他公司背后的股东提出任何说明。

在判断是否应将盈余保留在公司,股东不应该只是单纯比较增加的资本所能增加的边际盈余,因为这种关系会被核心事业的现况所扭曲,在高通膨的时代,某些具特殊竞争力的核心事业能够运用少量的资金创造极高的报酬率(如同去年我们曾提过的商誉) ,除非是经历销售量的巨幅成长,否则一家好的企业定义上应该是指那些可以产生大量现金的公司,相对的如果一家公司将本来的资金投入低报酬的事业,那么即使它将增加的资本投入较高报酬的新事业,表面上看起来是不错,但实际上却不怎么样,就好比在高尔夫球配对赛中,虽然大部份的业余选手成绩一蹋胡涂,但团体比赛只取最好的成绩却由于部份职业选手的精湛球技而显得出色。许多表面上持续缴出好绩效的公司事实上把大部份的资金投注在不具竞争力的事业之上。只是前者掩盖住后者惨不忍睹(通常是用高价购并平庸的企业)的失败,而经营阶层也一再强调他们从前一次挫败所学到的经验,但同时马上

物色下一次失败的机会。这种情况下,股东们最好把荷包看紧,只留下必要的资金以扩充高报酬的事业,剩下的部份要嘛就发还给股东,要嘛就用来买回库藏股(一种暨可以增加股东权益,又可以避免公司乱搞的好方法) 。 以上的讨论并不是指说公司的股利要随着每季盈余或投资机会的些微差异便要跟着变来变去,上市公司的股东一般偏好公司有一贯稳定的股利政策,因此股利的发放应该要能够反应公司长期的盈余预期,因为公司的前景通常不会常常变化,股利政策也应该如此,但长期而言公司经营阶层应该要确保留下的每一块钱盈余发挥效用,若一旦发现盈余保留下来是错的,那么同样也代表现有经营阶层留下来是错的。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检视波克夏本身的股利政策,过去记录显示波克夏的保留盈余可赚得较市场更高的报酬率,亦即每保留一块钱盈余可创造大于一块钱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发放股利的动作可能都不利于所有波克夏的大小股东。事实上,以我们过去刚开始经营事业的经验显示,在公司的草创初期发放大量的现金股利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当时Charlie跟我掌控三家企业-波克夏、多元零售与蓝筹邮票公司(现在已合并为一家公司) ,蓝筹邮票公司只发放一点股利而其余两家皆未发放,相反的若当时我们把所赚的钱统统发掉,我们现在可能赚不到什么钱,甚至连一点资本也没有,这三家公司当初各自靠一种事业起家(1) 波克夏的纺织(2) 多元零售的百货公司(3) 蓝筹邮票的邮票买卖,这些基础事业(特别要提到的是,那些我跟Charlie再三斟酌敲定的一个形容词)目前已(1)幸存下来但赚不到什么钱(2)规模萎缩并发生大幅亏损(3)只剩当初入主时,5%的营业额。所以只有将资金投入到更好的事业,我们才能克服先天上的劣势(就好像是在补救年轻时的荒诞)很明显的,多角化是对的。

我们将持续多角化并支持现有事业的成长,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这些努力的报酬铁定比过去的成绩逊色,但只要被保留下来的每一块钱能够创造更大的利益,我们便会持续的这样做,而一旦我们评估留下的盈余无法达到前述的标准,我们一定会把所有多余的钱发还给股东,当然会同时权衡过去的记录与未来的前景,当然单一年度的变化颇大,基本上我们会以五年为期来作判断。

我们现今的计划是用保留的盈余来扩充保险事业,我们大部份的竞争对手财务状况比我们差而不愿大幅的扩充,但此刻正值保费收入大幅成长之际,比起1983年的50亿,预计1985年将成长至150亿,这正是我们大捞一笔的难得良机,当然没有什么事百分之百确定的。

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1:希望你不要认为自己拥有的股票仅仅是一纸价格每天都在变动的凭

证,而且一旦某种经济事件或政治事件使你紧张不安就会成为你抛售的候选对象.相反,我希望你将自己想象成为公司的所有者之一,对这家企业你愿意

无限期的投资,就像你与家庭中的其它成员合伙拥有的一个农场或一套公寓. 2:如果我们有坚定的长期投资期望,那么短期的价格波动对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除非它们能够让我们有机会以更便宜的价格增加股份.

3:投资成功的关键是在一家好公司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它的内在商业价值大打折扣时买入其股份.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

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的定义很简单:它是

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史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

4:我们的投资方式只是与我们的个性及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为了这个原因,我们宁愿与我们非常喜欢与敬重的人联手获得回报X,也不愿意通过那些令人乏味或讨厌的人改变这些关系而实现110%的X.

5:我认为投资专业的学生只需要两门教授得当的课堂.

(芭菲特在1979年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1)_就短期间而言,我们一直认为营业利益(不含出售证券损益)除以股东权益(所有投资须以原始成本计算,否则若以市价计,将使得分母每年大幅波动而失去比较意义)所得的比率,为衡量单一年度经营成果的最佳方式。

(2)就长期间而言,我们则认为公司纯益(包含已实现、未实现资本利得与非常损益)除以股东权益(所有投资以公平市价计算)所得的比率,为衡量永续经营成果的最佳方式。

(3)我们判断一家公司经营的好坏,取决于其股东权益报酬率(排除不当的财务杠杆或会计作帐),而非每股盈余的成长与否,因为即使是把钱固定存在银行不动,也能达到像后者一样的目的。

(4)自接掌公司至今(1964-1979)的十五年来,公司每股净值以20.5%的年复合成长率由19.46美元成长至335.85美元。而这其中,我们极少运用财务杠杆(负债比低,保费与资本比低),亦很少发行新股筹资,基本上我们是利用原有的资金,总计前后购并了十三家公司,另外也成立了六家公司。

(5)我必须提醒各位的是,虽然20%的年复合成长率看似很风光,但我们仍须把通货膨胀率与个人所得税率(两者合称为投资者痛苦指数)列入考虑,在极端的状况下,公司股东的购买力甚至可能不增反减。

(6)随着保险事业规模与盈余快速的成长,纺织业与零售业整个事业体的比重日益下降,然而尽管如此,这些部门的管理阶层仍不断地化腐朽为神奇,即使产业面临停滞不前的窘境,却能利用有限的资本创造可观的盈余,且大多是现金而非尽是增加一些应收款或存货。

(7)我们在纺织业也曾经过数度挣扎,你们的主席也就是本人,在数年前买下Waumbec Mills 以扩大我们在纺织业的投资,虽然价格相当划算,也取得一些价美物廉的机器设备与不动产,但即使我们再怎么努力,整个决策事后证明却是个错误。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所谓有「转机」(Turn-arounds)的公司,最后显少有成功的案例,与其把时间与精力花在购买价廉的烂公司上,还不如以公道的价格投资一些物美的企业。

(8)去年我们曾预估保险业的综合承保比率(Combined Underwriting

Ratio)会上升几个百分点,有可能使得整体保险业界发生承保损失的状况,结果一如我们所预期,从97.4%上升到100.7%。我们也预期在1979年我

们本身的承保表现会比同业平均好一点,事实证明从98.2%降至97.1%。展望1980年,一方面在整个业界表现将如去年一般将持续恶化,但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法像去年般表现优于同业。(但请大家放心,我们绝不会故意放松,以使得本人的预测成真)。

(9)再一次要感谢我们National Indemnity公司经理人Phil Liesche的杰出表现,为我们创造八百多万美金的获利与八千多万美金的保费收入,这在同业间并不多见,而或许你可能会发现这比去年的数字少了些,虽然我们常听到同业提及宁愿少接点保单也不愿亏钱作生意,然真正能贯策执行的并不多,但Phil却能真正作到,若保单合理他便签,否则一慨拒绝。我们不愿因为生意时好时坏而必须常常裁员,相对地,我们宁愿保持一点宽松的弹性,而不是让大家忙的要死,到头来却发现作的是亏本的生意,公司在创办时便立下此一理念,而Phil 从未放弃保持此一优良传统,我们也认为这是经营一家一流的产险公司必备的条件。

(10)由George Young 领军的再保部门,在将投资收益并入考虑后,持续地给予我们满意的成绩,惟承保部份仍须改进。事实上,由于大笔资金持续投入这一行业,使得竞争相当激烈,保费水平一再下降,但新进者却勇于承担着极高风险而不自知,直到真正出事时早已为时已晚,因此预料在竞争激烈仍会维持一阵子的情况下,我们将暂时退场观望。

(11)从前大家认为承保比率通常会一年好、一年坏,1979年若差一点,则1980年便会好转。但我们却不这么认为,现在的低利率使得的业者会倾向牺牲一点承保损失,而试图在投资收益上弥补回来,这在过去高利率的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我们判断,同业忍受承保损失的限度将较过去提高,这使得竞争更加激烈,预估未来五年此比率将提高至105%左右的水

平。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保险业仍大有可为,而管理人员的素质良囿将是一大关键。

(12)_最近这几年,我们花了蛮大的篇幅谈到集团保险业的相关投资,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表现实在是相当优异。我们深深地相信,这些事业的经理人将会好好地运用其所赚的每一分钱,以创造更多的盈余。以下所列出的是我们市值超过五百万美元的股权投资,包括ABC美国广播公司、

GEICO保险、华盛顿邮报等公司。最近我们相信1980整体的股票市场将会是最近这几年来头一次表现的比我们的投资组合好,但尽管如此,我们对持有的主要投资标的仍然感到非常满意,也不会因为某一特定年度股市异常的表现而作改变。

(13)谈了那么多股票投资哲学,我想应该换个话题,谈谈债券投资,尤其是因为从去年底以来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整个保险业界,因投资债券而蒙受了金额相当庞大的损失,虽然依照会计原则,允许保险公司以摊销成本来记录其债券投资而非已严重受损的市场价值。而事实上,这种会计方法却是导致更大损失的元凶,因为若是保险公司被迫以市场价格来认列损失,那他们将早一点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更讽刺的是,有些产物保险公司因为通货膨胀的关系,决定将原本一年期的保单更换为以半年为一期,他们认为实在是无法衡量未来的十二个月内,医疗成本、汽车零件价格会是多少?而认为无法在通膨高涨的当时订定一年期的保费,结果主观地将期间缩短为六个月,但最荒谬的是,一转身他们却将刚收到的保费,拿去购买以三、四十年为期固定利率的债券,我们实在很怀疑,为什么长期固定利率的债券还能在市场上存在,当我们确信美金的购买力几乎每天都在变小。

(14)最近这几年来,我们的保险公司几乎未增加在那些单纯的长期债券方面的部位(Straight long-term Bond)(即不含转换权或任何可提供额外获利可能性的债券),即使有买进也是因为先前有到期或出售的情况,而甚至在此之前,我们也从未投资那些长达三、四十年的债券,顶多是较短期且备有偿债基金或是因市场缺乏效率而使得价格被低估的债券。然而,虽然我们较之同业稍具警觉心,却仍是不够的。「虽然半梦半醒,要比熟睡要好得多,但却不能保证你不会被熊吃掉。」若买四十年期的债券是个大错,那买十五年期的也好不到那里去,很遗憾的是,我们属于后者,更惨的是,我们也没有适时地把它卖掉,而眼睁睁的看着它们的价值日益缩水。(当然,事后回想起来,会觉得真是笨得可以,而或许你会认为要是去年我就看透这点那就好了)。

(15)所幸,最近几年我们所买进的债券大多附有转换权,使得这些债券实际发行的时间比其到期日要短得多,因为在到期前,我们可以要求转换为股份,使得实际损失要比一些产险或意外险的同业来的轻了许多。而且,由于对股权投资的偏好,也让我们在债券投资的部位,相对偏低。尤其部份的可转换债券,跟我们投资组合中的股权投资一样吸引着我们,我们预计可从中赚不少钱(而事实上,有些个案已开始获利),同时亦期盼这部份的获利能补足我们在单纯债券上的损失。

(16)当然,我们对债券的看法可能保守了些,低通膨的机率也不是没有,毕竟通货膨涨多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也或许人们有一天真能有效地控制它,立法当局及有力团体应该也已注意到这个警讯,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此外,现今的利率已反应较高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使得新发行的债券投资者较有保障,这使我们可能错过债券价格反弹而获利的机会,然而就像我

们不愿意以一个固定的价格预先出售公元2010年或2020年一磅喜斯糖果或一呎波克夏制造的布料一样,我们也不愿意以一个固定的价格预先出售我们未来四十年金钱的使用权,这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Polonius 所说的一样: 「不要作一个短期的借钱者,也不要当长期的借款人」。

(17)今年将会是我们最后一次报告Illinois National Bank,而我们也很开心的向各位宣布在Gene Abegg优秀的领导下,银行的获利打破历年来的记录,去年的资产报酬率高达2.3%,约是同业平均的三倍,对于如此优异的表现,实在值得所有波克夏的股东给予Gene Abegg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自1969年成为波克夏一员以来所作的贡献。而如同各位所知,1969年银行控股公司法要求我们必须在1980年结束以前将之处份,事实上我们曾试图以分割(spin-off)的方式处理,但联邦准备局却坚持若是如此,则波克夏不能有任何一位董事或经理人在分割后的银行担任任何职务,即使以我们这个个案而言,没有任何一个人同时拥有两家公司40% 以上的股份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探询出售该公司80%-100% 股权的可能性,但请相信,我们绝对会严格地挑选买主,而价格也不是惟一考虑的重点,这家银行与其经营阶层待我们实在不薄,所以即使要卖,我们也要确定能以相同态度回报之。同时大家应该明了我们从出售这家银行所得的资金将来如果再转投资,其为波克夏创造盈余的能力可能永远无法与前者比拟。

(18)1979年波克夏在那斯达克上市,这表示在每天的华尔街日报证券版将可以看得到波克夏的报价,而在此之前,不管是华尔街日报或是道琼工业指数皆不会报导我们获利情况,即使我们的获利数百倍于它们常常提及的一些公司。而现在当我们按季公布获利状况后,华尔街日报会立即报

导,这帮我们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发布消息的难题。

(19)在某些方面,我们的股东是蛮特别的一群,而这也影响了我撰写年报的方式。举例来说,每年结束,约有98% 股份的股东会保留他们在波克夏的持股,因此每年年报皆延续前一年度,避免重复叙述一堆相同的东西,从而你们可获得一些有用的东西,而我也不会觉得厌烦。此外,约有90% 股份的股东其最大的持股为波克夏,所以许多股东愿意花相当的时间在每年年报之上,而我们也努力提供所有我们认为有用的信息给各位股东。相对的,每季季报我们并未花太多时间加以着墨,因为所有股东与经营者,皆以长期的眼光来看待这份事业,所以并不是每季都有新的或有意义的事需要报告。但当你们真得收到某些讯息时,是因为你们付费雇用的董事长-也就是我本人认为一个股东-亦即是公司老板,应该从经理人那边听到有关公司的状况与其如何评估此事。你在合伙企业所得的待遇,在波克夏这家公开公司一点也不会少。我们认为每年一度的年报,不应该交给底下员工或公关顾问处理便了事,而是应该以经理人对老板报告的方式去作才对,也就是像我们希望旗下被投资公司应该跟我们报告的一样。当然,详细的程度不一样,以免竞争者窥视,但大方向与诚挚的态度却是一致的。而事实上,一家公司是会吸引同类型的人成为其股东,若公司注重的是短期的成果或是公司股价的波动,则具有这种特色的投资人自会上门成为其股东,而若公司对其股东采取轻蔑的态度,最后投资大众亦会以相同的态度回报之。

(20)费雪(Phil Fisher)一位令人尊敬的投资专家与作者,曾比喻一家公司吸引股东的方式,就好比一家餐厅招揽客户的方法一样,餐厅可标榜其特色,如便利的快餐店、优雅的西餐厅或特别的东方食物等,以吸引同一

性质的客户群,若服务好、菜色佳、价钱公道,相信客户会一再上门。然而餐厅却不能时常变换其所强调的特色,一下是法国美食、一下又是外带披萨,最后可能导致顾客的忿怒与失望。相同的一家公司亦不可能同时迎合所有投资大众的口味。所以我们对于一些公司总是希望自家公司的股票保持高周转率感到疑惑不解,感觉上这些公司好像希望原有的股东赶快厌倦而琵琶别抱、另结新欢,以使得新的股东能够抱着新希望、新幻想可以赶快加入。相反的,我们希望原有股东一直喜欢我们的服务、我们的菜单,而且常常来光顾,我们很难找到比原来的股东更好的新股东来加入我们的行列,因此我们期待公司的股份保持极低的周转率,这表示我们的股东了解并认同公司经营的方向与期待的未来。

(21)去年我曾说过公司的盈余会成长但股东权益报酬率可能会下降,结果正如我所预期,而展望1980年亦是如此,而若我预测错误,那表示可能会更惨。具体而言,公司营业利益三千六百万除以最近股东权益2.36亿美元(股权投资以原始成本计)的报酬率将会从1979年的18.6%向下修正,而营业利益本身很有可能也会较去年减少,其结果取决于处份银行的情况、保险承保获利的好坏和储贷业亏损的严重性。

(22)我们对保险事业持有的股权投资一直非常看好,在往后的数年内,我们预期这些部份投资股权将会持续贡献获利给母公司,大部份的个案皆属绩优公司且由优秀的人才所管理,而投资的成本更是价美物廉。

(23)本公司有关财务规划一向是属于中央集权,且决策集中于最高当局。由于极端授权管理权限予集团子公司或事业体的专业经理人,我们的集团总部占地仅1,500平方呎,约合42坪左右)总共只有十二人,刚好可以组一只篮球队,也因此管理上难免会出点差错,但同时扁平化的组织却

能降低成本并加速决策时程。因为每个人都有很多事可做,所以每个人做的事也很多。更重要的是这使得我们能请到最优秀的人才来为我们工作,这是一般企业无法作到的,因为这些人就像是经营自己的事业般努力着。我们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而他们所给的回报更是远大于此。

(芭菲特在1980年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1)我们本身对投资盈余如何认列的定义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并不尽相同,尤其在通货膨胀高涨之时更是如此,(但话说回来批评要比修改这套原则简单多了,有些问题早已是根深蒂固了),我们有些100%持股的转投资公司账面上所赚的钱,实质上并不足那个数,即使我们可以完全地控制它,(理论上我们具控制权,但实际上我们却必须被迫把所赚的每一分钱,继续投注在更新资产设备上,以维持原有生产力),相反的我们也有一些仅持有少数股份而其所赚的盈余远超过账面列示之数。因此对波克夏而言对盈余的认定并非取决于持股比例是100%、50%、20%、5% 或是1%,盈余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将来再投资所能产生的效益,这与由我们或专业经理人决定并不相关,也与我们认列或不认列利益不相关。假设公司拥有一片山林,即使财务报表无法反映这些树木的成长,也无法掩盖我们拥有一片成长中的山林这项事实。我必须提醒诸位,我们的论点是突破传统的,我们宁愿将所赚的盈余继续交由不受我们控制的人好好发挥,也不希望转由我们自己来浪掷(讲到这理,忍不住休息一下顺便来段广告,若被投资公司将其所赚的盈余用于买回自家的股票,我们通常会报以热烈的掌声,理由很简单:若一家好公司其股票价格远低于其内含价值(Intrinsic Value),还有什么投资会比前者来的更稳当、更有赚头、更能促进原有股东权益的呢?企业购并

的竞争性通常使得购并整家公司的实际价格高于取得企业的实际价值,而股票市场的拍卖性质,往往可以让我们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取得一家公司的部份股权。

(2)长期企业绩效(Long-Term Corporate Results)

如先前所提的,我们以比较营业利益除以股东权益(股权投资以原使成本计)来评估企业单一年度的绩效,至于长期评量的标准则须加计所有已实现或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或损失,而一直以来后者会比前者历年来的平均还要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前面所提那些无控制权的公司盈余持续增加而反映在其市值之上,当然市值的变化是起起伏伏且无法预测,更无法真正去量化到底数字是多少,有时一个错误甚至可能把公司十几年来的努力抵销掉,但只要市场回复理性,市价便会反映公司累积盈余的能力,有时甚至会在你的蛋糕上多得到一点糖霜呢。

(3)很不幸的,公司财务报表所记载的盈余已不再表示是股东们实际上所赚的。假设当初你放弃享受十个汉堡以进行投资,后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足够让你买两个汉堡,而最后你处分投资可换八个汉堡,你会发现事实上不管你拿到是多少钱,你的这项投资并无所得,你可能觉得更有钱了,但不表示你能吃的更饱。高通货膨胀率等于是对资本额外课了一次税,如此一来使得大部份的投资变得有点愚蠢,而近几年来这个基本门坎,即企业投资所须最基本的报酬率以使得整件投资报酬为正可说是日益提高,每个纳”税”人就好像是在一个向下滑的电扶梯上拼命往上跑一样,最后的结过却是愈跑愈往后退。举例来说,假设一位投资人的年报酬率为20%(这已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成绩了)而当年度的通膨为12%,又若其不幸适用50% 高所得税级距,则我们会发现该位投资人的实质报酬率可能是负的。总之若

只有外在的所得税而无隐性的通货膨胀税,则不管如何正的投资报酬永远不会变成负的(即使所得税率高达90%),但通货膨胀却不管公司账面到底赚不赚钱,只要像最近这几年的通膨就会使得大部份公司的实质投资报酬由正转为负,即使有些公司不必缴所得税也是一样,当然这两者是交相存在在现实社会中。而以目前的通货膨胀率来看,相信以适用中高级距所得税率的投资人而言,将无法从投资一般美国公司获得任何实质的资本利得,即使他们把分配到的股利一再重复地投资下去也一样,因为其获利早已被隐藏的通货膨胀与直接的所得税吸收殆尽,而如同去年我们所说的一样,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目前无解(明年我们的回答很可能也是如此),通货膨涨对我们股权投资的报酬实在是一点帮助也没有。

(4)你对于一个人将会有更多的了解,当你向他买下一家公司并请他以伙计而非老板的身份继续经营这家公司。在买卖开始前,他对这家公司了如指掌,而你却一无所知,卖方有太多机会可以欺骗买方,而当交易完成后,态度微妙的改变而模糊的认知会发酵,就像是求婚的过程一般,失望总是难免的。而当我们第一次碰面,Gene 百分之百坦诚,就像是其为人一般,谈判的开始,他把公司所有负面的因素摊开在桌上,另一方面,在交易完成数年后,他还会定期地告知你当初交易时未讨论到的地方。而就算是当他把银行卖给我们时已高龄71岁,Gene 仍兴勤工作更甚于以往,虽然极少发生问题,但一有问题便立刻报告毫不迟疑,你还能对这样的人多要求些什么(早在1933年该银行所持有的现金便足以立即清还所有存款) 他永远记得他是在处理别人的钱财,虽然这种正直不阿的态度将永远安息,但他杰出的管理能力将使银行在全美获利能力的表现上一直名列前茅。许多Rockford的居民告诉我这些年来Gene 给他们很多帮助,有时是金钱上

的,但有时却是包含更多智能、同情与友谊,而我本身也从他身上获得许多,因为个别年纪与工作上的关系,我们益师益友,不论如何,这种关系相当特殊,我永远怀念他。

(芭菲特在1981年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1)另外一项因素可能会对公司报酬率的热情再浇上一盆冷水,人们为什么要投资公司股权而非固定收益债券的理由,系在于公司经营阶层可运用这笔资金来创造比固定利息收入更高的盈余,故人们会愿意承担万一发生损失的风险,所以额外的风险贴水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过去数十年来,一家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只要超过10%,便能被归类为一家优良企业,所以当我们把一块钱投入到这家公司,其将来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将会大于一块钱,(考虑到当时长期债券殖利率约为5%,而免税公债则约3%),即使加计税负的话,实际到投资人手中仍能有6%-8%。股票市场认同这种道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一家股东权益报酬率达到11%的公司,其市价可以涨到约净值的一点五倍,而这些公司所产生的附加价值相当可观,然而那一切已成过去,但过去所得到的经验法则却很难抛弃,「当投资大众与经营阶层一脚踏进未来,他们的脑子与神经系统却还深陷于过去。」投资大众惯于利用历史的本益比而经营阶层则习惯用传统企业评价标准,但却不去深思其前提是否早已改变,若改变是缓慢的,那么持续的再思考便变得必要,若变化很大,则习于昨日的假设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而经济步调的变动是会令人窒息的。去年长期债券殖利率超过16%,而免税公债则约为14%,而这些收入直接落入投资人的口袋,在此同时,美国企业的股东权益报酬率约为14%,而且尚未考虑落入投资人口

袋前所须支付的税负(视被投资公司的股利政策与投资人适用的所得税率而定)因此以1981年的标准而言,投资一家美国公司一块钱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还低于一块钱,(当然若投资人是免税的慈善机构,则情况可能会好一点),假设投资人系适用于50%税率,而公司把所有盈余皆发放出来,则股东的投资报酬率约略等于投资7%的免税债券,而这种情况若一直持续下去,等于是套牢于一长期7%的免税债券一样,而它真正的价值可能连其原始投资额的一半还不到。但如果把所有盈余都保留起来,而报酬率维持不变,则盈余每年会以14%的速度增加,又假设本益比不动,则公司的股价每年也会以14%的比例增加,但增加的部份不算是已落入股东的口袋,因为收回去的话需要付最高约20%的资本利得税,所以不管怎么说,还是比最基本的免税公债14%低。除非基本报酬率降低,即使公司盈余每年以14% 成长,却从未能收到半毛钱股利,对投资人而言,等于是一无所获,这对股东与经营阶层都是不怎么愉快的经验,而更是后者希望掩饰过去的,但不论如何,事实就是事实。大部份的美国公司把大部份的盈余分配出去,所以算是介于两个极端的例子之间,而大部份的美国公司的税后投资报酬率可能比投资免税债券还差,当然也有少数例外,但如今总的来说,美国公司的资本对投资人来说无任何附加的价值。但要强调的是,我并不是说所有的美国公司表现的比以往差,事实上,反而是比以前还好一点,只是最低门坎比以前提高了许多,主要的原因(但非惟一)是过去的通膨经验与对未来通膨的预期,而遗憾的是产业的前景很难提高本身的表现,而只能转而寄望门坎能够降低一点。而如果对于通膨的形成原因能有效抑制,门坎自然会降低,而美国企业的经济价值也能大幅改善,由不良的企业转为优良的企业。

(2)当然有人会说若这家公司报酬率相对较高,那么把盈余留在公司继续投资下去有道理,但若这家公司报酬率差,为何不把赚的盈余分配给股东,让股东自己去寻找其它报酬率较高投资机会呢??(古经文亦赞同:有个三个仆人的寓言,老天爷让其中二个会赚钱的仆人,保留他们所赚的钱并鼓励他们扩大营业,而另外一个懒惰不会赚钱的仆人,则被严厉得逞罚并叫他把钱交给前面二个仆人管理/马修第25章。但通膨就像叫我们透过窥镜看艾丽斯梦游仙境一样,当通膨恃虐时,不良的企业被迫保留它所有的每一分钱,才能辛苦地维持它过去拥有的生产能力,实在是情非得已。通膨就像是寄生在企业体内巨大的条虫,不管被它寄生的主人身体状况如何,还是拼命的从他身上吸取养份,所以不管公司的获利到底有多少(就算没有也一样),帐上总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应收帐款、存货与固定资产以维持以往的生意规模,主人的身体越差,就表示有越多比例的养份被寄生虫吸走。以目前的情况来讲,一家公司若只赚到8% 或10% 的话,根本不够拿来用于扩张、还债或发放实在的股利,通膨这条寄生虫早就把盘子清光光了,(而事实上,通常利用许多方法将无法发放股利的窘境掩饰住,例如常常提出盈余转投资计划,强迫股东再投资,或是发行新股,拿张三的钱发放给李四,要小心这种必须要另外找到金主才能发放的股利)。反观波克夏通常会因积极而非被动的理由而保流盈余再投资,当然我们也不能免除前述通膨的威胁,我们历史累计的报酬率21%扣除潜在的资本利得税后,持续地跨过那最低的门坎,但只能算是低空掠过,而只要在出一些差错,便可能使我们面临无法跨过门坎的窘境。

投资评定标准:

(1)自己熟悉了解的产业;

(2)具有长期性的远景;

(3)由正直且具有能力者所经营;

(4)吸引人的价格(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个案便是因为这项因素而无法成功).

24:(芭菲特在1982年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1)我们投资部份股权的作法惟有当我们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吸引人的企业才行得通,同时也需要温和的股票市场作配合,而市场就像老天爷一样,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但与老天爷不一样的地方是祂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对投资人来说,买进的价格太高将抵销这家绩优企业未来十年亮丽的发展所带来的效应。所以当股票市场涨到一定的程度,将使我们有效地运用资金买进部份股权的能力大打折扣或甚至完全消失。这种情况会定期发生,就在十年前当股市到达狂热的高档时(由于高股东权益报酬股被机构投资人捧上天),波克夏的保险子公司(不包括在Blue Chip Stamps部份)仅仅持有一千八百万市值的股票(相较于现在的

80%),仅占保险公司投资总额的15% ,在1972年的当时有跟现在一样多的好公司,但他们当时的股价实在有点离谱。虽然股价高涨对公司短期的表现有所帮助,但就长期而言却反而会影响企业的前景,而目前我们已观察到一些蛛丝马迹再度出现。

(2)一般来说若企业处在产业面临供给过剩且为产品一般商品化的情形(在整体表现、外观、售后服务等都无差异化)时,便极有可能发生获利警讯,当然若价格或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透过政府立法干预、非法勾结或国际性联合垄断如OPEC)能获得控制或可稍微免除自由市场竞争。否则若客户

不在乎其所采用的产品或通路服务由谁提供,成本与价格系由完全竞争来决定,如此产业铁定会面临悲惨的下场,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厂商皆努力强调并建立本身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这种作法在糖果有用(消费者会指明品牌)而砂糖却没有用(难道你听过有人会说:「我的咖啡要加奶精和某某牌的砂糖」) ,在许多产业就是无法作到差异化,有些生产者能因具成本优势而表现杰出,然在定义上这种情况极少或甚至不存在,所以对大部份销售已完全商品化的公司来说,不可避免的结局便是,持续的产能过剩无法控制价格滑落导致获利不佳,当然产能过剩会因产能缩减或需求增加而自我修正,而不幸的是这种修正的过程却是缓慢而痛苦的,当产业好不容易面临反弹时,却又是一窝蜂全面扩张的开始,不到几年又必须面对先前的窘况。而最后决定产业长期获利情况的是供给吃紧与供给过剩年度的比率,通常这种比率很小,(以我们在纺织业的经验来说,供给吃紧的情况要追溯到许多年以前,且大约仅维持不到一个早上的时间)。在某一些产业,供给吃紧的情况却可以维持上好一段期间,有时实际需求的成长甚至超过当初所预期,而要增加产能因涉及复杂的规划与建厂而须有相当的前置期。

(芭菲特在1983年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1983年公司的净值由原来每股737美元增加成为975美元,约成长32%,但我们从未把单一年度的数字表现看得太认真,毕竟没有什么道理要把企业反映盈余的期间与地球绕行太阳公转的周期划上等号,反而我们建议至少以五年为一周期来评断企业整体的表现,若五年平均利得要比美国企业平均来得差时,便要开始注意了(就像Goethe所观察到的,到时要注意我们所提出的解释,万一要是失败了,解释的理由可能会有一大堆)

在现有经营阶层过去十九年的任期内,账面价值由19美元增加成为975美元,约以22.6%年复合成长率成长,考虑到我们现有的规模,未来可能无法支持这么高的成长率,不信的人最好选择去当业务员而非数学家。我们之所以选择账面价值(虽然不是所有形况皆如此)是因为它是衡量内含价值成长(这是真正重要的)的一种保守但合理的替代方式,它的好处是很容易去计算且不牵涉主观去衡量内含价值,但仍需强调这两者事实上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账面价值是会计名词,系记录资本与累积盈余的财务投入,内含价值则是经济名词,是估计未来现金流入的折现值,账面价值能够告诉你已经投入的,内含价值则是预计你能从中所获得的。类似词能告诉你之间的不同,假设你花相同的钱供二个小孩读到大学,二个小孩的账面价值即所花的学费是一样的,但未来所获得的回报(即内含价值)却不一而足,可能从零到所付出的好几倍,所以也有相同账面价值的公司,却有截然不同的内含价值。

像波克夏在1965年会计年度刚开始由现有经营阶层接管时,其账面价值为每股19美金,明显高于其实际的内含价值,所谓的账面价值主要系以那些无法赚取合理报酬的纺织设备为主,就好比是将教育经费摆在不会读书的孩子身上一样。

但如今我们的内含价值早已大幅超越账面价值,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1)标准会计原则要求我们保险子公司所持有的股票以市价记录于账面上,但其它公司部份却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算,到1983年底为止,后者的市价超过账面价值有税前七千万美金或税后五千万美金之多,超过的部份属于内含价值的一部份,但不包含在计算账面价值之内。

(2)更重要的是,我们所拥有的几家企业具有庞大的经济商誉(事实上是包含在内含价值之内的)且远大于记载在帐上的商誉。

商誉不管是经济上或是会计上的,是一项神秘的课题,实在需要比现在所报告还要更多的时间解释,本报告书的附录有关商誉及其摊销、规定与现实,将解释为何经济上与会计上的商誉事实上通常是大不相同。

虽然不用了解商誉及其摊销,你一样可以过得很好,但对于研究投资的学生或经理人也好,却有必要了解其间些微的不同,我现在的想法与35年前课堂所教要重视实质的资产并规避那些主要倚靠经济商誉的公司的作法已有明显的转变,当初的偏见虽然使我投入较少但也犯了许多投资上的疏乎。

凯因斯发现问题所在,困难的地方不在于要有新观念,而是如何摆脱旧有的窠臼,我的反应比较慢,一方面是由于教我的老师一直以来皆让我受益良多,但从商的经历,直接或间接地让我对拥有商誉而仅须运用少量实质资产的公司大有好感。

我建议那些对会计专有名词不会觉得感冒且对商誉的经济价值有兴趣的人读读附录,而不论你看不看附录,Charlie跟我一致认为波克夏拥有比账面价值更高经济价值的商誉。

有人常问为什么波克夏不分割它的股票,而这个问题通常是建立在这个动作将会对股东有利的假设基础之上,不过我们并不认同这点,让我告诉你为什么。

我们有一个目标是希望波克夏的股价能与其本身拥有的内含价值成正相关(请注意是合理的正相关而非完全一致,因为如果一般绩优公司的股价远低于其真正价值的话,波克夏也很难免除在外) ,而一个公司要维持合理

的股价跟其所背后的股东有很大关系,若公司的股东与潜在的买家主要都是基于非理性或情绪性的投资该公司股票,则公司股票便会不时出现很离谱的价格,躁郁的人格会导致躁郁的价格,这种性格甚至有助于我们买卖其它公司的股票,但我们尽量避免这种情况跟波克夏沾上边将会对身为股东的你我有利。

很难确保公司股东皆维持高水平,A太太可依自己喜好选择其个人的四百文件投资组合,任何人都可买任何股票,没有任何公司可依智力、情绪稳定度、道德感或衣着品味来筛选股东,所以股东优生学基本上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但大致而言,我们觉得可透过不断地沟通公司经营哲学以吸引并维持优质的股东群,以达到自我筛选的目的。例如一场标榜为歌剧的音乐会,跟另一场以摇滚乐为号召的演唱会,铁定会吸引不同的观众群来欣赏,虽然任何人皆可自由买票进场。相同地透过不断地宣传与沟通,我们希望能够吸引到认同我们经营理念与期望的股东(一样重要的是说服那些不认同的远离我们)我们希望那些倾向长期投资且把公司当成是自己事业一样看待的股东加入我们,大家重视的是公司的经营成果而非短期的股价波动。

具有这项特质的投资人属于极少数,但我们却拥有不少,我相信大概有90%(甚至可能超过95%)的股东已投资波克夏或Blue Chips达五年以上,另外95%的股东,其持有的波克夏股票价值比起其本身第二大持股超过两倍以上,在股东上千人,市值超过十亿的公司中,我敢保证波克夏的股东与经营者的想法是最能契合的,我们很难再将我们股东的素质再加以提升。

如果我们将公司的股票分割,同时实行一些注重公司股价而非企业价

值的动作,我们吸引到的新进股东其素质可能要比离开的股东差得多,当波克夏的股价为1,300元时,很少有人负担得起,对于买得起一股的人来说,将股票分割为一百股对他来说并无任何影响,而那些认为有差别且真的因为我们股票分割而买进的人肯定会将我们现有的股东水平往下拉(难到我们牺牲到那些原有思想透澈换来一堆认为九张十元钞要比一张百元钞好的蛋头真得能够提升整个股东团队的素质吗?)人们若非基于价值而买进股票早晚也会基于相同原因卖掉股票,他们的加入只会使公司的股价偏离价值面而作不合理的波动。所以我们尽量避免那些会招来短期投机客的举动,而采取那些会吸引长线价值型投资者的政策,就像你在怖满这类型投资者的股票市场中买进波克夏的股票,你也可以在相同的市场中卖出,我们尽量维持这种理想的状态。

股票市场上讽刺的一点是太过于重视变动性,经纪商称之为流动性与变现性,对那些高周转率的公司大加赞扬(那些无法让你口袋麦可麦可的人,一定会让你的耳朵不得闲)但投资人必须有所认知,那就是凡事对庄家有利的一定对赌客不利,而过热的股市跟赌场没有两样。假设一家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为12%,而其股票年周转率为百分之百,又若买卖股票须抽1%的手续费(低价股的费率可能还更高)而公司股票以账面净值进行交易,这样算下来光是每年股权移转的交易成本便占去净值的百分之二,且对公司的获利一点帮助都没有,(这还不包括选择权交易,后者将会使这项磨擦成本更上一层楼)玩这种大风吹的游戏实在是有点划不来,若是政府突然宣布调高企业或个人所得税16%时,相信大家一定都会跳起来,但过度重视变动性的结果便是要付出这样的代价。

过去在每天交易量约一亿股的年代(以今日的水平算是相当低的了) ,

对所有权人来说是绝对是祸不是福,因为那代表大家要付出二倍于五千万股交易量的成本,又假设每买卖一股的交易成本为十五分钱,则一年累积下来约要花费75亿美金的代价,这相当于爱克森石油、通用动力、通用汽车与太古石油这四家全美最大企业的年度盈余加总,这些公司以1982年底计有750亿美元净值,约占财富杂志五百大企业净值与获利的12%,换句话说投资人只因为手痒而将手中股票换来换去的代价等于是耗去这些大企业辛苦一年的所得,若再加计约20亿投资管理费的话,更相当于全美前五大金融机构(花旗、美国银行、大通银行、汉华银行与摩根银行)获利的总和,这昂贵的游戏只是用来决定谁能吃这块饼,但没有一点办法让饼变得更大。(我知道有一种论点说这过程能使资金作更有效的配置,但我们却怀疑其可信度,相反的过热的股市反而妨碍的资金合理的配置,反而使饼变得更小。亚当史密斯说:自由市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能导引经济社会使其利益极大化,我们的看法是-赌场般的股市与神经质的投资行为彷佛是一只看不见的大脚碍手碍脚地拖累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与那些过热的股票相比,波克夏目前的买卖价差约为30点,或大约2% ,依据交易量大小的不同,买卖双方所需支付的成本约略从4%(只买卖几股)递减至1 1/2 %(若量大的话可以议价方式降低差价与手续费),而波克夏的股票交易单量通常较大,故平均成本不超过2%。同时波克夏股票的周转率(扣除盘商间交易与亲属赠与)每年约仅3%,也就是说总的而言,波克夏股东每年所付出的交易成本约占其市值的万分之六,粗估约为90万美金(这笔金额不少,但远低于市场平均) ,股票分割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股东素质并鼓励公司股价与其内含价值悖离,我们想不到有任何一点好处。

(芭菲特在1984年写给股东的信件内容摘要)

一般公司都会跟股东报告股利政策,但通常不会详加解释,有的公司会说我们的目标时发放40%-50%的盈余,同时以消费者物价指数增加的比率发放股利,就这样而已,没有任何分析解释为何这类的政策会对股东有利,然而资金的配置对于企业与投资管理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认为经理人与所有权人应该要好好想想在什么情况下,将盈余保留或加以分配会是对股东最有利。

首先要了解的是,并非所有的盈余都会产生同样的成果,在许多企业尤其是那些资本密集(资产/获利比例高)的公司,通膨往往使得账面盈余变成人为的假象,这种受限制的盈余往往无法被当作真正的股利来发放而必须加以保留再投资以维持原有的经济实质,万一要是勉强发放,将会使得公司在以下几方面失去竞争力: (1)维持原有销售数量的能力(2)维持其长期竞争优势(3)维持其原有财务实力,所以不论其股利发放比率是如何保守,一家公司要是常此以往将会使得其注定面临淘汰,除非你一再抑注更多资金。

对公司老板来说受限制的盈余也并非毫无价值,但它们的折现值通常少得可怜,事实上企业又非用它们不可,不管它们可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多差,(这种不管前景多么不乐观一律保留的情况,在十年前由Consolidated Edison无意间所提出而后令人难以置信的广泛流传着,在当时一项惩罚性的规范政策是使得公司的股价以远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交易的主要原因,有时甚至以25%的账面值交易,亦即当每一块钱的盈余被予以保留再投资,市场预期其将来所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只有25分钱,讽刺的是尽管这种由

金变成铜的现象一再发生,大部份的盈余还是持续的被保留下来再投资。在此同时,在纽约都会区的建筑工地逐渐树起了企业的标语写到:「我们还要继续挖下去吗?」

对于受限制的盈余我不再多谈,让我们将话题转到更有价值的不受限制的部份,所谓不受限制的盈余顾名思义可以加以保留,也可以予以分配,我们认为分配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当局判断何者对公司股东较为有利,当然这项原则并未广为大家所接受,基于某些理由管理当局往往偏好将盈余予以保留以扩大个人的企业版图,同时使公司的财务更为优渥,但我们仍然相信将盈余保留只有一个理由,亦即所保留的每一块钱能发挥更有的效益,且必需要有过去的成绩左证或是对未来有精譬的分析,确定要能够产生大于一般股东自行运用所生的效益。具体而言,假设有一位股东持有一种10%无风险永久债券,这种债券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投资人每年有权可选择领取10%的债息或将此10%继续买进同类型的债券,假设其中有一年当时长期无分险的殖利率为是5%,则投资人应当不会笨到选择领取现金而会将之继续买进同类型的债券,因为后者能够产生更高的价值,事实上若他真得需要现金的话,他大可以在买进债券后在市场上以更高的价格抛售变现,换句话说若市场上的投资人够聪明的话,是没有人会选择直接领取现金债息的。相反的若当时市场的殖利率是15%,则情况将完全相反,没有人会笨到要去投资10%的债券,即使他手上的闲钱真得太多,他也会先选择领取现金之后再到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买进相同的债券。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运用在股东思考公司的盈余是否应该发放的问题之上,当然这时候的分析可能较为困难且容易出错,因为再投资所能赚得的报酬率不像债券那个case是白纸黑字的数字,反而可能会变动不一,股东

必须去判断在可见的未来其平均的报酬率是多少,而一旦数字订下来的话,之后的分析就简单多了,若预期报酬率高便可以再投资,反之则应要求加以分配。许多企业的经理人很理智地运用上述标准对待旗下子公司,但到了自己所掌管的母公司可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他们很少会站在股东的立场为大家想,这种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经理人,一面要求每年只能产生5%报酬率的子公司甲将资金分配回母公司,然后转投资到每年可产生15%报酬率的子公司乙,这时他从不会忘记以前在商学院所学到的校训,但若母公司本身预期的报酬率只有5%(市场上的平均报酬率是10%),他顶多只会依循公司从前或同业平均的现金股利发放率来做而已,当他要求旗下子公司提出报告对其保留盈余的比例作出解释的同时,他却从来不会想到要对他公司背后的股东提出任何说明。

在判断是否应将盈余保留在公司,股东不应该只是单纯比较增加的资本所能增加的边际盈余,因为这种关系会被核心事业的现况所扭曲,在高通膨的时代,某些具特殊竞争力的核心事业能够运用少量的资金创造极高的报酬率(如同去年我们曾提过的商誉) ,除非是经历销售量的巨幅成长,否则一家好的企业定义上应该是指那些可以产生大量现金的公司,相对的如果一家公司将本来的资金投入低报酬的事业,那么即使它将增加的资本投入较高报酬的新事业,表面上看起来是不错,但实际上却不怎么样,就好比在高尔夫球配对赛中,虽然大部份的业余选手成绩一蹋胡涂,但团体比赛只取最好的成绩却由于部份职业选手的精湛球技而显得出色。许多表面上持续缴出好绩效的公司事实上把大部份的资金投注在不具竞争力的事业之上。只是前者掩盖住后者惨不忍睹(通常是用高价购并平庸的企业)的失败,而经营阶层也一再强调他们从前一次挫败所学到的经验,但同时马上

物色下一次失败的机会。这种情况下,股东们最好把荷包看紧,只留下必要的资金以扩充高报酬的事业,剩下的部份要嘛就发还给股东,要嘛就用来买回库藏股(一种暨可以增加股东权益,又可以避免公司乱搞的好方法) 。 以上的讨论并不是指说公司的股利要随着每季盈余或投资机会的些微差异便要跟着变来变去,上市公司的股东一般偏好公司有一贯稳定的股利政策,因此股利的发放应该要能够反应公司长期的盈余预期,因为公司的前景通常不会常常变化,股利政策也应该如此,但长期而言公司经营阶层应该要确保留下的每一块钱盈余发挥效用,若一旦发现盈余保留下来是错的,那么同样也代表现有经营阶层留下来是错的。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检视波克夏本身的股利政策,过去记录显示波克夏的保留盈余可赚得较市场更高的报酬率,亦即每保留一块钱盈余可创造大于一块钱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发放股利的动作可能都不利于所有波克夏的大小股东。事实上,以我们过去刚开始经营事业的经验显示,在公司的草创初期发放大量的现金股利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当时Charlie跟我掌控三家企业-波克夏、多元零售与蓝筹邮票公司(现在已合并为一家公司) ,蓝筹邮票公司只发放一点股利而其余两家皆未发放,相反的若当时我们把所赚的钱统统发掉,我们现在可能赚不到什么钱,甚至连一点资本也没有,这三家公司当初各自靠一种事业起家(1) 波克夏的纺织(2) 多元零售的百货公司(3) 蓝筹邮票的邮票买卖,这些基础事业(特别要提到的是,那些我跟Charlie再三斟酌敲定的一个形容词)目前已(1)幸存下来但赚不到什么钱(2)规模萎缩并发生大幅亏损(3)只剩当初入主时,5%的营业额。所以只有将资金投入到更好的事业,我们才能克服先天上的劣势(就好像是在补救年轻时的荒诞)很明显的,多角化是对的。

我们将持续多角化并支持现有事业的成长,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这些努力的报酬铁定比过去的成绩逊色,但只要被保留下来的每一块钱能够创造更大的利益,我们便会持续的这样做,而一旦我们评估留下的盈余无法达到前述的标准,我们一定会把所有多余的钱发还给股东,当然会同时权衡过去的记录与未来的前景,当然单一年度的变化颇大,基本上我们会以五年为期来作判断。

我们现今的计划是用保留的盈余来扩充保险事业,我们大部份的竞争对手财务状况比我们差而不愿大幅的扩充,但此刻正值保费收入大幅成长之际,比起1983年的50亿,预计1985年将成长至150亿,这正是我们大捞一笔的难得良机,当然没有什么事百分之百确定的。


相关文章

  • [不读就出局]之二十二:[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之[普通股]章节摘要
  • 在第四章<普通股>中,作者坎宁安总结了巴菲特关于普通股投资的有关哲学.普通股领域也是巴菲特的主战场,巴老在此提出了不少深刻至极的投资哲学. 在本章第一节<交易的祸根根-交易成本>和第二节<吸引正确的投资者> ...查看


  • 巴菲特对话马里兰州立大学MBA学生
  • 2013年11月15日,沃伦·巴菲特会见了来自包括马里兰州立大学在内的8所大学的MBA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巴菲特一一详尽作答.具体内容如下: 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下称"BRK" )有因为规模逐渐增大的原因而下调 ...查看


  • 股东大会异闻录
  • 编者按:中国沪深两地交易所目前共有1700多家上市公司,把各公司法定的和临时的都加起来,一年便起码要召开3500余次股东大会.我国公司法注明,股东大会乃一股份公司之最高权力机构,然而这每年三千多次大会的召开情况有多少管理层重视?又有多少投资 ...查看


  • 巴菲特迄今最成功的六笔投资
  • 作者: Stephen Gandel    时间: 2014年11月06日 回顾"股神"巴菲特的整个职业生涯,<财富>发现,他最成功的几笔投资都发生在过去几年,而且前两笔都和中国有关. 最近在谈论巴菲特时,如 ...查看


  • 股神巴菲特
  • 人物生平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沃伦·巴菲特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他钟情于股票和数字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满肚子都是挣钱的道儿,五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 ...查看


  • 对话的书面形式--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书信解读
  •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2期Vol.6No.2 2007年6月June2007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 文章编号:100624303(2007 ...查看


  • [巴菲特的护城河]精华摘要
  • <巴菲特的护城河>精华摘要 1.经济护城河:拥有经济护城河的企业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 对于这些拥有护城河的企业,能够迅速从困境中跳脱出来的能力,就是投资者依照合理价位对其投资所最需要的心理保障,因为只有 ...查看


  • 马云我的三个残酷决定
  • 马云:我的三个残酷决定 [<中国企业家>网站专稿]5月7日上午,阿里巴巴在香港君悦大酒店举办股东大会.此次大会采取了"巴菲特式"股东大会的模式进行,来自阿里巴巴的股东.员工.媒体等 300人参加了这次股东大会 ...查看


  • 马云演讲全文:我的三个残酷决定
  • 马云演讲全文:我的三个残酷决定 5月7日上午,阿里巴巴在香港君悦大酒店举办股东大会.此次大会采取了"巴菲特式"股东大会的模式进行,来自阿里巴巴的股东.员工.媒体等 300人参加了这次股东大会.这是香港股市第一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