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蒹葭》思考题
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 思考题
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三讲 庄子 秋水 思考题
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5. 比较庄子和孟子的文章风格,谈谈二者间有何差别?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第四讲 韩愈与潮州文化 思考题
1. 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分析此说是否有道理。 苏轼的说法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指出此文饱蘸着作者真情的特点。
2. 后人认为袁枚的《祭妹文》,乃是本文的接踵之作。通过比较两文,你能否找出祭文佳作的一些共通之处?
《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袁枚《祭妹文》也通篇充盈着兄妹之间的诚挚、亲密之情。故而,祭文的最可贵处,在于能抒写真情,有真情贯注于其中。
3. 一般祭文多使用韵语,本文则通篇散体。由此生发,你认为内容决定形式的说法正确吗? 有一定的道理。为适应表达内容的需要,作者大胆摒弃了已成抒情桎梏的四字韵文或骈文的传统格局,而采用了长短不拘的散体,以便于更自由地抒写心中的巨大哀恸,但是传统的祭文形式也能写出真挚的内容,如李商隐的韵文祭文《祭小侄女寄寄文》。
4. 有生则必有死,谈谈你对死亡的看法。 供学生自由讨论
第五讲 婉约派宋词 李清照 思考题
1. 分析这首词如何使物境与心境相互契合,从而使悲愁描写步步深入。
如作者抬眼空中“雁过也,”内心感触悲凉,“却是旧时相识”;又如眼前“满地黄花堆积”,愈加触动情怀,“如今有谁堪摘”,景随步移,情触景生。
2. 你所读过的古典诗词中,还有哪些也是借助声调韵律来抒情写意?
如李颀的《送陈章甫》,李贺的《送沈亚之歌》、《浩歌》及《罗浮山人与葛篇》。
3. 你从本词能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有气质吗?
伤感和惆怅,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情感,它不是强烈的生活失意的直觉体验,而是一种莫名的孤寂感。通常它总是发生在气质敏感、感情细腻、学养天分较高的诗人词人身上,李清照即是如此。
4.分析这首词如何使物境与心境相互契合,从而使悲愁描写步步深入。
5. 你从本词能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有气质吗?
6.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宋词的不同特点。
第六讲 豪放词 苏轼 辛弃疾 思考题
1. 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
2. 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黄州时期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3.名词解释 豪放派
4.简答
1) 举例说明豪放派宋词的特点;
2) 婉约派宋词与豪放派宋词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分析。
3) 除《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以外,你还读过哪些写送别的诗词作品?通过比较,
体会辛词抒发感情的特色所在。
第七讲 鲁迅 复仇 思考题
1. 篇中两次写到“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其用意有何不同?
均指其达致生命力的“飞扬”即其价值凸显而引起的情感;而第一次是因爱人之“爱”与置爱人于“死”而达致,是“有血的大戮”所引发的,第二次则因己身“干枯”的同时“赏鉴”“旁观者”的“干枯”而达致,是“无血的大戮”所引发的。
2. 依你所见,诗中二人有此处境,应“毫无动作”呢,还是或相爱、或相杀,“照所欲而行的为是”呢?
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但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的丧失;然而如果果真的“照所欲而行”呢?则固然可以自主选择,却必然成为旁观者赏鉴的对象──也许这本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第八讲 梁实秋 下棋 思考题
1. 你认为这一类“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
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愉悦,引发感悟,进一步或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2. 你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吗?你是否对此有过超然、幽默的观感?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3. 作者最后的总结分析准确吗?你能否举一反三,提出类似的现象做一下分析? 启发引导学生讨论
第十一讲 《北方》 艾青 思考题
1.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是忧郁的。很多词语都喻示着忧郁,充满着忧郁的思绪;在悲哀的国土的写实性的描绘中,渗透了作者忧郁的主观情感。但这忧郁不是悲观和绝望,而能给人以力量,诗中作者将忧郁化作了坚强。
2. 分析本诗在表现自然景物时对色彩的运用。
例如在表现“土地”意象时常用“灰黄”色调和“暗淡”的光,有力地暗示了现实中深沉的悲哀和凝重的不幸,也浸润着诗人忧郁的情思。故诗中的色调、光彩、形象,不仅是感觉和印象的捕捉和记录,而且是一种暗示和象征。
3. 本诗捕捉的形象、画面有什么典型意义?
诗人把主体的思想感情融入感觉,进而发挥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明晰而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暗淡的灰黄”之上“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等等。
4. 朗诵本诗,体会其内在的节奏与韵律。
朗读时注意其内在节奏,与格律诗不同
第十二讲 张爱玲《天才梦》思考题
1. 创造性工作主要依赖天才还是勤奋?
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性工作主要依赖天才,而这里的天才的产生,(教材编写者认为)是靠百分之九十的天分,加十分努力。
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2. 天才就意味着精神和心灵的痛苦。天才就意味着享受事业成功的快乐。你更认同哪一种说法?
各有道理。天才因为远较常人敏感,所以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痛苦;因为事业成功,而体会到常人所没有的快乐。
3. 你感觉张爱玲的自我描述真实客观吗?你也试着写一篇自传或自述看看。
基本上是的。其笔调冷静客观,不掩盖自己的天才,也不讳言自己的种种“乖癖”。没有流露出成名者的得意和疏狂,这是难能可贵的。
第十三讲 楚辞《渔父》思考题
1. 本文通过自设问答的形式表现内心矛盾,你认为这种方式与直抒胸臆相比,优点在哪里?
更加形象生动,对比更加鲜明。
2. 在屈原的执著与渔父的旷达之间,你更欣赏哪一个?理由是什么?
供学生自由讨论
3. 对比《卜居》,看二者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都是自设问答,以申己志。渔父形象的思想观念也比较接近。不同之处,《卜居》着力表现屈原精神的坚贞执著,而《渔父》中的屈原是站在与渔父相对立的立场上的,作品很好地保持了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张力。(此外,还可以参看本课“参考阅读”中所附的《庄子·渔父》一文,与屈原的《渔父》比较,其区别亦与此类似。)
4. 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哪篇是自设问答的?
如枚乘《七发》/司马相如《长林赋》
第十四讲 罗大佑 《现象七十变》思考题
1. 有人说:“假如乐谱失传,录音手段和设备丧失殆尽,那么80年代的邓丽君,也许就是两百年后的柳永;90年代的刘欢,可能就是三百年后的白居易。因此,从文学的、诗的意义上对他们的作品给予关注,显得非常必要,他们在歌中所表达的种种情绪和感觉,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和其他严肃艺术未必能表达得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
么?
好的流行歌曲既可以表达写作者和歌者的生活感受,也可以反映丰富的民族情绪、文化关怀和社会批判,加之语言通俗,极具个人风格,就具有了通常文字所没有的感染力。现代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诗,其社会影响大于现代新诗。
2. 你认为流行歌曲能否成为经典?理由是什么?
只要能表达时代独特的精神情感和社会风尚,为大众接受、喜欢,并在艺术形式上有独特创造,经过时间的淘洗,有可能成为经典。
3. 举出三段你最喜欢的流行歌曲歌词,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供学生自由讨论
第十五讲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思考题
1. 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 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 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 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 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朦胧诗:
成长于“文革”时期,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伤感调和反叛精神(2分)。代表诗人是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1分)。朦胧诗的特点: ㈠、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 ㈡、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滤”的现实。 1《兼葭》赏析
1、意境美(2分)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脱,一悲壮耳。此诗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深入品味,反复吟诵,更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第一重,诗人苦苦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第二重,诗人执着追求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若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
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颇有“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别离》)的味道。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自古以来,“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第五重,“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2、朦胧美(1分):有学者认为此诗是中国第一首朦胧诗。作品虽然只是描写了诗人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这种美感是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的,是一种朦胧美。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留有较多的空白和模糊之处,为读者实现各自的阅读期待提供了极为开放的召唤结构。①“伊人”作为中心意象,是一个朦胧不清、飘忽不定的,其身份、性别、外貌等都不确定。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②“秋水”的意象也是朦胧的,其景象凄迷,具有多重寓意。③抒情主人公的意象稍明确些,是一个执著的追求者,但其性别、身份等也难以确定,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④“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诗人在河畔翘首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3、蕴藉美(1分):《蒹葭》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意味,其最大的艺术特色正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蒹葭》一诗通过朦胧的意境涵盖了超时空的社会共相和人生真谛,具有深远的旨意和哲理,我们就不应拘于一隅,昧于私情和偏见,而应以哲人似的深邃的眼光和豁达的心胸,进一步思索整个意境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内涵。伊人其实是一种象征,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精神失落的悲哀等等心灵的回响,都可以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感应。4、音乐美(1分)。该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3《锦瑟》赏析:
诗意朦胧多义晦涩难懂,大抵有
宋词风格上分几派?各有什么特征?
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1分)
婉约派词的特点:题材上以男女情事、伤春怨别为主,体格风调上以柔婉低调缠绵往复为极致,常常通过情景交炼的幽狭境界含蓄曲折地表达心灵深处微妙的情思,结构缜密而绮丽,具有一种阴柔之美。宋朝婉约派词人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 (2分)
豪放派词的特点:气度超拔,不受约束,主要是题材上纵意抒写打破“艳科”的藩篱,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气象恢弘,风格雄放,笔力劲健,喜用诗文的手段及句法字法写词,语词宏富,用典亦较多,以言志抒怀为目的,表达豪放、旷达。宋代词人中,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2分).
作品分析(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1)指明这首诗的出处(作者,篇名,朝代)。(3分)出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秦风·蒹葭》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分)主旨是表达对伊人的仰慕、思念之情。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什么手法?(2分)采用了比兴手法,以对蒹葭的景色描写为起兴,引出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4)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全诗在意境创造上有什么特点?(3分)意境矇眬,耐人寻味。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指明这首词的出处(作者,篇名,朝代)。(2分)出自南宋李清照的《声声慢》
(2)本首词的主旨是什么?有何意义?(3分)抒写了作者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景况及其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反映了宋室南渡初期许多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本首词在语言上在什么特点?(2分)有两大特点:一是运用了九组叠字,新奇独特,极富感染力;二是语言浅近,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4)本首词在风格上有什么特点?(3分)第一开头运用14个叠字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格。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其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雅》主要是主要包括周民族的史诗,还有一部分是士大夫写的反映社会内容的诗。《风》主要包括一些地方性的民谣,如表现生活气息的婚姻、爱情诗。具体地说,《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第五,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
点。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异同。
答:婉约派词的特点:题材上以男女情事、伤春怨别为主,体格风调上以柔婉低调缠绵往复为极致,常常通过情景交炼的幽狭境界含蓄曲折地表达心灵深处微妙的情思,结构缜密而绮丽,具有一种阴柔之美。宋朝婉约派词人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 ,有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
豪放派词的特点:气度超拔,不受约束,主要是题材上纵意抒写打破“艳科”的藩篱,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气象恢弘,风格雄放,笔力劲健;喜用诗文的手段及句法字法写词,语词宏富,用典亦较多;以言志抒怀为目的,表达豪放、旷达。宋代词人中,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贺铸、陈与义、张元干、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陈亮、陆游、刘过等人.简述《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句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
谈谈你对《楚辞·渔父》的理解。
通过虚拟的人物对白,表现了屈原内心的矛盾冲突。理想碰壁,是保全自己的理想,还是舍弃自己的理想,面临着抉择。渔父的洒落脱尘,全身远害;屈原的执着,坚守信念的形象。没有褒贬,只有志趣取舍的差异与理解。
分析鲁迅《复仇》中“复仇”的复杂内涵。
复仇的复杂性就在于主人公的两难抉择的精神困境,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但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的丧失;然而如果“照所欲而行”呢?则固然可以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却必然成为旁观者赏鉴的对象——也许这本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试分析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这首诗:“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这是首哀悼友人的诗作。全诗感情深厚浓挚。第一句透过寂寞满怀的感情基调,传达作者心情的沉重和对友人的哀思。第二句,红山茶寓意浓烈,既是表明死者生前生命的绚烂,更是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第三句,既是对美好将来的寄寓,也是对死者身后后寂寞的心情表达。末句,逝者的安详与静谧,既是对生者的宽慰,更是对逝者安息的瞩望。语言干净洗练,感情克制而深挚,平淡中见深厚,是一篇佳作。
结合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谈谈你对苏轼词风的认识。《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主要分析出苏轼遭贬时期,虽身处逆境,但仍表达出豪放旷达的胸襟,如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气度。另一方面透过苏轼的词也能看到其内心复杂的情感,如他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所蕴含的意思。
四、作品分析(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以下是两首临 “水”怀人之作,试分析两首诗艺术风格的异同。 《诗经·蒹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皆可理解为描写爱情的诗。《诗经》当中的描写就比较朦胧迷离,古诗十九首则是比较多的是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举这两首诗其中的句子作例子来证明)。
2.试分析张爱玲《天才梦》的语言、思想等方面的艺术特点,并着重谈谈你对文中节选部分加下划线文字的理解。 《天才梦》(节选):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b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答:(1)叙述自己少时的天才表现和种种乖僻,抒发一个天才还未实现梦想之时的心情与感受,揭示出在世俗的成名愿望与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之间矛盾徘徊的烦恼,道尽“人世沧桑”。用轻缓的笔触,平淡地叙述她的天才梦的,语言朴质、平易、干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感染力,但时不时又会冒出几句奢华、睿智、生动、深邃的话,将大俗与大雅、华美与冷寂糅合在一起,恰到好处。 (2)“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道尽人间沧桑,令人惊奇,也令人回味无穷。天才替她披上一袭华美的袍子,生活却恶作剧般地在袍子的夹缝和里
子里,放满蚤子,使她厌恶、烦恼。华美的袍能够给人带来生命的欢悦,而蚤子只能让人体会到生命被撕咬的痛苦。这二者恰恰构成了生命本质的两面。
3.结合下面两首诗谈谈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成就。
《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李商隐的无题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多义的诗境,词义飘渺难寻,凄艳浑融的风格。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有独特的:1)独特的意象群;2)技法纯熟; 3)情感统一。 在思想内涵上面李的无题诗善于把复杂难以言说的内心情感化为语词的寄托,通过比兴、用典等方式,表现婉曲幽晦的内心情感。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
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 思考题
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三讲 庄子 秋水 思考题
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5. 比较庄子和孟子的文章风格,谈谈二者间有何差别?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第四讲 韩愈与潮州文化 思考题
1. 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分析此说是否有道理。 苏轼的说法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指出此文饱蘸着作者真情的特点。
2. 后人认为袁枚的《祭妹文》,乃是本文的接踵之作。通过比较两文,你能否找出祭文佳作的一些共通之处?
《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袁枚《祭妹文》也通篇充盈着兄妹之间的诚挚、亲密之情。故而,祭文的最可贵处,在于能抒写真情,有真情贯注于其中。
3. 一般祭文多使用韵语,本文则通篇散体。由此生发,你认为内容决定形式的说法正确吗? 有一定的道理。为适应表达内容的需要,作者大胆摒弃了已成抒情桎梏的四字韵文或骈文的传统格局,而采用了长短不拘的散体,以便于更自由地抒写心中的巨大哀恸,但是传统的祭文形式也能写出真挚的内容,如李商隐的韵文祭文《祭小侄女寄寄文》。
4. 有生则必有死,谈谈你对死亡的看法。 供学生自由讨论
第五讲 婉约派宋词 李清照 思考题
1. 分析这首词如何使物境与心境相互契合,从而使悲愁描写步步深入。
如作者抬眼空中“雁过也,”内心感触悲凉,“却是旧时相识”;又如眼前“满地黄花堆积”,愈加触动情怀,“如今有谁堪摘”,景随步移,情触景生。
2. 你所读过的古典诗词中,还有哪些也是借助声调韵律来抒情写意?
如李颀的《送陈章甫》,李贺的《送沈亚之歌》、《浩歌》及《罗浮山人与葛篇》。
3. 你从本词能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有气质吗?
伤感和惆怅,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情感,它不是强烈的生活失意的直觉体验,而是一种莫名的孤寂感。通常它总是发生在气质敏感、感情细腻、学养天分较高的诗人词人身上,李清照即是如此。
4.分析这首词如何使物境与心境相互契合,从而使悲愁描写步步深入。
5. 你从本词能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有气质吗?
6.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宋词的不同特点。
第六讲 豪放词 苏轼 辛弃疾 思考题
1. 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
2. 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黄州时期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3.名词解释 豪放派
4.简答
1) 举例说明豪放派宋词的特点;
2) 婉约派宋词与豪放派宋词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分析。
3) 除《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以外,你还读过哪些写送别的诗词作品?通过比较,
体会辛词抒发感情的特色所在。
第七讲 鲁迅 复仇 思考题
1. 篇中两次写到“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其用意有何不同?
均指其达致生命力的“飞扬”即其价值凸显而引起的情感;而第一次是因爱人之“爱”与置爱人于“死”而达致,是“有血的大戮”所引发的,第二次则因己身“干枯”的同时“赏鉴”“旁观者”的“干枯”而达致,是“无血的大戮”所引发的。
2. 依你所见,诗中二人有此处境,应“毫无动作”呢,还是或相爱、或相杀,“照所欲而行的为是”呢?
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但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的丧失;然而如果果真的“照所欲而行”呢?则固然可以自主选择,却必然成为旁观者赏鉴的对象──也许这本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第八讲 梁实秋 下棋 思考题
1. 你认为这一类“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
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愉悦,引发感悟,进一步或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2. 你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吗?你是否对此有过超然、幽默的观感?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3. 作者最后的总结分析准确吗?你能否举一反三,提出类似的现象做一下分析? 启发引导学生讨论
第十一讲 《北方》 艾青 思考题
1.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是忧郁的。很多词语都喻示着忧郁,充满着忧郁的思绪;在悲哀的国土的写实性的描绘中,渗透了作者忧郁的主观情感。但这忧郁不是悲观和绝望,而能给人以力量,诗中作者将忧郁化作了坚强。
2. 分析本诗在表现自然景物时对色彩的运用。
例如在表现“土地”意象时常用“灰黄”色调和“暗淡”的光,有力地暗示了现实中深沉的悲哀和凝重的不幸,也浸润着诗人忧郁的情思。故诗中的色调、光彩、形象,不仅是感觉和印象的捕捉和记录,而且是一种暗示和象征。
3. 本诗捕捉的形象、画面有什么典型意义?
诗人把主体的思想感情融入感觉,进而发挥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明晰而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暗淡的灰黄”之上“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等等。
4. 朗诵本诗,体会其内在的节奏与韵律。
朗读时注意其内在节奏,与格律诗不同
第十二讲 张爱玲《天才梦》思考题
1. 创造性工作主要依赖天才还是勤奋?
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性工作主要依赖天才,而这里的天才的产生,(教材编写者认为)是靠百分之九十的天分,加十分努力。
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2. 天才就意味着精神和心灵的痛苦。天才就意味着享受事业成功的快乐。你更认同哪一种说法?
各有道理。天才因为远较常人敏感,所以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痛苦;因为事业成功,而体会到常人所没有的快乐。
3. 你感觉张爱玲的自我描述真实客观吗?你也试着写一篇自传或自述看看。
基本上是的。其笔调冷静客观,不掩盖自己的天才,也不讳言自己的种种“乖癖”。没有流露出成名者的得意和疏狂,这是难能可贵的。
第十三讲 楚辞《渔父》思考题
1. 本文通过自设问答的形式表现内心矛盾,你认为这种方式与直抒胸臆相比,优点在哪里?
更加形象生动,对比更加鲜明。
2. 在屈原的执著与渔父的旷达之间,你更欣赏哪一个?理由是什么?
供学生自由讨论
3. 对比《卜居》,看二者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都是自设问答,以申己志。渔父形象的思想观念也比较接近。不同之处,《卜居》着力表现屈原精神的坚贞执著,而《渔父》中的屈原是站在与渔父相对立的立场上的,作品很好地保持了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张力。(此外,还可以参看本课“参考阅读”中所附的《庄子·渔父》一文,与屈原的《渔父》比较,其区别亦与此类似。)
4. 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哪篇是自设问答的?
如枚乘《七发》/司马相如《长林赋》
第十四讲 罗大佑 《现象七十变》思考题
1. 有人说:“假如乐谱失传,录音手段和设备丧失殆尽,那么80年代的邓丽君,也许就是两百年后的柳永;90年代的刘欢,可能就是三百年后的白居易。因此,从文学的、诗的意义上对他们的作品给予关注,显得非常必要,他们在歌中所表达的种种情绪和感觉,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和其他严肃艺术未必能表达得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
么?
好的流行歌曲既可以表达写作者和歌者的生活感受,也可以反映丰富的民族情绪、文化关怀和社会批判,加之语言通俗,极具个人风格,就具有了通常文字所没有的感染力。现代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诗,其社会影响大于现代新诗。
2. 你认为流行歌曲能否成为经典?理由是什么?
只要能表达时代独特的精神情感和社会风尚,为大众接受、喜欢,并在艺术形式上有独特创造,经过时间的淘洗,有可能成为经典。
3. 举出三段你最喜欢的流行歌曲歌词,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供学生自由讨论
第十五讲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思考题
1. 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 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 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 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 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朦胧诗:
成长于“文革”时期,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伤感调和反叛精神(2分)。代表诗人是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1分)。朦胧诗的特点: ㈠、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 ㈡、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滤”的现实。 1《兼葭》赏析
1、意境美(2分)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脱,一悲壮耳。此诗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深入品味,反复吟诵,更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第一重,诗人苦苦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第二重,诗人执着追求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若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
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颇有“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别离》)的味道。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自古以来,“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第五重,“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2、朦胧美(1分):有学者认为此诗是中国第一首朦胧诗。作品虽然只是描写了诗人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这种美感是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的,是一种朦胧美。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留有较多的空白和模糊之处,为读者实现各自的阅读期待提供了极为开放的召唤结构。①“伊人”作为中心意象,是一个朦胧不清、飘忽不定的,其身份、性别、外貌等都不确定。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②“秋水”的意象也是朦胧的,其景象凄迷,具有多重寓意。③抒情主人公的意象稍明确些,是一个执著的追求者,但其性别、身份等也难以确定,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④“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诗人在河畔翘首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3、蕴藉美(1分):《蒹葭》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意味,其最大的艺术特色正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蒹葭》一诗通过朦胧的意境涵盖了超时空的社会共相和人生真谛,具有深远的旨意和哲理,我们就不应拘于一隅,昧于私情和偏见,而应以哲人似的深邃的眼光和豁达的心胸,进一步思索整个意境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内涵。伊人其实是一种象征,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精神失落的悲哀等等心灵的回响,都可以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感应。4、音乐美(1分)。该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3《锦瑟》赏析:
诗意朦胧多义晦涩难懂,大抵有
宋词风格上分几派?各有什么特征?
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1分)
婉约派词的特点:题材上以男女情事、伤春怨别为主,体格风调上以柔婉低调缠绵往复为极致,常常通过情景交炼的幽狭境界含蓄曲折地表达心灵深处微妙的情思,结构缜密而绮丽,具有一种阴柔之美。宋朝婉约派词人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 (2分)
豪放派词的特点:气度超拔,不受约束,主要是题材上纵意抒写打破“艳科”的藩篱,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气象恢弘,风格雄放,笔力劲健,喜用诗文的手段及句法字法写词,语词宏富,用典亦较多,以言志抒怀为目的,表达豪放、旷达。宋代词人中,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2分).
作品分析(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1)指明这首诗的出处(作者,篇名,朝代)。(3分)出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秦风·蒹葭》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分)主旨是表达对伊人的仰慕、思念之情。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什么手法?(2分)采用了比兴手法,以对蒹葭的景色描写为起兴,引出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4)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全诗在意境创造上有什么特点?(3分)意境矇眬,耐人寻味。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指明这首词的出处(作者,篇名,朝代)。(2分)出自南宋李清照的《声声慢》
(2)本首词的主旨是什么?有何意义?(3分)抒写了作者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景况及其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反映了宋室南渡初期许多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本首词在语言上在什么特点?(2分)有两大特点:一是运用了九组叠字,新奇独特,极富感染力;二是语言浅近,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4)本首词在风格上有什么特点?(3分)第一开头运用14个叠字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格。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其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雅》主要是主要包括周民族的史诗,还有一部分是士大夫写的反映社会内容的诗。《风》主要包括一些地方性的民谣,如表现生活气息的婚姻、爱情诗。具体地说,《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第五,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
点。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异同。
答:婉约派词的特点:题材上以男女情事、伤春怨别为主,体格风调上以柔婉低调缠绵往复为极致,常常通过情景交炼的幽狭境界含蓄曲折地表达心灵深处微妙的情思,结构缜密而绮丽,具有一种阴柔之美。宋朝婉约派词人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 ,有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
豪放派词的特点:气度超拔,不受约束,主要是题材上纵意抒写打破“艳科”的藩篱,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气象恢弘,风格雄放,笔力劲健;喜用诗文的手段及句法字法写词,语词宏富,用典亦较多;以言志抒怀为目的,表达豪放、旷达。宋代词人中,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贺铸、陈与义、张元干、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陈亮、陆游、刘过等人.简述《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句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
谈谈你对《楚辞·渔父》的理解。
通过虚拟的人物对白,表现了屈原内心的矛盾冲突。理想碰壁,是保全自己的理想,还是舍弃自己的理想,面临着抉择。渔父的洒落脱尘,全身远害;屈原的执着,坚守信念的形象。没有褒贬,只有志趣取舍的差异与理解。
分析鲁迅《复仇》中“复仇”的复杂内涵。
复仇的复杂性就在于主人公的两难抉择的精神困境,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但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的丧失;然而如果“照所欲而行”呢?则固然可以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却必然成为旁观者赏鉴的对象——也许这本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试分析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这首诗:“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这是首哀悼友人的诗作。全诗感情深厚浓挚。第一句透过寂寞满怀的感情基调,传达作者心情的沉重和对友人的哀思。第二句,红山茶寓意浓烈,既是表明死者生前生命的绚烂,更是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第三句,既是对美好将来的寄寓,也是对死者身后后寂寞的心情表达。末句,逝者的安详与静谧,既是对生者的宽慰,更是对逝者安息的瞩望。语言干净洗练,感情克制而深挚,平淡中见深厚,是一篇佳作。
结合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谈谈你对苏轼词风的认识。《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主要分析出苏轼遭贬时期,虽身处逆境,但仍表达出豪放旷达的胸襟,如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气度。另一方面透过苏轼的词也能看到其内心复杂的情感,如他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所蕴含的意思。
四、作品分析(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以下是两首临 “水”怀人之作,试分析两首诗艺术风格的异同。 《诗经·蒹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皆可理解为描写爱情的诗。《诗经》当中的描写就比较朦胧迷离,古诗十九首则是比较多的是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举这两首诗其中的句子作例子来证明)。
2.试分析张爱玲《天才梦》的语言、思想等方面的艺术特点,并着重谈谈你对文中节选部分加下划线文字的理解。 《天才梦》(节选):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b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答:(1)叙述自己少时的天才表现和种种乖僻,抒发一个天才还未实现梦想之时的心情与感受,揭示出在世俗的成名愿望与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之间矛盾徘徊的烦恼,道尽“人世沧桑”。用轻缓的笔触,平淡地叙述她的天才梦的,语言朴质、平易、干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感染力,但时不时又会冒出几句奢华、睿智、生动、深邃的话,将大俗与大雅、华美与冷寂糅合在一起,恰到好处。 (2)“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道尽人间沧桑,令人惊奇,也令人回味无穷。天才替她披上一袭华美的袍子,生活却恶作剧般地在袍子的夹缝和里
子里,放满蚤子,使她厌恶、烦恼。华美的袍能够给人带来生命的欢悦,而蚤子只能让人体会到生命被撕咬的痛苦。这二者恰恰构成了生命本质的两面。
3.结合下面两首诗谈谈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成就。
《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李商隐的无题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多义的诗境,词义飘渺难寻,凄艳浑融的风格。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有独特的:1)独特的意象群;2)技法纯熟; 3)情感统一。 在思想内涵上面李的无题诗善于把复杂难以言说的内心情感化为语词的寄托,通过比兴、用典等方式,表现婉曲幽晦的内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