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10岁时就攻读经书,勤学不辍,深受山东按察使焦遂的欣赏,推荐他为东平学正。因他才华出众,政绩突出,在朝廷中备受青睬,被授以丞相掾。不久,奉旨任堂邑(今聊城地区)县尹。到任后,立即到民间访贫问苦,查奸惩盗,捣毁淫祠(不在祀典的祠庙)30余所。对因饥寒所迫而为盗者,给予自新之路,令众盗感激悔罪,对为害甚剧又怙恶不悛者,依法严惩。在堂邑任职10年,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乡党和睦、父慈子孝的太平盛世。离任时,绅民痛苦挽留,立碑颂德。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张养浩任监察御史,曾上书万言书指陈时政批评“十害”:1、赏赐太多;2、刑禁太疏;3、名爵太轻;4、台纲太弱;5、土木太盛;6、号令太浮;7、幸门太多;8、风俗太靡;9、异端太横;10、取相之术太宽。由于切中时弊,打中了当权者的要害,张养浩被罢官,更名潜逃。1312年,元仁宗即位,曾招张养浩为白宰相迁翰林直学士,元延?初(1314)又授他礼部侍郎,皆被他谢绝。至元英宗即位后,命令张养浩为参议中书省。后因上谏英宗尚节俭,杜绝奢糜,令英宗大怒,后转怒为喜,赐他尚服金织币1枚、帛1匹以彰其忠直。
元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临行前,他散尽家产,沿途看到饥民便赈之粮食,遇到死者便赐以棺木。到任后即刻开仓放粮,刚正不阿,爱民如子,对违令者坚决处刑,令贪官污吏不敢作梗。4个月未曾回家食宿,白天则赈济灾民,晚上便筹略赈灾计划,终日不休。一想到百姓受难于水火便抚膺痛哭,终于心力交瘁,染疾不休,卒于任所,终年60岁。关中百姓悲痛欲绝,死后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张养浩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有的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他的《潼关怀古》([中吕?山坡羊]),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历代封建王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黑暗现实,表现了关心百姓、同情黎庶,与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依的民本思想,现已选入当代《大学语文》课文。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
张养浩10岁时就攻读经书,勤学不辍,深受山东按察使焦遂的欣赏,推荐他为东平学正。因他才华出众,政绩突出,在朝廷中备受青睬,被授以丞相掾。不久,奉旨任堂邑(今聊城地区)县尹。到任后,立即到民间访贫问苦,查奸惩盗,捣毁淫祠(不在祀典的祠庙)30余所。对因饥寒所迫而为盗者,给予自新之路,令众盗感激悔罪,对为害甚剧又怙恶不悛者,依法严惩。在堂邑任职10年,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乡党和睦、父慈子孝的太平盛世。离任时,绅民痛苦挽留,立碑颂德。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张养浩任监察御史,曾上书万言书指陈时政批评“十害”:1、赏赐太多;2、刑禁太疏;3、名爵太轻;4、台纲太弱;5、土木太盛;6、号令太浮;7、幸门太多;8、风俗太靡;9、异端太横;10、取相之术太宽。由于切中时弊,打中了当权者的要害,张养浩被罢官,更名潜逃。1312年,元仁宗即位,曾招张养浩为白宰相迁翰林直学士,元延?初(1314)又授他礼部侍郎,皆被他谢绝。至元英宗即位后,命令张养浩为参议中书省。后因上谏英宗尚节俭,杜绝奢糜,令英宗大怒,后转怒为喜,赐他尚服金织币1枚、帛1匹以彰其忠直。
元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临行前,他散尽家产,沿途看到饥民便赈之粮食,遇到死者便赐以棺木。到任后即刻开仓放粮,刚正不阿,爱民如子,对违令者坚决处刑,令贪官污吏不敢作梗。4个月未曾回家食宿,白天则赈济灾民,晚上便筹略赈灾计划,终日不休。一想到百姓受难于水火便抚膺痛哭,终于心力交瘁,染疾不休,卒于任所,终年60岁。关中百姓悲痛欲绝,死后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张养浩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有的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他的《潼关怀古》([中吕?山坡羊]),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历代封建王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黑暗现实,表现了关心百姓、同情黎庶,与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依的民本思想,现已选入当代《大学语文》课文。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