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观

浅谈苏轼的人生观

摘 要: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在儒释道的影响下,苏

轼所持的处世态度是:出世与入世的交织;人生观是:乐观与旷达

的升华。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从

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

向却是明确的。他始终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适应困境,从不堪的遭

遇中解脱自我,从而乐观旷达的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观;入世;出世;旷达;乐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

辙并称“三苏”,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其一生仕途坎坷,三

次离乡,六出汴梁,九年三谪,一年三迁又三贬,六丧亲者,六朝

皇家。纵观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又时时体现出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这在他的词中有充分的体

现。

一、入世与出世的交织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

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尽管苏轼

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

想倾向” 《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 “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

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浮

名浮利,虚苦劳神。”(《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

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二、乐观与旷达的升华

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

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在他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

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

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

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

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

生态度。

此外,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

中,举手谢时人欲去。”(《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既然无法主宰

自己的命运,“此身非我有”,那么便借着美酒与惬意的大自然,驾

一叶扁舟随波逐流,内心看透外物便也不再执着于外物。当然其中

的关键之处是苏轼承认了人生有缺憾,就如自己的仕途坎坷一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没有什么比正视现实更可贵的了,苏轼就是将自己的悲

欢置于宇宙人生的阔达空间去观照,认识到人生的有限,进而体悟

到自己的人生不完美的合理性,从而正确地面对人生苦境。

三、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塑造

苏轼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在矛盾痛苦中乐观旷

达,这就要看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塑造了。

苏轼自幼受到“齐家治国”、“兼济天下”的儒家进取精神的濡染,

尤其是其母程氏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他影响极深。《江城子?密州出

猎》将他志于为国尽忠、扫荡胡虏的英雄气概与高尚人格完美地展

现了出来,他心目中最为崇拜的对像是范仲淹、韩琦、欧阳修、梅

尧臣等政界文坛上的宿儒名流。

儒家的“经世济民”理想让苏轼走出大山,但仕途的一次又一次

的打击使他不得不寻找解脱,于是坎坷路上他所接受的佛道思想精

髓便成了他思想上的出路。

道家哲学强调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做到这样只有淡泊名利,

淡化死生,只有无所求,顺其自然,心才会游于物之外。这种思想

正好切合苏轼的境遇和精神需求,从而为经世济民不通,弃世又不

甘的苏轼的受磨难的心灵提供了精神上的解脱。苏轼认为人之所以

不快乐,是因为有欲望而不能得到满足,减少欲望就减少了痛苦,

追求欲望则只会徒增烦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正是儒道的切合点。苏

轼无论处于多么残酷的处境,总能随时随地地去寻找并进而确立自

己的生命意义和快乐之源,从而达到“无往而不乐”的最高境界。

可见,苏轼的思想不是一家思想的简单继承,而是以儒家为本,又

博采道家之长,他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

于是便形成了他儒释道兼收的外儒内道的作风。

总之,综观苏轼的一生,得与失,功与败,逆和顺,荣和辱如影

相随。顺境中,苏轼积极用世,心系天下;逆境中,苏轼旷达乐观,

坦然面对。今天,我们欣赏苏轼的同时,更欣赏他于词中所蕴蓄的

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态度,欣赏他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2].韩丽霞.超然心态与苏轼黄州文学创作[j].内蒙古:内蒙古民

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3].顾之川校点.苏轼文集[c].长沙:乐麓书社,2000.

[4].朱靖华.天地精神境界——评苏轼岭南时期的人生反思[j].

北京:新东方,1996.6.

浅谈苏轼的人生观

摘 要: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在儒释道的影响下,苏

轼所持的处世态度是:出世与入世的交织;人生观是:乐观与旷达

的升华。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从

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

向却是明确的。他始终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适应困境,从不堪的遭

遇中解脱自我,从而乐观旷达的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观;入世;出世;旷达;乐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

辙并称“三苏”,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其一生仕途坎坷,三

次离乡,六出汴梁,九年三谪,一年三迁又三贬,六丧亲者,六朝

皇家。纵观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又时时体现出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这在他的词中有充分的体

现。

一、入世与出世的交织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

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尽管苏轼

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

想倾向” 《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 “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

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浮

名浮利,虚苦劳神。”(《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

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二、乐观与旷达的升华

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

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在他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

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

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

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

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

生态度。

此外,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

中,举手谢时人欲去。”(《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既然无法主宰

自己的命运,“此身非我有”,那么便借着美酒与惬意的大自然,驾

一叶扁舟随波逐流,内心看透外物便也不再执着于外物。当然其中

的关键之处是苏轼承认了人生有缺憾,就如自己的仕途坎坷一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没有什么比正视现实更可贵的了,苏轼就是将自己的悲

欢置于宇宙人生的阔达空间去观照,认识到人生的有限,进而体悟

到自己的人生不完美的合理性,从而正确地面对人生苦境。

三、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塑造

苏轼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在矛盾痛苦中乐观旷

达,这就要看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塑造了。

苏轼自幼受到“齐家治国”、“兼济天下”的儒家进取精神的濡染,

尤其是其母程氏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他影响极深。《江城子?密州出

猎》将他志于为国尽忠、扫荡胡虏的英雄气概与高尚人格完美地展

现了出来,他心目中最为崇拜的对像是范仲淹、韩琦、欧阳修、梅

尧臣等政界文坛上的宿儒名流。

儒家的“经世济民”理想让苏轼走出大山,但仕途的一次又一次

的打击使他不得不寻找解脱,于是坎坷路上他所接受的佛道思想精

髓便成了他思想上的出路。

道家哲学强调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做到这样只有淡泊名利,

淡化死生,只有无所求,顺其自然,心才会游于物之外。这种思想

正好切合苏轼的境遇和精神需求,从而为经世济民不通,弃世又不

甘的苏轼的受磨难的心灵提供了精神上的解脱。苏轼认为人之所以

不快乐,是因为有欲望而不能得到满足,减少欲望就减少了痛苦,

追求欲望则只会徒增烦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正是儒道的切合点。苏

轼无论处于多么残酷的处境,总能随时随地地去寻找并进而确立自

己的生命意义和快乐之源,从而达到“无往而不乐”的最高境界。

可见,苏轼的思想不是一家思想的简单继承,而是以儒家为本,又

博采道家之长,他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

于是便形成了他儒释道兼收的外儒内道的作风。

总之,综观苏轼的一生,得与失,功与败,逆和顺,荣和辱如影

相随。顺境中,苏轼积极用世,心系天下;逆境中,苏轼旷达乐观,

坦然面对。今天,我们欣赏苏轼的同时,更欣赏他于词中所蕴蓄的

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态度,欣赏他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2].韩丽霞.超然心态与苏轼黄州文学创作[j].内蒙古:内蒙古民

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3].顾之川校点.苏轼文集[c].长沙:乐麓书社,2000.

[4].朱靖华.天地精神境界——评苏轼岭南时期的人生反思[j].

北京:新东方,1996.6.


相关文章

  • 苏轼的逆境人生和文化内涵探微
  • 2007-12-02 10:02:44|  分类: 评论 |字号 订阅 苏轼的逆境人生和文化内涵探微 内容摘要: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大起大落的大文豪,是一名难得的历经挫折而意志弥坚的生活强者.几经磨难,终得北归.他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应该是中国 ...查看


  • 品读苏轼之苏轼的人生观(康震)
  • 品读苏轼之苏轼的人生观 康震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 ...查看


  •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生姓名:郭婷 学号:[1**********]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老师:张振龙 职称:教授 摘 要: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他受到了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影响.虽然苏轼一生坎坷,但是他从自身的 ...查看


  • 苏轼词的创作风格2
  • 的对词体进行变革,想自成一家与其互争高下:另一方面,柳永在词体和词调方面的开创,为宋词在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为把词提升至与诗同等的地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点又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所以说,基于这种矛盾复杂的态度,柳词对苏词就产 ...查看


  •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 古典文学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文俊沣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苏轼是哲学家,是蜀学的代表,其哲学的原点在于情本论.他的诗词中不仅大部分含有发人深省的哲理,更有一部分以表达哲理为主.大量的诗词中既表明自然物与人生 ...查看


  • 苏轼四.潇洒东坡
  • 苏轼 四.潇洒东坡 前导言: 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丢官卸职,被贬黄州,戴罪的犯官苏轼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苏东坡?才华横溢乐观豁达的苏轼,又是怎样吟诵出了"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命运波折的苏轼还将会遇到 ...查看


  • 试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 第 14 卷 8 期 第 ( 2002 年 8 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SOCIAL SCIENCES J OU RNAL OF COLL EGES OF SHANXI V ol . 14 N o. 8 ( Aug. 2002) 试 ...查看


  • 百家讲坛-苏轼04-潇洒东坡
  • 苏轼04.潇洒东坡 画外音: 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丢官卸职,被贬黄州,戴罪的犯官苏轼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苏东坡?才华横溢乐观豁达的苏轼,又是怎样吟诵出了"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命运波折的苏轼还将会遇到 ...查看


  • 旷世奇才的魅力人生
  • 旷世奇才的魅力人生 --走进苏轼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猜谜游戏,看看哪个同学能快速地猜出来.请看谜面: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猜三个文人)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三颗明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