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文化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崔峦老师说过“理想的教学应打破时空的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品德教育教学模式,让品德教学充分与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构建健康和谐并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升品德教育成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课堂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我将从这四方面着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谈一谈校园文化建设与品德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办法。
一、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镜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塑造了环境的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行为、心态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学校文化运作的客观结果,又表达着学校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校容校貌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全体师生。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就以我校为例,说一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漫步园内,处处洋溢着道德文化。学校教学楼楼道的墙壁上、以及楼梯的台阶上都错落有致地悬挂着道德小故事,名人名言,《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礼仪画报,学校草坪、花圃中树立着各种警示语,提醒牌,时时处处规范学生的言行。教学楼走廊的外墙上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醒目可见,学校宣传栏内展示着小明星的先进事迹,上下楼梯墙上挂有学生优秀作品,安全制度,安全小卫士,一些安全警示语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的每一
个班级都粘贴了图文并茂的班风、班训、班级口号、光荣榜等。学校还配备了图书室、音乐舞蹈室、科学室,计算机室等,完善的设施配备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了物质基础。真正实现了学校每一面墙、每棵花草树木,每一个角落都育人。
学校营造了一个处处能说话,催人向上的文化氛围,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内的一切都在感染人、激励人、陶冶人、塑造人,让学生在“文明、整洁、美观、有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精神文化环境是指那些无形的、但时时处处让人感觉得到存在的。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学校成熟和内涵发展的反应。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具有凝聚人心、激励斗志,规范行为、弘扬正气、协诵关系、鼓励竞争的作用,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得到教育.通过不断渗透、潜移默化等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小气候。
我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塑造高尚道德品质。
学校主要通过“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开展校园精神文化阵地。在师生中形成了“勤奋求实、不断进取”的良好风尚。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办学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爱育爱、共同成长”的德育理念,以“用心做最好的自己” 为校训,以“尚雅、博趣”为校风,以“学高启智 身正弘雅”为教风等,从不同的方面凸显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统领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与基础道德文明教育。从个人生活行为规范、公共场所规范、个人形象塑造等几个方面抓实抓实。在校风、教风、学风的影响下,教师乐教,爱岗敬业,教
书育人,为人师表;学生乐学,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团结友爱,全面发展。 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类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每年都根据形势、任务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成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如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月开展学雷锋、树立风活动;“三八”妇女节开展孝敬日的活动;三月植树节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四月五日清明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五月民族的各项团结教育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十月开展爱国活动;十二月开展辞旧迎新活动等。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奋发有为,报效祖国的情感。为了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我校以“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为载体,让学生“熟记童谣、寓教于乐,规范言行。”我们还对星期一晨会教育的形式进行了改革,采用护旗,升旗,国旗献词,教师国旗下讲话等做法,使学生人人参与,班班参与,充分体验、感悟德育思想内容,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劳动,清除废物,护绿保洁;开展军警民共建育新人活动;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活动等,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我校学生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利用校园课堂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
在“课堂文化”建设上,教师端庄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言谈、严谨的治学态度、崭新的课堂教学艺术等,无不摄入学生的眼睛,注入他们的耳鼓,汇入他们纯真的心田。其得到的是不断上涨的求知热情,是智能增强、潜能的发挥,灵魂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队员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此足以说明,教师语言贫乏,则养成庸懒、不求进取的品格,所以,作为课堂教学
主导者的教师,促成良好的课堂文化气氛,对队员意识的形成,行为的取向有着重大的同化作用。
仍以我校为例来谈。在“课堂文化”建设中,学校课程的设计上不完全是知识上的教育,不偏重课程的教育,而是重视感性和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和科技教育并重。学校方面对课程的安排除了知识学科的教育之外,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培养,开发了兴趣课程。我校的兴趣课程主要有:文学素养课程,如朗诵班;艺术星空课程,如美术、音乐、舞蹈、鼓号队;体育保健课程,如乒乓球、篮球、田径;绿色教育课程,如环境教育。兴趣课程的具体科目均由老师根据学生需要和现实条件个性化创设,课程可以是某个学科的拓展,也可以是老师兴趣的传播,还可以是学生生活的引领。通过开展多种兴趣活动,活跃了学校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在班队会这一课堂设计中,开学以来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交通安全在我心”、“为困难学生捐款”、“庆祝教师节”等活动,这些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其共同特点是各类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参与者在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亲身体验,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四、利用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队员以巨大的约束力,队员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如:严格的“升降国旗”制度,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再有值周班级,那威严的气势,那巨大的牵制力,无不使队员在集体的力量中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对此,用马克思有关的理论说,这是人在满足了基本的吃、穿、住等需要之后,自觉地向高层次升华的体现——一个人在一种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建立之后的理性的
愉悦的行为。从这一角度看,科学的“制度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
校园文化作为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同样是一个特定的精神和育人环境氛围。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事实告诉我们:校园文化就是一本品德书。积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的构建,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培养了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论校园文化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崔峦老师说过“理想的教学应打破时空的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品德教育教学模式,让品德教学充分与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构建健康和谐并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升品德教育成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课堂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我将从这四方面着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谈一谈校园文化建设与品德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办法。
一、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镜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塑造了环境的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行为、心态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学校文化运作的客观结果,又表达着学校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校容校貌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全体师生。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就以我校为例,说一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漫步园内,处处洋溢着道德文化。学校教学楼楼道的墙壁上、以及楼梯的台阶上都错落有致地悬挂着道德小故事,名人名言,《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礼仪画报,学校草坪、花圃中树立着各种警示语,提醒牌,时时处处规范学生的言行。教学楼走廊的外墙上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醒目可见,学校宣传栏内展示着小明星的先进事迹,上下楼梯墙上挂有学生优秀作品,安全制度,安全小卫士,一些安全警示语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的每一
个班级都粘贴了图文并茂的班风、班训、班级口号、光荣榜等。学校还配备了图书室、音乐舞蹈室、科学室,计算机室等,完善的设施配备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了物质基础。真正实现了学校每一面墙、每棵花草树木,每一个角落都育人。
学校营造了一个处处能说话,催人向上的文化氛围,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内的一切都在感染人、激励人、陶冶人、塑造人,让学生在“文明、整洁、美观、有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精神文化环境是指那些无形的、但时时处处让人感觉得到存在的。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学校成熟和内涵发展的反应。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具有凝聚人心、激励斗志,规范行为、弘扬正气、协诵关系、鼓励竞争的作用,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得到教育.通过不断渗透、潜移默化等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小气候。
我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塑造高尚道德品质。
学校主要通过“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开展校园精神文化阵地。在师生中形成了“勤奋求实、不断进取”的良好风尚。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办学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爱育爱、共同成长”的德育理念,以“用心做最好的自己” 为校训,以“尚雅、博趣”为校风,以“学高启智 身正弘雅”为教风等,从不同的方面凸显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统领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与基础道德文明教育。从个人生活行为规范、公共场所规范、个人形象塑造等几个方面抓实抓实。在校风、教风、学风的影响下,教师乐教,爱岗敬业,教
书育人,为人师表;学生乐学,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团结友爱,全面发展。 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类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每年都根据形势、任务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成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如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月开展学雷锋、树立风活动;“三八”妇女节开展孝敬日的活动;三月植树节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四月五日清明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五月民族的各项团结教育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十月开展爱国活动;十二月开展辞旧迎新活动等。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奋发有为,报效祖国的情感。为了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我校以“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为载体,让学生“熟记童谣、寓教于乐,规范言行。”我们还对星期一晨会教育的形式进行了改革,采用护旗,升旗,国旗献词,教师国旗下讲话等做法,使学生人人参与,班班参与,充分体验、感悟德育思想内容,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劳动,清除废物,护绿保洁;开展军警民共建育新人活动;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活动等,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我校学生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利用校园课堂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
在“课堂文化”建设上,教师端庄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言谈、严谨的治学态度、崭新的课堂教学艺术等,无不摄入学生的眼睛,注入他们的耳鼓,汇入他们纯真的心田。其得到的是不断上涨的求知热情,是智能增强、潜能的发挥,灵魂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队员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此足以说明,教师语言贫乏,则养成庸懒、不求进取的品格,所以,作为课堂教学
主导者的教师,促成良好的课堂文化气氛,对队员意识的形成,行为的取向有着重大的同化作用。
仍以我校为例来谈。在“课堂文化”建设中,学校课程的设计上不完全是知识上的教育,不偏重课程的教育,而是重视感性和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和科技教育并重。学校方面对课程的安排除了知识学科的教育之外,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培养,开发了兴趣课程。我校的兴趣课程主要有:文学素养课程,如朗诵班;艺术星空课程,如美术、音乐、舞蹈、鼓号队;体育保健课程,如乒乓球、篮球、田径;绿色教育课程,如环境教育。兴趣课程的具体科目均由老师根据学生需要和现实条件个性化创设,课程可以是某个学科的拓展,也可以是老师兴趣的传播,还可以是学生生活的引领。通过开展多种兴趣活动,活跃了学校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在班队会这一课堂设计中,开学以来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交通安全在我心”、“为困难学生捐款”、“庆祝教师节”等活动,这些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其共同特点是各类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参与者在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亲身体验,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四、利用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队员以巨大的约束力,队员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如:严格的“升降国旗”制度,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再有值周班级,那威严的气势,那巨大的牵制力,无不使队员在集体的力量中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对此,用马克思有关的理论说,这是人在满足了基本的吃、穿、住等需要之后,自觉地向高层次升华的体现——一个人在一种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建立之后的理性的
愉悦的行为。从这一角度看,科学的“制度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
校园文化作为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同样是一个特定的精神和育人环境氛围。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事实告诉我们:校园文化就是一本品德书。积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的构建,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培养了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