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摘 要: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孝经》被误读错解,很多人错误地认识《孝经》。其实,《孝经》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维护封建统治,而在于教育。在今天,《孝经》的理念和思想,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孝经;行孝;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161-02

  《孝经》是一部专门论述孝道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许多大家,甚至帝王都为《孝经》做注解,极大推动了《孝经》的推广。如今《孝经》却不被人重视,现代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孝道危机。对此,人们普遍认为应当继承传统孝道精神,培养人们尊老、敬老、养老的孝道品德,让家庭回归和睦,社会回归和谐。《孝经》不一定能对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给予具体的措施,但其中的一些理念,对当今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笔者试就《孝经》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做些论述。

  一、如何客观看待《孝经》

  两千多年来,《孝经》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但五四以来的近代社会,打倒孔家店、推翻旧思想,推行新文化、新思想。《孝经》被认为是腐朽、糟粕,后来《孝经》才渐渐被人重视,许多学者也做了比较客观的研究。但部分学者对于《孝经》“移孝作忠”观耿耿于怀,认为《孝经》就是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的,愚弄百姓对君主尽忠。笔者对于这一观点有不同的看法。

  从大的历史观来看,任何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民俗、社会风气有关,不可能脱离所处的时代而独立存在。假设《孝经》的写作目的是为响应当时的政治,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也不应该对它进行全盘否定。封建社会存在了几千年,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社会形态。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封建社会评判可以,但对封建社会批判就显得情绪化、不理智。同样,站在当今,对于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学作品批判也是不理智的。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的政治积极建言献策,是好事。如果我们把《孝经》不加变通,仍然套用在今天的社会,必然会存在种种问题,这不是《孝经》本身的问题,而是套用者的问题。当然这番讨论的前提是一个假设。

  《孝经》成书之后,对于后世的历史影响巨大。许多统治者大力推广《孝经》,甚至封建社会后期大力宣传“卧冰求鲤”、“郭巨埋子”等愚忠愚孝行为。统治者推行《孝经》的目的一方面是教化百姓,另一方面确有愚弄百姓的嫌疑。历史上确实有过国君亡而拒食陪死的愚忠行为。但这只是个例,《孝经》对中国传统孝道的保存与延续功不可没。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孝经》确实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贡献颇大,但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不等于维护封建君主个人统治。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换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孝经》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封建社会,皇帝名义上是国家的拥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实,皇帝只是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而已。所谓的忠君,不是忠诚于皇帝个人,而是对以皇帝为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诚,对江山社稷的负责,对天下百姓的负责。《孝经》虽有“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但是《孝经》中同样有对于统治者的劝诫:“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意思是天子有善行,天下百姓都信赖他。潜台词是若天子无道,百姓会看在眼里,他就会失去天下百姓的支持。所以,天子、诸侯等统治者要谨慎小心,不要做违背天道的事,对得起天下百姓。所以《孝经》的用意不是片面地教导百姓尽忠,而是劝诫天子、诸侯等统治者爱亲、敬亲,培养自己的德行,要为天下百姓做表率。

  二、《孝经》的目的在教育

  《孝经》的目的是什么?是教育。《孝经》中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孝经》中教育形式有三种: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师承教育,三是社会行政教育。家庭教育在《孝经》中是通过养亲、敬亲、谏亲、丧葬、祭祀等进行的论述。社会行政教育是通过“五等之孝”、“广至德章”来论述的。师承教育是在《孝经》中通过孔子与曾子的谈话展现出来的。这三种教育紧密结合,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孝道。

  《孝经》中的孝道内容很丰富。《孝经》中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中孝道的施予对象不仅包括父母,还包括君主。在这里的君主我们应该广义地看。《孝经》不仅论述了对父母尽孝,更多的论述是超出了孝道的范畴。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它又没有超出孝道的范畴。因为《孝经》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通过孝道来教育子女,而不是要让子女做父母的仆人或者附属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建树,需要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素质和能力的最初来源在于父母的教育,子女通过对父母尽孝学会照顾自己,学会照顾别人,学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会与长辈、领导相处,学会与同辈、同事相处等等。子女通过对父母尽孝而具备了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能力,而父母通过孝道培养了子女方方面面的能力。《孝经》不是片面强调子女对于父母尽孝的义务,而是启示我们孝道是培养子女、教育子女的根本。

  三、《孝经》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当今社会,孝道严重缺失。在许多家庭中,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老人成为了孩子的保姆。这类孩子比较自私,不懂分享,不懂感恩,不会与长辈相处,适应能力比较差。众多诸如此类的孩子一旦踏入社会,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孝经》虽然距今两千多年了,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今社会的问题还是有启发意义的。

  1.行孝是需要教的

  有些父母误以为自己只要对子女好,将来子女肯定会孝顺自己。这不一定,很多血淋淋的事实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有些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养成了许多恶习,一不顺心便对父母破口大骂,更有甚者,为了跟父母要钱竟然对父母拔刀相向。事实证明,对子女百依百顺,不会教出孝顺的子女。孝道,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需要教育。《孝经》对于如何尽孝做了很多叙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孝经》中这些论述,正是描写了一个孝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父母尽孝。所以,行孝需要教育,而且要从小教育。   可是如何教会子女尽孝。最重要的是父母的熏陶,当然还有老师的教导,正如孔子教育曾子一般。另一方面就是社会行政教育。《孝经》有云:“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这一段是讲从国家、行政角度如何推行孝道呢?不是挨家挨户去教人家如何尽孝,而是当政者以身作则,为人民做表率。贤明的君主犹如人民的父母,他的行为会得到人民的效仿。对于当今社会孝道丧失的现象,我们如何做呢?笔者以为可以效法古代贤明君主的做法,从国家的领导干部入手。先在领导干部中推行孝道,使领导干部带头践行孝道。并利用国家力量来宣传孝道。如此一来,上行下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孝道必然很容易推广开来。

  2.行孝可以培养人的爱敬心

  行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实践活动,还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塑造工程。行孝,可以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培养我们高尚的思想道德。《论语》中有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为什么这么强调行孝的态度呢?满足父母的衣食只是一种动物行为,而尊敬父母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态度,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行孝是一种教育,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父母,他可以把爱敬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相反,一个对父母没有爱敬心的人,对别人是不会有爱敬心的。正如《孝经・圣治章第九》所说:“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对父母尽孝,其实就是以父母为对象来塑造自己的爱敬心,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爱和恭敬品德的人。

  爱、恭敬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德。爱别人、恭敬别人,不是别人需要,而是自己需要。当今社会的许多职场新人,刚入职的时候能力、技术都有,却往往会遇到“冷板凳”等待遇,为什么?因为许多职场新人缺乏爱与恭敬。不是具备了技术、能力就可以把工作做好,很多工作都是分工协作,因此处理好与上司、同事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而要处理好与上司、与同事的关系,爱和恭敬是两把必备的钥匙。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子女学会行孝,学会爱与恭敬的必修课。

  3.行孝可以理顺家庭关系

  许多家庭,关系比较混乱:小孩像老子,爸爸像儿子,爷爷像孙子。现代家庭的中心已经转移,传统家庭的中心是爷爷,而现代家庭的中心已经变为孙子。明明是父子,却要做哥们儿;明明是母女,却说是姐们儿。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可是以孩子为中心,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做君主的就要扮演君主的角色,做臣子的就要扮演好臣子的角色,做父亲的要扮演好父亲的角色,做儿子的要做好儿子的角色,这是告诉大家,人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各尽其责。如果不按照培养一个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按对待“老子”的方式去培养孩子,那培养出来的肯定是个老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老幼顺序的颠倒,势必会为孩子社会关系的颠倒埋下隐患。为什么有些年轻人在职场中自私自利,不懂合作,更不把上司放在眼里。这与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有关。无数事实已经表明,错误的爱不会造就一个优秀的孩子。理顺家庭关系,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孝经》是一本经典之作,尽管身处21世纪,但是《孝经》并不过时。《孝经》中所描述的“五等之孝”虽然不复存在,但是我们整个社会仍然需要孝道。如果我们对《孝经》灵活变通加以应用,《孝经》对于个人、家庭、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孝经[M].胡平生,陈美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2]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兰辉耀.《孝经》的孝道思想探析[J].孝感学院学报,2012(1).

  摘 要: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孝经》被误读错解,很多人错误地认识《孝经》。其实,《孝经》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维护封建统治,而在于教育。在今天,《孝经》的理念和思想,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孝经;行孝;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161-02

  《孝经》是一部专门论述孝道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许多大家,甚至帝王都为《孝经》做注解,极大推动了《孝经》的推广。如今《孝经》却不被人重视,现代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孝道危机。对此,人们普遍认为应当继承传统孝道精神,培养人们尊老、敬老、养老的孝道品德,让家庭回归和睦,社会回归和谐。《孝经》不一定能对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给予具体的措施,但其中的一些理念,对当今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笔者试就《孝经》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做些论述。

  一、如何客观看待《孝经》

  两千多年来,《孝经》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但五四以来的近代社会,打倒孔家店、推翻旧思想,推行新文化、新思想。《孝经》被认为是腐朽、糟粕,后来《孝经》才渐渐被人重视,许多学者也做了比较客观的研究。但部分学者对于《孝经》“移孝作忠”观耿耿于怀,认为《孝经》就是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的,愚弄百姓对君主尽忠。笔者对于这一观点有不同的看法。

  从大的历史观来看,任何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民俗、社会风气有关,不可能脱离所处的时代而独立存在。假设《孝经》的写作目的是为响应当时的政治,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也不应该对它进行全盘否定。封建社会存在了几千年,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社会形态。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封建社会评判可以,但对封建社会批判就显得情绪化、不理智。同样,站在当今,对于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学作品批判也是不理智的。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的政治积极建言献策,是好事。如果我们把《孝经》不加变通,仍然套用在今天的社会,必然会存在种种问题,这不是《孝经》本身的问题,而是套用者的问题。当然这番讨论的前提是一个假设。

  《孝经》成书之后,对于后世的历史影响巨大。许多统治者大力推广《孝经》,甚至封建社会后期大力宣传“卧冰求鲤”、“郭巨埋子”等愚忠愚孝行为。统治者推行《孝经》的目的一方面是教化百姓,另一方面确有愚弄百姓的嫌疑。历史上确实有过国君亡而拒食陪死的愚忠行为。但这只是个例,《孝经》对中国传统孝道的保存与延续功不可没。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孝经》确实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贡献颇大,但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不等于维护封建君主个人统治。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换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孝经》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封建社会,皇帝名义上是国家的拥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实,皇帝只是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而已。所谓的忠君,不是忠诚于皇帝个人,而是对以皇帝为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诚,对江山社稷的负责,对天下百姓的负责。《孝经》虽有“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但是《孝经》中同样有对于统治者的劝诫:“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意思是天子有善行,天下百姓都信赖他。潜台词是若天子无道,百姓会看在眼里,他就会失去天下百姓的支持。所以,天子、诸侯等统治者要谨慎小心,不要做违背天道的事,对得起天下百姓。所以《孝经》的用意不是片面地教导百姓尽忠,而是劝诫天子、诸侯等统治者爱亲、敬亲,培养自己的德行,要为天下百姓做表率。

  二、《孝经》的目的在教育

  《孝经》的目的是什么?是教育。《孝经》中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孝经》中教育形式有三种: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师承教育,三是社会行政教育。家庭教育在《孝经》中是通过养亲、敬亲、谏亲、丧葬、祭祀等进行的论述。社会行政教育是通过“五等之孝”、“广至德章”来论述的。师承教育是在《孝经》中通过孔子与曾子的谈话展现出来的。这三种教育紧密结合,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孝道。

  《孝经》中的孝道内容很丰富。《孝经》中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中孝道的施予对象不仅包括父母,还包括君主。在这里的君主我们应该广义地看。《孝经》不仅论述了对父母尽孝,更多的论述是超出了孝道的范畴。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它又没有超出孝道的范畴。因为《孝经》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通过孝道来教育子女,而不是要让子女做父母的仆人或者附属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建树,需要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素质和能力的最初来源在于父母的教育,子女通过对父母尽孝学会照顾自己,学会照顾别人,学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会与长辈、领导相处,学会与同辈、同事相处等等。子女通过对父母尽孝而具备了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能力,而父母通过孝道培养了子女方方面面的能力。《孝经》不是片面强调子女对于父母尽孝的义务,而是启示我们孝道是培养子女、教育子女的根本。

  三、《孝经》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当今社会,孝道严重缺失。在许多家庭中,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老人成为了孩子的保姆。这类孩子比较自私,不懂分享,不懂感恩,不会与长辈相处,适应能力比较差。众多诸如此类的孩子一旦踏入社会,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孝经》虽然距今两千多年了,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今社会的问题还是有启发意义的。

  1.行孝是需要教的

  有些父母误以为自己只要对子女好,将来子女肯定会孝顺自己。这不一定,很多血淋淋的事实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有些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养成了许多恶习,一不顺心便对父母破口大骂,更有甚者,为了跟父母要钱竟然对父母拔刀相向。事实证明,对子女百依百顺,不会教出孝顺的子女。孝道,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需要教育。《孝经》对于如何尽孝做了很多叙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孝经》中这些论述,正是描写了一个孝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父母尽孝。所以,行孝需要教育,而且要从小教育。   可是如何教会子女尽孝。最重要的是父母的熏陶,当然还有老师的教导,正如孔子教育曾子一般。另一方面就是社会行政教育。《孝经》有云:“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这一段是讲从国家、行政角度如何推行孝道呢?不是挨家挨户去教人家如何尽孝,而是当政者以身作则,为人民做表率。贤明的君主犹如人民的父母,他的行为会得到人民的效仿。对于当今社会孝道丧失的现象,我们如何做呢?笔者以为可以效法古代贤明君主的做法,从国家的领导干部入手。先在领导干部中推行孝道,使领导干部带头践行孝道。并利用国家力量来宣传孝道。如此一来,上行下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孝道必然很容易推广开来。

  2.行孝可以培养人的爱敬心

  行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实践活动,还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塑造工程。行孝,可以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培养我们高尚的思想道德。《论语》中有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为什么这么强调行孝的态度呢?满足父母的衣食只是一种动物行为,而尊敬父母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态度,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行孝是一种教育,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父母,他可以把爱敬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相反,一个对父母没有爱敬心的人,对别人是不会有爱敬心的。正如《孝经・圣治章第九》所说:“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对父母尽孝,其实就是以父母为对象来塑造自己的爱敬心,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爱和恭敬品德的人。

  爱、恭敬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德。爱别人、恭敬别人,不是别人需要,而是自己需要。当今社会的许多职场新人,刚入职的时候能力、技术都有,却往往会遇到“冷板凳”等待遇,为什么?因为许多职场新人缺乏爱与恭敬。不是具备了技术、能力就可以把工作做好,很多工作都是分工协作,因此处理好与上司、同事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而要处理好与上司、与同事的关系,爱和恭敬是两把必备的钥匙。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子女学会行孝,学会爱与恭敬的必修课。

  3.行孝可以理顺家庭关系

  许多家庭,关系比较混乱:小孩像老子,爸爸像儿子,爷爷像孙子。现代家庭的中心已经转移,传统家庭的中心是爷爷,而现代家庭的中心已经变为孙子。明明是父子,却要做哥们儿;明明是母女,却说是姐们儿。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可是以孩子为中心,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做君主的就要扮演君主的角色,做臣子的就要扮演好臣子的角色,做父亲的要扮演好父亲的角色,做儿子的要做好儿子的角色,这是告诉大家,人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各尽其责。如果不按照培养一个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按对待“老子”的方式去培养孩子,那培养出来的肯定是个老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老幼顺序的颠倒,势必会为孩子社会关系的颠倒埋下隐患。为什么有些年轻人在职场中自私自利,不懂合作,更不把上司放在眼里。这与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有关。无数事实已经表明,错误的爱不会造就一个优秀的孩子。理顺家庭关系,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孝经》是一本经典之作,尽管身处21世纪,但是《孝经》并不过时。《孝经》中所描述的“五等之孝”虽然不复存在,但是我们整个社会仍然需要孝道。如果我们对《孝经》灵活变通加以应用,《孝经》对于个人、家庭、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孝经[M].胡平生,陈美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2]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兰辉耀.《孝经》的孝道思想探析[J].孝感学院学报,2012(1).


相关文章

  • 孝道文化解释
  • 孝道文化 编辑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孝道文化将由北京圣都国际文化有限公司拍摄百 ...查看


  • [读书笔记作文][孝经]读书笔记
  •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对体会爱的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心无价,唯在心灵深处才能感触.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 ...查看


  • 论"孝"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其对促进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 摘要:"孝道"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对古代中国这个以家族为根本的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今天的"孝"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 ...查看


  • 孝道文化与现代青少年
  • 孝道文化与现代青少年 前言 在华人家庭中向来非常重视孝道,这是促进家庭和谐团结与连续性 (Solidarity and continuity) (Yang,1989).<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从所由生也&q ...查看


  • 儒家孝文化
  • 儒 家 与 孝 孝字起源 "孝"字越古越好,莫过于从甲骨文说起."孝"字本义是指"孝顺":从"六书"看是"会意"字:"孝" ...查看


  • 简述"孝"文化的基本内核及其现代意义
  • 在<说文解字>中对"孝"字做了这样的解释:"孝,善事父母者."就是说作为儿女应该对自己的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父母的意志.这是封建时代对于"孝"的基本内涵的界定.那时,把& ...查看


  • [孝经]读后感
  • <孝经>读后感 初二(3)班 蒋怡雯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查看


  • 孝结构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 作者:王岳川 东方丛刊 2010年02期 孝文化的最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① 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② ...查看


  • 孝经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