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一代才女林徽因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我们至今思念其绝代风华。

林徽因年谱

林徽因(1904—1955),英文名字费丽斯(Phyllis)。1904年7月22日生于杭州。8岁时随祖父全家移居上海,就读于虹口爱国小学。

1916年其父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中任职,她随父母由上海迁往北京,进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学习。

1921年出国考察,1925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留学攻读建筑学。1926年任该校建筑系设计课的兼职助教、讲师。此后她随父亲游历欧洲的诸多城市,如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

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回国后,林徽因先回到她未曾到过的原籍福州探亲。她为叔父林天民设计了东街文艺剧场,随后赴沈阳东北大学与梁思成一起在建筑系任教,讲授《雕饰史》与专业英语。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她为北京大学设计地质馆,并与梁思成共同设计北大沙滩灰楼学生宿舍。此后数年,她还陪同梁思成深入河北、山西等省勘察古建筑达数十处之多。

她从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曾经写下许多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以及译文,如《在九十九度中》、《你是人间四月天》、《夜莺与玫瑰》等,均收录在《林徽因文集》文学卷中。

1949年后,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一级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还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代会代表等。在清华大学她讲授《中国建筑史》,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论》等专题课。

从1949年9月起,她同清华大学建筑系包括她和梁思成在内的10位教师一起,接受了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任务,顺利地完成了最后的方案。

1951年林徽因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并具体承担碑座饰纹与花圈浮雕的设计任务,她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创作任务。

1954年她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这部名著。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终因肺结核久治无效,终年51岁。“碑建会”把她设计的纪念碑基座花圈浮雕的刻样作为她的墓碑,以铭记她的贡献。

林洙 建筑学家梁思成遗孀。由于和林徽因是同乡,在清华初识林徽因和梁思成。1962年,和梁思成结婚,引起了众多的议论。梁思成去世后,编撰《梁思成文集》,写作《大匠的困惑》、《建筑师梁思成》等书。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该书出自梁思成遗孀林洙女士之手,她以女性特有的叙述角度和方式,

回顾了梁、林两位与自己的交往,见证了宏大的历史变迁。

写给普通读者的书

新京报:什么原因让您开始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这一本书?

林洙:梁思成诞辰八十五周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一生的岁月》来纪念他,没想到取得了非常大的反响。

所以作家出版社就约我写一本关于梁思成的传记,但是我谢绝了。因为在这之前,我没有写过任何东西,我怕自己写不好。更重要的是,要写梁思成就不能不写到建筑学,但是我却没有专业的建筑学知识,对他的学术也没有研究。后来他们又要求我写生活上的梁思成,我准备了三年写了一个《大匠的困惑》。在学习了他的学术问题之后,又写了《建筑师梁思成》,这是一本牵涉到较多学术问题的书,一般人看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我就想写一本通俗一些的,写给一般的没有学习过建筑学的人看的书。由于我最近又搜集到一些他们的趣事,而写梁思成也决然不能离开林徽因,所以最后就形成了《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这样一本书。

新京报: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讲述梁思成和林徽因到全国各地去考察古代中国建筑的事情占了非常大的篇幅,这是您有意为之的吗?

林洙:要写林徽因和梁思成绝对不能把他们和建筑学分开,他们的生活也是和他们从事的这个事业息息相关的。出去考察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而我尽管写的是生活中的他们,但也不能忽视工作中的他们。

再现真实的人物

新京报:我感觉到这本书的写作立场非常客观,您在写书的时候是这样一种态度吗?

林洙:过去很多书在谈到林徽因的时候,总是过于渲染她和徐志摩的事情,我非常不喜欢这样。即便是年轻的时候,有一些情感上的波澜,那也不能是林徽因生活中的重心,也不是真实的她。所以,我想展现给大家的是一个更真实的林徽因,以前很多关于她的文章都掩盖了她身上真正闪光点和高尚的东西。

而对于梁思成,我在写他的时候,就要尽量避免站在妻子的角度去叙述,那样才能够做到趋于真实。

新京报:您心目中真实的林徽因是怎样的?

林洙:对她的印象一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而且我觉得我也非常幸运,因为我见过林徽因,并且有一定的接触,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机会?我能实实在在地去体会她,体会她的才华,她高尚的品德以及那非凡的风度。可以说,她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丽最有气质的女人。她有很好的口才,语言表达极其丰富,她对艺术有着很高的领悟力。而且,她在处理感情上是很高尚的,这一点是我很想传达给大家的一种看法。

新京报:对于学术研究上的她,工作上的她您又有什么样的印象?

林洙:认识她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学过建筑这门学问,完全没有专业的知识,因此我也说不好她在学术上是怎样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她对于建筑学是真正的热爱,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深厚的情感。

新京报:即便是你认识林徽因时,她已经病得很厉害了,她仍然那么出色吗?

林洙:尽管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病得很严重,但是我还是感觉到了她的风度和精神。生病的时候她会有一点暴躁,脾气不太好。但是只要讲到学术问题,或者是她朋友到来了,她就会显得很有精神,把病痛都抛开了。

新京报:林徽因似乎是一个不能缺少朋友的人,朋友对她意味着什么?

林洙:她的朋友很多,她走到哪里都能交到朋友,她和梁思成的朋友,许多都是一生的至交。在他们家里,常常会有类似西方的“tea time”活动,这就是朋友聚会的一个好时间。林徽因即使在身体被病魔折磨得疼痛难忍的时候,她一见到朋友,就能恢复活力,就能开始愉快地谈笑。他们朋友之间常常谈论很多的话题,无论什么话题林徽因总是能参与其中。我每次去听他们谈话,就总是能从她那里听到很多有趣有意思的东西,增长一些见闻。梁思成曾经说过,像英国牛津,剑桥这样的学校之所以能产生很多科学家,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多这种非正式的聚会方式。在聚会上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想法就可以拿出来和大家讨论,这样就很容易找到问题的本质。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不能缺少朋友,也能交到许多朋友并且能让朋友和她在一起感觉到快乐的人,她很有魅力。

他们关于幸福的体验

新京报:除了给读者一个更为真实的林徽因和梁思成,还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一些什么东西呢?

林洙:一种对于幸福的体验吧。我在婚姻上是有过失败的,我觉得以前的丈夫不是真正了解我,因此觉得不快乐、不幸福。后来,我和梁思成结婚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应。我们年纪差得很多,有的人认为我们的地位也悬殊很大,在学术上的成就也是天壤之别,因此他们就说我是想借靠梁思成的名气地位。但是,我自己知道不是这样的,我也不管别人怎么说。

我们结婚后没多久就是“文化大革命”了,梁思成几乎是一无所有了,可我依然对他有很深厚的感情,我们俩依然能互相扶持,那时我是感到非常幸福的。我想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幸福,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很快乐就行,不必在乎别的东西。

新京报:那林徽因和梁思成对于幸福是否也是这样看待的呢?

林洙:他们对幸福都是一种很宽容的态度。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梁思成一直是知道的。她知道梁思成很爱她,她觉得这样也很幸福。而金岳霖也说,他知道梁思成很爱林徽因,他说他不会去伤害一个真正爱林的人。他们对待婚姻都有一种很高尚的态度,我觉得现在对待婚姻、爱情有这种态度的人太少了。

新京报:我曾看到有人回忆说,林徽因在“文化大革命”前去世,对她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她进入到那样一个历史时期,她一定会活得非常痛苦。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林洙:实际上,可以说她的个性比较独立和自我,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中,她也许不太容易处理好一些关系。

她是一个会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会妥协的人。我想即使是要她为自己坚信的观念献出自己的生命她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同时她又是很率直的,敢于说真话。依这样的性格,她肯定会不能接受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大屋顶”这样的事情。

理性的女人林徽因

生活不只是风花雪月

□书评人 流川枫

多年以后,林徽因告诉儿子,“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

她不要诗人的梦幻破灭以后,四月天只剩下万木皆枯的悲凉。

不爱徐志摩是不可能的,但她更爱梁思成可以给她带来的生活图景。后来的生活表明,她的选择是对的。当金岳霖爱上林徽因,她告诉了梁思成,梁思成痛苦了一个晚上后,对她说她是自由的,她可以选择,祝她幸福。连金岳霖闻说之后都大为折服,表示“思成的爱更为深沉”,自己潇洒退出,终身未娶。成就一段流传文坛至今的佳话。而这样的宽广胸怀、挚爱以及尊重,并非徐志摩的一片曼妙轻云可以给予的。

晚年的金岳霖认为徐志摩不自量力,“徐志摩是我的老朋友,但我总感到他滑油,油油油,滑滑滑……”

他解释,“当然不是说他滑头。”他是指徐志摩感情放纵,没遮没拦。金老说,“林徽因被他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北京。临离伦敦时他说了两句话,前面那句忘了,后面是‘销魂今日进燕京’。”

林徽因梁思成两小无猜,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只是徐志摩不知趣。金老说:“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

作为女性的林徽因

我又何苦为难女人?

□书评人 刘晓艳(发自法国)

《人间四月天》热映的时候,林徽因的名字响彻耳膜。

三个女人的搭配,不是像《时时刻刻》(The hours)那样愈发凸现出女才子的影响力,而是使我们的眼光在三个女人身上游离,美丽的诗人、建筑学家林徽因的光辉不是想象中那么辉煌。倒不是因为周迅哭哭笑笑双眼开大炮的演技,其实原因在于她和张幼仪、陆小曼一起站在强光灯下,脂脂粉粉背后,是真刀、真枪和真性情的比试,观众的焦点分散也是自然。

林徽因向来是一个群体的中心,不管是远远向往着的群众,还是登堂入室加入她的沙龙的客人,我们得到的画像,总是一群男人如壁脚灯一样地抬头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线烘托她,愈发显得她眼波灵转,顾盼生姿。

这个中心在让人神往的同时,也让人神伤。梁思成说到林徽因因为爱上了金岳霖而痛苦地找他商量的时候,云淡风清地说了一句“我们都哭了”。哭过痛过,伤痕应该还在,只是出于矜持和自尊而不愿意提及。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穿插着许多矜持的缄默。徐志摩是嗓门最大最不知顾忌的,但是碰到林徽因也颇为委婉,并且在一个关键的时刻坠机身亡,永远沉寂。陆小曼于是也缄默了,素服终身。梁思成也是沉默的,我们只从他第二任妻子林洙那里,知道一些只字片语。林洙也是缄默的,提及林徽因的时候,她永远会想到少女时期去拜见她的情景。金岳霖面对采访者更是如此明言:“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与别人)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但是如今这个时代,或许不允许有什么缄默,爱情事件中的神秘隐讳,更像是在白猿肚子里的《九阳真经》,大家恨不得扒了出来复印之后人手一册地传看。1994年费慰梅所著《中国建筑之魂》一书出版,1996年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出版了她口述的自传,也揭秘了一把。

李健吾曾说:“林徽因的聪明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距离……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做仇敌。”或许是因为她身边都是男性朋友的缘故,她的一生才没有被一堆回忆录的口水所淹没。在她生前,就有冰心写了《我们太太的客厅》讽刺她。当林徽因这个名字越来越流行,对于她的崇拜和对于她的伟大的消解同时进行,或许女性观众/读者比男性更关注林徽因,更容易崇拜她或者蔑视她,就像她们关注格雷丝。凯利,前者是一个有爱情有婚姻有事业的名媛,后者是有事业有婚姻的明星。说到底还是林徽因更高一筹,融合了亦舒式女性理想和琼瑶小说的满天诗句。

但是,在这一场场的文化关注中,到底有多少男性参与其中呢?这是让我好奇的一个问题。费慰梅的丈夫费正清绝对不会去写老友的传记,张邦梅若是个男子,也不会把自己姑婆的故事拿来做毕业论文。说到底,这么关注他人故事的,总是女人。

既然关注他人是女人的通病,林徽因是否是一个例外?张幼仪的自传中说到,林徽因在1947年见了她一面:“一个朋友来对我说,林徽因在医院里,刚熬过肺结核大手术,大概活不久了。连她丈夫梁思成也从他正教书的耶鲁大学被叫了回来。做啥林徽因要见我?我要带着阿欢和孙辈去。她虚弱得不能说话,只看着我们,头摆来摆去,好像打量我,我不晓得她想看什么。大概是我不好看,也绷着脸……我想,她此刻要见我一面,是因为她爱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

她即使嫁给了梁思成,也一直爱徐志摩。“林徽因的举动的确有些让人费解,不由得人家不浮想联翩。她要看什么?张幼仪又有什么好看的?这位高傲的女神还做过另一件颇近常理的事情。徐志摩死后,凌叔华处存有他的日记和手稿,林徽因并不掩饰她对此的好奇和渴望,“我只是要读读那日记,给我是种满足,好奇心满足,回味这古怪的世事,纪念老朋友而已。”(1932年农历正月初一给胡适的信)如她所愿,她拿到了徐志摩的《康桥日记》,但是少了几页,为此她还和凌叔华怄了好一阵子的气。

我并不想用“看吧,这就是真实的林徽因,她也只是一个八卦的小女人”之类的主题来给这篇应景文章一个高调的结尾,顺便也给自己几盎司的自信。有逻辑的读者应该已经猜出来,我这样关注林徽因的同时,也揭露了我身为一个女人的性别身份。大家都有上不了台面的那一面,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我一边带着后天培养的男性良知,希望死者安息,一边又出于女性泛滥的柔情,希望看到更多的有味有料的关于这个女人的回忆录的出现。这是我所能做到的极限,在此与各位女性读者共勉。

作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

建筑是她心灵的诗歌

□书评人 刘冰

萧乾先生在绝笔《才女林徽因》中记道:“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这是1933年11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萧乾做客林徽因家中吃茶时发表的感慨,同时,这也是林徽因一生做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林徽因女士的作品集搭乘世纪末班车在中国大地适度地流行了一阵子。我们当然无法用文学家张爱玲女士的文字感染力来衡量建筑学者、美术设计师出身的林徽因,这种相提并论的做法本身就是愚蠢的。但是令人悲哀的是——当下大部分读者因为无聊文人的杜撰炒作将林女士当作一条美丽的金鱼供养在床头案边,对于真正的文字工作者而言,这种荒唐的炒作已近似于耻辱。

上世纪20年代末期,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参加了由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本次比赛的最高奖金。但现在的人们对此所知者寥寥无几,这个时代很无聊。世人喜欢用另一种方式窥探那个时代发生的另一类情事:他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一边观看肥皂剧《人间四月天》,一边评论徐志摩的三个女人究竟哪个最漂亮,他们忘记了徐志摩在林徽因51年的人生中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徐林之恋就像是一出滑稽剧,徐志摩的角色是小丑。

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和日军在中国八年的种种残虐暴行相对比,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进步。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与1939年1月两次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

纵是佛经中九天十地诸神菩萨,胸襟也不过如此吧。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楼今日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沧海桑田,世间变化无常。如今无论生死,徐志摩与金岳霖在各自的领域都已是一代宗师。中国自古有文人相轻的“优良传统”,我没有兴趣攻击徐、金的隐私;但我仍要说:相对于徐志摩的作风糜烂,金岳霖的思想颓废,张爱玲、钱钟书的粉饰太平,同时代的林徽因女士在人格上要高尚得多。

他人眼中的林徽因

真实比想象更风华

□书评人 秋刀鱼

三十年代金岳霖曾题“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对联赠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冰心提起林徽因,开口就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

(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在众多的赞誉中,颇值得回味的是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张邦梅:《小脚与西服》)

与美丽相辅相成的,自然是她过人的才气。文洁若为林徽因的美而惊叹之余,毫不掩饰对她才华的钦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

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的还是她;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这样的林徽因,也许才是最可纪念并且最应该为后世所记住的。

一代才女林徽因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我们至今思念其绝代风华。

林徽因年谱

林徽因(1904—1955),英文名字费丽斯(Phyllis)。1904年7月22日生于杭州。8岁时随祖父全家移居上海,就读于虹口爱国小学。

1916年其父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中任职,她随父母由上海迁往北京,进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学习。

1921年出国考察,1925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留学攻读建筑学。1926年任该校建筑系设计课的兼职助教、讲师。此后她随父亲游历欧洲的诸多城市,如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

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回国后,林徽因先回到她未曾到过的原籍福州探亲。她为叔父林天民设计了东街文艺剧场,随后赴沈阳东北大学与梁思成一起在建筑系任教,讲授《雕饰史》与专业英语。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她为北京大学设计地质馆,并与梁思成共同设计北大沙滩灰楼学生宿舍。此后数年,她还陪同梁思成深入河北、山西等省勘察古建筑达数十处之多。

她从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曾经写下许多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以及译文,如《在九十九度中》、《你是人间四月天》、《夜莺与玫瑰》等,均收录在《林徽因文集》文学卷中。

1949年后,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一级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还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代会代表等。在清华大学她讲授《中国建筑史》,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论》等专题课。

从1949年9月起,她同清华大学建筑系包括她和梁思成在内的10位教师一起,接受了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任务,顺利地完成了最后的方案。

1951年林徽因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并具体承担碑座饰纹与花圈浮雕的设计任务,她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创作任务。

1954年她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这部名著。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终因肺结核久治无效,终年51岁。“碑建会”把她设计的纪念碑基座花圈浮雕的刻样作为她的墓碑,以铭记她的贡献。

林洙 建筑学家梁思成遗孀。由于和林徽因是同乡,在清华初识林徽因和梁思成。1962年,和梁思成结婚,引起了众多的议论。梁思成去世后,编撰《梁思成文集》,写作《大匠的困惑》、《建筑师梁思成》等书。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该书出自梁思成遗孀林洙女士之手,她以女性特有的叙述角度和方式,

回顾了梁、林两位与自己的交往,见证了宏大的历史变迁。

写给普通读者的书

新京报:什么原因让您开始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这一本书?

林洙:梁思成诞辰八十五周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一生的岁月》来纪念他,没想到取得了非常大的反响。

所以作家出版社就约我写一本关于梁思成的传记,但是我谢绝了。因为在这之前,我没有写过任何东西,我怕自己写不好。更重要的是,要写梁思成就不能不写到建筑学,但是我却没有专业的建筑学知识,对他的学术也没有研究。后来他们又要求我写生活上的梁思成,我准备了三年写了一个《大匠的困惑》。在学习了他的学术问题之后,又写了《建筑师梁思成》,这是一本牵涉到较多学术问题的书,一般人看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我就想写一本通俗一些的,写给一般的没有学习过建筑学的人看的书。由于我最近又搜集到一些他们的趣事,而写梁思成也决然不能离开林徽因,所以最后就形成了《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这样一本书。

新京报: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讲述梁思成和林徽因到全国各地去考察古代中国建筑的事情占了非常大的篇幅,这是您有意为之的吗?

林洙:要写林徽因和梁思成绝对不能把他们和建筑学分开,他们的生活也是和他们从事的这个事业息息相关的。出去考察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而我尽管写的是生活中的他们,但也不能忽视工作中的他们。

再现真实的人物

新京报:我感觉到这本书的写作立场非常客观,您在写书的时候是这样一种态度吗?

林洙:过去很多书在谈到林徽因的时候,总是过于渲染她和徐志摩的事情,我非常不喜欢这样。即便是年轻的时候,有一些情感上的波澜,那也不能是林徽因生活中的重心,也不是真实的她。所以,我想展现给大家的是一个更真实的林徽因,以前很多关于她的文章都掩盖了她身上真正闪光点和高尚的东西。

而对于梁思成,我在写他的时候,就要尽量避免站在妻子的角度去叙述,那样才能够做到趋于真实。

新京报:您心目中真实的林徽因是怎样的?

林洙:对她的印象一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而且我觉得我也非常幸运,因为我见过林徽因,并且有一定的接触,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机会?我能实实在在地去体会她,体会她的才华,她高尚的品德以及那非凡的风度。可以说,她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丽最有气质的女人。她有很好的口才,语言表达极其丰富,她对艺术有着很高的领悟力。而且,她在处理感情上是很高尚的,这一点是我很想传达给大家的一种看法。

新京报:对于学术研究上的她,工作上的她您又有什么样的印象?

林洙:认识她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学过建筑这门学问,完全没有专业的知识,因此我也说不好她在学术上是怎样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她对于建筑学是真正的热爱,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深厚的情感。

新京报:即便是你认识林徽因时,她已经病得很厉害了,她仍然那么出色吗?

林洙:尽管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病得很严重,但是我还是感觉到了她的风度和精神。生病的时候她会有一点暴躁,脾气不太好。但是只要讲到学术问题,或者是她朋友到来了,她就会显得很有精神,把病痛都抛开了。

新京报:林徽因似乎是一个不能缺少朋友的人,朋友对她意味着什么?

林洙:她的朋友很多,她走到哪里都能交到朋友,她和梁思成的朋友,许多都是一生的至交。在他们家里,常常会有类似西方的“tea time”活动,这就是朋友聚会的一个好时间。林徽因即使在身体被病魔折磨得疼痛难忍的时候,她一见到朋友,就能恢复活力,就能开始愉快地谈笑。他们朋友之间常常谈论很多的话题,无论什么话题林徽因总是能参与其中。我每次去听他们谈话,就总是能从她那里听到很多有趣有意思的东西,增长一些见闻。梁思成曾经说过,像英国牛津,剑桥这样的学校之所以能产生很多科学家,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多这种非正式的聚会方式。在聚会上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想法就可以拿出来和大家讨论,这样就很容易找到问题的本质。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不能缺少朋友,也能交到许多朋友并且能让朋友和她在一起感觉到快乐的人,她很有魅力。

他们关于幸福的体验

新京报:除了给读者一个更为真实的林徽因和梁思成,还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一些什么东西呢?

林洙:一种对于幸福的体验吧。我在婚姻上是有过失败的,我觉得以前的丈夫不是真正了解我,因此觉得不快乐、不幸福。后来,我和梁思成结婚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应。我们年纪差得很多,有的人认为我们的地位也悬殊很大,在学术上的成就也是天壤之别,因此他们就说我是想借靠梁思成的名气地位。但是,我自己知道不是这样的,我也不管别人怎么说。

我们结婚后没多久就是“文化大革命”了,梁思成几乎是一无所有了,可我依然对他有很深厚的感情,我们俩依然能互相扶持,那时我是感到非常幸福的。我想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幸福,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很快乐就行,不必在乎别的东西。

新京报:那林徽因和梁思成对于幸福是否也是这样看待的呢?

林洙:他们对幸福都是一种很宽容的态度。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梁思成一直是知道的。她知道梁思成很爱她,她觉得这样也很幸福。而金岳霖也说,他知道梁思成很爱林徽因,他说他不会去伤害一个真正爱林的人。他们对待婚姻都有一种很高尚的态度,我觉得现在对待婚姻、爱情有这种态度的人太少了。

新京报:我曾看到有人回忆说,林徽因在“文化大革命”前去世,对她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她进入到那样一个历史时期,她一定会活得非常痛苦。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林洙:实际上,可以说她的个性比较独立和自我,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中,她也许不太容易处理好一些关系。

她是一个会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会妥协的人。我想即使是要她为自己坚信的观念献出自己的生命她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同时她又是很率直的,敢于说真话。依这样的性格,她肯定会不能接受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大屋顶”这样的事情。

理性的女人林徽因

生活不只是风花雪月

□书评人 流川枫

多年以后,林徽因告诉儿子,“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

她不要诗人的梦幻破灭以后,四月天只剩下万木皆枯的悲凉。

不爱徐志摩是不可能的,但她更爱梁思成可以给她带来的生活图景。后来的生活表明,她的选择是对的。当金岳霖爱上林徽因,她告诉了梁思成,梁思成痛苦了一个晚上后,对她说她是自由的,她可以选择,祝她幸福。连金岳霖闻说之后都大为折服,表示“思成的爱更为深沉”,自己潇洒退出,终身未娶。成就一段流传文坛至今的佳话。而这样的宽广胸怀、挚爱以及尊重,并非徐志摩的一片曼妙轻云可以给予的。

晚年的金岳霖认为徐志摩不自量力,“徐志摩是我的老朋友,但我总感到他滑油,油油油,滑滑滑……”

他解释,“当然不是说他滑头。”他是指徐志摩感情放纵,没遮没拦。金老说,“林徽因被他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北京。临离伦敦时他说了两句话,前面那句忘了,后面是‘销魂今日进燕京’。”

林徽因梁思成两小无猜,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只是徐志摩不知趣。金老说:“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

作为女性的林徽因

我又何苦为难女人?

□书评人 刘晓艳(发自法国)

《人间四月天》热映的时候,林徽因的名字响彻耳膜。

三个女人的搭配,不是像《时时刻刻》(The hours)那样愈发凸现出女才子的影响力,而是使我们的眼光在三个女人身上游离,美丽的诗人、建筑学家林徽因的光辉不是想象中那么辉煌。倒不是因为周迅哭哭笑笑双眼开大炮的演技,其实原因在于她和张幼仪、陆小曼一起站在强光灯下,脂脂粉粉背后,是真刀、真枪和真性情的比试,观众的焦点分散也是自然。

林徽因向来是一个群体的中心,不管是远远向往着的群众,还是登堂入室加入她的沙龙的客人,我们得到的画像,总是一群男人如壁脚灯一样地抬头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线烘托她,愈发显得她眼波灵转,顾盼生姿。

这个中心在让人神往的同时,也让人神伤。梁思成说到林徽因因为爱上了金岳霖而痛苦地找他商量的时候,云淡风清地说了一句“我们都哭了”。哭过痛过,伤痕应该还在,只是出于矜持和自尊而不愿意提及。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穿插着许多矜持的缄默。徐志摩是嗓门最大最不知顾忌的,但是碰到林徽因也颇为委婉,并且在一个关键的时刻坠机身亡,永远沉寂。陆小曼于是也缄默了,素服终身。梁思成也是沉默的,我们只从他第二任妻子林洙那里,知道一些只字片语。林洙也是缄默的,提及林徽因的时候,她永远会想到少女时期去拜见她的情景。金岳霖面对采访者更是如此明言:“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与别人)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但是如今这个时代,或许不允许有什么缄默,爱情事件中的神秘隐讳,更像是在白猿肚子里的《九阳真经》,大家恨不得扒了出来复印之后人手一册地传看。1994年费慰梅所著《中国建筑之魂》一书出版,1996年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出版了她口述的自传,也揭秘了一把。

李健吾曾说:“林徽因的聪明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距离……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做仇敌。”或许是因为她身边都是男性朋友的缘故,她的一生才没有被一堆回忆录的口水所淹没。在她生前,就有冰心写了《我们太太的客厅》讽刺她。当林徽因这个名字越来越流行,对于她的崇拜和对于她的伟大的消解同时进行,或许女性观众/读者比男性更关注林徽因,更容易崇拜她或者蔑视她,就像她们关注格雷丝。凯利,前者是一个有爱情有婚姻有事业的名媛,后者是有事业有婚姻的明星。说到底还是林徽因更高一筹,融合了亦舒式女性理想和琼瑶小说的满天诗句。

但是,在这一场场的文化关注中,到底有多少男性参与其中呢?这是让我好奇的一个问题。费慰梅的丈夫费正清绝对不会去写老友的传记,张邦梅若是个男子,也不会把自己姑婆的故事拿来做毕业论文。说到底,这么关注他人故事的,总是女人。

既然关注他人是女人的通病,林徽因是否是一个例外?张幼仪的自传中说到,林徽因在1947年见了她一面:“一个朋友来对我说,林徽因在医院里,刚熬过肺结核大手术,大概活不久了。连她丈夫梁思成也从他正教书的耶鲁大学被叫了回来。做啥林徽因要见我?我要带着阿欢和孙辈去。她虚弱得不能说话,只看着我们,头摆来摆去,好像打量我,我不晓得她想看什么。大概是我不好看,也绷着脸……我想,她此刻要见我一面,是因为她爱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

她即使嫁给了梁思成,也一直爱徐志摩。“林徽因的举动的确有些让人费解,不由得人家不浮想联翩。她要看什么?张幼仪又有什么好看的?这位高傲的女神还做过另一件颇近常理的事情。徐志摩死后,凌叔华处存有他的日记和手稿,林徽因并不掩饰她对此的好奇和渴望,“我只是要读读那日记,给我是种满足,好奇心满足,回味这古怪的世事,纪念老朋友而已。”(1932年农历正月初一给胡适的信)如她所愿,她拿到了徐志摩的《康桥日记》,但是少了几页,为此她还和凌叔华怄了好一阵子的气。

我并不想用“看吧,这就是真实的林徽因,她也只是一个八卦的小女人”之类的主题来给这篇应景文章一个高调的结尾,顺便也给自己几盎司的自信。有逻辑的读者应该已经猜出来,我这样关注林徽因的同时,也揭露了我身为一个女人的性别身份。大家都有上不了台面的那一面,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我一边带着后天培养的男性良知,希望死者安息,一边又出于女性泛滥的柔情,希望看到更多的有味有料的关于这个女人的回忆录的出现。这是我所能做到的极限,在此与各位女性读者共勉。

作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

建筑是她心灵的诗歌

□书评人 刘冰

萧乾先生在绝笔《才女林徽因》中记道:“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这是1933年11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萧乾做客林徽因家中吃茶时发表的感慨,同时,这也是林徽因一生做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林徽因女士的作品集搭乘世纪末班车在中国大地适度地流行了一阵子。我们当然无法用文学家张爱玲女士的文字感染力来衡量建筑学者、美术设计师出身的林徽因,这种相提并论的做法本身就是愚蠢的。但是令人悲哀的是——当下大部分读者因为无聊文人的杜撰炒作将林女士当作一条美丽的金鱼供养在床头案边,对于真正的文字工作者而言,这种荒唐的炒作已近似于耻辱。

上世纪20年代末期,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参加了由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本次比赛的最高奖金。但现在的人们对此所知者寥寥无几,这个时代很无聊。世人喜欢用另一种方式窥探那个时代发生的另一类情事:他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一边观看肥皂剧《人间四月天》,一边评论徐志摩的三个女人究竟哪个最漂亮,他们忘记了徐志摩在林徽因51年的人生中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徐林之恋就像是一出滑稽剧,徐志摩的角色是小丑。

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和日军在中国八年的种种残虐暴行相对比,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进步。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与1939年1月两次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

纵是佛经中九天十地诸神菩萨,胸襟也不过如此吧。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楼今日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沧海桑田,世间变化无常。如今无论生死,徐志摩与金岳霖在各自的领域都已是一代宗师。中国自古有文人相轻的“优良传统”,我没有兴趣攻击徐、金的隐私;但我仍要说:相对于徐志摩的作风糜烂,金岳霖的思想颓废,张爱玲、钱钟书的粉饰太平,同时代的林徽因女士在人格上要高尚得多。

他人眼中的林徽因

真实比想象更风华

□书评人 秋刀鱼

三十年代金岳霖曾题“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对联赠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冰心提起林徽因,开口就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

(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在众多的赞誉中,颇值得回味的是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张邦梅:《小脚与西服》)

与美丽相辅相成的,自然是她过人的才气。文洁若为林徽因的美而惊叹之余,毫不掩饰对她才华的钦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

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的还是她;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这样的林徽因,也许才是最可纪念并且最应该为后世所记住的。


相关文章

  • 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 人生若只如初见 颜凌燕 114171839 11工商管理1班 摘要:人生若只如初见,最美人间四月天.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关键词:林徽因 梁思成 徐志 ...查看


  • 林徽因 梁思成 徐志摩 金岳霖的爱情
  • 徐志摩.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之间都有过感情纠葛,但行止却大相径庭.徐志摩完全为诗人气质所驱遣,致使狂烈的感情之火烧熔了理智.而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 ...查看


  • 绚烂如夏花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节选自[林徽因诗传]
  • 林徽因 诗传 (本文节选自雅虎网·<林微因诗传>作者:谭水) 绚烂如夏花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内容简介 她是富于才情的诗人.犀利的评论家.卓有建树的学者,她的追求者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徐志摩.梁思成.金岳 ...查看


  • 林徽因与三个伟大男人的情感纠葛
  • 梁从诫,女儿梁再冰,另一个是邻居家小孩. 梁思成进一步解释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又能和徐志摩 ...查看


  • 梁思成与林徽因
  • 梁思成与林徽因 梁思成素材第一则(宽容与胸怀.远见和胸襟):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回国后定居北平,创 ...查看


  • 为什么娶到林徽因的男人是梁思成
  • 37℃的嫉妒,捍卫了他们的爱情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才女,林徽因在婚前婚后都有大把的倾慕者,比如徐志摩和金岳霖.对此,身为丈夫的梁思成既没有表现得无所谓,也没有让自己被妒火吞噬.他巧妙地让林徽因知道自己对这些倾慕者的担忧,甚至是厌恶.一方面让 ...查看


  • 林徽因传读后感 2
  • 关于林徽因,早有耳闻,因为徐志摩,也因为金岳霖,但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片段,片段里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是一位诗人,是一个能让那么多优秀男人为之倾倒的女神,在我印象中,她应该是个柔弱的美女,一个在文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才女,如今看来,那是不全面的 ...查看


  • 不要和爱情讲道理:梁思成与后妻林洙的十年婚姻.
  • 聊起清末到民国的知识分子,似乎绕不开梁启超一家,梁氏一生纵横驰骋.龙腾虎跳的落拓与荣耀,他那三个院士儿子的道路选择,总惹得后来者欷歔感叹.而其中梁思成倍受关注:一代建筑宗师的名望:留学归来."反动学术权威"的命运:与&q ...查看


  • 金岳霖最爱林徽因
  • 昨天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一片关于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三大才子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才女加美女林徽因.文章上刊登了林徽因的照片,浓眉大眼散发出心灵的善良,矫脸嫩皮透露出美好花样年华,衣着朴素典雅高贵.这样一个不施粉黛的气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