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第4期2002年12月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uzhouRailway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Vol.19No.4Dec.2002
美日宣传对中国北洋政府形成
巴黎和会提案的影响
X
熊玉文
(南京邮电学院社科部,江苏南京210003)
摘 要:巴黎和会是中国外交的转折点。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最初对和会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随着一战结束后美国与日本对中国争夺的加剧及对华宣传攻势的展开,国人误以为美日对中国的态度有了变化,于是,争取独立的希望不断增强,对巴黎和会的要求逐步提高,促使北洋政府形成四个正式提案。
关键词:美日宣传;北洋政府;国人;巴黎和会;提案中图分类号:K2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4X(2002)04-0111-04 1918年12月1日,以陆征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
赴巴黎参加和会时,只携有一个包括五点内容的议和条件,但到巴黎和会结束前中国代表团共向和会提交了四个正式提案,这四个提案在内容、范围、要求的彻底性等方面远远超过了起初的议和条件,并由于巴黎和会对其中的山东利权问题不能满足中国人民直接收回的要求,引起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对巴黎和会的希望为何前后会有这样大的变化?笔者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本文认为,一战结束后美国与日本对华争夺的加剧以及围绕争夺活动而展开的宣传攻势,对国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国人争取独立的希望不断增强,对巴黎和会的要求逐步提高。
的五点条件到最后的四个提案,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巴黎和会的希望从争回一些利权发展到争取国家独立。由此可见,北洋政府原先对巴黎和会是没有多大指望的。北洋政府之所以在最初对和会没有多大指望,除传统的/媚外0外交方针作祟外,还受以下两点因素的影响:
第一,受中国/参战不力0的心理影响。中国传统心理信奉/论功行赏0和/无功不受禄0,出多大力得多大收获,勿作非份之想。
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但由于军阀借宣战之名行扩充实力和地盘之实,因此是宣而不战,只应英法政府所请派十几万华工去协约国前线挖战壕。在当时国人的心目中,中国对德作战是基本没有出力的,所以在和会上也不应该有过高的要求。参战督办段祺瑞在提出议和方针时曾说,/此次参战,宣布过迟,有名无实,不应多提要求0[2](P146)。
外交总长陆征祥是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全权总代表,他途经日本接受5朝日新闻6记者采访时曾答道,/日本与中国皆远处亚洲,参战程度非英法之比,则发言权之差异自所不免0。陆征祥因中国/参战不力0,人还未到巴黎则已产生本国发言权/不能与欧
[3]
美颉颃0的心理认同了。
曾主张参战的陈独秀也认为,/我们对于参战,简直算没有出力。如今若在和平议席上,提出无数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公理战胜强权0和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条和平纲领0的鼓舞下,北洋政府决定派代表参加巴黎和会,厘定了五点议和条件:/(1)收回领事裁判权;(2)改正关税;(3)中东路条件;(4)交还青岛;(5)开放蒙藏。0[1]这五点就是北洋政府参加巴黎和会的初衷,它与后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所提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后来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正式递交的提案有四个,分别是5山东问题说帖6、5德奥和约中应列条件说帖6、5废除民四条约说帖6和5希望条件说帖6。从北洋政府议和初衷
X收稿日期:2002-08-31
作者简介:熊玉文(1965-),男,江苏句容人,南京邮电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
[4]
的要求,固然可耻0。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中国参加巴黎和会是十分低调的,所以当北京各校放假庆贺时,陈独秀/不管门外如何热闹,只是缩着头
在家中翻阅闲书消遣0[5]。
第二,受协约国宣传的信息和信息量制约。当中国政府形成五点要求时,国内只知道威尔逊的/十四条和平纲领0和一些与中国无直接关系的参战演说。美国针对中国的具体宣传以及国内媒介对此的报道是在中国代表离国之后。因而信息的单调和信息量的匮乏影响了国人对巴黎和会提出彻底的要求。
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条和平纲领0产生于1918年1月8日,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它只是一个处理战后国际关系的准则,并不是具体针对中国而言的。威尔逊关于美国参战的演说与中国无关痛痒,而其/十四条和平纲领0与中国有关的只有两条,即第一条/公开订定光明之和约,嗣后不得有任何种类之秘密,国际协商外交应常坦白进行,而使世人共见之0和第五条/关于殖民地之一切要求,应予以自由、坦直、无偏袒之解决。凡于决定主权问题之际,殖民地人民之权益,必须与自认有主权的政府之公正要求同一注重。此项主义当守之,以为解决关于殖民地一切要求之根据0。即使这样空泛的许诺,也使中国民众感到很振奋,有人由衷地感叹/美国大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条讲和原则,以改造世界为已任。举世咸赞为人道正义之明星,,如威氏者诚今日世界最伟大之政治家也0。在十四条和平纲领的感召下¹,北洋政府提出了五点议和初衷,虽不彻底,但迥异于晚清政府的外交要求,这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还是首次。
[7]
[6]
权产生了收回的要求,并迅速于中日代表在巴黎和会发生冲突之前,形成了中国对巴黎和会四个正式提案的基本框架。
为了与日本争夺中国,美国在战后作出了针对性很强的对华宣传。这些宣传通过中国国内媒介报道,构成了一个虚拟的乐观的信息环境,促使国人提高对巴黎和会的希望值。1918年11月27日和28日两天,战后第一位来华考察的美国总统特使克兰,回国前逗留上海,作/留别大演说0,表示/公平而正大0的美国/愿竭尽友邦之谊以助中国0,希望中国/将历年来所受之损失,,用种种方法使各国代表群知0[8]。对中国民众而言,/历年来所受之损失0,最大的莫过于青岛问题和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0密约,美国暗中鼓励中国向巴黎和会提出取消/二十一条0的要求。
克兰离开中国半个月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到达巴黎,向法国民众表示:/美国人民之思想所趋者,始终别有所在,不仅在获胜而已。美国人民志在建设公理、正谊之永久主义,以为仅获胜利尚嫌不足。0[9]威尔逊在十四条和平纲领中第一条就强调公开外交,反对密约,因此国人认为对于中国取消中日之间的密约)))/二十一条0的要求,巴黎和会不会不给予满足。
在如此信息环境的包围中,陈独秀在为首次出版的5每周评论6写发刊词时不禁赞叹,/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º,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
[10]
界上第一个好人0。天津市民出于对威尔逊的信
[11]
任,把原德国租界内的一条街改称/威尔逊街0。日本在一战中乘机成为在华最大利益国,为保持其特权和攫取更多的利益,战后对中国采取了虚伪的宣传,因而国人在日本野心暴露之前,通过媒介得到的印象是日本对华有一副/亲善0的面目,这也增大了国人对和会的期望值。
1918年12月27日,上海5申报6报道了/日某要人言0,日本/朝野对于世界现有一种极大觉悟,即欲抛弃在中国之特殊地位,与英美法同出公明。如福建地位之退让,青岛之如约归还不问条件,皆在秘密筹议之中0[12]。1919年1月21日,日本外相内田在众议院为外交问题发表了长篇演说,23日北京5晨报6取其对华外交宣言一段进行译载,/日本对邻邦中国毫无领土野心,固不俟论。即于有形无形上,苟有阻害中国正当国利民福之发达行动,亦为政府所不取,,即如胶州湾租借地,帝国政府,,将该租借地还付中国0。内田外相的演说似乎很诚恳,因为
二
中国向巴黎和会派出专使之后,恰逢美日两国为争夺中国而开展了一场被称为/媒介战争0的对华宣传活动。美国同情中国和日本对中国/亲善0的信息,使中国民众对巴黎和会产生了美好憧憬,他们纷纷调整原来的要求,增加了收回利权的具体条款。如上所述,北洋政府最初给中国代表的使命里没有废除/二十一条0的要求,为何在代表团出发四个月后又向和会提出取消的请求?可以说是美日的/亲华0言论,使国人解放了思想,增强了勇气,才促使北洋政府产生了取消此约的意识和要求。当然国人在要求取消/二十一条0,收回相关权利时,也对其他利
¹º
巴黎和会召开前,苏俄的5和平法令6和威尔逊/十四条和平纲领0国人均已知晓,但在当时,国人受后者影响较大。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因为许多人认为陈氏对威尔逊的赞叹是为十四条和平纲领而发的,其实不是这样。
日本这样做是由于/日本政治经济上直接间接不能不取资中国丰富之资源,确信中国朝野不吝与以特别恳切之援助0[13]。这些信息使国人以为梦绕魂牵的青岛问题有了归宿。
美国支持,日本亲善,友邦之谊,权益放弃,如此的信息轰炸,麻痹了国人对环境的辨别能力,当时国人真的以为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会不顾一切地支持中国,日本会主动地交还青岛,放弃在华利益,/大家以为中国就这样便宜的翻身了0,/真是激动得要发疯了0[14]。于是国人调整希望的坐标,畅所欲言,纷纷提出对巴黎和会的主张和中国在和会上应得到的权利。
新国会议员设计的和会方案是/撤回领事裁判权案0,/收回青岛建议案0,/删除各国在华驻兵条约
[15]
案0,/恢复关税自主权案0等。
梁启超在战后外交研究会及国民外交后援会的集会演讲中,认为中国在和会的要求应有三条:/破除势力范围0,/撤销领事裁判权0,/改正关税0[16]。
时任交通银行董事长、中国外交委员会及战后经济调查委员会委员的梁士诒,为中国专使在巴黎和会上拟定了一份5欧战后中国对于和议筹备大纲6,认为中国在和会上应提的要求是/中日条件二十一款之取消0、/青岛之交还问题0、/经济障碍之一
[17](PP277-279)
切解除0和/国际条约之宣布0。
陈独秀在威尔逊/屡次演说0影响下,对原来的/觉悟和要求0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租界上的领事裁判权和警察权0、/海关的协定税法0、/殖民地占领问题0、/弱小国的权利问题0、/缩小军备问
[18]
题0、/民族自决问题0等要求。
鲁迅曾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358)
也便成了路。0[19](PP357中国民众对巴黎和会的期望在增加,也在聚集,除原来提出的关于/领事裁判权0、/交还青岛0、/改正关税0问题外,国人还意识到了/势力范围0、/二十一条0、/殖民地占领0、/外国在华驻兵0、/租界0、/国际条约0等问题需要提交和会
黎和会上这些密约成为日本代表箝制中国代表的有
力武器,也是日本驻华公使小幡向中国政府施压的一个条件。因此中日冲突和小幡事件¹经过媒介激发传播º后,反对日本干涉和追查中日密约成为媒介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当时的中国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包括各阶层的、以通电形式表现出来的抵抗运
[20](P28)
动0,国人对巴黎和会的希望变得更具体、更丰富、更明确了。3月8日,中日密约在巴黎和伦敦两地同时宣布,中国政府再也不可能对密约进行保密。1919年3月15日,在社会舆论的强烈呼吁下,北洋政府外交部在外交大楼召集中外新闻记者,公布密约。密约的公布,既揭露了日本利用借款欲控制中国的险恶用心,也暴露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的卖国行径,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内除国贼0的斗
[21]
争目标。
中日交涉和小幡事件发生后,美国担心中国会向日本屈服,影响其在华的利益,于是继续鼓动中国对抗日本,指出/日下时势实予中国国民在欧洲和会中取得平等地位之好机会0,/中国宜自立于坚强地位,以保其国权0[22]。对于美国的鼓励和支持,国内媒介及时地向民众进行了报道。1919年2月14日,5申报6透露给公众一条消息:/美使馆得华盛顿电,遵照威尔逊总统宣言十四条实行协助中国,并嘱转告中政府凡关国际交涉,勿庸自馁。015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径直晋谒总统徐世昌,/密谈外交要政半小时0,保证在/欧战议和席上,遇有中国不平等之条约,美国方面无不竭诚协助0[23]。
而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自戳其谎言后,一反/亲善0论调,对中国极尽威胁恐吓之能事。/中国委员今兹行动亦欲破弃中日密约,夺回日本既得利权,更进而将否认正当之债权,则日本目为第二过激派政府,中国将何辞以自解?日本纵未必效联合国(指当年的八国联军)))引者)讨伐过激派之行为,然万一迫于必要时,则亦未可断言绝无问罪之事,况行之固
[24]
易如反掌哉0。针对中国要废弃中日条约和收回青岛的决心,日本采取睥睨一切的态度。/中国政府有将宣言废弃与参战合同消灭之中德条约之消息,,日本对此并无何等忧虑。又就青岛问题而言,从来之关系亦决无动摇之理由。0[25]
美国持续的同情和友好与日本的出尔反尔和横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能不使中国民众的感情发生倾斜,对美国和威尔逊总统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解决,中国对巴黎和会四个提案的轮廓基本形成。
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借款强迫中国同意签订许多有损主权的条约,出于日本的要求,这些条约都未公布,这就是密约问题的由来。在巴
¹1919年1月28日,中日两国代表在巴黎和会关于青岛问题上发生冲突。2月2日,日本驻华公使小幡到北洋政府外交部/兴师问罪0,指责中国代表,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当时中国正处于春节期间。
º所谓/激发传播0,是指/短时间内集中而有力的信息流及其对人们的普遍冲击0。见宋林飞著5社会传播学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序0第4页。
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后来在其回忆录中,记下了五四运动爆发时中国民众对威尔逊的感情,/世界上或许没有一个地方会象中国那样对美国在巴黎的领导寄予那么大的希望0,威尔逊/所说的话已经传到中国的最边远的地区0[26](P276)。
日本对北洋政府施压,本想得到在巴黎和会上得不到的东西,但此时的中国已不再是过去的中国。由于民族意识的觉醒,日本的干涉和威胁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没能使中国屈服,反而引起中国民众的警觉和愤怒,激起了中国民众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尊心,使中国民众对日本产生一种厌恶、绝望的心理和戒备、防范意识,这是日本所始料未及的。在有美国可以做盟友的心理依赖和对/公理战胜强权0的过度迷恋,及对日本产生警惕心理的情况下,中国于1919年2月15日向巴黎和会提出5中国要求胶澳租借地、胶济铁路暨其他关于山东省之德国权利直接归还说帖6(简称5山东问题说帖6),3月8日提出5德奥和约中应列条件说帖6,4月又向和会提出两个提案,即5请求废除一九一五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两国政府所订之条约及换文说帖6(简称5废除民四条约说帖6)和5希望条件说帖6¹,中国民众对巴黎和会的期望值达到极限。而在这四个提案中,前面两个提案中的中国对山东权利的要求被列强无情剥夺,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后面两个提案被和会以不在讨论范围内于5月6日轻率否决。中国被日本欺骗了,又被威尔逊抛弃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中毫无所得,被迫拒绝在对德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通常是信息流的增长播下了变革的种子,也是信息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而孕育了-全国性.的气候。0[27](P44)中国对巴黎和会的要求之所以前后会有巨大的差别,是因为美日对华言不由衷的宣传以及国内媒介对这些言论的及时报道,使国人误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等国对华态度变化了,导致高度的兴奋,产生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收回各种利权的强烈愿望。这样,从决定参加和会时的初衷,到中日代表发生冲突前的议和条件调整,再到和会结束前的四个提案形成,中国对巴黎和会的要求逐步提
高。
参考文献:
[1]专电[N].申报,1918-11-23.
[2]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M].台湾: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
[3]陆征祥途中之谈话[N].晨报,1918-12-9.[4]陈独秀.公理战胜强权[J].每周评论,1919,(7).[5]克林德碑[J].新青年:第五卷,1918,(5).[6]美总统之议和大纲[N].申报,1918-01-11.[7]威总统之秘密铁箱[N].晨报,1919-01-10.[8]克兰氏抵沪之大欢迎[N].申报,1918-11-28.[9]路透电[N].申报,1918-12-18.
[10]陈独秀.发刊词[J].每周评论,1918,(1).[11]津埠中街举行易名式[N].申报,1919-01-15.[12]专电[N].申报,1918-12-27.
[13]日本对华外交之宣言[N].晨报,1919-01-23.[14]五四运动回忆录(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15]新国会之欧和建议案[N].申报,1918-12-02.[16]北京之外交讲演会[N].申报,1918-12-26.
[17]陈奋.梁士诒史料集[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18]陈独秀.随感录[J].每周评论,1919,(7).
[19]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上
海翻排第1版.
[20]李新,陈铁健.伟大的开端(1919-1923)[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1]熊玉文.大众传媒与五四运动/内除国贼0目标的确立
[J].史学集刊,2001,(4).
[22]美报对于中日问题论调[N].晨报,1919-02-15.[23]中日新交涉汇闻[N].申报,1919-02-19.[24]异哉!日本之排华言论[N].晨报,1919-02-16.[25]东报对于青岛问题之壮语[N].晨报,1919-03-27.[26][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M].上
海:商务印书馆,1982.
[27][美]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
京:华夏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陈晓东)
¹5希望条件说帖6里的/希望条件0有七个,分别是: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政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关税自由权。从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希望中国独立的议和要求。
第19卷第4期2002年12月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uzhouRailway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Vol.19No.4Dec.2002
美日宣传对中国北洋政府形成
巴黎和会提案的影响
X
熊玉文
(南京邮电学院社科部,江苏南京210003)
摘 要:巴黎和会是中国外交的转折点。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最初对和会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随着一战结束后美国与日本对中国争夺的加剧及对华宣传攻势的展开,国人误以为美日对中国的态度有了变化,于是,争取独立的希望不断增强,对巴黎和会的要求逐步提高,促使北洋政府形成四个正式提案。
关键词:美日宣传;北洋政府;国人;巴黎和会;提案中图分类号:K2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4X(2002)04-0111-04 1918年12月1日,以陆征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
赴巴黎参加和会时,只携有一个包括五点内容的议和条件,但到巴黎和会结束前中国代表团共向和会提交了四个正式提案,这四个提案在内容、范围、要求的彻底性等方面远远超过了起初的议和条件,并由于巴黎和会对其中的山东利权问题不能满足中国人民直接收回的要求,引起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对巴黎和会的希望为何前后会有这样大的变化?笔者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本文认为,一战结束后美国与日本对华争夺的加剧以及围绕争夺活动而展开的宣传攻势,对国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国人争取独立的希望不断增强,对巴黎和会的要求逐步提高。
的五点条件到最后的四个提案,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巴黎和会的希望从争回一些利权发展到争取国家独立。由此可见,北洋政府原先对巴黎和会是没有多大指望的。北洋政府之所以在最初对和会没有多大指望,除传统的/媚外0外交方针作祟外,还受以下两点因素的影响:
第一,受中国/参战不力0的心理影响。中国传统心理信奉/论功行赏0和/无功不受禄0,出多大力得多大收获,勿作非份之想。
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但由于军阀借宣战之名行扩充实力和地盘之实,因此是宣而不战,只应英法政府所请派十几万华工去协约国前线挖战壕。在当时国人的心目中,中国对德作战是基本没有出力的,所以在和会上也不应该有过高的要求。参战督办段祺瑞在提出议和方针时曾说,/此次参战,宣布过迟,有名无实,不应多提要求0[2](P146)。
外交总长陆征祥是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全权总代表,他途经日本接受5朝日新闻6记者采访时曾答道,/日本与中国皆远处亚洲,参战程度非英法之比,则发言权之差异自所不免0。陆征祥因中国/参战不力0,人还未到巴黎则已产生本国发言权/不能与欧
[3]
美颉颃0的心理认同了。
曾主张参战的陈独秀也认为,/我们对于参战,简直算没有出力。如今若在和平议席上,提出无数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公理战胜强权0和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条和平纲领0的鼓舞下,北洋政府决定派代表参加巴黎和会,厘定了五点议和条件:/(1)收回领事裁判权;(2)改正关税;(3)中东路条件;(4)交还青岛;(5)开放蒙藏。0[1]这五点就是北洋政府参加巴黎和会的初衷,它与后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所提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后来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正式递交的提案有四个,分别是5山东问题说帖6、5德奥和约中应列条件说帖6、5废除民四条约说帖6和5希望条件说帖6。从北洋政府议和初衷
X收稿日期:2002-08-31
作者简介:熊玉文(1965-),男,江苏句容人,南京邮电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
[4]
的要求,固然可耻0。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中国参加巴黎和会是十分低调的,所以当北京各校放假庆贺时,陈独秀/不管门外如何热闹,只是缩着头
在家中翻阅闲书消遣0[5]。
第二,受协约国宣传的信息和信息量制约。当中国政府形成五点要求时,国内只知道威尔逊的/十四条和平纲领0和一些与中国无直接关系的参战演说。美国针对中国的具体宣传以及国内媒介对此的报道是在中国代表离国之后。因而信息的单调和信息量的匮乏影响了国人对巴黎和会提出彻底的要求。
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条和平纲领0产生于1918年1月8日,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它只是一个处理战后国际关系的准则,并不是具体针对中国而言的。威尔逊关于美国参战的演说与中国无关痛痒,而其/十四条和平纲领0与中国有关的只有两条,即第一条/公开订定光明之和约,嗣后不得有任何种类之秘密,国际协商外交应常坦白进行,而使世人共见之0和第五条/关于殖民地之一切要求,应予以自由、坦直、无偏袒之解决。凡于决定主权问题之际,殖民地人民之权益,必须与自认有主权的政府之公正要求同一注重。此项主义当守之,以为解决关于殖民地一切要求之根据0。即使这样空泛的许诺,也使中国民众感到很振奋,有人由衷地感叹/美国大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条讲和原则,以改造世界为已任。举世咸赞为人道正义之明星,,如威氏者诚今日世界最伟大之政治家也0。在十四条和平纲领的感召下¹,北洋政府提出了五点议和初衷,虽不彻底,但迥异于晚清政府的外交要求,这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还是首次。
[7]
[6]
权产生了收回的要求,并迅速于中日代表在巴黎和会发生冲突之前,形成了中国对巴黎和会四个正式提案的基本框架。
为了与日本争夺中国,美国在战后作出了针对性很强的对华宣传。这些宣传通过中国国内媒介报道,构成了一个虚拟的乐观的信息环境,促使国人提高对巴黎和会的希望值。1918年11月27日和28日两天,战后第一位来华考察的美国总统特使克兰,回国前逗留上海,作/留别大演说0,表示/公平而正大0的美国/愿竭尽友邦之谊以助中国0,希望中国/将历年来所受之损失,,用种种方法使各国代表群知0[8]。对中国民众而言,/历年来所受之损失0,最大的莫过于青岛问题和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0密约,美国暗中鼓励中国向巴黎和会提出取消/二十一条0的要求。
克兰离开中国半个月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到达巴黎,向法国民众表示:/美国人民之思想所趋者,始终别有所在,不仅在获胜而已。美国人民志在建设公理、正谊之永久主义,以为仅获胜利尚嫌不足。0[9]威尔逊在十四条和平纲领中第一条就强调公开外交,反对密约,因此国人认为对于中国取消中日之间的密约)))/二十一条0的要求,巴黎和会不会不给予满足。
在如此信息环境的包围中,陈独秀在为首次出版的5每周评论6写发刊词时不禁赞叹,/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º,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
[10]
界上第一个好人0。天津市民出于对威尔逊的信
[11]
任,把原德国租界内的一条街改称/威尔逊街0。日本在一战中乘机成为在华最大利益国,为保持其特权和攫取更多的利益,战后对中国采取了虚伪的宣传,因而国人在日本野心暴露之前,通过媒介得到的印象是日本对华有一副/亲善0的面目,这也增大了国人对和会的期望值。
1918年12月27日,上海5申报6报道了/日某要人言0,日本/朝野对于世界现有一种极大觉悟,即欲抛弃在中国之特殊地位,与英美法同出公明。如福建地位之退让,青岛之如约归还不问条件,皆在秘密筹议之中0[12]。1919年1月21日,日本外相内田在众议院为外交问题发表了长篇演说,23日北京5晨报6取其对华外交宣言一段进行译载,/日本对邻邦中国毫无领土野心,固不俟论。即于有形无形上,苟有阻害中国正当国利民福之发达行动,亦为政府所不取,,即如胶州湾租借地,帝国政府,,将该租借地还付中国0。内田外相的演说似乎很诚恳,因为
二
中国向巴黎和会派出专使之后,恰逢美日两国为争夺中国而开展了一场被称为/媒介战争0的对华宣传活动。美国同情中国和日本对中国/亲善0的信息,使中国民众对巴黎和会产生了美好憧憬,他们纷纷调整原来的要求,增加了收回利权的具体条款。如上所述,北洋政府最初给中国代表的使命里没有废除/二十一条0的要求,为何在代表团出发四个月后又向和会提出取消的请求?可以说是美日的/亲华0言论,使国人解放了思想,增强了勇气,才促使北洋政府产生了取消此约的意识和要求。当然国人在要求取消/二十一条0,收回相关权利时,也对其他利
¹º
巴黎和会召开前,苏俄的5和平法令6和威尔逊/十四条和平纲领0国人均已知晓,但在当时,国人受后者影响较大。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因为许多人认为陈氏对威尔逊的赞叹是为十四条和平纲领而发的,其实不是这样。
日本这样做是由于/日本政治经济上直接间接不能不取资中国丰富之资源,确信中国朝野不吝与以特别恳切之援助0[13]。这些信息使国人以为梦绕魂牵的青岛问题有了归宿。
美国支持,日本亲善,友邦之谊,权益放弃,如此的信息轰炸,麻痹了国人对环境的辨别能力,当时国人真的以为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会不顾一切地支持中国,日本会主动地交还青岛,放弃在华利益,/大家以为中国就这样便宜的翻身了0,/真是激动得要发疯了0[14]。于是国人调整希望的坐标,畅所欲言,纷纷提出对巴黎和会的主张和中国在和会上应得到的权利。
新国会议员设计的和会方案是/撤回领事裁判权案0,/收回青岛建议案0,/删除各国在华驻兵条约
[15]
案0,/恢复关税自主权案0等。
梁启超在战后外交研究会及国民外交后援会的集会演讲中,认为中国在和会的要求应有三条:/破除势力范围0,/撤销领事裁判权0,/改正关税0[16]。
时任交通银行董事长、中国外交委员会及战后经济调查委员会委员的梁士诒,为中国专使在巴黎和会上拟定了一份5欧战后中国对于和议筹备大纲6,认为中国在和会上应提的要求是/中日条件二十一款之取消0、/青岛之交还问题0、/经济障碍之一
[17](PP277-279)
切解除0和/国际条约之宣布0。
陈独秀在威尔逊/屡次演说0影响下,对原来的/觉悟和要求0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租界上的领事裁判权和警察权0、/海关的协定税法0、/殖民地占领问题0、/弱小国的权利问题0、/缩小军备问
[18]
题0、/民族自决问题0等要求。
鲁迅曾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358)
也便成了路。0[19](PP357中国民众对巴黎和会的期望在增加,也在聚集,除原来提出的关于/领事裁判权0、/交还青岛0、/改正关税0问题外,国人还意识到了/势力范围0、/二十一条0、/殖民地占领0、/外国在华驻兵0、/租界0、/国际条约0等问题需要提交和会
黎和会上这些密约成为日本代表箝制中国代表的有
力武器,也是日本驻华公使小幡向中国政府施压的一个条件。因此中日冲突和小幡事件¹经过媒介激发传播º后,反对日本干涉和追查中日密约成为媒介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当时的中国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包括各阶层的、以通电形式表现出来的抵抗运
[20](P28)
动0,国人对巴黎和会的希望变得更具体、更丰富、更明确了。3月8日,中日密约在巴黎和伦敦两地同时宣布,中国政府再也不可能对密约进行保密。1919年3月15日,在社会舆论的强烈呼吁下,北洋政府外交部在外交大楼召集中外新闻记者,公布密约。密约的公布,既揭露了日本利用借款欲控制中国的险恶用心,也暴露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的卖国行径,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内除国贼0的斗
[21]
争目标。
中日交涉和小幡事件发生后,美国担心中国会向日本屈服,影响其在华的利益,于是继续鼓动中国对抗日本,指出/日下时势实予中国国民在欧洲和会中取得平等地位之好机会0,/中国宜自立于坚强地位,以保其国权0[22]。对于美国的鼓励和支持,国内媒介及时地向民众进行了报道。1919年2月14日,5申报6透露给公众一条消息:/美使馆得华盛顿电,遵照威尔逊总统宣言十四条实行协助中国,并嘱转告中政府凡关国际交涉,勿庸自馁。015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径直晋谒总统徐世昌,/密谈外交要政半小时0,保证在/欧战议和席上,遇有中国不平等之条约,美国方面无不竭诚协助0[23]。
而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自戳其谎言后,一反/亲善0论调,对中国极尽威胁恐吓之能事。/中国委员今兹行动亦欲破弃中日密约,夺回日本既得利权,更进而将否认正当之债权,则日本目为第二过激派政府,中国将何辞以自解?日本纵未必效联合国(指当年的八国联军)))引者)讨伐过激派之行为,然万一迫于必要时,则亦未可断言绝无问罪之事,况行之固
[24]
易如反掌哉0。针对中国要废弃中日条约和收回青岛的决心,日本采取睥睨一切的态度。/中国政府有将宣言废弃与参战合同消灭之中德条约之消息,,日本对此并无何等忧虑。又就青岛问题而言,从来之关系亦决无动摇之理由。0[25]
美国持续的同情和友好与日本的出尔反尔和横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能不使中国民众的感情发生倾斜,对美国和威尔逊总统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解决,中国对巴黎和会四个提案的轮廓基本形成。
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借款强迫中国同意签订许多有损主权的条约,出于日本的要求,这些条约都未公布,这就是密约问题的由来。在巴
¹1919年1月28日,中日两国代表在巴黎和会关于青岛问题上发生冲突。2月2日,日本驻华公使小幡到北洋政府外交部/兴师问罪0,指责中国代表,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当时中国正处于春节期间。
º所谓/激发传播0,是指/短时间内集中而有力的信息流及其对人们的普遍冲击0。见宋林飞著5社会传播学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序0第4页。
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后来在其回忆录中,记下了五四运动爆发时中国民众对威尔逊的感情,/世界上或许没有一个地方会象中国那样对美国在巴黎的领导寄予那么大的希望0,威尔逊/所说的话已经传到中国的最边远的地区0[26](P276)。
日本对北洋政府施压,本想得到在巴黎和会上得不到的东西,但此时的中国已不再是过去的中国。由于民族意识的觉醒,日本的干涉和威胁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没能使中国屈服,反而引起中国民众的警觉和愤怒,激起了中国民众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尊心,使中国民众对日本产生一种厌恶、绝望的心理和戒备、防范意识,这是日本所始料未及的。在有美国可以做盟友的心理依赖和对/公理战胜强权0的过度迷恋,及对日本产生警惕心理的情况下,中国于1919年2月15日向巴黎和会提出5中国要求胶澳租借地、胶济铁路暨其他关于山东省之德国权利直接归还说帖6(简称5山东问题说帖6),3月8日提出5德奥和约中应列条件说帖6,4月又向和会提出两个提案,即5请求废除一九一五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两国政府所订之条约及换文说帖6(简称5废除民四条约说帖6)和5希望条件说帖6¹,中国民众对巴黎和会的期望值达到极限。而在这四个提案中,前面两个提案中的中国对山东权利的要求被列强无情剥夺,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后面两个提案被和会以不在讨论范围内于5月6日轻率否决。中国被日本欺骗了,又被威尔逊抛弃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中毫无所得,被迫拒绝在对德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通常是信息流的增长播下了变革的种子,也是信息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而孕育了-全国性.的气候。0[27](P44)中国对巴黎和会的要求之所以前后会有巨大的差别,是因为美日对华言不由衷的宣传以及国内媒介对这些言论的及时报道,使国人误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等国对华态度变化了,导致高度的兴奋,产生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收回各种利权的强烈愿望。这样,从决定参加和会时的初衷,到中日代表发生冲突前的议和条件调整,再到和会结束前的四个提案形成,中国对巴黎和会的要求逐步提
高。
参考文献:
[1]专电[N].申报,1918-11-23.
[2]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M].台湾: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
[3]陆征祥途中之谈话[N].晨报,1918-12-9.[4]陈独秀.公理战胜强权[J].每周评论,1919,(7).[5]克林德碑[J].新青年:第五卷,1918,(5).[6]美总统之议和大纲[N].申报,1918-01-11.[7]威总统之秘密铁箱[N].晨报,1919-01-10.[8]克兰氏抵沪之大欢迎[N].申报,1918-11-28.[9]路透电[N].申报,1918-12-18.
[10]陈独秀.发刊词[J].每周评论,1918,(1).[11]津埠中街举行易名式[N].申报,1919-01-15.[12]专电[N].申报,1918-12-27.
[13]日本对华外交之宣言[N].晨报,1919-01-23.[14]五四运动回忆录(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15]新国会之欧和建议案[N].申报,1918-12-02.[16]北京之外交讲演会[N].申报,1918-12-26.
[17]陈奋.梁士诒史料集[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18]陈独秀.随感录[J].每周评论,1919,(7).
[19]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上
海翻排第1版.
[20]李新,陈铁健.伟大的开端(1919-1923)[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1]熊玉文.大众传媒与五四运动/内除国贼0目标的确立
[J].史学集刊,2001,(4).
[22]美报对于中日问题论调[N].晨报,1919-02-15.[23]中日新交涉汇闻[N].申报,1919-02-19.[24]异哉!日本之排华言论[N].晨报,1919-02-16.[25]东报对于青岛问题之壮语[N].晨报,1919-03-27.[26][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M].上
海:商务印书馆,1982.
[27][美]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
京:华夏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陈晓东)
¹5希望条件说帖6里的/希望条件0有七个,分别是: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政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关税自由权。从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希望中国独立的议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