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散文阅读题型复习

散文阅读题型复习

整理:赖向阳 审核:叶茗

第一篇散文《颜庙》是综合了许多试题样式之后编写的一个练习文本,题目比较多,涉及到了散文题型的诸多方面。可以这样说,掌握了这15道题,那么散文阅读60%的题目你都可以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答题思路。这5篇散文的题目,从不同方面展现了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并妥善保管好资料。

文本一

颜 庙 “复圣”的

孔子的学生颜回。庙里有块石碑,上书“陋巷故址”;有眼古井,称“陋巷井”。望着井下幽幽绰绰的黯黯水影,心里不由响起那句千载盘旋的苍老的喟叹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那么,颜回“一瓢饮”,饮的便该是这井里的水了。井因人而著名而成为圣物;为了保卫圣物,明代嘉靖年间建起了一座亭子。平地垒起的石基,六从曲阜向北走不远,就到了规模不小的颜庙。那里供奉着被称为根木柱撑起一个形似朴素的六角檐顶。亭中井旁立一石碑,正面书“陋巷井”三字,北面镌着有关建亭的文字。

我在亭里默坐许久,觉得它很有些意味。

最感兴趣

的是公冶长,传说他能听懂鸟儿说话;最动心同情的算闵子骞,他体贴孝敬父母;对颜回呢,只知道他家里穷,却好学不倦,此外并没有留下多少深的印象。后来书读得多了些,知道孔子最器重的弟子是颜回。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长久起一种激想起孩子时候,听爷爷讲过孔夫子和他弟子的故事,童真无邪,当时励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单单由于他家贫仍然不倦追求学问。

后来看到台湾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作者在批评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弊端,即

讥弹说:“只把穷得叮叮当当的颜回先生,当作活宝,努力赞扬他的安贫气质。”柏杨似乎也把颜回的“陋”作为当作

中国人的“丑陋”之一例加以指责,我看了不大舒服,这种指责有失公允。 “不思改造社会,轻视竞争”,提倡“安贫乐道”时,

其实孔子从来没有一味地劝人安贫,号召大家一起过苦日子。孔子很欣赏的另一大弟子端木赐,就下海经商,成了春秋时期很有名的大款。孔子和他的不少弟子器重颜回,主要因为他特异的意志和操守。为了钻研治国安邦的学问,或者说潜心于学术吧,颜回虚怀若谷全力投入,坚忍不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等所诱惑,这是多么值得赞佩的精神境界!历史上以如此专攻不旁骛的心态钻研科学技术的人被认为精英,以同样心态钻研人文学问,为“天下归仁”的理想而献身,不同样应当被视为人类的民族的精英吗?纵观20世纪痛揭中国人的丑陋,即国民劣根性,有谁可同鲁迅先生相比并?而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先生盛誉他们堪称“中国的脊梁”。

颜回不正属于这一“脊梁”的行列吗?他是美好的中国人。

陋巷、陋巷井、陋巷井亭,这里标识的“陋”,只在于指不尽如人意的物质条件。不厌其陋,不惧其陋,而为了改变这陋,以坚历史掩不住他们的光辉,忍精神去进取的人,永远有资格成为人群的楷模。

后来我又有机会拜谒颜庙,特意为井亭拍了照片,很出乎意料,这一次我知道一件事。有位自称是颜回第七十五代孙,在该市的“颜氏联谊会”担任着职务的老者,对归国“寻根”的一位颜姓先生说,他们颜姓要高于孔姓五百多年。孔子的母亲叫颜征在,那么细论起来,孔圣人还是颜家的外甥哩。他还矜夸:颜姓人自六十一代开始经皇上诏准,行辈排名依次用30个字,轮转至今。这位老者又说,颜回帮助过孔子治《春秋》,编《周易》,连儒学界的人也承认颜回学问高过孔子。

我不禁想,“不幸短命死矣”的颜回,果若有灵,听到20世纪他的第七十五代孙有人在孔圣诞生地大发如此高论,他会怎样想呢?恐怕跑到陋巷井跳下去,再死一回。

简朴的亭,只是为了牢牢记住一句话:

巷陋、井陋、亭陋,全没有关系,不须在乎;只是心灵——人的灵魂,绝然不能安于其陋! 我照了几张颜回井亭照片,我愿铭记这座

(吴继路《颜回井亭新记》,有改动)

1. 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用是:①引起下文为后文揭示主题作铺垫。②说明表明

2. 写颜回为什么要从陋巷井写起?

【参考答案】因为:①因为颜回曾在此井中饮过水。②说明(写出)颜回当年生活的物质条件差。③为后文揭示主题“不厌其陋,不惧其陋”(不能安于其陋)作铺垫。

3. 为何要写明朝建井亭这一情节?

【参考答案】因为:①交代了陋巷井的来历②引起下文写有关颜回的内容(精神)。③表明颜回影响力之大及政府对颜回的重视。

(朴素的陋巷亭和颜回的虚怀若谷精神吻合)

4.第三自然段作者说童年听爷爷讲故事,最感兴趣的是公冶长,最动同情心的是闵子骞,对颜回却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这是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对公冶长、闵子骞的印象深来反衬我小时候对颜回的印象不深。(2)作用是:①强调自己书读多了以后,才对颜回有了更深的了解的观点,②突出自己对颜回的敬佩之情。

▲反衬的作用:突出/强调主要事物的特点或情感或观点。

5.第三段写道:“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长久起一种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单单由于他家贫仍然不倦追求学问。”请结合下文,具体说明还有什么原因?(4分)

主要是因为他虚怀若谷,全力投入,坚忍不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所诱惑的特异的意志和操守。

主要是因为特异的意志和操守:虚怀若谷,全力投入,坚忍不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所诱惑。

6.第四段中引用柏杨先生的话的用意是什么?

用意是(1)表明(引出)自己的观点,即柏杨先生指责颜回有失公允。对比突出自己观点的正确性。②说明颜回不属于柏杨先生所说的“丑

陋”的中国人之列。

7.请说说第五段画线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3分)

意思是研究精神领域和研究物质世界同样重要。(或研究人文学问与研究科学技术一样值得肯定。

8.文章多次写“巷陋、井陋、亭陋”有什么作用?(4分)

①反复强调在于表现颜回物质条件的差。②以此来和他精神生活的丰富作对比。③强化主题以此告诫人们,人的灵魂决不能甘于其陋。

9.作者引用鲁迅先生的话的用意是什么? ①说明自己与鲁迅的观点相同,以此来增强说服力。②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表明颜回是中国的脊梁,是美好的中国人。 10.第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是①总结前五段的内容,说明颜回生活的物质条件的确差。②揭示主题:只有不厌其陋,不惧其陋,以坚韧的精神去进取的人,才有资格称得上是人群的楷模。

11.作者在第八段写颜回第75代孙子的事,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不可以删除。①写颜回的第75代子孙是为了和颜回作对比。即颜回虚怀若谷,这位子孙却大言不惭。作者以此突出颜回的谦虚。②从另一方面表现主题,即作为颜回的子孙应该继承他谦虚的品质,不应该自夸自大。灵魂不该“陋”。③此段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2.第九段作者为什么说颜回听到他的孙子在发如此议论,“恐怕跑到陋巷井跳下去,再死一回”?

因为颜回的品性的谦虚的,可他的子孙却一点也不谦虚,假如颜回还活着,知道自己有如此傲慢无礼的子孙,非气得跳井而死不可。

13.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①照应第七段的内容。②卒章显志。物质的陋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灵魂不要安其陋。③并以此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使人相信,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④借给陋井亭拍照片告诫、警示读者,灵魂不能甘于其陋。

1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本文的线索是“陋”。用陋巷井的故事,我小时对颜回的印象不深,柏杨对颜回的批评,颜回的个性,颜回子孙的自我夸耀等材料进行组材,材料松散,但神却不散,作者用“陋”把所有的材料组织起来,写物质的陋来表现精神的不陋。

15.从全文来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对比和反衬)。①以颜回物质条件的陋来与他精神的不陋对比,以此突出他精神上的不陋。②把颜回的子孙与颜回进行对比,以此突出他精神上的不陋。③把对公治长、闵子骞的印象深与对颜回印象不深进行对比,突出对颜回印象不深。④把柏杨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以此表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文本二

静夜听风

姜琍敏

静夜听雨,仅仅这几个字,就赋予我们多少诗意!最是那温馨的春夜,淅淅沥沥的细雨,抚着恬怡的春梦、绿肥红瘦的江南,是何等美妙意境?

静夜听风可就大不同了。如果说前者宛如丝竹悠悠、清泉淙淙,后者则浑似江河破堤、大漠飞沙。尤其是无雨的冬夜,听虎啸龙吟般朔风动地而来,门窗劈啪,雨篷呻吟,耳畔嗖嗖如有利箭飞掠,心头瑟缩似万马狂踏,落英狼籍。那心境,无论如何是找不到一丝美感来的。何况晚来的风总给人以凄凉的暗示,静夜的喧嚣声不免让人心惊肉跳。所以,我们难听到对夜风的欣赏或讴歌。尤其是不眠的长夜或病痛的僵卧中,听萧萧风过,黯淡的心境更如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当然,也有例外的人。诸如我,每于无眠之夜听风,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风似乎会吹开记忆之门,听不同的风声.如同听到久远而淡忘的歌声,会将不同的往事纷纷乱乱地勾陈于眼前,牵起种种沉溺的情愫,有时竟也因之温情绵绵甚或慷慨激昂。因为我与风,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因缘。

早年我下放煤矿,矿在太湖之中。按月休假。而休假前夜,总特别关注风情。因为交通全靠班轮,遇有6~7级风便要停航。夜来无风,睡眠便稳,有风则忧不能行,常至不寐。而假毕前夜,心情又正相反,夜风越大越是窃喜,为可在家多呆一日也。由是对风的感情忽喜忽憎,可谓自私无理,却又大可理解。这也是矿上大多数人的一般心态,算是一种特色。在矿上,我当过多年外线电工,常年在电杆甚至输电铁塔上爬上爬下。对风又别有一番敏感。高空作业,晴朗无风的日子总是顺利也舒畅得多。遇风,尤其是阴寒天,上得杆去冷而僵,不利索不说,危险也相对大些。杆顶的风比地上又格外尖利而硬朗,足可将尚未系上安全带的人吹落几十米外。所以我那时极厌风,而现在每听到某种风声,眼前常会活现杆上苦苦僵持的情景。不纯然是苦味,也有淡淡的自豪在心头。去年重回故地,见到我当年架起的电杆犹在那儿为人造福,那份感情更其甘洌。即使那时,在风中的电杆上,也有别人体味不到的独特情趣。那就是活干得顺手时,听那新扯起的四根长线,如琴弦般在风中铮铮放歌,嗡嗡有韵,奏出我的欢悦。人越高,如在几十米的铁塔上,那风越劲,“弦”上的音乐听来也越发清长动人,有时竟令我激动不已,操起大铁扳手,铿铿猛击粗长的银线,那气势,直若壮士临风,挥剑长啸大风歌!

毕竟才20出头,意气方遒呵!而今雄风犹在,我这气势却哪去了?连梦中也找不见它,

却常从铁塔上飞落,惊醒一身冷汗。只有静静深夜,听着当年一样的风声,才会拾到几分一样的心情。悲欤,喜欤?

风吹来多少记忆?风吹走多少故事!而风逍遥自在,无影无踪,来复去,去又来。我呢,该向谁追索飘逝的生命?

1.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3分)

2.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与风”的特殊因缘。(5分)

3.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欤,喜欤”的感叹?

4.请从修辞和句式角度,评点第二自然段中画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文本三

梅 苑

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我爱上了它的寂静,爱上那

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

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每次我踯躅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恣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云空,溶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真”真的生命的音符。但是,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问:活着究竟为什么?为了些什么?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随意翱翔在苍茫的太空。让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暂。让我把一切郁闷幻化成飘忽的白云,飘远,飘散。

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

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天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避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须有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地区,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独特?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去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像杀人吧,算是一种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会不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墙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这僻静的小径,无须要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

1.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篇就说“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6分)

2.文章的第6、7自然段写“有形体”之“墙”的利弊,文章写了它的哪些利弊?写这些利弊的目的是什么?(4分)

3. 作者写“有形体”之“墙”是为了过渡到写“无形体”之“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无形体”之“墙”?(6分)

4.文章要抒发的是对“墙”的感叹,却又从“路”写起;写“墙”的利弊,又不折中,调和。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6分) 文本四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作者:黑白)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白居易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

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燧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沙,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⑤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扫中国大陆便使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的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

⑥北方的风雪中,大豆高梁小麦棉花早已收获;南方的烟雨里,水稻茶叶甘蔗桑叶正在成熟。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的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

1.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4分)

2.第②、③段罗列了不少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景和物,如“断桥”“桃花”“斗篷”“墓草”等等,却不直接写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分) 11

3.第⑤段写南北气候,寒风暖气来来回回“反攻”“打入”“占领”。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5分)

4.文章末尾,作者写到“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请探究这样写的妙处?(4分) 文本五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 12

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选自《南方周末》2004-12-23)

1.本文的标题只是一个假设复句的前一个分句。通读全文后,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下一个分句。(4分)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13

2.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请说说你对“只好”一词的理解。(4分)

3.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请结合全文,简析“柔弱”和“强韧”的含义。(5分)

4.作者从《四郎探母》懂得了为什么《伊底帕斯》、《李尔王》在千百年后仍让人感动。你认为作者懂得的是什么?(4分)

5.全文共15自然段,第13和第14两个自然段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请简要说明道理。(4分) 14

散文阅读题型复习

整理:赖向阳 审核:叶茗

第一篇散文《颜庙》是综合了许多试题样式之后编写的一个练习文本,题目比较多,涉及到了散文题型的诸多方面。可以这样说,掌握了这15道题,那么散文阅读60%的题目你都可以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答题思路。这5篇散文的题目,从不同方面展现了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并妥善保管好资料。

文本一

颜 庙 “复圣”的

孔子的学生颜回。庙里有块石碑,上书“陋巷故址”;有眼古井,称“陋巷井”。望着井下幽幽绰绰的黯黯水影,心里不由响起那句千载盘旋的苍老的喟叹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那么,颜回“一瓢饮”,饮的便该是这井里的水了。井因人而著名而成为圣物;为了保卫圣物,明代嘉靖年间建起了一座亭子。平地垒起的石基,六从曲阜向北走不远,就到了规模不小的颜庙。那里供奉着被称为根木柱撑起一个形似朴素的六角檐顶。亭中井旁立一石碑,正面书“陋巷井”三字,北面镌着有关建亭的文字。

我在亭里默坐许久,觉得它很有些意味。

最感兴趣

的是公冶长,传说他能听懂鸟儿说话;最动心同情的算闵子骞,他体贴孝敬父母;对颜回呢,只知道他家里穷,却好学不倦,此外并没有留下多少深的印象。后来书读得多了些,知道孔子最器重的弟子是颜回。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长久起一种激想起孩子时候,听爷爷讲过孔夫子和他弟子的故事,童真无邪,当时励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单单由于他家贫仍然不倦追求学问。

后来看到台湾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作者在批评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弊端,即

讥弹说:“只把穷得叮叮当当的颜回先生,当作活宝,努力赞扬他的安贫气质。”柏杨似乎也把颜回的“陋”作为当作

中国人的“丑陋”之一例加以指责,我看了不大舒服,这种指责有失公允。 “不思改造社会,轻视竞争”,提倡“安贫乐道”时,

其实孔子从来没有一味地劝人安贫,号召大家一起过苦日子。孔子很欣赏的另一大弟子端木赐,就下海经商,成了春秋时期很有名的大款。孔子和他的不少弟子器重颜回,主要因为他特异的意志和操守。为了钻研治国安邦的学问,或者说潜心于学术吧,颜回虚怀若谷全力投入,坚忍不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等所诱惑,这是多么值得赞佩的精神境界!历史上以如此专攻不旁骛的心态钻研科学技术的人被认为精英,以同样心态钻研人文学问,为“天下归仁”的理想而献身,不同样应当被视为人类的民族的精英吗?纵观20世纪痛揭中国人的丑陋,即国民劣根性,有谁可同鲁迅先生相比并?而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先生盛誉他们堪称“中国的脊梁”。

颜回不正属于这一“脊梁”的行列吗?他是美好的中国人。

陋巷、陋巷井、陋巷井亭,这里标识的“陋”,只在于指不尽如人意的物质条件。不厌其陋,不惧其陋,而为了改变这陋,以坚历史掩不住他们的光辉,忍精神去进取的人,永远有资格成为人群的楷模。

后来我又有机会拜谒颜庙,特意为井亭拍了照片,很出乎意料,这一次我知道一件事。有位自称是颜回第七十五代孙,在该市的“颜氏联谊会”担任着职务的老者,对归国“寻根”的一位颜姓先生说,他们颜姓要高于孔姓五百多年。孔子的母亲叫颜征在,那么细论起来,孔圣人还是颜家的外甥哩。他还矜夸:颜姓人自六十一代开始经皇上诏准,行辈排名依次用30个字,轮转至今。这位老者又说,颜回帮助过孔子治《春秋》,编《周易》,连儒学界的人也承认颜回学问高过孔子。

我不禁想,“不幸短命死矣”的颜回,果若有灵,听到20世纪他的第七十五代孙有人在孔圣诞生地大发如此高论,他会怎样想呢?恐怕跑到陋巷井跳下去,再死一回。

简朴的亭,只是为了牢牢记住一句话:

巷陋、井陋、亭陋,全没有关系,不须在乎;只是心灵——人的灵魂,绝然不能安于其陋! 我照了几张颜回井亭照片,我愿铭记这座

(吴继路《颜回井亭新记》,有改动)

1. 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用是:①引起下文为后文揭示主题作铺垫。②说明表明

2. 写颜回为什么要从陋巷井写起?

【参考答案】因为:①因为颜回曾在此井中饮过水。②说明(写出)颜回当年生活的物质条件差。③为后文揭示主题“不厌其陋,不惧其陋”(不能安于其陋)作铺垫。

3. 为何要写明朝建井亭这一情节?

【参考答案】因为:①交代了陋巷井的来历②引起下文写有关颜回的内容(精神)。③表明颜回影响力之大及政府对颜回的重视。

(朴素的陋巷亭和颜回的虚怀若谷精神吻合)

4.第三自然段作者说童年听爷爷讲故事,最感兴趣的是公冶长,最动同情心的是闵子骞,对颜回却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这是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对公冶长、闵子骞的印象深来反衬我小时候对颜回的印象不深。(2)作用是:①强调自己书读多了以后,才对颜回有了更深的了解的观点,②突出自己对颜回的敬佩之情。

▲反衬的作用:突出/强调主要事物的特点或情感或观点。

5.第三段写道:“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长久起一种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单单由于他家贫仍然不倦追求学问。”请结合下文,具体说明还有什么原因?(4分)

主要是因为他虚怀若谷,全力投入,坚忍不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所诱惑的特异的意志和操守。

主要是因为特异的意志和操守:虚怀若谷,全力投入,坚忍不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所诱惑。

6.第四段中引用柏杨先生的话的用意是什么?

用意是(1)表明(引出)自己的观点,即柏杨先生指责颜回有失公允。对比突出自己观点的正确性。②说明颜回不属于柏杨先生所说的“丑

陋”的中国人之列。

7.请说说第五段画线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3分)

意思是研究精神领域和研究物质世界同样重要。(或研究人文学问与研究科学技术一样值得肯定。

8.文章多次写“巷陋、井陋、亭陋”有什么作用?(4分)

①反复强调在于表现颜回物质条件的差。②以此来和他精神生活的丰富作对比。③强化主题以此告诫人们,人的灵魂决不能甘于其陋。

9.作者引用鲁迅先生的话的用意是什么? ①说明自己与鲁迅的观点相同,以此来增强说服力。②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表明颜回是中国的脊梁,是美好的中国人。 10.第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是①总结前五段的内容,说明颜回生活的物质条件的确差。②揭示主题:只有不厌其陋,不惧其陋,以坚韧的精神去进取的人,才有资格称得上是人群的楷模。

11.作者在第八段写颜回第75代孙子的事,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不可以删除。①写颜回的第75代子孙是为了和颜回作对比。即颜回虚怀若谷,这位子孙却大言不惭。作者以此突出颜回的谦虚。②从另一方面表现主题,即作为颜回的子孙应该继承他谦虚的品质,不应该自夸自大。灵魂不该“陋”。③此段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2.第九段作者为什么说颜回听到他的孙子在发如此议论,“恐怕跑到陋巷井跳下去,再死一回”?

因为颜回的品性的谦虚的,可他的子孙却一点也不谦虚,假如颜回还活着,知道自己有如此傲慢无礼的子孙,非气得跳井而死不可。

13.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①照应第七段的内容。②卒章显志。物质的陋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灵魂不要安其陋。③并以此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使人相信,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④借给陋井亭拍照片告诫、警示读者,灵魂不能甘于其陋。

1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本文的线索是“陋”。用陋巷井的故事,我小时对颜回的印象不深,柏杨对颜回的批评,颜回的个性,颜回子孙的自我夸耀等材料进行组材,材料松散,但神却不散,作者用“陋”把所有的材料组织起来,写物质的陋来表现精神的不陋。

15.从全文来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对比和反衬)。①以颜回物质条件的陋来与他精神的不陋对比,以此突出他精神上的不陋。②把颜回的子孙与颜回进行对比,以此突出他精神上的不陋。③把对公治长、闵子骞的印象深与对颜回印象不深进行对比,突出对颜回印象不深。④把柏杨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以此表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文本二

静夜听风

姜琍敏

静夜听雨,仅仅这几个字,就赋予我们多少诗意!最是那温馨的春夜,淅淅沥沥的细雨,抚着恬怡的春梦、绿肥红瘦的江南,是何等美妙意境?

静夜听风可就大不同了。如果说前者宛如丝竹悠悠、清泉淙淙,后者则浑似江河破堤、大漠飞沙。尤其是无雨的冬夜,听虎啸龙吟般朔风动地而来,门窗劈啪,雨篷呻吟,耳畔嗖嗖如有利箭飞掠,心头瑟缩似万马狂踏,落英狼籍。那心境,无论如何是找不到一丝美感来的。何况晚来的风总给人以凄凉的暗示,静夜的喧嚣声不免让人心惊肉跳。所以,我们难听到对夜风的欣赏或讴歌。尤其是不眠的长夜或病痛的僵卧中,听萧萧风过,黯淡的心境更如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当然,也有例外的人。诸如我,每于无眠之夜听风,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风似乎会吹开记忆之门,听不同的风声.如同听到久远而淡忘的歌声,会将不同的往事纷纷乱乱地勾陈于眼前,牵起种种沉溺的情愫,有时竟也因之温情绵绵甚或慷慨激昂。因为我与风,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因缘。

早年我下放煤矿,矿在太湖之中。按月休假。而休假前夜,总特别关注风情。因为交通全靠班轮,遇有6~7级风便要停航。夜来无风,睡眠便稳,有风则忧不能行,常至不寐。而假毕前夜,心情又正相反,夜风越大越是窃喜,为可在家多呆一日也。由是对风的感情忽喜忽憎,可谓自私无理,却又大可理解。这也是矿上大多数人的一般心态,算是一种特色。在矿上,我当过多年外线电工,常年在电杆甚至输电铁塔上爬上爬下。对风又别有一番敏感。高空作业,晴朗无风的日子总是顺利也舒畅得多。遇风,尤其是阴寒天,上得杆去冷而僵,不利索不说,危险也相对大些。杆顶的风比地上又格外尖利而硬朗,足可将尚未系上安全带的人吹落几十米外。所以我那时极厌风,而现在每听到某种风声,眼前常会活现杆上苦苦僵持的情景。不纯然是苦味,也有淡淡的自豪在心头。去年重回故地,见到我当年架起的电杆犹在那儿为人造福,那份感情更其甘洌。即使那时,在风中的电杆上,也有别人体味不到的独特情趣。那就是活干得顺手时,听那新扯起的四根长线,如琴弦般在风中铮铮放歌,嗡嗡有韵,奏出我的欢悦。人越高,如在几十米的铁塔上,那风越劲,“弦”上的音乐听来也越发清长动人,有时竟令我激动不已,操起大铁扳手,铿铿猛击粗长的银线,那气势,直若壮士临风,挥剑长啸大风歌!

毕竟才20出头,意气方遒呵!而今雄风犹在,我这气势却哪去了?连梦中也找不见它,

却常从铁塔上飞落,惊醒一身冷汗。只有静静深夜,听着当年一样的风声,才会拾到几分一样的心情。悲欤,喜欤?

风吹来多少记忆?风吹走多少故事!而风逍遥自在,无影无踪,来复去,去又来。我呢,该向谁追索飘逝的生命?

1.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3分)

2.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与风”的特殊因缘。(5分)

3.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欤,喜欤”的感叹?

4.请从修辞和句式角度,评点第二自然段中画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文本三

梅 苑

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我爱上了它的寂静,爱上那

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

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每次我踯躅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恣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云空,溶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真”真的生命的音符。但是,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问:活着究竟为什么?为了些什么?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随意翱翔在苍茫的太空。让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暂。让我把一切郁闷幻化成飘忽的白云,飘远,飘散。

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

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天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避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须有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地区,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独特?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去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像杀人吧,算是一种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会不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墙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这僻静的小径,无须要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

1.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篇就说“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6分)

2.文章的第6、7自然段写“有形体”之“墙”的利弊,文章写了它的哪些利弊?写这些利弊的目的是什么?(4分)

3. 作者写“有形体”之“墙”是为了过渡到写“无形体”之“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无形体”之“墙”?(6分)

4.文章要抒发的是对“墙”的感叹,却又从“路”写起;写“墙”的利弊,又不折中,调和。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6分) 文本四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作者:黑白)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白居易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

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燧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沙,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⑤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扫中国大陆便使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的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

⑥北方的风雪中,大豆高梁小麦棉花早已收获;南方的烟雨里,水稻茶叶甘蔗桑叶正在成熟。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的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

1.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4分)

2.第②、③段罗列了不少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景和物,如“断桥”“桃花”“斗篷”“墓草”等等,却不直接写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分) 11

3.第⑤段写南北气候,寒风暖气来来回回“反攻”“打入”“占领”。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5分)

4.文章末尾,作者写到“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请探究这样写的妙处?(4分) 文本五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 12

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选自《南方周末》2004-12-23)

1.本文的标题只是一个假设复句的前一个分句。通读全文后,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下一个分句。(4分)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13

2.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请说说你对“只好”一词的理解。(4分)

3.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请结合全文,简析“柔弱”和“强韧”的含义。(5分)

4.作者从《四郎探母》懂得了为什么《伊底帕斯》、《李尔王》在千百年后仍让人感动。你认为作者懂得的是什么?(4分)

5.全文共15自然段,第13和第14两个自然段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请简要说明道理。(4分) 14


相关文章

  • 散文阅读教案 (精选)
  • 散文阅读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散文的基础知识 2.了解散文阅读的考点及常见题型,培养题型意识. 3.掌握散文阅读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学习重点]总结归纳散文题型.答题思路及答题要点. [学习难点]掌握方法,学会答题 [学习方法]讨论法 ...查看


  •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 2010高考散文阅读复习 --读懂作者,读出自己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考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 ...查看


  • 备战中考演讲稿
  • 有的放矢备战中考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能与大家相聚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共同交流中招备考之计,我首先代表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感谢教研室领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感谢各位老师的光临并预祝今天的会议能开得圆满成功. 今年是我区实行 ...查看


  • 2014高三下语文备课组计划
  • 莆田第二十四中学2013-2014下学期高三语文备课组计划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即将到来.在这一个学期里,高三备课组将一如既往,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集思广益,团结合作,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备课组的各项工作,为高三学生语文成绩 ...查看


  • 初中名著阅读复习指导
  • 初中名著阅读复习指导(教案) 一.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今年中考关于名著导读方面的题型,明确学习要求,指导学生系统地复习好名著. 二.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系统地复习名著. 三. 教学难点: 学会对文学作品的正确评价. 四. 教时: 一 ...查看


  • 高二语文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高二语文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工作计划 2014-9 一. 指导思想 以新课改为方向,学习外地经验,在教学改革方面创出自己的路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把高二当高三过,为2016年的高考奠定基础. 二. 工作目标及重点 1.完成 ...查看


  • 寒假复习规划系列--如何学好高二语文
  • 在高二寒假,多数学校将结束必修教材的学习,进入选修教学阶段.在这个时段,需要同学们整理高中必修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相应地构建知识体系.高二寒假时,高中语文学习已经过半,同学们已经可以开始总结规律,形成对高考语文的整体认知.本学期的复习规划 ...查看


  • 广东2013年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04579)考试大纲
  • 目 录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第一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第二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第二章 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及文本 第一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的依据及构成 第二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 ...查看


  • 2014年中考复习研讨会内容三中点
  • 郯城县2014年九年级语文复习研讨会内容 时间:3月 11日 (周二) 地点:郯城三中 内容及程序: 一. 观摩三节课 第一节:一轮复习 ---八上3.4单元 . 执教人:赵美华(三中) 第二节:专题复习 ---- 诗词赏析 执教人 :高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