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端寺案的整理与评析
案件整理:
隆端古寺位于扁担山脉的一个隆起的高地上,它构成泰国与柬埔寨之间边界的一部分。根据1904年2月13日暹罗(当时泰国称为暹罗)和法国(当时柬埔寨是法国的保护地)之间的一项条约的规定,双方同意这一点上的边界线,应沿着分水岭线划出。为进行实地划界而设立了一个混合委员会。当时泰国政府委托一个法国调查队绘制该地区的地图。1908年,地图在巴黎出版,同时也将地图送交泰国政府。在地图上明确标出了隆端古寺位于柬埔寨一边,但泰国政府未表明任何异议(直到1935年以前)。后来,法国政府获悉泰国把其看守人安置在寺内,于1949年和1950年向泰国政府提出多次抗议照会,终未得到回答。1953年柬埔寨获得独立后,新政府企图在该地区建立权力机关都没有成功。之后,柬泰双方又经过多次谈判而失败。1959年10月6月,柬埔寨政府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国际法院宣告隆端古寺的领土主权属于柬埔寨,泰国应撤退它驻扎在古寺遗址的武装部队。1960年5月23日,泰国政府对国际法院的管辖权提出了初步反对主张。1961年6月26日,国际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审理,驳回了泰国提出的初步反对意见。1962年6月15日,法院对案情实质作出了判决。法院以9票对3票判定隆端古寺是在柬埔寨境内,而泰国有义务撤回驻在该地区的一切军事人员和民事人员。法院还以7票对5票判明泰国应将其在占领时期从寺内搬走的一切物品归还柬埔寨。
评析:
由于领土争端多数只涉及两个国家,具体情况又千差万别,因此国际社会没有制定领土变更的法律规则和程序。国际法院在裁决领土争端案件时也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款作为依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规定,国际法院裁判时适用的国际法规范有:(1)条约;(2)国际习惯;(3)一般法律原则;(4)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5)经当事国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则裁判案件。这一规定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在裁决领土争端时,国际法院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首先考察国际条约是否对相关问题作出了规定,在没有相关国际条约规定的情况下,法院将在综合审查双方提交的证据之后,依据依法占领和有效控制的原则进行裁决。通常被认为是国际法渊源的权威表述,但它的适用从来都是一个复杂问题。
隆端寺案中,争论的焦点就是划定的界限与最后地图的不符。通过条约划界是解决国家间边界争端、确定边界线的通常方式。边界条约一般附有标明界线的地图等法律文件。在条约文字与附图不一致时,解决的一般原则是应以条约为准,除非条约另有规定。也就是说,地图作为边界条约的附件,不具有优于条约约文的决定性效力。本案似乎表明了这种例外,但这种结论缺乏充分证据支持。本案当事方所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一方当事国提出来作为证据的那种地图本身的合法性、有效性,而不是地图与条约文字二者之间应以何为准的问题。法院的判决也只是认定一方当事国提出的地图早已为另一方当事国事实上接受,因而对它有效,而并没有直接裁定地图与条约之间以何为准的问题。泰国本来有充分的机会对错误的地图表示反对,但它没有这样做,反而以一些行为默示表示了它的接受,因此,泰国要承担禁止翻供的法律后果。而且,当时情形足以使泰国知道错误,
所以泰国不得援引错误作为撤销其对成为条约一部分的地图同意的理由。本案确实说明了地图在解释边界条约中具有一定作用。
此案中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禁止反言原则,该原则要求一个人的言行前后一致,若其前后言行矛盾而致损害信赖或依据其先前言行的相对人的利益,法律予以禁止。由于案件中建立的混合划界委员会对划界地区进行了实地勘察,最后受暹罗政府的委托,由法国官员负责绘制边界地图,并在1907年完成。其中一张关于扁担山山脉的地图标明隆端寺在柬埔寨一边。该地图作为备忘录构成条约的附件Ⅰ,于1908年在巴黎出版,广为分发,曾呈送泰国政府作为划界成果,并送混合委员会的泰方官员和泰国内政部长。他们没有提出异议。就是在1934-1935年间泰国发现地图上的线与实际的分水岭线有差异时仍然使用那张地图和继续出版。甚至在1925年和1937年法暹条约谈判时还肯定那条边界。根据禁止反言原则,泰国无权再次主张权利。由此我们来看一下我国与日本关于钓鱼岛之争,日本政府在以下两个时间段承认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一是1895年以前;二是从1945年战败到1969年5月。不仅如此,中日两国在1972年和1978年两次签署和平友好条约,均同意搁置钓鱼岛主权争议,待条件成熟时解决。此后中国政府和民间根据此约定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日本却出尔反尔,不仅违背了上述承诺,还强行占有钓鱼岛。根据“禁止反言原则”,日本的行为损害了其言行相对人———中国的国家利益,是被国际法明文禁止的。禁止反言原则在国际法上占有无庸置疑的地位,在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起着重要作用。隆端寺案的判决就说明这种重要性。所以日本没有理由对钓鱼岛注重权利。
国际上有很多有关领土争端的问题,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我们应该广泛学习各国的经验,从判例中获得理论依据,从法律角度赢得对钓鱼岛的主权。其实不难看出,在国家之间的博弈中,国家的力量往往是有决定性作用的,隆端寺案件中,缅甸是法国的殖民地,而当时法国的实力明显高于缅泰两国,所以,本来是两个邻国之间的事,引来了第三方。划界委员会委托的是法国的一个考察队进行的地图测绘,为什么是法国人来做这件事呢,是当时的泰国还没有实力吗?在有限的资料中没有显示当时的细节问题,我无从考证,但是从这项工作的性质和科技程度来说,我不觉得泰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抛开这点,法国考察队是故意将地图弄错的,还是不小心。作为国家之间最敏感的领土问题,我想法国人不至于这么粗心,那就是有意为之了,他的意图是什么?不难猜测,他不会好心的是为了缅甸争取更多的领土,无非是想留下争端与战乱,以期从中渔利。纵观当今世界,有多少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当今世界的局部战乱和紧张,钓鱼岛也不例外。泰国和缅甸之间通过国际法庭解决争端,可是法律,就真的是公平的吗?公平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法律都是强者制定的游戏规则,更多的时候,他们是想用法律约束竞争者的发展,为了避免强者之间的游戏让他们自己两败俱伤而制定的游戏规则,至于对弱者的同情,不过是一种工具,用道德的力量打败对手的工具。隆端寺案至今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严重影响了缅甸和泰国两国的友谊和交往,甚至影响整个亚洲的团结。除了隆端寺,还有克什米尔地区,包括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钓鱼岛,都像是西方列强当面布下的棋子,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不停的挠亚洲的痒痒,严重制约着亚洲的和平稳定发展和一体化进程。是联合的欧盟让缺胳膊少腿元气大伤的欧洲从废墟中抱团站了起来,他们当然不希望曾经是他们盘中餐的亚洲联合起来,超过他们。
竞争和排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深深的根治在了我们的人性中,进而凝聚为国家意志,所以,有时候解决国际问题,历史和社会的分析和思考也是必不可
少的,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有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高尚一些。希望我们的世界能更多的抛弃纷争,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发展,多多寻找合作共赢的机会,或许我们需要一场星球战争,那个时候地球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出现。
民商经济法学院 宋俐洁
2010201287
隆端寺案的整理与评析
案件整理:
隆端古寺位于扁担山脉的一个隆起的高地上,它构成泰国与柬埔寨之间边界的一部分。根据1904年2月13日暹罗(当时泰国称为暹罗)和法国(当时柬埔寨是法国的保护地)之间的一项条约的规定,双方同意这一点上的边界线,应沿着分水岭线划出。为进行实地划界而设立了一个混合委员会。当时泰国政府委托一个法国调查队绘制该地区的地图。1908年,地图在巴黎出版,同时也将地图送交泰国政府。在地图上明确标出了隆端古寺位于柬埔寨一边,但泰国政府未表明任何异议(直到1935年以前)。后来,法国政府获悉泰国把其看守人安置在寺内,于1949年和1950年向泰国政府提出多次抗议照会,终未得到回答。1953年柬埔寨获得独立后,新政府企图在该地区建立权力机关都没有成功。之后,柬泰双方又经过多次谈判而失败。1959年10月6月,柬埔寨政府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国际法院宣告隆端古寺的领土主权属于柬埔寨,泰国应撤退它驻扎在古寺遗址的武装部队。1960年5月23日,泰国政府对国际法院的管辖权提出了初步反对主张。1961年6月26日,国际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审理,驳回了泰国提出的初步反对意见。1962年6月15日,法院对案情实质作出了判决。法院以9票对3票判定隆端古寺是在柬埔寨境内,而泰国有义务撤回驻在该地区的一切军事人员和民事人员。法院还以7票对5票判明泰国应将其在占领时期从寺内搬走的一切物品归还柬埔寨。
评析:
由于领土争端多数只涉及两个国家,具体情况又千差万别,因此国际社会没有制定领土变更的法律规则和程序。国际法院在裁决领土争端案件时也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款作为依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规定,国际法院裁判时适用的国际法规范有:(1)条约;(2)国际习惯;(3)一般法律原则;(4)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5)经当事国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则裁判案件。这一规定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在裁决领土争端时,国际法院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首先考察国际条约是否对相关问题作出了规定,在没有相关国际条约规定的情况下,法院将在综合审查双方提交的证据之后,依据依法占领和有效控制的原则进行裁决。通常被认为是国际法渊源的权威表述,但它的适用从来都是一个复杂问题。
隆端寺案中,争论的焦点就是划定的界限与最后地图的不符。通过条约划界是解决国家间边界争端、确定边界线的通常方式。边界条约一般附有标明界线的地图等法律文件。在条约文字与附图不一致时,解决的一般原则是应以条约为准,除非条约另有规定。也就是说,地图作为边界条约的附件,不具有优于条约约文的决定性效力。本案似乎表明了这种例外,但这种结论缺乏充分证据支持。本案当事方所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一方当事国提出来作为证据的那种地图本身的合法性、有效性,而不是地图与条约文字二者之间应以何为准的问题。法院的判决也只是认定一方当事国提出的地图早已为另一方当事国事实上接受,因而对它有效,而并没有直接裁定地图与条约之间以何为准的问题。泰国本来有充分的机会对错误的地图表示反对,但它没有这样做,反而以一些行为默示表示了它的接受,因此,泰国要承担禁止翻供的法律后果。而且,当时情形足以使泰国知道错误,
所以泰国不得援引错误作为撤销其对成为条约一部分的地图同意的理由。本案确实说明了地图在解释边界条约中具有一定作用。
此案中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禁止反言原则,该原则要求一个人的言行前后一致,若其前后言行矛盾而致损害信赖或依据其先前言行的相对人的利益,法律予以禁止。由于案件中建立的混合划界委员会对划界地区进行了实地勘察,最后受暹罗政府的委托,由法国官员负责绘制边界地图,并在1907年完成。其中一张关于扁担山山脉的地图标明隆端寺在柬埔寨一边。该地图作为备忘录构成条约的附件Ⅰ,于1908年在巴黎出版,广为分发,曾呈送泰国政府作为划界成果,并送混合委员会的泰方官员和泰国内政部长。他们没有提出异议。就是在1934-1935年间泰国发现地图上的线与实际的分水岭线有差异时仍然使用那张地图和继续出版。甚至在1925年和1937年法暹条约谈判时还肯定那条边界。根据禁止反言原则,泰国无权再次主张权利。由此我们来看一下我国与日本关于钓鱼岛之争,日本政府在以下两个时间段承认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一是1895年以前;二是从1945年战败到1969年5月。不仅如此,中日两国在1972年和1978年两次签署和平友好条约,均同意搁置钓鱼岛主权争议,待条件成熟时解决。此后中国政府和民间根据此约定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日本却出尔反尔,不仅违背了上述承诺,还强行占有钓鱼岛。根据“禁止反言原则”,日本的行为损害了其言行相对人———中国的国家利益,是被国际法明文禁止的。禁止反言原则在国际法上占有无庸置疑的地位,在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起着重要作用。隆端寺案的判决就说明这种重要性。所以日本没有理由对钓鱼岛注重权利。
国际上有很多有关领土争端的问题,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我们应该广泛学习各国的经验,从判例中获得理论依据,从法律角度赢得对钓鱼岛的主权。其实不难看出,在国家之间的博弈中,国家的力量往往是有决定性作用的,隆端寺案件中,缅甸是法国的殖民地,而当时法国的实力明显高于缅泰两国,所以,本来是两个邻国之间的事,引来了第三方。划界委员会委托的是法国的一个考察队进行的地图测绘,为什么是法国人来做这件事呢,是当时的泰国还没有实力吗?在有限的资料中没有显示当时的细节问题,我无从考证,但是从这项工作的性质和科技程度来说,我不觉得泰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抛开这点,法国考察队是故意将地图弄错的,还是不小心。作为国家之间最敏感的领土问题,我想法国人不至于这么粗心,那就是有意为之了,他的意图是什么?不难猜测,他不会好心的是为了缅甸争取更多的领土,无非是想留下争端与战乱,以期从中渔利。纵观当今世界,有多少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当今世界的局部战乱和紧张,钓鱼岛也不例外。泰国和缅甸之间通过国际法庭解决争端,可是法律,就真的是公平的吗?公平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法律都是强者制定的游戏规则,更多的时候,他们是想用法律约束竞争者的发展,为了避免强者之间的游戏让他们自己两败俱伤而制定的游戏规则,至于对弱者的同情,不过是一种工具,用道德的力量打败对手的工具。隆端寺案至今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严重影响了缅甸和泰国两国的友谊和交往,甚至影响整个亚洲的团结。除了隆端寺,还有克什米尔地区,包括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钓鱼岛,都像是西方列强当面布下的棋子,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不停的挠亚洲的痒痒,严重制约着亚洲的和平稳定发展和一体化进程。是联合的欧盟让缺胳膊少腿元气大伤的欧洲从废墟中抱团站了起来,他们当然不希望曾经是他们盘中餐的亚洲联合起来,超过他们。
竞争和排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深深的根治在了我们的人性中,进而凝聚为国家意志,所以,有时候解决国际问题,历史和社会的分析和思考也是必不可
少的,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有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高尚一些。希望我们的世界能更多的抛弃纷争,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发展,多多寻找合作共赢的机会,或许我们需要一场星球战争,那个时候地球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出现。
民商经济法学院 宋俐洁
201020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