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12 三(四)等水准测量手薄
时间 8:00—9:00 观测者 张红梅 日期 天气 晴 记录者 王晓珂
(1)视距部分
后距 (9)=[(1)-(2)]×100 前距 (10)=[(4)-(5)] ×100
后、前视距差(11)=[(9)-(10)],绝对值不超过2m。 后、前视距离累积差(12)=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 (2)高差部分
后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3)=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前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4)=K2+(6)-(7),绝对值应应超过2mm。 上两式中的K1及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差,亦称尺常数。 黑面高差(16)=(3)-(6)。 红面高差(17)=(8)-(7)。
黑红面高差之差(15)=[(16)-(17)±0.100]=[(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
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与4.678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高差应为(17)±0.100,“加”或“减”应以黑面高差为准来确定。例如,表6-12中第一个测站红面高差为(17)-0.100,第二个测站因两水准尺交替,红面高差为(17)+0.100,以后单数站用“减”,双数站用“加”。
2每一测站经过上述计算,符合要求,才能计算高差中数作为
该两点测得的高差。
表6-12为三等水准测量手簿,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观测和计算校核的顺序。当整个水准路线测量完毕,应逐页校核计算有无错误,校核的方法是:
先计算Σ(3),Σ(6),Σ(9),Σ(10),Σ(16),Σ(17),Σ(18),而后用下式校核。
(9)(10)(12)
(18)
1
[(16)(17)0.100]
末站。
——当测站总数为奇数时。
1212
[(16)(17)0.100](18)
[(16)(17)](18)
——当测站总数为偶数时。
最后算出水准路线总长度L(9)(10)。
四等水准测量一个测站的观测顺序,可采用后(黑)、后(红)、前(黑)、前(红),即读取后视尺黑面读数后随即读红面读数,而后瞄准前视尺,读取黑面及红面读数。
表6-12 三(四)等水准测量手薄
时间 8:00—9:00 观测者 张红梅 日期 天气 晴 记录者 王晓珂
(1)视距部分
后距 (9)=[(1)-(2)]×100 前距 (10)=[(4)-(5)] ×100
后、前视距差(11)=[(9)-(10)],绝对值不超过2m。 后、前视距离累积差(12)=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 (2)高差部分
后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3)=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前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4)=K2+(6)-(7),绝对值应应超过2mm。 上两式中的K1及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差,亦称尺常数。 黑面高差(16)=(3)-(6)。 红面高差(17)=(8)-(7)。
黑红面高差之差(15)=[(16)-(17)±0.100]=[(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
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与4.678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高差应为(17)±0.100,“加”或“减”应以黑面高差为准来确定。例如,表6-12中第一个测站红面高差为(17)-0.100,第二个测站因两水准尺交替,红面高差为(17)+0.100,以后单数站用“减”,双数站用“加”。
2每一测站经过上述计算,符合要求,才能计算高差中数作为
该两点测得的高差。
表6-12为三等水准测量手簿,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观测和计算校核的顺序。当整个水准路线测量完毕,应逐页校核计算有无错误,校核的方法是:
先计算Σ(3),Σ(6),Σ(9),Σ(10),Σ(16),Σ(17),Σ(18),而后用下式校核。
(9)(10)(12)
(18)
1
[(16)(17)0.100]
末站。
——当测站总数为奇数时。
1212
[(16)(17)0.100](18)
[(16)(17)](18)
——当测站总数为偶数时。
最后算出水准路线总长度L(9)(10)。
四等水准测量一个测站的观测顺序,可采用后(黑)、后(红)、前(黑)、前(红),即读取后视尺黑面读数后随即读红面读数,而后瞄准前视尺,读取黑面及红面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