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所接受的素质教育

  重读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著作《师友杂忆》,记其中学读书事,越读越感慨。上个世纪初,钱穆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他记录的几则师生轶事,恰可体现彼时的学风。即,讲规则,有错必究;重个性,全面发展,不拘一格。

  先说这有错必究。有一次考画图,题目为《知更鸟,一树枝,三鸟同栖》。钱穆画了一长条表示为树枝,长条上画了三个圆圈表示为三鸟,每圈上部各加两个墨点,表示为每一鸟之双目。墨点既圆且大。同学们看见这张考卷,下课后都说鸟的两只大眼睛极像图画科杨老师,正好被杨老师听到,极为震怒,因此给钱穆打了零下二厘,比零分还低。还有一次,舍监陈士辛老师来查房。按规矩,每夜自修课两小时,课毕开放寝室,定时熄灯,自此不许作声。当时钱穆正与一个同学在帐内对床互语,士辛老师说:“想说话可到舍监室跟我谈。”钱穆遂披衣起床,尾随下楼。起初士辛老师并没发觉,走近舍监室才发现后面有人,问其原因。钱穆答:“按您说的到这里来跟您谈话。”老师大怒,斥其速去睡觉。年终操行课,钱穆仅得25分。该时代尊师重教,不管是有意无意,拿老师开玩笑总归要受到惩戒,钱穆对此并无怨言。

  再说不拘一格。现今教育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区别。都说前者好,但真正运作起来,往往后者更有效,其实还是录取指挥棒的原因。

  钱穆讲,文史大家吕思勉给他们讲历史地理两门课程。他上地理课,必带一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印中国大地图。先将各页拆开,讲一省,择取一图,在小黑板上画一十字形,然后绘出此省之边界线,说明此一省之位置,再在界内绘出山脉及河流湖泽,说明山水自然地理后,再加注都市城镇关卡及交通道路等。一次考试,出了四道题,每题25分。钱穆尤其喜欢有关吉林省长白山地势军情的第三题,一时兴起,刷刷写了很多,不料考试时间已过,整张试卷仅答一题。吕思勉在办公室阅卷时,在卷后加了许多批语,写完一张,又写了一张。这些考卷本不发给学生,只批分数,因此不需加批语。而吕思勉手握一支铅笔奋笔疾书,写字太久铅笔需再削,为省事,他用小刀将铅笔劈成两半,将中间铅条抽出不断地写下去。最后不知其批语写了多少,也不知其所批何语。而钱穆仅凭这一道题就得了75分。可见当时学生的答卷触动了老师,而老师也因这种触动而给学生打了高分。今日西方国家学校教课,不注重死记硬背,从小学即考问世界观与价值观,动辄就要回答世界和平问题,以便形成人生底色和健康品格。

  还有一例可以佐证。钱穆有一位徐姓数学老师,性格怪异,人称“徐疯子”。有一次月考,这位徐老师出了四道题,其中一题为1-?-?-?-?……等于多少。钱穆思考了半天,忽然想到《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语,遂将答案写为“0……1”,徐老师认为这个答案正确。他跟学生们说:“试试你们的聪明而已,答不中也没什么关系。”但能把哲学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考学生,并对答案持开放态度,这样的老师如今还有几人?

  钱穆还回忆,当时学校里设有“游艺班”,分为多组,学生们可自由选择。钱穆家七房桥有世袭乐户丁家班,专为族中喜庆宴会唱昆曲助兴。钱穆自幼耳濡目染,颇有兴趣,于是选修昆曲组。笛、笙、箫、唢呐、三弦、二胡、鼓、板等各种乐器,生、旦、净、丑等各种角色,均有涉猎。他还专习生角,唱《长生殿》剧中的郭子仪,举手投足像模像样。吹箫尤其成为钱穆生平一大乐事,他每感孤寂时,便以箫自遣,其声呜咽沉静,如同身处他境,躯体悄然游荡在天地之间。

  钱穆少年读书事至今已经一百多年,想今日之功利,念彼时之性情,岂不让人痛心?

  (摘自《联谊报》)

  重读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著作《师友杂忆》,记其中学读书事,越读越感慨。上个世纪初,钱穆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他记录的几则师生轶事,恰可体现彼时的学风。即,讲规则,有错必究;重个性,全面发展,不拘一格。

  先说这有错必究。有一次考画图,题目为《知更鸟,一树枝,三鸟同栖》。钱穆画了一长条表示为树枝,长条上画了三个圆圈表示为三鸟,每圈上部各加两个墨点,表示为每一鸟之双目。墨点既圆且大。同学们看见这张考卷,下课后都说鸟的两只大眼睛极像图画科杨老师,正好被杨老师听到,极为震怒,因此给钱穆打了零下二厘,比零分还低。还有一次,舍监陈士辛老师来查房。按规矩,每夜自修课两小时,课毕开放寝室,定时熄灯,自此不许作声。当时钱穆正与一个同学在帐内对床互语,士辛老师说:“想说话可到舍监室跟我谈。”钱穆遂披衣起床,尾随下楼。起初士辛老师并没发觉,走近舍监室才发现后面有人,问其原因。钱穆答:“按您说的到这里来跟您谈话。”老师大怒,斥其速去睡觉。年终操行课,钱穆仅得25分。该时代尊师重教,不管是有意无意,拿老师开玩笑总归要受到惩戒,钱穆对此并无怨言。

  再说不拘一格。现今教育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区别。都说前者好,但真正运作起来,往往后者更有效,其实还是录取指挥棒的原因。

  钱穆讲,文史大家吕思勉给他们讲历史地理两门课程。他上地理课,必带一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印中国大地图。先将各页拆开,讲一省,择取一图,在小黑板上画一十字形,然后绘出此省之边界线,说明此一省之位置,再在界内绘出山脉及河流湖泽,说明山水自然地理后,再加注都市城镇关卡及交通道路等。一次考试,出了四道题,每题25分。钱穆尤其喜欢有关吉林省长白山地势军情的第三题,一时兴起,刷刷写了很多,不料考试时间已过,整张试卷仅答一题。吕思勉在办公室阅卷时,在卷后加了许多批语,写完一张,又写了一张。这些考卷本不发给学生,只批分数,因此不需加批语。而吕思勉手握一支铅笔奋笔疾书,写字太久铅笔需再削,为省事,他用小刀将铅笔劈成两半,将中间铅条抽出不断地写下去。最后不知其批语写了多少,也不知其所批何语。而钱穆仅凭这一道题就得了75分。可见当时学生的答卷触动了老师,而老师也因这种触动而给学生打了高分。今日西方国家学校教课,不注重死记硬背,从小学即考问世界观与价值观,动辄就要回答世界和平问题,以便形成人生底色和健康品格。

  还有一例可以佐证。钱穆有一位徐姓数学老师,性格怪异,人称“徐疯子”。有一次月考,这位徐老师出了四道题,其中一题为1-?-?-?-?……等于多少。钱穆思考了半天,忽然想到《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语,遂将答案写为“0……1”,徐老师认为这个答案正确。他跟学生们说:“试试你们的聪明而已,答不中也没什么关系。”但能把哲学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考学生,并对答案持开放态度,这样的老师如今还有几人?

  钱穆还回忆,当时学校里设有“游艺班”,分为多组,学生们可自由选择。钱穆家七房桥有世袭乐户丁家班,专为族中喜庆宴会唱昆曲助兴。钱穆自幼耳濡目染,颇有兴趣,于是选修昆曲组。笛、笙、箫、唢呐、三弦、二胡、鼓、板等各种乐器,生、旦、净、丑等各种角色,均有涉猎。他还专习生角,唱《长生殿》剧中的郭子仪,举手投足像模像样。吹箫尤其成为钱穆生平一大乐事,他每感孤寂时,便以箫自遣,其声呜咽沉静,如同身处他境,躯体悄然游荡在天地之间。

  钱穆少年读书事至今已经一百多年,想今日之功利,念彼时之性情,岂不让人痛心?

  (摘自《联谊报》)


相关文章

  • 浅谈国学大师钱穆的中国文化价值观
  • 浅谈国学大师钱穆的中国文化价值观 被誉为20世纪国学大师的钱穆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见的通儒,其治学淹贯经史子集,著述宏富,其史学思想与学术创见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于北京大学执教期间便已形成,并被誉为"百年中国史学界第一人" ...查看


  • 钱穆:钱穆先生和新亚书院
  •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 1965年,钱穆突然向倾注16年心血的香港新亚书院辞职,个中原因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这一个谜,借由钱穆新亚时期的弟子.<中国经济史>一书记录整理者叶龙先生的讲述,得到了详尽补充. "余自新亚 ...查看


  • 与其一味歌颂"教育家",不如多关注"喜欢当教师"的老师!
  • 2015年,70岁的黄玉峰老师毅然决定从上海市区来到郊区青浦,担任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开始人生的又一次教育奋斗历程.他不图任何名利,就因喜欢当老师.即使出去旅游,也希望能带一群学生一起去,"风乎舞雩,咏而归".黄老师 ...查看


  • 陈寅恪与钱穆史学思想之分歧
  • 学术评论 <小镇喧嚣>在努力呈现乡村政治实践的地方性的时候,也在某些细微之处有做得些许过头的嫌疑.作者通过细节展现乡村干部在特定情景下利用各种政,治力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智慧"这本是发人深省之处,可是作者 ...查看


  • 读[中国文化史导论]
  • 重新体验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读<中国文化史导论>有感 很仔细地将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看完了.不敢说获益匪浅,但真的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不甚清楚或弄清了混淆的有关文化的东西.也惊讶于钱穆先生的写作文笔,因 ...查看


  •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与钱穆[国史大纲]比较研究
  • 编者按 作者简介:赵梅春(1964-),女,湖南邵东人,博士,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 文章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期 第51-57页.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钱 ...查看


  • 钱穆凤鸣高冈
  •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地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 距此大约三百年前,满人入关,明代学人目击世变,开始思考如何存续中国固 ...查看


  •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检测
  •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检测 高三 2011-05-24 20:27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检测 中国 ,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 ...查看


  • 天堂的另一扇窗
  • 在江南行走,常常会因为她的精致幽雅而叹为观止,一株老藤,一段曲廊,写尽了烟雨"天堂"的灵秀和聪慧.因此,江南留给我的是"文化后院"般的含蓄和温和.然而,当我走过无锡时,却寻找到了一种更强烈.更坦诚的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