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毛概复习提纲(参考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中国化”的命题
2、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两者的关系:
1、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4)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社会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的主要矛盾。
(3)根本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开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20世纪60年代初认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3.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4.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6.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①.突出和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要引进来,走出去。只有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往来,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
2.只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3.和我国的国情有关,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
4、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中国与世界不可能分离。
5、 国际环境制约着中国发展,而中国也会影响到世界的繁荣与稳定。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①.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
②.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法,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③.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④.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⑤.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中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内容:
②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方法;
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加强社会法制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如何发展?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加强社会主义将价值核心体系建设
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的精神记忆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
、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5、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论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①、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②、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高度自治;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重要意义: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贵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方针;
②.同时我党还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
★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③.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②.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③.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和国际和平环境;④.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选择: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推动党的建设中的考验与危险
“四个考验”:
1、执政考验
2、改革开放考验
3、市场经济考验、
4、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四个危险”:
1、精神懈怠的危险,
2、能力不足的危险,
3、脱离群众的危险,
4、消极腐败的危险.
2015-2016毛概复习提纲(参考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中国化”的命题
2、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两者的关系:
1、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4)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社会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的主要矛盾。
(3)根本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开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20世纪60年代初认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3.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4.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6.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①.突出和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要引进来,走出去。只有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往来,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
2.只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3.和我国的国情有关,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
4、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中国与世界不可能分离。
5、 国际环境制约着中国发展,而中国也会影响到世界的繁荣与稳定。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①.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
②.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法,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③.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④.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⑤.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中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内容:
②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方法;
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加强社会法制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如何发展?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加强社会主义将价值核心体系建设
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的精神记忆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
、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5、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论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①、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②、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高度自治;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重要意义: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贵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方针;
②.同时我党还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
★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③.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②.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③.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和国际和平环境;④.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选择: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推动党的建设中的考验与危险
“四个考验”:
1、执政考验
2、改革开放考验
3、市场经济考验、
4、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四个危险”:
1、精神懈怠的危险,
2、能力不足的危险,
3、脱离群众的危险,
4、消极腐败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