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水务局工作站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
毕业设计指导书
(混合结构教学楼)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3月
第一部分 建筑设计指导书
建筑设计是毕业设计中的第一项工作,要完成的工作内容有: 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① 分析研究毕业设计任务书,应紧紧围绕设计要求及条件,收集并了解有关设计标准、
规范及参考资料,参观已建成的同类建筑,扩大眼界、广开思路。
② 符合设计条件,酝酿构思若干方案,绘出设计方案或设计方案草图(比例:1:200或1:500)。
③ 经过反复推敲、比较,确定符合任务书设计条件的初步方案,经指导教师审阅批改后,进行构造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2.绘制建筑设计施工图
一、方案构思与确定
方案构思的设想与确定是将自己设计好的定型方案用线条、文字、数据等手段表达清楚的过程。它是由若干初步方案的提出经反复分析比较直至最后确定一个认为最合理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教学楼的特点:
1.中学教学楼是集教学与其他办公为一体的公共建筑。设计应本着适用、安全、合理的原则,应根据学校的类型、规模、教学活动要求和条件设置教学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并考虑各功能分区的相对独立性,减小及避免之间的交叉影响;同时注意平面组合联系方便和有
利于疏散。
2.从便于使用的角度出发,确定各教室的平面位置。各类房间对周围环境有不同要求并产生不同影响,在进行功能组织时,注意各类教室的使用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建筑设计方面的相关要求: 1.教学用房
教学用房应根据学校的类型、规模、教学活动要求和条件设置教学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包括普通教室、实验室、语音教室、计算机房、音乐、舞蹈、美术、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等;教室宜有良好的朝向、采光、保温和自然通风等空间环境,应避免外部噪音干扰及保证室内良好的音质条件。
例:普通教室
普通教室每人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12m2。教室能容纳近期、远期规定的人数所需的课桌椅。教室课桌椅的排列应便于学生的听讲、书写、教师讲课、以及安全疏散。一般教室的平
面形状为矩形,便于布置且视听效果好。
²教室内课桌椅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课桌椅的排距:小学不宜小于850mm,中学不宜小于900mm;纵向走道宽度均不应小于550mm。课桌端部与墙面(或突出墙面的壁柱及设备管道)的净距离均不应小于120mm。
(2)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
(3)教室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000mm;教室最后一排课桌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中学不宜大于8500mm。教室后部应设置不小600mm的横向走道。
²黑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黑板尺寸:高度不应小于1000mm,宽度小学不宜小于3600mm,中学不宜小于4000mm。 (2)黑板下沿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小学宜为800~900mm,中学宜为1000~1100mm。黑板表面应采用耐磨和无光泽的材料。
² 讲台两端与黑板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m,宽度不应小于650mm,高度宜为200mm。
右图为教室布置及有关尺寸。
实验室、其他教室、图书阅览室等的设计要求详见《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
2.行政和生活服务用房
²行政用房宜设校长办公室、党团支部办公室、
教务科、总务科、医务保健室、教导处、会议室、工会、学生会、广播室、社团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和值班室等。
²广播室的窗宜面向操场。保健室的窗宜为南向或东南向布置。其大小应能。 疗设备和满足视力检查的要求。中学宜设两间,根据条件可设观察室。保健室应设洗手盆、水池和电源插座。
²生活服务用房宜设厕所、盥洗室、饮水处等。
²教学楼应每层设厕所。教职工厕所应与学生厕所分设。学校厕所应采用水冲式厕所,应采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教学楼内厕所的位置应便于使用和不影响环境卫生。在厕所入口处宜设前室或遮挡措施。
²厕所距离最远工作点不应大于50m;厕所应设置前室,前室内宜设置洗手盆;厕所应有采光和不向邻室对流的直接通风,条件不允许时,可以设机械排风 ²学校厕所卫生器具的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学教学楼学生厕所,女生应按每25人设一个大便器计算;男生应按每50人设一个
大便器和1000mm小便槽计算。 (2)厕所内均应设污水池和地漏。
(3)教学楼内厕所,应按每90人设一个洗手盆(或600mm长盥洗槽)计算。 (4)外开门的厕所隔间平面尺寸(宽³深)0.9³1.2m。
教学楼内应分层设饮水处,宜按每50人设一个饮水器。饮水处不应占用走道的宽度。
(三)空间组合设计
将教学楼中的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交通联系等各组成部分构成一有机整体。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各为一个单元,通过楼梯、过厅联系,各部分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避免交叉干扰,并有利于安全疏散。
教学用房大部分要有合适的朝向和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教学楼门厅作为主要交通枢纽,应做到合理集散人流,设计门厅还应注意建筑物的体型和立面协调,美化外部和内部空间环境。门厅内部空间要完整,采光通风良好,面积按0.04~0.08 m2 /生计算。门厅设计还要考虑布告栏和照身镜的设置。
1.层数、净高
小学教学楼不应超过四层;中学、中师、幼师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室内净高应按地面至吊顶或楼板底面之间的垂直高度计算。学校净高应符合表的规定。
2.门窗
教室、实验室靠后墙的门宜设观察孔。有通风要求的房间的门,均应设可开启的上亮子。门和窗的位置设置合理,尽量组织好穿堂风。教室门洞的宽度不应小于1m,窗的面积由窗地采光面积比(玻地比)确定,(教室1:6;楼梯间、走廊1:10)门宜采用坚固、耐用的材料制作,并宜设置固定门扇的定门器。
教室、实验室的窗台高度不宜低于800mm,并不宜高于1000mm。教室、实验室的窗间墙宽度不应大于1200mm。
3.交通和安全疏散 ²门厅
教学楼宜设置门厅。在寒冷或风沙大的地区,教学楼门厅人口应设挡风间或双道门。挡风间或双道门的深度不宜小于2100mm。门厅对外出入口的总宽度不应小于通向该门厅的过道、楼梯宽度的总和,并且应采用弹簧门。
²走道
教学楼走道的净宽应符合下列规定:教学用房:内廊不应小于2100mm;外廊不应小于1800mm,一般取2400~2700mm;行政及教师办公用房不应小于1500mm。内走廊应有良好的采光通风,除两端开窗直接采光外,还可以通过两边侧墙上开高窗和门上亮子直接采光。
走道高差变化处必须设置台阶时,应设于明显及有天然采光处,踏步不应小于三级,并不得采用扇形踏步。
外廊栏杆(栏板)的高度,不应低于1lOOmm。栏杆不应采用易于攀登的花格栏杆。 ²楼梯
楼梯间应有直接天然采光。
楼梯的数量、位置和楼梯间形式应满足使用和安全疏散的要求;楼梯净宽除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外,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净宽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一般按每股人流宽为0.55+(0~0.15)m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应少于两股人流;楼梯改变方向时,平台扶手处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净宽;每个梯段的踏步一般不应超过18级,不少于3级;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米,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m;楼梯踏步的高宽比应符合规范的规定,踏步前缘部分宜有防滑措施。
楼梯不得采用螺旋形或扇形踏步。梯段与梯段之间,不应设置遮挡视线的隔墙。楼梯坡度不应大于30°。楼梯梯段的净宽度大于3000mm时,宜设中间扶手。楼梯井的宽度不应大于200mm。当超过200mm时,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室内楼梯栏杆的高度不应小于900mm。室外楼梯及水平栏杆的高度不应小于1l00mm。垂直杆件间的净距不应大于110mm,楼梯不应采用易于攀登的花格栏杆。
²安全出口
教室安全出口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000mm。合班教室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500mm。教学用房及其附属用房不宜设置门槛。
²台阶
室内外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3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踏步数不应小于2级。 (四)防火规范的要求:
本教学楼的耐火等级为二级,根据防火规范:主要承重构件的材料应全部为非燃烧体;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长度为150m;每层最大允许建筑面积2500m²;建筑的安全疏散方面,安全出口的数目不应少于两个,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规范的要求(即:直接通向公共走道的房间门至最近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为35m;疏散楼梯、走道的最小宽度除了要满足不小与1.1m外,总宽还应符合“疏散宽度指标”的规定(每层疏散楼梯的总宽度计算方法
即:1m/百人)。
(四)结构设计方面的要求: 详见后面结构设计总说明 (五)建筑构造设计要求:
台阶、散水、踢脚、勒脚、裙墙、内外墙面、地面、楼面、顶棚、油漆、平屋面做法见88J1—1工程做法(华北地区建筑构造通用图集)
门窗见88J13—1 塑钢门窗 楼梯见88J7—1 楼梯
墙身见88J2—9 墙身—外墙外保温或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一)(02J121—1)(02J121—2) 变形缝见88JZ3 变形缝 厕所见88J8 卫生间、洗池
平屋面见99J201—1、99(03)J201—1 平屋面建筑构造(一) 二、建筑施工图的绘制
建筑设计的施工图及设计文件为整个建筑设计的最后成果,即:把设计意图转化为满足施工要求的蓝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筑平面图(比例 1:100) 应考虑的问题:
(1)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交通面积,满足经济指标,并考虑立面效果。 (2)满足采光、通风、保温、隔音等要求。
(3)有利于结构布置,减少构件类型,方便施工、降低造价。 (4)建筑内部的房间进深、开间、构件等要符合建筑模数。
(5)出入口、楼梯的宽度和位置、门窗的位置、形式、开启方式除满足使用外,还应满足防火、疏散要求。
1.首层平面图 ²内容:
(1)构造柱、墙体;
(2)门窗代号和大小,门的开启方向,内外窗台大小;
(3)台阶、楼梯间,台阶和楼梯踏步上下行箭头方向(以本层地面为准); (4)门厅、门廊;
(5)散水、落水管,防火梯; (6)房间名称;
(7)室内固定设备; ²轴线及尺寸: (1)轴线排列与编号;
(2)尺寸(三道,即总尺寸、轴线间尺寸、门窗之间墙的细部尺寸); (3)室内外其他部位的细部尺寸; (4)不同部位的全部标高; (5)房间净面积; ²剖切符号及制图要求: (1)剖切位置及投影方向; (2)详图索引标志; (3)指北针; (4)图名、比例等。 2.标准层平面图
²标准层平面图基本上同首层平面图,但无以下内容: (1)大门;
(2)台阶、门廊、散水; (3)剖切位置及方向; (4)指北针。
²标准层平面图区别于首层平面图的部位: (1)大门附近应表达雨篷; (2)楼梯间;
(3)房间分布及名称变化。 3.顶层平面图
顶层平面图基本上同标准层平面图,但应注意以下部位的区别: (1)楼梯踏步方向只有下行(屋面为不上人屋面时); (2)栏杆扶手终端与墙面连接。 4.屋顶排水平面图(比例1:200) 屋顶排水平面图应表明以下内容:
(1)屋面排水分区、天沟、落水管的位置; (2)屋面排水坡度、天沟排水坡度;
(3)突出屋面的结构构件如:排风管道、变形缝等的细部构造; (4)首尾轴线、落水管间距和直径;
(5)图名、比例等。
落水管直径和间距可以按照汇水面积公式F=438D2/H进行计算。 (二)建筑剖面图 (比例 1:100)
剖面设计是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解决建筑物垂直方向上的各种矛盾,剖切位置应选择在空间位置较为复杂的部位,如:楼梯间、门厅、门窗部位。剖面图的绘制要根据首层平面图的剖切位置和投影方向来表示被剖切到的全部内容,即分层全部内容,包括:
(1)内外墙厚、墙面、墙身防潮层、散水; (2)台阶、踢脚或墙裙; (3)室内外地面、暖沟;
(4)内外窗台、过梁、圈梁、门、窗、窗帘盒; (5)雨罩或门廊;
(6)楼面、顶棚、主次梁、屋顶; (7)吊顶;
(8)檐口(外挑梁或女儿墙、泛水、落水管、屋顶板、保温、防水层及棉层)等所有细部构造;
(9)轴线编号和尺寸:三道尺寸(总高、层高、门窗及其之间的细部高度尺寸,但应以层高线为界,标注清楚)
(10)不同部位的标高; (11)竖向屋面排水坡度; (12)室内外全部材料做法; (13)图名、比例等。
(三)建筑立面图(比例1:100) ²应考虑的问题:
(1)形式上符合内部功能要求,与平面图相对应。
(2)外装修要满足任务书中的设计要求,掌握建筑体型的尺度、比例。 (3)要突出重点,在入口处要做适当的处理。 ²立面图内容包括: (1)室外地面; (2)勒脚、台阶; (3)花池、门廊或雨罩; (4)檐口、落水管; (5)门窗样式、窗台及过梁;
(6)外楼梯、高出屋顶的各种构造; (7)首尾轴线;
(8)竖向不同部位全部标高; (9)外墙上全部材料的做法; (10)详图索引标志; (11)图名、比例等。 (四)外墙详图(比例1:20)
外墙详图是根据平面图或立面图上的剖切位置、投影方向表示出外墙放大图,其内容与建筑剖面图外墙两边所表示的内容相同,应包括:
(1)散水;
(2)台阶、花池、门廊; (3)雨罩、墙垛、墙身防潮层; (4)内外窗台及门、窗过梁、窗帘盒; (5)圈梁;
(6)室内外地面、暖沟; (7)踢脚或墙裙;
(8)楼板、纵横梁、楼面、顶棚; (9)檐口、落水管;
(10)屋顶保温层、防水层、面层、泛水; (11)轴线编号; (12)不同部位标高; (13)三道竖向尺寸; (14)散水及屋面排水坡度; (15)室内外全部材料做法; (16)图名、比例等。 (五)楼梯间详图
1.首层楼梯间平面图(比例1:50)
首层楼梯间平面图所表示位置与建筑平面图相同,内容包括: (1)内外墙厚;
(2)门或窗、门的开启方向; (3)门廊、台阶; (4)楼梯踏步;
(5)散水、花池;
(6)纵、横轴线编号及尺寸、墙厚尺寸; (7)踏步、台阶上下行箭头方向;
(8)踏步数量、台阶数量和尺寸,以及第一步到墙的尺寸; (9)台阶或踏步上的剖切位置与方向; (10)不同部位的所有标高; (11)图名、比例等。
2.标准层楼梯平面图(比例1:50) 标准层楼梯平面图应表示: (1)内外墙厚;
(2)门或窗、门的开启方向; (3)门廊或雨罩上表面的形状; (4)休息平台、楼梯踏步; (5)栏杆或拦板;
(6)纵、横轴线编号及尺寸、墙厚尺寸; (7)踏步、台阶上下行箭头方向;
(8)墙厚尺寸、休息平台宽度尺寸、踏步数量和尺寸; (9)不同部位的所有标高; (10)图名、比例等。
3.顶层楼梯平面图(比例1:50)
顶层楼梯平面图的内容基本上与标准层楼梯平面图相同,只是一、二段楼梯踏步数要画完整,并且只有下行箭头,栏杆及扶手画到内墙面 。
4.楼梯间剖面图(比例1:50)
楼梯间剖面图应根据首层楼梯间平面图上的剖切位置和方向来表示,一个梯段画剖切面,另一个梯段画外形,并用材料符号把外形及剖面区别开。楼梯剖面图上应表示的内容有:
(1)墙厚;
(2)室内外地面、台阶、门、窗; (3)休息平台、楼梯形状、栏杆扶手; (4)踢脚或墙裙; (5)屋顶或檐口;
(6)表注墙的轴线编号和尺寸; (7)不同部位的标高;
(8)踏步数量及宽高尺寸、休息平台和平台梁的尺寸; (9)栏杆和扶手的高度;
(10)详图索引标志、图名、比例等。 5.楼梯细部构造节点详图(比例1:10~1:5) (1)休息平台与墙交接部位; (2)踏步和楼梯交接部位; (3)楼梯和休息平台交接部位; (4)栏杆和扶手大样; (5)栏杆与踏步连接构造详图; (6)踏步防滑构造详图。
这些图应画得清楚详尽,尺寸、标高要齐全,材料做法要清楚,并标注详图索引标志、图名、比例等。
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各种详图的图线、材料符号、各种标志、工程字的注写应严格按照《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执行。
三、设计参考资料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3.《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4.《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5.《建筑楼梯模数协调标准》 6.《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7.《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8.《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9.《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10.《建筑物抗震构造通用图集》 CGJ329(一)
第二部分 结构设计指导书
一、结构设计准备
(一)熟悉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是进行设计的依据性文件,结构设计前应仔细阅读设计任务书提供的条件、明确设计任务书对结构的要求及最后设计成果的表达要求,并进一步完善建筑设计中各部分的尺寸及材料做法。具体如下:
1.自然条件:雪荷载、风荷载、冻结深度等。 2.拟建场地相关资料
在开始结构设计之前,应初步掌握建筑场地的地质情况,明确建筑物所在地区设防烈度和结构抗震等级,才能对结构做出正确的总体规划。
² 阅读和正确应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房屋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正确使用勘察报告成果,可正确进行基础选型,甚至上部结构的选型,从而使结构设计更经济合理。工程地质剖面图可以使结构设计人员熟悉建筑场地平面图、拟建场地平坦程度,并对地层构造一目了然,包括土壤的分层标高、物理力学性能、地下水位深度及水质状况等,可以用来选择持力层,了解下卧层,确定基础埋置深度。同时应注意是否有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断层、溶洞、裂隙等,验槽后有无局部特殊地基,以便采取必要措施。
² 熟悉结构抗震设计资料。掌握场地类别(或场地种类、覆盖层厚度)、设计特征周期、抗震设防烈度等要求。
3.建筑设计资料 ²平面、立面、剖面图;
²建筑物房间布置使用情况(用以明确楼面荷载,屋面荷载); ²明确各部位的尺寸和材料做法。 4.材料供应及施工技术力量
²材料供应、预制构件供应情况(含种类,强度等级); ²施工单位技术力量、机械设备条件等。
(二)正确处理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主要解决环境、场地及体型的问题;与人们活动有关的空间组织问题;建筑技术方面的问题以及建筑艺术与室内布置等方面问题,而结构设计主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²结构形式。 ²结构材料。
²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²结构的连接构造和施工方法。
结构设计是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考虑到主体结构方案,达到协同一致的要求。即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到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力争将合理的结构形式与建筑使用和美观需要统一起来。
(三)了解结构设计的依据
结构设计的原则是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施工方便。结构设计的目的是根据建筑布置和荷载大小,选择结构类型和结构布置方案,并确定各部分尺寸、材料和构造方法,同时体现结构设计原则。结构设计的合法依据是设计规范,必须遵照执行。常用的结构设计规范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土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结构制图标准》等。此外还要用到有关的标准图集和计算手册。
上述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结构形式、材料选用的标准、荷载取值的依据、可靠的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设计时应熟练使用各类规范及参考资料。
二、结构方案设计
首先,设计人员应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收集到的必要基础资料,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和建筑艺术的要求,对结构体系、总体布置、空间组合等进行切实可行的、经济合理的安排。
(一)结构方案设计的原则
1.从结构设计的角度考虑,应注意以下原则: ²符合现行有关规范要求。 ²遵循正确的结构概念设计原则。 ²结构应具有合理的破坏机制与传力途径。
²满足抗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从建筑材料的角度考虑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²应用轻质高强材料,有利于减小构件截面、减轻结构自重。 ²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有利于利用工业废料、节约能源。 ²应用组合结构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材料的长处。 3.从建筑施工的角度考虑主要有以下原则: ²有利于施工操作。 ²有利于控制质量。 ²有利于缩短工期。
²有利于降低造价。 (二)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是指结构抵抗外部作用的结构构件组成方式。结构设计中,采用先进的结构理论与精确的计算方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方案设计阶段正确进行建筑结构体系的选型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砌体材料取材容易,造价较低,施工方便,适用于一般六层及六层以下的楼房,如住宅、宿舍、学校、医院等民用建筑,因此本次设计要求采用砌体结构体系。但砌体材料由于其脆性性质,使得其抗剪、抗拉、抗弯强度均较低,所以砌体房屋的抗震能力较差,为改善砌体结构的性能,可采用高强轻质的块材和高强度等级的砂浆来砌筑,并适当地增加一些构造配筋或构造柱,以提高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延性和整体性。
(三)结构布置
结构体系确定后,应当密切结合建筑设计进行结构总体布置,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造型和合理的传力路线。结构体系受力性能与技术经济指标能否做到先进合理,与结构总体布置密切相关。
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是指其对高度、平面、立面和体型等的选择,除应考虑到建筑使用功能、建筑美学要求外,在结构上应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地震区的建筑,在结构设计时,还应保证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设计要达到先进合理,首先取决于清晰合理的概念,而不是仅依靠力学分析来解决,确定结构布置方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结构概念设计的过程。
1.结构总体布置原则
²控制砌体房屋高宽比(见表1)
表1 砌体房屋最大高宽比
²减少平面和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
结构平面应尽量设计成规则、对称而简单的形状,使结构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尽量重合,以减少因形状不规则产生扭转的可能性。结构的竖向布置要做到刚度均匀而连续,避免刚度突变。
²变形缝的设置
在多层建筑中,为防止结构因温度变化和其他原因引起裂缝,常隔一定距离用温度缝分开;由于各部分沉降不同,往往由沉降缝分开;而建筑物各部分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
或有错层时,应用防震缝分开。温度缝、沉降缝、抗震缝将建筑划分为若干个结构独立的部分,成为独立的结构单元。在抗震设防地区,所有变形缝均应满足抗震缝的设置要求,防震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可采用50~100mm。
2.混合结构布置的主要内容
²墙体布置,包括:选择墙厚、墙垛尺寸;纵横墙布置原则;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设置;构造柱的位置及尺寸;墙上开洞的处理等。
²楼屋盖布置方案,包括:选择采用现浇板或预制板楼盖,预制板种类的选择;预制板的搁置长度;圈梁的位置;进深梁的布置等。
²基础方案的选择,包括确定基础埋置深度;选择基础型式(刚性基础或柔性基础); 撰写结构方案说明时,要求将以上选择作一简明的论述。 3.混合结构体系的布置原则
²首先应优先采用纵横墙承重方案,从而形成空间刚度较大的盒式结构,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其次可采用横墙承重方案。
²结构平面和立面力求规整、体型简单,尽量减少收进与凸出及错层,局部大房间应尽可能放在顶层中部。质量和刚度力求均匀对称,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²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比值不应超过表1的要求,房屋总高度和层数不应超过表2的规定。
表2 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m)和层数限值
注:对于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层数不应大于五层,总高不应大于15m。
²房屋内部纵横向墙体的布置应形成十字形、L形、T形。墙体分布宜均匀对称布置,在平面内纵横墙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避免悬墙。每片横墙和纵墙开洞宜均匀,洞口上下对齐,尽量使同一轴线上的墙肢均匀等宽。
²对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房屋,横墙间距不宜大于15m;对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房屋,横墙间距不宜大于11m,开间(或进深)应与预制板配套。
²房屋局部尺寸限值应符合表3要求。
²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下简称抗震设计规范)中7.3.8条要求。
表3 砌体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m)
²为保证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
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应满足抗震设计规范中7.3.3条和7.3.4条要求。如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时,沿外墙和内纵墙,圈梁应设置在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并设置在屋盖的所有横墙上且圈梁间距不应大于7m;设置在楼盖处横墙上的圈梁间距也不应大于7m,且在构造柱对应部位处也应设置。
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应满足抗震设计规范中7.3.1条和7.3.2条要求。如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应位于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和较大洞口两则;此外,对于8度设防区,下列部位还需设置构造柱:内墙与外墙交接处、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楼、电梯间的四角。
注意: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来确定设置构造柱的部位。
²楼、屋面开洞较多的部位,宜考虑采现浇板结构,避免开洞切断预制板的受力主筋。
多层普通砖的楼、屋盖设置还应符合抗震设计规范中7.3.5的要求。
²本次设计中的教学楼,由于横墙较少,且建筑总高度和层数已达表1、表2中的规定限值,因此应按照抗震设计规范中7.3.14条的要求对结构采取加强措施。
三、结构设计
(一)结构计算设计的主要内容
1.楼、屋盖设计:选择预制构件,含预制圆孔板、进深梁、过梁、挑檐、雨罩、预制楼
梯等;如采用现浇板,则进行现浇楼、屋盖设计。
2.荷载计算。
3.墙体静力计算,含确定房屋静力计算方案、墙体高厚比验算、墙体受压承载力验算及墙体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4.钢筋混凝土构件(现浇梁、板、楼梯、雨罩等)的截面设计。 5.基础设计。
6.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 (二)计算设计要求与注意事项 1. 楼(屋)盖设计
²选择预制构件时,需计算构件承受的实际荷载,然后从构件图集中选择允许荷载大于或等于实际荷载的构件。并注意以下几点:
① 选板、梁、过梁时所需的实际荷载应按设计值考虑。 ② 熟悉建筑图纸,将该建筑所需的全部构件选齐。
²若采用现浇楼屋盖,则按照教材《建筑结构》中第章进行计算。 2.荷载计算
²楼(屋)面的面荷载:根据工程做法分别计算楼(屋)面永久荷载标准值;查《荷载规范》分别确定楼(屋)面可变荷载标准值;并分别计算荷载设计值。
²墙体荷载:根据墙厚及墙面做法分别计算自重的标准值;查《荷载规范》确的标准值。3.墙体静力计算
按《建筑结构》教材中“砌体结构”部分,“多层刚性方案房屋墙、柱承载力验算例题”验算。
4.现浇构件的截面设计 ²假设构件截面尺寸
²现浇梁配筋计算是将面荷载乘以宽度变成线荷载,计算出弯矩,再查设计手册确定配筋量。
²现浇板配筋计算应区别单向板与双向板,并按《建筑结构》教材例题设计。 ²现浇楼梯配筋计算应区别梁式楼梯与板式楼梯,然后按《建筑结构》教材例题设计。 ²现浇雨罩设计包括配筋计算与抗倾覆验算,均按《建筑结构》教材例题设计。 5.基础设计
²确定基础类型,如条型基础、独立基础等。 ²确定基础埋深和持力层的承载力设计值。
²计算上部结构荷载的大小(也可以从验算墙体承载力中查得)。 ²设计基础宽度、长度。
²设计基础剖面尺寸(若为柔性基础,则进行配筋计算)。 6.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
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可参考教材“多层砖混房屋结构抗震设计例题”。
四、结构施工图的绘制 (一)结构施工图的绘制要求
绘图是毕业设计中很重要的环节。施工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是设计意图最准确、最完整的体现,结构图是进行结构施工的依据。只有正确地绘制结构施工图,才能准确、迅速地看懂施工图。绘制结构施工图除应遵守一般的制图规定和要求外,尚应注意以下事项:
1.图纸应按以下顺序编号:结构设计说明,基础平面图和剖面图,楼盖结构平面图及节点详图,屋盖结构平面图及节点详图,梁、板、柱、楼梯、雨篷等构件配筋图。
2.楼盖结构平面图应分层绘制,准确标注出梁、柱、楼梯和纵横墙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各种板的规格、数量和布置,同时应表示出墙厚及圈梁、构造柱的位置和构造做法。
结构施工图必须与建筑图相符,俗称交圈,即轴线,轴距,轴线编号,梁、板、柱等构件的位置、尺寸均要一一对应。因此,基础平面图、楼层结构平面图应按建筑平面图绘制,墙高应与层高配合,梁的跨度与轴距(或进深)相符,面且编号一致。
3.梁、板、柱、楼梯、雨篷等配筋图应分类集中绘制。结构图必须突出结构设计的特点。例如,用镜面反射法表示梁、板、柱、的位置,在配筋图上应将钢筋画粗以示重视,材料、尺寸应与计算设计结果相符。
4.结构施工图要严格按照计算结果和规范规定的构造措施绘图,包括钢筋直径、间距、锚固位置与锚固长度、搭接要求、连接构造、节点构造等。
(二)结构设计说明主要内容
结构设计说明,一般是说明图纸难以表达的内容,如材料的质量要求、施工注意事项和主要质量标准等。其具体内容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对局部问题的说明可分别写在各有关图纸中,位置一般放于右下角图签以上。
1.说明建筑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抗震类别、人防工程等级。
2.扼要说明有关地基概况,对地基土质情况提出注意事项和有关要求,概述承载力标准值、地下水位和持力层土质情况,当水质有侵蚀性时应写明对水泥品种的要求。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措施和对基础施工的要求;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应对地基抗震性能作进一步阐述。
3.说明荷载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或与规范取值不同的设计活荷载、设备荷载等。 4.说明所选用结构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等,如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种类及级别、受力筋保护层厚度、预留孔做法等,并提出对某些构件(或部位)的特殊要求。
5.说明所采用的标准构件图集;如果有特殊构件需要做结构性能检验时,应说明进行检验的方法与要求。
6.说明施工注意事项,如后浇带的设置、后浇时间及所用材料强度等级;对特殊构件的拆模时间、条件要求等。
7.多子项工程宜编写统一的结构施工图设计总说明;如为简单的小型单项工程,则设计说明可分别写在基础平面图或结构平面布置图上。
(三)结构施工图绘制具体要求 本结构设计主要绘制以下几张施工图: 1.结施1──基础平面图及基础详图
²基础平面应采用直接正投影法绘制,剖视位置在±0.000处,不得因对称而只画一半。土)、钢筋保护层厚度要求、对回填土的技术要求及验槽要求,对于浅基础可注明:“待基槽开挖至设计标高后,请通知勘察设计部门,经会同验槽后,方可进行基础工程施工。”
基础剖面图示意如图2所示
基础平、剖面图尽可能画在一张图纸上。
²基础平面须绘制与建筑图一致的平面布置和轴线位置、编号、尺寸、基础墙的构造尺寸、构造柱位置、尺寸、基槽宽度,以及槽宽变化处与轴线的关系尺寸等。表示建筑朝向的指北针,一般画在平面的右上角。此外,还应在基础平面图上描述基础底面尺寸,基础详图剖视位置及编号,图旁绘制小比例基础圈梁布置位置图和编号;并应注意在楼梯第一跑下设基础。对变形缝处的处理方案要慎重。
²以虚线表示暖气、通风、电缆等沟道的线路位置,穿墙管洞应分别标明其尺寸、位置与洞底标高。砖墙线用中粗线,基础边用细线。
基础平面图示意如图1所示。
图1 基础平面图示意
²基础详图包括大比例的基础剖面图和基础 平面图,对浅基础要求表示:
基础垫层、基础底板尺寸、地面、基底标高、轴线及轴线编号、截面、配筋、防潮层位置及作法、圈梁位置及配筋量、基础配筋应与计算结果相符,并标注配筋数量(含直径、间距),绘制预留插筋等。
此图需注意协调各圈梁的位置,由于基础高、宽及埋深有区别,单独处理将出现矛盾,故将圈梁选在同一高度,如选在基础顶面以上,以保证大放脚的砌块传力合理。
²编写说明,内容包括:
本工程±0.000相应的绝对标高、持力层的名称及土质状况、承载力标准值、基础埋深、垫层、底板、钢筋材料的强度等级、圈梁与构造柱的施工要求(如现浇、先砌墙、后浇混凝
(a)刚性基础 (b)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图2 基础剖面图示意
2.结施2──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及节点详图 3.结施3──顶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及节点详图
²结构平面图应采用直接正投影法绘制,剖视位置在楼板竣工面上。当平面完全对称时,可以采用对称中线的方法只画一半。结构平面图上一般不表示非承重墙。
²对于承重墙、柱与非承重墙的拉结做法,以及抗震构造连接等,结构专业应绘制必要的大样。当采用标准图集的做法时,应按规定的方法索引或在附注内说明。结构平面图上的剖、断面详图的编号顺序一般为:外墙按顺时针方向从左下角开始编号;内横墙从左到右编号;内纵墙从上到下编号。如图3所示。
²结构平面布置图须绘制与建筑图一致的平图3 结构平面图上断面编号顺序
面布置和轴线。注写比例、轴线位置、轴线编号、
尺寸、墙体的构造尺寸、构造柱的位置尺寸等均参照建筑平面图绘制,并注意交圈。
²布板是结构平面图上表达的主要内容。预制板如选用标准图集,应按图集规定的表示
方法标注板的型号、数量、编号、板宽及板缝尺寸等;当有现浇楼板时,若平面复杂,结构平面图与楼板配筋图应分别表示,但应在结构平面布置图上注明构件编号与详图索引;若比例较大能表示清楚时,配筋图可直接画于结构平面布置图上,钢筋的表示方法应符合制图标准。结构平面图示意如图4所示。
图4 结构平面图示意
²平面图上门窗洞口处应标注过梁的型号与数量;楼梯、阳台、雨篷、梁、柱等构件另有详图时,楼梯间只绘交叉线,其余构件应绘出轮廓线,并注明构件编号与详图索引。此外,平面图旁应绘制单线小比例楼层圈梁布置图(含位置、编号),最后编制预制构件用量总表。
²屋面结构平面布置图应表示出屋面板的坡度、坡向、坡向起点和终点处结构标高,预留孔洞位置大小等。
²节点详图应表述墙体、圈梁、预制板(或预制挑檐)之间的尺寸关系和连接要求,还应表述搁置长度、圈梁配筋、梁板之间通长钢筋以及板与板之间、板与墙之间的连接钢筋等。例如,跨度大于4.8m时,与外墙平行的板应与墙体拉结;再如,显示挑檐抗倾覆的构造措施等。
²编写说明,包括圈梁,现浇板板缝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圈梁施工要求,钢筋焊接要求、预制板支承长度和支座处找平做法等。
4.结施4、结施5──楼梯、雨罩、构造柱(含墙体拉结构造图)、现浇梁、板配筋图。 此图是将结构平面图无法表述的局部构造要求逐一表述,使结构图配套、完整,故不拘泥以上内容,设计者认为需要表述的内容均可制图。
²楼梯结构大样图一般应单独绘制。平面图中要注明轴线编号、轴线间的尺寸和墙、柱与轴线的关系尺寸,注明楼梯的宽度、梁的位置和剖面号,以及梁、板、柱的编号等。楼梯剖面图要注明休息平台的相对标高(结构标高),梁、板编号和踏步尺寸、板厚度尺寸;所用比例较大能够表示清楚时,踏步板、平台板的配筋可直接画在楼梯平、剖面图中,并注明钢筋编号、直径、间距和必要的关系尺寸;平台梁配筋图应单独画在同一页图中。
²雨罩现浇梁、板的外形尺寸应与建筑图交圈,本图主要表述雨罩及雨罩梁的配筋。 ²构造柱剖面图的内容比较多,外形应反映马牙槎,注意先退后进,标注纵筋数量、直径,箍筋直径、间距,以及加密区范围,拉结筋构造,构造柱与圈梁的连接构造(如果基础圈梁在室外地面0.5m以下,构造柱应深入室外地面0.5m可不单独设置基础)。构造柱截面详图应标注截面尺寸,并保证有一个面外露,以便检查,还应标注构造柱与墙体拉结的构造要求。
第三部分 施工组织设计指导书
毕业设计施工组织部分的设计,是以学员本人设计的建筑、结构施工图为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套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实用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具体包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工程概况、施工部署、施工准备、主要项目施工方法的确定、主要施工管理措施、施工平面布置图等内容。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有合同、施工图纸名称、主要图集、标准、法规、规程、规范、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项目管理手册及项目策划书等,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建设单位
可提供的施工用地、临时房屋、水、电等条件。
二、工程概况和施工条件的分析 包括:
1.工程简介:拟建工程的名称、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施工图纸情况、开竣工日期、资金来源及工程造价等。
2.建筑设计特点:拟建工程的建筑面积及平面组合情况,层数、层高、总高、总宽、总长等尺寸及平面形状(简图),室内外装修的构造及做法等。
3.结构设计特点:结构形式,基础类型、基础埋置深度,结构墙体(柱)、梁、楼板的材料类型、截面尺寸及强度等级,楼梯的构造及形式,抗震构造措施等。
4.施工条件分析: 该工程所处地理位置的地质条件、地下水位、水质、气温、冬雨季时间、主导风向、风力和地震烈度等特征。场地准备情况(水、电、路、场地平整),材料、机械加工品供应运输情况,本单位的施工技术及管理水平。
5.施工特点分析:指出该工程的施工特点及施工中的关键工作,以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使施工顺利进行,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施工部署 包括:
1.项目管理目标 :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安全目标、文明施工目标。
2.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及职责:项目经理部组织结构形式及各部门负责人职责。 3.施工工艺流程: 原则: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修,先土建、后安装。
4.施工流水段的划分:根据施工特点,为了有利于结构的整体性,尽量利用变形缝作为划分主体结构流水施工段的界限。
5.主要项目工程量。
6.施工机械配备:土方开挖、结构阶段、装修阶段施工机械的选择。 四、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一)施工顺序的确定
本工程可按基础、主体、屋面、装修四个阶段施工,每个施工阶段又可分为若干个流水段(画出简图)
(二)施工方法的选择(就各阶段提供如下思路):
1.地下降水:降水方案的确定、井点的布置、降水施工的要求 2.基础施工阶段
(1)土方开挖方式的选择:
1) 通过大开挖和条形开挖或兼而有之的比较,选择其一。
2) 选用人工开挖还是机械开挖?如选用机械开挖则标明机械开挖运行路线。 3)开挖过程中由土体和施工方式定出是否放坡,坡度如何确定,边坡的安全措施? 4)土方留弃的原则和方法,防止挖超的措施。 (2)基槽检验的方法及要求 (3)基础砼施工
1)模板:选材、选型,支撑方式的选取(画出简图)。
2)砼浇筑:砼的运输方法和工具;砼的浇筑方法和措施;振捣砼的工具和方式。 3)砼养护:养护的条件、方法和时间(详见《施工手册》) (4)砖基础施工
放线→立皮数杆→撂底→挂线→砌筑(包括材料运输、工艺要求、质量要求)→脚手架的型式、方法和材料。
(5)回填土
1)土料要求(体积比设计:灰土比 2:8或3:7)。 2)控制含水量(最佳含水量ω的范围)。
3)填土方式:包括分层夯填的厚度、选用压实机械的压实遍数、填筑方式(是否对称填筑?)检验(土体)的方法。
3.主体施工阶段
(1)搭设脚手架(内脚手、外脚手):脚手架体系的选择、搭拆措施及注意事项、附带安全网的布设要求(卧网、立网)
(2)墙体施工工艺、工艺顺序及要求
1)砌筑前准备工作(砂浆搅拌、砖的运输情况)
2)砌筑要求: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方式、砖墙组砌方法和质量要求、承重墙的留槎方式(直槎、斜槎)、砌筑方法(“三一”方法)。
(3)构造柱、圈梁、梁及楼板
1)模板:支设方式和选型、选材、模板支设主要机具、作业条件、操作工艺、模板拆除等(如何进行硬架支模)
2)钢筋:钢筋堆放要求、加工方法(工厂、现场),钢筋绑扎、连接要求,钢筋质量保证等事项。
3)砼浇筑:准备工作(模板预检、钢筋隐检、清理基底),材料选择,浇筑方式及注意事项,振捣方式、形式和时间,混凝土养护规定和成品保护措施。
4)扣板及板缝施工:扣板要求及常规作法、板缝施工方法(画出支模示意图) 4.屋面施工阶段
(1)屋面工程施工材料的运输方法。 (2)屋面各个分项工程施工的操作要求。
水泥砂浆找平层需要有干燥时间(正常温度 7~10 天) 5.装修施工阶段
要安排好立体交叉平行搭结施工,合理确定其施工顺序,室内外装饰工程的流水方法、施工方法,各项质量及安全措施,材料运输方式(垂直与水平运输);各种装修时间间歇(水泥地面养护等)。
(三)施工机械的选择
选择施工机械时,根据工程特点选择适宜的主导工程施工机械,各种辅助机械和运输工具应与主导机械的生产能力协调配套,为便于管理应力求建筑机械种类和型号尽可能少一些,选择时尽量考虑现有机械的能力。
土方机械:•挖土机械(反铲挖土机、斗容量和台数按工期定)、运输机械(确定数量)、密实机械
垂直运输机械
(1)塔吊:根据(Q?H?R?)max来选择。 (2)井架:架立方式、开降机及水平运输的考虑。 3.钢筋、模板加工机械
交流电焊机、弯曲机、调直机、切断机、电锯等根据设计安排情况适当选择)。 4.砼机械:砼搅拌机(砂浆搅拌机)、振捣机械。
五.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1.根据工程设计图纸特征划分分部工程。一般可划分为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工程,地面与楼面工程,门窗工程,装饰工程等,
2.将各分部工程逐一划分成分项工程。明确各施工项目的内容和范围,掌握精细程度,劳动量小的施工项目可适当合并,施工项目的划分应考虑施工方案和流水施工的安排,一般应能满足工程进度计划表的要求,能准确反映主要施工队、组的施工项目,能准确反映工期。
3.按所列分项工程依据施工定额手册工程量的计算规则计算出各分项工程量。工程量计算应标准化、规范化,表式整洁、字迹工整。格式见下表。
主要工程量计算汇总表
4.套用施工定额,确定劳动量和机械台班使用量。
5.计算施工项目工作的延续时间:为了满足工期和各工序间合理的施工顺序,工人人数与流水节拍要相互调整。
6.施工进度计划编制步骤:按顺序确定施工过程(50项左右)→填写工程量(单位)→查定额→ 计算劳动量 → 确定施工过程延续时间 → 编制流水作业图表(一天一格)•→计算总工期、总工日、平均人数、不均衡系数 →绘制劳动力动态曲线。
7.编制说明
•1) 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依据。 •2)实际工期和定额要求的工期比较
•3) 综合定额的采用 P=H1P1+H2P2+„/H1+H2+„ •••••••• P——时间定额 H——工程量 注意:加权只限于同工种工作。
•4)从总体上看和先确定的施工程序及顺序的一致性。 •5)根据计划表,各项指标计算如下:
施工总工期„„天; 施工总用工„„工日;
平均人数„„人; 不均衡系数 K=高峰人数/平均人数 要求用1 #图纸绘制:辰光中学教学楼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
六、施工准备和资源计划
1.技术准备:器具配置,技术工作计划,新技术、材料、工艺、设备应用措施等。 2.劳动力准备计划:各工种劳动力需要计划。
3.材料准备:钢材、木材、水泥、沙子、石子、砖、装饰材料等主要材料需用量计划。 4.施工机械设备准备:施工机械选择原则,土建主要施工机具设备一览表。 5.施工现场准备:高程引测和定位、临时水电供应情况等 七、主要保证措施
1.质量保证措施:根据掌握同类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工序、部位等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2.工期保证措施:如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等方面考虑。
3.安全防护措施:如:脚手架应安全稳定,防止探头板,接地要求,挂安全网,设防护栏等。
4.现场消防、保卫措施:制度、措施等。
5.现场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措施:文明施工管理措施,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 6.技术管理措施:
7.降低成本措施:根据目前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常用的降低成本的方法,考虑制定节约措施。
8.雨季施工技术措施:(道路、防雨器材、材料配比、砖是否浇水、基坑排水、预制构件堆料场地)。
八、施工平面图布置
(一)总平面布置(见建筑部分施工图纸)
(二)完成施工现场总平面图布置(2#图纸,比例 1∶200) (三)现场出入口、运输道路布置
根据现场条件和材料堆放布置现场运输道路,运输道路宽≮3.5m,转弯半径R≮7米,视具体运输工具而定。
(四)布置行政管理及文化福利用临时设施
••••例如:办公室、休息室、工具库、警卫室、食堂、锅炉房、厕所等。 ••••原则:使用方便,安全防火、不碍施工 (五)布置水、电管网
1.水电来源:水、电均由西北角接入,均能满足要求。 2.原则:力求管网总长度最短。
3.临时供水管径大小及龙头的数目的确定:根据现场用水量计算管径,根据使用地点布置管网图。供、排水管道可分明、暗两种设置方式,管网布置形式。
4.消防栓距建筑物距离:d>5m ;距路边:d>2m。建筑面积 1个/1500m 2。 5.本工程所需临时供电线截面计算选择可略,分地上和地下两种敷设方式。
(六)确定主导机械的平面位置(有轨式起重机、固定式垂直运输设备、自行式起重机) 有轨式起重机的布置
(1)起重机的起重幅度能够将材料和构件运至任何施工起点,避免出现死角,画出起重机服务范围线。
(2)争取轨道长度最短 (3)布置方式:沿建筑物一侧 固定式垂直运输设备布置(井架) (1)充分发挥起重机械能力。
(2)使地面与楼面上的水平运距最小。 (3)应考虑各水平段上的水平运输互不干扰。
(4)布置方式:一般布置在施工段分界线附近,若有建筑物高度不同时,布置在建筑物高低分界线处。
(5)固定式起重运输设备中卷扬机位置的确定,司机的视角为α≤45º。且卷扬机要设栅栏。
无轨自行式起重机开行路线、停机点 (1)开行路线短,充分发挥起重效率。
(2)方式:循环式或跨外开行,接近构件堆放地。
(七)确定搅拌站、仓库、材料、构件、堆物及加工厂的面积和位置。
1.原则:应尽量靠近使用地点或在起重机能力范围内,且应考虑装卸料的方便。 2.计算材料构件占地面积时一般可按 1.5~2层需要量储备。 3.作业棚及临时加工厂面积。
位置:仓库、材料及原材料堆场应尽量靠近使用地点,搅拌机出料口应在起重机包络线以内,加工厂可在场外布置,场地应布置半成品堆场。
水务局工作站
2005.3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水务局工作站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
毕业设计指导书
(混合结构教学楼)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3月
第一部分 建筑设计指导书
建筑设计是毕业设计中的第一项工作,要完成的工作内容有: 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① 分析研究毕业设计任务书,应紧紧围绕设计要求及条件,收集并了解有关设计标准、
规范及参考资料,参观已建成的同类建筑,扩大眼界、广开思路。
② 符合设计条件,酝酿构思若干方案,绘出设计方案或设计方案草图(比例:1:200或1:500)。
③ 经过反复推敲、比较,确定符合任务书设计条件的初步方案,经指导教师审阅批改后,进行构造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2.绘制建筑设计施工图
一、方案构思与确定
方案构思的设想与确定是将自己设计好的定型方案用线条、文字、数据等手段表达清楚的过程。它是由若干初步方案的提出经反复分析比较直至最后确定一个认为最合理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教学楼的特点:
1.中学教学楼是集教学与其他办公为一体的公共建筑。设计应本着适用、安全、合理的原则,应根据学校的类型、规模、教学活动要求和条件设置教学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并考虑各功能分区的相对独立性,减小及避免之间的交叉影响;同时注意平面组合联系方便和有
利于疏散。
2.从便于使用的角度出发,确定各教室的平面位置。各类房间对周围环境有不同要求并产生不同影响,在进行功能组织时,注意各类教室的使用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建筑设计方面的相关要求: 1.教学用房
教学用房应根据学校的类型、规模、教学活动要求和条件设置教学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包括普通教室、实验室、语音教室、计算机房、音乐、舞蹈、美术、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等;教室宜有良好的朝向、采光、保温和自然通风等空间环境,应避免外部噪音干扰及保证室内良好的音质条件。
例:普通教室
普通教室每人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12m2。教室能容纳近期、远期规定的人数所需的课桌椅。教室课桌椅的排列应便于学生的听讲、书写、教师讲课、以及安全疏散。一般教室的平
面形状为矩形,便于布置且视听效果好。
²教室内课桌椅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课桌椅的排距:小学不宜小于850mm,中学不宜小于900mm;纵向走道宽度均不应小于550mm。课桌端部与墙面(或突出墙面的壁柱及设备管道)的净距离均不应小于120mm。
(2)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
(3)教室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000mm;教室最后一排课桌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中学不宜大于8500mm。教室后部应设置不小600mm的横向走道。
²黑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黑板尺寸:高度不应小于1000mm,宽度小学不宜小于3600mm,中学不宜小于4000mm。 (2)黑板下沿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小学宜为800~900mm,中学宜为1000~1100mm。黑板表面应采用耐磨和无光泽的材料。
² 讲台两端与黑板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m,宽度不应小于650mm,高度宜为200mm。
右图为教室布置及有关尺寸。
实验室、其他教室、图书阅览室等的设计要求详见《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
2.行政和生活服务用房
²行政用房宜设校长办公室、党团支部办公室、
教务科、总务科、医务保健室、教导处、会议室、工会、学生会、广播室、社团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和值班室等。
²广播室的窗宜面向操场。保健室的窗宜为南向或东南向布置。其大小应能。 疗设备和满足视力检查的要求。中学宜设两间,根据条件可设观察室。保健室应设洗手盆、水池和电源插座。
²生活服务用房宜设厕所、盥洗室、饮水处等。
²教学楼应每层设厕所。教职工厕所应与学生厕所分设。学校厕所应采用水冲式厕所,应采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教学楼内厕所的位置应便于使用和不影响环境卫生。在厕所入口处宜设前室或遮挡措施。
²厕所距离最远工作点不应大于50m;厕所应设置前室,前室内宜设置洗手盆;厕所应有采光和不向邻室对流的直接通风,条件不允许时,可以设机械排风 ²学校厕所卫生器具的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学教学楼学生厕所,女生应按每25人设一个大便器计算;男生应按每50人设一个
大便器和1000mm小便槽计算。 (2)厕所内均应设污水池和地漏。
(3)教学楼内厕所,应按每90人设一个洗手盆(或600mm长盥洗槽)计算。 (4)外开门的厕所隔间平面尺寸(宽³深)0.9³1.2m。
教学楼内应分层设饮水处,宜按每50人设一个饮水器。饮水处不应占用走道的宽度。
(三)空间组合设计
将教学楼中的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交通联系等各组成部分构成一有机整体。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各为一个单元,通过楼梯、过厅联系,各部分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避免交叉干扰,并有利于安全疏散。
教学用房大部分要有合适的朝向和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教学楼门厅作为主要交通枢纽,应做到合理集散人流,设计门厅还应注意建筑物的体型和立面协调,美化外部和内部空间环境。门厅内部空间要完整,采光通风良好,面积按0.04~0.08 m2 /生计算。门厅设计还要考虑布告栏和照身镜的设置。
1.层数、净高
小学教学楼不应超过四层;中学、中师、幼师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室内净高应按地面至吊顶或楼板底面之间的垂直高度计算。学校净高应符合表的规定。
2.门窗
教室、实验室靠后墙的门宜设观察孔。有通风要求的房间的门,均应设可开启的上亮子。门和窗的位置设置合理,尽量组织好穿堂风。教室门洞的宽度不应小于1m,窗的面积由窗地采光面积比(玻地比)确定,(教室1:6;楼梯间、走廊1:10)门宜采用坚固、耐用的材料制作,并宜设置固定门扇的定门器。
教室、实验室的窗台高度不宜低于800mm,并不宜高于1000mm。教室、实验室的窗间墙宽度不应大于1200mm。
3.交通和安全疏散 ²门厅
教学楼宜设置门厅。在寒冷或风沙大的地区,教学楼门厅人口应设挡风间或双道门。挡风间或双道门的深度不宜小于2100mm。门厅对外出入口的总宽度不应小于通向该门厅的过道、楼梯宽度的总和,并且应采用弹簧门。
²走道
教学楼走道的净宽应符合下列规定:教学用房:内廊不应小于2100mm;外廊不应小于1800mm,一般取2400~2700mm;行政及教师办公用房不应小于1500mm。内走廊应有良好的采光通风,除两端开窗直接采光外,还可以通过两边侧墙上开高窗和门上亮子直接采光。
走道高差变化处必须设置台阶时,应设于明显及有天然采光处,踏步不应小于三级,并不得采用扇形踏步。
外廊栏杆(栏板)的高度,不应低于1lOOmm。栏杆不应采用易于攀登的花格栏杆。 ²楼梯
楼梯间应有直接天然采光。
楼梯的数量、位置和楼梯间形式应满足使用和安全疏散的要求;楼梯净宽除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外,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净宽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一般按每股人流宽为0.55+(0~0.15)m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应少于两股人流;楼梯改变方向时,平台扶手处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净宽;每个梯段的踏步一般不应超过18级,不少于3级;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米,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m;楼梯踏步的高宽比应符合规范的规定,踏步前缘部分宜有防滑措施。
楼梯不得采用螺旋形或扇形踏步。梯段与梯段之间,不应设置遮挡视线的隔墙。楼梯坡度不应大于30°。楼梯梯段的净宽度大于3000mm时,宜设中间扶手。楼梯井的宽度不应大于200mm。当超过200mm时,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室内楼梯栏杆的高度不应小于900mm。室外楼梯及水平栏杆的高度不应小于1l00mm。垂直杆件间的净距不应大于110mm,楼梯不应采用易于攀登的花格栏杆。
²安全出口
教室安全出口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000mm。合班教室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500mm。教学用房及其附属用房不宜设置门槛。
²台阶
室内外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3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踏步数不应小于2级。 (四)防火规范的要求:
本教学楼的耐火等级为二级,根据防火规范:主要承重构件的材料应全部为非燃烧体;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长度为150m;每层最大允许建筑面积2500m²;建筑的安全疏散方面,安全出口的数目不应少于两个,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规范的要求(即:直接通向公共走道的房间门至最近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为35m;疏散楼梯、走道的最小宽度除了要满足不小与1.1m外,总宽还应符合“疏散宽度指标”的规定(每层疏散楼梯的总宽度计算方法
即:1m/百人)。
(四)结构设计方面的要求: 详见后面结构设计总说明 (五)建筑构造设计要求:
台阶、散水、踢脚、勒脚、裙墙、内外墙面、地面、楼面、顶棚、油漆、平屋面做法见88J1—1工程做法(华北地区建筑构造通用图集)
门窗见88J13—1 塑钢门窗 楼梯见88J7—1 楼梯
墙身见88J2—9 墙身—外墙外保温或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一)(02J121—1)(02J121—2) 变形缝见88JZ3 变形缝 厕所见88J8 卫生间、洗池
平屋面见99J201—1、99(03)J201—1 平屋面建筑构造(一) 二、建筑施工图的绘制
建筑设计的施工图及设计文件为整个建筑设计的最后成果,即:把设计意图转化为满足施工要求的蓝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筑平面图(比例 1:100) 应考虑的问题:
(1)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交通面积,满足经济指标,并考虑立面效果。 (2)满足采光、通风、保温、隔音等要求。
(3)有利于结构布置,减少构件类型,方便施工、降低造价。 (4)建筑内部的房间进深、开间、构件等要符合建筑模数。
(5)出入口、楼梯的宽度和位置、门窗的位置、形式、开启方式除满足使用外,还应满足防火、疏散要求。
1.首层平面图 ²内容:
(1)构造柱、墙体;
(2)门窗代号和大小,门的开启方向,内外窗台大小;
(3)台阶、楼梯间,台阶和楼梯踏步上下行箭头方向(以本层地面为准); (4)门厅、门廊;
(5)散水、落水管,防火梯; (6)房间名称;
(7)室内固定设备; ²轴线及尺寸: (1)轴线排列与编号;
(2)尺寸(三道,即总尺寸、轴线间尺寸、门窗之间墙的细部尺寸); (3)室内外其他部位的细部尺寸; (4)不同部位的全部标高; (5)房间净面积; ²剖切符号及制图要求: (1)剖切位置及投影方向; (2)详图索引标志; (3)指北针; (4)图名、比例等。 2.标准层平面图
²标准层平面图基本上同首层平面图,但无以下内容: (1)大门;
(2)台阶、门廊、散水; (3)剖切位置及方向; (4)指北针。
²标准层平面图区别于首层平面图的部位: (1)大门附近应表达雨篷; (2)楼梯间;
(3)房间分布及名称变化。 3.顶层平面图
顶层平面图基本上同标准层平面图,但应注意以下部位的区别: (1)楼梯踏步方向只有下行(屋面为不上人屋面时); (2)栏杆扶手终端与墙面连接。 4.屋顶排水平面图(比例1:200) 屋顶排水平面图应表明以下内容:
(1)屋面排水分区、天沟、落水管的位置; (2)屋面排水坡度、天沟排水坡度;
(3)突出屋面的结构构件如:排风管道、变形缝等的细部构造; (4)首尾轴线、落水管间距和直径;
(5)图名、比例等。
落水管直径和间距可以按照汇水面积公式F=438D2/H进行计算。 (二)建筑剖面图 (比例 1:100)
剖面设计是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解决建筑物垂直方向上的各种矛盾,剖切位置应选择在空间位置较为复杂的部位,如:楼梯间、门厅、门窗部位。剖面图的绘制要根据首层平面图的剖切位置和投影方向来表示被剖切到的全部内容,即分层全部内容,包括:
(1)内外墙厚、墙面、墙身防潮层、散水; (2)台阶、踢脚或墙裙; (3)室内外地面、暖沟;
(4)内外窗台、过梁、圈梁、门、窗、窗帘盒; (5)雨罩或门廊;
(6)楼面、顶棚、主次梁、屋顶; (7)吊顶;
(8)檐口(外挑梁或女儿墙、泛水、落水管、屋顶板、保温、防水层及棉层)等所有细部构造;
(9)轴线编号和尺寸:三道尺寸(总高、层高、门窗及其之间的细部高度尺寸,但应以层高线为界,标注清楚)
(10)不同部位的标高; (11)竖向屋面排水坡度; (12)室内外全部材料做法; (13)图名、比例等。
(三)建筑立面图(比例1:100) ²应考虑的问题:
(1)形式上符合内部功能要求,与平面图相对应。
(2)外装修要满足任务书中的设计要求,掌握建筑体型的尺度、比例。 (3)要突出重点,在入口处要做适当的处理。 ²立面图内容包括: (1)室外地面; (2)勒脚、台阶; (3)花池、门廊或雨罩; (4)檐口、落水管; (5)门窗样式、窗台及过梁;
(6)外楼梯、高出屋顶的各种构造; (7)首尾轴线;
(8)竖向不同部位全部标高; (9)外墙上全部材料的做法; (10)详图索引标志; (11)图名、比例等。 (四)外墙详图(比例1:20)
外墙详图是根据平面图或立面图上的剖切位置、投影方向表示出外墙放大图,其内容与建筑剖面图外墙两边所表示的内容相同,应包括:
(1)散水;
(2)台阶、花池、门廊; (3)雨罩、墙垛、墙身防潮层; (4)内外窗台及门、窗过梁、窗帘盒; (5)圈梁;
(6)室内外地面、暖沟; (7)踢脚或墙裙;
(8)楼板、纵横梁、楼面、顶棚; (9)檐口、落水管;
(10)屋顶保温层、防水层、面层、泛水; (11)轴线编号; (12)不同部位标高; (13)三道竖向尺寸; (14)散水及屋面排水坡度; (15)室内外全部材料做法; (16)图名、比例等。 (五)楼梯间详图
1.首层楼梯间平面图(比例1:50)
首层楼梯间平面图所表示位置与建筑平面图相同,内容包括: (1)内外墙厚;
(2)门或窗、门的开启方向; (3)门廊、台阶; (4)楼梯踏步;
(5)散水、花池;
(6)纵、横轴线编号及尺寸、墙厚尺寸; (7)踏步、台阶上下行箭头方向;
(8)踏步数量、台阶数量和尺寸,以及第一步到墙的尺寸; (9)台阶或踏步上的剖切位置与方向; (10)不同部位的所有标高; (11)图名、比例等。
2.标准层楼梯平面图(比例1:50) 标准层楼梯平面图应表示: (1)内外墙厚;
(2)门或窗、门的开启方向; (3)门廊或雨罩上表面的形状; (4)休息平台、楼梯踏步; (5)栏杆或拦板;
(6)纵、横轴线编号及尺寸、墙厚尺寸; (7)踏步、台阶上下行箭头方向;
(8)墙厚尺寸、休息平台宽度尺寸、踏步数量和尺寸; (9)不同部位的所有标高; (10)图名、比例等。
3.顶层楼梯平面图(比例1:50)
顶层楼梯平面图的内容基本上与标准层楼梯平面图相同,只是一、二段楼梯踏步数要画完整,并且只有下行箭头,栏杆及扶手画到内墙面 。
4.楼梯间剖面图(比例1:50)
楼梯间剖面图应根据首层楼梯间平面图上的剖切位置和方向来表示,一个梯段画剖切面,另一个梯段画外形,并用材料符号把外形及剖面区别开。楼梯剖面图上应表示的内容有:
(1)墙厚;
(2)室内外地面、台阶、门、窗; (3)休息平台、楼梯形状、栏杆扶手; (4)踢脚或墙裙; (5)屋顶或檐口;
(6)表注墙的轴线编号和尺寸; (7)不同部位的标高;
(8)踏步数量及宽高尺寸、休息平台和平台梁的尺寸; (9)栏杆和扶手的高度;
(10)详图索引标志、图名、比例等。 5.楼梯细部构造节点详图(比例1:10~1:5) (1)休息平台与墙交接部位; (2)踏步和楼梯交接部位; (3)楼梯和休息平台交接部位; (4)栏杆和扶手大样; (5)栏杆与踏步连接构造详图; (6)踏步防滑构造详图。
这些图应画得清楚详尽,尺寸、标高要齐全,材料做法要清楚,并标注详图索引标志、图名、比例等。
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各种详图的图线、材料符号、各种标志、工程字的注写应严格按照《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执行。
三、设计参考资料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3.《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4.《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5.《建筑楼梯模数协调标准》 6.《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7.《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8.《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9.《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10.《建筑物抗震构造通用图集》 CGJ329(一)
第二部分 结构设计指导书
一、结构设计准备
(一)熟悉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是进行设计的依据性文件,结构设计前应仔细阅读设计任务书提供的条件、明确设计任务书对结构的要求及最后设计成果的表达要求,并进一步完善建筑设计中各部分的尺寸及材料做法。具体如下:
1.自然条件:雪荷载、风荷载、冻结深度等。 2.拟建场地相关资料
在开始结构设计之前,应初步掌握建筑场地的地质情况,明确建筑物所在地区设防烈度和结构抗震等级,才能对结构做出正确的总体规划。
² 阅读和正确应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房屋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正确使用勘察报告成果,可正确进行基础选型,甚至上部结构的选型,从而使结构设计更经济合理。工程地质剖面图可以使结构设计人员熟悉建筑场地平面图、拟建场地平坦程度,并对地层构造一目了然,包括土壤的分层标高、物理力学性能、地下水位深度及水质状况等,可以用来选择持力层,了解下卧层,确定基础埋置深度。同时应注意是否有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断层、溶洞、裂隙等,验槽后有无局部特殊地基,以便采取必要措施。
² 熟悉结构抗震设计资料。掌握场地类别(或场地种类、覆盖层厚度)、设计特征周期、抗震设防烈度等要求。
3.建筑设计资料 ²平面、立面、剖面图;
²建筑物房间布置使用情况(用以明确楼面荷载,屋面荷载); ²明确各部位的尺寸和材料做法。 4.材料供应及施工技术力量
²材料供应、预制构件供应情况(含种类,强度等级); ²施工单位技术力量、机械设备条件等。
(二)正确处理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主要解决环境、场地及体型的问题;与人们活动有关的空间组织问题;建筑技术方面的问题以及建筑艺术与室内布置等方面问题,而结构设计主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²结构形式。 ²结构材料。
²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²结构的连接构造和施工方法。
结构设计是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考虑到主体结构方案,达到协同一致的要求。即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到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力争将合理的结构形式与建筑使用和美观需要统一起来。
(三)了解结构设计的依据
结构设计的原则是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施工方便。结构设计的目的是根据建筑布置和荷载大小,选择结构类型和结构布置方案,并确定各部分尺寸、材料和构造方法,同时体现结构设计原则。结构设计的合法依据是设计规范,必须遵照执行。常用的结构设计规范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土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结构制图标准》等。此外还要用到有关的标准图集和计算手册。
上述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结构形式、材料选用的标准、荷载取值的依据、可靠的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设计时应熟练使用各类规范及参考资料。
二、结构方案设计
首先,设计人员应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收集到的必要基础资料,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和建筑艺术的要求,对结构体系、总体布置、空间组合等进行切实可行的、经济合理的安排。
(一)结构方案设计的原则
1.从结构设计的角度考虑,应注意以下原则: ²符合现行有关规范要求。 ²遵循正确的结构概念设计原则。 ²结构应具有合理的破坏机制与传力途径。
²满足抗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从建筑材料的角度考虑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²应用轻质高强材料,有利于减小构件截面、减轻结构自重。 ²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有利于利用工业废料、节约能源。 ²应用组合结构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材料的长处。 3.从建筑施工的角度考虑主要有以下原则: ²有利于施工操作。 ²有利于控制质量。 ²有利于缩短工期。
²有利于降低造价。 (二)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是指结构抵抗外部作用的结构构件组成方式。结构设计中,采用先进的结构理论与精确的计算方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方案设计阶段正确进行建筑结构体系的选型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砌体材料取材容易,造价较低,施工方便,适用于一般六层及六层以下的楼房,如住宅、宿舍、学校、医院等民用建筑,因此本次设计要求采用砌体结构体系。但砌体材料由于其脆性性质,使得其抗剪、抗拉、抗弯强度均较低,所以砌体房屋的抗震能力较差,为改善砌体结构的性能,可采用高强轻质的块材和高强度等级的砂浆来砌筑,并适当地增加一些构造配筋或构造柱,以提高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延性和整体性。
(三)结构布置
结构体系确定后,应当密切结合建筑设计进行结构总体布置,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造型和合理的传力路线。结构体系受力性能与技术经济指标能否做到先进合理,与结构总体布置密切相关。
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是指其对高度、平面、立面和体型等的选择,除应考虑到建筑使用功能、建筑美学要求外,在结构上应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地震区的建筑,在结构设计时,还应保证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设计要达到先进合理,首先取决于清晰合理的概念,而不是仅依靠力学分析来解决,确定结构布置方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结构概念设计的过程。
1.结构总体布置原则
²控制砌体房屋高宽比(见表1)
表1 砌体房屋最大高宽比
²减少平面和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
结构平面应尽量设计成规则、对称而简单的形状,使结构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尽量重合,以减少因形状不规则产生扭转的可能性。结构的竖向布置要做到刚度均匀而连续,避免刚度突变。
²变形缝的设置
在多层建筑中,为防止结构因温度变化和其他原因引起裂缝,常隔一定距离用温度缝分开;由于各部分沉降不同,往往由沉降缝分开;而建筑物各部分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
或有错层时,应用防震缝分开。温度缝、沉降缝、抗震缝将建筑划分为若干个结构独立的部分,成为独立的结构单元。在抗震设防地区,所有变形缝均应满足抗震缝的设置要求,防震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可采用50~100mm。
2.混合结构布置的主要内容
²墙体布置,包括:选择墙厚、墙垛尺寸;纵横墙布置原则;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设置;构造柱的位置及尺寸;墙上开洞的处理等。
²楼屋盖布置方案,包括:选择采用现浇板或预制板楼盖,预制板种类的选择;预制板的搁置长度;圈梁的位置;进深梁的布置等。
²基础方案的选择,包括确定基础埋置深度;选择基础型式(刚性基础或柔性基础); 撰写结构方案说明时,要求将以上选择作一简明的论述。 3.混合结构体系的布置原则
²首先应优先采用纵横墙承重方案,从而形成空间刚度较大的盒式结构,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其次可采用横墙承重方案。
²结构平面和立面力求规整、体型简单,尽量减少收进与凸出及错层,局部大房间应尽可能放在顶层中部。质量和刚度力求均匀对称,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²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比值不应超过表1的要求,房屋总高度和层数不应超过表2的规定。
表2 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m)和层数限值
注:对于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层数不应大于五层,总高不应大于15m。
²房屋内部纵横向墙体的布置应形成十字形、L形、T形。墙体分布宜均匀对称布置,在平面内纵横墙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避免悬墙。每片横墙和纵墙开洞宜均匀,洞口上下对齐,尽量使同一轴线上的墙肢均匀等宽。
²对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房屋,横墙间距不宜大于15m;对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房屋,横墙间距不宜大于11m,开间(或进深)应与预制板配套。
²房屋局部尺寸限值应符合表3要求。
²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下简称抗震设计规范)中7.3.8条要求。
表3 砌体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m)
²为保证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
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应满足抗震设计规范中7.3.3条和7.3.4条要求。如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时,沿外墙和内纵墙,圈梁应设置在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并设置在屋盖的所有横墙上且圈梁间距不应大于7m;设置在楼盖处横墙上的圈梁间距也不应大于7m,且在构造柱对应部位处也应设置。
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应满足抗震设计规范中7.3.1条和7.3.2条要求。如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应位于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和较大洞口两则;此外,对于8度设防区,下列部位还需设置构造柱:内墙与外墙交接处、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楼、电梯间的四角。
注意: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来确定设置构造柱的部位。
²楼、屋面开洞较多的部位,宜考虑采现浇板结构,避免开洞切断预制板的受力主筋。
多层普通砖的楼、屋盖设置还应符合抗震设计规范中7.3.5的要求。
²本次设计中的教学楼,由于横墙较少,且建筑总高度和层数已达表1、表2中的规定限值,因此应按照抗震设计规范中7.3.14条的要求对结构采取加强措施。
三、结构设计
(一)结构计算设计的主要内容
1.楼、屋盖设计:选择预制构件,含预制圆孔板、进深梁、过梁、挑檐、雨罩、预制楼
梯等;如采用现浇板,则进行现浇楼、屋盖设计。
2.荷载计算。
3.墙体静力计算,含确定房屋静力计算方案、墙体高厚比验算、墙体受压承载力验算及墙体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4.钢筋混凝土构件(现浇梁、板、楼梯、雨罩等)的截面设计。 5.基础设计。
6.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 (二)计算设计要求与注意事项 1. 楼(屋)盖设计
²选择预制构件时,需计算构件承受的实际荷载,然后从构件图集中选择允许荷载大于或等于实际荷载的构件。并注意以下几点:
① 选板、梁、过梁时所需的实际荷载应按设计值考虑。 ② 熟悉建筑图纸,将该建筑所需的全部构件选齐。
²若采用现浇楼屋盖,则按照教材《建筑结构》中第章进行计算。 2.荷载计算
²楼(屋)面的面荷载:根据工程做法分别计算楼(屋)面永久荷载标准值;查《荷载规范》分别确定楼(屋)面可变荷载标准值;并分别计算荷载设计值。
²墙体荷载:根据墙厚及墙面做法分别计算自重的标准值;查《荷载规范》确的标准值。3.墙体静力计算
按《建筑结构》教材中“砌体结构”部分,“多层刚性方案房屋墙、柱承载力验算例题”验算。
4.现浇构件的截面设计 ²假设构件截面尺寸
²现浇梁配筋计算是将面荷载乘以宽度变成线荷载,计算出弯矩,再查设计手册确定配筋量。
²现浇板配筋计算应区别单向板与双向板,并按《建筑结构》教材例题设计。 ²现浇楼梯配筋计算应区别梁式楼梯与板式楼梯,然后按《建筑结构》教材例题设计。 ²现浇雨罩设计包括配筋计算与抗倾覆验算,均按《建筑结构》教材例题设计。 5.基础设计
²确定基础类型,如条型基础、独立基础等。 ²确定基础埋深和持力层的承载力设计值。
²计算上部结构荷载的大小(也可以从验算墙体承载力中查得)。 ²设计基础宽度、长度。
²设计基础剖面尺寸(若为柔性基础,则进行配筋计算)。 6.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
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可参考教材“多层砖混房屋结构抗震设计例题”。
四、结构施工图的绘制 (一)结构施工图的绘制要求
绘图是毕业设计中很重要的环节。施工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是设计意图最准确、最完整的体现,结构图是进行结构施工的依据。只有正确地绘制结构施工图,才能准确、迅速地看懂施工图。绘制结构施工图除应遵守一般的制图规定和要求外,尚应注意以下事项:
1.图纸应按以下顺序编号:结构设计说明,基础平面图和剖面图,楼盖结构平面图及节点详图,屋盖结构平面图及节点详图,梁、板、柱、楼梯、雨篷等构件配筋图。
2.楼盖结构平面图应分层绘制,准确标注出梁、柱、楼梯和纵横墙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各种板的规格、数量和布置,同时应表示出墙厚及圈梁、构造柱的位置和构造做法。
结构施工图必须与建筑图相符,俗称交圈,即轴线,轴距,轴线编号,梁、板、柱等构件的位置、尺寸均要一一对应。因此,基础平面图、楼层结构平面图应按建筑平面图绘制,墙高应与层高配合,梁的跨度与轴距(或进深)相符,面且编号一致。
3.梁、板、柱、楼梯、雨篷等配筋图应分类集中绘制。结构图必须突出结构设计的特点。例如,用镜面反射法表示梁、板、柱、的位置,在配筋图上应将钢筋画粗以示重视,材料、尺寸应与计算设计结果相符。
4.结构施工图要严格按照计算结果和规范规定的构造措施绘图,包括钢筋直径、间距、锚固位置与锚固长度、搭接要求、连接构造、节点构造等。
(二)结构设计说明主要内容
结构设计说明,一般是说明图纸难以表达的内容,如材料的质量要求、施工注意事项和主要质量标准等。其具体内容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对局部问题的说明可分别写在各有关图纸中,位置一般放于右下角图签以上。
1.说明建筑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抗震类别、人防工程等级。
2.扼要说明有关地基概况,对地基土质情况提出注意事项和有关要求,概述承载力标准值、地下水位和持力层土质情况,当水质有侵蚀性时应写明对水泥品种的要求。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措施和对基础施工的要求;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应对地基抗震性能作进一步阐述。
3.说明荷载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或与规范取值不同的设计活荷载、设备荷载等。 4.说明所选用结构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等,如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种类及级别、受力筋保护层厚度、预留孔做法等,并提出对某些构件(或部位)的特殊要求。
5.说明所采用的标准构件图集;如果有特殊构件需要做结构性能检验时,应说明进行检验的方法与要求。
6.说明施工注意事项,如后浇带的设置、后浇时间及所用材料强度等级;对特殊构件的拆模时间、条件要求等。
7.多子项工程宜编写统一的结构施工图设计总说明;如为简单的小型单项工程,则设计说明可分别写在基础平面图或结构平面布置图上。
(三)结构施工图绘制具体要求 本结构设计主要绘制以下几张施工图: 1.结施1──基础平面图及基础详图
²基础平面应采用直接正投影法绘制,剖视位置在±0.000处,不得因对称而只画一半。土)、钢筋保护层厚度要求、对回填土的技术要求及验槽要求,对于浅基础可注明:“待基槽开挖至设计标高后,请通知勘察设计部门,经会同验槽后,方可进行基础工程施工。”
基础剖面图示意如图2所示
基础平、剖面图尽可能画在一张图纸上。
²基础平面须绘制与建筑图一致的平面布置和轴线位置、编号、尺寸、基础墙的构造尺寸、构造柱位置、尺寸、基槽宽度,以及槽宽变化处与轴线的关系尺寸等。表示建筑朝向的指北针,一般画在平面的右上角。此外,还应在基础平面图上描述基础底面尺寸,基础详图剖视位置及编号,图旁绘制小比例基础圈梁布置位置图和编号;并应注意在楼梯第一跑下设基础。对变形缝处的处理方案要慎重。
²以虚线表示暖气、通风、电缆等沟道的线路位置,穿墙管洞应分别标明其尺寸、位置与洞底标高。砖墙线用中粗线,基础边用细线。
基础平面图示意如图1所示。
图1 基础平面图示意
²基础详图包括大比例的基础剖面图和基础 平面图,对浅基础要求表示:
基础垫层、基础底板尺寸、地面、基底标高、轴线及轴线编号、截面、配筋、防潮层位置及作法、圈梁位置及配筋量、基础配筋应与计算结果相符,并标注配筋数量(含直径、间距),绘制预留插筋等。
此图需注意协调各圈梁的位置,由于基础高、宽及埋深有区别,单独处理将出现矛盾,故将圈梁选在同一高度,如选在基础顶面以上,以保证大放脚的砌块传力合理。
²编写说明,内容包括:
本工程±0.000相应的绝对标高、持力层的名称及土质状况、承载力标准值、基础埋深、垫层、底板、钢筋材料的强度等级、圈梁与构造柱的施工要求(如现浇、先砌墙、后浇混凝
(a)刚性基础 (b)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图2 基础剖面图示意
2.结施2──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及节点详图 3.结施3──顶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及节点详图
²结构平面图应采用直接正投影法绘制,剖视位置在楼板竣工面上。当平面完全对称时,可以采用对称中线的方法只画一半。结构平面图上一般不表示非承重墙。
²对于承重墙、柱与非承重墙的拉结做法,以及抗震构造连接等,结构专业应绘制必要的大样。当采用标准图集的做法时,应按规定的方法索引或在附注内说明。结构平面图上的剖、断面详图的编号顺序一般为:外墙按顺时针方向从左下角开始编号;内横墙从左到右编号;内纵墙从上到下编号。如图3所示。
²结构平面布置图须绘制与建筑图一致的平图3 结构平面图上断面编号顺序
面布置和轴线。注写比例、轴线位置、轴线编号、
尺寸、墙体的构造尺寸、构造柱的位置尺寸等均参照建筑平面图绘制,并注意交圈。
²布板是结构平面图上表达的主要内容。预制板如选用标准图集,应按图集规定的表示
方法标注板的型号、数量、编号、板宽及板缝尺寸等;当有现浇楼板时,若平面复杂,结构平面图与楼板配筋图应分别表示,但应在结构平面布置图上注明构件编号与详图索引;若比例较大能表示清楚时,配筋图可直接画于结构平面布置图上,钢筋的表示方法应符合制图标准。结构平面图示意如图4所示。
图4 结构平面图示意
²平面图上门窗洞口处应标注过梁的型号与数量;楼梯、阳台、雨篷、梁、柱等构件另有详图时,楼梯间只绘交叉线,其余构件应绘出轮廓线,并注明构件编号与详图索引。此外,平面图旁应绘制单线小比例楼层圈梁布置图(含位置、编号),最后编制预制构件用量总表。
²屋面结构平面布置图应表示出屋面板的坡度、坡向、坡向起点和终点处结构标高,预留孔洞位置大小等。
²节点详图应表述墙体、圈梁、预制板(或预制挑檐)之间的尺寸关系和连接要求,还应表述搁置长度、圈梁配筋、梁板之间通长钢筋以及板与板之间、板与墙之间的连接钢筋等。例如,跨度大于4.8m时,与外墙平行的板应与墙体拉结;再如,显示挑檐抗倾覆的构造措施等。
²编写说明,包括圈梁,现浇板板缝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圈梁施工要求,钢筋焊接要求、预制板支承长度和支座处找平做法等。
4.结施4、结施5──楼梯、雨罩、构造柱(含墙体拉结构造图)、现浇梁、板配筋图。 此图是将结构平面图无法表述的局部构造要求逐一表述,使结构图配套、完整,故不拘泥以上内容,设计者认为需要表述的内容均可制图。
²楼梯结构大样图一般应单独绘制。平面图中要注明轴线编号、轴线间的尺寸和墙、柱与轴线的关系尺寸,注明楼梯的宽度、梁的位置和剖面号,以及梁、板、柱的编号等。楼梯剖面图要注明休息平台的相对标高(结构标高),梁、板编号和踏步尺寸、板厚度尺寸;所用比例较大能够表示清楚时,踏步板、平台板的配筋可直接画在楼梯平、剖面图中,并注明钢筋编号、直径、间距和必要的关系尺寸;平台梁配筋图应单独画在同一页图中。
²雨罩现浇梁、板的外形尺寸应与建筑图交圈,本图主要表述雨罩及雨罩梁的配筋。 ²构造柱剖面图的内容比较多,外形应反映马牙槎,注意先退后进,标注纵筋数量、直径,箍筋直径、间距,以及加密区范围,拉结筋构造,构造柱与圈梁的连接构造(如果基础圈梁在室外地面0.5m以下,构造柱应深入室外地面0.5m可不单独设置基础)。构造柱截面详图应标注截面尺寸,并保证有一个面外露,以便检查,还应标注构造柱与墙体拉结的构造要求。
第三部分 施工组织设计指导书
毕业设计施工组织部分的设计,是以学员本人设计的建筑、结构施工图为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套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实用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具体包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工程概况、施工部署、施工准备、主要项目施工方法的确定、主要施工管理措施、施工平面布置图等内容。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有合同、施工图纸名称、主要图集、标准、法规、规程、规范、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项目管理手册及项目策划书等,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建设单位
可提供的施工用地、临时房屋、水、电等条件。
二、工程概况和施工条件的分析 包括:
1.工程简介:拟建工程的名称、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施工图纸情况、开竣工日期、资金来源及工程造价等。
2.建筑设计特点:拟建工程的建筑面积及平面组合情况,层数、层高、总高、总宽、总长等尺寸及平面形状(简图),室内外装修的构造及做法等。
3.结构设计特点:结构形式,基础类型、基础埋置深度,结构墙体(柱)、梁、楼板的材料类型、截面尺寸及强度等级,楼梯的构造及形式,抗震构造措施等。
4.施工条件分析: 该工程所处地理位置的地质条件、地下水位、水质、气温、冬雨季时间、主导风向、风力和地震烈度等特征。场地准备情况(水、电、路、场地平整),材料、机械加工品供应运输情况,本单位的施工技术及管理水平。
5.施工特点分析:指出该工程的施工特点及施工中的关键工作,以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使施工顺利进行,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施工部署 包括:
1.项目管理目标 :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安全目标、文明施工目标。
2.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及职责:项目经理部组织结构形式及各部门负责人职责。 3.施工工艺流程: 原则: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修,先土建、后安装。
4.施工流水段的划分:根据施工特点,为了有利于结构的整体性,尽量利用变形缝作为划分主体结构流水施工段的界限。
5.主要项目工程量。
6.施工机械配备:土方开挖、结构阶段、装修阶段施工机械的选择。 四、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一)施工顺序的确定
本工程可按基础、主体、屋面、装修四个阶段施工,每个施工阶段又可分为若干个流水段(画出简图)
(二)施工方法的选择(就各阶段提供如下思路):
1.地下降水:降水方案的确定、井点的布置、降水施工的要求 2.基础施工阶段
(1)土方开挖方式的选择:
1) 通过大开挖和条形开挖或兼而有之的比较,选择其一。
2) 选用人工开挖还是机械开挖?如选用机械开挖则标明机械开挖运行路线。 3)开挖过程中由土体和施工方式定出是否放坡,坡度如何确定,边坡的安全措施? 4)土方留弃的原则和方法,防止挖超的措施。 (2)基槽检验的方法及要求 (3)基础砼施工
1)模板:选材、选型,支撑方式的选取(画出简图)。
2)砼浇筑:砼的运输方法和工具;砼的浇筑方法和措施;振捣砼的工具和方式。 3)砼养护:养护的条件、方法和时间(详见《施工手册》) (4)砖基础施工
放线→立皮数杆→撂底→挂线→砌筑(包括材料运输、工艺要求、质量要求)→脚手架的型式、方法和材料。
(5)回填土
1)土料要求(体积比设计:灰土比 2:8或3:7)。 2)控制含水量(最佳含水量ω的范围)。
3)填土方式:包括分层夯填的厚度、选用压实机械的压实遍数、填筑方式(是否对称填筑?)检验(土体)的方法。
3.主体施工阶段
(1)搭设脚手架(内脚手、外脚手):脚手架体系的选择、搭拆措施及注意事项、附带安全网的布设要求(卧网、立网)
(2)墙体施工工艺、工艺顺序及要求
1)砌筑前准备工作(砂浆搅拌、砖的运输情况)
2)砌筑要求: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方式、砖墙组砌方法和质量要求、承重墙的留槎方式(直槎、斜槎)、砌筑方法(“三一”方法)。
(3)构造柱、圈梁、梁及楼板
1)模板:支设方式和选型、选材、模板支设主要机具、作业条件、操作工艺、模板拆除等(如何进行硬架支模)
2)钢筋:钢筋堆放要求、加工方法(工厂、现场),钢筋绑扎、连接要求,钢筋质量保证等事项。
3)砼浇筑:准备工作(模板预检、钢筋隐检、清理基底),材料选择,浇筑方式及注意事项,振捣方式、形式和时间,混凝土养护规定和成品保护措施。
4)扣板及板缝施工:扣板要求及常规作法、板缝施工方法(画出支模示意图) 4.屋面施工阶段
(1)屋面工程施工材料的运输方法。 (2)屋面各个分项工程施工的操作要求。
水泥砂浆找平层需要有干燥时间(正常温度 7~10 天) 5.装修施工阶段
要安排好立体交叉平行搭结施工,合理确定其施工顺序,室内外装饰工程的流水方法、施工方法,各项质量及安全措施,材料运输方式(垂直与水平运输);各种装修时间间歇(水泥地面养护等)。
(三)施工机械的选择
选择施工机械时,根据工程特点选择适宜的主导工程施工机械,各种辅助机械和运输工具应与主导机械的生产能力协调配套,为便于管理应力求建筑机械种类和型号尽可能少一些,选择时尽量考虑现有机械的能力。
土方机械:•挖土机械(反铲挖土机、斗容量和台数按工期定)、运输机械(确定数量)、密实机械
垂直运输机械
(1)塔吊:根据(Q?H?R?)max来选择。 (2)井架:架立方式、开降机及水平运输的考虑。 3.钢筋、模板加工机械
交流电焊机、弯曲机、调直机、切断机、电锯等根据设计安排情况适当选择)。 4.砼机械:砼搅拌机(砂浆搅拌机)、振捣机械。
五.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1.根据工程设计图纸特征划分分部工程。一般可划分为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工程,地面与楼面工程,门窗工程,装饰工程等,
2.将各分部工程逐一划分成分项工程。明确各施工项目的内容和范围,掌握精细程度,劳动量小的施工项目可适当合并,施工项目的划分应考虑施工方案和流水施工的安排,一般应能满足工程进度计划表的要求,能准确反映主要施工队、组的施工项目,能准确反映工期。
3.按所列分项工程依据施工定额手册工程量的计算规则计算出各分项工程量。工程量计算应标准化、规范化,表式整洁、字迹工整。格式见下表。
主要工程量计算汇总表
4.套用施工定额,确定劳动量和机械台班使用量。
5.计算施工项目工作的延续时间:为了满足工期和各工序间合理的施工顺序,工人人数与流水节拍要相互调整。
6.施工进度计划编制步骤:按顺序确定施工过程(50项左右)→填写工程量(单位)→查定额→ 计算劳动量 → 确定施工过程延续时间 → 编制流水作业图表(一天一格)•→计算总工期、总工日、平均人数、不均衡系数 →绘制劳动力动态曲线。
7.编制说明
•1) 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依据。 •2)实际工期和定额要求的工期比较
•3) 综合定额的采用 P=H1P1+H2P2+„/H1+H2+„ •••••••• P——时间定额 H——工程量 注意:加权只限于同工种工作。
•4)从总体上看和先确定的施工程序及顺序的一致性。 •5)根据计划表,各项指标计算如下:
施工总工期„„天; 施工总用工„„工日;
平均人数„„人; 不均衡系数 K=高峰人数/平均人数 要求用1 #图纸绘制:辰光中学教学楼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
六、施工准备和资源计划
1.技术准备:器具配置,技术工作计划,新技术、材料、工艺、设备应用措施等。 2.劳动力准备计划:各工种劳动力需要计划。
3.材料准备:钢材、木材、水泥、沙子、石子、砖、装饰材料等主要材料需用量计划。 4.施工机械设备准备:施工机械选择原则,土建主要施工机具设备一览表。 5.施工现场准备:高程引测和定位、临时水电供应情况等 七、主要保证措施
1.质量保证措施:根据掌握同类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工序、部位等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2.工期保证措施:如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等方面考虑。
3.安全防护措施:如:脚手架应安全稳定,防止探头板,接地要求,挂安全网,设防护栏等。
4.现场消防、保卫措施:制度、措施等。
5.现场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措施:文明施工管理措施,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 6.技术管理措施:
7.降低成本措施:根据目前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常用的降低成本的方法,考虑制定节约措施。
8.雨季施工技术措施:(道路、防雨器材、材料配比、砖是否浇水、基坑排水、预制构件堆料场地)。
八、施工平面图布置
(一)总平面布置(见建筑部分施工图纸)
(二)完成施工现场总平面图布置(2#图纸,比例 1∶200) (三)现场出入口、运输道路布置
根据现场条件和材料堆放布置现场运输道路,运输道路宽≮3.5m,转弯半径R≮7米,视具体运输工具而定。
(四)布置行政管理及文化福利用临时设施
••••例如:办公室、休息室、工具库、警卫室、食堂、锅炉房、厕所等。 ••••原则:使用方便,安全防火、不碍施工 (五)布置水、电管网
1.水电来源:水、电均由西北角接入,均能满足要求。 2.原则:力求管网总长度最短。
3.临时供水管径大小及龙头的数目的确定:根据现场用水量计算管径,根据使用地点布置管网图。供、排水管道可分明、暗两种设置方式,管网布置形式。
4.消防栓距建筑物距离:d>5m ;距路边:d>2m。建筑面积 1个/1500m 2。 5.本工程所需临时供电线截面计算选择可略,分地上和地下两种敷设方式。
(六)确定主导机械的平面位置(有轨式起重机、固定式垂直运输设备、自行式起重机) 有轨式起重机的布置
(1)起重机的起重幅度能够将材料和构件运至任何施工起点,避免出现死角,画出起重机服务范围线。
(2)争取轨道长度最短 (3)布置方式:沿建筑物一侧 固定式垂直运输设备布置(井架) (1)充分发挥起重机械能力。
(2)使地面与楼面上的水平运距最小。 (3)应考虑各水平段上的水平运输互不干扰。
(4)布置方式:一般布置在施工段分界线附近,若有建筑物高度不同时,布置在建筑物高低分界线处。
(5)固定式起重运输设备中卷扬机位置的确定,司机的视角为α≤45º。且卷扬机要设栅栏。
无轨自行式起重机开行路线、停机点 (1)开行路线短,充分发挥起重效率。
(2)方式:循环式或跨外开行,接近构件堆放地。
(七)确定搅拌站、仓库、材料、构件、堆物及加工厂的面积和位置。
1.原则:应尽量靠近使用地点或在起重机能力范围内,且应考虑装卸料的方便。 2.计算材料构件占地面积时一般可按 1.5~2层需要量储备。 3.作业棚及临时加工厂面积。
位置:仓库、材料及原材料堆场应尽量靠近使用地点,搅拌机出料口应在起重机包络线以内,加工厂可在场外布置,场地应布置半成品堆场。
水务局工作站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