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请批评指教!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本框的地位与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因此,本框在全书中具有不容替代的重要的地位,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介绍“中华文化”的个性所在,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今后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而且能够为学生在学好语文、历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体现学科间的渗透性。
以新课程核心理念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及原因,重点培养学会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探究参与文化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从中获得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学习,我们应该增强自豪感和认同感。
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教学重点一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只有掌握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才能完整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学难点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因为对该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而对高二学生而言,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确有一定障碍。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我再从教法、学法上来谈谈。
首先,政治课教学,教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培养的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是艺术,是科学,它的本质在于创造。大教育家孔子说过: “ 法无常法,贵在得法 ” ,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信息容量大,也有利于弥补单纯语言描述的不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其次,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
标的要求还有难度。为了促进思维的发展,需在部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上设置情境,引发求知动机环境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给予引导。自主探究法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所以我导入新课时精选了多领域的代表性图片(北京故宫、徽派建筑、针灸、瓷器、《红楼梦》、《淮南子》、戏曲、少数民族舞蹈等等十二张),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给学生留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推进新课
由于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内容相对简单,此外,据我课前了解,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学习中,课前需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搜集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徽文化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因为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视野不是很广,如果缺乏前期准备,会导致该部分的教学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三个小组分别推举成员以多媒体或其它方式向全班展示并解说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徽文化的地理位置、标志性场景等。
2、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文化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学生相对熟悉的乡土资源,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3、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文化的相似点;探究其原因。
4、得出结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接下来,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当然,该问题在此处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可。这样,继上一框题讲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后,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铺垫。
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该目的落脚点。通过视频短片了解高山族的风俗、歌舞等,使同学更能理解台湾同大陆的交流,激发起他们盼望台湾回归的爱国之情。
经过前面的铺垫,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难度已有所降低,学生可以尝试展开深入探究,但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过程如下:
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多媒体板书设计力求简约,突出这一框题的灵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令学生对书本结构有整体认知。
板书设计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文学艺术
、独特性科学技术
博大精深、区域性
个性
、民族性 共性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将课堂知识尽量转化为学生能力,点出重难点及其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然后升华本课情感,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使我们感觉祖国日显壮丽;文化,使我们与祖国紧紧相依。中华文化是我们与祖国相连的血脉!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作业训练:检验课堂效果,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不是太强,难度不大,主要要说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学环节在设计上鼓励学生列举事例分析说明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并且设计了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但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总结,避免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本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程度,所以课前要组织学生去搜集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请批评指教!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本框的地位与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因此,本框在全书中具有不容替代的重要的地位,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介绍“中华文化”的个性所在,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今后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而且能够为学生在学好语文、历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体现学科间的渗透性。
以新课程核心理念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及原因,重点培养学会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探究参与文化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从中获得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学习,我们应该增强自豪感和认同感。
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教学重点一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只有掌握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才能完整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学难点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因为对该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而对高二学生而言,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确有一定障碍。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我再从教法、学法上来谈谈。
首先,政治课教学,教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培养的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是艺术,是科学,它的本质在于创造。大教育家孔子说过: “ 法无常法,贵在得法 ” ,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信息容量大,也有利于弥补单纯语言描述的不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其次,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
标的要求还有难度。为了促进思维的发展,需在部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上设置情境,引发求知动机环境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给予引导。自主探究法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所以我导入新课时精选了多领域的代表性图片(北京故宫、徽派建筑、针灸、瓷器、《红楼梦》、《淮南子》、戏曲、少数民族舞蹈等等十二张),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给学生留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推进新课
由于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内容相对简单,此外,据我课前了解,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学习中,课前需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搜集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徽文化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因为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视野不是很广,如果缺乏前期准备,会导致该部分的教学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三个小组分别推举成员以多媒体或其它方式向全班展示并解说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徽文化的地理位置、标志性场景等。
2、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文化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学生相对熟悉的乡土资源,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3、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文化的相似点;探究其原因。
4、得出结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接下来,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当然,该问题在此处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可。这样,继上一框题讲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后,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铺垫。
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该目的落脚点。通过视频短片了解高山族的风俗、歌舞等,使同学更能理解台湾同大陆的交流,激发起他们盼望台湾回归的爱国之情。
经过前面的铺垫,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难度已有所降低,学生可以尝试展开深入探究,但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过程如下:
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多媒体板书设计力求简约,突出这一框题的灵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令学生对书本结构有整体认知。
板书设计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文学艺术
、独特性科学技术
博大精深、区域性
个性
、民族性 共性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将课堂知识尽量转化为学生能力,点出重难点及其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然后升华本课情感,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使我们感觉祖国日显壮丽;文化,使我们与祖国紧紧相依。中华文化是我们与祖国相连的血脉!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作业训练:检验课堂效果,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不是太强,难度不大,主要要说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学环节在设计上鼓励学生列举事例分析说明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并且设计了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但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总结,避免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本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程度,所以课前要组织学生去搜集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