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

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为儿童提供多种适宜的材料, 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皮亚杰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要使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得到发展, 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 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 能赋予环境丰富的教育内涵, 激发幼儿的内在参与兴趣, 支持幼儿新经验的建构……因此, 材料投放是关系活动区创设成败的重要环节。而如何正确认识材料, 在材料投放中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如何有效投入材料则成了长期困扰幼儿教师的难题。——幼儿园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 如何正确认识材料, 不同的材料蕴涵了教师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的材料萌发出儿童不同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行为。材料对教师来说, 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体现; 对幼儿来说, 是主动建构经验和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和桥梁。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教学活动延伸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是教学活动延伸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在教学活动延伸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然而,教学活动延伸是否发挥了它的应有作用关键在于材料,科学地进行材料投放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延伸的基础,是教师有效组织和指导的前提。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延伸开展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材料所占的重要地位,下面我就活动材料投放的多样性,注重活动材料的节俭性和实际性,安全性和美观性,活动材料提供层次性,区域互通等几方面。谈一谈在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进一步优化区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学活动延伸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并且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和通过与材料的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及同伴的充分互动中,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来获得发展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较好开展教学活动延伸关键在于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

材料是教学活动延伸的物质基础,是教育媒介,它能真实反映幼儿情况,再现幼儿生活经验,萌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行为。所谓“有效”是指科学、合理。有效的材料投放是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 为此,我园将“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作为小课题进行专项研究,以促进教师能够更合理、科学、适宜地投放区域材料,从而满足各类孩子的需要,促使其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活动区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一、我园的研究措施

1.理论学习。

通过园本教研,提高教师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有效性”的理解,梳理出“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包括哪些方面。

研究假设——

(1)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例如: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如中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了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能力的教育目标。使目标与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美工区中投放了彩泥、胶泥,各种颜色不同的纸张。

(2)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的特点相结合。如大班在科学角,投放了电线、电珠、塑料、毛线、电池、手电筒、万花筒、纸条等材料,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联系和不同,激发了幼儿探讨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

(3)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需要往往反映在游戏中。如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以角色游戏为主,中班以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开展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主要开展了科学游戏、棋类游戏等。

(4)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结合。皮亚杰提出:教师应了解儿童,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了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

2.实践行动。

带着以上问题,在园本教研中有计划地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实践,并组织现场观摩以收集案例。

3.反思调整。

结合材料投放有效性的具体案例,分析材料投放是否具有“有效性”,以及能否有效促进幼儿不同程度的发展。

4.再实践与反思。

教师通过调整投放材料,进一步观察探究并收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深入探究材料投放层次性的有效性。

二.研究成果。

(1)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

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所以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

教育目标是通过层层分解而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教师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从而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如在大班“小雨点,沙沙沙”这一主题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我们将教育目标与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阅读区中放了大量图书,里面有小雨点的各种图片,以及有关科谱图, 投放“小雨点”儿歌挂图,让幼儿寻找这三个字中有“、”的地方及其在字中分布的情况。通过启发幼儿寻找“、”的笔画,幼儿能够指出点在这几个汉字中所在的位置。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儿歌,找出翘舌音的字,再带领幼儿有节奏的诵读儿歌。尝试儿歌动作创编,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达儿歌内容。仿编儿歌,小雨点,沙沙沙,落在……。

2. 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特点相结合。

活动区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每个活动区都有一套独特的材料和活动方式,活动区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为此,教师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我们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材料,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在建构区投放各种不

同形状、颜色的大纸箱,并在建构区的分隔物上粘贴形状各异的建构图片,幼儿在搬弄、摆放、围拢、堆高的过程中,发展了小手的灵活性和空间知觉,提高了构建的能力。在美工区投放纸盒、纸杯、纸绳、纸盘、彩色纸、瓶盖、毛线、石子、小棍、果壳、彩泥等,并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在角色区里投放了摇篮、小推车、药箱、听诊器等,每个幼儿都玩的那么投入,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各个活动区投放不同的材料,更加激起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引领他们在合作中学习、探索。

3. 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

创设活动区和投放材料应从幼儿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区角内容的设计应追随幼儿的经验与发展。教师只有深入观察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才能使材料的投放更具有针对性,用材料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能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中班幼儿则可以开展一些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幼儿喜欢一些探索性强的科学游戏、具有挑战性的棋类游戏等。如在大班科学区投放了万花筒后,老师发现幼儿对万花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千奇百变的各种花纹很是好奇,手不断地转动,观察它的变化。教师及时投放多个万花筒,利于更多的幼儿观察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想办法,怎样让这么美丽的花纹留下来,应孩子的要求投放了彩色纸、笔、颜料等供幼

儿将看到的花纹画下来。当幼儿又对万花筒的花纹是如何产生的发生兴趣时,教师与孩子一起找来了不同颜色的玻璃,游戏又进入了一个高潮,花纹是怎样产生的主题探索活动生成了,幼儿开始了新的探索、新的尝试,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4. 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结合 。

按照皮亚杰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的要求。我们突出了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时,我们认真研究材料的使用和玩法,经过精心的分析、研究和考虑、分解,制定出投放材料的层次和步骤。首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然后,提供幼儿可以变换角度的斜面,幼儿可能会发现斜面的角度不同时,球运动的变化。接着提供长度不同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在此基础上提供不同的斜面,不同的球体,引导幼儿比较、发现其中的秘密。在泥塑区,我们先投放彩泥,当幼儿逐渐掌握了搓、团、压、分泥的技能后,对一些泥工工具、豆子、小棍等辅助材料有了需求,于是教师与孩子一起准备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并且根据不同孩子的需要投放了羽毛、玻璃瓶、纸盘等。

5. 材料投放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新课程的实施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的,特别强调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创设能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需要的教育性环境是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新课程每个主题目标、内容后面都对环境创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特别是活动区的设置、材料的投放的要求更具体全面,可见教学

活动延伸中材料的投放是主题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我们都注重调整教学活动延伸的内容和投放材料,并设置重点区。如在“绿色家园”主题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大量废旧材料及废旧材料制作品,以美工区为重点区。在“爸爸妈妈真好”主题活动中,我们以角色游戏区为重点区,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中材料的充实,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父母职业的辛劳,产生了关爱和感谢父母的情感。在春季的几个连续的主题活动中,以自然角为重点区。自然角里引发了幼儿观察、记录的兴趣,幼儿在种植、饲养过程中学会了关心、爱护小动物。

6. 材料投放与班级特点及当前的热点相结合。

实践证明,各类活动的开展对孩子能力、自信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开学初各班老师在征求孩子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活动计划,并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准备了投放的相关材料。各班的午睡室里摆满了孩子们带来的滑板车等赛车比赛、30米快跑比赛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中班的“故事宣讲团”活动使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每天的教学活动延伸课,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地在边看书边讲故事,使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飞行棋比赛”、“拼图比赛”也是孩子们在合作中提高了能力。

三.材料的分类和收集

1.材料的分类。

我们将投入到教学活动延伸中的材料分为三大类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成品材料以积塑、积木、穿线板、拼插板为主以及幼儿动手制作的材料。自然材料主要有石子、布、树叶、贝壳、稻草、种子、纸杯、豆类、吸管、小铁丝、毛线、木块、植物的果实、树叶等。废旧材料有各类

纸盒、饮料瓶等。

2.材料的收集制作。

途径一: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各类自然材料等。

途径二:教师引导收集。主要通过发挥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作用来实现。

途径三:制作。 一是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如手工作品、拼图等。二是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的布制作品。如点心、纸盒建筑等。三是教师制作的各类学具、教具。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1.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主题或领域的需要,来拟订区域目标并有针对地投放蕴涵教育目标的材料。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的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2.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差异避免一刀切。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也就是指材料的“细化”。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识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同时,教师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愉快地投入活动。如中班排序活动,教师可提供不同程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挑选只按一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按回形针的颜色排序。能力中等的幼儿可选按二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这样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摆弄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由于我们在每一个区角考虑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兼顾个别差异,因此每到区角活动时间,我们的孩子总能在众多的区角中找到自己发挥的场地,总会在活动过程中看到他们成功喜悦的表情。随着活动开展的层层递进,孩子们的能力水平也相应提高。

3. 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样性。

幼儿在活动中乐意选择灵巧、形象、能反复摆弄的材料。故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考虑材料的特征多提供牢固、易于变化的一物多玩的材料,投放的数量要根据幼儿活动的特点灵活而定。对于幼儿喜欢玩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的现象。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的材料可以一下子都投放出来,给幼儿大量选择的机会,有的则要按照难易分批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练习都有不同程度地进步。

4. 活动区内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以数学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为例,我们将扩展幼儿数学经验的材料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充足的、专门为幼儿接触数学而设计的教玩具。例如

数字长棒、各种图形板、分类盒、数字串珠等。二是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捡回来的树叶、花瓣、石头主题活动中带来的各类种子、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小勺等各种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计数、分类、做式样的好材料都成为了孩子探究、感知数学概念的把玩不厌的材料。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等等的天然工具。三是让孩子接触和体验成人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些这样的材料如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码、各种计时工具、计算器等等。

通过对材料投放有效性研究的初步探索,使教师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地研究探索,使材料的投放更全面、更丰富,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自主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有更多的动眼、动手、动脑的机会,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全面发展。科学适宜地投放材料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延伸的基础,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材料,创设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在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挖掘和探究,唯有如此,才能最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为儿童提供多种适宜的材料, 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皮亚杰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要使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得到发展, 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 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 能赋予环境丰富的教育内涵, 激发幼儿的内在参与兴趣, 支持幼儿新经验的建构……因此, 材料投放是关系活动区创设成败的重要环节。而如何正确认识材料, 在材料投放中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如何有效投入材料则成了长期困扰幼儿教师的难题。——幼儿园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 如何正确认识材料, 不同的材料蕴涵了教师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的材料萌发出儿童不同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行为。材料对教师来说, 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体现; 对幼儿来说, 是主动建构经验和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和桥梁。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教学活动延伸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是教学活动延伸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在教学活动延伸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然而,教学活动延伸是否发挥了它的应有作用关键在于材料,科学地进行材料投放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延伸的基础,是教师有效组织和指导的前提。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延伸开展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材料所占的重要地位,下面我就活动材料投放的多样性,注重活动材料的节俭性和实际性,安全性和美观性,活动材料提供层次性,区域互通等几方面。谈一谈在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进一步优化区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学活动延伸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并且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和通过与材料的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及同伴的充分互动中,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来获得发展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较好开展教学活动延伸关键在于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

材料是教学活动延伸的物质基础,是教育媒介,它能真实反映幼儿情况,再现幼儿生活经验,萌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行为。所谓“有效”是指科学、合理。有效的材料投放是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 为此,我园将“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作为小课题进行专项研究,以促进教师能够更合理、科学、适宜地投放区域材料,从而满足各类孩子的需要,促使其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活动区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一、我园的研究措施

1.理论学习。

通过园本教研,提高教师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有效性”的理解,梳理出“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包括哪些方面。

研究假设——

(1)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例如: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如中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了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能力的教育目标。使目标与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美工区中投放了彩泥、胶泥,各种颜色不同的纸张。

(2)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的特点相结合。如大班在科学角,投放了电线、电珠、塑料、毛线、电池、手电筒、万花筒、纸条等材料,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联系和不同,激发了幼儿探讨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

(3)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需要往往反映在游戏中。如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以角色游戏为主,中班以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开展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主要开展了科学游戏、棋类游戏等。

(4)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结合。皮亚杰提出:教师应了解儿童,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了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

2.实践行动。

带着以上问题,在园本教研中有计划地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实践,并组织现场观摩以收集案例。

3.反思调整。

结合材料投放有效性的具体案例,分析材料投放是否具有“有效性”,以及能否有效促进幼儿不同程度的发展。

4.再实践与反思。

教师通过调整投放材料,进一步观察探究并收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深入探究材料投放层次性的有效性。

二.研究成果。

(1)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

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所以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

教育目标是通过层层分解而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教师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从而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如在大班“小雨点,沙沙沙”这一主题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我们将教育目标与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阅读区中放了大量图书,里面有小雨点的各种图片,以及有关科谱图, 投放“小雨点”儿歌挂图,让幼儿寻找这三个字中有“、”的地方及其在字中分布的情况。通过启发幼儿寻找“、”的笔画,幼儿能够指出点在这几个汉字中所在的位置。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儿歌,找出翘舌音的字,再带领幼儿有节奏的诵读儿歌。尝试儿歌动作创编,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达儿歌内容。仿编儿歌,小雨点,沙沙沙,落在……。

2. 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特点相结合。

活动区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每个活动区都有一套独特的材料和活动方式,活动区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为此,教师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我们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材料,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在建构区投放各种不

同形状、颜色的大纸箱,并在建构区的分隔物上粘贴形状各异的建构图片,幼儿在搬弄、摆放、围拢、堆高的过程中,发展了小手的灵活性和空间知觉,提高了构建的能力。在美工区投放纸盒、纸杯、纸绳、纸盘、彩色纸、瓶盖、毛线、石子、小棍、果壳、彩泥等,并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在角色区里投放了摇篮、小推车、药箱、听诊器等,每个幼儿都玩的那么投入,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各个活动区投放不同的材料,更加激起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引领他们在合作中学习、探索。

3. 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

创设活动区和投放材料应从幼儿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区角内容的设计应追随幼儿的经验与发展。教师只有深入观察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才能使材料的投放更具有针对性,用材料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能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中班幼儿则可以开展一些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幼儿喜欢一些探索性强的科学游戏、具有挑战性的棋类游戏等。如在大班科学区投放了万花筒后,老师发现幼儿对万花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千奇百变的各种花纹很是好奇,手不断地转动,观察它的变化。教师及时投放多个万花筒,利于更多的幼儿观察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想办法,怎样让这么美丽的花纹留下来,应孩子的要求投放了彩色纸、笔、颜料等供幼

儿将看到的花纹画下来。当幼儿又对万花筒的花纹是如何产生的发生兴趣时,教师与孩子一起找来了不同颜色的玻璃,游戏又进入了一个高潮,花纹是怎样产生的主题探索活动生成了,幼儿开始了新的探索、新的尝试,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4. 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结合 。

按照皮亚杰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的要求。我们突出了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时,我们认真研究材料的使用和玩法,经过精心的分析、研究和考虑、分解,制定出投放材料的层次和步骤。首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然后,提供幼儿可以变换角度的斜面,幼儿可能会发现斜面的角度不同时,球运动的变化。接着提供长度不同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在此基础上提供不同的斜面,不同的球体,引导幼儿比较、发现其中的秘密。在泥塑区,我们先投放彩泥,当幼儿逐渐掌握了搓、团、压、分泥的技能后,对一些泥工工具、豆子、小棍等辅助材料有了需求,于是教师与孩子一起准备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并且根据不同孩子的需要投放了羽毛、玻璃瓶、纸盘等。

5. 材料投放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新课程的实施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的,特别强调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创设能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需要的教育性环境是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新课程每个主题目标、内容后面都对环境创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特别是活动区的设置、材料的投放的要求更具体全面,可见教学

活动延伸中材料的投放是主题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我们都注重调整教学活动延伸的内容和投放材料,并设置重点区。如在“绿色家园”主题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大量废旧材料及废旧材料制作品,以美工区为重点区。在“爸爸妈妈真好”主题活动中,我们以角色游戏区为重点区,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中材料的充实,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父母职业的辛劳,产生了关爱和感谢父母的情感。在春季的几个连续的主题活动中,以自然角为重点区。自然角里引发了幼儿观察、记录的兴趣,幼儿在种植、饲养过程中学会了关心、爱护小动物。

6. 材料投放与班级特点及当前的热点相结合。

实践证明,各类活动的开展对孩子能力、自信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开学初各班老师在征求孩子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活动计划,并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准备了投放的相关材料。各班的午睡室里摆满了孩子们带来的滑板车等赛车比赛、30米快跑比赛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中班的“故事宣讲团”活动使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每天的教学活动延伸课,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地在边看书边讲故事,使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飞行棋比赛”、“拼图比赛”也是孩子们在合作中提高了能力。

三.材料的分类和收集

1.材料的分类。

我们将投入到教学活动延伸中的材料分为三大类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成品材料以积塑、积木、穿线板、拼插板为主以及幼儿动手制作的材料。自然材料主要有石子、布、树叶、贝壳、稻草、种子、纸杯、豆类、吸管、小铁丝、毛线、木块、植物的果实、树叶等。废旧材料有各类

纸盒、饮料瓶等。

2.材料的收集制作。

途径一: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各类自然材料等。

途径二:教师引导收集。主要通过发挥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作用来实现。

途径三:制作。 一是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如手工作品、拼图等。二是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的布制作品。如点心、纸盒建筑等。三是教师制作的各类学具、教具。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1.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主题或领域的需要,来拟订区域目标并有针对地投放蕴涵教育目标的材料。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的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2.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差异避免一刀切。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也就是指材料的“细化”。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识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同时,教师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愉快地投入活动。如中班排序活动,教师可提供不同程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挑选只按一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按回形针的颜色排序。能力中等的幼儿可选按二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这样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摆弄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由于我们在每一个区角考虑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兼顾个别差异,因此每到区角活动时间,我们的孩子总能在众多的区角中找到自己发挥的场地,总会在活动过程中看到他们成功喜悦的表情。随着活动开展的层层递进,孩子们的能力水平也相应提高。

3. 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样性。

幼儿在活动中乐意选择灵巧、形象、能反复摆弄的材料。故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考虑材料的特征多提供牢固、易于变化的一物多玩的材料,投放的数量要根据幼儿活动的特点灵活而定。对于幼儿喜欢玩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的现象。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的材料可以一下子都投放出来,给幼儿大量选择的机会,有的则要按照难易分批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练习都有不同程度地进步。

4. 活动区内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以数学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为例,我们将扩展幼儿数学经验的材料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充足的、专门为幼儿接触数学而设计的教玩具。例如

数字长棒、各种图形板、分类盒、数字串珠等。二是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捡回来的树叶、花瓣、石头主题活动中带来的各类种子、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小勺等各种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计数、分类、做式样的好材料都成为了孩子探究、感知数学概念的把玩不厌的材料。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等等的天然工具。三是让孩子接触和体验成人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些这样的材料如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码、各种计时工具、计算器等等。

通过对材料投放有效性研究的初步探索,使教师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地研究探索,使材料的投放更全面、更丰富,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自主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有更多的动眼、动手、动脑的机会,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全面发展。科学适宜地投放材料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延伸的基础,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材料,创设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在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挖掘和探究,唯有如此,才能最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相关文章

  • 试论幼儿园如何开展区域活动
  • 试论幼儿园如何开展区域活动 作者:姚笑妍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44期 作者简介:姚笑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摘 要:幼儿园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 ...查看


  • 试论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_周圆
  • JOURNALOFEDUCATIONALDEVELOPMENT 2015年3月下半月 试论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 周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圆黄胜 558000) 教育科学系,贵州都匀 摘要:文章提出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幼儿建构知识.形成经验 ...查看


  •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摘要]:活动区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载体,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区域活动真正意义上成为促使每一个幼儿在已有经验.原有水平上有不同程度成长的一个 ...查看


  •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研究
  •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研究 撰写人:曹晶 内容摘要: 幼儿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在幼儿动作发展和思维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来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在二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中,其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占幼儿户外活动时间的一半,如何让孩子在这段时间中得以充 ...查看


  • 浅谈幼儿园如何开展区域活动.新主题
  • 浅谈幼儿园如何开展区域活动 作者:东山县实验幼儿园 林韵丽 发表时间:2010-6-30 8:42:35 来源:东山县教育网 访问次数:2823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幼儿园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使得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更加充足,教育形式趋于 ...查看


  • 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
  • 摘要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 ...查看


  • 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 庄宏玲
  •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 作者:庄宏玲 来源: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幼儿园 [摘 要]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发展,教师除了需要关注材料的投放之外,还应加强对其环境创设质量的思考.区域活动不仅为幼儿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而且是幼儿习 ...查看


  • 浅议区域活动的现状和指导策略
  • 浅议区域活动的现状和指导策略 目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 ----------II 引 言 ----------III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概述 (一)区域活动的概念 (二)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二.幼儿园区域 ...查看


  • 生态化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
  • 生态化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 区域材料的投放市生态式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是区域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而有意义.有趣而又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材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