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使教师教有主导,教有指向,教有成效。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生物学课程是高中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而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情况和实验教学是否发挥本身作用, 浅谈在生物新课标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认识。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生物新课标》)已相继公布,2004年9月将在若干实验区正式开始实验。《方案》涉及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诸方面的改革,《高中生物新课标》力图在生物学课程中体现这些改革的要求,于是与我们习惯了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有显著的差别,引起了我们重视
1 高中生物新课标课程结构简述
《方案》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组成,图示如下:
8个学习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生物属于科学领域,科学领域中还有物理、化学和地理的一部分。因此生物课程是科学课程。
对应上述结构层次,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可图示如下:
还要说明的是课程的修习将实行学分制管理。必修模块是确保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选修模块是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中进一步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需要(选修又分成Ⅰ和Ⅱ,Ⅰ是国家规定的,Ⅱ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无论必修或选修,每一模块的学习并通过考核。这是我国高中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划时代的进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连同必修模块一起,从课程结构上保证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模块设计
《方案》对模块有清晰的表述:“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案提出要求和建设。”
看来清晰,但要落实到生物学课程的模块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并非易事。我们已经习惯了高中生物学课程,无论我国还是多数国家,基本上是不同形式或有不同重点(如美国BSCS的不同版本)的《普通生物学》,一本书,概而全。当然,在有些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比较宽松,可以在一本书中,多教或少教某部分的内容。以模块方式构建高中生物学课程的为数不多。这就是说,可参考的不多,必须创新,而创新不只是难,还有风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须“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至少必须解决以下的问题:
·以科目内容为基础,根据生物科学素养的社会需求和生物学科发展的现状,将内容分化为若干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模块。
·以模块组织课程内容时,既要确保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基础内容, 又要反映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中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最密切的方面以及某些“生长点”。
·模块的选择和厘定,要区分哪些是共同基础,哪些是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个性差异。 共同基础不可太宽或太窄,多样化也不可太杂或太碎,不可变成“课程超市”。
·还需考虑我国教师队伍的适应状况;各学校课程资源的状况;高考考试组织和实施的难易程度……
最终诞生了现在的3个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与环境”; 3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高中生物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必修模块、选修模块设计的依据和它们的教育价值,还有在实施中两者的关系,有简明的表述:
1)“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生物科学的内容浩如烟海,若提出这要增加,那要补充,都是有道理的。但对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适切性而言;对于浩浩荡荡、激越飞腾的生物科学发展而言,这样的精心遴选,更是有道理的。另外,3个模块相对独立,又以“生命系统”而整合。
2)“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拓展”、“增进”、“提高”,是分别针对3个不同选修模块的教育价值和对应的学生群而言的,使选修模块内容的总体,涵盖面较宽,又避免了专业化的倾向。“学生在学习了生物1的内容之后,既可以先学习生物2的内容,也可以先学习生物3的内容。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反映了模块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
3 新课程结构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新的课程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此次提出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为了更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体现,同时也必定要引起课程管理、实施、评价诸方面的变革。对学校和教师来说,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未雨绸缪,不妨作一些预测和展望。
l)从课程结构的总体设计来看,高中生物课程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同属科学领域,而且在必修部分的学分分配上和理、化、地等同。这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科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重理化、轻生地的状况的改变,使生物科学教育恢复应有的地位和尊严;另一方面对生物学教师发出的明确信息是:你是一名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按照科学课程的教育规律来组织教学。
2)现在由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组成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前进了一大块。例如,我们从来没有分别用36学时来学习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控这样的核心内容。学时增加,内容集中,其深广度可想而知。又例如,过去的选修课也有几大生物工程,但没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这样的内容,新课程作了全面的扩增。这样,一方面将能提高高中生物学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尽管高中仍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但若一门课程人为地降低难度、宽度,既影响它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作用,也波及本课程的地位,这方面是有历史教训的。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为深、广度提高了的课程的教学作好准备了吗?如果学生因你的教学而没有兴趣;不能化难为易;对他的人生选择和规划起不到积极的作用,那么,精心设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将付诸东流。
3)《方案》指出要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这就意味着3个必修模块应在高一年级修完,比之过去,降低了年级,学生相关的数、理、化基础不足,教学的难度又增加了。另外,选修原则上在必修之后,这就意味着,如若你教不好必修,还有几多学生来选修生物学课程呢?学生的兴趣,专业和职业的选择,常常受教师教学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方案》还指出:“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你的岗位上,在各学科的竞争中间,你有多少胜算?
4)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将难以实施新的课程。尤其是作为科学教育领域的生物学课程,需要动手动脑去“做科学”;需要把课堂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相融通;需要教学过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施生动活泼的教学。凡此种种,要求我们积极投身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4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1 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另一个需要认清的问题是部分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 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3 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出给学生这样一道题:如何测定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学生经过思考,也许会想到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测定细胞液浓度。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 重视生物课堂中的实验教学
在生物课堂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法”的实验方法、“自然考察法”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生物学方法,实验技巧等。
5 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
5 新课标对教学准备的要求
1 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是我们设计的“细胞增殖”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的部分片断。如:
(1)从细胞变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
(2)情景铺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
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2 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① “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 ②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3 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但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4 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
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5 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当本节课结束时,对本节的内容进行总结,这样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本节重点的内容。
在新课标的发展下,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结构,来之不易,其实施,任重而道远。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未有穷期。
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使教师教有主导,教有指向,教有成效。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生物学课程是高中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而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情况和实验教学是否发挥本身作用, 浅谈在生物新课标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认识。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生物新课标》)已相继公布,2004年9月将在若干实验区正式开始实验。《方案》涉及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诸方面的改革,《高中生物新课标》力图在生物学课程中体现这些改革的要求,于是与我们习惯了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有显著的差别,引起了我们重视
1 高中生物新课标课程结构简述
《方案》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组成,图示如下:
8个学习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生物属于科学领域,科学领域中还有物理、化学和地理的一部分。因此生物课程是科学课程。
对应上述结构层次,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可图示如下:
还要说明的是课程的修习将实行学分制管理。必修模块是确保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选修模块是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中进一步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需要(选修又分成Ⅰ和Ⅱ,Ⅰ是国家规定的,Ⅱ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无论必修或选修,每一模块的学习并通过考核。这是我国高中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划时代的进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连同必修模块一起,从课程结构上保证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模块设计
《方案》对模块有清晰的表述:“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案提出要求和建设。”
看来清晰,但要落实到生物学课程的模块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并非易事。我们已经习惯了高中生物学课程,无论我国还是多数国家,基本上是不同形式或有不同重点(如美国BSCS的不同版本)的《普通生物学》,一本书,概而全。当然,在有些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比较宽松,可以在一本书中,多教或少教某部分的内容。以模块方式构建高中生物学课程的为数不多。这就是说,可参考的不多,必须创新,而创新不只是难,还有风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须“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至少必须解决以下的问题:
·以科目内容为基础,根据生物科学素养的社会需求和生物学科发展的现状,将内容分化为若干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模块。
·以模块组织课程内容时,既要确保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基础内容, 又要反映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中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最密切的方面以及某些“生长点”。
·模块的选择和厘定,要区分哪些是共同基础,哪些是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个性差异。 共同基础不可太宽或太窄,多样化也不可太杂或太碎,不可变成“课程超市”。
·还需考虑我国教师队伍的适应状况;各学校课程资源的状况;高考考试组织和实施的难易程度……
最终诞生了现在的3个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与环境”; 3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高中生物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必修模块、选修模块设计的依据和它们的教育价值,还有在实施中两者的关系,有简明的表述:
1)“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生物科学的内容浩如烟海,若提出这要增加,那要补充,都是有道理的。但对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适切性而言;对于浩浩荡荡、激越飞腾的生物科学发展而言,这样的精心遴选,更是有道理的。另外,3个模块相对独立,又以“生命系统”而整合。
2)“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拓展”、“增进”、“提高”,是分别针对3个不同选修模块的教育价值和对应的学生群而言的,使选修模块内容的总体,涵盖面较宽,又避免了专业化的倾向。“学生在学习了生物1的内容之后,既可以先学习生物2的内容,也可以先学习生物3的内容。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反映了模块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
3 新课程结构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新的课程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此次提出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为了更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体现,同时也必定要引起课程管理、实施、评价诸方面的变革。对学校和教师来说,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未雨绸缪,不妨作一些预测和展望。
l)从课程结构的总体设计来看,高中生物课程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同属科学领域,而且在必修部分的学分分配上和理、化、地等同。这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科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重理化、轻生地的状况的改变,使生物科学教育恢复应有的地位和尊严;另一方面对生物学教师发出的明确信息是:你是一名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按照科学课程的教育规律来组织教学。
2)现在由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组成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前进了一大块。例如,我们从来没有分别用36学时来学习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控这样的核心内容。学时增加,内容集中,其深广度可想而知。又例如,过去的选修课也有几大生物工程,但没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这样的内容,新课程作了全面的扩增。这样,一方面将能提高高中生物学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尽管高中仍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但若一门课程人为地降低难度、宽度,既影响它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作用,也波及本课程的地位,这方面是有历史教训的。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为深、广度提高了的课程的教学作好准备了吗?如果学生因你的教学而没有兴趣;不能化难为易;对他的人生选择和规划起不到积极的作用,那么,精心设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将付诸东流。
3)《方案》指出要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这就意味着3个必修模块应在高一年级修完,比之过去,降低了年级,学生相关的数、理、化基础不足,教学的难度又增加了。另外,选修原则上在必修之后,这就意味着,如若你教不好必修,还有几多学生来选修生物学课程呢?学生的兴趣,专业和职业的选择,常常受教师教学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方案》还指出:“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你的岗位上,在各学科的竞争中间,你有多少胜算?
4)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将难以实施新的课程。尤其是作为科学教育领域的生物学课程,需要动手动脑去“做科学”;需要把课堂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相融通;需要教学过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施生动活泼的教学。凡此种种,要求我们积极投身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4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1 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另一个需要认清的问题是部分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 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3 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出给学生这样一道题:如何测定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学生经过思考,也许会想到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测定细胞液浓度。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 重视生物课堂中的实验教学
在生物课堂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法”的实验方法、“自然考察法”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生物学方法,实验技巧等。
5 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
5 新课标对教学准备的要求
1 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是我们设计的“细胞增殖”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的部分片断。如:
(1)从细胞变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
(2)情景铺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
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2 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① “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 ②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3 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但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4 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
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5 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当本节课结束时,对本节的内容进行总结,这样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本节重点的内容。
在新课标的发展下,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结构,来之不易,其实施,任重而道远。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未有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