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系统构成及运行环境分析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构成及运行环境分析 作者:周薇

来源:《编辑之友》2013年第04期

摘要: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包含网民、政府与执政党、网络平台及信息四大构成要素,形成信息输入、转化、输出及反馈的系统性运行,其运行环境受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一系统的运行当前尚不够成熟,亟待进一步推进。

关键词:

网络 政治参与 系统

飞速产生、发展的为人类政治、社会带来新的传播平台,随着这一进程的迅速演进,网络政治参与系统已逐步成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对社会、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带来对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操作的探索。当下网络政治参与系统提供来自中国现实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中各种信息的传播、转化与反馈,网络政治参与系统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子系统,既受整个民主政治发展大环境的规范,同时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和影响力逐渐改变着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态。这一系统的构成要素、运行环境为其运行提供基础性元素,而其良性、有序运行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助力。

一、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构成要素

(一)网民 、政府和执政党

1. 网民。网民概念使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定义:网民是过去半年使用过互联网的6 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1]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系统构成要素之一的网民,是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系统运作的关键要素。中国网民的主要年龄阶层为20世纪70、80和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

2. 政府、执政党。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政府是公共管理者和公权力的执行者,二者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系统中政治信息输出后主要的接受者、监督者和反馈对象出现,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将二者归为同类要素。

(二)信息与网络

1. 信息。一般来说,与信息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概念包括约束、沟通、控制、数据、形式、指令、知识、含义、精神刺激、模式、感知及表达。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主要指人们通过网络传播的,以各类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符号形式为载体的数据、知识等。网络政治参与过程实质上是政治信息传播和交流并反馈及产生影响的过程。

2. 网络。网络,如国与国之间称为“国际”一般,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联成的庞大网络,可译为“网际”,又音译“因特网”,是指在ARPA 网基础上发展的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现今网络已深刻地影响着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快速技术创新为推动,不断改变着人类传统观念中对于信息传播的理解。

二、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基本结构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运行主要通过网络政治参与中信息的输入、转化、输出与反馈来实现,其结构与功能通过要素之间的互动来实现。

在这一系统中,政治参与系统的4要素:网民、政府和执政党、信息、网络共同促成其运作。网民通过网络实现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并获得积极或消极反馈。政府和执政党通过系统运行所反馈的信息来制订应对措施,改进自身管理、治理的方式。网民与政府、执政党之间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这一系统中,网络是信息传递的软、硬件平台,网民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处理者,同时也接受反馈,政府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并且也接受反馈,因此网民和政府、执政党分别是多重身份的集合。

三、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运作环境

正如马丁·海根在《电子民主和政治体制》之中考察了美国、英国和德国三国不同的政治体制、价值观等对网络技术在政治空间中运用的模式产生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一样,网络技术的运用效能和领域取决于其项目推动者的价值观和预期。[2]不同经济发展程度、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环境、主流价值观、国家国际地位乃至所处国际环境等,对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发展和运作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当下的中国,这一结论同样适用。

(一)经济、科技环境

1. 科技发展提供发展平台。21世纪最初几年,基于网络的信息传递方式日新月异,从最初的静态信息发布型,到目前的互动交流型,网络各种新的技术在不断地被应用到人类社会发展中。在网络的起步阶段,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最初的网络泡沫之后,网络开始真正深刻地改变着整个全球经济的面貌。从社会发展、政治进步的角度看,网络所带来的震荡几乎是颠覆性的。技术进步在网络科技发展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同样适用于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轨道上的中国。

2. 经济发展支持网络接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攀升,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都为网民大量出现,进而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运行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构成及运行环境分析 作者:周薇

来源:《编辑之友》2013年第04期

摘要: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包含网民、政府与执政党、网络平台及信息四大构成要素,形成信息输入、转化、输出及反馈的系统性运行,其运行环境受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一系统的运行当前尚不够成熟,亟待进一步推进。

关键词:

网络 政治参与 系统

飞速产生、发展的为人类政治、社会带来新的传播平台,随着这一进程的迅速演进,网络政治参与系统已逐步成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对社会、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带来对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操作的探索。当下网络政治参与系统提供来自中国现实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中各种信息的传播、转化与反馈,网络政治参与系统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子系统,既受整个民主政治发展大环境的规范,同时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和影响力逐渐改变着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态。这一系统的构成要素、运行环境为其运行提供基础性元素,而其良性、有序运行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助力。

一、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构成要素

(一)网民 、政府和执政党

1. 网民。网民概念使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定义:网民是过去半年使用过互联网的6 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1]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系统构成要素之一的网民,是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系统运作的关键要素。中国网民的主要年龄阶层为20世纪70、80和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

2. 政府、执政党。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政府是公共管理者和公权力的执行者,二者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系统中政治信息输出后主要的接受者、监督者和反馈对象出现,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将二者归为同类要素。

(二)信息与网络

1. 信息。一般来说,与信息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概念包括约束、沟通、控制、数据、形式、指令、知识、含义、精神刺激、模式、感知及表达。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主要指人们通过网络传播的,以各类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符号形式为载体的数据、知识等。网络政治参与过程实质上是政治信息传播和交流并反馈及产生影响的过程。

2. 网络。网络,如国与国之间称为“国际”一般,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联成的庞大网络,可译为“网际”,又音译“因特网”,是指在ARPA 网基础上发展的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现今网络已深刻地影响着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快速技术创新为推动,不断改变着人类传统观念中对于信息传播的理解。

二、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基本结构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运行主要通过网络政治参与中信息的输入、转化、输出与反馈来实现,其结构与功能通过要素之间的互动来实现。

在这一系统中,政治参与系统的4要素:网民、政府和执政党、信息、网络共同促成其运作。网民通过网络实现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并获得积极或消极反馈。政府和执政党通过系统运行所反馈的信息来制订应对措施,改进自身管理、治理的方式。网民与政府、执政党之间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这一系统中,网络是信息传递的软、硬件平台,网民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处理者,同时也接受反馈,政府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并且也接受反馈,因此网民和政府、执政党分别是多重身份的集合。

三、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运作环境

正如马丁·海根在《电子民主和政治体制》之中考察了美国、英国和德国三国不同的政治体制、价值观等对网络技术在政治空间中运用的模式产生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一样,网络技术的运用效能和领域取决于其项目推动者的价值观和预期。[2]不同经济发展程度、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环境、主流价值观、国家国际地位乃至所处国际环境等,对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发展和运作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当下的中国,这一结论同样适用。

(一)经济、科技环境

1. 科技发展提供发展平台。21世纪最初几年,基于网络的信息传递方式日新月异,从最初的静态信息发布型,到目前的互动交流型,网络各种新的技术在不断地被应用到人类社会发展中。在网络的起步阶段,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最初的网络泡沫之后,网络开始真正深刻地改变着整个全球经济的面貌。从社会发展、政治进步的角度看,网络所带来的震荡几乎是颠覆性的。技术进步在网络科技发展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同样适用于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轨道上的中国。

2. 经济发展支持网络接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攀升,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都为网民大量出现,进而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运行


相关文章

  • 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制度基础_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_余敏江
  • 2013年第2期(总第171期)理 论 探 讨 THEORETICALINVESTIGATIONNo.2,2013General.No.171 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制度基础 ---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 余 敏 江 (苏州大学政治 ...查看


  • 城市管理学_网络考核_不定项选择题_题库4
  • 1. (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 第一次 B. 第五次 C. 第三次 D. 第四次 2. 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 )为主. A. 军事功能 B. 社会功能 C. 政治功能 D. 文化功能 3. ...查看


  • 公共政策学2011
  • 公共政策学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1﹑政策研究的内涵: 1)﹑研究的主体是学朮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 ...查看


  • 城市管理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市政: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2.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 ...查看


  • 电子商务学生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
  • 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学啥呢?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是啥呀?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素养,能够适应企业文化,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具备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网络应用技术,具备网络商务运营的实践技能力, ...查看


  • 0105072网络组织的复杂性研究
  • 以知识铺就成功之道,用智慧编织美好人生 网络组织的复杂性研究 林润辉*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现代管理研究所,300071) 摘要 网络组织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经济和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的组织 模式,是一个伴随环境演进的复杂系统.本文在分析 ...查看


  •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涵义.特征和构成
  • 作者:张锐昕杨国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01期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全面展开及其功能内容开发的逐步深化,电子政府构建对政府管理变迁的依赖与日俱增,相应的需求也变得更趋复杂化和多样化.然而,无论需求如何复 ...查看


  • 青年文化与青年政治社会化
  • 作者:朱飞 中国青年研究 2003年04期 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力量.这种力量优越于外在的约束机制,更具有持久性.深刻性.它塑造个体的社会人格,树立个体的社会理想,培养个体的社会意识,明确个体的社会角色,从而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一定的文化涵养和底 ...查看


  • 交通运输工程学
  • 交通运输工程学笔记 9月5日陈小鸿 我国运输基础设施现状(2007)  铁路营业里程7.77万公里,"八纵八横"铁路网      公路通车里程358.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万公里 内河通航里程12.35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