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 尽人事
——读孟非《随遇而安》
赵元
空暇,把现在声名鹊起的的“非常勿扰”的节目主持人孟非的著作《随遇而安》通读了一遍,行文讲述很从容,文章内容完全没有他主持节目的热烈、亢奋,都是些无关风月,无伤大雅的心路历程,整本书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容回顾,四十年来,人间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的面对每一次改变。
一、 出生地和身边的长辈对孟非童年的影响
孟非出生在“雾都”重庆,生活了十二年,来到南京,从他通俗的语言中处处表现他对生活过的重庆有着强烈的感情,无邪和无忧的童年是在那里度过的,并以出生在重庆为荣,从很多电影片中都能了解到重庆这座城市,可是这浓烈的感情并不能从他的语言中去深切感受,而是通过他对重庆的介绍加深了重庆这一城市的印象,倒是从他成名后返乡时周边认识的人对他的态度上去感受重庆这座城市与他的感情。孟非受家庭影响比较深的父母之间长期的冷战最终导致离婚以及双亲两家的阶级意识的冲突,我想这使他的文笔缺少感情的流露,更多的是一种概括的叙述,无涉是非。孟非的在校期间并不是光彩熠熠,深受所有老师的赏识,一帆风顺的,据他自己介绍小学期间尚可,中学期间因为数理化成绩很不理想,而使高考失败,无缘大学梦,这使他的人生跌至谷底,因此颓废,因此结交些不良的小混混,
至今想起他也会感到不堪回首。从他的文字中并没有自怨自艾、怨愤之类的,而是对某些教过的老师本人有抵触感,但他并没有将这种抵触化为行动,而是找回本我,顺应自然,知天命。南京和重庆这两个他生活的城市不同的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孟非,使他惆怅,使他不适应,使他学会如何去融合。
二、 成名虽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孟非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
在遭遇高考失败后,孟非成了社会闲散人员,后来在广电系统本部的印刷厂安顿下来,印刷厂的工作,噪声大、环境差,又苦又脏,孟非从命的在那儿干了起来,纸张的更换、卸纸,一点一滴做起,期间感受这淳朴的劳动人民的友爱,也深切地感受到了阶级差别,后来因工伤被克扣工资而与领导发生争执离开了干了一年的印刷厂。由于父母都在电台工作,被母亲安排在了电台干临时工,从此走上了电视不归路,从打杂,摄像,剪辑,写稿,制片,主持,除了领导岗位,几乎都干了一遍。孟非虽说理科不好,但文科还是呱呱叫,尤其记忆力特别的好,写评论稿总是写到深夜,加上他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剪辑拍摄的片子获得领导好评,因此一发不可收拾,经他抓拍评论的片子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给了他前进的动力,使他有了后来的“非诚勿扰”。
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路上,在成长
工作需要,拍摄“西域风情”纪录片,孟非来到新疆并爱上了新疆,先后又去了希腊、德国、以色列。在新疆,留下了他的足迹。浓烈的伊力特酒、香甜的瓜果、黄昏清真寺里传来洪亮的祈祷,穿着丝
绸跳着舞蹈的美丽的“古丽”们,弹着热瓦普的维吾尔族老大爷,在记忆里,从来不曾模糊。浮光掠影的了解了希腊的罢工,事先都要写罢工申请,人民行使着自己的权利,感受着希腊的民主。德国人的行事严谨规矩以及以色列的所见所闻。
四十不惑,看了孟非写的心路历程,我想在有限的岁月里,我们多少要有点知天命、尽人事的心态,不争高下,只争朝夕!
知天命 尽人事 ——读孟非《随遇而安》
赵元
知天命 尽人事
——读孟非《随遇而安》
赵元
空暇,把现在声名鹊起的的“非常勿扰”的节目主持人孟非的著作《随遇而安》通读了一遍,行文讲述很从容,文章内容完全没有他主持节目的热烈、亢奋,都是些无关风月,无伤大雅的心路历程,整本书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容回顾,四十年来,人间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的面对每一次改变。
一、 出生地和身边的长辈对孟非童年的影响
孟非出生在“雾都”重庆,生活了十二年,来到南京,从他通俗的语言中处处表现他对生活过的重庆有着强烈的感情,无邪和无忧的童年是在那里度过的,并以出生在重庆为荣,从很多电影片中都能了解到重庆这座城市,可是这浓烈的感情并不能从他的语言中去深切感受,而是通过他对重庆的介绍加深了重庆这一城市的印象,倒是从他成名后返乡时周边认识的人对他的态度上去感受重庆这座城市与他的感情。孟非受家庭影响比较深的父母之间长期的冷战最终导致离婚以及双亲两家的阶级意识的冲突,我想这使他的文笔缺少感情的流露,更多的是一种概括的叙述,无涉是非。孟非的在校期间并不是光彩熠熠,深受所有老师的赏识,一帆风顺的,据他自己介绍小学期间尚可,中学期间因为数理化成绩很不理想,而使高考失败,无缘大学梦,这使他的人生跌至谷底,因此颓废,因此结交些不良的小混混,
至今想起他也会感到不堪回首。从他的文字中并没有自怨自艾、怨愤之类的,而是对某些教过的老师本人有抵触感,但他并没有将这种抵触化为行动,而是找回本我,顺应自然,知天命。南京和重庆这两个他生活的城市不同的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孟非,使他惆怅,使他不适应,使他学会如何去融合。
二、 成名虽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孟非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
在遭遇高考失败后,孟非成了社会闲散人员,后来在广电系统本部的印刷厂安顿下来,印刷厂的工作,噪声大、环境差,又苦又脏,孟非从命的在那儿干了起来,纸张的更换、卸纸,一点一滴做起,期间感受这淳朴的劳动人民的友爱,也深切地感受到了阶级差别,后来因工伤被克扣工资而与领导发生争执离开了干了一年的印刷厂。由于父母都在电台工作,被母亲安排在了电台干临时工,从此走上了电视不归路,从打杂,摄像,剪辑,写稿,制片,主持,除了领导岗位,几乎都干了一遍。孟非虽说理科不好,但文科还是呱呱叫,尤其记忆力特别的好,写评论稿总是写到深夜,加上他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剪辑拍摄的片子获得领导好评,因此一发不可收拾,经他抓拍评论的片子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给了他前进的动力,使他有了后来的“非诚勿扰”。
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路上,在成长
工作需要,拍摄“西域风情”纪录片,孟非来到新疆并爱上了新疆,先后又去了希腊、德国、以色列。在新疆,留下了他的足迹。浓烈的伊力特酒、香甜的瓜果、黄昏清真寺里传来洪亮的祈祷,穿着丝
绸跳着舞蹈的美丽的“古丽”们,弹着热瓦普的维吾尔族老大爷,在记忆里,从来不曾模糊。浮光掠影的了解了希腊的罢工,事先都要写罢工申请,人民行使着自己的权利,感受着希腊的民主。德国人的行事严谨规矩以及以色列的所见所闻。
四十不惑,看了孟非写的心路历程,我想在有限的岁月里,我们多少要有点知天命、尽人事的心态,不争高下,只争朝夕!
知天命 尽人事 ——读孟非《随遇而安》
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