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诗人之达者”(《旧唐书》),诗人将近体诗的声律引入古体诗中,是唐代都督府之一,正衬托出诗人勇往直前的豪气和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开朗豁达,另外《塞上听吹笛》没有半点通常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忧伤哀怨,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呈宇文判官》)高仙芝好象并不怎么欣赏这位十分自负的诗人,不难感受到诗人的英风豪气,“斗酒相逢须醉倒”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豪放,诗人以奇特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八月飞雪的奇异景观,在诗人眼
——《巴陵送李十二》
王昌龄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七绝,明王世贞说:“七言绝句,王江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胡震亨《唐音癸签》引)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李作故极自然,王亦和婉中浑成,尽谢炉锤之迹;王作故极自在,李亦飘翔闲雅,绝无叫噪之风,故难优劣。然李词或太露,王语或过流,亦不得护其短也。”
第二节 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是边塞诗派的两位代表作家,他们两人在生前就被同辈并称,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后世的诗论家更是常将他们并提,如宋代的严羽便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金元的诗论家陈绎曾认为“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胡震亨《唐音癸签》引)清王士禛(王渔洋)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由于两人的诗歌题材都以边塞为主,诗歌风格以悲壮著称,诗歌成就又不相上下,所以我们把二人放在一起分析,这样便于看出他们诗风的异同。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之前他的行踪很难确定,二十岁那年他自我感觉良好,这个冒冒失失的青年就一个人跑到京城长安碰运气,他满以为唐玄宗会对他另眼相看,哪知到长安后连看一眼圣颜的机会都没有,而皇上根本不知道天下有个叫高适的愣头青,于是他大发了一通牢骚离开了长安: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五侯相逢大道边,美人弦管争留连。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灵台私自怜。
第一次在长安碰了一鼻子灰后,年轻气盛又死爱面子的高适非常难堪,“许国未成名,还家有惭色”(《酬庞十兵曹》),他觉得没有脸回到河北见家乡父老,于是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浪游了近十年,开元十九年曾北上蓟门,很长时间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狂放生活。开元二十三年他又去长安闯荡了一次,结果仍然是垂头丧气而归。天宝三载到五载是他浪游最为快乐的日子。天宝三载他白被唐玄宗赐金打发出了朝廷,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一起去河南、河北和山东一带采仙草、炼仙丹和找仙人,半道又遇上高适,杜甫在《遣怀》等诗篇中描写当时的情景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四十六岁那年因人举荐应试中“有道科”,授汴州封丘县尉。心高志大的高适从没有想到要做低微的县尉,更没有想到处理政事还不如老于世故的黠吏会看风使舵,大发“揣摩惭黠吏”的感叹(《封丘作》),三年以后像陶渊明一样写了一首《封丘县》就弃官了: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那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吏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皆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不过他并没有真的像陶渊明那样挂冠归田,他弃官后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从此他才平步青云,由一个流浪儿位至公卿,史书上说他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旧唐书》)。
高适现存诗二百四十多首,题材涉及边塞、咏史、纪游、感怀、应酬等,但真正能代表他创作水平和艺术个性的是他的边塞诗。他几次去边塞既受“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的功名心的驱使,也受“人生穷达未可知”冒险精神的激励,当然也有立志使“边庭绝刁斗,
战地成渔樵”的愿望,所以他在边塞诗里常常抒发建功立业的壮怀,安邦定国的理想,讴歌对外战争的胜利,赞美将士的尚武精神,也揭露将领不恤士卒和荒淫失职导致战争的惨败。《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他的《燕歌行》最为人称道。诗写了从出征到战败及战败的原因、败后的惨况这一全过程,从出征的阵容、战争的激烈、战士的英勇到战争的惨败、将领的荒淫、两地的思念、对和平的向往,它是对边塞战争全方位的透视,其主旨是讽刺将腐败轻敌,对士兵的命运寄予了深厚的同情。诗歌时而雄壮,时而哀怨,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格调悲壮苍凉。诗人将近体诗的声律引入古体诗中,散行中时间对偶句,结构上收敛凝聚全诗,内容上则成为一篇之警策,用韵则平仄互换,通过音调的抑扬抗坠来表现情绪的波澜起伏,因而全诗既一气贯注又跌宕多姿。宋育仁说:“高适其源出于左太冲,才力纵横,意态雄杰,??七言与岑一骨,苍放音多排 骋妍,自然沉郁,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数法门,当为七言不祧之祖。”(《三唐诗品》)《燕歌行》很典型地体现了他雄浑悲壮的风格。
他的近体诗不如古体诗写得好,可《送李侍御赴安西》被明许学夷定为唐五言律的压卷:
行子对飞蓬,多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起宝刀雄。
清周珽 :“不事刻画,精杆奇特。一篇大旨,全在次二语。总以立功期侍御也。五六顶'功名万里外’言,末联顶'心事一杯中’言,见赴远志气,不可以离别自阻其雄焉。”(《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清黄叔灿:“'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读之令人魂断。'虏障’句是回首,故接'离魂’、'惆怅’。'看取宝刀雄’正收,应上'功名万里外’意也。诗有豪气。”(《唐诗笺注》)
他的《营州歌》写边塞的民俗和边民的精神风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朝阳县,是唐代都督府之一,此诗通过胡汉杂居地区青年的一个生活片段,既反映了边民的精神风貌,也赞美了他们勇猛粗犷的气慨。
他的绝句《别董大二首》之二也广为传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的沙漠,大雪纷纷的寒冬,正衬托出诗人勇往直前的豪气和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开朗豁达。另外《塞上听吹笛》没有半点通常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忧伤哀怨,思乡却不感伤,情调乐观开朗: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戊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生于716年,卒于770年。先世本居河南南阳,梁朝举家迁至湖北江陵。现在有的书上称他为南阳人,是指其郡望,有的书上称他为江陵人,是指其籍贯,他出生在仙州(今河南),小时在河南嵩山一带长大。他出生在唐朝一个显贵家庭,他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长倩、堂伯父羲三人都官至宰相。岑羲在岑参出生前二年得罪伏诛,从此家道衰落。他在《感旧赋》的序中说:“参,相门子。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尝自谓曰:云霄坐致,青紫俯拾。金尽裘弊,蹇而无成,岂命之过欤?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二十岁那年他去长安向皇帝献书,天宝三载一举中进士第,但只授了一个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微职,职责是保管兵库中的武器,这对他那强烈的功名心来说是一种嘲弄。他希望重振家庭昔时的荣声,可在官场上老是混得不得意,三十五岁以前他的感情一起比较压抑。天宝八
载他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赴安西(今新疆库车),想在边塞开拓自己的前程,投笔从戎时的心情非常昂扬:“万里奉王事,一生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呈宇文判官》)高仙芝好象并不怎么欣赏这位十分自负的诗人,始终没有给予他急切盼望的官职,在《安西馆中思长安》一诗中叹息“寂寞不得意”,二年以后他又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载第二次出塞,入安西、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节度使封常清幕为判官,在北庭一带往来三年时间,主帅封常清对他非常赏识,他的情绪又变得开朗高昂,那些才气横溢的边塞诗几乎都是这时的作品。安史乱后在行在凤翔任肃宗右补阙,后出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县)长史,五十一岁时出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罢官后客死于成都旅舍,时年五十五岁。 开元、天宝年间全社会洋溢的尚武热情给岑参的边塞诗注入了激昂的时代色调,边塞的奇异风光又给他展示了新艺术天地。十九世纪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决定艺术的三个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对于岑参的边塞诗创作来说全都具备了。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分析荷兰小口画产生的自然环境时说,该国地处一片低湿的平原,由三条河以及好几条小河的冲积平原形成的,整个国家就建在一片河流冲积土上。上下都一展平几乎没有落差的河床,使得宽阔河面的河水懒洋洋的,河面在日光下水气蒸腾,夜里在月光下形成一团愈来愈浓的轻纱,用半蓝不蓝的潮气笼罩着平原田野。这种平静的自然景观影响了荷兰小品画的风格,“他们的 繁荣富庶产生了一切味道、声音、色彩、形式的美。他们有规律地安安静静地享受,心情既不热情,更不兴奋若狂”。岑参面对的自然环境则是新疆的大沙漠,举目是飞沙走石,偶尔才有骆驼草和红柳点缀一下荒凉,变幻莫测的酷暑严寒,不期而至的狂风暴雪,除了战争的呐喊就是单调的驼铃。岑参没有辜负新疆奇异的风光,也没有辜负时代的使命,他用一枝生花的妙笔既为我们描绘边塞特有的民俗风情和自然风景,也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乐观豪迈的精神。他的边塞诗就像他所热爱的边塞一样:奇峭、强烈、粗犷、阔大而又刺激。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好奇”不仅是岑参的个性,也是理解他诗歌艺术风格的钥匙,他的诗歌可说是语奇、景奇,意奇。他以绚丽多姿的语言,急促高亢的音节,描绘变幻莫测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豪迈壮伟恢弘激烈的情怀,呈现出奇峭而又刺激的风貌。
殷璠认为“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唐才子传》称岑参“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他身上既喜欢新奇的个性,又有狂放豪迈的激情,更有建功立业的强烈冲动,这是他两次去边塞从戎的生命动力,也是形成他雄奇壮伟诗风的内在原因。我们先看看他的两首边塞诗,了解一下他的人生追求和气质个性: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祈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此诗写于天宝十载(751)六月,诗中的李副使将离武威(今甘肃武威)远赴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这首为他送行的送别诗,既不写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也不叙两人过去的友情,只是豪爽地“脱鞍暂入酒家垆”后,便直截了当地提出“送君万里西击胡”,化送别诗常见的惆怅为豪迈,最后两句是对李副使的激励,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理想和抱负的写照?我们在诗歌明快跌宕的节奏中,不难感受到诗人的英风豪气。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上诗是岑参在河西节度府治所凉州作客,与幕府的朋友们夜晚欢集时所作。“斗酒相逢须醉倒”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豪放,“岂能贫贱相看老”则真切地抒写了不甘沉沦的壮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大夫出师西征》是他边塞诗的三大杰作。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以奇特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八月飞雪的奇异景观,既在广阔的背景上大笔挥洒——“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又从小处着笔细致入微地描摹——“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既有浪漫奇异的幻想——“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有奇特夸张的语言——“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即”字,写出了内地人对边塞气候的惊奇,“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如”写出了他对这场夏雪景象的惊喜。边塞“八月即飞雪”的恶劣天气,在诗人眼中美过“暮春三月,莺飞草长”的江南,他在这严寒的沙漠中觉得新奇而又刺激。当友人离开安西归京时,他没有半点留在边塞的哀怨和感伤,心情反而是那么欢快、乐观和豪迈。他笔下的边塞风光固然新奇美丽,而他在这种风光中所展示的心境更为可爱,更为动人。从此诗可以看到,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不只是有感伤和眼泪,也曾有过自豪、乐观和激情。读此诗也不仅让人向往边塞的奇异风光,更让人神往那个迷人的盛唐时代。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比《白雪歌》更为奇峭,后者新奇中蕴俊逸,前者则在奇异中显雄浑。前六句写出师时气候之恶劣反衬出师的威武斗志,“君不见”三句写白天的天空,“轮台九月风夜吼”写夜晚的地上,都是通过走石飞沙表现风暴的凶猛,前后三句或明或暗都在写风,语既奇景更异。“匈奴草黄马正肥”三句写军情的紧急和大军的出征,接下来的六句写急行军的情景最后三句料想敌军必败我军必胜战争结局。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密集的韵位和换韵的频繁,造成像鼓点一样急促的音节,衬托出大军出征的火速和军情的紧张气氛。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刚劲的语言,使我们又一次领略了诗人的奇才、奇气,又一次品尝岑参雄浑壮丽的诗风。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所写的题材与《走马川行》是同一人,同一事,甚至同一时,但表现手法各不相同: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走马川行》以环境的恶劣来反衬大军的勇敢,而此诗则重在通过出师的场面写大军出征的声威;《走马川行》重在写夜晚出师,而此诗则是写“平明”出击;《走马川行》以夜行军的情景逆料我军必胜之势,此诗正面写两军的急烈战斗写我军的强大威武。在军情紧急、严峻、险恶的气氛中,诗人用如椽的大笔勾勒了出征的雄壮场面:“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在这种雄壮的场面里表现大唐帝国的强大威严。最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有气魄。
他的《火山云歌送别》和《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都能见出他奇情和奇才: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火山云歌送别》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大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火山即新疆的火焰山,吐鲁番向东断续延伸至鄯善县以南,山为红砂岩石构成,又因其地气候炎热,故名。热海即今吉尔吉斯坦的伊塞克湖。这两处那时都属唐安西都护府管辖。
导读:我们这位杰出诗人在边塞并不是不思念家乡和亲人,既宏阔又奇幻,充分表现了他“好奇”的个性和奇思妙想的才情。当然,我们这位杰出诗人在边塞并不是不思念家乡和亲人,但他缠绵的眼泪中也仍不掩其豪气和激情,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报平安。
既宏阔又奇幻,充分表现了他“好奇”的个性和奇思妙想的才情。
导读:诗人之达者”(《旧唐书》),诗人将近体诗的声律引入古体诗中,是唐代都督府之一,正衬托出诗人勇往直前的豪气和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开朗豁达,另外《塞上听吹笛》没有半点通常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忧伤哀怨,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呈宇文判官》)高仙芝好象并不怎么欣赏这位十分自负的诗人,不难感受到诗人的英风豪气,“斗酒相逢须醉倒”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豪放,诗人以奇特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八月飞雪的奇异景观,在诗人眼
——《巴陵送李十二》
王昌龄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七绝,明王世贞说:“七言绝句,王江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胡震亨《唐音癸签》引)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李作故极自然,王亦和婉中浑成,尽谢炉锤之迹;王作故极自在,李亦飘翔闲雅,绝无叫噪之风,故难优劣。然李词或太露,王语或过流,亦不得护其短也。”
第二节 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是边塞诗派的两位代表作家,他们两人在生前就被同辈并称,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后世的诗论家更是常将他们并提,如宋代的严羽便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金元的诗论家陈绎曾认为“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胡震亨《唐音癸签》引)清王士禛(王渔洋)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由于两人的诗歌题材都以边塞为主,诗歌风格以悲壮著称,诗歌成就又不相上下,所以我们把二人放在一起分析,这样便于看出他们诗风的异同。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之前他的行踪很难确定,二十岁那年他自我感觉良好,这个冒冒失失的青年就一个人跑到京城长安碰运气,他满以为唐玄宗会对他另眼相看,哪知到长安后连看一眼圣颜的机会都没有,而皇上根本不知道天下有个叫高适的愣头青,于是他大发了一通牢骚离开了长安: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五侯相逢大道边,美人弦管争留连。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灵台私自怜。
第一次在长安碰了一鼻子灰后,年轻气盛又死爱面子的高适非常难堪,“许国未成名,还家有惭色”(《酬庞十兵曹》),他觉得没有脸回到河北见家乡父老,于是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浪游了近十年,开元十九年曾北上蓟门,很长时间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狂放生活。开元二十三年他又去长安闯荡了一次,结果仍然是垂头丧气而归。天宝三载到五载是他浪游最为快乐的日子。天宝三载他白被唐玄宗赐金打发出了朝廷,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一起去河南、河北和山东一带采仙草、炼仙丹和找仙人,半道又遇上高适,杜甫在《遣怀》等诗篇中描写当时的情景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四十六岁那年因人举荐应试中“有道科”,授汴州封丘县尉。心高志大的高适从没有想到要做低微的县尉,更没有想到处理政事还不如老于世故的黠吏会看风使舵,大发“揣摩惭黠吏”的感叹(《封丘作》),三年以后像陶渊明一样写了一首《封丘县》就弃官了: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那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吏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皆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不过他并没有真的像陶渊明那样挂冠归田,他弃官后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从此他才平步青云,由一个流浪儿位至公卿,史书上说他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旧唐书》)。
高适现存诗二百四十多首,题材涉及边塞、咏史、纪游、感怀、应酬等,但真正能代表他创作水平和艺术个性的是他的边塞诗。他几次去边塞既受“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的功名心的驱使,也受“人生穷达未可知”冒险精神的激励,当然也有立志使“边庭绝刁斗,
战地成渔樵”的愿望,所以他在边塞诗里常常抒发建功立业的壮怀,安邦定国的理想,讴歌对外战争的胜利,赞美将士的尚武精神,也揭露将领不恤士卒和荒淫失职导致战争的惨败。《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他的《燕歌行》最为人称道。诗写了从出征到战败及战败的原因、败后的惨况这一全过程,从出征的阵容、战争的激烈、战士的英勇到战争的惨败、将领的荒淫、两地的思念、对和平的向往,它是对边塞战争全方位的透视,其主旨是讽刺将腐败轻敌,对士兵的命运寄予了深厚的同情。诗歌时而雄壮,时而哀怨,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格调悲壮苍凉。诗人将近体诗的声律引入古体诗中,散行中时间对偶句,结构上收敛凝聚全诗,内容上则成为一篇之警策,用韵则平仄互换,通过音调的抑扬抗坠来表现情绪的波澜起伏,因而全诗既一气贯注又跌宕多姿。宋育仁说:“高适其源出于左太冲,才力纵横,意态雄杰,??七言与岑一骨,苍放音多排 骋妍,自然沉郁,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数法门,当为七言不祧之祖。”(《三唐诗品》)《燕歌行》很典型地体现了他雄浑悲壮的风格。
他的近体诗不如古体诗写得好,可《送李侍御赴安西》被明许学夷定为唐五言律的压卷:
行子对飞蓬,多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起宝刀雄。
清周珽 :“不事刻画,精杆奇特。一篇大旨,全在次二语。总以立功期侍御也。五六顶'功名万里外’言,末联顶'心事一杯中’言,见赴远志气,不可以离别自阻其雄焉。”(《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清黄叔灿:“'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读之令人魂断。'虏障’句是回首,故接'离魂’、'惆怅’。'看取宝刀雄’正收,应上'功名万里外’意也。诗有豪气。”(《唐诗笺注》)
他的《营州歌》写边塞的民俗和边民的精神风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朝阳县,是唐代都督府之一,此诗通过胡汉杂居地区青年的一个生活片段,既反映了边民的精神风貌,也赞美了他们勇猛粗犷的气慨。
他的绝句《别董大二首》之二也广为传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的沙漠,大雪纷纷的寒冬,正衬托出诗人勇往直前的豪气和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开朗豁达。另外《塞上听吹笛》没有半点通常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忧伤哀怨,思乡却不感伤,情调乐观开朗: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戊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生于716年,卒于770年。先世本居河南南阳,梁朝举家迁至湖北江陵。现在有的书上称他为南阳人,是指其郡望,有的书上称他为江陵人,是指其籍贯,他出生在仙州(今河南),小时在河南嵩山一带长大。他出生在唐朝一个显贵家庭,他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长倩、堂伯父羲三人都官至宰相。岑羲在岑参出生前二年得罪伏诛,从此家道衰落。他在《感旧赋》的序中说:“参,相门子。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尝自谓曰:云霄坐致,青紫俯拾。金尽裘弊,蹇而无成,岂命之过欤?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二十岁那年他去长安向皇帝献书,天宝三载一举中进士第,但只授了一个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微职,职责是保管兵库中的武器,这对他那强烈的功名心来说是一种嘲弄。他希望重振家庭昔时的荣声,可在官场上老是混得不得意,三十五岁以前他的感情一起比较压抑。天宝八
载他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赴安西(今新疆库车),想在边塞开拓自己的前程,投笔从戎时的心情非常昂扬:“万里奉王事,一生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呈宇文判官》)高仙芝好象并不怎么欣赏这位十分自负的诗人,始终没有给予他急切盼望的官职,在《安西馆中思长安》一诗中叹息“寂寞不得意”,二年以后他又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载第二次出塞,入安西、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节度使封常清幕为判官,在北庭一带往来三年时间,主帅封常清对他非常赏识,他的情绪又变得开朗高昂,那些才气横溢的边塞诗几乎都是这时的作品。安史乱后在行在凤翔任肃宗右补阙,后出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县)长史,五十一岁时出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罢官后客死于成都旅舍,时年五十五岁。 开元、天宝年间全社会洋溢的尚武热情给岑参的边塞诗注入了激昂的时代色调,边塞的奇异风光又给他展示了新艺术天地。十九世纪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决定艺术的三个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对于岑参的边塞诗创作来说全都具备了。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分析荷兰小口画产生的自然环境时说,该国地处一片低湿的平原,由三条河以及好几条小河的冲积平原形成的,整个国家就建在一片河流冲积土上。上下都一展平几乎没有落差的河床,使得宽阔河面的河水懒洋洋的,河面在日光下水气蒸腾,夜里在月光下形成一团愈来愈浓的轻纱,用半蓝不蓝的潮气笼罩着平原田野。这种平静的自然景观影响了荷兰小品画的风格,“他们的 繁荣富庶产生了一切味道、声音、色彩、形式的美。他们有规律地安安静静地享受,心情既不热情,更不兴奋若狂”。岑参面对的自然环境则是新疆的大沙漠,举目是飞沙走石,偶尔才有骆驼草和红柳点缀一下荒凉,变幻莫测的酷暑严寒,不期而至的狂风暴雪,除了战争的呐喊就是单调的驼铃。岑参没有辜负新疆奇异的风光,也没有辜负时代的使命,他用一枝生花的妙笔既为我们描绘边塞特有的民俗风情和自然风景,也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乐观豪迈的精神。他的边塞诗就像他所热爱的边塞一样:奇峭、强烈、粗犷、阔大而又刺激。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好奇”不仅是岑参的个性,也是理解他诗歌艺术风格的钥匙,他的诗歌可说是语奇、景奇,意奇。他以绚丽多姿的语言,急促高亢的音节,描绘变幻莫测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豪迈壮伟恢弘激烈的情怀,呈现出奇峭而又刺激的风貌。
殷璠认为“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唐才子传》称岑参“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他身上既喜欢新奇的个性,又有狂放豪迈的激情,更有建功立业的强烈冲动,这是他两次去边塞从戎的生命动力,也是形成他雄奇壮伟诗风的内在原因。我们先看看他的两首边塞诗,了解一下他的人生追求和气质个性: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祈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此诗写于天宝十载(751)六月,诗中的李副使将离武威(今甘肃武威)远赴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这首为他送行的送别诗,既不写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也不叙两人过去的友情,只是豪爽地“脱鞍暂入酒家垆”后,便直截了当地提出“送君万里西击胡”,化送别诗常见的惆怅为豪迈,最后两句是对李副使的激励,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理想和抱负的写照?我们在诗歌明快跌宕的节奏中,不难感受到诗人的英风豪气。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上诗是岑参在河西节度府治所凉州作客,与幕府的朋友们夜晚欢集时所作。“斗酒相逢须醉倒”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豪放,“岂能贫贱相看老”则真切地抒写了不甘沉沦的壮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大夫出师西征》是他边塞诗的三大杰作。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以奇特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八月飞雪的奇异景观,既在广阔的背景上大笔挥洒——“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又从小处着笔细致入微地描摹——“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既有浪漫奇异的幻想——“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有奇特夸张的语言——“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即”字,写出了内地人对边塞气候的惊奇,“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如”写出了他对这场夏雪景象的惊喜。边塞“八月即飞雪”的恶劣天气,在诗人眼中美过“暮春三月,莺飞草长”的江南,他在这严寒的沙漠中觉得新奇而又刺激。当友人离开安西归京时,他没有半点留在边塞的哀怨和感伤,心情反而是那么欢快、乐观和豪迈。他笔下的边塞风光固然新奇美丽,而他在这种风光中所展示的心境更为可爱,更为动人。从此诗可以看到,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不只是有感伤和眼泪,也曾有过自豪、乐观和激情。读此诗也不仅让人向往边塞的奇异风光,更让人神往那个迷人的盛唐时代。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比《白雪歌》更为奇峭,后者新奇中蕴俊逸,前者则在奇异中显雄浑。前六句写出师时气候之恶劣反衬出师的威武斗志,“君不见”三句写白天的天空,“轮台九月风夜吼”写夜晚的地上,都是通过走石飞沙表现风暴的凶猛,前后三句或明或暗都在写风,语既奇景更异。“匈奴草黄马正肥”三句写军情的紧急和大军的出征,接下来的六句写急行军的情景最后三句料想敌军必败我军必胜战争结局。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密集的韵位和换韵的频繁,造成像鼓点一样急促的音节,衬托出大军出征的火速和军情的紧张气氛。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刚劲的语言,使我们又一次领略了诗人的奇才、奇气,又一次品尝岑参雄浑壮丽的诗风。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所写的题材与《走马川行》是同一人,同一事,甚至同一时,但表现手法各不相同: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走马川行》以环境的恶劣来反衬大军的勇敢,而此诗则重在通过出师的场面写大军出征的声威;《走马川行》重在写夜晚出师,而此诗则是写“平明”出击;《走马川行》以夜行军的情景逆料我军必胜之势,此诗正面写两军的急烈战斗写我军的强大威武。在军情紧急、严峻、险恶的气氛中,诗人用如椽的大笔勾勒了出征的雄壮场面:“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在这种雄壮的场面里表现大唐帝国的强大威严。最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有气魄。
他的《火山云歌送别》和《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都能见出他奇情和奇才: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火山云歌送别》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大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火山即新疆的火焰山,吐鲁番向东断续延伸至鄯善县以南,山为红砂岩石构成,又因其地气候炎热,故名。热海即今吉尔吉斯坦的伊塞克湖。这两处那时都属唐安西都护府管辖。
导读:我们这位杰出诗人在边塞并不是不思念家乡和亲人,既宏阔又奇幻,充分表现了他“好奇”的个性和奇思妙想的才情。当然,我们这位杰出诗人在边塞并不是不思念家乡和亲人,但他缠绵的眼泪中也仍不掩其豪气和激情,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报平安。
既宏阔又奇幻,充分表现了他“好奇”的个性和奇思妙想的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