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中唐诗歌
一、中唐诗歌的新变
动荡的中唐
✧ 安史之乱
✧ 甘露之变
李肇《唐国史补》:“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
李肇《唐国史补》:“自贞元侈于游宴。”
改革的中唐
政治改革:
✧ 永贞革新
✧ 元和中兴
文学改革:
✧ 古文复兴
✧ 传奇盛行
✧ 变文崛起
✧ 词的渐兴
✧ 唐诗再盛
一、中唐诗歌概况
前期:“大历诗风”,唐诗沉寂期。
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年间,是盛唐到中唐的过渡时期。
主要诗人:
✧ 注重反映现实的元结、顾况
✧ 以山水田园诗出色的刘长卿、韦应物
✧ 擅长写送别诗和隐逸诗的大历十才子
✧ 以边塞诗著名的李益
大历诗歌多选择清冷、荒寒意象, “清”、“冷”色调的景物,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大历诗歌虽有风味却缺乏盛唐诗人的那种元气浑厚的内在骨力。
后期:“元和新风”,唐诗再盛期
唐德宗贞元年间至唐穆宗长庆年间,尤其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唐诗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高潮。
✧ 诗人辈出,各擅其长
✧ 流派分立,争奇斗巧
✧ 各逞其能,创新求变
创作群体:
✧ 新乐府的先驱:张王乐府
✧ 通俗易懂的元白诗派和新乐府运动
✧ 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
✧ 独具个性的刘禹锡、柳宗元
二、韩孟诗派
“韩孟”是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贾岛、李贺、卢仝、马异、刘叉等。
(1)孟郊
孟郊(751 — 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诗与韩愈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现存诗500多首,皆为古体诗,又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
(2)韩愈
韩愈(768 — 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因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又因官终吏部侍郎,卒谥“文”,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是中唐的文学大家。
(3)李贺
李贺(790 — 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曾为奉礼郎三年。李贺存诗223首,其诗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具有激越凄戾,幽婉冷艳的色彩。
韩孟诗派成员皆寒族士子,人生之路失意坎坷,个性气质褊狭狷介,愤世疾俗。
孟诗思深意远,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
孟诗语言力戒平庸,或长于白描,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主旨:
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异、万壑清风之景,表达诗人厌恶红尘,向往林泉的情志。诗人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特点:
一是所写景色奇特。通过大胆地想象,选用清冷的意象,极言山高、谷深、心平、风劲。
二是诗歌语言奇特。(1)注重炼字,用语奇妙不凡,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如“塞”“驱”“拂”等词的使用,既出意外,又可神会。(2)好用“硬语”。即韩愈“横空盘硬语”之意,“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但失去盛唐诗之自然浑厚之美和情韵。
雉带箭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雉带箭》这首诗共分三段,采用赋体写实,直言其事的散文化笔法,通过生动描写将军射猎中几个细节动作,刻画出一个善于射猎而又沉着自矜的将军形象。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韩愈“以文为诗”的代表作
诗歌通过描写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流露人生失意的无奈及留恋山中的感情。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
“以文为诗”:
(1)将散文章法运用诗歌创作中。
按散文的叙述顺序,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2)将散文的句法运用于诗歌创作中。
把散文和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跌宕跳跃、变化多端。
(3)在诗中发议论。
(二)韩孟诗派的创作特色
1. 主张“不平则鸣”,发扬屈原“发愤以抒情”的传统。
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词难工,穷苦之言易好。
2.“苦吟”的创作方式,继承杜诗艺术锻炼的精神。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3.“笔补造化”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形成诗歌一种奇崛险怪的风格。
主观色彩
奇特构思
造语新颖
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贺擅长以心造的幻境,抒发现实的情感。李贺怀才不遇,深感生之空虚和悲哀。他偏爱借助虚拟的世界(非现实、非人间),来表现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感慨。这种非现实的幻想,是他憎恨现实,又无力改变现实,转为厌弃现实的情绪表现。李贺虚拟的世界有两种:
寄情天国 —— 神仙世界
据统计,在李贺240首诗中,天神类40篇,鬼魂类27篇,其中一些描述仙人生活的诗歌给人新奇的感觉。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莺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的感觉。诗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对月宫仙境的神往,而在于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从而揭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
整首诗由人间所见月色到天上所见人间,幻想与实境交织,寄寓了诗人对沧海桑田的历史意识与时光飞逝的人生感慨。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幻念鬼域 —— 幽灵世界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然而“鬼”字却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人目为“鬼才”、“鬼仙”。
李贺的刺激有“热刺激”与“冷刺激”。如果《将进酒》属于“热刺”,那么《苏小小墓》就属于“冷刺”。诗歌描写了一个女鬼的形象。
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
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服用,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
李贺也因“阴凄”、“幽冷”的诗境,被称为“诗鬼”。
驰骋想象,构思离奇
韩孟诗派的诗人多属于逆态想象与联想,李贺的想象更是虚荒诞幻。
《梦天》跨越了仙与人两个世界,超越时间和空间,显示了李贺构思不拘常法,想象力惊人的特点。
“雨冷香魂吊书客”
“思牵今夜肠应直”(以“直”代“曲”)
“小白长红越女腮”(以美人喻鲜花)
“可怜日暮嫣香落”(以视觉写嗅觉)
“东关酸风射眸子”(以味觉代触觉)
“冷红泣露娇啼色”(以听觉写视觉)
“皓齿歌,细腰舞”(以视觉写听觉)
“芙蓉泣露香兰笑”(以视觉写听觉)
修辞险异,造语新颖
李贺在遣词用语上,多用有秾丽又冷艳色彩的词语,如“冷红”、“老红”、“红泪”、“黑云”、“浓绿”、“堕红”等,使诗歌有瑰奇秾丽的色彩。
“郊寒岛瘦”(苏轼语)。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过于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
4. 多写丑物、丑行、丑语,诗歌呈现“以丑为美”的审美特征。
丑怪、死亡、枯槁、恐怖
李贺又多用“鬼”、“泣”、“死”、“血”、“病”等表现孤愤哀怨之思和幽峭凄险的之境。
三、元白诗派
“元白”是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合称。他们志同道合,互相唱和。诗歌重写实、尚通俗,自成一派。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晚年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现存诗3000多首。
白居易是我国文学史上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领导了一个现实主义的诗歌运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
白诗特色:
✧ 讽谕诗反映社会政治现实。一般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通俗易懂。
✧ 感伤诗多长篇叙事诗,能将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善于描写,层次分明而语言流美。 ✧ 闲适诗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其抒情写景格调明朗,语
言圆熟自然而精巧。
讽谕诗创作观念:
(1)创作目的
诗歌创作是“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并以达到“补察时政”的效果为最终目的。诗人希望能够在写奏章以外,用诗歌“使下人病苦闻于上”,从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寄唐生》:“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2)创作要求
《新乐府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要求:“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讽谕诗缺陷:
纯粹说理、流于说教,语言内容过于浅显、枯燥,艺术感全无,与其说是诗歌,倒不如说是明题、说理、议事的奏章。
感伤诗——《长恨歌》
1. 创作背景
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元年任周至县尉时,因感“天宝遗事”而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长恨歌传》形成“歌”“传”合一。
2. 内容层次
第一部分,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杨妃之死,以及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妃。杨妃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3. 纷纭主旨
1.批判讽谕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谴责与怜悯
原因:
(1)作品题材具有复杂性
(2)主人公形象具有二重性
(3)作者思想具有二重性
(4)“形象大于思想”
4. 艺术特色
(1)篇幅宏大,结构谨严
(2)构思精巧,情节曲折
(3)虚实结合,传奇浪漫
(4)寓情于事,情景交融
(5)语言流美,音韵和谐
5. 《长恨歌》的影响及地位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古今长篇第一。”
“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
元和新变总结
“诗到元和体变新”
清·赵翼《瓯北诗话》: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重视诗歌的现实功用;韩孟诗派尚奇险、求新异,追求在诗歌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貌上独树一帜。表面看来,二者走着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但实质却都是创新。无论对于诗歌思想意义的开拓,还是对于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起了积极的作用。
“元和之风尚怪”
从盛唐的重事功,重理想,变而为中唐的重享乐,重实际,从盛唐到中唐,文人的审美风尚发生极大变化。于是,
✧ 追求险怪。缺乏盛唐诗歌的阳刚之气和清新之美。
✧ 刻意为诗。缺乏盛唐诗歌浑成之象,自然之致。
✧ 语言直露。缺少盛唐诗歌蕴藉之神韵。
总之,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 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名词术语:
✧ 元白诗派
✧ 韩孟诗派
✧ 以文为诗
✧ 长吉体
思考问题:
✧ 中唐与盛唐诗歌创作的总体变化。
✧ 韩孟诗派的诗歌艺术特色。
✧ 长吉体诗歌有哪些艺术特征?
第八讲 中唐诗歌
一、中唐诗歌的新变
动荡的中唐
✧ 安史之乱
✧ 甘露之变
李肇《唐国史补》:“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
李肇《唐国史补》:“自贞元侈于游宴。”
改革的中唐
政治改革:
✧ 永贞革新
✧ 元和中兴
文学改革:
✧ 古文复兴
✧ 传奇盛行
✧ 变文崛起
✧ 词的渐兴
✧ 唐诗再盛
一、中唐诗歌概况
前期:“大历诗风”,唐诗沉寂期。
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年间,是盛唐到中唐的过渡时期。
主要诗人:
✧ 注重反映现实的元结、顾况
✧ 以山水田园诗出色的刘长卿、韦应物
✧ 擅长写送别诗和隐逸诗的大历十才子
✧ 以边塞诗著名的李益
大历诗歌多选择清冷、荒寒意象, “清”、“冷”色调的景物,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大历诗歌虽有风味却缺乏盛唐诗人的那种元气浑厚的内在骨力。
后期:“元和新风”,唐诗再盛期
唐德宗贞元年间至唐穆宗长庆年间,尤其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唐诗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高潮。
✧ 诗人辈出,各擅其长
✧ 流派分立,争奇斗巧
✧ 各逞其能,创新求变
创作群体:
✧ 新乐府的先驱:张王乐府
✧ 通俗易懂的元白诗派和新乐府运动
✧ 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
✧ 独具个性的刘禹锡、柳宗元
二、韩孟诗派
“韩孟”是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贾岛、李贺、卢仝、马异、刘叉等。
(1)孟郊
孟郊(751 — 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诗与韩愈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现存诗500多首,皆为古体诗,又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
(2)韩愈
韩愈(768 — 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因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又因官终吏部侍郎,卒谥“文”,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是中唐的文学大家。
(3)李贺
李贺(790 — 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曾为奉礼郎三年。李贺存诗223首,其诗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具有激越凄戾,幽婉冷艳的色彩。
韩孟诗派成员皆寒族士子,人生之路失意坎坷,个性气质褊狭狷介,愤世疾俗。
孟诗思深意远,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
孟诗语言力戒平庸,或长于白描,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主旨:
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异、万壑清风之景,表达诗人厌恶红尘,向往林泉的情志。诗人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特点:
一是所写景色奇特。通过大胆地想象,选用清冷的意象,极言山高、谷深、心平、风劲。
二是诗歌语言奇特。(1)注重炼字,用语奇妙不凡,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如“塞”“驱”“拂”等词的使用,既出意外,又可神会。(2)好用“硬语”。即韩愈“横空盘硬语”之意,“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但失去盛唐诗之自然浑厚之美和情韵。
雉带箭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雉带箭》这首诗共分三段,采用赋体写实,直言其事的散文化笔法,通过生动描写将军射猎中几个细节动作,刻画出一个善于射猎而又沉着自矜的将军形象。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韩愈“以文为诗”的代表作
诗歌通过描写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流露人生失意的无奈及留恋山中的感情。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
“以文为诗”:
(1)将散文章法运用诗歌创作中。
按散文的叙述顺序,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2)将散文的句法运用于诗歌创作中。
把散文和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跌宕跳跃、变化多端。
(3)在诗中发议论。
(二)韩孟诗派的创作特色
1. 主张“不平则鸣”,发扬屈原“发愤以抒情”的传统。
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词难工,穷苦之言易好。
2.“苦吟”的创作方式,继承杜诗艺术锻炼的精神。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3.“笔补造化”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形成诗歌一种奇崛险怪的风格。
主观色彩
奇特构思
造语新颖
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贺擅长以心造的幻境,抒发现实的情感。李贺怀才不遇,深感生之空虚和悲哀。他偏爱借助虚拟的世界(非现实、非人间),来表现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感慨。这种非现实的幻想,是他憎恨现实,又无力改变现实,转为厌弃现实的情绪表现。李贺虚拟的世界有两种:
寄情天国 —— 神仙世界
据统计,在李贺240首诗中,天神类40篇,鬼魂类27篇,其中一些描述仙人生活的诗歌给人新奇的感觉。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莺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的感觉。诗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对月宫仙境的神往,而在于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从而揭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
整首诗由人间所见月色到天上所见人间,幻想与实境交织,寄寓了诗人对沧海桑田的历史意识与时光飞逝的人生感慨。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幻念鬼域 —— 幽灵世界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然而“鬼”字却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人目为“鬼才”、“鬼仙”。
李贺的刺激有“热刺激”与“冷刺激”。如果《将进酒》属于“热刺”,那么《苏小小墓》就属于“冷刺”。诗歌描写了一个女鬼的形象。
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
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服用,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
李贺也因“阴凄”、“幽冷”的诗境,被称为“诗鬼”。
驰骋想象,构思离奇
韩孟诗派的诗人多属于逆态想象与联想,李贺的想象更是虚荒诞幻。
《梦天》跨越了仙与人两个世界,超越时间和空间,显示了李贺构思不拘常法,想象力惊人的特点。
“雨冷香魂吊书客”
“思牵今夜肠应直”(以“直”代“曲”)
“小白长红越女腮”(以美人喻鲜花)
“可怜日暮嫣香落”(以视觉写嗅觉)
“东关酸风射眸子”(以味觉代触觉)
“冷红泣露娇啼色”(以听觉写视觉)
“皓齿歌,细腰舞”(以视觉写听觉)
“芙蓉泣露香兰笑”(以视觉写听觉)
修辞险异,造语新颖
李贺在遣词用语上,多用有秾丽又冷艳色彩的词语,如“冷红”、“老红”、“红泪”、“黑云”、“浓绿”、“堕红”等,使诗歌有瑰奇秾丽的色彩。
“郊寒岛瘦”(苏轼语)。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过于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
4. 多写丑物、丑行、丑语,诗歌呈现“以丑为美”的审美特征。
丑怪、死亡、枯槁、恐怖
李贺又多用“鬼”、“泣”、“死”、“血”、“病”等表现孤愤哀怨之思和幽峭凄险的之境。
三、元白诗派
“元白”是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合称。他们志同道合,互相唱和。诗歌重写实、尚通俗,自成一派。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晚年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现存诗3000多首。
白居易是我国文学史上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领导了一个现实主义的诗歌运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
白诗特色:
✧ 讽谕诗反映社会政治现实。一般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通俗易懂。
✧ 感伤诗多长篇叙事诗,能将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善于描写,层次分明而语言流美。 ✧ 闲适诗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其抒情写景格调明朗,语
言圆熟自然而精巧。
讽谕诗创作观念:
(1)创作目的
诗歌创作是“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并以达到“补察时政”的效果为最终目的。诗人希望能够在写奏章以外,用诗歌“使下人病苦闻于上”,从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寄唐生》:“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2)创作要求
《新乐府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要求:“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讽谕诗缺陷:
纯粹说理、流于说教,语言内容过于浅显、枯燥,艺术感全无,与其说是诗歌,倒不如说是明题、说理、议事的奏章。
感伤诗——《长恨歌》
1. 创作背景
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元年任周至县尉时,因感“天宝遗事”而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长恨歌传》形成“歌”“传”合一。
2. 内容层次
第一部分,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杨妃之死,以及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妃。杨妃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3. 纷纭主旨
1.批判讽谕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谴责与怜悯
原因:
(1)作品题材具有复杂性
(2)主人公形象具有二重性
(3)作者思想具有二重性
(4)“形象大于思想”
4. 艺术特色
(1)篇幅宏大,结构谨严
(2)构思精巧,情节曲折
(3)虚实结合,传奇浪漫
(4)寓情于事,情景交融
(5)语言流美,音韵和谐
5. 《长恨歌》的影响及地位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古今长篇第一。”
“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
元和新变总结
“诗到元和体变新”
清·赵翼《瓯北诗话》: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重视诗歌的现实功用;韩孟诗派尚奇险、求新异,追求在诗歌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貌上独树一帜。表面看来,二者走着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但实质却都是创新。无论对于诗歌思想意义的开拓,还是对于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起了积极的作用。
“元和之风尚怪”
从盛唐的重事功,重理想,变而为中唐的重享乐,重实际,从盛唐到中唐,文人的审美风尚发生极大变化。于是,
✧ 追求险怪。缺乏盛唐诗歌的阳刚之气和清新之美。
✧ 刻意为诗。缺乏盛唐诗歌浑成之象,自然之致。
✧ 语言直露。缺少盛唐诗歌蕴藉之神韵。
总之,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 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名词术语:
✧ 元白诗派
✧ 韩孟诗派
✧ 以文为诗
✧ 长吉体
思考问题:
✧ 中唐与盛唐诗歌创作的总体变化。
✧ 韩孟诗派的诗歌艺术特色。
✧ 长吉体诗歌有哪些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