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利益-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有感

永恒的利益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有感

世界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史书回忆录不枚胜举,我选择的是人民出版社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由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等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三版。意欲从官方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二战。

本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讲起,由国际形势、世界格局解释亚洲、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开篇,总体上按照时间顺序,详略得当且相对客观地陈述历史、分析缘由。

从日本侵华、中国全民抗战写到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早期英美法国家的绥靖政策,再到希特勒以闪电战引燃二战的烈火,后来的苏联以及世界各国参战。整个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依靠先进的武器和极具侵略性的法西斯思想,稳稳地占据上风,对各国实行侵略并疯狂掠夺资源,而伟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便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此一役之后,希特勒被迫转入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逐渐走向终结。英美加军队踏上法国诺曼底的那一刻,便把解放带到了法国,把胜利带到了每一寸行军的土地,尽管希特勒曾孤注一掷地组织了反攻,仍难逃自杀的命运,一切的终结在1945年8月6日清晨,二战的句号从天而降广岛。

初次比较详细地了解到二战,以及二战中的政治,令我感受最深的便是在国家对外各种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利益。联系起自己所了解的现今的政治、外交、国际贸易等领域的情形,不得不对这句话表示由衷地赞同: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我们先来看看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期间的所作所为。

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法国企图建立英法意联合阵线共同对付德国的威胁,对意侵略行为采取迎合态度,并通过修订意法分界线让给了意大利11万平方公里的撒哈拉沙漠和靠近曼德海峡具有极大战略价值的800平方公里的海岸地带,同时英国对意侵略行为也是采取友好、帮助的态度,美国国会则在8月通过中立法,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 1936年西班牙反动派发动武装叛乱,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企图绞杀西班牙共党、控制西班牙为征服欧洲做准备。此战略目标是针对英法两国的,而英法垄断资产阶级出于对革命运动的恐惧和仇恨,生怕西国共党领导的人民阵线运动遍及欧洲,对已经烧到眉毛的战火依然采取纵容的态度,美其名曰“不干涉”,甚至策划控制了27个欧洲国家参加“不干涉委员会”。

1938年希特勒欲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英法政府惧怕战争和战后可能爆发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仇视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准备把捷克斯洛伐克奉送给希特勒,作为推动德国向东反苏的礼物,张伯伦说:“英国在东欧没有重大利益,应让希特勒在东欧为所欲为。”于是,英法德意合伙炮制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把捷国置于德国的铁蹄下,美国虽未出席慕尼黑会议,但被认为是“未出席会议的参加国”。同年,日本改变侵华策略,以只反共不反蒋为核心,这对英美都有极大的诱惑力。于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串通,沆瀣一气,阴谋召开太平洋会议,解决中日战争问题。所谓太平洋会议,就是东方慕尼黑,就是准备把中国变成捷克。

另外,日本全面侵略中国之后,触犯了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殖民利益,虽然美国对此采取过一些经济措施,但是美国的许多大公司都从对日贸易中获得好处,强烈主张继续和日本做生意,所以美国的抗议也只是表面上的,而实际上仍以战略物资尤其是石油卖给日本,甚至以战略物资为手段,诱导日本去侵略别人,以保护美国的既得利益。为此美国还积极谋划远东慕尼黑企图镇压中国革命运动甚至牺牲中国,最终只换来日本法西斯的炸弹——偷袭珍珠港。

当法西斯的铁蹄践踏到世界各地,被侵略的各国人民饱受奴役、剥削,苦不堪言的时候,

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却无情地牺牲他国甚至本国的小利益来寻求侵略者的妥协,极力避免战争,把祸水东引,只为使既得利益最大化。无论和平抑或战争年代,利益始终是国家政策的出发点。

战争去到1942年6月,美英两国政府同苏联达成协议,约定在当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但是两国政府并无诚意,这只是道义上的安慰。撇开美英当时的能力不说,两国也是不会为了援苏而轻易做出重大的牺牲的。相反两国代表经过磋商,一致认为在法属北非登陆,盟国可以威胁希特勒欧洲的腹部而不用与法国西北部的纳粹重兵之地正面交锋。所以丘吉尔不顾斯大林的反对,把计划推迟到1943年。而后再次背信弃义决定等到1944年春天再实施。

1943年间丘吉尔竭力想要实施最终破产的“巴尔干计划”,是英国与苏联争夺东南欧,恢复英帝国在战前的势力范围的野心的体现,然而罗斯福并不愿意冒险以及输出大量物资装备来支持这个并不能获得多大利益的计划。考虑到苏联、欧洲集中各国之后的实力,罗斯福打得更多的算盘是对中欧的争夺以及最后与苏联的柏林争夺战。

总观整个战争,各国的政治首脑们无不是为了利益在绞尽脑汁。毫不夸张地说,国家哪怕只是派出一兵一卒,提供一颗子弹,都是有所图的,绝没有因为道义做出实质上的援助的道理。我们也一直是接受这样的教育的不是么: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纵然不能说一切只为民族利益着想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在他国遭受苦难的时候,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少计较利益,为友国尽更大的义务,提供更多的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应该只在民间流传。

后记:谨记着老师的话:既然要读,就读本好书。所以光是流连书架的好书之间都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最终选了这本近700页80万字的好书。断断续续2个多月,总算是大概看了一遍。但是,二战涉及地域的广阔,参战国之多,时间跨度之大,都决定了这是极其复杂的一段历史,仅凭一本书只能是管中窥豹,而这本书仅读一遍更是只能了解点皮毛,所以也未能得出太深刻的见解。当然,往后还需多多阅读此书以及其他史料,以求更详尽的了解此段历史。

永恒的利益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有感

世界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史书回忆录不枚胜举,我选择的是人民出版社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由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等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三版。意欲从官方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二战。

本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讲起,由国际形势、世界格局解释亚洲、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开篇,总体上按照时间顺序,详略得当且相对客观地陈述历史、分析缘由。

从日本侵华、中国全民抗战写到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早期英美法国家的绥靖政策,再到希特勒以闪电战引燃二战的烈火,后来的苏联以及世界各国参战。整个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依靠先进的武器和极具侵略性的法西斯思想,稳稳地占据上风,对各国实行侵略并疯狂掠夺资源,而伟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便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此一役之后,希特勒被迫转入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逐渐走向终结。英美加军队踏上法国诺曼底的那一刻,便把解放带到了法国,把胜利带到了每一寸行军的土地,尽管希特勒曾孤注一掷地组织了反攻,仍难逃自杀的命运,一切的终结在1945年8月6日清晨,二战的句号从天而降广岛。

初次比较详细地了解到二战,以及二战中的政治,令我感受最深的便是在国家对外各种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利益。联系起自己所了解的现今的政治、外交、国际贸易等领域的情形,不得不对这句话表示由衷地赞同: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我们先来看看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期间的所作所为。

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法国企图建立英法意联合阵线共同对付德国的威胁,对意侵略行为采取迎合态度,并通过修订意法分界线让给了意大利11万平方公里的撒哈拉沙漠和靠近曼德海峡具有极大战略价值的800平方公里的海岸地带,同时英国对意侵略行为也是采取友好、帮助的态度,美国国会则在8月通过中立法,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 1936年西班牙反动派发动武装叛乱,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企图绞杀西班牙共党、控制西班牙为征服欧洲做准备。此战略目标是针对英法两国的,而英法垄断资产阶级出于对革命运动的恐惧和仇恨,生怕西国共党领导的人民阵线运动遍及欧洲,对已经烧到眉毛的战火依然采取纵容的态度,美其名曰“不干涉”,甚至策划控制了27个欧洲国家参加“不干涉委员会”。

1938年希特勒欲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英法政府惧怕战争和战后可能爆发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仇视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准备把捷克斯洛伐克奉送给希特勒,作为推动德国向东反苏的礼物,张伯伦说:“英国在东欧没有重大利益,应让希特勒在东欧为所欲为。”于是,英法德意合伙炮制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把捷国置于德国的铁蹄下,美国虽未出席慕尼黑会议,但被认为是“未出席会议的参加国”。同年,日本改变侵华策略,以只反共不反蒋为核心,这对英美都有极大的诱惑力。于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串通,沆瀣一气,阴谋召开太平洋会议,解决中日战争问题。所谓太平洋会议,就是东方慕尼黑,就是准备把中国变成捷克。

另外,日本全面侵略中国之后,触犯了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殖民利益,虽然美国对此采取过一些经济措施,但是美国的许多大公司都从对日贸易中获得好处,强烈主张继续和日本做生意,所以美国的抗议也只是表面上的,而实际上仍以战略物资尤其是石油卖给日本,甚至以战略物资为手段,诱导日本去侵略别人,以保护美国的既得利益。为此美国还积极谋划远东慕尼黑企图镇压中国革命运动甚至牺牲中国,最终只换来日本法西斯的炸弹——偷袭珍珠港。

当法西斯的铁蹄践踏到世界各地,被侵略的各国人民饱受奴役、剥削,苦不堪言的时候,

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却无情地牺牲他国甚至本国的小利益来寻求侵略者的妥协,极力避免战争,把祸水东引,只为使既得利益最大化。无论和平抑或战争年代,利益始终是国家政策的出发点。

战争去到1942年6月,美英两国政府同苏联达成协议,约定在当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但是两国政府并无诚意,这只是道义上的安慰。撇开美英当时的能力不说,两国也是不会为了援苏而轻易做出重大的牺牲的。相反两国代表经过磋商,一致认为在法属北非登陆,盟国可以威胁希特勒欧洲的腹部而不用与法国西北部的纳粹重兵之地正面交锋。所以丘吉尔不顾斯大林的反对,把计划推迟到1943年。而后再次背信弃义决定等到1944年春天再实施。

1943年间丘吉尔竭力想要实施最终破产的“巴尔干计划”,是英国与苏联争夺东南欧,恢复英帝国在战前的势力范围的野心的体现,然而罗斯福并不愿意冒险以及输出大量物资装备来支持这个并不能获得多大利益的计划。考虑到苏联、欧洲集中各国之后的实力,罗斯福打得更多的算盘是对中欧的争夺以及最后与苏联的柏林争夺战。

总观整个战争,各国的政治首脑们无不是为了利益在绞尽脑汁。毫不夸张地说,国家哪怕只是派出一兵一卒,提供一颗子弹,都是有所图的,绝没有因为道义做出实质上的援助的道理。我们也一直是接受这样的教育的不是么: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纵然不能说一切只为民族利益着想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在他国遭受苦难的时候,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少计较利益,为友国尽更大的义务,提供更多的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应该只在民间流传。

后记:谨记着老师的话:既然要读,就读本好书。所以光是流连书架的好书之间都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最终选了这本近700页80万字的好书。断断续续2个多月,总算是大概看了一遍。但是,二战涉及地域的广阔,参战国之多,时间跨度之大,都决定了这是极其复杂的一段历史,仅凭一本书只能是管中窥豹,而这本书仅读一遍更是只能了解点皮毛,所以也未能得出太深刻的见解。当然,往后还需多多阅读此书以及其他史料,以求更详尽的了解此段历史。


相关文章

  • 读[爱国主义是公民教育的永恒主题]有感
  • 读<爱国主义是公民教育的永恒主题>有感 09经济学 卢琼珮(090250) 读了<爱国主义是公民教育的永恒主题>一文,我深刻感受到只有让爱国主义精神深深融入公民的意识之中.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一个国家才会呈现出蓬勃 ...查看


  • 关于党的作文:读[历史的选择]有感_700字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着这首歌,我不由得想起最近读的一本书<历史的选择>来.这本书讲述了我们祖国历经的苦难.千载兴衰风雨中,中国,你静静地矗立在世界的东方,在历史的星空中定格成永恒. 人类选择了地 ...查看


  • [建党节]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着这首歌,我不由得想起最近读的一本书<历史的选择>来.这本书讲述了我们祖国历经的苦难.千载兴衰风雨中,中国,你静静地矗立在世界的东方,在历史的星空中定格成永恒. 人类选择了地 ...查看


  • [建党节作文]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着这首歌,我不由得想起最近读的一本书<历史的选择>来.这本书讲述了我们祖国历经的苦难.千载兴衰风雨中,中国,你静静地矗立在世界的东方,在历史的星空中定格成永恒. 人类选择了地 ...查看


  • 观中国合伙人有感
  • 观<中国合伙人>有感 游戏.电影在我的娱乐生活中极少出现,我是一个在感性工作中偏理性的人.工作.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而游戏与电影都是用一个人的智慧去PK一群人的设计,按照别人的设计安排去挑战与认知!"游戏&quo ...查看


  • 读尼采书有感
  • 读尼采书有感 ‚瞧,这个人,快乐的智慧,偶像的黄昏,道德的谱系,恶的彼岸,人性的,太任性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此段话是尼采所述哲学书中封面部分前的言语.我想用其作为此篇文章的开篇第一段,虽然文字中的道理我无法有过明确的体会,更谈不上去 ...查看


  • 法律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一读[现代社会的法律有感]
  • 论法律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一读<现代社会的法律有感> 美国当代学者.政治家昂格尔的著作<现代社会中法律>一书,从历史的演变和现代社会的转折两个层次上透视法律秩序和法理学的本质,用明快的语言阐述了法在复杂社会中的地 ...查看


  • 观[风雨哈佛路有感]
  • 寻找生命中永恒的动力 观看过<风雨哈佛路>之后,心中很有感触.但这仅仅只是感触而已,从小到大有多少次感动,有多少次鼓舞人心的事发生在我身边,我已经记不清了.在每一次心灵的触动之后,自己都会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好好学习,准备大干一场, ...查看


  • 为人民服务心得
  • 读<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 六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的光辉篇章--<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和其所领导的军队回答和解决了为什么而打仗?为什么而革命的问题?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为人民服务>的影响和作用已成为中国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