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适用法律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法释〔2010〕12 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已 于 2010 年 7 月 12 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489 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 2010 年 9 月 14 日起施行。 二○一○年九月十三日

为正确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特作如下解释。 第一条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 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 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 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二条 因企业自主进行改制引发的争议,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三条 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 求用人单位支付加付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四条 劳动者与未办理营业执照、 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营业期限届满仍继 续经营的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应当将用人单位或者其出资人列为当事人。 第五条 未办理营业执照、 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营业期限届满仍继续经营的 用人单位,以挂靠等方式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应当将用人单位和营业执照 出借方列为当事人。 第六条 当事人不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 依法向人民 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审查认为仲裁裁决遗漏了必须共同参加仲裁的当事人 的,应当依法追加遗漏的人为诉讼当事人。 被追加的当事人应当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一并处理。 第七条 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 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

第八条 企业停薪留职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下岗待岗人 员以及企业经营性停产放长假人员,因与新的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依法向人 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动关系处理。 第九条 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 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 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第十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办理相关手续、 支付工 资报酬、加班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达成的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 强制性规定,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

者乘人之危情形的,应当认定有效。 前款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情形,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应 予支持。 第十一条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一方 当事人反悔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十二条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受理决定或仲裁裁决, 当事 人直接提起诉讼的, 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但申请仲裁的案件存在下列事由的除外: (一)移送管辖的; (二)正在送达或送达延误的; (三)等待另案诉讼结果、评残结论的; (四)正在等待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开庭的; (五)启动鉴定程序或者委托其他部门调查取证的; (六)其他正当事由。 当事人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为由提起诉讼的, 应 当提交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受理通知书或者其他已接受仲裁申请的 凭证或证明。 第十三条 劳动者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规定,追索劳动报 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如果仲裁裁决涉及数项,每项确定的数 额均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应当按照终局裁决处理。 第十四条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同一仲裁裁决同时包含终局裁 决事项和非终局裁决事项,当事人不服该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 按照非终局裁决处理。

第十五条 劳动者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 讼, 用人单位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 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中级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 应当裁定驳回申请。 被人民法院驳回起诉或者劳动者撤诉的, 用人单位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 三十日内,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 决。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依照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 撤销仲裁裁决, 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驳回申请或者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为终审裁 定。 第十七条 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和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 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督促程序规定的,人民法 院应予受理。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申请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 程序后,劳动者就劳动争议事项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先 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申请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 劳动者依据调解协议直接向人民

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十八条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终局裁决, 劳动者向人民法院申请 执行,用人单位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的, 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用人单位撤回撤销终局裁决申请或者其申请被驳回的, 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恢 复执行。仲裁裁决被撤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执行。 用人单位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被驳回后, 又在执行程序中以相同理 由提出不予执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法释〔2010〕12 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已 于 2010 年 7 月 12 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489 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 2010 年 9 月 14 日起施行。 二○一○年九月十三日

为正确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特作如下解释。 第一条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 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 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 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二条 因企业自主进行改制引发的争议,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三条 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 求用人单位支付加付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四条 劳动者与未办理营业执照、 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营业期限届满仍继 续经营的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应当将用人单位或者其出资人列为当事人。 第五条 未办理营业执照、 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营业期限届满仍继续经营的 用人单位,以挂靠等方式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应当将用人单位和营业执照 出借方列为当事人。 第六条 当事人不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 依法向人民 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审查认为仲裁裁决遗漏了必须共同参加仲裁的当事人 的,应当依法追加遗漏的人为诉讼当事人。 被追加的当事人应当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一并处理。 第七条 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 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

第八条 企业停薪留职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下岗待岗人 员以及企业经营性停产放长假人员,因与新的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依法向人 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动关系处理。 第九条 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 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 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第十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办理相关手续、 支付工 资报酬、加班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达成的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 强制性规定,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

者乘人之危情形的,应当认定有效。 前款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情形,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应 予支持。 第十一条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一方 当事人反悔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十二条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受理决定或仲裁裁决, 当事 人直接提起诉讼的, 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但申请仲裁的案件存在下列事由的除外: (一)移送管辖的; (二)正在送达或送达延误的; (三)等待另案诉讼结果、评残结论的; (四)正在等待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开庭的; (五)启动鉴定程序或者委托其他部门调查取证的; (六)其他正当事由。 当事人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为由提起诉讼的, 应 当提交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受理通知书或者其他已接受仲裁申请的 凭证或证明。 第十三条 劳动者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规定,追索劳动报 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如果仲裁裁决涉及数项,每项确定的数 额均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应当按照终局裁决处理。 第十四条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同一仲裁裁决同时包含终局裁 决事项和非终局裁决事项,当事人不服该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 按照非终局裁决处理。

第十五条 劳动者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 讼, 用人单位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 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中级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 应当裁定驳回申请。 被人民法院驳回起诉或者劳动者撤诉的, 用人单位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 三十日内,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 决。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依照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 撤销仲裁裁决, 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驳回申请或者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为终审裁 定。 第十七条 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和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 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督促程序规定的,人民法 院应予受理。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申请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 程序后,劳动者就劳动争议事项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先 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申请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 劳动者依据调解协议直接向人民

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十八条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终局裁决, 劳动者向人民法院申请 执行,用人单位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的, 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用人单位撤回撤销终局裁决申请或者其申请被驳回的, 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恢 复执行。仲裁裁决被撤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执行。 用人单位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被驳回后, 又在执行程序中以相同理 由提出不予执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相关文章

  • 论宪法适用与宪法解释权的关系探讨与研究
  • 论宪法适用与宪法解释权的关系 一.引 言 宪法的实施是宪法的生命和价值体现.宪法的实施包括宪法的遵守和宪法的适用.[1]国家机关在行使宪法赋予的国家权力时,自觉地按照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这是我国宪法实施的重要方面和主要方面.同时,在关于 ...查看


  • 工伤认定行政法规范解释的司法审查
  • 工伤认定行政法规范解释的司法审查 章志远  2012-10-25 17:01:07 来源:<清华法学>(京)2011年5期 [作者简介]章志远,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对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34个典型工伤认定行政案例的实 ...查看


  • 浅议审判实践中保险合同解释原则的适用范本
  • [摘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险进入千家万户已逐渐成为现实.保险合同纠纷案件随之大量涌现.因保险合同是一种格式合同,在产生纠纷时,对于保险合同条款的理解,合同双方当事人往往会作出不同的解释.而作为法院或仲裁机关在处理此类纠纷时 ...查看


  • 浅谈中国的违宪审查
  • 浅谈中国的违宪审查 违宪审查又称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对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其作用在于保障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查看


  • 法院受理民事案件范围的40个实务要点及依据
  • 1.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即民事诉讼的主管范围,是指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权限范围.确定民事诉讼的主管,也就是划定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受案范围,明确哪些纠纷属于法院民事审判权的范围,哪些纠纷不属于民事审判权的范围. 适用依据: <中华人民 ...查看


  • 规范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
  •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司法解释 规范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查看


  • Cxdsbit论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与诉讼时效的联系与区别
  •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论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与诉讼时效的联系与区别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 ...查看


  • 残疾赔偿金的性质与认定
  • 残疾赔偿金的性质及认定 --梅帅论<侵权责任法> 残疾赔偿金,是指受害人因身体或健康遭受侵害后,因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应当获得的赔偿. 对残疾赔偿金的性质,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收入丧失说,该种观点认为,残疾赔偿金是对受害人收入 ...查看


  • 论法律渊源的界分
  • 摘 要 佩岑尼克将法的渊源区分为必须的法源.应当的法源和可以的法源,这一法源的三分法可以有效的弥补将法源区分为正式法源与非正式法源的二分法的不足,有助于我们解决日渐复杂的法源的多样性问题. 关键词 法律渊源 必须的法源 应当的法源 可以的法 ...查看


  • 合同解除异议期 应如何理解的答复法研[2013]79号的解读
  • 对合同解除异议期 应如何理解的答复及法研[2013]79号的解读 文章来源:包头律师事务所 发布者:包头律师 发布时间: 阅读:493次 陈龙业(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民事法律文件解读>2014年第7期 根据合同法解释二第二十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