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地理知识点(自动保存的)

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注①:考纲为《2015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仅供参考

②:由于插图寻找较为繁琐,因此由需要者自行配图

第一章 行星地球

考纲:●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绘制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了解太阳系模式图,并能确定地球在其中的位置;分析太阳系八个行星的比较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用科学的宇宙观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了解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主要活动类型,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点 1、天体:宇宙间存在的物质形式。它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等自然天体和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

2、不同天体的现象:①恒星(自身能发光)——明亮闪烁

②行星——明亮不闪烁,有明显的位置移动

③星云(密度小)——是发亮的云雾状天体

④流星——在天空中有一道明亮的光迹

⑤彗星——发光的“扫帚“形天体,彗尾背向太阳

3、天体的判断方法①: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②: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

4、天体系统: △①:太阳系无星云

②:行星运动的特点:共面性,近圆形,同向性(上海教材,选择记忆)

③:八大行星位置: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金星离地球更近)

5、地球适合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原因

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运行轨道、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本身体积适中,有适合的大气,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点1、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发射热量,这种现象叫太阳辐射

→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人类生活所用的主要热量来源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太阳能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一:人类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太阳是它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

日冕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风,色球为耀斑,光球为黑子(黑光色耀)

在日全食时能看到日冕和色球,平时人类看到的是光球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②:扰乱地球的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③: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

④: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太阳活动周期:①光球黑子常出现 ②色球耀斑11年

三、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纬度(太阳高度) ②:天气状况 ③:地势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知识点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侧视,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北逆南顺)

②、地球自转周期 参考点一:恒星日(地球自转真正周期),自转角度:360°,时间:23小时56分4秒

参考点二:太阳日(常用周期),自转角度:360°,时间:24小时 ③、自转速度: (1)角速度:约15°/h 每度4min 除两极点外其他地方角速度都是15°/h 两极点角速度为0

④、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赤道最快,为1670km/h 南北纬60°约为835km/h 两极点为0

2、地球的公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公转周期:参考点一:恒星年(实际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

参考点二: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

②、近日点与远日点:每年一月,日地距离最近,这个位置为近日点,此时公转最快 每年7月,日地距离最远,这个位置为远日点,此时公转最慢

☆ 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

变化的重要因素

3、自转与时差

①、昏线(圈):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②、太阳高度昼夜变化:在昼半球上,太阳高度>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夜半球没有太阳高度

③:地方时、区时、日界线

(1)地方时计算:所在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一度差4min)

(2)区时: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划为24个时区

一、时区数:已知地点的经度÷15,余数7.5商+1为时区数

二、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为两时区相减只差;一东一西,时区差为两时区之和

三、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时区差×1h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知东求西用-,知西求东用+,分别位于东西时区时,相反

(3)日界线:180°经线为“今日,昨日”分界线:自西向东跨过加一天,自东向西减一天

→特殊经线地方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12:00;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0:00或24:00 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6:00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18:00

④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概念看书)

4、地球公转与季节→地球运动是公转与自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①、黄赤交角:黄道平面(公转平面)与赤道平面(自转平面)的夹角,约23°26′ →昼长时数

→昼长=昼弧度数÷15°;夜长=夜弧度数÷15°

5、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①夏至日 :时间 6月22日;太阳直射纬度:23°26′N 昼长分布规律: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南半球相反。正午太阳高度角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递减,66°34′N(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有极昼,66°34′S(南极圈)以南地区有极夜

②冬至日:时间。12月22日;太阳直射纬度:23°26′ S 昼长分布规律: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北·半球相反。正午太阳高度角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递减,66°34′S(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昼,66°34′N(北极圈)以北地区有极夜

③二分二至日: 时间 春分 3月21日 秋分 9月23日 全球昼长等于夜长,太阳直射赤道,太阳高度角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递减,无极昼或极夜

补充:同一纬线上太阳高度角相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23°26′N

①地球的内部层圈→以地震波为划分依据

地震波(1)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传播,传播速度快

(2)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传播速度慢,因此地震来时,人们首先感受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摇晃

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不连续界面

(1):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千米处),该界面下,纵波横波波速明显增加

(2):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Km处),在这里,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③地球内部圈层:以两个不连续面(古、莫)为界,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层圈

特征(1)地壳:由岩石圈组成的坚硬外壳,大洋区域薄,大陆区域厚

(2)地幔:上地幔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为岩浆发源地

(3)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考纲:●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含义;能绘简图说明并设计实验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并能绘简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的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应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点;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第一节:冷热不均的大气运动

1、大气受热过程→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手绘插图处)

补充 一:无论是高空还是低空,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下凹的地方是低压,这是就同一水平面而言

二: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比低空的低压的气压值数小(高空的气压一定比低空低)

三: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则相反

四:我们常说的高压,一般指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空差异

2、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3、大气的水平运动

①、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特点: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成正比

②实际风——实际风收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

(1)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的影响: 风速 :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2)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不影响风速大小,只改变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了解):减小风速,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斜穿等压线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意义

①、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②、意义:运输热量和水汽,影响天气和气候

2、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北半球为例) : (1)低纬环流(0°—30°N) 为热力环流

(2)中纬环流(30°N—60°N)以动力环流为主

(3)高纬环流(60°N—90°N)为热力环流

(插图处)

☆三圈环流成因: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对大气影响不同,不论南北半球都是“西风湿润信风干“

3、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特点:气压带被分裂成块状分布

气压中心 (1)七月:大陆为低压,将副热带高压切断,气压中心为亚洲低压(或叫印度低压)、 北美低压; 海洋为高压,中心主要为夏威夷高压(位于太平洋)和亚速尔高压(位于大西洋)

(2)一月:大陆为高压,切断了影响大陆的副极地低气压 大陆气压中心为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称亚洲高压)与北美高压 ;海洋上为低压,气压中心为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北半球气压带称块状分布,原因是大陆面积大,热力性质差异显著,而南半球大陆面积小,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所以气压带成带状分布(建议记忆)

4、气压带和风带对大气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形成起直接控制作用,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夏季气压带会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

(北半球主要气候的纬度分布图)

☆☆气候成因分析(重点记忆)

①、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赤道地区终年处在赤道低气压的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诸岛

②、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夏季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冬季受信风带控制,炎热干燥,因此形成干湿季明显的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南美洲的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等地

③、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 →副热带高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或二者中任意一个终年控制 在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的地区,形成全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等地

④、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形成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地中海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北美加利福尼亚沿海等

→与此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则由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三种,分别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⑤、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全年温和多雨,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较多分布于欧洲西岸(原因是地势平坦,且少高山,不会阻挡西风和暖湿气流)

→同纬度的大陆内侧和西岸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或亚热带季风季风气候为主

5、气候类型的判断技巧(建议掌握)

①、以温定带

最冷月均温:(1)>15℃ :热带气候

(2)0—15℃: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3)-15℃—0: 温带气候

(4)

②:以雨定型

一、年雨型:(1) 属于热带气候 年降水量>2000MM→热带雨林气候

(2)属于温带气候 年降水量在700MM—1000MM之间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夏雨型:(1)属于热带 Ⅰ:750—1000mm→热带草原气候

Ⅱ:1500—2000→热带季风气候

(2)属于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3)属于温带 Ⅰ:

Ⅱ:500mm—600mm→温带季风气候

③、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④、少雨型 (1)属于热带

(2)属于寒带

5、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不同点:

①、东亚季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南亚季风主要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引起的,但也有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②、冬夏风力强弱不同

东亚季风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的夏季风比冬季风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不同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1、冷暖气团的性质比较

①、冷气团:湿度低,温度低,密度大,位于锋面以下

②、暖气团:湿度高,温度高,密度小,位于锋面以上 →什么是锋面:锋面就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交界面,或者叫做过渡带。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也简称为锋。

2、锋的分类标准及主要区别比较

①、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被迫抬升

天气特征(1)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湿润

(2)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等降温天气(通常在锋面之后的区域有降水)

(3)过境后:冷气团代替暖气团,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上升状况:徐徐爬升

天气特征(1)过境前: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2)过境时:冷气团沿暖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成连续性雨云

(3)过境后:暖气团代替冷气团,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③、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过境前与过境后都由单一气团控制,过境时形成持续性降水(如江南中下游地区六七月的梅雨天)

3、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①、高低气压的判断

(1)不应单纯看气压值,英语周围邻近地区相比较

(2)看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总是有高压指向低压,所以等压线闭合,风由内向外吹为高压,反之为低压

②、气旋与反气旋→相对气流运动状况而言

→气旋(1)气压状况:低压(气压值中心低,四周高)

(2)水平气流:(北半球)低空逆时针辐合,高空逆时针辐散,南半球方向相反

(3)垂直气流 :上升 (4)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

(5)典型天气状况: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气旋插图)

→反气旋 (1)气压状况:高压(气压值中心高四周低)

(2)水平气流(北半球)低空顺时针辐散,高空逆时针辐合南半球方向相反

(3)垂直气流 :下沉 (4)天气状况:多晴朗、干燥 (5)典型天气状况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冬季的寒潮

③、台风(太平洋)和飓风(大西洋):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的强大的热带气旋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考纲:●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发生的领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理解洋流的形成动力;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地球上的水:

①、地球上的水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

②、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

(1):河流处于汛期时,河流补给湖泊水

(2):河流处于枯水期时,湖泊补给河流

2、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①、海陆间循环 (插图处)

特点:这是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可以再生

②、海上内循环 (插图)

特点:这是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③、陆地内循环 (插图)

特点:是补充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的水循环

④、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不断处于更新状态

(2)使海陆之间实现物质的转移和能量的交换

(3)影响全球的地理环境

(4)塑造着地表形态

③、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其特点:

(1)雨水补给:我国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

特点:时间集中,不连续,水量变化大→在我国普遍分布,尤其以东部季风区为典型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

特点:有时间性,有连续性,水量温定→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地区

(3)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

特点:有时间性,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水量温定→分布于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

(4)湖泊水补给(全年都有)

特点:状态稳定,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普遍分布

(5)地下水补给(全年都有)

特点:稳定,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普遍分布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①、洋流的性质

洋流按性质可分为暖流和寒流,按类别又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此外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也可能发生改变

②、洋流的流向(根据课本地图理解)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分别呈逆时针和顺时针(北顺南逆)

→受盛行风影响 (插图处)

(2)在北半球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在南极40°的大陆外围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北逆南无)

(3)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结合课本插图)

→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海洋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流动(冬逆夏顺)

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有降温减湿作用

(2):洋流对海洋渔场分布的影响

Ⅰ北太平洋渔场,代表: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

Ⅱ北大西洋渔场,代表:纽芬兰渔场,受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冰洋南下冷水流影响

Ⅲ东南太平洋渔场,代表:秘鲁渔场,由上升流形成(秘鲁海区冷海水上升)

(3)洋流对航行的影响:顺风顺水。避雾避冰,节能省冰,安全高效

(4)对近海污染物影响:既能加快净化,又会扩大污染范围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纲●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结合实例说明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①、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②、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 (2)岩浆运动与变质作用

③、内力作用分类(1)迅速:火山喷发,地震

(2)缓慢:地壳运动

④、地壳运动及其意义

(1)水平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

岩层变化:水平位移,弯曲变形

地表形态:绵长的断裂带,巨大的褶皱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东非大裂谷(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2)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

岩层变化:隆起或凹陷

地表形态: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举例:台湾海峡,意大利那不勒斯湾近海岸变动

→:二者相互关系:(1)相伴发生

(2)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⑤、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 (2)岩浆活动 (3)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其次是重力势能

→主要表现形式:风,流水,冰川,生物

主要作用的表现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①、风化作用:实地表演时发生崩解和破碎,碎屑物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②、侵蚀作用

(1)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等

(2)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3)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锋,U型谷等

(4)海水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

③、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④、堆积作用(1)流水堆积:形成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2)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型沙丘

(3)冰川堆积:形成冰碛沙丘、冰碛湖等

(4)海量堆积:形成沙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①、岩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②、三种岩石的转换关系图

归纳→(1):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岩浆,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成为岩浆岩

(2):已生成的各种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3):各类岩石在岩石圈以下重熔再生,又成为新的岩浆岩

4、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通常分布)

①高寒地区:冰融作用,物理风化

② 干旱区:物理风化,风力作用

③ 湿润区:化学风化,流水作用

④ 海岸:海浪作用,河流沉积

补充:岩石圈循环的物质判别技巧

①: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首先必须找到岩浆(岩)

②:各类岩石要重熔再生成岩浆,大多要经过变质,因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为变质岩

③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变质岩含片理结构

第二节:河流地貌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褶皱指的是在地壳运动的强烈挤压下,岩层发生塑性形变产生一条裂波弯曲

①、褶皱的基本形态(看书上插图)

(1)背斜 →岩层形态:向上拱起

岩层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

未侵蚀前地形: 山岭

侵蚀后地形:顶部常被侵蚀为谷地

(2)向斜 →岩层形态: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中间新,两边老

未侵蚀前地形: 谷地

侵蚀后地形: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判断背斜向斜一定要根据其岩层新老关系而非地表形态

②、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谷地和山岭,成为褶皱山

③、补充有关板块知识点(1):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版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2):板块都浮在软流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的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4):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生长边界)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5):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形成褶皱山系(消亡边界)例如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6):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例如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④、断层(由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产生)、地表形态、断块山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沟谷河流

(1)若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段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2)若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相对向下的岩体会形成谷地或低地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断块山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⑤、火山→又火山口与火山锥组成

(1)火山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富士山)

2、地质构造规律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性

①、利用向斜可以找水

原因→:向斜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因此可以在向斜槽部打井

②、利用背斜找石油 由于气体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就为石油

③、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 矿层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该在向斜构造处,因为背斜顶部容易受侵蚀,顶部矿石很可能被侵蚀

④、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向斜部位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

①、朔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②、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③、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箭头→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纵向发展

→:河谷发育初期,以下蚀和朔源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V型”

河谷发育中后期,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U”型

2、河流堆积地貌

①、洪积-冲积平原(又叫冲积扇平原)

形成过程:水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多个洪积扇,连接而成洪积平原

地势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洪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质颗粒由粗变细

②、河漫滩平原

形成过程:河流下蚀后在凹面侵蚀,凸面堆积形成堆积体,在枯水期堆积体形成河漫滩,多个因河流改道或向下侵蚀而被废弃的河漫滩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特点:地势平坦、宽广

③、三角洲平原(分布于河流入海口外的海滨地区)

形成过程:河流到达入海口处时速度减慢,河流中的泥沙被海潮顶托,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地势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岔向海洋呈放射状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吸引的原因: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②、不同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比较

(1)高原:聚落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原因: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聚落多呈狭长带状

(2)山区:分布于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原因: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聚落多呈条带状

(3)平原:(最为密集)

有的沿河发展,有的形成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集,有便捷的内河航运与海上运输

补充:不是所有的冲积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如南美洲亚马孙平原地区

4、河流凹岸与凸岸的侵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原因:地转偏向力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①:自然地理的要素组成:气候、土壤、水、生物、岩石

②、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能量转化:(配插图)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

①、生产功能

定义: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中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它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功能,例如生物的生长发育

②、平衡功能

定义:平衡功能指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能量的交换,使自然自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差异性与自然带

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绝对的,整体性是相对的 (例如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②、自然带→ (1)形成因素:经纬度与海陆位置不同

(2)构成要素:一定的热量与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与土壤

(3)分布特点: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受太阳辐射、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方向,赤道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①、更替方向:南北 延伸方向:东西

②、形成:以热量差异为基础因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位向高位递减

③、分布特点。(插图处)

3、由沿海向内陆分布

①、形成基础:水文分化

②、根本因素: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到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

③、景观变化:森林带→森林草原(过渡)→草原带→草原荒漠带(过渡)→荒漠带

*注:若遇写上述写自然带的考题,是否写过渡带得问学校老师

④、自然带更替:从沿海向内陆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经度方向变化

⑤、自然带的延伸方向:纬度方向变化,即南北变化

4、山地垂直分布: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 lù (山脚)至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大,自然带出现垂直分布

垂直谱带: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即同一座山的不同海拔有不同种类的自然植被,例如山麓分布阔叶林带,山顶分布为苔原带或冰原带,植被种类越多,则垂直谱带多,反之相反)

垂直谱带多的山的特点: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注①:考纲为《2015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仅供参考

②:由于插图寻找较为繁琐,因此由需要者自行配图

第一章 行星地球

考纲:●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绘制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了解太阳系模式图,并能确定地球在其中的位置;分析太阳系八个行星的比较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用科学的宇宙观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了解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主要活动类型,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点 1、天体:宇宙间存在的物质形式。它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等自然天体和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

2、不同天体的现象:①恒星(自身能发光)——明亮闪烁

②行星——明亮不闪烁,有明显的位置移动

③星云(密度小)——是发亮的云雾状天体

④流星——在天空中有一道明亮的光迹

⑤彗星——发光的“扫帚“形天体,彗尾背向太阳

3、天体的判断方法①: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②: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

4、天体系统: △①:太阳系无星云

②:行星运动的特点:共面性,近圆形,同向性(上海教材,选择记忆)

③:八大行星位置: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金星离地球更近)

5、地球适合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原因

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运行轨道、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本身体积适中,有适合的大气,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点1、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发射热量,这种现象叫太阳辐射

→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人类生活所用的主要热量来源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太阳能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一:人类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太阳是它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

日冕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风,色球为耀斑,光球为黑子(黑光色耀)

在日全食时能看到日冕和色球,平时人类看到的是光球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②:扰乱地球的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③: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

④: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太阳活动周期:①光球黑子常出现 ②色球耀斑11年

三、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纬度(太阳高度) ②:天气状况 ③:地势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知识点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侧视,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北逆南顺)

②、地球自转周期 参考点一:恒星日(地球自转真正周期),自转角度:360°,时间:23小时56分4秒

参考点二:太阳日(常用周期),自转角度:360°,时间:24小时 ③、自转速度: (1)角速度:约15°/h 每度4min 除两极点外其他地方角速度都是15°/h 两极点角速度为0

④、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赤道最快,为1670km/h 南北纬60°约为835km/h 两极点为0

2、地球的公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公转周期:参考点一:恒星年(实际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

参考点二: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

②、近日点与远日点:每年一月,日地距离最近,这个位置为近日点,此时公转最快 每年7月,日地距离最远,这个位置为远日点,此时公转最慢

☆ 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

变化的重要因素

3、自转与时差

①、昏线(圈):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②、太阳高度昼夜变化:在昼半球上,太阳高度>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夜半球没有太阳高度

③:地方时、区时、日界线

(1)地方时计算:所在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一度差4min)

(2)区时: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划为24个时区

一、时区数:已知地点的经度÷15,余数7.5商+1为时区数

二、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为两时区相减只差;一东一西,时区差为两时区之和

三、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时区差×1h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知东求西用-,知西求东用+,分别位于东西时区时,相反

(3)日界线:180°经线为“今日,昨日”分界线:自西向东跨过加一天,自东向西减一天

→特殊经线地方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12:00;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0:00或24:00 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6:00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18:00

④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概念看书)

4、地球公转与季节→地球运动是公转与自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①、黄赤交角:黄道平面(公转平面)与赤道平面(自转平面)的夹角,约23°26′ →昼长时数

→昼长=昼弧度数÷15°;夜长=夜弧度数÷15°

5、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①夏至日 :时间 6月22日;太阳直射纬度:23°26′N 昼长分布规律: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南半球相反。正午太阳高度角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递减,66°34′N(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有极昼,66°34′S(南极圈)以南地区有极夜

②冬至日:时间。12月22日;太阳直射纬度:23°26′ S 昼长分布规律: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北·半球相反。正午太阳高度角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递减,66°34′S(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昼,66°34′N(北极圈)以北地区有极夜

③二分二至日: 时间 春分 3月21日 秋分 9月23日 全球昼长等于夜长,太阳直射赤道,太阳高度角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递减,无极昼或极夜

补充:同一纬线上太阳高度角相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23°26′N

①地球的内部层圈→以地震波为划分依据

地震波(1)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传播,传播速度快

(2)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传播速度慢,因此地震来时,人们首先感受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摇晃

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不连续界面

(1):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千米处),该界面下,纵波横波波速明显增加

(2):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Km处),在这里,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③地球内部圈层:以两个不连续面(古、莫)为界,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层圈

特征(1)地壳:由岩石圈组成的坚硬外壳,大洋区域薄,大陆区域厚

(2)地幔:上地幔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为岩浆发源地

(3)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考纲:●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含义;能绘简图说明并设计实验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并能绘简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的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应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点;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第一节:冷热不均的大气运动

1、大气受热过程→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手绘插图处)

补充 一:无论是高空还是低空,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下凹的地方是低压,这是就同一水平面而言

二: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比低空的低压的气压值数小(高空的气压一定比低空低)

三: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则相反

四:我们常说的高压,一般指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空差异

2、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3、大气的水平运动

①、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特点: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成正比

②实际风——实际风收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

(1)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的影响: 风速 :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2)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不影响风速大小,只改变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了解):减小风速,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斜穿等压线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意义

①、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②、意义:运输热量和水汽,影响天气和气候

2、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北半球为例) : (1)低纬环流(0°—30°N) 为热力环流

(2)中纬环流(30°N—60°N)以动力环流为主

(3)高纬环流(60°N—90°N)为热力环流

(插图处)

☆三圈环流成因: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对大气影响不同,不论南北半球都是“西风湿润信风干“

3、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特点:气压带被分裂成块状分布

气压中心 (1)七月:大陆为低压,将副热带高压切断,气压中心为亚洲低压(或叫印度低压)、 北美低压; 海洋为高压,中心主要为夏威夷高压(位于太平洋)和亚速尔高压(位于大西洋)

(2)一月:大陆为高压,切断了影响大陆的副极地低气压 大陆气压中心为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称亚洲高压)与北美高压 ;海洋上为低压,气压中心为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北半球气压带称块状分布,原因是大陆面积大,热力性质差异显著,而南半球大陆面积小,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所以气压带成带状分布(建议记忆)

4、气压带和风带对大气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形成起直接控制作用,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夏季气压带会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

(北半球主要气候的纬度分布图)

☆☆气候成因分析(重点记忆)

①、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赤道地区终年处在赤道低气压的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诸岛

②、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夏季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冬季受信风带控制,炎热干燥,因此形成干湿季明显的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南美洲的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等地

③、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 →副热带高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或二者中任意一个终年控制 在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的地区,形成全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等地

④、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形成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地中海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北美加利福尼亚沿海等

→与此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则由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三种,分别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⑤、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全年温和多雨,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较多分布于欧洲西岸(原因是地势平坦,且少高山,不会阻挡西风和暖湿气流)

→同纬度的大陆内侧和西岸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或亚热带季风季风气候为主

5、气候类型的判断技巧(建议掌握)

①、以温定带

最冷月均温:(1)>15℃ :热带气候

(2)0—15℃: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3)-15℃—0: 温带气候

(4)

②:以雨定型

一、年雨型:(1) 属于热带气候 年降水量>2000MM→热带雨林气候

(2)属于温带气候 年降水量在700MM—1000MM之间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夏雨型:(1)属于热带 Ⅰ:750—1000mm→热带草原气候

Ⅱ:1500—2000→热带季风气候

(2)属于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3)属于温带 Ⅰ:

Ⅱ:500mm—600mm→温带季风气候

③、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④、少雨型 (1)属于热带

(2)属于寒带

5、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不同点:

①、东亚季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南亚季风主要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引起的,但也有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②、冬夏风力强弱不同

东亚季风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的夏季风比冬季风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不同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1、冷暖气团的性质比较

①、冷气团:湿度低,温度低,密度大,位于锋面以下

②、暖气团:湿度高,温度高,密度小,位于锋面以上 →什么是锋面:锋面就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交界面,或者叫做过渡带。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也简称为锋。

2、锋的分类标准及主要区别比较

①、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被迫抬升

天气特征(1)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湿润

(2)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等降温天气(通常在锋面之后的区域有降水)

(3)过境后:冷气团代替暖气团,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上升状况:徐徐爬升

天气特征(1)过境前: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2)过境时:冷气团沿暖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成连续性雨云

(3)过境后:暖气团代替冷气团,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③、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过境前与过境后都由单一气团控制,过境时形成持续性降水(如江南中下游地区六七月的梅雨天)

3、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①、高低气压的判断

(1)不应单纯看气压值,英语周围邻近地区相比较

(2)看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总是有高压指向低压,所以等压线闭合,风由内向外吹为高压,反之为低压

②、气旋与反气旋→相对气流运动状况而言

→气旋(1)气压状况:低压(气压值中心低,四周高)

(2)水平气流:(北半球)低空逆时针辐合,高空逆时针辐散,南半球方向相反

(3)垂直气流 :上升 (4)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

(5)典型天气状况: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气旋插图)

→反气旋 (1)气压状况:高压(气压值中心高四周低)

(2)水平气流(北半球)低空顺时针辐散,高空逆时针辐合南半球方向相反

(3)垂直气流 :下沉 (4)天气状况:多晴朗、干燥 (5)典型天气状况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冬季的寒潮

③、台风(太平洋)和飓风(大西洋):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的强大的热带气旋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考纲:●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发生的领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理解洋流的形成动力;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地球上的水:

①、地球上的水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

②、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

(1):河流处于汛期时,河流补给湖泊水

(2):河流处于枯水期时,湖泊补给河流

2、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①、海陆间循环 (插图处)

特点:这是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可以再生

②、海上内循环 (插图)

特点:这是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③、陆地内循环 (插图)

特点:是补充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的水循环

④、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不断处于更新状态

(2)使海陆之间实现物质的转移和能量的交换

(3)影响全球的地理环境

(4)塑造着地表形态

③、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其特点:

(1)雨水补给:我国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

特点:时间集中,不连续,水量变化大→在我国普遍分布,尤其以东部季风区为典型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

特点:有时间性,有连续性,水量温定→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地区

(3)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

特点:有时间性,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水量温定→分布于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

(4)湖泊水补给(全年都有)

特点:状态稳定,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普遍分布

(5)地下水补给(全年都有)

特点:稳定,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普遍分布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①、洋流的性质

洋流按性质可分为暖流和寒流,按类别又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此外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也可能发生改变

②、洋流的流向(根据课本地图理解)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分别呈逆时针和顺时针(北顺南逆)

→受盛行风影响 (插图处)

(2)在北半球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在南极40°的大陆外围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北逆南无)

(3)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结合课本插图)

→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海洋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流动(冬逆夏顺)

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有降温减湿作用

(2):洋流对海洋渔场分布的影响

Ⅰ北太平洋渔场,代表: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

Ⅱ北大西洋渔场,代表:纽芬兰渔场,受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冰洋南下冷水流影响

Ⅲ东南太平洋渔场,代表:秘鲁渔场,由上升流形成(秘鲁海区冷海水上升)

(3)洋流对航行的影响:顺风顺水。避雾避冰,节能省冰,安全高效

(4)对近海污染物影响:既能加快净化,又会扩大污染范围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纲●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结合实例说明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①、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②、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 (2)岩浆运动与变质作用

③、内力作用分类(1)迅速:火山喷发,地震

(2)缓慢:地壳运动

④、地壳运动及其意义

(1)水平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

岩层变化:水平位移,弯曲变形

地表形态:绵长的断裂带,巨大的褶皱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东非大裂谷(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2)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

岩层变化:隆起或凹陷

地表形态: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举例:台湾海峡,意大利那不勒斯湾近海岸变动

→:二者相互关系:(1)相伴发生

(2)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⑤、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 (2)岩浆活动 (3)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其次是重力势能

→主要表现形式:风,流水,冰川,生物

主要作用的表现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①、风化作用:实地表演时发生崩解和破碎,碎屑物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②、侵蚀作用

(1)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等

(2)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3)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锋,U型谷等

(4)海水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

③、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④、堆积作用(1)流水堆积:形成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2)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型沙丘

(3)冰川堆积:形成冰碛沙丘、冰碛湖等

(4)海量堆积:形成沙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①、岩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②、三种岩石的转换关系图

归纳→(1):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岩浆,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成为岩浆岩

(2):已生成的各种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3):各类岩石在岩石圈以下重熔再生,又成为新的岩浆岩

4、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通常分布)

①高寒地区:冰融作用,物理风化

② 干旱区:物理风化,风力作用

③ 湿润区:化学风化,流水作用

④ 海岸:海浪作用,河流沉积

补充:岩石圈循环的物质判别技巧

①: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首先必须找到岩浆(岩)

②:各类岩石要重熔再生成岩浆,大多要经过变质,因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为变质岩

③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变质岩含片理结构

第二节:河流地貌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褶皱指的是在地壳运动的强烈挤压下,岩层发生塑性形变产生一条裂波弯曲

①、褶皱的基本形态(看书上插图)

(1)背斜 →岩层形态:向上拱起

岩层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

未侵蚀前地形: 山岭

侵蚀后地形:顶部常被侵蚀为谷地

(2)向斜 →岩层形态: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中间新,两边老

未侵蚀前地形: 谷地

侵蚀后地形: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判断背斜向斜一定要根据其岩层新老关系而非地表形态

②、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谷地和山岭,成为褶皱山

③、补充有关板块知识点(1):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版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2):板块都浮在软流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的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4):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生长边界)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5):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形成褶皱山系(消亡边界)例如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6):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例如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④、断层(由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产生)、地表形态、断块山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沟谷河流

(1)若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段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2)若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相对向下的岩体会形成谷地或低地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断块山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⑤、火山→又火山口与火山锥组成

(1)火山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富士山)

2、地质构造规律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性

①、利用向斜可以找水

原因→:向斜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因此可以在向斜槽部打井

②、利用背斜找石油 由于气体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就为石油

③、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 矿层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该在向斜构造处,因为背斜顶部容易受侵蚀,顶部矿石很可能被侵蚀

④、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向斜部位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

①、朔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②、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③、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箭头→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纵向发展

→:河谷发育初期,以下蚀和朔源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V型”

河谷发育中后期,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U”型

2、河流堆积地貌

①、洪积-冲积平原(又叫冲积扇平原)

形成过程:水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多个洪积扇,连接而成洪积平原

地势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洪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质颗粒由粗变细

②、河漫滩平原

形成过程:河流下蚀后在凹面侵蚀,凸面堆积形成堆积体,在枯水期堆积体形成河漫滩,多个因河流改道或向下侵蚀而被废弃的河漫滩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特点:地势平坦、宽广

③、三角洲平原(分布于河流入海口外的海滨地区)

形成过程:河流到达入海口处时速度减慢,河流中的泥沙被海潮顶托,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地势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岔向海洋呈放射状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吸引的原因: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②、不同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比较

(1)高原:聚落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原因: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聚落多呈狭长带状

(2)山区:分布于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原因: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聚落多呈条带状

(3)平原:(最为密集)

有的沿河发展,有的形成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集,有便捷的内河航运与海上运输

补充:不是所有的冲积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如南美洲亚马孙平原地区

4、河流凹岸与凸岸的侵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原因:地转偏向力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①:自然地理的要素组成:气候、土壤、水、生物、岩石

②、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能量转化:(配插图)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

①、生产功能

定义: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中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它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功能,例如生物的生长发育

②、平衡功能

定义:平衡功能指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能量的交换,使自然自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差异性与自然带

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绝对的,整体性是相对的 (例如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②、自然带→ (1)形成因素:经纬度与海陆位置不同

(2)构成要素:一定的热量与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与土壤

(3)分布特点: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受太阳辐射、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方向,赤道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①、更替方向:南北 延伸方向:东西

②、形成:以热量差异为基础因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位向高位递减

③、分布特点。(插图处)

3、由沿海向内陆分布

①、形成基础:水文分化

②、根本因素: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到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

③、景观变化:森林带→森林草原(过渡)→草原带→草原荒漠带(过渡)→荒漠带

*注:若遇写上述写自然带的考题,是否写过渡带得问学校老师

④、自然带更替:从沿海向内陆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经度方向变化

⑤、自然带的延伸方向:纬度方向变化,即南北变化

4、山地垂直分布: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 lù (山脚)至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大,自然带出现垂直分布

垂直谱带: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即同一座山的不同海拔有不同种类的自然植被,例如山麓分布阔叶林带,山顶分布为苔原带或冰原带,植被种类越多,则垂直谱带多,反之相反)

垂直谱带多的山的特点: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相关文章

  • 高中地理必修一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时作业
  •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时作业 1. 当地时间2011年10月31日,位于智利圣地亚哥以南1 600千米的哈得孙火山持续喷发,从空中俯瞰景象壮观.哈得孙火山喷发出的物质主要来源于( ) A. 地壳 B. 外核 C. 地幔 D. 岩石圈 2. ...查看


  • 北京市医疗保险政策简介
  • 一.参保范围: 海淀辖区内的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和退休人员(除享受公费医疗单位及经批准可暂缓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外,本市行政区域内未参加医疗保险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和退休人员.享 ...查看


  • 海淀区关于申报2011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及有关
  • 海淀区关于申报2011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及有关工作调整的通知 [2011-03-08] 各参保单位: 为确保2011年度各项社会保险(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业务工作的正常进行,根据京社保发[2011]11号文件精神,现就我区申报2 ...查看


  • 高一上地理第一次月考
  • 第( ) 单元检测题 2015/9/29 命题人:李老师 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第Ⅰ卷(单选题) 一.单选题 (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代号填在Ⅱ卷的答题栏中,本题共25小题) 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 ...查看


  • 艾礼安AL-7480(II)说明书
  • AL-7480 用户使用手册 深圳艾礼安安防设备有限公司 说 明 AL-7480通讯主机系统是具有很强的使用性被广泛地应用在小区住家及周界报警系统大楼安保系统.以及工厂学校仓储等各类大型安保系统可实现计算机管理并方便地与其它系统集成. AL ...查看


  • 高一地理学考复习识记(背诵)知识点整理
  • 2014年高一地理学考记忆内容整理(精简版) 必修一 1.小行星带位置:火星与木星的公转轨道之间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 3.太阳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4.太阳外部分层与太阳活动的类型: ...查看


  •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复习
  •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相关知识点 一.信息及其特征 1.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2. 信息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 ...查看


  • 会计电算化校本教材(讲义)用友T3
  • 校本教材(讲义) 第一部分 分项实训 项目实训1 系统管理 [实验目的] 1.理解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企业账的存在形式. 2.掌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企业账的建立过程. 3.理解系统操作员及权限的含义及设置方法. [实验内容] 1.增加操作 ...查看


  • 高一地理必修一月考试卷
  • 高一普高月考试题 地理必修1(第一章)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单选每题2.5分,双选题每题3分,计65分.将答案填在卷末尾的答题卡内) (一)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四城市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 .广州 B.上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