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广州市清代称为广州城,以广州府治所在地故名之。旧广州城清代城内划分为东西两个地区,其划分界线之起点;由大北门城门口起“即现时解放北路口越秀山麓”沿大北直街到惠爱四约四牌楼口“即现时中山五路”,转东至藩司前之照壁“现在财政厅前”,双门底上街北口“永汉北路人民银行处(今北京路)”向南直至天字码头。析为东向属番禺县。西向属南海县,亦为两县的分治界线。
叙说广东人文景观离不开广州。她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它那些古老城墙的砖头上,历史废墟的深层,掩藏着一代又一代市民的智慧和精神。20世纪上半叶的广州,诞生了多少传统文化的“杀手”,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贡献了一系列闪光的名字。这些名字,改写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借用现在最热门的词语,20世纪初的广东,是真正的“文化大省”。它最典型的体现并不是城市建筑或文化产业,而是它那群英荟萃的人物谱系。“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潘达微、张竞生......”。无论他们是在这座城市里生与死,还是只领过暂住证,都与这座城市缔结了不可分割的精神血缘。是这座城市塑造了他们,还是他们塑造了这座城市?如何摆脱文献的纠缠,寻找一种更接近真实的城市精神,这也是地域文化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眼下从官方到民间“建设文化大省”成为口头禅时,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显得尢为重要。
我们坚持认为,广州的人文精神需要重新叙说。这种叙说的目的不是停留在“如数家珍”的层面上,更不是为了制造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自恋,而是指向一种城市文化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往习以为常的所谓“平民精神”、“实用主义”,乃至对于“岭南文化”的褊狭理解,在这里都要重新受到质疑。比如在广州“土著”潘达微身上,就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广州精神的另一面。他既是勇敢的革命家,又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先锋艺术家;既是一位社会慈善家,同时又是一位看破红尘的出家人。凭着他的才能,他完全可以建功立业“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文化艺术方面”,但他却淡泊名利,毅然斩断尘缘。强烈的世俗关怀与超验的宗教情愫、宏大的社会理想与细微的艺术感受,竟然能如此天衣无缝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体现了岭南文化失传已久的精髓。
如果说五羊城的前世今生就像一个舞台,即将露面的“各路英雄”,便是我们为这座舞台找来的演员。演出的主题既是历史,更是现实的。或许我们的叙说还夹杂着一定的审美想像,那也只是为了让心灵真实与历史真实找到互相接近的方式而已。我们希望它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使自己从一名谦虚的“看客”,变成整个文化建设舞台上的一名“演员”。
一.广州市长孙科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成立,孙科为为首任市长
孙科(1891一1973),广东中山人,孙中山长子。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第一任广州市长,1923年、1926年两次再任广州市长,1931年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1932年任立法院长,主张速行宪政联共抗日,1947年任南京政府副主席,1949年辞职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5年任台湾“总统府”高级咨议,1973年9月13日病逝于台北。
孙科:沾了国父的光,也受了伟大的累,孙科逝世后,蒋介石说他“气量恢弘,才识远大”、“功在国家,声驰寰宇”,颇多溢美之词。
客观上来看,这种措词中有许多为逝者讳的客套成分,真正用来评价孙科,肯定不能算是完全贴切。一位研究孙中山先生多年的教授说到孙科的时候,坦言自己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加以特别的注意,认为他虽然很早便投身国民革命,且长期居于国民党政府的高位,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终究只觉得他是一个平常之人。孙科成为国民党要员中一个以能“看看书”而闻名的人物。与其父孙中山先生比起来,孙科当然显得庸常。但谈论到孙科的时候,又是始终无法绕开孙中山这个名字的。
二.广州市长吴飞 1922年7月任市长
三.广州市长金章 1922年12月任市长
四.广州市长林云陔 1923年2月8日起任市长
林云陔,历史上最清廉为民的广州市长,。抗战末期,汽油紧缺,当时有“一滴汽油一滴血”之谚,林云陔为了节省汽油,自购一匹马,日常往来住处与办公地点,均以马代步,汽车则放在车库中不用,有朋友问林为什么以马代车,林云陔不希望标新立异,过于招摇,就称是为了锻炼身体。
位于府前路的广州市府大楼,是陈济棠主粤时,由林云陔提议修建,原称为市府合署。当时广东省主席为陈铭枢,作为市长的林与陈争夺权力,林力争要在广州成立特别市,当时成立特别市的标准是人口100万,广州只有98万人口,林以广东为革命策源地为理由终使广州被定为特别市。当时修建市府大楼,还占用了中央公园(现在的人民公园三分之一的用地),刻意选择和中山纪念堂在同一中轴线上的位置,为了配合中山纪念堂的风格,市府合署也采用传统的宫殿式风格,斗拱挑檐,黄色琉璃瓦顶。林云陔在陈炯明叛变前,是广东大本营金库部长,事发之日,金库还有港币30多万元,林云陔将这笔巨款缝在夹袍之中,从小路北上。在韶关遇到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告之自己有存款,可以补贴部队开支,说完,脱下夹袄,告辞而出。这时候已经是中午,林想吃饭,才发现自己身无分文,还要向好友借钱度日。
林云陔从执掌广州市政大权到成为广东省主席,在广州扩路修桥,使城市建设面目一新,在全省兴建工厂,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林既没有政治野心,也没有实际兵权,能够在复杂的政治时局中,见缝插针,在陈济棠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抗衡之时,利用有限的空间,实施自己“实干”的理想,从而以“不多言”坦勤勉实干的地方政要的身份,留名于历史,也算是生逢其时。
五.广州市长孙科1923年2月26日起再任市长
1923年,孙科任广州市长,为广州市政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孙科在任市长期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市政建设上,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修建了近26公里的现代道路,街道拓宽了2.5米,新路均铺上了水泥。孙中山立即写信给他说:“正宜开诚布公,同心协力,以共扶危局。”
六.广州市长李福林 1924年9月任市长
李福林在新加坡结识了孙中山,其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之后在广州附近聚众数千,称为“福军”。1917年发生护法运动,孙中山到广州任“大元帅”;福军为“大元帅府”亲军,李福林为亲军总司令。1924年李被选为广州市长,同年发生广州商团暴乱。之后福军亦曾助攻陈炯明。1925年国民革命军成立,福军编为第五军,李福林任军长。1926年北伐时第五军主力留守广州。1949年,广州被中共占领前夕,李全家迁往香港。1952年病逝香港,终年79岁。
七.广州市长伍朝枢 1925年7月
广州市政厅改组为广州市政府,实行委员会制。伍朝枢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别号“梯云”,出生于天津,广东新会人。伍廷芳之子,民国时期外交家、书法家。
民国十二年(1923年)担任孙中山先生广州大元帅府外交总长,1925年任广州市市长,十六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曾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34年在香港逝世。葬于广州市越秀公园其父伍廷芳墓旁。
八.广州市长孙科 1926年6月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第三度领导广州市。
九.广州市长林云陔 1927年5月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
十.广州市长甘乃光 1927年11月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
广州岭南大学经济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毕业。1924年6月起任黄埔军校政治部英文秘书兼政治教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编纂,驻粤建国桂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央实业部代理部长,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广东南路各属行政委员。当选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常委,并兼中央青年部长和中央农民部长,还兼广东省政府委员。省党部执行委员和广州政治分会委员。1926年起任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讲师,中山大学训育部主任和广州《民国日报》社社长。1927年任广东省党部改组委员,广州市市长。1931年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后任内政部政务次长,武昌行营第五处处长,军事委员会禁烟委员会常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防参议会秘书长,中央党部副秘书长,三青团临时中央干事会干事。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并在建立国民政府后,曾任命甘乃光为蒋记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及江省政委员会委员兼农工厅厅长,但均未就职。9月,国民党宁、汉沪三方合流,成立中央特别委员会,代行中央执监委员会职权,甘乃光被推选为中央特别委员会候补委员。10月,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改组委员。同年底,任广州市市长。在其任广州市市长期间,中国共产党于12月11日发动广州起义。
十一.广州市长林云陔 1928年5月,林云陔任市长
十二.广州市长程天固 1931年6月任市长
程天固是广州走向现代建设的开拓者之一。这位中山人,早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经济学院,硕士。1915年回来办工厂,任广州商会会长,后聘为广东大学法学院院长,1921年—1923年,1929年—1936年,两度任广州工务局长。工务局是新式城市建设的职能部门,主持城市规划、交通设计、兴修道路等,由于成绩显赫,后任广州市市长。抗战爆发后的1941年任驻墨西哥、巴西大使,晚年寓居香港。
十三.刘纪文 1932年3月任市长
旧海珠桥开通首日1932年至1936年,在陈济棠控制两广期间,刘纪文担任广州市长,在广州地方建设方面颇多作为,制定了全市道路系统规划(1932年公布),修筑马路11万平方米。而在他任内最 ,重要的工程,则是完成珠江上的第一座桥梁——海珠桥,结束了以往两岸市民只能以轮渡来往的历史。
上任广州初期,他就饬令成立城市建设委员会,开始致力于城建总体规划。此后市内道路建设逐年按规划进行。每年开辟一条新路,都要由工务局作具体测量和完成技术设计工作才能动工。市政方面的政绩更是为人所乐道,无论是广州市政府大楼、中山图书馆、海珠大桥、长堤大马路等经典工程的修建,还是在广州首创100所六年制国民义务教育学校,以及800多间免费公厕的兴建,都使城市的现代气象与日俱增。
十四.曾养甫 1936年8月任市长。
1938年10月21日起广州被日本占领,曾养甫在担任广州市市长的同时,出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还兼任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处主任。任内创办湘南煤矿局,解决了战时西南大后方燃料紧缺的问题。1937年抗战爆发前,国民党交通部次长曾养甫就意识到,如果沿海口岸不保,中国将失去外援,陷入危险境地。必须尽早铺设一条从西南向外与国际联系的通道,这就是后来以悲壮和惨烈镌刻在中国抗战史上的滇缅铁路的修建。
沦陷时期
一.彭东原 汪精卫政权广州市长
1940年4月23日汪伪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决定伪广东省政府组成人员。伪广东省主席由陈公博兼任,由陈耀祖代理,彭东原任伪省政府委员兼伪广州市长。随后汪精卫写一“手谕”派其妻陈壁君指导西南党政军事宜,陈以特派员身份经常坐镇广州,采用明升暗降的方法剥夺了彭东原的权力。于1941年初委任彭一虚职“驻日本神户领事”,彭不上任,后又改任彭为“广东监察使”(也是虚职)。曾任广东治安维持委员会委员长。
二.关仲羲 汪精卫政权广州市长(1941年-)
三.周化人 汪精卫政权广州市长
1941年(民国30年)8月周化人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广州特别市市长。1942年6月去职。同年12月,他转任新国民促进委员会上海分会委员。1943年(民国32年)1月,他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日本败北、汪精卫政权倒台前,周化人逃到吉林。战后他被逮捕,关押在上海市提篮桥监狱。此后,他因故被释放,随后逃到英属香港。在香港他参与执笔《中国文学史稿》等书。1976年,他在香港病逝。享年74岁。
四.陈耀祖 汪精卫政权广州市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耀祖于1938年底,跟随汪精卫、 陈璧君叛国投敌。从1939年起,历任汪伪政权的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主任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指定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 代理广东省省长兼建设厅长、广东省保安司令、广东省省长、 中央政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绥靖公署主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广州市长等伪职。1944年4月4日,陈耀祖在广州市文德路被爱国志士开枪击毙,年52岁。
五.周应湘 汪精卫政权广州市长(1942年10月27日-1943年2月2日)
六.汪屺 汪精卫政权广州市长
1942年6月5日,汪屺任广州市市长,任至1943年9月18日。汪屺兼任广东省民政厅厅长,任至1943年2月12日。1943年9月18日,汪屺再度出任广东省警务处处长,同时李松侠也被任命为处长。汪屺任至1944年9月8日被免职。1944年4月4日,广东省政府省长陈耀祖遇刺身亡,汪屺一度代理省长职务。汪屺后来寓居香港,并在香港逝世。
七.张焯堃 汪精卫政权广州市长(1943年9月21日-1945年)
光复后
一.陈策 1945年9月抗日战争结束后,本投降后,陈策任战后广州市第一任市长,1946年1月广州为省辖市,陈策任市长日惟一年后因足疾离职养病。1949年8月31日晚上,陈策在广州家中逝世。关于陈策之死,有人认为可能是蒋介石特务为防止他投共,将其杀害。但亦有指可能是陈同时饮酒及服药所致。
二.欧阳驹 1946年6月任市长,1947年7月改院辖市,直属行政院,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接收汕头。1946年6月任广州市长。同年选任党团合并后的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去台湾,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58年6月19日在台北病逝。
三.李扬敬 1949年10月6日接任市长,李扬敬只当了8天市长,10月13日,代总统李宗仁离开广州飞去桂林,蒋经国写日记时叹息道:“父亲对广州之保卫战,真空费一番心血了!”同日,李扬敬跟随余汉谋、薛岳等逃往海南岛,准备作最后的顽抗和挣扎。1989年7月20日,一代名将李扬敬在台北逝世,享年9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一.叶剑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28日成立广州市人民政府,叶剑英任市长,他先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叶剑英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韧不拔的多种形式的斗争。“文化大革命”初期,为坚持党的领导,稳定军队,保护老干部,他在职权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66年10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多次发言,坚决反对搞乱军队。1969年4月,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上,经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提议,叶剑英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1月,在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国防部长。6、7月间,叶剑英和邓小平一起,主持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军委扩大会议。叶剑英同志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新的历史功勋。
叶剑英同志所作的“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的诗句,是他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崇高思想和高尚品质,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何伟 1952年12月任市长。1953年3月12日广州市改为中央直辖市。1955年1月1日广州市改为广东省辖市。同年1月1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改为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在广州市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担任广州市市长。1958年,接替罗贵波,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越南大使。
三.朱光 1955年1月任市长
朱光在广州市任职期间,具体领导了接管城市,建立起中共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权,开展一系列工作:肃清匪特,收缴枪枝,收容伤残蒋军,维护社会治安;依靠工人阶级恢复生产,保障城市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支前任务;整顿金融,扫荡“地下钱庄”和“剃刀门楣”等投机活动,稳定市场物价,赈济失业工人,安定民生;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禁烟、禁赌、禁娼,建立新的社会风尚。接着,为改造城市面貌,他提出“绿化长堤,美化广州”的著名口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要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更加完备的工业生产城市,同时,又是一个美丽、整洁、安静的花园城市”的蓝图。他积极贯彻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实现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手工业、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利用极为有限的建设投资,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工业企业,发展轻纺工业,增强了经济实力。在市政建设和文教卫生建设方面也办了许多实事:把被国民党炸毁的海珠桥修复;采取以工代赈、义务劳动的办法,挖建了越秀山体育场;在珠江河畔的长堤一带和马路两旁及附近的荒山秃岭上植树种花,在东北郊方圆28平方公里的白云山种了大量的松树和果树,建设风景点: 在遭日机炸毁的西堤灾区,重建起南方大厦和文化公园。
1957年兴建了广州体育馆。写下了组歌《珠江之歌》、《广州好》50首,借以赞美南国风光,讴歌建国后广州人民安居乐业的景况。他的诗作受到董必武、林伯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称赞,誉为“绝妙清词五十章”。
1958年动员全市干部和群众奋战一年,义务劳动建成了麓湖、流花湖、荔湾湖、东山湖四大人工湖,既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遇暴雨或潮汐而受水淹的问题,又美化了广州环境,消除了蚊蝇孽生基地。还兴建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三元里抗英斗争烈士纪念碑、沙基惨案烈士纪念碑等纪念场馆和广州动物园等公共游乐园地。兴建了华侨新村,并着手为6万多漂泊在珠江上的水上居民兴建住宅区,帮助他们逐步移居岸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尽磨难,于1969年3月9日含冤辞世。
四.曾生 1960年11月任市长
1955年曾生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7月,曾生从军事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委员、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第二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长、广州军分区第一政委、广州警备区第一政委等职务,为南海国防建设和广东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生遭受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1967年,黄永胜派人将曾生押至北京,关在京郊一个部队里,1968年关入秦城监狱。曾生当时有两个罪名,一是“东江纵队是叛徒、特务、土匪部队”,二是编造曾生1966年访问日本时玩日妓而出卖海军情报。
1973年曾生的女儿写信给周总理,1974年曾生始得出狱,因长期关押与世隔绝,思维和语言迟钝,以致见了亲人连话都无法说出,经过相当长时间才得以恢复。
1974年平反后,曾生先后任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等职务。
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曾任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任香港招商局董事长。
曾生71岁时退居二线。曾生晚年虽然体弱多病,仍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他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5年11月20日,曾生病逝于广州,骨灰安放在深圳烈士陵园,生前著有《曾生回忆录》。曾生为广东的解放和建设发展以及人民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广东人民的骄傲。
五.黄荣海 1967年3月15日成立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2月21日成立广州市革命委员会。12月任广东省委常委,兼广州市委第1书记、市革委会主任。1969年11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1983年5月-1985年6月任广州军区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获3级八一勋章、2级独立自由勋章、1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1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第9-11届中央候补委员。1996年10月13日在广州逝世。
六.焦林义 1972年12月任革委会主,任焦林义同志担任过多个岗位的领导工作。担任广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分管工业时,针对当时广州市工业基础差、失业人员多的现状,提出大力发展以轻工业为主,交通运输业、商业占一定比重的华南工业基地,并组织筹建了广州市第二棉纺厂、市玻璃厂、市糖厂和广州钢铁厂等一批大型企业,为广州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担任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主持广州市的全面工作期间,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广州市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杨尚昆 1979年3月任革委会主任,1998年,我国一些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他把当年恢复工作后补发工资中的两万多元钱捐献出来,支援灾区群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惦记着受灾群众,从昏迷状态中清醒过来时仍念念不忘灾区群众。杨尚昆同志把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光辉榜样。杨尚昆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八.梁灵光 1981年9月任市长。1981年9月广州市革委会改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梁灵光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他坚持实事求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负责。他识大体,顾大局,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敢为人先,开拓进取。他高风亮节,坚持原则,光明磊落,平易近人,爱护干部,心系群众,无私无畏,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爱戴,在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他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
九.叶选平 1983年7月任市长,1978年,54岁的叶选平开始步入政界,出任国家科委三局局长;两年后,他被派赴广东省,出任副省长、兼广东省科委主任,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等职;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的主要领导之一。叶选平担任广东省省长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全省经济工作的宏观调控和长远发展的策划上,对于省里的具体事物,他越来越放手让其他副省长分管。在党的"七中全会"期间以及外省一些负责人来参观考察时,有人问叶选平怎么可以这样清闲,不像外省的负责人那样忙得要死?叶选平说:“我是懒人哲学,具体事由其他副省长去干”。“还说:"在企业工作时,有人说我对小事抓得太细,抓大事的魄力不够。到省里以后,我就一直琢磨,不要把大事给耽误了”。
十.朱森林 1985年8月任市长,朱森林在1985年8月至1986年3月在广州市第八届人民政府中担任广州市代理市长,1986年3月至1988年6月在广州市第八届人民政府中担任广州市市长。1991年至1996年朱森林任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其间,促成了广州新白云机场建设、穗东南新区等。1992年任广东省省长。1996年后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98年1月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中央委员,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十一. 杨资元 1988年6月任市长,历任广州市冶金局科长,广州钢铁厂车间主任,广州市冶金工业公司技术室主任,广州市合金钢厂党委副书记、厂长,广州市经委主任,广州市对外经贸委员会主任,广州市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广州市副市长,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副书记,广州市市长。杨资元运用“一帮一、几帮一”和发动社会捐款建立扶贫基金以及办好就业培训等形式,解决失足、失学、失业青少年的苦恼和实际困难。仅2003年至2004年期间就扶助贫困学生5188人,提供资助517万元。
杨资元还组织市关工委红星艺术团经常到基层、革命老区和教养所进行文艺演出或联欢活动,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帮教效果。
十二. 黎子流 1990年6月7日任代理市长,后任市长,1992年,市政府确定:“一个转移”,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来;“两个突破”,外向型经济发展有新突破,扭亏增盈有新突破;“三个推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进步,推进广州企业进步; “四个搞好”,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群众关心的用电问题。黎子流不仅热衷于农业,还热衷于教育文化事业,振兴粤剧、扶贫教育他都是积极的倡导者和参与者,先后为扶贫和慈善事业募集资金近亿元。
十三.林树森 1996年任代市长,1997年任市长,林树森出任广州市市长、中共广州市委书记之时,先后敲定广州新白云机场及广州南沙开发区等重要项目,为广州长远发展奠立基础。 另外一个被媒体广为报道的政绩是,在林主持广州期间,广州的房价相对于上海、北京、深圳等中国一线超级城市来说,显得相当理性,林也自称被广州本地的房产商所“忌恨”。
十四.张广宁 2003年4月任市长,张广宁任职期间市委、市政府一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把外来工当兄弟姐妹、新广州人,努力让他们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但由于一些地方社会管理服务未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的需要,在服务与管理的观念、方式和手段上仍存在薄弱环节。
2003年3月份,一当市长的张广宁就遇到突如其来的“非典”,当时广东是灾区,广州是重灾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总书记,总理亲自来广东、广州,给了市政府最大的支持,当时的省委书记张德江和省长黄华华也靠前指挥,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做得很好,最终战胜了“非典”。
五年之后,又是年初,又遇上了50年~80年一遇的冰灾造成了京广大动脉的停运,使广州地区滞留旅客300多万人,广州站200万人,这也是一个考验。这个考验是很深刻的,对广州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2003年,市政府就提出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建设——为了治理好空气,包括水环境,市政府实施了“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2006年启动了第二期工程,对广州的大气、水进行整治,市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市政府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立新功,为圆满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十五.万庆良 2010年4月16日任市长,万庆良在主持召开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时表示,自己与自己比,有进步;自己与别人比,要跑步,而广州要明确“眼往哪里看、手往哪里放、脚往哪里走”,争取“跑步发展”。万庆良布置了三篇“研究作业”:研究产业竞争力、研究重大项目和研究消费环境与消费问题。对深刻把握未来中国发展变革趋势,思考广州如何成功应对这种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努力迈进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2012年5月13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十一届一次全会上当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
十六.陈建华,经广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表决通过,广州市委副书记陈建华获任广州市副市长。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重要之年。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点工作,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指标,坚决兑现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对确保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实现我市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共识、统一思想,根据市“十二五”规划和第十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按照“远近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把2012年市政府重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新型城市化承载着广州未来的梦想与追求,寄托着全市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这是一条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创新之路,是一条从历史走向未来、从现实追求理想的希望之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市人民向着幸福广州的美好明天奋勇前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查广州市清代称为广州城,以广州府治所在地故名之。旧广州城清代城内划分为东西两个地区,其划分界线之起点;由大北门城门口起“即现时解放北路口越秀山麓”沿大北直街到惠爱四约四牌楼口“即现时中山五路”,转东至藩司前之照壁“现在财政厅前”,双门底上街北口“永汉北路人民银行处(今北京路)”向南直至天字码头。析为东向属番禺县。西向属南海县,亦为两县的分治界线。
叙说广东人文景观离不开广州。她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它那些古老城墙的砖头上,历史废墟的深层,掩藏着一代又一代市民的智慧和精神。20世纪上半叶的广州,诞生了多少传统文化的“杀手”,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贡献了一系列闪光的名字。这些名字,改写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借用现在最热门的词语,20世纪初的广东,是真正的“文化大省”。它最典型的体现并不是城市建筑或文化产业,而是它那群英荟萃的人物谱系。“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潘达微、张竞生......”。无论他们是在这座城市里生与死,还是只领过暂住证,都与这座城市缔结了不可分割的精神血缘。是这座城市塑造了他们,还是他们塑造了这座城市?如何摆脱文献的纠缠,寻找一种更接近真实的城市精神,这也是地域文化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眼下从官方到民间“建设文化大省”成为口头禅时,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显得尢为重要。
我们坚持认为,广州的人文精神需要重新叙说。这种叙说的目的不是停留在“如数家珍”的层面上,更不是为了制造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自恋,而是指向一种城市文化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往习以为常的所谓“平民精神”、“实用主义”,乃至对于“岭南文化”的褊狭理解,在这里都要重新受到质疑。比如在广州“土著”潘达微身上,就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广州精神的另一面。他既是勇敢的革命家,又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先锋艺术家;既是一位社会慈善家,同时又是一位看破红尘的出家人。凭着他的才能,他完全可以建功立业“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文化艺术方面”,但他却淡泊名利,毅然斩断尘缘。强烈的世俗关怀与超验的宗教情愫、宏大的社会理想与细微的艺术感受,竟然能如此天衣无缝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体现了岭南文化失传已久的精髓。
如果说五羊城的前世今生就像一个舞台,即将露面的“各路英雄”,便是我们为这座舞台找来的演员。演出的主题既是历史,更是现实的。或许我们的叙说还夹杂着一定的审美想像,那也只是为了让心灵真实与历史真实找到互相接近的方式而已。我们希望它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使自己从一名谦虚的“看客”,变成整个文化建设舞台上的一名“演员”。
一.广州市长孙科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成立,孙科为为首任市长
孙科(1891一1973),广东中山人,孙中山长子。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第一任广州市长,1923年、1926年两次再任广州市长,1931年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1932年任立法院长,主张速行宪政联共抗日,1947年任南京政府副主席,1949年辞职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5年任台湾“总统府”高级咨议,1973年9月13日病逝于台北。
孙科:沾了国父的光,也受了伟大的累,孙科逝世后,蒋介石说他“气量恢弘,才识远大”、“功在国家,声驰寰宇”,颇多溢美之词。
客观上来看,这种措词中有许多为逝者讳的客套成分,真正用来评价孙科,肯定不能算是完全贴切。一位研究孙中山先生多年的教授说到孙科的时候,坦言自己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加以特别的注意,认为他虽然很早便投身国民革命,且长期居于国民党政府的高位,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终究只觉得他是一个平常之人。孙科成为国民党要员中一个以能“看看书”而闻名的人物。与其父孙中山先生比起来,孙科当然显得庸常。但谈论到孙科的时候,又是始终无法绕开孙中山这个名字的。
二.广州市长吴飞 1922年7月任市长
三.广州市长金章 1922年12月任市长
四.广州市长林云陔 1923年2月8日起任市长
林云陔,历史上最清廉为民的广州市长,。抗战末期,汽油紧缺,当时有“一滴汽油一滴血”之谚,林云陔为了节省汽油,自购一匹马,日常往来住处与办公地点,均以马代步,汽车则放在车库中不用,有朋友问林为什么以马代车,林云陔不希望标新立异,过于招摇,就称是为了锻炼身体。
位于府前路的广州市府大楼,是陈济棠主粤时,由林云陔提议修建,原称为市府合署。当时广东省主席为陈铭枢,作为市长的林与陈争夺权力,林力争要在广州成立特别市,当时成立特别市的标准是人口100万,广州只有98万人口,林以广东为革命策源地为理由终使广州被定为特别市。当时修建市府大楼,还占用了中央公园(现在的人民公园三分之一的用地),刻意选择和中山纪念堂在同一中轴线上的位置,为了配合中山纪念堂的风格,市府合署也采用传统的宫殿式风格,斗拱挑檐,黄色琉璃瓦顶。林云陔在陈炯明叛变前,是广东大本营金库部长,事发之日,金库还有港币30多万元,林云陔将这笔巨款缝在夹袍之中,从小路北上。在韶关遇到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告之自己有存款,可以补贴部队开支,说完,脱下夹袄,告辞而出。这时候已经是中午,林想吃饭,才发现自己身无分文,还要向好友借钱度日。
林云陔从执掌广州市政大权到成为广东省主席,在广州扩路修桥,使城市建设面目一新,在全省兴建工厂,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林既没有政治野心,也没有实际兵权,能够在复杂的政治时局中,见缝插针,在陈济棠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抗衡之时,利用有限的空间,实施自己“实干”的理想,从而以“不多言”坦勤勉实干的地方政要的身份,留名于历史,也算是生逢其时。
五.广州市长孙科1923年2月26日起再任市长
1923年,孙科任广州市长,为广州市政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孙科在任市长期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市政建设上,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修建了近26公里的现代道路,街道拓宽了2.5米,新路均铺上了水泥。孙中山立即写信给他说:“正宜开诚布公,同心协力,以共扶危局。”
六.广州市长李福林 1924年9月任市长
李福林在新加坡结识了孙中山,其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之后在广州附近聚众数千,称为“福军”。1917年发生护法运动,孙中山到广州任“大元帅”;福军为“大元帅府”亲军,李福林为亲军总司令。1924年李被选为广州市长,同年发生广州商团暴乱。之后福军亦曾助攻陈炯明。1925年国民革命军成立,福军编为第五军,李福林任军长。1926年北伐时第五军主力留守广州。1949年,广州被中共占领前夕,李全家迁往香港。1952年病逝香港,终年79岁。
七.广州市长伍朝枢 1925年7月
广州市政厅改组为广州市政府,实行委员会制。伍朝枢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别号“梯云”,出生于天津,广东新会人。伍廷芳之子,民国时期外交家、书法家。
民国十二年(1923年)担任孙中山先生广州大元帅府外交总长,1925年任广州市市长,十六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曾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34年在香港逝世。葬于广州市越秀公园其父伍廷芳墓旁。
八.广州市长孙科 1926年6月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第三度领导广州市。
九.广州市长林云陔 1927年5月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
十.广州市长甘乃光 1927年11月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
广州岭南大学经济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毕业。1924年6月起任黄埔军校政治部英文秘书兼政治教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编纂,驻粤建国桂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央实业部代理部长,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广东南路各属行政委员。当选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常委,并兼中央青年部长和中央农民部长,还兼广东省政府委员。省党部执行委员和广州政治分会委员。1926年起任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讲师,中山大学训育部主任和广州《民国日报》社社长。1927年任广东省党部改组委员,广州市市长。1931年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后任内政部政务次长,武昌行营第五处处长,军事委员会禁烟委员会常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防参议会秘书长,中央党部副秘书长,三青团临时中央干事会干事。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并在建立国民政府后,曾任命甘乃光为蒋记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及江省政委员会委员兼农工厅厅长,但均未就职。9月,国民党宁、汉沪三方合流,成立中央特别委员会,代行中央执监委员会职权,甘乃光被推选为中央特别委员会候补委员。10月,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改组委员。同年底,任广州市市长。在其任广州市市长期间,中国共产党于12月11日发动广州起义。
十一.广州市长林云陔 1928年5月,林云陔任市长
十二.广州市长程天固 1931年6月任市长
程天固是广州走向现代建设的开拓者之一。这位中山人,早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经济学院,硕士。1915年回来办工厂,任广州商会会长,后聘为广东大学法学院院长,1921年—1923年,1929年—1936年,两度任广州工务局长。工务局是新式城市建设的职能部门,主持城市规划、交通设计、兴修道路等,由于成绩显赫,后任广州市市长。抗战爆发后的1941年任驻墨西哥、巴西大使,晚年寓居香港。
十三.刘纪文 1932年3月任市长
旧海珠桥开通首日1932年至1936年,在陈济棠控制两广期间,刘纪文担任广州市长,在广州地方建设方面颇多作为,制定了全市道路系统规划(1932年公布),修筑马路11万平方米。而在他任内最 ,重要的工程,则是完成珠江上的第一座桥梁——海珠桥,结束了以往两岸市民只能以轮渡来往的历史。
上任广州初期,他就饬令成立城市建设委员会,开始致力于城建总体规划。此后市内道路建设逐年按规划进行。每年开辟一条新路,都要由工务局作具体测量和完成技术设计工作才能动工。市政方面的政绩更是为人所乐道,无论是广州市政府大楼、中山图书馆、海珠大桥、长堤大马路等经典工程的修建,还是在广州首创100所六年制国民义务教育学校,以及800多间免费公厕的兴建,都使城市的现代气象与日俱增。
十四.曾养甫 1936年8月任市长。
1938年10月21日起广州被日本占领,曾养甫在担任广州市市长的同时,出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还兼任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处主任。任内创办湘南煤矿局,解决了战时西南大后方燃料紧缺的问题。1937年抗战爆发前,国民党交通部次长曾养甫就意识到,如果沿海口岸不保,中国将失去外援,陷入危险境地。必须尽早铺设一条从西南向外与国际联系的通道,这就是后来以悲壮和惨烈镌刻在中国抗战史上的滇缅铁路的修建。
沦陷时期
一.彭东原 汪精卫政权广州市长
1940年4月23日汪伪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决定伪广东省政府组成人员。伪广东省主席由陈公博兼任,由陈耀祖代理,彭东原任伪省政府委员兼伪广州市长。随后汪精卫写一“手谕”派其妻陈壁君指导西南党政军事宜,陈以特派员身份经常坐镇广州,采用明升暗降的方法剥夺了彭东原的权力。于1941年初委任彭一虚职“驻日本神户领事”,彭不上任,后又改任彭为“广东监察使”(也是虚职)。曾任广东治安维持委员会委员长。
二.关仲羲 汪精卫政权广州市长(1941年-)
三.周化人 汪精卫政权广州市长
1941年(民国30年)8月周化人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广州特别市市长。1942年6月去职。同年12月,他转任新国民促进委员会上海分会委员。1943年(民国32年)1月,他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日本败北、汪精卫政权倒台前,周化人逃到吉林。战后他被逮捕,关押在上海市提篮桥监狱。此后,他因故被释放,随后逃到英属香港。在香港他参与执笔《中国文学史稿》等书。1976年,他在香港病逝。享年74岁。
四.陈耀祖 汪精卫政权广州市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耀祖于1938年底,跟随汪精卫、 陈璧君叛国投敌。从1939年起,历任汪伪政权的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主任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指定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 代理广东省省长兼建设厅长、广东省保安司令、广东省省长、 中央政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绥靖公署主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广州市长等伪职。1944年4月4日,陈耀祖在广州市文德路被爱国志士开枪击毙,年52岁。
五.周应湘 汪精卫政权广州市长(1942年10月27日-1943年2月2日)
六.汪屺 汪精卫政权广州市长
1942年6月5日,汪屺任广州市市长,任至1943年9月18日。汪屺兼任广东省民政厅厅长,任至1943年2月12日。1943年9月18日,汪屺再度出任广东省警务处处长,同时李松侠也被任命为处长。汪屺任至1944年9月8日被免职。1944年4月4日,广东省政府省长陈耀祖遇刺身亡,汪屺一度代理省长职务。汪屺后来寓居香港,并在香港逝世。
七.张焯堃 汪精卫政权广州市长(1943年9月21日-1945年)
光复后
一.陈策 1945年9月抗日战争结束后,本投降后,陈策任战后广州市第一任市长,1946年1月广州为省辖市,陈策任市长日惟一年后因足疾离职养病。1949年8月31日晚上,陈策在广州家中逝世。关于陈策之死,有人认为可能是蒋介石特务为防止他投共,将其杀害。但亦有指可能是陈同时饮酒及服药所致。
二.欧阳驹 1946年6月任市长,1947年7月改院辖市,直属行政院,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接收汕头。1946年6月任广州市长。同年选任党团合并后的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去台湾,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58年6月19日在台北病逝。
三.李扬敬 1949年10月6日接任市长,李扬敬只当了8天市长,10月13日,代总统李宗仁离开广州飞去桂林,蒋经国写日记时叹息道:“父亲对广州之保卫战,真空费一番心血了!”同日,李扬敬跟随余汉谋、薛岳等逃往海南岛,准备作最后的顽抗和挣扎。1989年7月20日,一代名将李扬敬在台北逝世,享年9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一.叶剑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28日成立广州市人民政府,叶剑英任市长,他先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叶剑英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韧不拔的多种形式的斗争。“文化大革命”初期,为坚持党的领导,稳定军队,保护老干部,他在职权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66年10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多次发言,坚决反对搞乱军队。1969年4月,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上,经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提议,叶剑英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1月,在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国防部长。6、7月间,叶剑英和邓小平一起,主持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军委扩大会议。叶剑英同志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新的历史功勋。
叶剑英同志所作的“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的诗句,是他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崇高思想和高尚品质,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何伟 1952年12月任市长。1953年3月12日广州市改为中央直辖市。1955年1月1日广州市改为广东省辖市。同年1月1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改为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在广州市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担任广州市市长。1958年,接替罗贵波,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越南大使。
三.朱光 1955年1月任市长
朱光在广州市任职期间,具体领导了接管城市,建立起中共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权,开展一系列工作:肃清匪特,收缴枪枝,收容伤残蒋军,维护社会治安;依靠工人阶级恢复生产,保障城市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支前任务;整顿金融,扫荡“地下钱庄”和“剃刀门楣”等投机活动,稳定市场物价,赈济失业工人,安定民生;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禁烟、禁赌、禁娼,建立新的社会风尚。接着,为改造城市面貌,他提出“绿化长堤,美化广州”的著名口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要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更加完备的工业生产城市,同时,又是一个美丽、整洁、安静的花园城市”的蓝图。他积极贯彻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实现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手工业、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利用极为有限的建设投资,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工业企业,发展轻纺工业,增强了经济实力。在市政建设和文教卫生建设方面也办了许多实事:把被国民党炸毁的海珠桥修复;采取以工代赈、义务劳动的办法,挖建了越秀山体育场;在珠江河畔的长堤一带和马路两旁及附近的荒山秃岭上植树种花,在东北郊方圆28平方公里的白云山种了大量的松树和果树,建设风景点: 在遭日机炸毁的西堤灾区,重建起南方大厦和文化公园。
1957年兴建了广州体育馆。写下了组歌《珠江之歌》、《广州好》50首,借以赞美南国风光,讴歌建国后广州人民安居乐业的景况。他的诗作受到董必武、林伯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称赞,誉为“绝妙清词五十章”。
1958年动员全市干部和群众奋战一年,义务劳动建成了麓湖、流花湖、荔湾湖、东山湖四大人工湖,既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遇暴雨或潮汐而受水淹的问题,又美化了广州环境,消除了蚊蝇孽生基地。还兴建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三元里抗英斗争烈士纪念碑、沙基惨案烈士纪念碑等纪念场馆和广州动物园等公共游乐园地。兴建了华侨新村,并着手为6万多漂泊在珠江上的水上居民兴建住宅区,帮助他们逐步移居岸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尽磨难,于1969年3月9日含冤辞世。
四.曾生 1960年11月任市长
1955年曾生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7月,曾生从军事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委员、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第二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长、广州军分区第一政委、广州警备区第一政委等职务,为南海国防建设和广东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生遭受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1967年,黄永胜派人将曾生押至北京,关在京郊一个部队里,1968年关入秦城监狱。曾生当时有两个罪名,一是“东江纵队是叛徒、特务、土匪部队”,二是编造曾生1966年访问日本时玩日妓而出卖海军情报。
1973年曾生的女儿写信给周总理,1974年曾生始得出狱,因长期关押与世隔绝,思维和语言迟钝,以致见了亲人连话都无法说出,经过相当长时间才得以恢复。
1974年平反后,曾生先后任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等职务。
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曾任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任香港招商局董事长。
曾生71岁时退居二线。曾生晚年虽然体弱多病,仍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他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5年11月20日,曾生病逝于广州,骨灰安放在深圳烈士陵园,生前著有《曾生回忆录》。曾生为广东的解放和建设发展以及人民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广东人民的骄傲。
五.黄荣海 1967年3月15日成立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2月21日成立广州市革命委员会。12月任广东省委常委,兼广州市委第1书记、市革委会主任。1969年11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1983年5月-1985年6月任广州军区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获3级八一勋章、2级独立自由勋章、1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1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第9-11届中央候补委员。1996年10月13日在广州逝世。
六.焦林义 1972年12月任革委会主,任焦林义同志担任过多个岗位的领导工作。担任广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分管工业时,针对当时广州市工业基础差、失业人员多的现状,提出大力发展以轻工业为主,交通运输业、商业占一定比重的华南工业基地,并组织筹建了广州市第二棉纺厂、市玻璃厂、市糖厂和广州钢铁厂等一批大型企业,为广州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担任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主持广州市的全面工作期间,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广州市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杨尚昆 1979年3月任革委会主任,1998年,我国一些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他把当年恢复工作后补发工资中的两万多元钱捐献出来,支援灾区群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惦记着受灾群众,从昏迷状态中清醒过来时仍念念不忘灾区群众。杨尚昆同志把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光辉榜样。杨尚昆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八.梁灵光 1981年9月任市长。1981年9月广州市革委会改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梁灵光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他坚持实事求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负责。他识大体,顾大局,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敢为人先,开拓进取。他高风亮节,坚持原则,光明磊落,平易近人,爱护干部,心系群众,无私无畏,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爱戴,在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他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
九.叶选平 1983年7月任市长,1978年,54岁的叶选平开始步入政界,出任国家科委三局局长;两年后,他被派赴广东省,出任副省长、兼广东省科委主任,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等职;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的主要领导之一。叶选平担任广东省省长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全省经济工作的宏观调控和长远发展的策划上,对于省里的具体事物,他越来越放手让其他副省长分管。在党的"七中全会"期间以及外省一些负责人来参观考察时,有人问叶选平怎么可以这样清闲,不像外省的负责人那样忙得要死?叶选平说:“我是懒人哲学,具体事由其他副省长去干”。“还说:"在企业工作时,有人说我对小事抓得太细,抓大事的魄力不够。到省里以后,我就一直琢磨,不要把大事给耽误了”。
十.朱森林 1985年8月任市长,朱森林在1985年8月至1986年3月在广州市第八届人民政府中担任广州市代理市长,1986年3月至1988年6月在广州市第八届人民政府中担任广州市市长。1991年至1996年朱森林任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其间,促成了广州新白云机场建设、穗东南新区等。1992年任广东省省长。1996年后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98年1月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中央委员,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十一. 杨资元 1988年6月任市长,历任广州市冶金局科长,广州钢铁厂车间主任,广州市冶金工业公司技术室主任,广州市合金钢厂党委副书记、厂长,广州市经委主任,广州市对外经贸委员会主任,广州市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广州市副市长,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副书记,广州市市长。杨资元运用“一帮一、几帮一”和发动社会捐款建立扶贫基金以及办好就业培训等形式,解决失足、失学、失业青少年的苦恼和实际困难。仅2003年至2004年期间就扶助贫困学生5188人,提供资助517万元。
杨资元还组织市关工委红星艺术团经常到基层、革命老区和教养所进行文艺演出或联欢活动,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帮教效果。
十二. 黎子流 1990年6月7日任代理市长,后任市长,1992年,市政府确定:“一个转移”,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来;“两个突破”,外向型经济发展有新突破,扭亏增盈有新突破;“三个推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进步,推进广州企业进步; “四个搞好”,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群众关心的用电问题。黎子流不仅热衷于农业,还热衷于教育文化事业,振兴粤剧、扶贫教育他都是积极的倡导者和参与者,先后为扶贫和慈善事业募集资金近亿元。
十三.林树森 1996年任代市长,1997年任市长,林树森出任广州市市长、中共广州市委书记之时,先后敲定广州新白云机场及广州南沙开发区等重要项目,为广州长远发展奠立基础。 另外一个被媒体广为报道的政绩是,在林主持广州期间,广州的房价相对于上海、北京、深圳等中国一线超级城市来说,显得相当理性,林也自称被广州本地的房产商所“忌恨”。
十四.张广宁 2003年4月任市长,张广宁任职期间市委、市政府一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把外来工当兄弟姐妹、新广州人,努力让他们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但由于一些地方社会管理服务未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的需要,在服务与管理的观念、方式和手段上仍存在薄弱环节。
2003年3月份,一当市长的张广宁就遇到突如其来的“非典”,当时广东是灾区,广州是重灾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总书记,总理亲自来广东、广州,给了市政府最大的支持,当时的省委书记张德江和省长黄华华也靠前指挥,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做得很好,最终战胜了“非典”。
五年之后,又是年初,又遇上了50年~80年一遇的冰灾造成了京广大动脉的停运,使广州地区滞留旅客300多万人,广州站200万人,这也是一个考验。这个考验是很深刻的,对广州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2003年,市政府就提出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建设——为了治理好空气,包括水环境,市政府实施了“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2006年启动了第二期工程,对广州的大气、水进行整治,市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市政府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立新功,为圆满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十五.万庆良 2010年4月16日任市长,万庆良在主持召开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时表示,自己与自己比,有进步;自己与别人比,要跑步,而广州要明确“眼往哪里看、手往哪里放、脚往哪里走”,争取“跑步发展”。万庆良布置了三篇“研究作业”:研究产业竞争力、研究重大项目和研究消费环境与消费问题。对深刻把握未来中国发展变革趋势,思考广州如何成功应对这种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努力迈进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2012年5月13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十一届一次全会上当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
十六.陈建华,经广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表决通过,广州市委副书记陈建华获任广州市副市长。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重要之年。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点工作,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指标,坚决兑现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对确保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实现我市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共识、统一思想,根据市“十二五”规划和第十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按照“远近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把2012年市政府重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新型城市化承载着广州未来的梦想与追求,寄托着全市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这是一条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创新之路,是一条从历史走向未来、从现实追求理想的希望之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市人民向着幸福广州的美好明天奋勇前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