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经文介绍

佛教经典经文介绍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佛陀所说的佛法叫做三藏:《律藏》、《经藏》、《论藏》。

《律藏》,巴利叫作Vinayapiñaka,是世尊为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的规则。 上座部佛教的《律藏》依缅甸的传统就分为五大册。

第一册叫做《巴拉基咖》,就是波罗夷。

第二册叫做《巴吉帝亚》,波逸提。

第三册叫做《大品》。

第四册叫做《小品》。

第五册叫做《附随》。

其中的《巴拉基咖》和《巴吉帝亚》这两册,又称为《经分别》,Sutta- vibhaïga。这里讲到的经主要是指《戒经》——《巴帝摩卡》,就是《比库巴帝摩卡》,《比库尼巴帝摩卡》,也就是比丘的波罗提木叉,比丘尼的波罗提木叉,它详细地解释开、遮、持、犯。

那《大品》和《小品》呢?《大品》一共有十篇,《小品》有十二篇,加起来是二十二篇。这里的篇也就是篇章的意思,巴利就叫khandhaka。古代依梵文skandha,翻译成什么?犍度,或者翻译成揵度。

《经分别》,前面两册,注重在“止持”,也就是佛陀规定不能做的。例如,不能挖地,不能损坏植物,不能在非时食,不能够接受金钱,这些是侧重在不能做的。而《大品》和《小品》,是侧重在“作持”,就是应当做的。“止持”就是说了不能做,你做了犯戒;但是“作持”,就是你要去做,不做就犯戒,它们的差别在这里。例如,在《大品》里面有个叫《大篇》的,讲到如果有人要来求出家,你要如何给他出家?出家的程序怎么样?然后受戒的程序又是怎么样?等他受戒了之后,又要怎么样去教导他,然后,当他离开了戒师,又要怎么样去寻找依止师。《诵戒篇》,讲到应该如何诵戒;《安居篇》、《雨安居篇》讲到了在雨季的时候应该如何入雨安居。这些都是僧团运作的规范。

第五册叫作《附随》(parivàra),《附随》也等于现在所说的附录,一共有十九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前面所讲到的戒的内容。

《律藏》是一切比库和比库尼都应当认真地学习、仔细地研读,并且确实地遵行的。 三藏的第二藏是《经藏》,《经藏》巴利就叫Suttapiñaka,是世尊以及圣弟子们的言行集。上座部的经藏一共有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

《长部》(Dãghanikàya),这里的长是篇幅的长,是收录篇幅比较长的经典,一共收了三十四部经。

《中部》(Majjhimanikàya):收录经文的篇幅不长不短,是中等,一共收录了一百五十二经。 《相应部》(Saüyuttanikàya),这里的相应是按内容来分门别类,例如讲五蕴的编在一起,讲六处的编在一起,讲十八界的编在一起,讲四圣谛的编在一起,讲缘起的编在一起,讲八圣道的编在一起。它们按内容而编在一起,一共有五十六个相应,收录了七千七百六十二部经。

《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这里的增是增添、更善、更上的意思。Aïga,是指“支”,也就是一项一项增上、增加。增支的编辑方法就象法数,凡是佛陀所讲到的一法将编在一起,二法编在一起,三法编在一起。例如讲到二法,就讲到有止、观,所以这是有二法;名与色这是二法。讲到三法,例如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是三法;讲到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三法。《增支部》就是从一法一直编到十一法,所以有十一集,就是把佛陀所讲的跟法、跟数目有关的经文编在一起,一共收录了九千五百五十七部经。

《小部》(Khuddakanikàya),这里的小并不是篇幅的小,而是指内容很庞杂,它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经典都收录在这里面。比如《法句经》Dhammapada,如果要编在前面的四部的话,不知道要编在哪里,所以就收录在《小部》。《小部》一共有十五部,它们分别是《小诵》、

《法句》、《自说》、《如是语》、《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经》、《义释》、《无碍解道》、《譬喻》、《佛种姓》、《所行藏》。在缅甸。又再加上了《弥林达问经》、《导论》跟《藏释》,成为十八部。《小部》是经藏五部中份量最大的,凡是不属于前面四部的,都归于《小部》。

我们再看《论藏》,论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ñaka,这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地分类与诠析。这里讲到的abhidhamma,我们翻译为“阿毗达摩”。abhidhamma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组合词。abhi是上等殊胜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种含义,有时候指一切,例如我们说的一切诸法;有时候专指有为法、行法,例如讲到诸法因缘生;有时候又是指法所缘,有时候是指法界,有时候是指法处,有时候又专指善法,有时候是指现象、事物,有时候又专指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法是专指究竟、真实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

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论,称为南传七论,或者上座部七论:

第一是《法集论》(Dhmmasaïgaõã)或者又称为《法聚论》。dhamma,是法,就是诸法,特指种种究竟法。saïgaõã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这部论是整部《论藏》的根源,很广泛地讨论了种种究竟法。

第二是《分别论》,这里的Vibhaïga,是指分别、解释的意思,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论分别跟问分别这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里面的内容罗列出来讨论,然后再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地抉择。

第三是《界论》(Dhàtukathà),以问答的方式编排,依蕴、处、界来讨论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设论》,(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这里面就讨论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人。

第五是《论事》(Kathàvatthu),这部论是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才由摩嘎莉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驳斥当时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时代的种种邪见,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装成僧人混进佛法,他们把很多的邪见也带进来,于是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长老就在结集的时候,造了这部论,专门来破斥种种的邪见。

第六是《双论》(Yamaka),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们的正确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来讨论,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就是一对一的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第七是《发趣论》(Paññhàna),这部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传统上称为《大论》(Mahà- Pakaraõa),这部论跟前面六论稍微有点儿不同。前面的六部论侧重在分析,分析诸法的名相,而这部论是用二十四缘的方法来贯穿一切诸法。缘就是关系、条件,把前面所讲的法贯穿在一起。如果我们把前面这六部论所讨论的法比喻成珠宝,那《发趣论》就是用二十四缘这条经线把所有法贯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传承认为这部论是最能够证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得先透过,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前面的属于分析法,这个是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里面所讨论讲到的法都整理、统合起来。

佛教经典经文介绍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佛陀所说的佛法叫做三藏:《律藏》、《经藏》、《论藏》。

《律藏》,巴利叫作Vinayapiñaka,是世尊为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的规则。 上座部佛教的《律藏》依缅甸的传统就分为五大册。

第一册叫做《巴拉基咖》,就是波罗夷。

第二册叫做《巴吉帝亚》,波逸提。

第三册叫做《大品》。

第四册叫做《小品》。

第五册叫做《附随》。

其中的《巴拉基咖》和《巴吉帝亚》这两册,又称为《经分别》,Sutta- vibhaïga。这里讲到的经主要是指《戒经》——《巴帝摩卡》,就是《比库巴帝摩卡》,《比库尼巴帝摩卡》,也就是比丘的波罗提木叉,比丘尼的波罗提木叉,它详细地解释开、遮、持、犯。

那《大品》和《小品》呢?《大品》一共有十篇,《小品》有十二篇,加起来是二十二篇。这里的篇也就是篇章的意思,巴利就叫khandhaka。古代依梵文skandha,翻译成什么?犍度,或者翻译成揵度。

《经分别》,前面两册,注重在“止持”,也就是佛陀规定不能做的。例如,不能挖地,不能损坏植物,不能在非时食,不能够接受金钱,这些是侧重在不能做的。而《大品》和《小品》,是侧重在“作持”,就是应当做的。“止持”就是说了不能做,你做了犯戒;但是“作持”,就是你要去做,不做就犯戒,它们的差别在这里。例如,在《大品》里面有个叫《大篇》的,讲到如果有人要来求出家,你要如何给他出家?出家的程序怎么样?然后受戒的程序又是怎么样?等他受戒了之后,又要怎么样去教导他,然后,当他离开了戒师,又要怎么样去寻找依止师。《诵戒篇》,讲到应该如何诵戒;《安居篇》、《雨安居篇》讲到了在雨季的时候应该如何入雨安居。这些都是僧团运作的规范。

第五册叫作《附随》(parivàra),《附随》也等于现在所说的附录,一共有十九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前面所讲到的戒的内容。

《律藏》是一切比库和比库尼都应当认真地学习、仔细地研读,并且确实地遵行的。 三藏的第二藏是《经藏》,《经藏》巴利就叫Suttapiñaka,是世尊以及圣弟子们的言行集。上座部的经藏一共有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

《长部》(Dãghanikàya),这里的长是篇幅的长,是收录篇幅比较长的经典,一共收了三十四部经。

《中部》(Majjhimanikàya):收录经文的篇幅不长不短,是中等,一共收录了一百五十二经。 《相应部》(Saüyuttanikàya),这里的相应是按内容来分门别类,例如讲五蕴的编在一起,讲六处的编在一起,讲十八界的编在一起,讲四圣谛的编在一起,讲缘起的编在一起,讲八圣道的编在一起。它们按内容而编在一起,一共有五十六个相应,收录了七千七百六十二部经。

《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这里的增是增添、更善、更上的意思。Aïga,是指“支”,也就是一项一项增上、增加。增支的编辑方法就象法数,凡是佛陀所讲到的一法将编在一起,二法编在一起,三法编在一起。例如讲到二法,就讲到有止、观,所以这是有二法;名与色这是二法。讲到三法,例如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是三法;讲到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三法。《增支部》就是从一法一直编到十一法,所以有十一集,就是把佛陀所讲的跟法、跟数目有关的经文编在一起,一共收录了九千五百五十七部经。

《小部》(Khuddakanikàya),这里的小并不是篇幅的小,而是指内容很庞杂,它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经典都收录在这里面。比如《法句经》Dhammapada,如果要编在前面的四部的话,不知道要编在哪里,所以就收录在《小部》。《小部》一共有十五部,它们分别是《小诵》、

《法句》、《自说》、《如是语》、《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经》、《义释》、《无碍解道》、《譬喻》、《佛种姓》、《所行藏》。在缅甸。又再加上了《弥林达问经》、《导论》跟《藏释》,成为十八部。《小部》是经藏五部中份量最大的,凡是不属于前面四部的,都归于《小部》。

我们再看《论藏》,论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ñaka,这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地分类与诠析。这里讲到的abhidhamma,我们翻译为“阿毗达摩”。abhidhamma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组合词。abhi是上等殊胜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种含义,有时候指一切,例如我们说的一切诸法;有时候专指有为法、行法,例如讲到诸法因缘生;有时候又是指法所缘,有时候是指法界,有时候是指法处,有时候又专指善法,有时候是指现象、事物,有时候又专指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法是专指究竟、真实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

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论,称为南传七论,或者上座部七论:

第一是《法集论》(Dhmmasaïgaõã)或者又称为《法聚论》。dhamma,是法,就是诸法,特指种种究竟法。saïgaõã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这部论是整部《论藏》的根源,很广泛地讨论了种种究竟法。

第二是《分别论》,这里的Vibhaïga,是指分别、解释的意思,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论分别跟问分别这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里面的内容罗列出来讨论,然后再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地抉择。

第三是《界论》(Dhàtukathà),以问答的方式编排,依蕴、处、界来讨论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设论》,(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这里面就讨论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人。

第五是《论事》(Kathàvatthu),这部论是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才由摩嘎莉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驳斥当时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时代的种种邪见,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装成僧人混进佛法,他们把很多的邪见也带进来,于是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长老就在结集的时候,造了这部论,专门来破斥种种的邪见。

第六是《双论》(Yamaka),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们的正确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来讨论,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就是一对一的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第七是《发趣论》(Paññhàna),这部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传统上称为《大论》(Mahà- Pakaraõa),这部论跟前面六论稍微有点儿不同。前面的六部论侧重在分析,分析诸法的名相,而这部论是用二十四缘的方法来贯穿一切诸法。缘就是关系、条件,把前面所讲的法贯穿在一起。如果我们把前面这六部论所讨论的法比喻成珠宝,那《发趣论》就是用二十四缘这条经线把所有法贯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传承认为这部论是最能够证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得先透过,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前面的属于分析法,这个是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里面所讨论讲到的法都整理、统合起来。


相关文章

  • 佛教经文都有什么
  • 佛教经文都有什么 出处:中国佛教文化网  录入: 管理员  上传时间:2008-01-29  点击次数: 930 经藏 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Sūtra 又译作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 ...查看


  • 藏族转经观察
  • [摘要]摇着转经筒缓步前行是藏族给我们的最深刻印象,当我们进入观察就会发现这其中还有更多有趣的内容.文章根据田野调查及对藏族学者的采访,从磕长头方式.转经筒.念珠以及转经方向等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了藏族转经这种文化现象. [关键词]藏族:转经 ...查看


  • 南印度起源说
  • Edward Conze 一方面认定大乘佛教起源于南印度, 另一方面也针对 Lamotte  援用的典据反驳其印度西北边境起源说. 在 Conze 看来,Lamotte 的偏差在把指涉大乘佛教弘化期的实例当成大乘佛教起源期的确证.Conze ...查看


  • "应无所住"释义
  • <金刚经>"应无所住"释义 李 利 安 六祖慧能大师因为意外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一句而决意离家求法,可见"应无所住"一词在六祖革命中的重要意义.&l ...查看


  • [心经]读后心得
  • <心经>读后心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浓缩精化,全文共二百六十个汉字,却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佛 ...查看


  • 道教超度亡灵的程序:道教超度亡灵,问:乡村中为别人办红白事
  • 时间:2013-12-31 04:02:20        整理:zhishizhan.net        来源:互联网 摘要:问:乡村中为别人办红白事的,是不是真道教徒? 曾常听说乡村中的父老要请某某"道工佬"来打樵 ...查看


  • 佛教回答:谁是创世者
  • 谁是创世者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济群法师:谁是创世者? 这段经文解答谁是创世者.古往今来的宗教.哲学都非 ...查看


  • 貔貅的开光咒语,貔貅开光有什么咒语
  • 貔貅的开光咒语 ,貔貅开光有什么咒语 貔貅的开光是很有讲究的,无论是在貔貅的开光地点,还是开光时间,亦或者是貔貅的开光咒语等等,哪一个方面对于貔貅的灵性来说都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而其中,更多的人想要知道的就是貔貅的开光咒语,认为再了解貔 ...查看


  • 慧律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06
  • <佛说十善业道经>06 慧律法师讲解 喝酒,戒酒的人就是这样子,他太太说:你有没有戒酒?有戒酒,真的戒酒了,全戒掉了.他太太再也不曾看过他喝酒了,不曾看过他喝酒了,不过,奇怪,只要是从厕所出来脸就红红的,结果他一瓶XO放在那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