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小调]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材的前后联系与学生的情况分析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六课《民歌——小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欣赏了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初步了解号子与山歌那各具特色的风格与特点,因为有了前两者的学习作铺垫,小调的欣赏与学唱难度可谓“水到渠成”,也可为下一课中国民歌的综合欣赏作好充分的准备。2、授课内容的安排这一课主要由欣赏《沂蒙山小调》和学唱歌曲《马灯调》两部分组成,我将本课设计为三课时:第一课时  欣赏《沂蒙山小调》,介绍小调的特点。              第二课时  结合小调的特点,学唱《马灯调》。              第三课时  巩固、复习《中国民歌——小调》。在此,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3、教材分析小调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在劳动休息时、日常生活中或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曲调优美、流畅。流传在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新民歌,以优扬的曲调,朴实的语言,歌颂了家乡的美丽与富饶,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党,对伟大领袖的爱戴。全曲分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加上衬词和感叹词的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知目标:欣赏《沂蒙山小调》,了解中国民歌——小调的风格特点。(2)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中国民间小调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歌                   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对中华民族博大的民间艺术有所了解,进而加强对     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培养。5、本课的重、难点及关键点的分析民间的小调对于从小生活在城镇的孩子们来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本课重点通过《沂蒙山小调》来让学生真切体会小调的独特韵味,这也是本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创设恰当的欣赏情境,将学生真正带入到中国民歌的世界,通过对比欣赏,切身去体味小调的特点。二、说教法、学法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强烈表现欲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音乐寓教于乐的学科特点,我采用主题综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创设情境,以带着学生们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去走一走,每到一处,好客的乡亲们都用他们的特产——民歌来“招待”大家的方式,从而引导同学们到中国民歌的世界里去游玩一番,其中重点突出对“小调”的欣赏。让学生以游览者、欣赏者的身份,自己去听、去看、去问、去想。具体步骤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二)欣赏小调,切入主题。(三)返程路上,回味音乐美。今天我主要说说第二环节“欣赏小调,切入主题”。教具准备:录像(或VCD)、钢琴、录音机。学具准备:课本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介绍活动的内容——到中国农村去游玩。      (播放“农村风光”的录像或VCD)[设计意图: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上课一开始,变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2、观看VCD(录像),“来到某村落,乡亲们都热情的送上了他们的特产”。(1)浙江 劳动号子《拉蓬号子》   (2)四川 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问:劳动号子与山歌的特点、风格分别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络点,由已学的知识入手,从对旧知识的复习导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运用知识迁移法,使得新授内容的渗入更为自然。](二)欣赏小调,切入主题。1、聆听小调,欣赏音乐美。(1)初听(完整)“告别了一个村落,咱们继续前进。忽然,远处传来歌声,听听,唱的是什么?味道似乎……”问: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人们对好奇的事物总是乐于探索的,小学生更是如此。在前面的内容进行到接近尾声的同时,播放《沂蒙山小调》,制造悬念,以“偶遇”的方式引出课题,激起学生想听个究竟的愿望。目的在于A、让学生对全曲有整体的印象。B、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揭示课题,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设计意图:我们知道,歌词的朗诵有利于统一学生的情感,从歌词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有具体、直观的了解。]2、学唱小调,品味音乐美。(“下面,我详细说说这一步” )(1)    复听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具特色,最喜欢的一句的来学唱。[设计意图: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谱能力和音乐模仿能力,学习的自主性和有目的性增强,因而,此时的授课内容不拘一格,让学生摆脱问题的束缚,引导学生仔细欣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声用“Hm”跟着小调哼唱,以体会小调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主动发掘音乐作品亮点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2)    由学生自己将所选的一句仔细品味、学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意图:使学生将自己的选择付诸于行动,仔细揣摩,认真学唱,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教师展示。[设计意图:由教师自己带头,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敢于暴露自己,以此来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能唱得比老师好,以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勇气。](4)    分组展示。(录音对比、钢琴伴奏)[设计意图:让学生也来过把歌星瘾。](5)    完整欣赏。(全体哼唱)3、鉴赏音乐美。增加欣赏几首小调,由学生讨论小结小调的特点。[设计意图:对刚学的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马灯调》的欣赏为第二课时中歌曲学唱打下伏笔。](三)返程路上,回味音乐美。欣赏中国民歌。[设计意图:与第一环节相呼应,使整堂课有着完整的形式美,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四、授课时间安排(一)5-6分钟。(二)30-32分钟。(三)2-3分钟。

一、说教材1、教材的前后联系与学生的情况分析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六课《民歌——小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欣赏了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初步了解号子与山歌那各具特色的风格与特点,因为有了前两者的学习作铺垫,小调的欣赏与学唱难度可谓“水到渠成”,也可为下一课中国民歌的综合欣赏作好充分的准备。2、授课内容的安排这一课主要由欣赏《沂蒙山小调》和学唱歌曲《马灯调》两部分组成,我将本课设计为三课时:第一课时  欣赏《沂蒙山小调》,介绍小调的特点。              第二课时  结合小调的特点,学唱《马灯调》。              第三课时  巩固、复习《中国民歌——小调》。在此,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3、教材分析小调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在劳动休息时、日常生活中或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曲调优美、流畅。流传在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新民歌,以优扬的曲调,朴实的语言,歌颂了家乡的美丽与富饶,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党,对伟大领袖的爱戴。全曲分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加上衬词和感叹词的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知目标:欣赏《沂蒙山小调》,了解中国民歌——小调的风格特点。(2)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中国民间小调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歌                   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对中华民族博大的民间艺术有所了解,进而加强对     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培养。5、本课的重、难点及关键点的分析民间的小调对于从小生活在城镇的孩子们来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本课重点通过《沂蒙山小调》来让学生真切体会小调的独特韵味,这也是本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创设恰当的欣赏情境,将学生真正带入到中国民歌的世界,通过对比欣赏,切身去体味小调的特点。二、说教法、学法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强烈表现欲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音乐寓教于乐的学科特点,我采用主题综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创设情境,以带着学生们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去走一走,每到一处,好客的乡亲们都用他们的特产——民歌来“招待”大家的方式,从而引导同学们到中国民歌的世界里去游玩一番,其中重点突出对“小调”的欣赏。让学生以游览者、欣赏者的身份,自己去听、去看、去问、去想。具体步骤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二)欣赏小调,切入主题。(三)返程路上,回味音乐美。今天我主要说说第二环节“欣赏小调,切入主题”。教具准备:录像(或VCD)、钢琴、录音机。学具准备:课本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介绍活动的内容——到中国农村去游玩。      (播放“农村风光”的录像或VCD)[设计意图: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上课一开始,变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2、观看VCD(录像),“来到某村落,乡亲们都热情的送上了他们的特产”。(1)浙江 劳动号子《拉蓬号子》   (2)四川 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问:劳动号子与山歌的特点、风格分别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络点,由已学的知识入手,从对旧知识的复习导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运用知识迁移法,使得新授内容的渗入更为自然。](二)欣赏小调,切入主题。1、聆听小调,欣赏音乐美。(1)初听(完整)“告别了一个村落,咱们继续前进。忽然,远处传来歌声,听听,唱的是什么?味道似乎……”问: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人们对好奇的事物总是乐于探索的,小学生更是如此。在前面的内容进行到接近尾声的同时,播放《沂蒙山小调》,制造悬念,以“偶遇”的方式引出课题,激起学生想听个究竟的愿望。目的在于A、让学生对全曲有整体的印象。B、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揭示课题,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设计意图:我们知道,歌词的朗诵有利于统一学生的情感,从歌词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有具体、直观的了解。]2、学唱小调,品味音乐美。(“下面,我详细说说这一步” )(1)    复听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具特色,最喜欢的一句的来学唱。[设计意图: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谱能力和音乐模仿能力,学习的自主性和有目的性增强,因而,此时的授课内容不拘一格,让学生摆脱问题的束缚,引导学生仔细欣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声用“Hm”跟着小调哼唱,以体会小调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主动发掘音乐作品亮点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2)    由学生自己将所选的一句仔细品味、学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意图:使学生将自己的选择付诸于行动,仔细揣摩,认真学唱,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教师展示。[设计意图:由教师自己带头,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敢于暴露自己,以此来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能唱得比老师好,以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勇气。](4)    分组展示。(录音对比、钢琴伴奏)[设计意图:让学生也来过把歌星瘾。](5)    完整欣赏。(全体哼唱)3、鉴赏音乐美。增加欣赏几首小调,由学生讨论小结小调的特点。[设计意图:对刚学的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马灯调》的欣赏为第二课时中歌曲学唱打下伏笔。](三)返程路上,回味音乐美。欣赏中国民歌。[设计意图:与第一环节相呼应,使整堂课有着完整的形式美,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四、授课时间安排(一)5-6分钟。(二)30-32分钟。(三)2-3分钟。


相关文章

  • 泥土的歌教案
  •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 第二课时-小调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通过聆听福建民歌<采茶灯>.云南民歌<采茶调>,云南民歌<绣荷包>.山西民歌<绣荷包>,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g ...查看


  • 汉族民歌教案
  • < 汉 族 民 歌 > 教 案 胶 南 五 中 曲 丽 一.教学理念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是普通高中课程<音乐鉴 ...查看


  • 五峰白族民歌小调对唱
  • 五峰白族民歌小调对唱 和如海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是一个拥有近5000年文明发展史的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淳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广泛学习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了自己特色鲜明. ...查看


  •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基础知识整编
  • 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频率).长短(振幅).强弱(时间).音色(发音体性质)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曲式.织体等 节奏: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节拍:强拍与弱拍的均匀交替叫节拍 常见的 ...查看


  • 中国传统民歌欣赏
  • 民间歌曲 歌舞音乐 说唱音乐(曲艺) 戏曲音乐 民间器乐 民间音乐的分类 民歌的定义 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经过集体的加工,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歌谣是不会做诗的人将自己一瞬间的情感,用极简 ...查看


  • 民歌欣赏1
  • 汉族民歌 (欣赏) 沈丽荣 设计理念 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汉族民歌在其中的地位更是非常的重要,如何让我们的农村中学的学生去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现在的中学生都有一个特点,对流行歌曲非常的热爱,而对我们国家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书知识点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书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一二三四歌> 石顺义词 臧云飞曲 演唱形式:领唱.轮唱.齐唱.合唱 音速:小快板 『补充』轮唱指同意旋律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先后模仿演唱,并造成前后呼应.此起彼落音乐效果的演唱 ...查看


  •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丢丢铜仔教案2
  • 丢丢铜仔 [学习目标] 1. 通过聆听<丢丢铜仔>,感知台湾民歌小调的风格和韵味. 2. 能用富有弹性.明快的声音演唱民歌<丢丢铜仔>,通过二声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演唱能力. 3. 通过歌唱教学,延伸到我们龙胜地 ...查看


  • 醇厚的中原韵
  • 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设计:朱丽婷 班级:高一(13)班 一. 教学目标: 1. 聆听山东.河南.河北三个中原地区的民歌,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与风格特征. 2. 了解"起承转合"."鱼咬尾"两种音乐创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