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选择

绝密★启用前

2015-2016学年度青美中学月考卷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每题4分)

1.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曾这样评价当时的一个国家:“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这体现了该国 A .摆脱了邦联制的松散,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B .结束了封建专制政权,逐步实现了议会制民主 C .由分裂走向统一,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D .推翻了封建统治阶级,确立了总统共和制

3.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在 A.191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4.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 ) A .严格遵循《联合国宪章》 B .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 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D .战后苏联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

5.二战期间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

A. 首相对内阁负责而不必对国会负责 B. 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C. 内阁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对首相进行限制与制约

D. 首相和内阁成员中的多数可能来自不同的政党,因而相互牵制 6.十月革命被看作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运动

B. 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C. 为国际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

D. 是俄国历史上首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7.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曾经与美国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对美国最后生效须经( )

A. 总统批准 B.外交部批准 C. 最高法院批准 D.国会批准

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9.阅读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

A .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 .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C .首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怪现象 D .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控制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里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下列对“理性”的最准确理解是( )

A .罗马法能及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B .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以前的习惯法 D .罗马法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11.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有( ) ①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②没有阶级压迫

③公民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 ④铸就了希腊人进取的民族性格 ⑤男女平等、妇女参政

A .①②③ B .④⑤ C.②③⑤ D .①③④

12.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香港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A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 .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13.“‘人民委员’(部长) 命令将土地划分给农民,不给原主人任何赔偿;对银行国有化,在此过程中没收私人账户的存款;将工厂的控制权交给工人;并开始与德国谈判有关结束战争的条约问题。”上述举措实施的背景是: A .巴黎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B .二战中法国即将战败

C .俄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4.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成语源于历史故事,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15.“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 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 .《十二铜表法》十分严酷野蛮 B .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C .此法典保护了雅典人民的利益 D .重视良好道德培养 16.下列有关“冷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引发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 B. 对国际形势的发展毫无进步作用

C.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D. 造成国际局势一次次紧张

17.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其中“轮番而治”的含义是 A. 由几个执政官轮流上台执政

B. 由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轮流执掌政权 C. 公民既是统治者, 又是被统治者, 角色轮换 D. 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交替实行

18.小明在阅读《周恩来外交文选》时看到这样一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最有可能是周恩来在哪次会议上的发言

A .亚非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6届联大 19.《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年利息最高为8.33%)”;债务人对所欠债务的偿还“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这一条款( )

A .保留了习惯法的条文 B .维护了借贷双方的平等权利 C .否认了高利贷的存在 D .体现了对平民利益一定的保护

20.希腊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下列民主政治运作方式不是源于古希腊的是 A. 差额选举制 B.议会制 C.两党制 D.比例代表制 21.“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哪个地区问题提出来的?

A .台湾 B .香港 C .澳门 D .香港和澳门 22.亚非会议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它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B.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

C. 亚非各国间不存在矛盾和分歧 D. 亚非各国有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23.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A.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B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C.它的制订抱着保护平民利益的目的 D .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24.西周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 )

A.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B.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 巩固周王朝统治 D.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25.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发现,铲形门齿是炎黄子孙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有的

生理印记之一。持有该特征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6.观察下面《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A .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 .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D .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27.下表是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这表明当时的国民党是( )

A .发展中心由北向南转移 B .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 .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 .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28.有人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形象比喻为“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意思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这种政体的核心是( )

A .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29.下表是 《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原因是

A .十月革命的影响 B.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C .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30.改良主义者容闳曾评述道:“太平军一役„„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据此,容闳强调: A 、旧民主革命开始于太平天国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加速清朝的分崩离析 C 、太平天国运动铸就了深远的革命精神 D 、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救亡的新思想

31.某宣言中中写道“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冀所庆祝者,岂不曰世界中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此宣言发表时报刊上频频出现的热词是 A .“二十一条”、瓜分狂潮、巴黎和会 B .欧美列强、中国共产党、国民革命 C .

“二十一条”、欧美列强、巴黎和会 D .“二十一条”、 国民革命、巴黎和会 32.“若论三代之世,则封建好处,便是君民之情相亲,可以久安而无患。”这一观点主

A .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统治 B.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 C .郡县制有效加强中央集权 D.三纲五常的封建教化作用

33.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下列口号和标语最有可能出现在武汉街头的是 ( ) A .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就任军政府都督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万岁 C .热烈庆祝湖北军政府诞生

D .满清已经灭亡,汉人从此翻身! 34.《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法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

A .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 C .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 35.时任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联合西南将领通电全国,电文曰:“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材料反映的是

A .北洋军阀通电赞成共和以投机革命 B .五四运动的爱国要求得到军人响应 C .北伐的胜利进军造成军阀内部分裂 D .日本全面侵华激起爱国将领奋起请战 36.“如果政府禁止人们追求自身利益,那就剥夺了政治自由,如果任人们无约束地追求自身利益也同样存在巨大的危险,这将会以牺牲国家与社会的公益为代价换取少数人的利益。”这就是“麦迪逊难题。”美国宪法中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的设计有 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②实行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③总统和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④通过修正案保障个人权利与自由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王夫之认为秦朝“罢侯置守”是“行大公”,其依据在于它 ①有利于打破血缘政治 ②有利于维护专制皇权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38.马克思指出:在古希腊“周期性的殖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固定环节”,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原始遗风与城邦政治 B .民族传统与思想认识 C .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 D.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 39.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何去何从?亚当斯说:“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来越民主,‘人民’迫使‘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据此,他主张应实行

A. 专制制度 B.民主共和 C.联邦体制 D.分权制衡 40.《包拯·上殿札子》:“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清代李绿园《歧路灯》:“ 本道言出为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两则材料都强调的是

A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B.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C .严格执法,治国之本 D.刑一正百,杀一慎万

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 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国语·周语》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五服的划分以王都为中心,每隔五百里为一级。属于甸服的要供应周天子的每天的祭礼,属于侯服的供应每月的祀礼,属于宾服的要供应四时的献享,属于要服的要负责岁贡,属于荒服的要以王者侍奉天子之礼,荒服则终身朝王一次。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B. 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华夷观念

C. 周王室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机制

D. 区别五服亲疏的标准主要是与周天子宗族和政治关系的远近 43.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A .《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4.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前两次分别是由孙中山和毛泽东两个伟人领导的,这两次近代历史性巨变的共同点是( )。 A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B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性新起点 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45.《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 .“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46.按1875年宪法的规定,法国议会可行使的权力是( ) A.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 B. 有权任命内阁

C. 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

D. 众议院有权否决参议院的决议案 47.以下两图反映了欧洲某一城市的变化。其中,图一摄于1961年8月,图二摄于1989年11月,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

A .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 .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五、综合题

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

第II 卷(非选择题)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学生对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掌握和理解,联系所学可知,①③④都是对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准确阐述,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到1956年底这段时间,与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间上矛盾,排除②,答案为B 。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掌握和理解,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2.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是在19世纪30年代,题干的核心是,这个国家既有广泛的自由,有比较强大。根据所学可知,托克维尔评价的是美国的联邦制。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美国之前不是出于分裂状态,B 、C 、D 均不符合美国的历史,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的颁布 3.C

【解析】四个备选(年代)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基础知识且都发生过重大事件,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迷惑性、干扰性很强,如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C 项。 4.D 【解析】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对美国的霸权政策构成威胁,因此美国推行以遏制苏联为核心的“冷战”政策。B 、C 是内因,而联合国在二战后初期是美国称霸的工具,A 也不正确 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题干材料主要讨论的是:①针对拥有行政权力的总统和首相与拥有立法权的议会之间的关系;②针对总统和首相与政府组成机构内阁之间的关系。而就英国近代资产阶级政体而言,结合所学知识,最符合史实的B 项,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在政治上,内阁与首相共进退。故,正确答案选B ;而AC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6.B 【解析】 试题分析:人类社会主要分为五种社会形态,材料所说的十月革命被看作是世界现代名开端的原因应该是它的出现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即是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出现了无产阶级专政府国家,故答案选择B 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7.D 【解析】

试题分析:美国三权分立原则下美国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权,司法权由联邦法院掌握,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是国家的立法机构,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与国家法律相关的条约内容,故答案选择D 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所以答案选A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特点 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创设情景考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解题关键是准确判断漫画中的“革命”,通过图中沙皇军官说的话可知是指二月革命,革命后实际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坚持参加帝国主义战争,所以A 项符合题意。根据漫画B 项正确;C 项是二月革命的结果,也是正确的;D 项正确,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了一些城市的实权。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10.A

【解析】选项BC 不符合罗马法的基本史实,而D 项仅仅是对《公民法》的描述,故排除这三项。 11.D 【解析】

试题分析: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②叙述不符合阶级社的史实,在雅典居民中,20万奴隶和3.2万异邦人是被剥夺政治、法律权利的,妇女也没有参政权利,⑤项明显错误,这样可以排除ABC 三项,只能选则D 项。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思路:①肯定筛选法(选基法)是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②否定筛选法(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12.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A 、C 、D 只涉及台湾而未提及香港、澳门,也不是核心问题,应排除。B 是“一国两制”的核心,故选B 。 1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人民委员”“将土地划分给农民”“开始与德国谈判有关结束战争的条约问题”表明是十月革命的措施,C 正确。所以答案选C 。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2.14.B 【解析】解题关键是分清历史史实过程。①战国时期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②春秋时期秦晋两国联姻。后比喻两姓联姻。③发生在秦朝;④发生刘邦项羽进行楚汉战争时期。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对历史常识的考查,考查内容主要是一些常用典故。 【星级】★★★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行窃的人”“被”“杀”“合法”等关键词可知考查的是《十二铜表法》,该规定是对被窃者财产的保护,所以该规定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由此分析可知B 符合题意。故选B 。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16.B

【解析】

试题分析:冷战一方面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另一个方面冷战的美苏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发动新的世界大战,在一个长期内有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因此不能简单地全面否定。故选B 。根据以上的分析,ACD 项均正确。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17.C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下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公民,因此,“轮番而治”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几个人轮流执政,故排除A ;公民大会掌握着国家权力,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而五百人议事会只是附属机构、民众法庭只负责日常司法,因此“轮番而治”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几个机构轮流执政,故排除B ;“轮番而治”是民主政治的特点,而君主制、贵族制是非民主制产物,故排除D ,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可联想到日内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最终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故选B.A 项错误,在这次会议上并未讨论印度支那停战的问题;C 项是在1944年召开的,当时代表中国的是国民政府;D 项是在1971年,也未涉及到印度支那停战的问题。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

1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年利息最高为8.33%)”,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债务人的负担;“债务人对所欠债务的偿还‘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的规定对于平民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保障了相关权益。故选D ;A 项错误,该条文是成文法的形式;B 项错误,平等权利这种说法错误,法律是为了保护贵族的利益的;这一条款并没否认高利贷的存在。因此C 项错误。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民法为主要的内容,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平民的要求,对平民利益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与此相关的知识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发展的完备阶段。此外,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也要准确的记忆。

20.C

【解析】略

21.A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进行了全面阐述,可见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故此题应选A 项

考点:“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

点评:“一国两制”理论的内涵:所谓“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22.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本原因应该从亚非国家有团结反帝、反殖、反霸的需要方面来考虑。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不是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只是起到了缓和与会国之间矛盾,促进会议成功的作用。故选D 。

考点:万隆会议

点评:1955年4月18日--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地区举行的没有殖民主义者参加的第一次历史盛会。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在大会发言,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普遍接受,为会议成功奠定了基础。

23.D

【解析】略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概念的熟练掌握。此题考查分封制的目的,由教材知识可知是为了巩固政权,众诸侯拱卫周室,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又能开拓疆土。A 项不是削弱贵族而是加强。B 项不是主要目的。D 项并不排斥异姓诸侯,只是同性诸侯比例较大。故选C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5.A

【解析】元谋人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

26.C

【解析】 试题分析:由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时期建交最广泛的地区是东欧,结合此时期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可知,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关系上,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了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2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阅读、分析能力,难度适中。从表格中的地区中可以看出,国民党随着北伐的推进,开始向北发展(由广东到绥远);党员的组成来看,学生、工人和农民的比重在逐渐加大,三者加起来占到三省党员人数的8成左右,这是因为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民党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

策,因此,国民党逐渐向一个多阶层的革命联盟转变,但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是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并逐渐由南向北发展。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

2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可以得出这种政体的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目的是为了防止专制的发生,实现民主政治,B 项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代议制的扩展·代议制的内容和特征

29.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知识的再认再现层次。需要学生熟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各时期的时序特征基础上根据题意做出判断。材料中的“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分别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五四运动暨中国共产党初创”、“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结合题目要求,选择C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3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铸就了深远的革命精神。所以答案选C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

3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调用历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议正开”指的是巴黎和会;“取消中日密约”指的是“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主要由欧美列强操纵。故选C 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3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中“三代之世”、“封建好处”等信息,材料评价的是分封制的积极意义,BCD 项错误。“君民之情相亲,可以久安而无患”,即有效巩固统治,A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33.C

【解析】

试题分析: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革命党人推举新军协统黎元洪任都督,故A 项错误;B 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D 项满清灭亡是在1912年3月,均和题干中的时间不符,都可以排除。所以答案选C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湖北军政府

34.A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赞曰”可排除C 项。内阁制开始于明朝,所以B 项错误。C 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材料整体内容是在赞美金章宗治国。D 项与材料内容“乃正礼

乐,修刑法,定官制”不符合,金章宗在治国政策上是有自己的建树的,故答案选择A 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金朝完善典章制度

3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可知上述电文反对外国列强势力,维护国家主权。而A 、C 是反映的国内的事情,与题意不符;再结合吴佩孚的身份,与D 项所反映的时期不符正确答案为B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3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依据所学可知,美国实行两党制,轮流执政,并非交替执政;美国总统是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并非直接选举产生,故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即排除A 、C 、D 三项。所以应选B 。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特点

3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罢侯置守”是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王夫之认为秦朝“罢侯置守”是“行大公”的依据,实际就是在考查推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郡县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跟维护专制皇权无关,②得以排除。所以此题正确答案是C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3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希腊的地理环境,其环海多山的环境使其不宜发展农业,而是发展海外贸易,这种地理环境造成的人类生产方式,造就了希腊独特的民主氛围,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与C 项有关,BDA 不符合题意。

39.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的信息说明专制导致国家灭亡,为此主张实行分权制度,故D 项正确。

考点: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

40.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本道言出为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都强调了以法治国的重要作用,提出严格执法,分析选项,C 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法制建设•特点

4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才是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的措施,③和④和文化大革命根本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42.C

【解析】

试题分析: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古代以亲疏为差等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ABD 项正确。周朝实行分封制,还没有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机制,所以C 项错误。本题选C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4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A 发生在1949年建国前期B 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直接产物C 是在1956年提出D 发生在1956年底,所以结合时间概念可知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

点评: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4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是毛泽东,排除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是毛泽东,排除B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是孙中山,排除D 。两人的共同点是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性新起点,所以答案选C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孙中山与毛泽东

4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反映的是周朝分封制,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形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A 是礼乐制度,B 是分封制和井田制;D 是宗法制,都不属于人生理念。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4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从法国议会的权利切入,考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有权任命内阁,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1875年宪法规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共享立法之权,众议院有权否决参议院的决议案说法不正确,没有这规定。D 错误。

考点: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议会权利

47.B

【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图一是柏林墙的修筑是德国分裂,图二是德国的统一,柏林墙被推翻,二者均发生在冷战时期,是美苏对抗的产物,所以B 正确,ACD 不符合题意。

绝密★启用前

2015-2016学年度青美中学月考卷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每题4分)

1.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曾这样评价当时的一个国家:“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这体现了该国 A .摆脱了邦联制的松散,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B .结束了封建专制政权,逐步实现了议会制民主 C .由分裂走向统一,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D .推翻了封建统治阶级,确立了总统共和制

3.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在 A.191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4.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 ) A .严格遵循《联合国宪章》 B .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 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D .战后苏联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

5.二战期间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

A. 首相对内阁负责而不必对国会负责 B. 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C. 内阁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对首相进行限制与制约

D. 首相和内阁成员中的多数可能来自不同的政党,因而相互牵制 6.十月革命被看作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运动

B. 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C. 为国际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

D. 是俄国历史上首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7.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曾经与美国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对美国最后生效须经( )

A. 总统批准 B.外交部批准 C. 最高法院批准 D.国会批准

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9.阅读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

A .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 .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C .首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怪现象 D .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控制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里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下列对“理性”的最准确理解是( )

A .罗马法能及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B .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以前的习惯法 D .罗马法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11.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有( ) ①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②没有阶级压迫

③公民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 ④铸就了希腊人进取的民族性格 ⑤男女平等、妇女参政

A .①②③ B .④⑤ C.②③⑤ D .①③④

12.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香港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A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 .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13.“‘人民委员’(部长) 命令将土地划分给农民,不给原主人任何赔偿;对银行国有化,在此过程中没收私人账户的存款;将工厂的控制权交给工人;并开始与德国谈判有关结束战争的条约问题。”上述举措实施的背景是: A .巴黎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B .二战中法国即将战败

C .俄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4.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成语源于历史故事,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15.“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 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 .《十二铜表法》十分严酷野蛮 B .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C .此法典保护了雅典人民的利益 D .重视良好道德培养 16.下列有关“冷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引发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 B. 对国际形势的发展毫无进步作用

C.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D. 造成国际局势一次次紧张

17.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其中“轮番而治”的含义是 A. 由几个执政官轮流上台执政

B. 由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轮流执掌政权 C. 公民既是统治者, 又是被统治者, 角色轮换 D. 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交替实行

18.小明在阅读《周恩来外交文选》时看到这样一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最有可能是周恩来在哪次会议上的发言

A .亚非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6届联大 19.《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年利息最高为8.33%)”;债务人对所欠债务的偿还“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这一条款( )

A .保留了习惯法的条文 B .维护了借贷双方的平等权利 C .否认了高利贷的存在 D .体现了对平民利益一定的保护

20.希腊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下列民主政治运作方式不是源于古希腊的是 A. 差额选举制 B.议会制 C.两党制 D.比例代表制 21.“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哪个地区问题提出来的?

A .台湾 B .香港 C .澳门 D .香港和澳门 22.亚非会议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它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B.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

C. 亚非各国间不存在矛盾和分歧 D. 亚非各国有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23.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A.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B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C.它的制订抱着保护平民利益的目的 D .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24.西周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 )

A.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B.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 巩固周王朝统治 D.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25.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发现,铲形门齿是炎黄子孙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有的

生理印记之一。持有该特征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6.观察下面《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A .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 .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D .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27.下表是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这表明当时的国民党是( )

A .发展中心由北向南转移 B .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 .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 .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28.有人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形象比喻为“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意思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这种政体的核心是( )

A .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29.下表是 《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原因是

A .十月革命的影响 B.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C .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30.改良主义者容闳曾评述道:“太平军一役„„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据此,容闳强调: A 、旧民主革命开始于太平天国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加速清朝的分崩离析 C 、太平天国运动铸就了深远的革命精神 D 、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救亡的新思想

31.某宣言中中写道“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冀所庆祝者,岂不曰世界中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此宣言发表时报刊上频频出现的热词是 A .“二十一条”、瓜分狂潮、巴黎和会 B .欧美列强、中国共产党、国民革命 C .

“二十一条”、欧美列强、巴黎和会 D .“二十一条”、 国民革命、巴黎和会 32.“若论三代之世,则封建好处,便是君民之情相亲,可以久安而无患。”这一观点主

A .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统治 B.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 C .郡县制有效加强中央集权 D.三纲五常的封建教化作用

33.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下列口号和标语最有可能出现在武汉街头的是 ( ) A .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就任军政府都督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万岁 C .热烈庆祝湖北军政府诞生

D .满清已经灭亡,汉人从此翻身! 34.《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法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

A .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 C .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 35.时任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联合西南将领通电全国,电文曰:“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材料反映的是

A .北洋军阀通电赞成共和以投机革命 B .五四运动的爱国要求得到军人响应 C .北伐的胜利进军造成军阀内部分裂 D .日本全面侵华激起爱国将领奋起请战 36.“如果政府禁止人们追求自身利益,那就剥夺了政治自由,如果任人们无约束地追求自身利益也同样存在巨大的危险,这将会以牺牲国家与社会的公益为代价换取少数人的利益。”这就是“麦迪逊难题。”美国宪法中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的设计有 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②实行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③总统和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④通过修正案保障个人权利与自由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王夫之认为秦朝“罢侯置守”是“行大公”,其依据在于它 ①有利于打破血缘政治 ②有利于维护专制皇权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38.马克思指出:在古希腊“周期性的殖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固定环节”,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原始遗风与城邦政治 B .民族传统与思想认识 C .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 D.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 39.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何去何从?亚当斯说:“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来越民主,‘人民’迫使‘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据此,他主张应实行

A. 专制制度 B.民主共和 C.联邦体制 D.分权制衡 40.《包拯·上殿札子》:“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清代李绿园《歧路灯》:“ 本道言出为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两则材料都强调的是

A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B.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C .严格执法,治国之本 D.刑一正百,杀一慎万

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 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国语·周语》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五服的划分以王都为中心,每隔五百里为一级。属于甸服的要供应周天子的每天的祭礼,属于侯服的供应每月的祀礼,属于宾服的要供应四时的献享,属于要服的要负责岁贡,属于荒服的要以王者侍奉天子之礼,荒服则终身朝王一次。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B. 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华夷观念

C. 周王室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机制

D. 区别五服亲疏的标准主要是与周天子宗族和政治关系的远近 43.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A .《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4.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前两次分别是由孙中山和毛泽东两个伟人领导的,这两次近代历史性巨变的共同点是( )。 A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B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性新起点 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45.《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 .“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46.按1875年宪法的规定,法国议会可行使的权力是( ) A.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 B. 有权任命内阁

C. 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

D. 众议院有权否决参议院的决议案 47.以下两图反映了欧洲某一城市的变化。其中,图一摄于1961年8月,图二摄于1989年11月,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

A .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 .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五、综合题

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

第II 卷(非选择题)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学生对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掌握和理解,联系所学可知,①③④都是对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准确阐述,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到1956年底这段时间,与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间上矛盾,排除②,答案为B 。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掌握和理解,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2.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是在19世纪30年代,题干的核心是,这个国家既有广泛的自由,有比较强大。根据所学可知,托克维尔评价的是美国的联邦制。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美国之前不是出于分裂状态,B 、C 、D 均不符合美国的历史,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的颁布 3.C

【解析】四个备选(年代)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基础知识且都发生过重大事件,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迷惑性、干扰性很强,如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C 项。 4.D 【解析】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对美国的霸权政策构成威胁,因此美国推行以遏制苏联为核心的“冷战”政策。B 、C 是内因,而联合国在二战后初期是美国称霸的工具,A 也不正确 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题干材料主要讨论的是:①针对拥有行政权力的总统和首相与拥有立法权的议会之间的关系;②针对总统和首相与政府组成机构内阁之间的关系。而就英国近代资产阶级政体而言,结合所学知识,最符合史实的B 项,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在政治上,内阁与首相共进退。故,正确答案选B ;而AC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6.B 【解析】 试题分析:人类社会主要分为五种社会形态,材料所说的十月革命被看作是世界现代名开端的原因应该是它的出现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即是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出现了无产阶级专政府国家,故答案选择B 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7.D 【解析】

试题分析:美国三权分立原则下美国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权,司法权由联邦法院掌握,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是国家的立法机构,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与国家法律相关的条约内容,故答案选择D 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所以答案选A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特点 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创设情景考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解题关键是准确判断漫画中的“革命”,通过图中沙皇军官说的话可知是指二月革命,革命后实际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坚持参加帝国主义战争,所以A 项符合题意。根据漫画B 项正确;C 项是二月革命的结果,也是正确的;D 项正确,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了一些城市的实权。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10.A

【解析】选项BC 不符合罗马法的基本史实,而D 项仅仅是对《公民法》的描述,故排除这三项。 11.D 【解析】

试题分析: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②叙述不符合阶级社的史实,在雅典居民中,20万奴隶和3.2万异邦人是被剥夺政治、法律权利的,妇女也没有参政权利,⑤项明显错误,这样可以排除ABC 三项,只能选则D 项。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思路:①肯定筛选法(选基法)是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②否定筛选法(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12.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A 、C 、D 只涉及台湾而未提及香港、澳门,也不是核心问题,应排除。B 是“一国两制”的核心,故选B 。 1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人民委员”“将土地划分给农民”“开始与德国谈判有关结束战争的条约问题”表明是十月革命的措施,C 正确。所以答案选C 。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2.14.B 【解析】解题关键是分清历史史实过程。①战国时期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②春秋时期秦晋两国联姻。后比喻两姓联姻。③发生在秦朝;④发生刘邦项羽进行楚汉战争时期。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对历史常识的考查,考查内容主要是一些常用典故。 【星级】★★★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行窃的人”“被”“杀”“合法”等关键词可知考查的是《十二铜表法》,该规定是对被窃者财产的保护,所以该规定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由此分析可知B 符合题意。故选B 。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16.B

【解析】

试题分析:冷战一方面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另一个方面冷战的美苏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发动新的世界大战,在一个长期内有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因此不能简单地全面否定。故选B 。根据以上的分析,ACD 项均正确。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17.C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下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公民,因此,“轮番而治”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几个人轮流执政,故排除A ;公民大会掌握着国家权力,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而五百人议事会只是附属机构、民众法庭只负责日常司法,因此“轮番而治”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几个机构轮流执政,故排除B ;“轮番而治”是民主政治的特点,而君主制、贵族制是非民主制产物,故排除D ,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可联想到日内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最终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故选B.A 项错误,在这次会议上并未讨论印度支那停战的问题;C 项是在1944年召开的,当时代表中国的是国民政府;D 项是在1971年,也未涉及到印度支那停战的问题。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

1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年利息最高为8.33%)”,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债务人的负担;“债务人对所欠债务的偿还‘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的规定对于平民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保障了相关权益。故选D ;A 项错误,该条文是成文法的形式;B 项错误,平等权利这种说法错误,法律是为了保护贵族的利益的;这一条款并没否认高利贷的存在。因此C 项错误。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民法为主要的内容,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平民的要求,对平民利益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与此相关的知识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发展的完备阶段。此外,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也要准确的记忆。

20.C

【解析】略

21.A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进行了全面阐述,可见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故此题应选A 项

考点:“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

点评:“一国两制”理论的内涵:所谓“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22.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本原因应该从亚非国家有团结反帝、反殖、反霸的需要方面来考虑。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不是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只是起到了缓和与会国之间矛盾,促进会议成功的作用。故选D 。

考点:万隆会议

点评:1955年4月18日--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地区举行的没有殖民主义者参加的第一次历史盛会。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在大会发言,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普遍接受,为会议成功奠定了基础。

23.D

【解析】略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概念的熟练掌握。此题考查分封制的目的,由教材知识可知是为了巩固政权,众诸侯拱卫周室,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又能开拓疆土。A 项不是削弱贵族而是加强。B 项不是主要目的。D 项并不排斥异姓诸侯,只是同性诸侯比例较大。故选C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5.A

【解析】元谋人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

26.C

【解析】 试题分析:由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时期建交最广泛的地区是东欧,结合此时期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可知,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关系上,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了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2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阅读、分析能力,难度适中。从表格中的地区中可以看出,国民党随着北伐的推进,开始向北发展(由广东到绥远);党员的组成来看,学生、工人和农民的比重在逐渐加大,三者加起来占到三省党员人数的8成左右,这是因为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民党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

策,因此,国民党逐渐向一个多阶层的革命联盟转变,但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是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并逐渐由南向北发展。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

2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可以得出这种政体的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目的是为了防止专制的发生,实现民主政治,B 项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代议制的扩展·代议制的内容和特征

29.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知识的再认再现层次。需要学生熟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各时期的时序特征基础上根据题意做出判断。材料中的“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分别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五四运动暨中国共产党初创”、“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结合题目要求,选择C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3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铸就了深远的革命精神。所以答案选C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

3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调用历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议正开”指的是巴黎和会;“取消中日密约”指的是“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主要由欧美列强操纵。故选C 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3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中“三代之世”、“封建好处”等信息,材料评价的是分封制的积极意义,BCD 项错误。“君民之情相亲,可以久安而无患”,即有效巩固统治,A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33.C

【解析】

试题分析: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革命党人推举新军协统黎元洪任都督,故A 项错误;B 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D 项满清灭亡是在1912年3月,均和题干中的时间不符,都可以排除。所以答案选C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湖北军政府

34.A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赞曰”可排除C 项。内阁制开始于明朝,所以B 项错误。C 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材料整体内容是在赞美金章宗治国。D 项与材料内容“乃正礼

乐,修刑法,定官制”不符合,金章宗在治国政策上是有自己的建树的,故答案选择A 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金朝完善典章制度

3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可知上述电文反对外国列强势力,维护国家主权。而A 、C 是反映的国内的事情,与题意不符;再结合吴佩孚的身份,与D 项所反映的时期不符正确答案为B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3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依据所学可知,美国实行两党制,轮流执政,并非交替执政;美国总统是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并非直接选举产生,故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即排除A 、C 、D 三项。所以应选B 。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特点

3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罢侯置守”是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王夫之认为秦朝“罢侯置守”是“行大公”的依据,实际就是在考查推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郡县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跟维护专制皇权无关,②得以排除。所以此题正确答案是C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3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希腊的地理环境,其环海多山的环境使其不宜发展农业,而是发展海外贸易,这种地理环境造成的人类生产方式,造就了希腊独特的民主氛围,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与C 项有关,BDA 不符合题意。

39.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的信息说明专制导致国家灭亡,为此主张实行分权制度,故D 项正确。

考点: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

40.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本道言出为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都强调了以法治国的重要作用,提出严格执法,分析选项,C 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法制建设•特点

4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才是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的措施,③和④和文化大革命根本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42.C

【解析】

试题分析: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古代以亲疏为差等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ABD 项正确。周朝实行分封制,还没有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机制,所以C 项错误。本题选C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4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A 发生在1949年建国前期B 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直接产物C 是在1956年提出D 发生在1956年底,所以结合时间概念可知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

点评: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4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是毛泽东,排除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是毛泽东,排除B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是孙中山,排除D 。两人的共同点是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性新起点,所以答案选C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孙中山与毛泽东

4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反映的是周朝分封制,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形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A 是礼乐制度,B 是分封制和井田制;D 是宗法制,都不属于人生理念。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4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从法国议会的权利切入,考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有权任命内阁,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1875年宪法规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共享立法之权,众议院有权否决参议院的决议案说法不正确,没有这规定。D 错误。

考点: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议会权利

47.B

【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图一是柏林墙的修筑是德国分裂,图二是德国的统一,柏林墙被推翻,二者均发生在冷战时期,是美苏对抗的产物,所以B 正确,ACD 不符合题意。


相关文章

  • 高一历史必修3介绍教案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3(必修)>介绍 课程教材研究所 马执斌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Ⅲ>(必修)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 ...查看


  •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1)原因:新中国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近代中国被迫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 ...查看


  • 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目录
  • 政治生活 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广泛.真实的民主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神圣的权利 庄严的义务 参与政治生活 把握基本原则 *政 ...查看


  • 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整理
  • 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探究一:为什么汉武帝以来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处于正统地位? ①儒家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②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和小农经济与儒家思想与具有一致性: ③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的 ...查看


  • 新东方历史高考必备
  • 高中历史 (以北京地区人教版历史为例) 一. 全国:人教.岳麓.人民和大象四个版本: 北京:2007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自主命题:京 沪 津 渝 鲁 苏 湘 闽 川 赣 皖 浙 陕 宁 辽 鄂 粤 琼 统一命题: 冀 ...查看


  •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必背要点
  • <生活与哲学>重点哲理(必背) 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 ...查看


  • 政治人教版高中目录_必修一至四
  • 必修一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 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查看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必修一 综合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必修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姓名: 班级: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元朝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正确是( ▲ ) A.周王--卿--诸 ...查看


  •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历史是最 好的教科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党的历史的总结运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 ...查看


  • 人民版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word基础练习
  •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测试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宣布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必须遵守的原则是( ) (1)平等互利 (2)和平共处 (3)互不干涉内政 (4)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A.(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