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兴盛(三)
(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记住下列年代、事件、人物和概念。公元前2世纪 文景之治 汉武帝 董仲舒 “罢黜出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
2.基本能力:
(1)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原因。
(2)综合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局面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具体措施。重点难点:休养生息政策是本课重点。汉武帝大一统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西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2.讲授新课〔板书〕第14课 西汉的兴盛
一、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讲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新局面。他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发展经济文化的有力措施,符合人民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他实施暴政,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心鼎沸,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秦二世加重剥削,政治更加黑暗,终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萧条,国家贫穷。西汉初年,皇帝乘杂马之舆,将相坐老牛破车。秦时原有2000万人口,此时也只剩650万左右,可谓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提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后提出)
①什么叫休养生息?
②西汉初年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归纳〕休养生息政策是指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有两点:〈板书〉原因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吸取秦亡教训〔讲述〕面对凋敝的烂摊子,西汉统治者,特别是刘邦这位新皇帝坐卧不安,深感“天下汹汹,成败未可知也!”为了恢复发展生产,稳定政局,长治久安,他吸取秦亡之教训,采纳陆贾的建议,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汉高祖刘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板书〉 汉高祖(刘邦)
①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徭役
②逃亡人员返乡,发还原有田宅
③释放奴婢为平民④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促进经济恢复〔讲述〕自汉高祖刘邦之后,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连续几代人都保持了政策的稳定,继续推行个养生息政策,终于出现了史学家们所称颂的“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年,刘邦之子代王刘恒被拥立为皇帝,他就是汉文帝,是一位以节俭闻名的皇帝。他鼓励农桑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曾下令免除田租的一半,又免除田租12年。过去每年每人服徭役一次,每次一月,他改为三年服役一次,一个月。同时减轻刑罚,废除肉刑。他注意节俭,曾想修建一个“露台”,经计算需要百斤黄金,便决定不盖了。他穿的衣服是厚帛做的,不加纹饰,他最喜爱的慎夫人也是使用素面帐帷,衣裙也拖不到地上。他在遗嘱中说:不准动用车马为他送丧,送葬人所戴的孝布不准超过三寸宽,不计在治丧期间禁止百姓结婚、娱乐、祭祀等活动,陵墓依山下墓,不准起坟丘以节省民力,等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汉文帝的儿子景帝,非常重视农业。他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见课文原文)他曾经把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进一步减轻刑罚,同时严励处罚贪官污吏,使官场风气比较廉明。自高祖至景帝,连续几代人经过六七十年长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终于出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政局安定、社会风尚廉明的“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
经济基础。据《汉书》卷24《食货志》所载:“至武帝之初„„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及看插图,并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完成板书)〈板书〉
措施 汉文帝
①减轻赋税和徭役
②减轻刑罚,废除肉刑
③注意节俭
文景之治汉景帝
①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②进一步减轻刑法
③处罚贪官污吏结果:奠定了汉武帝大一统经济基础〔讲评〕“文景之治”在古代史书上难免有夸饰之词,未必句句可信。封建国家总是建立在对农民的压迫剥削基础之上的。然而,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富裕起来也确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秦末的暴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少是一个进步。〔板书〕
二、七国之乱(这一目在课文中是小字,教师可略讲)〔讲述〕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取得胜利,笼络军心,分封了七位功臣名将,因不是刘氏家族,称为异姓王。开国后,异姓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对抗中央政权,甚至企图谋反。公元前197年,代相称陈 曾与韩信共同反汉,阴谋泄露,刘邦采取果断措施,逐步铲除异姓王。分封刘氏子弟的为同姓王。刘邦立下“非刘氏不可王”的誓言,作出“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决定(《史记·吕太后本记》)。但是刘邦仍不放心,曾对他的侄子吴王刘濞反复叮咛:“天下同姓一家,汝慎毋反。”其用心也可谓良苦。然而分封同姓王也绝非长治久安之策。到文景统治时期,同姓王封地广大,目无中央,可以自行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拥兵自重,实际上成了独立王国。汉景帝时,那个曾在刘邦面前许诺不反的吴王刘濞,此时野心最大,时刻企图谋反,成为严重危害中央统治的隐患。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弱王国势力,提出著名的“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引自《汉书·晁错传》)主张立即大刀阔斧地削藩,遭到诸侯王攻击诽谤。吴王刘濞为首,联合楚、赵、济南、 川、胶西、胶东等六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七国诸侯打着“诛晁错,清君则”的旗号,正式叛乱。汉景帝迫于形势,下令诛杀晁错。七国诸侯绝非要小小晁错的命,而是要夺取政权。景帝派使臣命令刘濞退兵时,刘濞拒不跪拜受命,反而傲慢地说:“我已为东帝,尚谁拜!”于是景帝派兵平叛,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七国之乱便被镇压。从此,王国势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汉武帝雄才大略,在位53年,使西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各方面均有突出发展,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本节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措施,其他问题将在下几节课中陆续讲到。〈板书〉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讲述〕大一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绝非偶然之事,是有其政治经济诸方面的条件的。试问:如果没有自汉高祖到“文景之治”长期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平定七国之乱,奠定巩固的政治基础,大一统是不会产生的。当然也与汉武帝采取一系列重大社会改革措施有直接关系。(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汉武帝在各方面采取的措施,然后边讲边板书。)〈板书〉
政治①颁布“推恩令”
②重视人才〔讲述〕汉武帝非常重视人才,大胆任用开拓性人物。大臣朱买臣,家贫而喜读书,以砍柴卖薪为生,经常是且走且诵,自得其乐。最后穷得连妻子也改嫁了。后来,经过
严助的推荐,被汉武帝召见,上书言政,颇受武帝欣赏,拜为中大夫。后来,他在破东赵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升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大将军卫青,原是平阳公主的家奴,被汉武帝破格重用,任大将军,多次带兵同匈奴作战,战功累累。主父偃,出身贫寒,饱学经书而怀才不遇,上书汉武帝,受到赏识,拜为郎中,曾给武帝提出“推恩分封”的建议,为加强中央集权作出了巨大贡献。推恩令规定:诸侯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他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使一个大王国分成许多小侯国,王国封地愈来愈小、权力日益分散,大大削弱了王国同中央对抗的实力。然后,汉武帝以种种借口或理由,逐步夺去王侯的爵位。这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办法,使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从而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在经济方面,也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主要有:〈板书〉
经济①统一铸钱
②盐铁官营
〔讲述〕西汉建立后,没有实行统一的币制,而是允许郡县、诸侯王国和私人铸钱。当时各种货币杂行于市,这对国家税收和商品交换都带来极大的不便。汉武帝任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两条。汉武帝取消了郡国铸币权力,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为统一货币。由于五铢钱大小式样一致,重量充足,做工精巧,币值稳定,便于使用和管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铸权统一收归中央的重大改革。货币统一,使国家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中央集权也进一步得到经济上的有力保证。西汉初,煮盐和冶铁业存在着国营、官营(郡国经营)和私营三种形式,形成了王国经济自重、私人财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的局面。因此汉武帝下令把盐铁收归中央,设置盐铁丞相,总管全国盐铁事业。各地设置铁官署,负责组织开矿冶铁,铸造器物以及销售。食盐经营的办法采取民间制造,国家收购,统一运输和销售。从而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控制了商人的势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并且推动了我国冶铁炼钢的技术发展。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方面的统一,汉武帝采纳大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板书〉
思想文化①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在长安设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讲述〕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建议:“诸不在六艺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同时他认为“天人相应”,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民,人人都必须服从皇帝的统治。这些主张和建议,完全适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在长安建设立太学。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用《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作为教学内容,称“五经”,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思想上的大一统,对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讲完后,教师再一次综合汉武帝大一统各方面的措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巩固小结
(1)经济萧条,国家贫穷,吸收秦亡教训,是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主要原因。
(2)自汉高祖刘邦到文景之治的六七十年间,经过几代人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奠定了西汉鼎盛的经济基础。
(3)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使王国势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奠定了西汉鼎盛的政治基础。
(4)汉武帝在其先世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在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4.作业问答:
① 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②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大一统的局面?思考题简单归纳秦亡汉兴的原因。
(三)教法建议本节课以讲述法为主。同时可结合指导阅读、提问、看图等方法,使教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本节板书设计采用结构式,可以给学生完整的教材结构和知识要点,有利于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中着重注意各部门知识层次间的内在联系。“七国之乱”一目,因课文为小字,是否讲,由教师视各自情况而定,这部分教案代供参考。74
西汉的兴盛(三)
(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记住下列年代、事件、人物和概念。公元前2世纪 文景之治 汉武帝 董仲舒 “罢黜出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
2.基本能力:
(1)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原因。
(2)综合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局面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具体措施。重点难点:休养生息政策是本课重点。汉武帝大一统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西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2.讲授新课〔板书〕第14课 西汉的兴盛
一、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讲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新局面。他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发展经济文化的有力措施,符合人民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他实施暴政,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心鼎沸,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秦二世加重剥削,政治更加黑暗,终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萧条,国家贫穷。西汉初年,皇帝乘杂马之舆,将相坐老牛破车。秦时原有2000万人口,此时也只剩650万左右,可谓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提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后提出)
①什么叫休养生息?
②西汉初年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归纳〕休养生息政策是指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有两点:〈板书〉原因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吸取秦亡教训〔讲述〕面对凋敝的烂摊子,西汉统治者,特别是刘邦这位新皇帝坐卧不安,深感“天下汹汹,成败未可知也!”为了恢复发展生产,稳定政局,长治久安,他吸取秦亡之教训,采纳陆贾的建议,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汉高祖刘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板书〉 汉高祖(刘邦)
①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徭役
②逃亡人员返乡,发还原有田宅
③释放奴婢为平民④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促进经济恢复〔讲述〕自汉高祖刘邦之后,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连续几代人都保持了政策的稳定,继续推行个养生息政策,终于出现了史学家们所称颂的“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年,刘邦之子代王刘恒被拥立为皇帝,他就是汉文帝,是一位以节俭闻名的皇帝。他鼓励农桑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曾下令免除田租的一半,又免除田租12年。过去每年每人服徭役一次,每次一月,他改为三年服役一次,一个月。同时减轻刑罚,废除肉刑。他注意节俭,曾想修建一个“露台”,经计算需要百斤黄金,便决定不盖了。他穿的衣服是厚帛做的,不加纹饰,他最喜爱的慎夫人也是使用素面帐帷,衣裙也拖不到地上。他在遗嘱中说:不准动用车马为他送丧,送葬人所戴的孝布不准超过三寸宽,不计在治丧期间禁止百姓结婚、娱乐、祭祀等活动,陵墓依山下墓,不准起坟丘以节省民力,等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汉文帝的儿子景帝,非常重视农业。他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见课文原文)他曾经把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进一步减轻刑罚,同时严励处罚贪官污吏,使官场风气比较廉明。自高祖至景帝,连续几代人经过六七十年长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终于出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政局安定、社会风尚廉明的“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
经济基础。据《汉书》卷24《食货志》所载:“至武帝之初„„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及看插图,并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完成板书)〈板书〉
措施 汉文帝
①减轻赋税和徭役
②减轻刑罚,废除肉刑
③注意节俭
文景之治汉景帝
①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②进一步减轻刑法
③处罚贪官污吏结果:奠定了汉武帝大一统经济基础〔讲评〕“文景之治”在古代史书上难免有夸饰之词,未必句句可信。封建国家总是建立在对农民的压迫剥削基础之上的。然而,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富裕起来也确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秦末的暴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少是一个进步。〔板书〕
二、七国之乱(这一目在课文中是小字,教师可略讲)〔讲述〕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取得胜利,笼络军心,分封了七位功臣名将,因不是刘氏家族,称为异姓王。开国后,异姓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对抗中央政权,甚至企图谋反。公元前197年,代相称陈 曾与韩信共同反汉,阴谋泄露,刘邦采取果断措施,逐步铲除异姓王。分封刘氏子弟的为同姓王。刘邦立下“非刘氏不可王”的誓言,作出“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决定(《史记·吕太后本记》)。但是刘邦仍不放心,曾对他的侄子吴王刘濞反复叮咛:“天下同姓一家,汝慎毋反。”其用心也可谓良苦。然而分封同姓王也绝非长治久安之策。到文景统治时期,同姓王封地广大,目无中央,可以自行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拥兵自重,实际上成了独立王国。汉景帝时,那个曾在刘邦面前许诺不反的吴王刘濞,此时野心最大,时刻企图谋反,成为严重危害中央统治的隐患。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弱王国势力,提出著名的“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引自《汉书·晁错传》)主张立即大刀阔斧地削藩,遭到诸侯王攻击诽谤。吴王刘濞为首,联合楚、赵、济南、 川、胶西、胶东等六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七国诸侯打着“诛晁错,清君则”的旗号,正式叛乱。汉景帝迫于形势,下令诛杀晁错。七国诸侯绝非要小小晁错的命,而是要夺取政权。景帝派使臣命令刘濞退兵时,刘濞拒不跪拜受命,反而傲慢地说:“我已为东帝,尚谁拜!”于是景帝派兵平叛,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七国之乱便被镇压。从此,王国势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汉武帝雄才大略,在位53年,使西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各方面均有突出发展,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本节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措施,其他问题将在下几节课中陆续讲到。〈板书〉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讲述〕大一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绝非偶然之事,是有其政治经济诸方面的条件的。试问:如果没有自汉高祖到“文景之治”长期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平定七国之乱,奠定巩固的政治基础,大一统是不会产生的。当然也与汉武帝采取一系列重大社会改革措施有直接关系。(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汉武帝在各方面采取的措施,然后边讲边板书。)〈板书〉
政治①颁布“推恩令”
②重视人才〔讲述〕汉武帝非常重视人才,大胆任用开拓性人物。大臣朱买臣,家贫而喜读书,以砍柴卖薪为生,经常是且走且诵,自得其乐。最后穷得连妻子也改嫁了。后来,经过
严助的推荐,被汉武帝召见,上书言政,颇受武帝欣赏,拜为中大夫。后来,他在破东赵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升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大将军卫青,原是平阳公主的家奴,被汉武帝破格重用,任大将军,多次带兵同匈奴作战,战功累累。主父偃,出身贫寒,饱学经书而怀才不遇,上书汉武帝,受到赏识,拜为郎中,曾给武帝提出“推恩分封”的建议,为加强中央集权作出了巨大贡献。推恩令规定:诸侯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他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使一个大王国分成许多小侯国,王国封地愈来愈小、权力日益分散,大大削弱了王国同中央对抗的实力。然后,汉武帝以种种借口或理由,逐步夺去王侯的爵位。这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办法,使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从而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在经济方面,也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主要有:〈板书〉
经济①统一铸钱
②盐铁官营
〔讲述〕西汉建立后,没有实行统一的币制,而是允许郡县、诸侯王国和私人铸钱。当时各种货币杂行于市,这对国家税收和商品交换都带来极大的不便。汉武帝任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两条。汉武帝取消了郡国铸币权力,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为统一货币。由于五铢钱大小式样一致,重量充足,做工精巧,币值稳定,便于使用和管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铸权统一收归中央的重大改革。货币统一,使国家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中央集权也进一步得到经济上的有力保证。西汉初,煮盐和冶铁业存在着国营、官营(郡国经营)和私营三种形式,形成了王国经济自重、私人财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的局面。因此汉武帝下令把盐铁收归中央,设置盐铁丞相,总管全国盐铁事业。各地设置铁官署,负责组织开矿冶铁,铸造器物以及销售。食盐经营的办法采取民间制造,国家收购,统一运输和销售。从而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控制了商人的势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并且推动了我国冶铁炼钢的技术发展。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方面的统一,汉武帝采纳大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板书〉
思想文化①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在长安设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讲述〕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建议:“诸不在六艺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同时他认为“天人相应”,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民,人人都必须服从皇帝的统治。这些主张和建议,完全适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在长安建设立太学。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用《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作为教学内容,称“五经”,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思想上的大一统,对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讲完后,教师再一次综合汉武帝大一统各方面的措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巩固小结
(1)经济萧条,国家贫穷,吸收秦亡教训,是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主要原因。
(2)自汉高祖刘邦到文景之治的六七十年间,经过几代人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奠定了西汉鼎盛的经济基础。
(3)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使王国势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奠定了西汉鼎盛的政治基础。
(4)汉武帝在其先世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在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4.作业问答:
① 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②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大一统的局面?思考题简单归纳秦亡汉兴的原因。
(三)教法建议本节课以讲述法为主。同时可结合指导阅读、提问、看图等方法,使教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本节板书设计采用结构式,可以给学生完整的教材结构和知识要点,有利于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中着重注意各部门知识层次间的内在联系。“七国之乱”一目,因课文为小字,是否讲,由教师视各自情况而定,这部分教案代供参考。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