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化带来的感动
张冉
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头疼,在作文课上“愁眉冷对作文题,俯首咬碎钢笔帽”,而语文教师则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发扬“愚公”精神搬“作文山”,却又天天慨叹劳而无功。单纯的技巧指导,学生根本听不进去;让学生背范文,然后改头换面、剪剪贴贴,似乎是某些老师不得已的“绝招”,但这种“作文课”让老师和学生都痛苦不堪。作文教学要走出困境,首要的问题是让学生能够写得出。是“写”得出而不是“挤”得出,让学生一上作文课就亢奋,就有写不完的话,文字自然地、流畅地从笔端如溪水般汩汩而出。
随笔的真谛在于一个“随”字,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不受时空、字数的限定。随笔化作文是在随笔的基础上,通过读、改、评、抄,把零碎的随笔转化成结构完整、思想厚重的文章。随笔也好,作文也好,其自由度较高,不同于受时间限定、篇幅限定和题目限定的考场作文。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写的随笔,大多由个人见闻、身边琐事引起写作动机乃至冲动。题材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由小见大,大小由之,选择自由。写法也不拘一格,或叙或议,或写景,或感怀,或直抒胸臆,或曲折达意,根据表达的需要,任意挥洒,率性而作,率真而为。
随笔化对学生而言,他们的收获不仅在于作文水平的提高,还在于写作心理和写作态度的良性发展。学生接触到随笔化作文后,不再厌倦写作,绞尽脑汁,视之如畏途。而是有话可说,乐在其中,甚至欲罢不能:写作不再是作为功利意义上的一门技术学科,而成为生命个体成长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师而言,写作课不再无章可循随意调节,也不再隔靴搔痒不见效果,更不是可有可无听天由命让少数作文“天才”独享“专利”,而成为操作性很强、显性标准突出、切实可行的一门学科,学生在此体系内迅速成长,进而成为作文高手。语文老师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从有用的角度考虑,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把以批改为中心的传统作文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以写作交流为中心的随笔化作文上来,极大地解放了教师。让师生一起浸泡在写作的海洋中,教师的指导有了实践的依据,也有了充裕的时间研究作文之道,能够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对学生作文的走向作出清晰的预判和指导。最终的结果是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一样,用随笔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历程,抒写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教育收获。
随笔化带来的感动
张冉
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头疼,在作文课上“愁眉冷对作文题,俯首咬碎钢笔帽”,而语文教师则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发扬“愚公”精神搬“作文山”,却又天天慨叹劳而无功。单纯的技巧指导,学生根本听不进去;让学生背范文,然后改头换面、剪剪贴贴,似乎是某些老师不得已的“绝招”,但这种“作文课”让老师和学生都痛苦不堪。作文教学要走出困境,首要的问题是让学生能够写得出。是“写”得出而不是“挤”得出,让学生一上作文课就亢奋,就有写不完的话,文字自然地、流畅地从笔端如溪水般汩汩而出。
随笔的真谛在于一个“随”字,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不受时空、字数的限定。随笔化作文是在随笔的基础上,通过读、改、评、抄,把零碎的随笔转化成结构完整、思想厚重的文章。随笔也好,作文也好,其自由度较高,不同于受时间限定、篇幅限定和题目限定的考场作文。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写的随笔,大多由个人见闻、身边琐事引起写作动机乃至冲动。题材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由小见大,大小由之,选择自由。写法也不拘一格,或叙或议,或写景,或感怀,或直抒胸臆,或曲折达意,根据表达的需要,任意挥洒,率性而作,率真而为。
随笔化对学生而言,他们的收获不仅在于作文水平的提高,还在于写作心理和写作态度的良性发展。学生接触到随笔化作文后,不再厌倦写作,绞尽脑汁,视之如畏途。而是有话可说,乐在其中,甚至欲罢不能:写作不再是作为功利意义上的一门技术学科,而成为生命个体成长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师而言,写作课不再无章可循随意调节,也不再隔靴搔痒不见效果,更不是可有可无听天由命让少数作文“天才”独享“专利”,而成为操作性很强、显性标准突出、切实可行的一门学科,学生在此体系内迅速成长,进而成为作文高手。语文老师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从有用的角度考虑,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把以批改为中心的传统作文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以写作交流为中心的随笔化作文上来,极大地解放了教师。让师生一起浸泡在写作的海洋中,教师的指导有了实践的依据,也有了充裕的时间研究作文之道,能够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对学生作文的走向作出清晰的预判和指导。最终的结果是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一样,用随笔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历程,抒写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教育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