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3〕10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各地、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党的十六 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重大意义的认识,创新思路、深化改革 、强化措施,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决策,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规 划纲要〙的实施。要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分解细化,保证重点工作的 落实,努力把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双重属性。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我省已进入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阶段,进一步加强我省文化建设 ,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满足人们 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是提升文化服务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 需要,是扩大

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 我省重要产业之一,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文化产业是跨行业、跨地区、关联度很高的产业群体,其涵盖的范围十分宽泛,涉及的内容和门类有着不同的划分。从有利于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评价出发,结合政府五年任期 目标,本规划着重选择文化、广播影视、体育、新闻出版等门类为重点进行编制 。鉴于科技、旅游业等已形成专项规划并批准实施,在本规划的发展任务中不再单 独描述。教育产业规划将另行编制,本规划纲要在指标上包括了教育产业增加值,但不列出 具体发展任务。为了和政府五年任期目标以及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相衔接 ,规划分为2003—2007年和2008—2010年两个规划阶段。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相互 承接,构成本规划纲要的整体内容。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全省文化体育出版产业工作会议和2001年省政府〘批转〖安徽省文化体育出版产业十五计划(摘要)〗的通知〙(皖政〔2001〕35号)后,我省 文化产业在积极探索中逐步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基础,为进一步发展积蓄了 力量。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是:

——总量形成一定规模,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 值13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8%;其中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 育等四大门类增加值52亿元,约占1.5%。 教育产业增加值74亿元,占2.1%,文化旅游业等其他增加值 亿元,占 .3%。四大门类从业人员14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1.5%。

——产业领域不断扩大,但结构层次不高。 到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已 经广泛涉及到文化用 品制造业、文化用品贸易业和文化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四大门类的机构数达 万个,其中各类企业数2万个。文化产业中,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比重较大,缺乏进一 步更新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现代文化产业和产品的比重偏低,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 强;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发展不快,进入领域较窄。

——初步培育了一批企业集团,但总体上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省文化产业 已经组建了安徽广电信息网络公司、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新华书店发行集团等大型企业 或集团。我省文化产业在某些领域里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2002年,安徽电视台的 广告收入居全国第8位。但从总体上看,

我省文化企业的市场主要在省内,企业创新能力和 开拓省外市场的能力不足,管理、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都亟待提高。现有大型企业和集 团是在原有体制和基础上的初步整合,还需要按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提升 。

——建成了一批大型文化设施,但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仍十分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设施不断改善,特别是“九五”以来,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改造了省图书馆、安 徽大剧院、省体育场、省体育馆、省游泳馆,建成了省科技馆 、省黄梅戏艺术馆、射击馆、训练馆、省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广播电视周边覆盖和“村村 通” 工程、中德印刷培训中心。合肥市图书馆、 芜湖市奥林匹克中心、马钢体育馆、安庆体育馆、黄山体育馆、南陵等一大批市 县级文化体育场馆设施也相继建成。各类学校、企业也建设 了与自身文化相配套的文化设施。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类文化设施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 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设不够突出,由于资金不足 ,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现有的文化设施由于体制和管理等问题,利用效 率不高,经营不活,效益不佳。

——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取决于解决好各种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未来一段时期,我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视频点播、在线游戏等新型文化产 业群快速发展;我国入世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开放,将带来更多的国际文化产业资本进 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国际经济、文 化交流日益扩大,复合型、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交流更加广泛和频繁;全社会文化消费水平 提高,需求带动作用明显,这为我省加快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的水平,提供 了体制、资金、人才和观念上的条件和机遇。

但也应该看到,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产业意识不强,重事 业轻产业的倾向普遍存在。二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企不分、管办不分成为政出多门, 行业管理不到位,企业运行不规范、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三是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严 重,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 配置。四是市场准入条件高,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领域较窄,造成文化产业投入渠道单 一,仅仅靠政府资金难以形

成强大的投资拉动。五是培养、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健全,文化产 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综合分析,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但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具备的,只要充分把握好面临的 各种机遇,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 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通过市场导 向、政府规划、部门联动、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文化 ,形成大产业,力争到2010年初步实现安徽文化产业的产品特色化、设施现代化、经营规 范化、管理科学化,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使之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先导 产业,逐渐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加快发展和调整结构并重。 实施文化产业发展 “非均衡战略”,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发展,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能发展多大就发展多大。适应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的 需要,对文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促进现代文化产业 大规模成长。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 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重要的新闻媒体、特殊艺术院团、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和老少边穷地区 的文化发展继续予以扶持。其他的文化企事业单位都应当进一步确立市场主体地位,遵循市 场经济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3.坚持开放促文和创新促文结合。 扩大文化产业领域对外开放,是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文化市场, 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促进我省文化产业与国际先进文化产业发展接轨。创新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通过文化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 、技术创新和

管理创新,大力开拓新型文化产品,发展新型文化产业,逐步提高现代文化产 业的比重。

4.坚持大众文化和特色文化兼蓄。 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消费者,研究广大人民群众 的文化需求,着力提高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发展大众文 化的同时,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富有地方风情和历史内涵的特色文化,把发展特 色文化与发展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化产业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5.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推动并举。 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应该 交给市场和企业的职能,全部还给市场和企业。文化企事业单位要围绕市场消费需求开展生 产经营活动,在市场竞争中强化自身、发展壮大。政府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把工作 重点放到创造环境、制定规划、协调发展和规范监管上来。要着重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打破 条块分割和部门、地区封锁,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 场与政策环境。

6.坚持依法经营和规范管理齐抓。 文化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市场竞争,坚持合法经营、依法经营,反对不正当竞争,杜绝经营或参 与“黄、赌、毒”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修改和出台地方法规,依法保护企业利益,整 顿文化市场秩序,规范文化产业管理,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杜绝“吃、拿、卡、要 ”等行业不正之风。

(三)奋斗目标

1.总量登上新台阶。 到2007年和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60亿元和400亿 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和5%左右。城镇居民 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到4%和5%以上。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的比 重提高到5%左右。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引导企业 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结构、质量和效益达到新水平。 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传统文化 产品和服务层次得到有效提升。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得到普遍应用,科技含量得到 提高。努力实现文化产品开发高品位、企业运营高效率、各项设施高标准、发展环境高质量 、服务管理高水平、从业人员高素质,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质量和效益达到新的水平。

3.体制和机制充满活力。 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市场配

置资源的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基本形成以公有 制文化企 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扶持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经营活的 企业集团,到2010年力争有3—5家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跻身全国文化企业100 强。

4.现代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初步建成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 、高质量文化需求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大中城市的设施要能够承办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文 化活动,城镇的设施要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尽快建成文化产业网络。到本届 政府任期结束,基本做到全省“县县有馆、乡镇有站、村村有室”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5.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各具特色。 充分挖掘皖北地区历史、人文资源,利用皖南地区旅游、戏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文化 产业,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特色互补的区域文化格局。其中,合肥及沿江中心城市的 文化产业要向高科技、规模化方向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其他地 区根据本地经济文化发展基本情况,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 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发挥传统优势,加快传统文化产业化进程充分挖掘我省传统文化的增长潜力,应用现代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和手段加以经营和包装, 整合和激活我省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力争推出一批在国内外知 名的文化品牌。

1.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安徽戏曲文化产业。 全面推进国有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戏曲演出业,改制、组建、新建各种面向市场的艺术表演团体。 黄梅戏是 我省标志性文化品牌,要把黄梅戏作为戏曲产业化的突破口,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改革力度 ,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强强联合,采取适应市场的灵活的演出机制 ,做强做大,使之成为国内外有地位、有影响、有规模、有效益的重点剧种。借助黄梅戏的 优势,吸引全世界范围内的戏剧界名人来我省交 流合作,扩大影响,形成品牌。庐剧、泗州戏、杂技、花鼓灯、傩戏等传统戏曲要巩固优势 ,创新剧目,改革体制,推行签约制、演出经纪人制、保留剧目制、剧目制作人制等,加速 产业化进程。鼓励有实力的戏剧表演团体“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更

大的效益。

2.以徽学为代表的安徽传统文化产业。 徽学是我国三大地方学之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要大力挖掘,加快开发,尽快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系列产品。重点开发程朱理学、新安医 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建筑、徽菜、徽剧、徽州茶道、徽州“三雕”等传统文化产 品。发挥历史名人效应,大力发掘建安文学、桐城派文化、老庄 文化、吴楚文化和民俗文化以及遗址文化产品,形成产业优势。应用高新技术提高挖掘、 修复、开发传统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3.以文房四宝为代表的安徽工艺文化产业。 我省工艺品生产基础雄厚,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潜力较大。宣纸、宣笔、歙砚、徽墨“文房四宝”要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进一步 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芜湖铁画、桐城佛光工艺、铜陵铜器、黄山 漆器等传统工艺品生产要进一步面向市场,加强产品设计和创意,增加文化内涵 ,形成更多的名品、新品和精品。要抓紧培养新一代工艺品大师和特殊人才,建立工艺 品研发机构,促进继承和创新的有效结合。建立跨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企业,建立健全艺术 品鉴赏、租赁、拍卖制度,规范拓展文物、艺术品的复制、拍卖市场。

4.引导民间传统艺术品生产。 我省民间传统艺术品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要大力发展农民 画、丝绒画、丝绣丝刻、灵璧奇石、剪纸艺术、服装服饰、旅游纪念品、竹编、柳编、藤编 、草编等工艺品,突出特色、创新设计、打造品牌,使小产品、小作坊实现规模化、社会化 生产与经营。努力开拓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美术等民间文化产品的海外市场,加快形 成出口优势。

(二)适应新的需求,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面向文化市场需求,充分借鉴国内外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根据我省的实际可能,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选择部分领域积极扶持,使之成为拉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 主要力量。

1.广播影视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着力推进专业化制作、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加速形成综合频道与专业频道相结合的高质量节目体系,卫星、无线、有线相结合 的综合性多功能传输覆盖网络体系,数字化、自动化为主的广播电视技术体系,走频道专业 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大众化之路。努力推出若干名牌栏目、名牌主持。深化制播分离,增 开

省广播电台交通台、文艺台、省电视台科教频道,巩固“2131”电影放映成果,扩大 广播电视覆盖。突出发展既健康又有票房收入的电影电视剧。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广告设计、 策划水平,加快提高广告业收入。

2.新闻出版业。 调整产品结构,在巩固中小学教材、教辅和科普、少儿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领 域,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图书版权贸易、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新闻、网络出版服务。大力发 展连锁经营和网上书店,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农村、小城镇市场。结合当前报刊整治, 强化市场定位,突出品牌经营,培育1—2家进入全国十强、4—5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报纸、刊 物。到2010年,全行业总收入、总资产超过百亿元。

3.文娱演艺业。 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加快发展黄梅戏、花鼓灯、杂技、舞 蹈、音乐等文娱演艺产业,通过运用股份制改造和承包、品牌输出等多种形式,推进重点艺 术表演院团、中介机构、剧场的强强联合,促进文化艺术产品的策划、生产、展演和后续开 发的一条龙运作、网络化经营。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名城、名镇、名馆、名园和名 品的品牌效应,增加文化演出和游览收入。积极引进国内外有特色的健康文娱项目。加大 安徽传统文艺娱乐形式的创新力度,规范发展电子、网络娱乐,培育壮大一大批品牌化、连 锁化的文化娱乐经营企业,并向省外市场和农村市场延伸。继续加强艺术培训,加大扶持一 批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的艺术教育培训机构,打造包装一批演艺、模特明星。 到2007年,有若干家影剧院经营业绩进入全国百强影剧院。

4.体育竞赛健身业。 结合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选择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术培训、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体育用品和体 育中介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扩大开放,着力推进。不断引进、创新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的 形 式和内容,大力开发攀岩、漂流、越野、蹦极等现代休闲体育项目。加快发展群众喜爱、有 群众基础的健身秧歌、健身气功、武术、舞龙、舞狮、龙舟、自行车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设立健身、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协会或俱乐部。 创造条件发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职业俱乐部。推进协会实体化。大力引进高水平 的体育表演赛事,申办综合性大型运动会,推动体育场馆的开放、开发。构建群众性体育服 务体系,建设群众健身场地,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拓展青少年体 育、农村体育、社区 体育,增加体育消费。大力开展户外运动,积极发展体育旅

游。充分运用品牌效应、名人效 应,发展体育用品。积极培育健身、竞赛、技术培训等专业市场。扩大体育彩票销售规模。 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通过冠名权、标记权、赞助权、广告权、特许权等 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能力。

5.文化信息业。 大力推进安徽文化产业信息化进程,实现文化产品制作和传播方式的升级 。重点建立省级新闻网站,形成以新闻发布、电子公告、信息传输为主业,兼顾电子商务、 网络服务的现代化信息港和国内知名网站。充分利用现有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网络的资源,实 现有线网络多功能业务拓展,为广大用户提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可视电话系统服务和电 子商务服务等增值项目。建立以文化资源数据库和公用电信网为基础的文化信息网络,实现 文化资讯上网运行。稳妥推进电视、电信、因特网三网融合,重点抓好网上图书馆、博物馆 、影剧院、文化电子商务建设,以商业服务方式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子 玩具、游戏软件,发展网络游戏等相关服务业。发展音像制品、软件、多媒体、出版物,提 高图书、音像制品发行现代化、网络化水平,推进各类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图 书资源的共享度和利用率。

6.节庆会展休闲娱乐业。 精心策划和举办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中国豆腐文化节、马鞍山国际吟诗节 、砀山梨花节、巢湖银屏牡丹节、黄山国际旅游节和中国(芜湖)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文化节 庆和会展活动,扩大影响,形成品牌。积极承办各种博览会、展销会。大力发展有特色、有 潜力、有消费群体的社会休闲娱 乐、游艺、歌舞业,在城市发展酒巴、茶巴、网巴、氧巴、陶巴、咖啡馆、装祯室、工艺品 制作室等高消费型、小康型、大众型设施,加速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 文化、广场文化的发展。推动文化下乡,强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和开发,用健康有益的 文化活动拉动相关消费;融文化休闲经营于一体的休闲沐浴业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服务 ,壮大实力,促进就业。到2010年,全省举办的文娱、休闲、演艺等经营收入力争达到50 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以上。

(三)着眼市场竞争,壮大文化企业集团发展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是参与现代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需要。现有的文化事业单位中,博 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体育场、群艺馆等文化设施以及特殊的艺术院团作为公益 性文化机构保留,其投入通过财政或社会捐赠等方式获得补偿。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创办、 领办、合办文化企业,促进以股份制为 代表的文

化公司或企业群体发展壮大,增强我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做大 做强为目标,努力打破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以文化精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促进 资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组合,加快形成以8大企业集团为先导的大型文化企业群体 。各市也要根据当地实际,狠抓文化企业改革和发展。

1.出版集团。 以资产为纽带,整合全省出版社,加快成立安徽出版集团。教材出版中心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快出版集团下属企业股份制 改造,创造条件争取上市。到2007年,全省出版社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以上。

2.广电集团。 以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为主体,整合系统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安徽广播影视集团,加快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步伐。通过实施重点项目、优化产 业结构、完善企业经营,促其快速成长,力争到2010年,全省广播电视系统收入超过15亿 元以上,资产达50亿元。

3.报业集团。 加快壮大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尽快形成以母报为主体,以产权为纽带,报、社、网、刊合一的发展结构。到2007年,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利税2亿元以 上,总收入过5亿元。到2010年总收入突破10亿元。

4.发行集团。 已组建的安徽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吸引社会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的 大型连锁经营。新华书店系统外的发行企业和集体、个体书摊要走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 、连锁化的经营道路,减少中间环节,扩大营销领域,壮大经济实力。到2007年,全省发行 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5.演艺集团。 整合优质资产,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合作方式多种化、经营体制多样化的要求,组建安徽演艺娱乐集团。各市、县要针对娱乐市场消费多元 化的特点,引导发展个性化、特色化经营的中小文化企业群。扶持和鼓励民营文化娱乐企业 加快发展,壮大规模,使民营文化娱乐企业在民营经济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6.印刷集团。 以安徽新华印刷股份公司、安徽书刊印刷厂、安徽省印刷物资公司为核心层 ,联合中德印刷培训中心等若干资产优良的书报刊印刷企业、出版物印刷企业、包装装璜印 刷企业或专项印刷企业,加快组建若干家印刷企业集团。加快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竞 争力强的印刷体系,力争经营效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7.文物资源保护和开发集团。 整合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和文物经销企业,吸引旅行社、工艺品生产流通企业共同参与,成立省文物资源 保护和开发集团,拓展文化旅游、文物展览、文物建筑修缮、文物购销经营、文物拍卖、文 物复制品生产等领域,形成规模效应。

8.文化用品集团。 通过市场竞争组建安徽文化用品集团。采用新的技术巩固提高传统文化产品生产水平,面向市场需求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密 切相关的新型文化用品。

(四)引导各方资金,建设一批大型文化设施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和投资多元化的要求,集中力量在全省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使之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基地。

1.城市文化广场。 省会合肥、“两山一湖”旅游区和皖江经济带及其他城市,要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文化。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把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 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提高城市设计和建设的文化品位,城雕、广场、城区绿化以及广告、街 名、店名等要注 重特色,体现人文内涵,要结合城市规划抓紧建设独具风格、整体协调、生态优美的标志性 文化建筑或文化建筑群。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会展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展 览馆、体育馆、群艺馆、大剧院、音乐厅、游乐园等文化设施要统一规划,相对集中,连片 建设,形成城市文化消费中心,发挥集聚效应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作用。建设省博物 馆、省新闻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

2.出版印刷基地。 积极引进新型出版媒体生产研制技术,加快建设电子读物制作中心、出 版联合书库、图书配送中心、出版编辑大厦、报业大厦、新闻出版学校等工程项目,扩建旭 日光盘生产线,完成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迁址扩建,创办印刷工业园,在合肥等地形 成国内一流的出版科技园、出版培训中心和印刷生产基地。

3.现代体育设施。 省会城市要建设现代体育中心。各重点城市要合理规划,建设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总量 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综合体育场(馆)和其他公共体育设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要建设标准田径场、游泳池、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和综合训练馆(房)等公共体育设施;社 区和住宅小区,要按规定配套建设供群众健身的体育设施。各类体育场(馆)要成为特色鲜明 ,现代气息浓郁的竞技、健身、培训和休闲基地。所

有新建、改建的公共体育场(馆)都要考 虑综合效益,主动面向体育消费市场,积极搞好功能配套建设,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抓好场 馆经营管理,提高利用率。同时,要抓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

4.影视制作园区。 依托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整合全省广电传输网络。强化影视制作能力,大幅度增加优秀广播剧、优秀电视剧、优秀故事片和商业电视剧生产 ,拓展消费市场,增加影视剧和广告经营收入。

(五)发展中介组织,开拓文化市场

文化中介组织是文化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要面向市场,培养一大批有品牌、有信誉、运作高效的文化中介组织,使之成为加快发展我省 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强化行业自律机制。文化中介机构和各类文化协会要与政府脱钩,成为独立的市场活动主体和 联结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中间环节,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合法中介,守 法经营,打击非法中介和“坑、蒙、拐、骗”等不法行为。选择相关院校设立文化经纪人专 业,加快文化经纪人队伍的正规化建设,造就一大批有影响、有特长的文化中介组织和文化 经纪名人。

各类文化中介组织,包括经纪机构、代理机构、仲裁机构,要围绕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当好经纪,搞好衔接,谋取“双赢”。“十五”期间,在演出、影视、艺术品、重要体 育比赛等方面率先建立规范竞争的文化中介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艺术创作生产规 律,规范文化中介企业的设立和运行,完善经纪人与经纪组织的资格评定体系。抓紧制定中 介和经纪行业法规,加强中介组织的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

进一步拓展城市文化市场和乡村文化市场 ,积极开拓省外和境外市场,以多种方式促销文化产品。加快培育假日演出市场、社区文化 市场、文物市场、乡镇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等,以市场带动产品开发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六)统筹规划,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通过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运输、餐饮、宾馆、教育、园林、社区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业要充分发挥我省历史文化遗产丰富、重点文物景点众多的优势,加强文 化名城、名镇、民居、名园等遗址保护和开发,突出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唱响黄梅戏 ,发掘佛文化,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区域、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加

快 文化旅游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和旅游设施标准化建设步伐,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不断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大文化产业宣传力度

各类媒体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宣传,强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氛围,增强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加强群众文化消费舆论引 导,培养健康消费观念,强化文化消费偏好,增加文化消费比重。各级政府每年定期组织一 次文化产业发展和消费的宣传周活动,扩大影响。各有关部门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 ,加强本领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宣传。

(二)进一步加快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

利用黄梅戏艺术、针灸医疗康复和中国科技大学优势,发起成立中外戏剧家艺术家论坛、世界针灸联合论坛和中外著名高校校长论坛,形成制度,定期举行。千方百计吸引国际经济、 文化、金融等组织和跨国企业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举办各种会议、会展和其他活 动。鼓励文化机构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创办各类分支机构 ,拓展生产和服务空间。积极争取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享有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权, 鼓励演出经纪单位在国外设立演出经纪机构,大力开拓国外演出市场。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要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 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和规范文化行业组织,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政府 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对文化工作的管理由直 接管理转为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文化艺术表演团体等生产单位要转变观 念,按照市场机制建立生产创作、流通营销和服务收益机制。深化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 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转变经营和管理方式,健全激励机制,探索建立 正确导向、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组建文化行业协会,将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 交给行业协会,制定相关自律章程,促进行业自我约束和有序竞争。

(三)培育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资主体

坚持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投资原则,加大对文化产业发

展的资金投入。管好、用活省级宣传文化发展资金,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项目回报高、 就业贡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

对各类文化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取消所有制限制。加大金融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发展银企合作。有效解决文化机构国有资产担保抵押问题,积极发展各种有关文化保险 服务,鼓励利用企业债券和股票等融资手段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文化产业 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进一步放宽文化产业准入领域和条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国家鼓 励发展的文化行业或产品,大力发展民营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队、剧团、书店、 体育俱乐部、体育学校,对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实行相同的国民待遇。努力与世界跨国文化 产业集团开展多种合作,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文化产业,探索拓展利用国 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积极发展中外合资文化企业。允许文化产业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 在经过认真清理和评估后,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产业经营。

(四)积极培养和使用文化产业专门人才

改进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文化艺术演出单位人才流动管理机制,企业自主用人 ,员工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全面推行制作人制、演员签约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 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允许和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占有企业股份并参与 利 润分配。实行以全员合同聘用制为主的用人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实 行人事代理制,逐步推行文化工作者自由职业化。建立企业进修培训制度,定期对管理者和 员工进行培训,持证上岗。试行文化企业管理人“蓝 星证书制度”,由中介组织开展资格认证,按不同资历和水平评定1—5星的级别,任职、工 资与星级挂钩。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学和先进企业的人才合作,派人出国学习或聘请国外文 化产业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者为培训顾问,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管理经营理论和经验 ,提高企业经营水平。进一步加强我省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高等院校要面向市场需 求,增设相应的文化产业系科专业,培育文化产业人才。

(五)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激励制度

建立激励机制,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奖励优秀文化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企业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重点支持重要文化产品的研制开发,支持 有才干的人士兴办文化企业。提高文化企业管理水平。着力加强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产品研 发能力,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意识、成本效益意识和服务意

识。鼓励文化企业与旅游等其他相 关企业的联合。鼓励生产企业兴办体育、演出等文化产业。

(六)加强文化产业法规建设

在文化市场管理、文化资源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建设。全面梳理有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凡与国家法律、规章不一致,或从部门利 益出发的要修改完善。根据世贸组织基本原则和有关条款,研究 制定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产业的措施。加强文化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保护知识产权,严厉 打击文化侵权和非法出版活动。

制定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对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境外资金投入安徽文化产业,在准入领域、准入条件、财税政策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对文化企业用水、用电、用 热等方面价格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其他企业同水同电同热同价。建立文化产业信息库。研究 国内外发 展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法规,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企业经营策略提供信息服务。建 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制度。

(七)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化发展文化产业重大意义的认识,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体育设施、网点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和社 区规划,确保建设用地。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组织各种文化产业理论研讨活动,组织文 化企业举办文化产品的宣传和促销活动,使我省文化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成立省文化产业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和领导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广电、体育、出版等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到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上来,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把不属于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还给市场、让给企业、 放给协会,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计划、财政、建设、国土、工商 、税务、统计等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积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3〕10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各地、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党的十六 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重大意义的认识,创新思路、深化改革 、强化措施,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决策,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规 划纲要〙的实施。要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分解细化,保证重点工作的 落实,努力把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双重属性。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我省已进入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阶段,进一步加强我省文化建设 ,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满足人们 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是提升文化服务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 需要,是扩大

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 我省重要产业之一,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文化产业是跨行业、跨地区、关联度很高的产业群体,其涵盖的范围十分宽泛,涉及的内容和门类有着不同的划分。从有利于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评价出发,结合政府五年任期 目标,本规划着重选择文化、广播影视、体育、新闻出版等门类为重点进行编制 。鉴于科技、旅游业等已形成专项规划并批准实施,在本规划的发展任务中不再单 独描述。教育产业规划将另行编制,本规划纲要在指标上包括了教育产业增加值,但不列出 具体发展任务。为了和政府五年任期目标以及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相衔接 ,规划分为2003—2007年和2008—2010年两个规划阶段。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相互 承接,构成本规划纲要的整体内容。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全省文化体育出版产业工作会议和2001年省政府〘批转〖安徽省文化体育出版产业十五计划(摘要)〗的通知〙(皖政〔2001〕35号)后,我省 文化产业在积极探索中逐步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基础,为进一步发展积蓄了 力量。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是:

——总量形成一定规模,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 值13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8%;其中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 育等四大门类增加值52亿元,约占1.5%。 教育产业增加值74亿元,占2.1%,文化旅游业等其他增加值 亿元,占 .3%。四大门类从业人员14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1.5%。

——产业领域不断扩大,但结构层次不高。 到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已 经广泛涉及到文化用 品制造业、文化用品贸易业和文化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四大门类的机构数达 万个,其中各类企业数2万个。文化产业中,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比重较大,缺乏进一 步更新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现代文化产业和产品的比重偏低,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 强;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发展不快,进入领域较窄。

——初步培育了一批企业集团,但总体上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省文化产业 已经组建了安徽广电信息网络公司、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新华书店发行集团等大型企业 或集团。我省文化产业在某些领域里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2002年,安徽电视台的 广告收入居全国第8位。但从总体上看,

我省文化企业的市场主要在省内,企业创新能力和 开拓省外市场的能力不足,管理、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都亟待提高。现有大型企业和集 团是在原有体制和基础上的初步整合,还需要按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提升 。

——建成了一批大型文化设施,但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仍十分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设施不断改善,特别是“九五”以来,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改造了省图书馆、安 徽大剧院、省体育场、省体育馆、省游泳馆,建成了省科技馆 、省黄梅戏艺术馆、射击馆、训练馆、省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广播电视周边覆盖和“村村 通” 工程、中德印刷培训中心。合肥市图书馆、 芜湖市奥林匹克中心、马钢体育馆、安庆体育馆、黄山体育馆、南陵等一大批市 县级文化体育场馆设施也相继建成。各类学校、企业也建设 了与自身文化相配套的文化设施。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类文化设施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 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设不够突出,由于资金不足 ,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现有的文化设施由于体制和管理等问题,利用效 率不高,经营不活,效益不佳。

——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取决于解决好各种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未来一段时期,我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视频点播、在线游戏等新型文化产 业群快速发展;我国入世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开放,将带来更多的国际文化产业资本进 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国际经济、文 化交流日益扩大,复合型、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交流更加广泛和频繁;全社会文化消费水平 提高,需求带动作用明显,这为我省加快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的水平,提供 了体制、资金、人才和观念上的条件和机遇。

但也应该看到,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产业意识不强,重事 业轻产业的倾向普遍存在。二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企不分、管办不分成为政出多门, 行业管理不到位,企业运行不规范、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三是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严 重,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 配置。四是市场准入条件高,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领域较窄,造成文化产业投入渠道单 一,仅仅靠政府资金难以形

成强大的投资拉动。五是培养、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健全,文化产 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综合分析,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但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具备的,只要充分把握好面临的 各种机遇,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 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通过市场导 向、政府规划、部门联动、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文化 ,形成大产业,力争到2010年初步实现安徽文化产业的产品特色化、设施现代化、经营规 范化、管理科学化,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使之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先导 产业,逐渐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加快发展和调整结构并重。 实施文化产业发展 “非均衡战略”,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发展,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能发展多大就发展多大。适应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的 需要,对文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促进现代文化产业 大规模成长。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 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重要的新闻媒体、特殊艺术院团、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和老少边穷地区 的文化发展继续予以扶持。其他的文化企事业单位都应当进一步确立市场主体地位,遵循市 场经济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3.坚持开放促文和创新促文结合。 扩大文化产业领域对外开放,是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文化市场, 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促进我省文化产业与国际先进文化产业发展接轨。创新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通过文化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 、技术创新和

管理创新,大力开拓新型文化产品,发展新型文化产业,逐步提高现代文化产 业的比重。

4.坚持大众文化和特色文化兼蓄。 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消费者,研究广大人民群众 的文化需求,着力提高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发展大众文 化的同时,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富有地方风情和历史内涵的特色文化,把发展特 色文化与发展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化产业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5.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推动并举。 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应该 交给市场和企业的职能,全部还给市场和企业。文化企事业单位要围绕市场消费需求开展生 产经营活动,在市场竞争中强化自身、发展壮大。政府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把工作 重点放到创造环境、制定规划、协调发展和规范监管上来。要着重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打破 条块分割和部门、地区封锁,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 场与政策环境。

6.坚持依法经营和规范管理齐抓。 文化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市场竞争,坚持合法经营、依法经营,反对不正当竞争,杜绝经营或参 与“黄、赌、毒”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修改和出台地方法规,依法保护企业利益,整 顿文化市场秩序,规范文化产业管理,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杜绝“吃、拿、卡、要 ”等行业不正之风。

(三)奋斗目标

1.总量登上新台阶。 到2007年和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60亿元和400亿 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和5%左右。城镇居民 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到4%和5%以上。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的比 重提高到5%左右。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引导企业 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结构、质量和效益达到新水平。 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传统文化 产品和服务层次得到有效提升。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得到普遍应用,科技含量得到 提高。努力实现文化产品开发高品位、企业运营高效率、各项设施高标准、发展环境高质量 、服务管理高水平、从业人员高素质,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质量和效益达到新的水平。

3.体制和机制充满活力。 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市场配

置资源的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基本形成以公有 制文化企 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扶持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经营活的 企业集团,到2010年力争有3—5家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跻身全国文化企业100 强。

4.现代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初步建成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 、高质量文化需求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大中城市的设施要能够承办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文 化活动,城镇的设施要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尽快建成文化产业网络。到本届 政府任期结束,基本做到全省“县县有馆、乡镇有站、村村有室”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5.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各具特色。 充分挖掘皖北地区历史、人文资源,利用皖南地区旅游、戏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文化 产业,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特色互补的区域文化格局。其中,合肥及沿江中心城市的 文化产业要向高科技、规模化方向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其他地 区根据本地经济文化发展基本情况,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 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发挥传统优势,加快传统文化产业化进程充分挖掘我省传统文化的增长潜力,应用现代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和手段加以经营和包装, 整合和激活我省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力争推出一批在国内外知 名的文化品牌。

1.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安徽戏曲文化产业。 全面推进国有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戏曲演出业,改制、组建、新建各种面向市场的艺术表演团体。 黄梅戏是 我省标志性文化品牌,要把黄梅戏作为戏曲产业化的突破口,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改革力度 ,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强强联合,采取适应市场的灵活的演出机制 ,做强做大,使之成为国内外有地位、有影响、有规模、有效益的重点剧种。借助黄梅戏的 优势,吸引全世界范围内的戏剧界名人来我省交 流合作,扩大影响,形成品牌。庐剧、泗州戏、杂技、花鼓灯、傩戏等传统戏曲要巩固优势 ,创新剧目,改革体制,推行签约制、演出经纪人制、保留剧目制、剧目制作人制等,加速 产业化进程。鼓励有实力的戏剧表演团体“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更

大的效益。

2.以徽学为代表的安徽传统文化产业。 徽学是我国三大地方学之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要大力挖掘,加快开发,尽快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系列产品。重点开发程朱理学、新安医 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建筑、徽菜、徽剧、徽州茶道、徽州“三雕”等传统文化产 品。发挥历史名人效应,大力发掘建安文学、桐城派文化、老庄 文化、吴楚文化和民俗文化以及遗址文化产品,形成产业优势。应用高新技术提高挖掘、 修复、开发传统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3.以文房四宝为代表的安徽工艺文化产业。 我省工艺品生产基础雄厚,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潜力较大。宣纸、宣笔、歙砚、徽墨“文房四宝”要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进一步 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芜湖铁画、桐城佛光工艺、铜陵铜器、黄山 漆器等传统工艺品生产要进一步面向市场,加强产品设计和创意,增加文化内涵 ,形成更多的名品、新品和精品。要抓紧培养新一代工艺品大师和特殊人才,建立工艺 品研发机构,促进继承和创新的有效结合。建立跨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企业,建立健全艺术 品鉴赏、租赁、拍卖制度,规范拓展文物、艺术品的复制、拍卖市场。

4.引导民间传统艺术品生产。 我省民间传统艺术品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要大力发展农民 画、丝绒画、丝绣丝刻、灵璧奇石、剪纸艺术、服装服饰、旅游纪念品、竹编、柳编、藤编 、草编等工艺品,突出特色、创新设计、打造品牌,使小产品、小作坊实现规模化、社会化 生产与经营。努力开拓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美术等民间文化产品的海外市场,加快形 成出口优势。

(二)适应新的需求,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面向文化市场需求,充分借鉴国内外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根据我省的实际可能,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选择部分领域积极扶持,使之成为拉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 主要力量。

1.广播影视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着力推进专业化制作、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加速形成综合频道与专业频道相结合的高质量节目体系,卫星、无线、有线相结合 的综合性多功能传输覆盖网络体系,数字化、自动化为主的广播电视技术体系,走频道专业 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大众化之路。努力推出若干名牌栏目、名牌主持。深化制播分离,增 开

省广播电台交通台、文艺台、省电视台科教频道,巩固“2131”电影放映成果,扩大 广播电视覆盖。突出发展既健康又有票房收入的电影电视剧。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广告设计、 策划水平,加快提高广告业收入。

2.新闻出版业。 调整产品结构,在巩固中小学教材、教辅和科普、少儿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领 域,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图书版权贸易、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新闻、网络出版服务。大力发 展连锁经营和网上书店,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农村、小城镇市场。结合当前报刊整治, 强化市场定位,突出品牌经营,培育1—2家进入全国十强、4—5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报纸、刊 物。到2010年,全行业总收入、总资产超过百亿元。

3.文娱演艺业。 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加快发展黄梅戏、花鼓灯、杂技、舞 蹈、音乐等文娱演艺产业,通过运用股份制改造和承包、品牌输出等多种形式,推进重点艺 术表演院团、中介机构、剧场的强强联合,促进文化艺术产品的策划、生产、展演和后续开 发的一条龙运作、网络化经营。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名城、名镇、名馆、名园和名 品的品牌效应,增加文化演出和游览收入。积极引进国内外有特色的健康文娱项目。加大 安徽传统文艺娱乐形式的创新力度,规范发展电子、网络娱乐,培育壮大一大批品牌化、连 锁化的文化娱乐经营企业,并向省外市场和农村市场延伸。继续加强艺术培训,加大扶持一 批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的艺术教育培训机构,打造包装一批演艺、模特明星。 到2007年,有若干家影剧院经营业绩进入全国百强影剧院。

4.体育竞赛健身业。 结合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选择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术培训、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体育用品和体 育中介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扩大开放,着力推进。不断引进、创新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的 形 式和内容,大力开发攀岩、漂流、越野、蹦极等现代休闲体育项目。加快发展群众喜爱、有 群众基础的健身秧歌、健身气功、武术、舞龙、舞狮、龙舟、自行车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设立健身、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协会或俱乐部。 创造条件发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职业俱乐部。推进协会实体化。大力引进高水平 的体育表演赛事,申办综合性大型运动会,推动体育场馆的开放、开发。构建群众性体育服 务体系,建设群众健身场地,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拓展青少年体 育、农村体育、社区 体育,增加体育消费。大力开展户外运动,积极发展体育旅

游。充分运用品牌效应、名人效 应,发展体育用品。积极培育健身、竞赛、技术培训等专业市场。扩大体育彩票销售规模。 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通过冠名权、标记权、赞助权、广告权、特许权等 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能力。

5.文化信息业。 大力推进安徽文化产业信息化进程,实现文化产品制作和传播方式的升级 。重点建立省级新闻网站,形成以新闻发布、电子公告、信息传输为主业,兼顾电子商务、 网络服务的现代化信息港和国内知名网站。充分利用现有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网络的资源,实 现有线网络多功能业务拓展,为广大用户提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可视电话系统服务和电 子商务服务等增值项目。建立以文化资源数据库和公用电信网为基础的文化信息网络,实现 文化资讯上网运行。稳妥推进电视、电信、因特网三网融合,重点抓好网上图书馆、博物馆 、影剧院、文化电子商务建设,以商业服务方式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子 玩具、游戏软件,发展网络游戏等相关服务业。发展音像制品、软件、多媒体、出版物,提 高图书、音像制品发行现代化、网络化水平,推进各类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图 书资源的共享度和利用率。

6.节庆会展休闲娱乐业。 精心策划和举办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中国豆腐文化节、马鞍山国际吟诗节 、砀山梨花节、巢湖银屏牡丹节、黄山国际旅游节和中国(芜湖)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文化节 庆和会展活动,扩大影响,形成品牌。积极承办各种博览会、展销会。大力发展有特色、有 潜力、有消费群体的社会休闲娱 乐、游艺、歌舞业,在城市发展酒巴、茶巴、网巴、氧巴、陶巴、咖啡馆、装祯室、工艺品 制作室等高消费型、小康型、大众型设施,加速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 文化、广场文化的发展。推动文化下乡,强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和开发,用健康有益的 文化活动拉动相关消费;融文化休闲经营于一体的休闲沐浴业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服务 ,壮大实力,促进就业。到2010年,全省举办的文娱、休闲、演艺等经营收入力争达到50 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以上。

(三)着眼市场竞争,壮大文化企业集团发展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是参与现代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需要。现有的文化事业单位中,博 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体育场、群艺馆等文化设施以及特殊的艺术院团作为公益 性文化机构保留,其投入通过财政或社会捐赠等方式获得补偿。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创办、 领办、合办文化企业,促进以股份制为 代表的文

化公司或企业群体发展壮大,增强我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做大 做强为目标,努力打破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以文化精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促进 资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组合,加快形成以8大企业集团为先导的大型文化企业群体 。各市也要根据当地实际,狠抓文化企业改革和发展。

1.出版集团。 以资产为纽带,整合全省出版社,加快成立安徽出版集团。教材出版中心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快出版集团下属企业股份制 改造,创造条件争取上市。到2007年,全省出版社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以上。

2.广电集团。 以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为主体,整合系统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安徽广播影视集团,加快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步伐。通过实施重点项目、优化产 业结构、完善企业经营,促其快速成长,力争到2010年,全省广播电视系统收入超过15亿 元以上,资产达50亿元。

3.报业集团。 加快壮大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尽快形成以母报为主体,以产权为纽带,报、社、网、刊合一的发展结构。到2007年,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利税2亿元以 上,总收入过5亿元。到2010年总收入突破10亿元。

4.发行集团。 已组建的安徽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吸引社会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的 大型连锁经营。新华书店系统外的发行企业和集体、个体书摊要走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 、连锁化的经营道路,减少中间环节,扩大营销领域,壮大经济实力。到2007年,全省发行 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5.演艺集团。 整合优质资产,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合作方式多种化、经营体制多样化的要求,组建安徽演艺娱乐集团。各市、县要针对娱乐市场消费多元 化的特点,引导发展个性化、特色化经营的中小文化企业群。扶持和鼓励民营文化娱乐企业 加快发展,壮大规模,使民营文化娱乐企业在民营经济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6.印刷集团。 以安徽新华印刷股份公司、安徽书刊印刷厂、安徽省印刷物资公司为核心层 ,联合中德印刷培训中心等若干资产优良的书报刊印刷企业、出版物印刷企业、包装装璜印 刷企业或专项印刷企业,加快组建若干家印刷企业集团。加快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竞 争力强的印刷体系,力争经营效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7.文物资源保护和开发集团。 整合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和文物经销企业,吸引旅行社、工艺品生产流通企业共同参与,成立省文物资源 保护和开发集团,拓展文化旅游、文物展览、文物建筑修缮、文物购销经营、文物拍卖、文 物复制品生产等领域,形成规模效应。

8.文化用品集团。 通过市场竞争组建安徽文化用品集团。采用新的技术巩固提高传统文化产品生产水平,面向市场需求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密 切相关的新型文化用品。

(四)引导各方资金,建设一批大型文化设施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和投资多元化的要求,集中力量在全省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使之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基地。

1.城市文化广场。 省会合肥、“两山一湖”旅游区和皖江经济带及其他城市,要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文化。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把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 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提高城市设计和建设的文化品位,城雕、广场、城区绿化以及广告、街 名、店名等要注 重特色,体现人文内涵,要结合城市规划抓紧建设独具风格、整体协调、生态优美的标志性 文化建筑或文化建筑群。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会展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展 览馆、体育馆、群艺馆、大剧院、音乐厅、游乐园等文化设施要统一规划,相对集中,连片 建设,形成城市文化消费中心,发挥集聚效应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作用。建设省博物 馆、省新闻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

2.出版印刷基地。 积极引进新型出版媒体生产研制技术,加快建设电子读物制作中心、出 版联合书库、图书配送中心、出版编辑大厦、报业大厦、新闻出版学校等工程项目,扩建旭 日光盘生产线,完成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迁址扩建,创办印刷工业园,在合肥等地形 成国内一流的出版科技园、出版培训中心和印刷生产基地。

3.现代体育设施。 省会城市要建设现代体育中心。各重点城市要合理规划,建设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总量 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综合体育场(馆)和其他公共体育设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要建设标准田径场、游泳池、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和综合训练馆(房)等公共体育设施;社 区和住宅小区,要按规定配套建设供群众健身的体育设施。各类体育场(馆)要成为特色鲜明 ,现代气息浓郁的竞技、健身、培训和休闲基地。所

有新建、改建的公共体育场(馆)都要考 虑综合效益,主动面向体育消费市场,积极搞好功能配套建设,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抓好场 馆经营管理,提高利用率。同时,要抓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

4.影视制作园区。 依托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整合全省广电传输网络。强化影视制作能力,大幅度增加优秀广播剧、优秀电视剧、优秀故事片和商业电视剧生产 ,拓展消费市场,增加影视剧和广告经营收入。

(五)发展中介组织,开拓文化市场

文化中介组织是文化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要面向市场,培养一大批有品牌、有信誉、运作高效的文化中介组织,使之成为加快发展我省 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强化行业自律机制。文化中介机构和各类文化协会要与政府脱钩,成为独立的市场活动主体和 联结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中间环节,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合法中介,守 法经营,打击非法中介和“坑、蒙、拐、骗”等不法行为。选择相关院校设立文化经纪人专 业,加快文化经纪人队伍的正规化建设,造就一大批有影响、有特长的文化中介组织和文化 经纪名人。

各类文化中介组织,包括经纪机构、代理机构、仲裁机构,要围绕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当好经纪,搞好衔接,谋取“双赢”。“十五”期间,在演出、影视、艺术品、重要体 育比赛等方面率先建立规范竞争的文化中介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艺术创作生产规 律,规范文化中介企业的设立和运行,完善经纪人与经纪组织的资格评定体系。抓紧制定中 介和经纪行业法规,加强中介组织的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

进一步拓展城市文化市场和乡村文化市场 ,积极开拓省外和境外市场,以多种方式促销文化产品。加快培育假日演出市场、社区文化 市场、文物市场、乡镇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等,以市场带动产品开发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六)统筹规划,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通过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运输、餐饮、宾馆、教育、园林、社区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业要充分发挥我省历史文化遗产丰富、重点文物景点众多的优势,加强文 化名城、名镇、民居、名园等遗址保护和开发,突出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唱响黄梅戏 ,发掘佛文化,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区域、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加

快 文化旅游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和旅游设施标准化建设步伐,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不断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大文化产业宣传力度

各类媒体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宣传,强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氛围,增强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加强群众文化消费舆论引 导,培养健康消费观念,强化文化消费偏好,增加文化消费比重。各级政府每年定期组织一 次文化产业发展和消费的宣传周活动,扩大影响。各有关部门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 ,加强本领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宣传。

(二)进一步加快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

利用黄梅戏艺术、针灸医疗康复和中国科技大学优势,发起成立中外戏剧家艺术家论坛、世界针灸联合论坛和中外著名高校校长论坛,形成制度,定期举行。千方百计吸引国际经济、 文化、金融等组织和跨国企业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举办各种会议、会展和其他活 动。鼓励文化机构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创办各类分支机构 ,拓展生产和服务空间。积极争取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享有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权, 鼓励演出经纪单位在国外设立演出经纪机构,大力开拓国外演出市场。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要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 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和规范文化行业组织,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政府 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对文化工作的管理由直 接管理转为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文化艺术表演团体等生产单位要转变观 念,按照市场机制建立生产创作、流通营销和服务收益机制。深化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 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转变经营和管理方式,健全激励机制,探索建立 正确导向、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组建文化行业协会,将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 交给行业协会,制定相关自律章程,促进行业自我约束和有序竞争。

(三)培育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资主体

坚持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投资原则,加大对文化产业发

展的资金投入。管好、用活省级宣传文化发展资金,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项目回报高、 就业贡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

对各类文化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取消所有制限制。加大金融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发展银企合作。有效解决文化机构国有资产担保抵押问题,积极发展各种有关文化保险 服务,鼓励利用企业债券和股票等融资手段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文化产业 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进一步放宽文化产业准入领域和条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国家鼓 励发展的文化行业或产品,大力发展民营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队、剧团、书店、 体育俱乐部、体育学校,对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实行相同的国民待遇。努力与世界跨国文化 产业集团开展多种合作,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文化产业,探索拓展利用国 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积极发展中外合资文化企业。允许文化产业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 在经过认真清理和评估后,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产业经营。

(四)积极培养和使用文化产业专门人才

改进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文化艺术演出单位人才流动管理机制,企业自主用人 ,员工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全面推行制作人制、演员签约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 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允许和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占有企业股份并参与 利 润分配。实行以全员合同聘用制为主的用人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实 行人事代理制,逐步推行文化工作者自由职业化。建立企业进修培训制度,定期对管理者和 员工进行培训,持证上岗。试行文化企业管理人“蓝 星证书制度”,由中介组织开展资格认证,按不同资历和水平评定1—5星的级别,任职、工 资与星级挂钩。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学和先进企业的人才合作,派人出国学习或聘请国外文 化产业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者为培训顾问,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管理经营理论和经验 ,提高企业经营水平。进一步加强我省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高等院校要面向市场需 求,增设相应的文化产业系科专业,培育文化产业人才。

(五)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激励制度

建立激励机制,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奖励优秀文化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企业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重点支持重要文化产品的研制开发,支持 有才干的人士兴办文化企业。提高文化企业管理水平。着力加强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产品研 发能力,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意识、成本效益意识和服务意

识。鼓励文化企业与旅游等其他相 关企业的联合。鼓励生产企业兴办体育、演出等文化产业。

(六)加强文化产业法规建设

在文化市场管理、文化资源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建设。全面梳理有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凡与国家法律、规章不一致,或从部门利 益出发的要修改完善。根据世贸组织基本原则和有关条款,研究 制定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产业的措施。加强文化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保护知识产权,严厉 打击文化侵权和非法出版活动。

制定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对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境外资金投入安徽文化产业,在准入领域、准入条件、财税政策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对文化企业用水、用电、用 热等方面价格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其他企业同水同电同热同价。建立文化产业信息库。研究 国内外发 展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法规,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企业经营策略提供信息服务。建 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制度。

(七)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化发展文化产业重大意义的认识,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体育设施、网点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和社 区规划,确保建设用地。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组织各种文化产业理论研讨活动,组织文 化企业举办文化产品的宣传和促销活动,使我省文化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成立省文化产业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和领导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广电、体育、出版等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到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上来,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把不属于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还给市场、让给企业、 放给协会,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计划、财政、建设、国土、工商 、税务、统计等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积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关文章

  • 教育改革论文 1
  • 高考时政热点专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 2010年7月2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 ...查看


  • 按主体功能区思路完善我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探讨
  • 按主体功能区思路完善我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探讨 程必定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合肥230053) 摘要:在对安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演变评价的基础上,按主体功能区思路,提出本省的区域 发展总体战略是的新构想,特别是提出的新概 ...查看


  • [经济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新闻发布会
  • <经济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新闻发布会 http://www.ah.gov.cn 发布人: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张韶春 (2012年7月4日)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好! 6月17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了<经济强省建设实施纲要 ...查看


  • 皖江城市带调研报告
  • 城市 城市发展战略 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史善新带队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皖江编者按:2007年7月12日到18日,由中宣部原副部长朱厚泽. 城市带调研组到安徽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成员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顾文选.中 ...查看


  • 素质教育分析报告
  • 关于对"素质教育基地""学科课程基地" 分析研讨报告 一. 分析研讨背景: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 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和任务:首先是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其次 ...查看


  • 安徽科技发展30年回顾
  • 摘要:文章通过回顾了30年来安徽省的科技发展情况,根据政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把安徽省科技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创新的发展阶段.总结了每个阶段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安徽省:科技发展:政策 ...查看


  • 温家宝主持会议 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二五"规划意见
  • ["十二五"水利投入多元化][低碳试点方案将纳入"十二五"]["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十二五规划将具体表述香港定位][更多] 温家宝主持会议 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二 ...查看


  •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有望下半年出台 中部省份项目对接加速
  • 5月2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目前已上报国务院,但近期出台可能性不大,最快在今年下半年出台. 5月2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目前 ...查看


  • 2010年高考安徽卷文综政治题及参考答案
  • 2010年高考安徽卷文综政治题及参考答案 1.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