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走访调查、座谈等多种方法,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看法,并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供同行们在教育实践中共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目标管理;学生干部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 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稳定, 就有利于学校稳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人, 包括学生干部在内的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不断地实践, 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总结, 才能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 处理好加强学生管理与严格学生管理的关系, 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1.大学生管理的现实意义 1.1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接受同他们的兴趣、信念、价值观相一致的三观信息 人们对同样信息的反映和接受是不同的,受传者特别倾向于选择那些同他们的兴趣、信念、价值观相一致的信息。它的启示是:第一,要改变把大学生当作被动的施教对象,忽视他们的接受性、选择性,从而单纯从理想化的主观意愿出发来设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做法。第二,要注重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认知特殊性的研究,从而增强三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三,要以时代变化为基础,增强三观内容的创新性,赋予三观内容以时代性和说服力。 1.2大学生从现实的生存状态和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的体验较之于以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信息强烈的多 接受环境“是一个近似于社会场的概念。”社会场可以依它与接受者密切程度的不同而分为三个层次:外层为接受者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到的社会环境;中间层为接受者通过人际交流或偶然机遇所“看到、听到”的接受环境;内层为接受者亲历的,与接受者有着直接、稳定的现实联系与作用的环境。这三个层次类似一个同心圆,其对接受者的影响和作用由内向外而层层递减。正是由于各个接受个体生活亲历不同,圆心位置不同,从而使处在同样的接受大环境下的学生个体之间产生很大的差异。大学生通过亲历最内层接受环境而产生的感性经验,对他们的三观信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最大,对其三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受环境具有验证、巩固与改变原有的三观观念的作用。大学生的接受环境,尤其是最内层的接受环境是他们每个人最切近的生存环境,这种环境决定着他们的生存状态,也决定着他们看待世界、社会、人生意义的不同视界,这对他们三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人们从现实的生存状态和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的体验是一种最深切的感性体验,较之于以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信息对人的刺激要强烈得多,对人的影响作用也就更大。当这种体验与原有的三观相一致时,原有的三观就会得到巩固,而当二者不一致时,原有的三观就会被怀疑甚至被否定。而这种改变的性向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则取决于接受者在接受环境中所体验到的现实取向。接受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取向决定着接受者对外部三观信息的判别、过滤、择取。 总之:大学生接受三观信息时并不只看其内在的思想性、价值性、高尚性,还要看其在践行中对自己具有的各种实际效用。如果大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得到的与主导性三观信息相近的体验,如社会公正、政治廉明、高尚之风盛行等,那么,主导性三观就会在他们心中得到肯定性评价,会逐渐内化为他们内在的信念。反之,主导性的三观信念就会受到怀疑和否定,而消极的、灰色的、低俗的三观就容易产生影响。 2.促进大学生管理的途径 2.1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 学生除了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促成人格的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有高素质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广泛的利用各种力量促成高等教育任务的实现,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学生的自我治理,即广泛依靠学生干部的优势和力量,就高校生相关的生活和学习进行管理,配合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统筹管理,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水平。 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具有较强的表率作用、桥梁作用、凝聚作用、副手作用和服务作用,但同时学生干部毕竟也是学生,他们在班级中同样存在,政治理论薄弱、思想觉悟不高;看重个人利益, 功利性强;不能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距离把握不当;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高标准,严选拔,把好入门关;积极引导学生干部的政治追求, 提高其思想觉悟;重视知识教育的作用;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干部队伍团队精神的培养;加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较强的现实意义,毕竟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市场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为社会输送大批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领导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重视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教育,探讨和解决新形势下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2.2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就是运用目标的预期性和激励性,运用管理手段,使得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管理思想。大学生活就只有短暂的3、4年,但是大学阶段往往是学生的迷茫事情,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就觉得,我的人生经过高考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人生的奋斗才刚刚开始,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目标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的注意事项: 2.2.1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目标 笔者认为这相当重要,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学生也会自己确立一定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没有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的目标都确定地很低,比如,我能顺利毕业就可以了,或者我毕业了能找个工作就好,再或者还有家里条件不错,我不被学校赶出去就行,至于工作就无所谓了 等等,这样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因此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目标就相当重要,比如找一些以前的毕业生现在发展得比较好的学生会了搞个讲座,让现在的学生看到以前的学生是怎么样努力才实现自己目标的,等等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目标。 2.2.2目标符合自身的发展实际 不可避免的问题,很多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接触搞水平、高知识的人群,在这个时候他们也会在这样的情况下确定自己的目标,我将来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或者我读书的时候就要怎么样怎么样,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得自己的人生目标订得过高,高得遥不可及,这样也会对学生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发展中会觉得,我什么也做不了,产生消极情绪。使得目标不能完成。 2.2.3对学生实施目标监控 笔者认为目标监控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过程监控和结果监控,我们只要谈过程监控。过程监控就是说对学生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努力中,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帮助,让学生不能偏移自己的的发展方向,准备考研的同学要抓紧时间复习,准备工作的同学要更多的时间放到社会实践中等等,以确保学生目标的实现,一旦过程得到很好的监控,结果监控就相当简单了。■ 【参考文献】 [1]戚万学.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4. [2]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3-28.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3-55. [4]赵求勇.如何培养高校学生干部[J].作家杂志.2007(11):192-193. [5]李武威.基于顾客导向的高校学生干部内部营销管理探讨[J].高教研究.2006, (12).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走访调查、座谈等多种方法,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看法,并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供同行们在教育实践中共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目标管理;学生干部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 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稳定, 就有利于学校稳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人, 包括学生干部在内的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不断地实践, 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总结, 才能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 处理好加强学生管理与严格学生管理的关系, 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1.大学生管理的现实意义 1.1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接受同他们的兴趣、信念、价值观相一致的三观信息 人们对同样信息的反映和接受是不同的,受传者特别倾向于选择那些同他们的兴趣、信念、价值观相一致的信息。它的启示是:第一,要改变把大学生当作被动的施教对象,忽视他们的接受性、选择性,从而单纯从理想化的主观意愿出发来设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做法。第二,要注重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认知特殊性的研究,从而增强三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三,要以时代变化为基础,增强三观内容的创新性,赋予三观内容以时代性和说服力。 1.2大学生从现实的生存状态和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的体验较之于以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信息强烈的多 接受环境“是一个近似于社会场的概念。”社会场可以依它与接受者密切程度的不同而分为三个层次:外层为接受者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到的社会环境;中间层为接受者通过人际交流或偶然机遇所“看到、听到”的接受环境;内层为接受者亲历的,与接受者有着直接、稳定的现实联系与作用的环境。这三个层次类似一个同心圆,其对接受者的影响和作用由内向外而层层递减。正是由于各个接受个体生活亲历不同,圆心位置不同,从而使处在同样的接受大环境下的学生个体之间产生很大的差异。大学生通过亲历最内层接受环境而产生的感性经验,对他们的三观信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最大,对其三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受环境具有验证、巩固与改变原有的三观观念的作用。大学生的接受环境,尤其是最内层的接受环境是他们每个人最切近的生存环境,这种环境决定着他们的生存状态,也决定着他们看待世界、社会、人生意义的不同视界,这对他们三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人们从现实的生存状态和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的体验是一种最深切的感性体验,较之于以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信息对人的刺激要强烈得多,对人的影响作用也就更大。当这种体验与原有的三观相一致时,原有的三观就会得到巩固,而当二者不一致时,原有的三观就会被怀疑甚至被否定。而这种改变的性向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则取决于接受者在接受环境中所体验到的现实取向。接受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取向决定着接受者对外部三观信息的判别、过滤、择取。 总之:大学生接受三观信息时并不只看其内在的思想性、价值性、高尚性,还要看其在践行中对自己具有的各种实际效用。如果大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得到的与主导性三观信息相近的体验,如社会公正、政治廉明、高尚之风盛行等,那么,主导性三观就会在他们心中得到肯定性评价,会逐渐内化为他们内在的信念。反之,主导性的三观信念就会受到怀疑和否定,而消极的、灰色的、低俗的三观就容易产生影响。 2.促进大学生管理的途径 2.1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 学生除了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促成人格的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有高素质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广泛的利用各种力量促成高等教育任务的实现,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学生的自我治理,即广泛依靠学生干部的优势和力量,就高校生相关的生活和学习进行管理,配合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统筹管理,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水平。 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具有较强的表率作用、桥梁作用、凝聚作用、副手作用和服务作用,但同时学生干部毕竟也是学生,他们在班级中同样存在,政治理论薄弱、思想觉悟不高;看重个人利益, 功利性强;不能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距离把握不当;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高标准,严选拔,把好入门关;积极引导学生干部的政治追求, 提高其思想觉悟;重视知识教育的作用;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干部队伍团队精神的培养;加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较强的现实意义,毕竟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市场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为社会输送大批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领导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重视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教育,探讨和解决新形势下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2.2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就是运用目标的预期性和激励性,运用管理手段,使得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管理思想。大学生活就只有短暂的3、4年,但是大学阶段往往是学生的迷茫事情,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就觉得,我的人生经过高考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人生的奋斗才刚刚开始,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目标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的注意事项: 2.2.1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目标 笔者认为这相当重要,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学生也会自己确立一定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没有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的目标都确定地很低,比如,我能顺利毕业就可以了,或者我毕业了能找个工作就好,再或者还有家里条件不错,我不被学校赶出去就行,至于工作就无所谓了 等等,这样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因此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目标就相当重要,比如找一些以前的毕业生现在发展得比较好的学生会了搞个讲座,让现在的学生看到以前的学生是怎么样努力才实现自己目标的,等等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目标。 2.2.2目标符合自身的发展实际 不可避免的问题,很多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接触搞水平、高知识的人群,在这个时候他们也会在这样的情况下确定自己的目标,我将来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或者我读书的时候就要怎么样怎么样,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得自己的人生目标订得过高,高得遥不可及,这样也会对学生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发展中会觉得,我什么也做不了,产生消极情绪。使得目标不能完成。 2.2.3对学生实施目标监控 笔者认为目标监控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过程监控和结果监控,我们只要谈过程监控。过程监控就是说对学生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努力中,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帮助,让学生不能偏移自己的的发展方向,准备考研的同学要抓紧时间复习,准备工作的同学要更多的时间放到社会实践中等等,以确保学生目标的实现,一旦过程得到很好的监控,结果监控就相当简单了。■ 【参考文献】 [1]戚万学.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4. [2]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3-28.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3-55. [4]赵求勇.如何培养高校学生干部[J].作家杂志.2007(11):192-193. [5]李武威.基于顾客导向的高校学生干部内部营销管理探讨[J].高教研究.200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