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精准"之路:民族团结教育"三化"的启示

□ 白屯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要适应形势,注重理念、手段、方法的创新,要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多做“滴灌”,精耕细作,润物细无声。这一论述表达了党中央“精准化”的工作理念,是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立足于“三化”的实践总结、道路选择和实施指南。

一、 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是党中央精准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践总结。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经历了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实践历程,以突出“人本”为核心,以深入广大群众为基本工作路径,以让各民族同胞得到民族团结教育实实在在的心理体验为结果,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模式。

首先,“人文化”表达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理念,构筑了以“触动情感”为基本特征的民族团结教育通道。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是“争取人心”,要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打动人心”为方式方法来换取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大批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集中表达了这一理念。比如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嘎达梅林》等,感动、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代人。沿着这一思路,当代众多文艺作品,如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电影《伊犁河》,大型纪录片《第三极》,以及图书《民族团结谚语》、《我从新疆来》等,无不表达了民族团结教育“争取人心”的初衷。

其次,“大众化”时刻提示要紧密联系百姓,让“喜闻乐见”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不二法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牢牢把握教育对象的“口味”,改变“大水漫灌”,多行“私人订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族团结教育,选取了最让百姓感到亲切的宣传典型,如多次捐献实物支援国家建设的哈萨克族干部巴斯拜、奋不顾身保护集体财产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感动和教育了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起到了实效。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党的好干部孔繁森、英雄民警赛尔江、模范团长李国安等模范人物的事迹家喻户晓。在民族工作进入“五个并存”的新时期,如何更加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群众,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他们针对新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精准的“五把钥匙”打开了新时期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之门。

第三,“实体化”就是要借助有效的方式和工具,让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加联系实际。选择什么抓手,设计什么方式,在什么平台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具有时代特征、关乎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课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著名学者顾颉刚就指出,要以“表彰推广各族优良文化”、“收集并创作各族共有的中国通史”、“兴办学校及民众教育”等方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初,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开展的民族团结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则开辟并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教育实体化之路。从1953年至今,全国涌现出133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105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成为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实体化的重要标志,而新近上线的国家民委APP,则开发并展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团结教育新工具。

二、 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昭示了党中央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精准化发展的道路选择。

以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触动了问题导向,直指矛盾所在,续写以人为本,进一步展现了民族团结教育精准化的工作道路,开创了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以“三化”为引领,民族团结教育精准思维聚焦问题导向。在民族工作步入“五个并存”的新时期,民族工作面对“进城”、“下海”、“入世”、“上网”、“升级”等新情况、新挑战的环境下,民族团结教育的着力点在哪里?应从何处入手?民族团结教育的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回答了个问题。重庆西藏中学把学校建成了温暖大家庭的先进经验,新疆民族团结好六连“13个民族13枝花”的事迹,大连理工大学民族预科班班主任邵春亮用真情书写大爱的感人故事,表达了民族团结教育“三化”的工作方向。只有立足现实中发生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方式,民族团结教育方能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

其次,以“三化”为触动,民族团结教育精准思维直指矛盾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扶贫日”到来之际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要“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民族团结教育要深入到问题的细节,直奔矛盾和主题。例如,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大量少数民族群众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成为当前城市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聚焦点。如何把社区建设成各族群众的第二家乡,让他们来得了、留得住、安下心,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和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要紧紧围绕城市社区,采用更加具有指向性、针对性和突破性的方法,力求教育取得实效。

第三,以“三化”为核心,民族团结教育精准思维续写“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民族团结工作“要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民族团结教育是铸就人的灵魂、争取人心的教育,突出的是教育的以人为本;民族团结教育的实体化,抓住了教育要“接地气”这个关键,提倡教育要搭建有效载体,核心仍然是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百姓;而民族团结教育的大众化,集中表达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大规模、群体性的参与度和广泛的接受度,让各民族受教育者在喜闻乐见中身体力行,在积极参与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带动身边的人。因而,“三化”的核心是让民族团结教育围绕人来进行,从而突出了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精准化的新特征。

三、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是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精准化推进的实施指南。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说,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这一思想鲜明地指出了民族团结教育“精准化”发展的大趋势。

首先,“精准化”指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发展。创新民族团结教育,需要更准确地把握新情况和新问题,切实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将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推向深入。把民族团结教育集中深入到社区、乡村、企业、学校、连队,体现出其精准实施的路径;而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合理使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体、新工具,体现出其精准展开的多种手段;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用典型的力量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则明示了民族团结教育精准化的接入点;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推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体现了其精准化的实施重点。

第二,“吸引力”彰显民族团结教育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毋庸讳言,当前民族团结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吸引力和覆盖面都还不够,“以人为本”的民族团结教育首先要建立好“吸引人”的通道,只有吸引人,才能引导人,而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民族团结教育,正是要通过“吸引人”这个着力点扩大覆盖面,起到教育的实效。必须注重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的注意力、兴趣、情感、思想观念,把民族团结的思想、民族团结的理论引领并结合到所传播的内容之中,从而牢牢把握民族团结教育通往“三化”的最佳入口和关键路径。

第三,“获得感”昭示民族团结教育要更接地气。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提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在坚持高位推动的同时,坚持务求实效,进一步让各族群众都有获得感。民族团结教育是面向各民族百姓的教育,是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教育。而通过解决百姓身边的实际问题和大量思想、观念中的疑问和困惑,让他们既有物质层面实实在在的获得,同时也得到精神层面的真实感悟,这是对民族团结教育效果最好的评价和最终的检验。要以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南,在让广大群众真正得到了什么、真正满足于什么、真正信守了什么上下功夫,从而让民族团结的理念牢牢扎根于广大群众的心目之中。

□ 白屯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要适应形势,注重理念、手段、方法的创新,要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多做“滴灌”,精耕细作,润物细无声。这一论述表达了党中央“精准化”的工作理念,是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立足于“三化”的实践总结、道路选择和实施指南。

一、 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是党中央精准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践总结。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经历了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实践历程,以突出“人本”为核心,以深入广大群众为基本工作路径,以让各民族同胞得到民族团结教育实实在在的心理体验为结果,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模式。

首先,“人文化”表达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理念,构筑了以“触动情感”为基本特征的民族团结教育通道。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是“争取人心”,要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打动人心”为方式方法来换取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大批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集中表达了这一理念。比如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嘎达梅林》等,感动、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代人。沿着这一思路,当代众多文艺作品,如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电影《伊犁河》,大型纪录片《第三极》,以及图书《民族团结谚语》、《我从新疆来》等,无不表达了民族团结教育“争取人心”的初衷。

其次,“大众化”时刻提示要紧密联系百姓,让“喜闻乐见”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不二法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牢牢把握教育对象的“口味”,改变“大水漫灌”,多行“私人订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族团结教育,选取了最让百姓感到亲切的宣传典型,如多次捐献实物支援国家建设的哈萨克族干部巴斯拜、奋不顾身保护集体财产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感动和教育了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起到了实效。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党的好干部孔繁森、英雄民警赛尔江、模范团长李国安等模范人物的事迹家喻户晓。在民族工作进入“五个并存”的新时期,如何更加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群众,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他们针对新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精准的“五把钥匙”打开了新时期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之门。

第三,“实体化”就是要借助有效的方式和工具,让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加联系实际。选择什么抓手,设计什么方式,在什么平台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具有时代特征、关乎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课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著名学者顾颉刚就指出,要以“表彰推广各族优良文化”、“收集并创作各族共有的中国通史”、“兴办学校及民众教育”等方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初,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开展的民族团结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则开辟并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教育实体化之路。从1953年至今,全国涌现出133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105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成为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实体化的重要标志,而新近上线的国家民委APP,则开发并展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团结教育新工具。

二、 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昭示了党中央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精准化发展的道路选择。

以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触动了问题导向,直指矛盾所在,续写以人为本,进一步展现了民族团结教育精准化的工作道路,开创了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以“三化”为引领,民族团结教育精准思维聚焦问题导向。在民族工作步入“五个并存”的新时期,民族工作面对“进城”、“下海”、“入世”、“上网”、“升级”等新情况、新挑战的环境下,民族团结教育的着力点在哪里?应从何处入手?民族团结教育的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回答了个问题。重庆西藏中学把学校建成了温暖大家庭的先进经验,新疆民族团结好六连“13个民族13枝花”的事迹,大连理工大学民族预科班班主任邵春亮用真情书写大爱的感人故事,表达了民族团结教育“三化”的工作方向。只有立足现实中发生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方式,民族团结教育方能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

其次,以“三化”为触动,民族团结教育精准思维直指矛盾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扶贫日”到来之际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要“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民族团结教育要深入到问题的细节,直奔矛盾和主题。例如,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大量少数民族群众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成为当前城市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聚焦点。如何把社区建设成各族群众的第二家乡,让他们来得了、留得住、安下心,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和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要紧紧围绕城市社区,采用更加具有指向性、针对性和突破性的方法,力求教育取得实效。

第三,以“三化”为核心,民族团结教育精准思维续写“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民族团结工作“要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民族团结教育是铸就人的灵魂、争取人心的教育,突出的是教育的以人为本;民族团结教育的实体化,抓住了教育要“接地气”这个关键,提倡教育要搭建有效载体,核心仍然是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百姓;而民族团结教育的大众化,集中表达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大规模、群体性的参与度和广泛的接受度,让各民族受教育者在喜闻乐见中身体力行,在积极参与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带动身边的人。因而,“三化”的核心是让民族团结教育围绕人来进行,从而突出了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精准化的新特征。

三、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是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精准化推进的实施指南。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说,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这一思想鲜明地指出了民族团结教育“精准化”发展的大趋势。

首先,“精准化”指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发展。创新民族团结教育,需要更准确地把握新情况和新问题,切实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将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推向深入。把民族团结教育集中深入到社区、乡村、企业、学校、连队,体现出其精准实施的路径;而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合理使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体、新工具,体现出其精准展开的多种手段;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用典型的力量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则明示了民族团结教育精准化的接入点;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推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体现了其精准化的实施重点。

第二,“吸引力”彰显民族团结教育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毋庸讳言,当前民族团结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吸引力和覆盖面都还不够,“以人为本”的民族团结教育首先要建立好“吸引人”的通道,只有吸引人,才能引导人,而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民族团结教育,正是要通过“吸引人”这个着力点扩大覆盖面,起到教育的实效。必须注重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的注意力、兴趣、情感、思想观念,把民族团结的思想、民族团结的理论引领并结合到所传播的内容之中,从而牢牢把握民族团结教育通往“三化”的最佳入口和关键路径。

第三,“获得感”昭示民族团结教育要更接地气。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提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在坚持高位推动的同时,坚持务求实效,进一步让各族群众都有获得感。民族团结教育是面向各民族百姓的教育,是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教育。而通过解决百姓身边的实际问题和大量思想、观念中的疑问和困惑,让他们既有物质层面实实在在的获得,同时也得到精神层面的真实感悟,这是对民族团结教育效果最好的评价和最终的检验。要以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南,在让广大群众真正得到了什么、真正满足于什么、真正信守了什么上下功夫,从而让民族团结的理念牢牢扎根于广大群众的心目之中。


相关文章

  • 文化12-16年高考主观题训练
  • 16[2]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坦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 ...查看


  • 内蒙古科协2016年度调研课题选题参考目录
  • (共计30个) 1.精准扶贫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深入调查内蒙古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精准破解问题的针对性对策建议.探索扶贫工作与发展现代农牧业有机结合.形成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研究:扶贫工作与促进我区基本公共 ...查看


  • 贵州党代会:奋战5年把贵州送进"万亿俱乐部"
  • 纵观贵州省党代会报告,"后发赶超"一词共出现了16次,是报告最大的亮点.报告提出,后发赶超之路是一条从现阶段贵州实际出发,全面.协调.可持续.惠民生.促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报告提出,到2016年贵州的GDP翻一番以上,将 ...查看


  • 栗战书 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讲话(全文)
  •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 为与全国同步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4月15日) 栗战书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 ...查看


  • 栗战书书记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 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4月15日) 栗战书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查看


  • 2016年政治高考备考:"精准扶贫"热点试题大集结一
  • 1.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但直到2014年末,仍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 ...查看


  •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研究方向
  •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招标选题研究方向 1. 2. 3. 4. 5. 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与前景研究 唯物辩证法的重大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史(1978-2018) & ...查看


  • 中国梦.太空梦.航母梦
  • 中国梦.太空梦.航母梦 与科教兴国 时政热点 1."天宫一号""神舟九号"手控对接成功 2012年6月24日12时55分,在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的精准操控下,"神舟九号"飞船成 ...查看


  • 2015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 街道办事处201x年精准扶贫工作总结汇报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根据县委.县政府召开的精准扶贫"四法"暨建档立卡会议精神,我办事处立即召开党政联席会扩大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安排部署,对我办事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