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之一

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之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这意味着,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经融入到中国主流经济概念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2003年我国人均 G D P已经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

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时期”,又是“矛盾凸显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观,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我国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 G D 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 G D 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

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比如,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 G D 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

7.4%%、原煤31%%、钢铁27%%、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由于我国经济整体环保水平较低,在外贸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由于在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的环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污染产业、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将对我国国家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增强我国环境竞争力,实现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实现生态文明。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如果继续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的目标无法实现,而且由于经济建设的资源环境基础的制约,物质文明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要保障。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之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这意味着,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经融入到中国主流经济概念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2003年我国人均 G D P已经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

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时期”,又是“矛盾凸显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观,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我国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 G D 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 G D 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

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比如,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 G D 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

7.4%%、原煤31%%、钢铁27%%、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由于我国经济整体环保水平较低,在外贸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由于在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的环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污染产业、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将对我国国家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增强我国环境竞争力,实现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实现生态文明。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如果继续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的目标无法实现,而且由于经济建设的资源环境基础的制约,物质文明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要保障。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相关文章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 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查看


  •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促京津冀一体化
  • 国新办就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网张琳摄 中国网北京12月1日讯国务院新闻办今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河北省党委副书记赵勇和河北省副省长聂辰席介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有关情况.中国网进行了现 ...查看


  • 论循环经济法中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论循环经济法中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内容摘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我国循环经济法中的重要制度之一, 它将生产者对其产品所负的责任延伸到产品生命周期后的废弃物处置阶段, 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体系, ...查看


  •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策略探析
  •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策略探析 论文摘要:随着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到来,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相继出现能源.原材料短缺,这为东北地区资源依托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人与 自然 和谐相 ...查看


  • 延庆生态涵养区的工业发展模式探讨
  •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2008-09-25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个区县在全市总体发展中承载的不同功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避免盲目发展.无序竞争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能抵消,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制定了& ...查看


  • 破除循环经济制度障碍的法律对策
  • 破除循环经济制度障碍的法律对策 曾文革*王水连* 摘要: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正在酝酿之中.本文在概述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分析了确立循环经济制度存在的几大障碍,最后就如何消除循环经济制度确立的障碍提出了 ...查看


  • 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切实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这是我们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 ...查看


  • 创新驱动绿色低碳
  • 创新驱动绿色低碳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主题解读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9月1日在吴江召开.会议深入探讨世界化纤新变革和我国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预期.为使同行们充分了解"十二五"期间 ...查看


  • 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面对的基础性问题,它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重要内容,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