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制度优势“优”在哪里?
答:(1):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多独特性。
①:特殊的社会主义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前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后资本主义社会,以大工业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没有具备充分的社会主义物质条件,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对立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但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社会主义教条照搬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脱离现实,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曲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是后发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探索。
②:特殊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脱离中国实际犯了很多错误,必须集中力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绝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
③:特殊的人文条件
人文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前者包括时代、民族、地域等较稳定的因素和习俗、信仰、审美等较活跃的因素,后者包括非物质方面的内容,如制度、宗教、艺术等,中国社会独特的人文条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④:特殊的历史任务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面对的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任务,而是彻底肃清封建残余,充分实现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了的一切文明,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
⑤: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制度和体制
第一: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
第二:政治: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三:文化:多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 ,文化软实力有待提高。
第四:社会管理:当前,人们对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和社会管理水平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之 间的矛盾日益还十分明显,为此,我们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
①:基本政治制度内在包含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基层
群众自治制度。(每个结合中特政治适当丰富)
②: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公有制经济处于主体地位,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都应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此,我们应毫不动摇巩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为什么说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你认为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主要应解决好那些问题?
(1):当前,我国仍然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其原因为:
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然没有改变,世界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和平的,
为此,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发展自己
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③: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④: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国际话语权在不断提升,国际地位进一步上升 ⑤: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制、制度的创新提供了发展动力
(2):如何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①:要正确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既要有机遇意识,又要有忧患意识
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为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坚定理想信念的实现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②: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党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正确认识,好社会公平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改
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从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等不同层面,你认为如何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还比较大,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有待于各方面的的努力。
(1):政府
①: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
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应注重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富裕。 ②:保障劳动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着力提高低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
入水平,深化税收体制改革,通过个人所得税、消费税、遗产税调节过高收入水平,取缔非法收入,规范垄断收入,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在社会生产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社会发展活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③:政府应当明确自己的慈善责任,营造一个温馨上进的慈善环境。
(2):企业
①:尽快建立最低工资保障机制,满足劳动者最低生活需求。
②:加快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形成“工资、社会保险、
职工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建立劳动监察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3):社会
①: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倡奉献精神,反对平均主义,在全社会中营造一种
良好的氛围,激励全体人员自觉养成一种为社会贡献的道德规范
②:充分发挥慈善事业的重要作用,构建慈善文化,加强慈善教育;规范慈善
组织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利用大众媒体正确引导慈善行为
(4):个人
每一个人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认清自我,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的实现,勇于实践,艰苦奋斗,通过诚实劳动提高自己的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4、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的规律,是人类历史基本规律之一,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
(1):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有了较大突破。
(2):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推行。
(3):对有关国家权力结构体系的政治改革的研究、探索、宣传逐步得到恢复,
但相对淡化,并趋于理性化。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了较大进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法制框架初步建成。 但是,我们应看到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相对缓慢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其原因为:
(1)中央高层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定位, 讲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对立起来
(2)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种:体制优越论; 第二种:发展落后论; 第三种:文化缺失论; 第四种:民主动乱论; 第五种:民主分裂论.
(3)来自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过大
(4)政治体制改革难于找到突破口
5:试述如何提高中国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①:要把科学发展观有关国内的“和谐发展”与国际的“和平发展”的丰富
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
②:重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
本价值。
③: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把“和谐”、“共享”的理念当作外交政策和
国内政策的共同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认真执行国际规则。
④:公民的个人行为会被看作是中国人的文明水平的代表,努力提高全民族
文明素质。
(2):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①: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
开放性上
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必须提高中华文化国际贡献度
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贡献度,要提出能够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价值理念
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贡献度,要推动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贡献智慧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项迫切任务,是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③: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既重视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基底,又开放吸收西方现代话语的合
理成分;
第二:既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和逻辑的说服力,又具有道义上的国际感召力; 第三:既能使理论话语解释现实的国际问题,又能够为人类社会的持久
和平和共同繁荣指明方向。
④: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长远之计,是不断创造出体现民族文化
活力和生机的新作品、新成果。
⑤: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
播体系。
发挥多种力量的积极性,向中华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进军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发展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3):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
关键,文化转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时机,但引发了一系列需要仔细解决的复杂问题
6: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要把蛋糕做大,即先实现先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大,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才有更多的能力和资本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
(2):第二种观点认为:要把蛋糕分合理,即实现共富。我国经济虽然有所发
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还比较大,解释第二种观点结合第三题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分析(大家自己发挥)
(3):综上所述,应该将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即
将蛋糕做大,又能分配合理。
7、十八大为什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你认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好哪些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我们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措施有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生态观和文化价值观。
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明确自然生态与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树立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宇宙情怀和精神信念。
(2):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初:一个中心(经济建设)
20世纪80年代:两手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十四大前后: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十六大以后: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十七大以后:五大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十八大:把生态建设放到社会整体发展的大局中考虑
(3):协调好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解决好企业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关系,企业要建立可持续的生产观。
解决好部门、行业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
解决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树立既满足自身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又不损害后代的消费观与生活方式。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
建设两型社会要求有政治制度保障:政略决策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综合决策制度。
建设两型社会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8:奥巴马说:如果中国人过上像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1:奥巴马的话实际上将全球气候问题及其危害归结于中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其目的可以总结为:
(1):不能正视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推卸自身的责任。
(2):将全部责任全部推给中国,迫使中国承担的义务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3):通过将全球气候问题的责任推给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公敌,压制中国
经济发展,同时造成中国外交困难。
2:实际上,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温室气体排放
累计效应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各国都要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处理全球气候问题的实质是国家
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今后的国际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分成问题。
3:中国的主张
①:国际社会应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社会和我们的子孙后代
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②:坚持规则的公平性,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③:注重目标的合理性。
④:确保机制的有效性。
⑤:中国政府确定的减排目标是基于中国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
9:联系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具体实践,谈谈你看了《居安思危》的感想。
苏联在执政后期背离了列宁主义,使社会主义逐渐僵化,并在改革中经受了巨大挫折,在执政74年之后苏共丧失执政地位,亡党亡国,其历史教训发人深思,归结起来主要原因为:
(1):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共实施的意识形态多元化、民主化实质
上已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动摇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根基,必然导致灭亡。
(2):改革不应该丢掉党对国家的领导权。坚持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要求。
(3):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修改宪法,违背了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实质上走上
了改良资本主义道路,烦了政治方向的错误
(4):改革不应该丢掉公有制经济基础。1991年7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
过了《私有化法》,对大型企业实行私人经营。私有化使苏联出现阶级的分化和特权阶层,丧失了党在经济领域的领导权,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亡党亡国。
此外,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执政党的主动权,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进行调整,可以吸收国外经验,但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过度依赖别国经验,否则,必然改革失败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应该以史为鉴,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新形势下,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结合概论最后一章)
10: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极为深远。你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1):.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①:国际分工发展到新的阶段
②:贸易的国际化
③:投资的国际化
④:金融的国际化
⑤: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⑥:经济生活的国际化
(2):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国际格局从一超多强到多强一超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
新兴大国继续保持崛起势头,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进一步改变世界格局
(3):国际竞争是硬实力更是包括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经济领域的成功只能让国家变得富有,不足以让国家强大。一个国家和
民族追求的最高目标不是财富,而是国家尊严。
我们最终想达到的愿景是:不仅民富国强,而且被别的国家尊重。这就
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在国际社会上树立形象,而不是仅仅靠我们自说自话。
(4):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拓展,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锋深刻复杂,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而复杂,
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舆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5):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军事安全是传统安全,而现在更多的是非传统安全,其中包括很多内容。
比如说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化学武器,甚至包括淡水资源、非典等。在非传统安全里,国际恐怖主义是比较突出的一个。
人类共同安全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已经涉及政治、经济、金
融、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单凭军事手段和武力办法已不足以解决安全问题,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实现综合安全。
(6):国家对外政策原则转变为更强调国家利益
(7):亚欧地区是国际政治的重心,美俄欧日各有自己的欧亚大战略
美国的欧亚战略是东西挤压、南边突破。
俄罗斯的欧洲战略用八个字来概括是“东西防守、南北伸张”。
欧盟的欧亚战略相对比较简单一些,只是两个方向,一个是东扩,已经
到了东欧; 另外一个就是南下,利比亚战争跟欧盟的南下战略有关系。
(8):非国家行为体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重要角色
传统的国际关系主要是领导人之间的、官方之间的、政府之间的关系。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出现了一些非国家行为体,比如城市和城市之间,北京和莫斯科、东京、纽约可以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还有一些跨国家行为体,像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洲联盟。还有一些非政府的国际组织,比如红十字会等都很活跃。
(9):国际政治出现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课题,公平和正义成为世界潮流。 当今国际社会开始追求公平正义,当今世界思潮的一个新的趋势是开始强调公平正义,开始以公平正义来挑战自由平等, 因为自由平等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带来的就是不公平、不正义, 衣食无忧后更加追求公平,这一思潮所代表的群体很广泛。不只是底层人群,许多中产阶级也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不满。
1: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制度优势“优”在哪里?
答:(1):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多独特性。
①:特殊的社会主义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前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后资本主义社会,以大工业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没有具备充分的社会主义物质条件,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对立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但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社会主义教条照搬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脱离现实,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曲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是后发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探索。
②:特殊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脱离中国实际犯了很多错误,必须集中力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绝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
③:特殊的人文条件
人文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前者包括时代、民族、地域等较稳定的因素和习俗、信仰、审美等较活跃的因素,后者包括非物质方面的内容,如制度、宗教、艺术等,中国社会独特的人文条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④:特殊的历史任务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面对的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任务,而是彻底肃清封建残余,充分实现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了的一切文明,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
⑤: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制度和体制
第一: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
第二:政治: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三:文化:多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 ,文化软实力有待提高。
第四:社会管理:当前,人们对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和社会管理水平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之 间的矛盾日益还十分明显,为此,我们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
①:基本政治制度内在包含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基层
群众自治制度。(每个结合中特政治适当丰富)
②: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公有制经济处于主体地位,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都应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此,我们应毫不动摇巩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为什么说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你认为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主要应解决好那些问题?
(1):当前,我国仍然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其原因为:
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然没有改变,世界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和平的,
为此,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发展自己
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③: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④: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国际话语权在不断提升,国际地位进一步上升 ⑤: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制、制度的创新提供了发展动力
(2):如何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①:要正确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既要有机遇意识,又要有忧患意识
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为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坚定理想信念的实现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②: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党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正确认识,好社会公平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改
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从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等不同层面,你认为如何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还比较大,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有待于各方面的的努力。
(1):政府
①: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
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应注重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富裕。 ②:保障劳动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着力提高低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
入水平,深化税收体制改革,通过个人所得税、消费税、遗产税调节过高收入水平,取缔非法收入,规范垄断收入,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在社会生产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社会发展活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③:政府应当明确自己的慈善责任,营造一个温馨上进的慈善环境。
(2):企业
①:尽快建立最低工资保障机制,满足劳动者最低生活需求。
②:加快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形成“工资、社会保险、
职工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建立劳动监察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3):社会
①: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倡奉献精神,反对平均主义,在全社会中营造一种
良好的氛围,激励全体人员自觉养成一种为社会贡献的道德规范
②:充分发挥慈善事业的重要作用,构建慈善文化,加强慈善教育;规范慈善
组织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利用大众媒体正确引导慈善行为
(4):个人
每一个人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认清自我,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的实现,勇于实践,艰苦奋斗,通过诚实劳动提高自己的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4、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的规律,是人类历史基本规律之一,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
(1):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有了较大突破。
(2):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推行。
(3):对有关国家权力结构体系的政治改革的研究、探索、宣传逐步得到恢复,
但相对淡化,并趋于理性化。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了较大进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法制框架初步建成。 但是,我们应看到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相对缓慢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其原因为:
(1)中央高层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定位, 讲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对立起来
(2)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种:体制优越论; 第二种:发展落后论; 第三种:文化缺失论; 第四种:民主动乱论; 第五种:民主分裂论.
(3)来自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过大
(4)政治体制改革难于找到突破口
5:试述如何提高中国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①:要把科学发展观有关国内的“和谐发展”与国际的“和平发展”的丰富
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
②:重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
本价值。
③: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把“和谐”、“共享”的理念当作外交政策和
国内政策的共同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认真执行国际规则。
④:公民的个人行为会被看作是中国人的文明水平的代表,努力提高全民族
文明素质。
(2):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①: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
开放性上
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必须提高中华文化国际贡献度
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贡献度,要提出能够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价值理念
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贡献度,要推动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贡献智慧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项迫切任务,是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③: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既重视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基底,又开放吸收西方现代话语的合
理成分;
第二:既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和逻辑的说服力,又具有道义上的国际感召力; 第三:既能使理论话语解释现实的国际问题,又能够为人类社会的持久
和平和共同繁荣指明方向。
④: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长远之计,是不断创造出体现民族文化
活力和生机的新作品、新成果。
⑤: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
播体系。
发挥多种力量的积极性,向中华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进军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发展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3):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
关键,文化转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时机,但引发了一系列需要仔细解决的复杂问题
6: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要把蛋糕做大,即先实现先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大,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才有更多的能力和资本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
(2):第二种观点认为:要把蛋糕分合理,即实现共富。我国经济虽然有所发
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还比较大,解释第二种观点结合第三题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分析(大家自己发挥)
(3):综上所述,应该将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即
将蛋糕做大,又能分配合理。
7、十八大为什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你认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好哪些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我们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措施有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生态观和文化价值观。
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明确自然生态与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树立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宇宙情怀和精神信念。
(2):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初:一个中心(经济建设)
20世纪80年代:两手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十四大前后: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十六大以后: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十七大以后:五大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十八大:把生态建设放到社会整体发展的大局中考虑
(3):协调好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解决好企业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关系,企业要建立可持续的生产观。
解决好部门、行业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
解决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树立既满足自身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又不损害后代的消费观与生活方式。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
建设两型社会要求有政治制度保障:政略决策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综合决策制度。
建设两型社会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8:奥巴马说:如果中国人过上像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1:奥巴马的话实际上将全球气候问题及其危害归结于中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其目的可以总结为:
(1):不能正视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推卸自身的责任。
(2):将全部责任全部推给中国,迫使中国承担的义务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3):通过将全球气候问题的责任推给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公敌,压制中国
经济发展,同时造成中国外交困难。
2:实际上,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温室气体排放
累计效应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各国都要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处理全球气候问题的实质是国家
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今后的国际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分成问题。
3:中国的主张
①:国际社会应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社会和我们的子孙后代
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②:坚持规则的公平性,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③:注重目标的合理性。
④:确保机制的有效性。
⑤:中国政府确定的减排目标是基于中国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
9:联系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具体实践,谈谈你看了《居安思危》的感想。
苏联在执政后期背离了列宁主义,使社会主义逐渐僵化,并在改革中经受了巨大挫折,在执政74年之后苏共丧失执政地位,亡党亡国,其历史教训发人深思,归结起来主要原因为:
(1):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共实施的意识形态多元化、民主化实质
上已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动摇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根基,必然导致灭亡。
(2):改革不应该丢掉党对国家的领导权。坚持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要求。
(3):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修改宪法,违背了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实质上走上
了改良资本主义道路,烦了政治方向的错误
(4):改革不应该丢掉公有制经济基础。1991年7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
过了《私有化法》,对大型企业实行私人经营。私有化使苏联出现阶级的分化和特权阶层,丧失了党在经济领域的领导权,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亡党亡国。
此外,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执政党的主动权,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进行调整,可以吸收国外经验,但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过度依赖别国经验,否则,必然改革失败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应该以史为鉴,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新形势下,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结合概论最后一章)
10: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极为深远。你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1):.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①:国际分工发展到新的阶段
②:贸易的国际化
③:投资的国际化
④:金融的国际化
⑤: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⑥:经济生活的国际化
(2):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国际格局从一超多强到多强一超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
新兴大国继续保持崛起势头,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进一步改变世界格局
(3):国际竞争是硬实力更是包括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经济领域的成功只能让国家变得富有,不足以让国家强大。一个国家和
民族追求的最高目标不是财富,而是国家尊严。
我们最终想达到的愿景是:不仅民富国强,而且被别的国家尊重。这就
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在国际社会上树立形象,而不是仅仅靠我们自说自话。
(4):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拓展,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锋深刻复杂,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而复杂,
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舆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5):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军事安全是传统安全,而现在更多的是非传统安全,其中包括很多内容。
比如说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化学武器,甚至包括淡水资源、非典等。在非传统安全里,国际恐怖主义是比较突出的一个。
人类共同安全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已经涉及政治、经济、金
融、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单凭军事手段和武力办法已不足以解决安全问题,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实现综合安全。
(6):国家对外政策原则转变为更强调国家利益
(7):亚欧地区是国际政治的重心,美俄欧日各有自己的欧亚大战略
美国的欧亚战略是东西挤压、南边突破。
俄罗斯的欧洲战略用八个字来概括是“东西防守、南北伸张”。
欧盟的欧亚战略相对比较简单一些,只是两个方向,一个是东扩,已经
到了东欧; 另外一个就是南下,利比亚战争跟欧盟的南下战略有关系。
(8):非国家行为体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重要角色
传统的国际关系主要是领导人之间的、官方之间的、政府之间的关系。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出现了一些非国家行为体,比如城市和城市之间,北京和莫斯科、东京、纽约可以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还有一些跨国家行为体,像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洲联盟。还有一些非政府的国际组织,比如红十字会等都很活跃。
(9):国际政治出现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课题,公平和正义成为世界潮流。 当今国际社会开始追求公平正义,当今世界思潮的一个新的趋势是开始强调公平正义,开始以公平正义来挑战自由平等, 因为自由平等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带来的就是不公平、不正义, 衣食无忧后更加追求公平,这一思潮所代表的群体很广泛。不只是底层人群,许多中产阶级也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