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韩寒与刀笔吏的感知世界
29576 次点击
478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阿赛尔 于 2012-1-16 5:58:39 发布在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阿赛尔
凯迪论坛·猫眼看人
2012年1月16日
韩寒是我佩服的八零后年轻朋友。他的小说我只看过《三重门》和他父亲写的有关他的介绍文章,其他的,就是他的那些时政和文化评论了。在我眼里,韩寒仿佛是一块未经臭气熏天社会污染的熠熠闪光的璞玉,他实在、聪颖、语言机智、为人宽厚,给了我非常好的印象,也唤起了我对八零后一代的热爱和关注。尤其是他那句“逻辑有两种,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的韩寒式睿智,能出自一位没有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知识分子之口,顿时让我这样的几乎能算作饱读诗书、算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深感汗颜。
我喜欢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也并非是那种划派式的“只要你相信民主自由就可呼为同道”的“会党情结”、“山头主义”,我喜欢他的质朴而坦诚。现在这样的社会,尤其缺说实话的人,能有韩寒这样的人出来说实话,是很能痛击那些顶着专家学者头衔却在天天高唱“羡鬼含泪”、“自行车污染比汽车严重”的知识分子们的虚伪做作的。
但他突然在年尾搞了“韩三篇”,语义跟以往似有不同,也有些矛盾。这就让我这样的人一下子不明就里了。所以,熟知我的朋友可以知道,我在韩三篇出现之后,一个字都没专门说过的(专门的意思就是拿这个作为话题写专门文章)。仅仅在昨天,才在一个回帖中简单谈了两三句,也不过是失落而已。
今天,猫眼上突然出现我所熟知的麦田兄的文章,他用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现象推演,来高度怀疑韩寒文章的原创真实性。他通过对韩寒本身所从事职业——汽车专业赛手——所需要的时间、精力,来对比韩寒多篇著名博客文章出台的时间极其可能性做了深度分析对比,并通过对韩寒个人情况的深入了解综合,推断韩寒的这些著名博文很可能是韩寒父亲极其恩师路金波捉刀代笔、市场包装的结果,最后得出了“韩寒文章可能是人造的”这个结论。
这个结论究竟能否站得住脚,不得而知;但麦田的质疑却非常理智,尤其是逻辑的严密性很难攻破。到目前,韩寒极其所涉人等(父亲韩仁均、出版人路金波)均给予了否定,却并不能让人信服地瓦解麦田的质疑。
这正是让人不爽的地方:麦田的质疑仍然有其合理的地方,到目前仍然未能被合理地推翻。
韩寒在其“韩三篇”中,大谈了中国民主、革命和改良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让处在改革险途关键之处的中国,立即显现出来了一种悲壮的味道来。为何说中国处在改革险途关键之处?在唱红打黑、强权忽悠、蔑视法治、迫害横行的时刻,你方唱罢我登场,即将换届的政治大舞台紧锣密鼓,各方加紧表演的紧张时刻,呼吁改革的声音该是多么迫切地需要啊。但就在此时,一种高呼暴力革命的声音也同时出现,其中以极左力量为代表(也就是所谓的“专政派”),在存有大量中老年失业阶层、贫困阶层的中国,极左的童年、青年时代经历,极左的暴力革命解决社会不公的呼吁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群情也比较容易受到蛊惑。熟知社会历史的朋友们都明白,“共产主义思想往往产生在贫困的社会及其阶层里”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而共产主义思想中的暴力解决社会不公,力图用分富、均富办法来抢夺私有财产以达到迅速共同致富的目标解决方式,将会严重破坏中国这三十来年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点成果的可能结局,就更让这种悲壮显得严峻起来,愈发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之途处在险要关头。
但是,有一个致命矛盾,韩寒的三篇却没有合理地解决:韩寒未能廓清“革命”一词的真正含义和中国含义,并没有说出来我盼望的那句“革命有两种:一种是革命,一种是中国革命”。因为在中国,革命一词已经被老毛充分诠释过,他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是……而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暴动”。毛用“暴力革命”替代了通常的“革命”,由此,革命一词,就在中国处在了一种文革的语境下。国外所发生的“颜色革命”,虽然带上了“革命”一词,但绝非是毛式的“暴力革命”等义词,而韩寒这样聪慧的人却未能廓清它们,由此就觉得不可思议起来:
要知道韩寒可是八零后,是从未经过文革时代的新一代。他如果了解国际形势,如何不知道颜色革命的“革命”,绝非是老毛式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动”的等义词呢!
这三年来,我尽管业余时间不多,也曾经多次在猫眼这里写文章痛批暴力革命思维,我对此种暴力革命历来充满着高度的警惕和担忧。我喜欢研究历史,熟知中国的周期律现象,深知中国如果再发生暴力革命为名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动”之社会大动乱现象,中国真的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毁灭掉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损失和历史的罪孽,将会让中华民族从此失去站立起来做个真正的人的机会。在这些文章里,我是能够较为清醒地廓清革命和暴力革命的不同的,也能理智地看到中国的希望在于走理性改革、进行制度性的转换的路径的。
但我并没有否认“民主是要争取的,民主绝不是等来的”这些最基本的民主可能路径。我并没有什么清官思维,也不指望谁来恩赐民主,我一直呼吁各界积极为自己的利益来维权,从实际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反对进行意识形态的无聊的争斗,并呼吁左右联合起来为切实的利益而争夺而博弈,取得真正的建立在利益相关的制度制衡上的改革结果。我相信,我的这个思路还是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的。
但韩三篇中,却在大谈“民众素质差,不可能实现民主”、“如果让民众实现民主,将会变成暴力”等等我平时所极力批驳的“素质决定论”、“文化决定论”观点,这下子真的让我傻眼了。我表现了最大的克制,直到今天,才算出来说这些话。
民主不是道德要求,民主是权利的制度保障,关乎道德,却并不是道德本身。它是天赋人权之保护的制度性必然结果,而不是一种“只有具有高度道德的有素质之人才配享受的特权”。民主是个过程,权利天赋却是本真,民主的过程肯定有起有伏会有波折,很难一帆风顺,英国这样的老牌民主国家,都整整搞了三百年才最后成功的啊,是不是;法国那么强势的民主国家,当年也不是反复了多次动荡不止,才在200多年后初见成功的么。但即使如此,如果搞不清楚民主不过是为了保障天赋的权利,竟然给说成了是一种道德上的高要求,这不是弄反了么?
也只有摸爬滚打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世界和黑暗的中国知识界世界里,才会满眼看到一片悲观的——比如我,就几乎是这样看待的。但我总算还有个好处:就是我能熟读多种书籍,不断提醒自己谨防陷入中国式的误区而不能自拔,不应该把中国的问题当作“中国的特色问题”来看待才是科学合理的,由此,我总算未能陷入“文化决定论”和“素质决定论”的深渊里。
我并不否认民众普遍素质差。但我深知素质差的原因恰恰是制度原因带来的。在一个没有基本权利的社会里,指望着人人能自负其责是不现实的梦幻。口说“人人都是自私的没道德的”并没多大用处,关键是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办才是正路。
历来摧毁是容易的,建设是艰难的。做鲁迅容易,做胡适艰难。我不否认鲁迅,却十分盼望胡适,这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由此,韩寒的三篇,就充满了一股子刀笔吏的味道,充满了黑暗的感知。这些感知应该是我们这代人才有的,如今出现在了韩寒身上,由此,我就深感悲哀:我都能走出来,聪明睿智的韩寒,为什么反而陷进去了呢?
但这,并不能阻挡我继续喜欢韩寒。可喜欢与否是个人感受;说实话与否,却关联一个人的品格和认知能力,这是原则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阿赛尔,凯迪论坛·猫眼看人,2012年1月16日
[原创]韩寒与刀笔吏的感知世界
29576 次点击
478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阿赛尔 于 2012-1-16 5:58:39 发布在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阿赛尔
凯迪论坛·猫眼看人
2012年1月16日
韩寒是我佩服的八零后年轻朋友。他的小说我只看过《三重门》和他父亲写的有关他的介绍文章,其他的,就是他的那些时政和文化评论了。在我眼里,韩寒仿佛是一块未经臭气熏天社会污染的熠熠闪光的璞玉,他实在、聪颖、语言机智、为人宽厚,给了我非常好的印象,也唤起了我对八零后一代的热爱和关注。尤其是他那句“逻辑有两种,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的韩寒式睿智,能出自一位没有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知识分子之口,顿时让我这样的几乎能算作饱读诗书、算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深感汗颜。
我喜欢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也并非是那种划派式的“只要你相信民主自由就可呼为同道”的“会党情结”、“山头主义”,我喜欢他的质朴而坦诚。现在这样的社会,尤其缺说实话的人,能有韩寒这样的人出来说实话,是很能痛击那些顶着专家学者头衔却在天天高唱“羡鬼含泪”、“自行车污染比汽车严重”的知识分子们的虚伪做作的。
但他突然在年尾搞了“韩三篇”,语义跟以往似有不同,也有些矛盾。这就让我这样的人一下子不明就里了。所以,熟知我的朋友可以知道,我在韩三篇出现之后,一个字都没专门说过的(专门的意思就是拿这个作为话题写专门文章)。仅仅在昨天,才在一个回帖中简单谈了两三句,也不过是失落而已。
今天,猫眼上突然出现我所熟知的麦田兄的文章,他用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现象推演,来高度怀疑韩寒文章的原创真实性。他通过对韩寒本身所从事职业——汽车专业赛手——所需要的时间、精力,来对比韩寒多篇著名博客文章出台的时间极其可能性做了深度分析对比,并通过对韩寒个人情况的深入了解综合,推断韩寒的这些著名博文很可能是韩寒父亲极其恩师路金波捉刀代笔、市场包装的结果,最后得出了“韩寒文章可能是人造的”这个结论。
这个结论究竟能否站得住脚,不得而知;但麦田的质疑却非常理智,尤其是逻辑的严密性很难攻破。到目前,韩寒极其所涉人等(父亲韩仁均、出版人路金波)均给予了否定,却并不能让人信服地瓦解麦田的质疑。
这正是让人不爽的地方:麦田的质疑仍然有其合理的地方,到目前仍然未能被合理地推翻。
韩寒在其“韩三篇”中,大谈了中国民主、革命和改良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让处在改革险途关键之处的中国,立即显现出来了一种悲壮的味道来。为何说中国处在改革险途关键之处?在唱红打黑、强权忽悠、蔑视法治、迫害横行的时刻,你方唱罢我登场,即将换届的政治大舞台紧锣密鼓,各方加紧表演的紧张时刻,呼吁改革的声音该是多么迫切地需要啊。但就在此时,一种高呼暴力革命的声音也同时出现,其中以极左力量为代表(也就是所谓的“专政派”),在存有大量中老年失业阶层、贫困阶层的中国,极左的童年、青年时代经历,极左的暴力革命解决社会不公的呼吁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群情也比较容易受到蛊惑。熟知社会历史的朋友们都明白,“共产主义思想往往产生在贫困的社会及其阶层里”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而共产主义思想中的暴力解决社会不公,力图用分富、均富办法来抢夺私有财产以达到迅速共同致富的目标解决方式,将会严重破坏中国这三十来年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点成果的可能结局,就更让这种悲壮显得严峻起来,愈发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之途处在险要关头。
但是,有一个致命矛盾,韩寒的三篇却没有合理地解决:韩寒未能廓清“革命”一词的真正含义和中国含义,并没有说出来我盼望的那句“革命有两种:一种是革命,一种是中国革命”。因为在中国,革命一词已经被老毛充分诠释过,他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是……而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暴动”。毛用“暴力革命”替代了通常的“革命”,由此,革命一词,就在中国处在了一种文革的语境下。国外所发生的“颜色革命”,虽然带上了“革命”一词,但绝非是毛式的“暴力革命”等义词,而韩寒这样聪慧的人却未能廓清它们,由此就觉得不可思议起来:
要知道韩寒可是八零后,是从未经过文革时代的新一代。他如果了解国际形势,如何不知道颜色革命的“革命”,绝非是老毛式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动”的等义词呢!
这三年来,我尽管业余时间不多,也曾经多次在猫眼这里写文章痛批暴力革命思维,我对此种暴力革命历来充满着高度的警惕和担忧。我喜欢研究历史,熟知中国的周期律现象,深知中国如果再发生暴力革命为名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动”之社会大动乱现象,中国真的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毁灭掉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损失和历史的罪孽,将会让中华民族从此失去站立起来做个真正的人的机会。在这些文章里,我是能够较为清醒地廓清革命和暴力革命的不同的,也能理智地看到中国的希望在于走理性改革、进行制度性的转换的路径的。
但我并没有否认“民主是要争取的,民主绝不是等来的”这些最基本的民主可能路径。我并没有什么清官思维,也不指望谁来恩赐民主,我一直呼吁各界积极为自己的利益来维权,从实际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反对进行意识形态的无聊的争斗,并呼吁左右联合起来为切实的利益而争夺而博弈,取得真正的建立在利益相关的制度制衡上的改革结果。我相信,我的这个思路还是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的。
但韩三篇中,却在大谈“民众素质差,不可能实现民主”、“如果让民众实现民主,将会变成暴力”等等我平时所极力批驳的“素质决定论”、“文化决定论”观点,这下子真的让我傻眼了。我表现了最大的克制,直到今天,才算出来说这些话。
民主不是道德要求,民主是权利的制度保障,关乎道德,却并不是道德本身。它是天赋人权之保护的制度性必然结果,而不是一种“只有具有高度道德的有素质之人才配享受的特权”。民主是个过程,权利天赋却是本真,民主的过程肯定有起有伏会有波折,很难一帆风顺,英国这样的老牌民主国家,都整整搞了三百年才最后成功的啊,是不是;法国那么强势的民主国家,当年也不是反复了多次动荡不止,才在200多年后初见成功的么。但即使如此,如果搞不清楚民主不过是为了保障天赋的权利,竟然给说成了是一种道德上的高要求,这不是弄反了么?
也只有摸爬滚打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世界和黑暗的中国知识界世界里,才会满眼看到一片悲观的——比如我,就几乎是这样看待的。但我总算还有个好处:就是我能熟读多种书籍,不断提醒自己谨防陷入中国式的误区而不能自拔,不应该把中国的问题当作“中国的特色问题”来看待才是科学合理的,由此,我总算未能陷入“文化决定论”和“素质决定论”的深渊里。
我并不否认民众普遍素质差。但我深知素质差的原因恰恰是制度原因带来的。在一个没有基本权利的社会里,指望着人人能自负其责是不现实的梦幻。口说“人人都是自私的没道德的”并没多大用处,关键是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办才是正路。
历来摧毁是容易的,建设是艰难的。做鲁迅容易,做胡适艰难。我不否认鲁迅,却十分盼望胡适,这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由此,韩寒的三篇,就充满了一股子刀笔吏的味道,充满了黑暗的感知。这些感知应该是我们这代人才有的,如今出现在了韩寒身上,由此,我就深感悲哀:我都能走出来,聪明睿智的韩寒,为什么反而陷进去了呢?
但这,并不能阻挡我继续喜欢韩寒。可喜欢与否是个人感受;说实话与否,却关联一个人的品格和认知能力,这是原则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阿赛尔,凯迪论坛·猫眼看人,2012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