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上,考生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能想到的常常是一些片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小标题法或用一二三表示,这样做当然是可以的,但艺术性显得不够,本人经过实践,认为考场记事写人记叙文如果能安排一条线索,就能使行文流畅,条理清晰,从而得到高分。如何设置这一线索呢?我的体会是,通过一篇记叙文的样本,让学生仔细体会,进而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就会使考场作文增色许多,收效明显。
一、精选范文,琢磨线索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线索安排的方法,可以先采用范文引路,让学生朗读范文,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选一篇范文,内容稍微简单点的,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好课堂操作,我选的范文是《母爱》(原文见2005年1月13日《 哈尔滨日报》),文章共写了两个片断,一个是9岁那年不愿寄宿在亲戚家;第二个片断写自己不愿意多穿衣服,后来下雪母亲送衣服的事。这两件事,作者通过母亲的白发,把文章连接成一个整体。
上课时我给学生首先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答案很显然,是以“母亲的白发”为线索,共出现了四处,每一处出现的时候表述都不一致,第一次出现时,只提“鬓发”,用了拟人的修辞;第二次出现用的是“隐隐约约”看到,数量是“一根”,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三次出现,用了一个细节“手僵在空中”,采用误读的手法,以为是“雪”,数量上也变成了“一缕”,情感上得到了加强;第四次出现的时候,也用了拟人的修辞,照应开头。这个题目的用意是想培养学生的线索意识,片断组合时首先要想到用线索。第二个问题是“以此为线索有什么作用?”师生共同讨论,可以得出三个作用:贯穿全文,结构严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通过“白发”这一细节的多处安排,有力地表现了母爱的主题;富有艺术表现力:用妈妈的白发,来体现对母亲的爱。学生体会到线索的好处后,因势利导,既然线索有这么多的好处,如何安排线索?经过讨论,可以明确: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线索,作为线索要贴切,富有表现力;其次,要合理安排,文章共安排了四次,首尾各一次,中间两次,跟内容巧妙衔接;第三,安排线索时要体现线索的变化:文章通过母亲的白发由“一根”到“一缕”的变化来体现母亲的操劳;第四,要艺术性地表现线索:文中采用拟人、比喻、想象等手法来描写妈妈的白发,不是直白地重复,而强化了线索出现时的艺术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降低难度,变化线索
其实,线索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可以作为本文线索的,不仅仅是“白发”,也有可能是其他的,你认为还可以是什么?这一问题抛出后,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概括为:可以以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感情等为线索。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安排运用线索时要写出线索的变化,如身体变化(直着腰-两手叉着腰-弓着腰);皱纹(皱纹绽开了-漾开了-变深);感情变化(自豪-伤感-悔悟)等等。教师可以和学生简单演绎其中的变化。这样演绎,课堂气氛活跃,作文也显得生动活泼,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拓展迁移,巧用线索
师生共同讨论完线索的作用后,就可以请学生把原文写线索的语句全部去掉,自己给原文重新安排线索。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便于评讲。如有学生以“鱼尾纹”为线索:母亲眼角的鱼尾纹在默默地诉说„„;那昏黄的灯光照在母亲的脸上,我隐隐约约看到母亲眼角有一道鱼尾纹,虽然只是浅浅的,可深深地刺痛了我;我抬起头发现母亲眼角的鱼尾纹加深了,一道道,一条条,像是嵌在母亲的眼角,怎么也抹不平;从那以后,每次回去,我都会看看眼角的鱼尾纹。
指导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如有的学生全文线索出现四次,如以“笑”为线索,结果有两次写到了“笑”,还有两次没有写到;有的学生为了艺术表现线索,修辞手法使用不当,如
把“母亲的手”比作“水泥板”一样的粗糙,把一道“皱纹”比作“深沟”;有的为了写出线索的变化,不顾常识,有学生写母亲的手:“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老茧,虽然只有一个,却特别刺眼”,根据常识,“老茧”通常先出现在三四指,单独出现一个的可能性很小,平时缺少观察所致。有的学生另起炉灶,为了加线索,又写了另外与片断不相干的事,未能注意上下文的衔接,缺少线索出现的契机,有时候可借着灯光看,有时可握着母亲的手感觉到,不能生硬到要写线索了,不加区别地硬加,跟上下文不吻合。
评讲完学生的答案后,教师可以出示下水文,以“母亲的手”为线索:第一次,可以用比喻,把“母亲的手”比作是“孩子的天”,是为孩子遮风挡雨的伞,记忆中母亲的手温婉如暖玉,光滑如凝脂;第二次,她用手轻轻地抹了把眼泪,借着那昏黄的灯光,我隐约发现她的手变黑了,变粗糙了,上面刻有些许裂纹,显得特别刺眼;第三次,抬起头,我发现了妈妈的手,那是一双怎样的手,沾满了泥巴,更粗糙了,似乎轻轻一划,就能把袜子勾出长长的丝来;第四次,现在,每当我回到家,总要看一看母亲的手,我发现褐色的小斑点爬上了妈妈的手背,皮下青色的血脉微微凸起,向着手臂蜿蜒伸展„„
教师的范例,再加上学生的练习,课堂上师生相互评论,共同得出结论,不但能增强课堂和谐的氛围,同时,也会让学生在比较评论中省悟到线索安排的技巧。
考场写人记事记叙文,要求考生首先要有线索意识,选择恰当的线索来表现主题;其次要选择合理的位置,借用一些“路标”的词,恰到好处地来安排线索,做到线索与文章内容水乳相融,选择恰当的修辞来艺术地表现线索。
考场上,考生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能想到的常常是一些片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小标题法或用一二三表示,这样做当然是可以的,但艺术性显得不够,本人经过实践,认为考场记事写人记叙文如果能安排一条线索,就能使行文流畅,条理清晰,从而得到高分。如何设置这一线索呢?我的体会是,通过一篇记叙文的样本,让学生仔细体会,进而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就会使考场作文增色许多,收效明显。
一、精选范文,琢磨线索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线索安排的方法,可以先采用范文引路,让学生朗读范文,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选一篇范文,内容稍微简单点的,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好课堂操作,我选的范文是《母爱》(原文见2005年1月13日《 哈尔滨日报》),文章共写了两个片断,一个是9岁那年不愿寄宿在亲戚家;第二个片断写自己不愿意多穿衣服,后来下雪母亲送衣服的事。这两件事,作者通过母亲的白发,把文章连接成一个整体。
上课时我给学生首先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答案很显然,是以“母亲的白发”为线索,共出现了四处,每一处出现的时候表述都不一致,第一次出现时,只提“鬓发”,用了拟人的修辞;第二次出现用的是“隐隐约约”看到,数量是“一根”,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三次出现,用了一个细节“手僵在空中”,采用误读的手法,以为是“雪”,数量上也变成了“一缕”,情感上得到了加强;第四次出现的时候,也用了拟人的修辞,照应开头。这个题目的用意是想培养学生的线索意识,片断组合时首先要想到用线索。第二个问题是“以此为线索有什么作用?”师生共同讨论,可以得出三个作用:贯穿全文,结构严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通过“白发”这一细节的多处安排,有力地表现了母爱的主题;富有艺术表现力:用妈妈的白发,来体现对母亲的爱。学生体会到线索的好处后,因势利导,既然线索有这么多的好处,如何安排线索?经过讨论,可以明确: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线索,作为线索要贴切,富有表现力;其次,要合理安排,文章共安排了四次,首尾各一次,中间两次,跟内容巧妙衔接;第三,安排线索时要体现线索的变化:文章通过母亲的白发由“一根”到“一缕”的变化来体现母亲的操劳;第四,要艺术性地表现线索:文中采用拟人、比喻、想象等手法来描写妈妈的白发,不是直白地重复,而强化了线索出现时的艺术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降低难度,变化线索
其实,线索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可以作为本文线索的,不仅仅是“白发”,也有可能是其他的,你认为还可以是什么?这一问题抛出后,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概括为:可以以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感情等为线索。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安排运用线索时要写出线索的变化,如身体变化(直着腰-两手叉着腰-弓着腰);皱纹(皱纹绽开了-漾开了-变深);感情变化(自豪-伤感-悔悟)等等。教师可以和学生简单演绎其中的变化。这样演绎,课堂气氛活跃,作文也显得生动活泼,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拓展迁移,巧用线索
师生共同讨论完线索的作用后,就可以请学生把原文写线索的语句全部去掉,自己给原文重新安排线索。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便于评讲。如有学生以“鱼尾纹”为线索:母亲眼角的鱼尾纹在默默地诉说„„;那昏黄的灯光照在母亲的脸上,我隐隐约约看到母亲眼角有一道鱼尾纹,虽然只是浅浅的,可深深地刺痛了我;我抬起头发现母亲眼角的鱼尾纹加深了,一道道,一条条,像是嵌在母亲的眼角,怎么也抹不平;从那以后,每次回去,我都会看看眼角的鱼尾纹。
指导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如有的学生全文线索出现四次,如以“笑”为线索,结果有两次写到了“笑”,还有两次没有写到;有的学生为了艺术表现线索,修辞手法使用不当,如
把“母亲的手”比作“水泥板”一样的粗糙,把一道“皱纹”比作“深沟”;有的为了写出线索的变化,不顾常识,有学生写母亲的手:“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老茧,虽然只有一个,却特别刺眼”,根据常识,“老茧”通常先出现在三四指,单独出现一个的可能性很小,平时缺少观察所致。有的学生另起炉灶,为了加线索,又写了另外与片断不相干的事,未能注意上下文的衔接,缺少线索出现的契机,有时候可借着灯光看,有时可握着母亲的手感觉到,不能生硬到要写线索了,不加区别地硬加,跟上下文不吻合。
评讲完学生的答案后,教师可以出示下水文,以“母亲的手”为线索:第一次,可以用比喻,把“母亲的手”比作是“孩子的天”,是为孩子遮风挡雨的伞,记忆中母亲的手温婉如暖玉,光滑如凝脂;第二次,她用手轻轻地抹了把眼泪,借着那昏黄的灯光,我隐约发现她的手变黑了,变粗糙了,上面刻有些许裂纹,显得特别刺眼;第三次,抬起头,我发现了妈妈的手,那是一双怎样的手,沾满了泥巴,更粗糙了,似乎轻轻一划,就能把袜子勾出长长的丝来;第四次,现在,每当我回到家,总要看一看母亲的手,我发现褐色的小斑点爬上了妈妈的手背,皮下青色的血脉微微凸起,向着手臂蜿蜒伸展„„
教师的范例,再加上学生的练习,课堂上师生相互评论,共同得出结论,不但能增强课堂和谐的氛围,同时,也会让学生在比较评论中省悟到线索安排的技巧。
考场写人记事记叙文,要求考生首先要有线索意识,选择恰当的线索来表现主题;其次要选择合理的位置,借用一些“路标”的词,恰到好处地来安排线索,做到线索与文章内容水乳相融,选择恰当的修辞来艺术地表现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