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1.(2011·上海高考)下列细胞中,其呼吸过程会产生乙醇的是( )

A.缺氧条件下的马铃薯块茎细胞

B.剧烈运动时的人骨骼肌细胞

C.酸奶生产中的乳酸菌

D.受涝的植物根细胞

【解析】 动物细胞、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等进行厌氧呼吸可产生乳酸。而植物常态根厌氧呼吸产生酒精。

【答案】 D

2.西藏拉萨地区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50%。长期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其体内获得能量的生理过程主要是( )

A.厌氧呼吸

C.需氧呼吸 B.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D.磷酸肌酸中能量的转移

【解析】 高原上氧气含量低,但长期生活在此地的人们仍然依靠需氧呼吸获得能量。

【答案】 C

3.(2013·嘉兴高一测试)在实验条件下,测试某种恒温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强度(E)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图中能正确表示其结果的是( )

【解析】 呼吸作用过程中每步都需要酶的催化,因此,呼吸强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与酶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相同。

【答案】 C

184.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需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O转移的途径是( )

A.葡萄糖→丙酮酸→水

B.葡萄糖→丙酮酸→氧

C.葡萄糖→氧→水

D.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解析】 葡萄糖的需氧呼吸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在无氧参与情况下分解成丙酮酸,同时产生[H]和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CO2,同时产生[H]和少量ATP;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还原从空气中吸收进来的氧,生成水,同时产生大量的ATP。从葡萄糖被氧化分解产生H2O和CO2的全过程可以看出,葡萄糖中18O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答案】 D

5.(2013·丽水高一期末)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子必须密封,其原因是( )

A.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掉

B.防止水分过度蒸发

C.防止氧气进入坛内

D.防止坛内蔬菜萎蔫

【解析】 制作泡菜时,需要利用乳酸菌大量生长繁殖分泌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保证泡菜不腐败变质。而乳酸菌只能生活在无氧的环境中,故必须将泡菜坛子密封。

【答案】 C

6.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在下列装置中都加入干酵母(内有活酵母菌),其中适于产生酒精的装置是 ( )

【解析】 乙醇发酵的条件是:①要有葡萄糖、水溶液和酵母菌;②必须在无氧的条件下。以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若有氧气存在(如D瓶未密封,暴露在空气中,且不断搅拌),其他条件适宜,进行需氧呼吸。

【答案】 A

7.(2013·宁波高一期末)一般葡萄酒及啤酒所含酒精成分不超过14%,其原因是( )

A.因为人们喜欢低度酒而配制的

B.原料中用于发酵的糖含量偏低

C.一定浓度的酒精妨碍了酵母菌的存活

D.发酵产热导致了酵母菌的死亡

【解析】 因为乙醇发酵产生的乙醇对酵母菌有害,当乙醇含量达到12%~16%时,乙醇发酵就会停止。

【答案】 C

8.人体呼出的CO2产生于需氧呼吸的( )

A.糖酵解

B.柠檬酸循环

C.电子传递链

D.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

【解析】 需氧呼吸的柠檬酸循环:丙酮酸脱下全部的氢,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少量的能量。

【答案】 B

9.(2012·西安检测)现有等量的A、B两个品种的小麦种子,将它们分别置于两个容积相同、密闭的棕色广口瓶内,各加入适量(等量)的水。在25 ℃条件下,瓶内O2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t1~t2期间,瓶内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种子细胞呼吸引起的

B.A种子比B种子的呼吸速率低

C.A、B种子释放CO2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少

D.在O~t1期间,广口瓶内的CO2有少量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微生物进行了厌氧呼吸

【解析】 图中纵坐标为密闭环境中氧气的含量,所以下降速率可以表示消耗氧气的速率,A种子比B种子呼吸速率要高。

【答案】 B

10.将等量且足量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 h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如下表:

A.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0~3%和5%~25%时,分别进行厌氧呼吸和需氧呼吸

B.贮藏苹果时,应选择O2浓度为5%的适宜环境条件

C.O2浓度越高,苹果果肉细胞需氧呼吸越旺盛,产生ATP越多

D.苹果果肉细胞进行厌氧呼吸时,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

【解析】 O2浓度为5%~25%时,O2吸收量与CO2释放量相等,即只进行需氧呼吸;O2浓度为0时,O2吸收量为0,只进行厌氧呼吸;而O2浓度为1%~3%时,CO2释放量大于O2的消耗量,说明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同时进行,故A错误。O2浓度为5%时。CO2释放量最少,故5%是贮藏苹果的适宜条件,故B正确;在一定范围内,需氧呼吸随O2浓度的增加而加强,表格中超过20%的O2浓度后,需氧呼吸的速率不再随之增加而加强,故C错误;苹果的厌氧呼吸产生乙醇和CO2,而非乳酸,故D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在外界氧浓度为10%以下时,该器官的细胞呼吸方式是_____________。

(2)厌氧呼吸强度与氧浓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选)上线与下线相交于C点,对于B、C点,以下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

A.C点时,植物既进行厌氧呼吸,又进行需氧呼吸

B.C点时,植物只进行需氧呼吸,此时,厌氧呼吸被完全抑制

C.B点时,厌氧呼吸强度最弱

D.B点时,植物呼吸强度最弱

(4)AB段表示CO2释放量减少,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外界氧浓度为4%~5%时,该器官CO2的释放量相对值为0.6,而O2的吸收量相对值为0.4。此时厌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需氧呼吸的________倍。

(7)由以上分析可知,保存水果、蔬菜应 ________。

A.控制空气流通,使氧浓度保持在10%

B.控制空气流通,使氧浓度保持在5%

C.不让空气流通,抑制需氧呼吸

D.保持通风良好,抑制厌氧呼吸

【解析】 (1)该植物既可以进行需氧呼吸,又可以进行厌氧呼吸。当氧浓度为10%以下时,CO2的释放量曲线高于O2的吸收量曲线,说明厌氧呼吸和需氧呼吸两种方式同时存在,如果只有需氧呼吸,则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相等,两曲线应该重合。(2)从图中可以看出,厌氧呼吸强度随氧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3)B点时,该器官释放CO2量最少,即细胞呼吸总强度最弱。C点时,CO2的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说明此时只进行需氧呼吸,此时的厌氧呼吸强度为0,即厌氧呼吸被完全抑制。因此,将B点理解为厌氧呼吸最弱是不对的。B点表示厌氧呼吸与需氧呼吸之和最弱,即呼吸强度最弱,选项B、D是正确的。(4)AB段表示CO2释放量减少,其原因是:氧气浓度逐渐升高到5%时,厌氧呼吸逐渐被抑制,而需氧呼吸十分微弱。(5)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CO2总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的差值,即厌氧呼吸释放CO2量,因而可代表不同氧浓度下的厌氧呼吸强度。(6)当外界氧浓度为4%~5%时,该器官O2的吸收量相对值为0.4,所以需氧呼吸过程中CO2释放量相对值也为0.4,则厌氧呼吸过程中CO2释放量相对值为0.6-0.4=0.2。设厌氧呼吸和需氧呼吸过程中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分别为x、y。

1x解得:x=0.1,y=15y1.5。

(7)由于氧浓度为5%时细胞呼吸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因此,保存水果、蔬菜应该控制空气流通,使氧浓度保持在5%。

【答案】 (1)厌氧呼吸和需氧呼吸同时存在

(2)厌氧呼吸强度随氧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

(3)BD

(4)氧浓度逐渐升高到5%时,厌氧呼吸逐渐被抑制,而需氧呼吸十分微弱

(5)不同氧浓度下的厌氧呼吸强度

(6)1.5 (7)B

12.(2013·浙江高一联考)[实验探究]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于测量温度为35 ℃时青蛙的呼吸速率。该实验另设一个对照装置,该装置没有青蛙,但其他部分均与实验装置相同。实验开始前,测量实验装置和对照装置中Y瓶的质量,然后将空气以相同速度缓慢地通入两个装置,2小时后再测量两个装置中Y瓶的质量,以下显示所得结果。

(1)。

(2)为什么实验装置Y瓶的质量下降幅度比对照装置的小?_____________。

(3)如何检测离开X瓶的空气是否还有二氧化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实验小组对青蛙和鼠在不同温度中O2消耗量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该图有3处错误,请列举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照装置没有青蛙,但其他部分均与实验装置相同,是为了排除青蛙之外其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根据实验目的“对青蛙和鼠在不同温度中O2消耗量进行研究”,可判定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青蛙O2消耗量和鼠O2消耗量。一般用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则错误①为原曲线图中颠倒表示纵横坐标变量。温度的单位有了,但氧消耗量没有单位,为错误②。因为有青蛙O2消耗量和鼠O2消耗量两条曲线,但原图中没有标明曲线对应的动物,为错误③。

【答案】 (1)排除无关变量,确保实验测量的结果仅是由青蛙引起;能得出2个小时内Y瓶蒸发的水汽质量

(2)因为青蛙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被Y瓶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3)在X瓶和钟罩之间增加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将空气通入石灰水(合理即可)

(4)①颠倒表示纵横坐标变量 ②没有标出氧消耗量的单位 ③没有标出两条曲线标示哪种动物

光合作用

1.低碳经济的“低碳”是指生产生活中释放出较少的CO2

或是吸收大气中

的CO2。下列有关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CO2主要被自养生物吸收

B.异养生物也需要CO2,所以也吸收CO2

C.CO2只被光合作用吸收

D.所有生物的呼吸都释放CO2

【解析】 “低碳”就是指向大气中释放的CO2少,CO2可来自进行需氧呼吸的生物或进行酒精发酵的生物,但不会来自进行乳酸发酵的生物。异养生物不吸收CO2,但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光合作用吸收CO2,但也有些生物可以利用化学能将CO2合成有机物。

【答案】 A

2.(2011·海南高考)红枫是一种木本观赏植物,在生长季节叶片呈红色。下列关于该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红枫叶片不含叶绿素

B.红枫叶片呈红色是因为吸收了红光

C.红枫叶片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D.液泡中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合作用

【解析】 红枫叶片含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红枫叶片呈红色是因液泡中含有色素,其色素是不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答案】 C

3.(2013·宁波高一期末)黑暗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幼苗缺少的光合色素有

( )

A.叶绿素a与叶绿素b

B.叶绿素a与叶黄素

C.叶绿素b与胡萝卜素

D.叶绿素a与胡萝卜素

【解析】 黑暗条件下,不能合成叶绿素。

【答案】 A

4.如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小时后,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本实验证明

(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

C.②⑤ B.③⑤ D.①③

【解析】 这是一道关于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的分析题。光照24小时,叶片裸露的部分进行光合作用,脱色后用碘处理变蓝,说明有淀粉生成,应选⑤;有锡箔覆盖的部位,因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未产生淀粉,用碘处理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没有光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应选②。

【答案】 C

5.(2013·嘉兴检测)下列是不同材料的色素提取物进行层析后的结果,其中不正确的是( )

【解析】 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在缺Mg培养液中长期培养的叶片,没有叶绿素色带,只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条色带。

【答案】 B

6.将两个枝条分别置于营养液中。其中一枝仅保留一片叶子(甲),另一枝保留两片叶子(乙、丙),叶片置于玻璃盒中密封(玻璃盒大小足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在装甲叶和乙叶的盒中注入14CO2,装置如图。照光一段时间后,可以检测到放射性的叶片是(

)

A.仅在甲中

B.仅在甲和乙中

C.仅在甲和丙中

D.在甲、乙、丙中

【解析】 解答此题时,不要将乙与丙孤立开,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物质可以运输。

【答案】 D

7.(2013·金华高一检测)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中,不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

A.滤纸上几种色素扩散不均匀而影响实验结果

B.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色素太分散

C.色素会溶解在烧杯内的层析液中而使实验失败

D.滤纸上的几种色素会混合起来不分散

【解析】 本实验的原理是根据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从而区分开来,若触及层析液后,色素会溶于烧杯中的层析液中,而在滤纸上不显示出条带。

【答案】 C

8.下列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

( )

A.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滤液挥发

B.水稻在收获时节,叶子中色素量的变化是(甲+乙)

C.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乙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D.四种色素中,丙和丁主要吸收红光

【解析】 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叶绿素遭到破坏;由色素在滤纸上扩散距离和色素含量可知,丁为胡萝卜素、丙为叶黄素、乙为叶绿素a,甲为叶绿素b,水稻在收获时节,叶片变黄即(甲+乙)

【答案】 B

9.为了增强温室内绿色蔬菜的光合作用,应选哪种颜色的塑料薄膜( )

A.蓝紫色

C.绿色 B.红色 D.无色

【解析】 蓝紫色、红色、绿色塑料薄膜分别只能让蓝紫光、红光、绿光透过。无色塑料薄膜让所有颜色的光都能透过。故在阳光、温度、CO2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无色塑料薄膜时,绿色蔬菜的光合作用最强。

【答案】 D

10.(2013·浙江高一调研)关于高等植物细胞内的色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绿叶中叶绿素是类胡萝卜素的3倍,所以叶呈绿色

B.所有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四种色素

C.细胞内的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

D.有的植物细胞的液泡内也含有一定量的色素

【解析】 在植物中很多细胞都不含色素,如根尖细胞。液泡内可以含一定量的色素,但色素种类和叶绿体中的不一样,液泡内的色素是非光合色素。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2013·杭州期末)下面是“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部分材料和用具。据图回答:

(1)图中步骤①加入研钵内的物质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mL,作用是________;B________少许,作用是使研磨充分;C________少许,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步骤②将研磨液倒入漏斗中,漏斗基部放有________。

(3)图中步骤③剪去两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________。

(4)图中步骤④中加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素带最宽的是________。

【解析】 (1)研磨时需要加入3种物质:5 mL丙酮,作用是溶解色素;石英砂可以增大摩擦力,使细胞和叶绿体破碎;细胞研磨破碎后,会溢出有机酸,为防止叶绿素中的镁被氢取代而破坏叶绿素,研磨时需要加入少许碳酸钙来中和有机酸。

(2)过滤研磨液时,漏斗基部不能用滤纸,因为色素可吸附在滤纸上。一般用单层尼龙布过滤。

(3)滤纸剪去两角的作用是防止两边色素扩散过快。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细、齐、直。

(4)4种色素溶于层析液中,因其溶解度的差异,各种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由于层析液有毒,而且可以挥发,所以要加盖。色素带的宽度是由各种色素含量不同造成的,色素的含量越多,色素带越宽。一般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最多,所以叶绿素a的色素带最宽。

【答案】 (1)丙酮 溶解色素 石英砂 碳酸钙 防止色素被破坏

(2)单层尼龙布

(3)防止色素带扩散不整齐 细、齐、直

(4)防止层析液挥发 叶绿素a

12.[实验探究] 科学家用巧妙的实验研究了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一种丝状绿藻上,并在丝状绿藻的悬液中放入一些好氧细菌,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在丝状绿藻不同波长的光照下,各部分的聚集情况(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聚集多的部分表示________的浓度高,即这些部位丝状绿藻的________强度高。

(2)从细菌大量聚集的区域可以看出,叶绿体的色素主要吸收________。

(3)如何使丝状绿藻周围的细菌呈均匀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某同学也将一些细菌与水绵一起制成临时装片,用极细的光束照射,若发现细菌没有趋向水绵照光部位,则判断细菌已死亡。这种判断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用丝状绿藻与好氧细菌可以检验光合作用的产物——O2,若使用不同颜色的光照射,可检验吸收哪种颜色的光较多。

【答案】 (1)O2 光合作用 (2)红光和蓝紫光 (3)对丝状绿藻进行均匀照光处理 (4)不正确 该同学所用的细菌有可能是厌氧呼吸型细菌

呼吸作用

1.(2011·上海高考)下列细胞中,其呼吸过程会产生乙醇的是( )

A.缺氧条件下的马铃薯块茎细胞

B.剧烈运动时的人骨骼肌细胞

C.酸奶生产中的乳酸菌

D.受涝的植物根细胞

【解析】 动物细胞、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等进行厌氧呼吸可产生乳酸。而植物常态根厌氧呼吸产生酒精。

【答案】 D

2.西藏拉萨地区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50%。长期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其体内获得能量的生理过程主要是( )

A.厌氧呼吸

C.需氧呼吸 B.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D.磷酸肌酸中能量的转移

【解析】 高原上氧气含量低,但长期生活在此地的人们仍然依靠需氧呼吸获得能量。

【答案】 C

3.(2013·嘉兴高一测试)在实验条件下,测试某种恒温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强度(E)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图中能正确表示其结果的是( )

【解析】 呼吸作用过程中每步都需要酶的催化,因此,呼吸强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与酶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相同。

【答案】 C

184.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需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O转移的途径是( )

A.葡萄糖→丙酮酸→水

B.葡萄糖→丙酮酸→氧

C.葡萄糖→氧→水

D.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解析】 葡萄糖的需氧呼吸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在无氧参与情况下分解成丙酮酸,同时产生[H]和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CO2,同时产生[H]和少量ATP;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还原从空气中吸收进来的氧,生成水,同时产生大量的ATP。从葡萄糖被氧化分解产生H2O和CO2的全过程可以看出,葡萄糖中18O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答案】 D

5.(2013·丽水高一期末)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子必须密封,其原因是( )

A.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掉

B.防止水分过度蒸发

C.防止氧气进入坛内

D.防止坛内蔬菜萎蔫

【解析】 制作泡菜时,需要利用乳酸菌大量生长繁殖分泌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保证泡菜不腐败变质。而乳酸菌只能生活在无氧的环境中,故必须将泡菜坛子密封。

【答案】 C

6.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在下列装置中都加入干酵母(内有活酵母菌),其中适于产生酒精的装置是 ( )

【解析】 乙醇发酵的条件是:①要有葡萄糖、水溶液和酵母菌;②必须在无氧的条件下。以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若有氧气存在(如D瓶未密封,暴露在空气中,且不断搅拌),其他条件适宜,进行需氧呼吸。

【答案】 A

7.(2013·宁波高一期末)一般葡萄酒及啤酒所含酒精成分不超过14%,其原因是( )

A.因为人们喜欢低度酒而配制的

B.原料中用于发酵的糖含量偏低

C.一定浓度的酒精妨碍了酵母菌的存活

D.发酵产热导致了酵母菌的死亡

【解析】 因为乙醇发酵产生的乙醇对酵母菌有害,当乙醇含量达到12%~16%时,乙醇发酵就会停止。

【答案】 C

8.人体呼出的CO2产生于需氧呼吸的( )

A.糖酵解

B.柠檬酸循环

C.电子传递链

D.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

【解析】 需氧呼吸的柠檬酸循环:丙酮酸脱下全部的氢,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少量的能量。

【答案】 B

9.(2012·西安检测)现有等量的A、B两个品种的小麦种子,将它们分别置于两个容积相同、密闭的棕色广口瓶内,各加入适量(等量)的水。在25 ℃条件下,瓶内O2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t1~t2期间,瓶内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种子细胞呼吸引起的

B.A种子比B种子的呼吸速率低

C.A、B种子释放CO2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少

D.在O~t1期间,广口瓶内的CO2有少量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微生物进行了厌氧呼吸

【解析】 图中纵坐标为密闭环境中氧气的含量,所以下降速率可以表示消耗氧气的速率,A种子比B种子呼吸速率要高。

【答案】 B

10.将等量且足量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 h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如下表:

A.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0~3%和5%~25%时,分别进行厌氧呼吸和需氧呼吸

B.贮藏苹果时,应选择O2浓度为5%的适宜环境条件

C.O2浓度越高,苹果果肉细胞需氧呼吸越旺盛,产生ATP越多

D.苹果果肉细胞进行厌氧呼吸时,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

【解析】 O2浓度为5%~25%时,O2吸收量与CO2释放量相等,即只进行需氧呼吸;O2浓度为0时,O2吸收量为0,只进行厌氧呼吸;而O2浓度为1%~3%时,CO2释放量大于O2的消耗量,说明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同时进行,故A错误。O2浓度为5%时。CO2释放量最少,故5%是贮藏苹果的适宜条件,故B正确;在一定范围内,需氧呼吸随O2浓度的增加而加强,表格中超过20%的O2浓度后,需氧呼吸的速率不再随之增加而加强,故C错误;苹果的厌氧呼吸产生乙醇和CO2,而非乳酸,故D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在外界氧浓度为10%以下时,该器官的细胞呼吸方式是_____________。

(2)厌氧呼吸强度与氧浓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选)上线与下线相交于C点,对于B、C点,以下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

A.C点时,植物既进行厌氧呼吸,又进行需氧呼吸

B.C点时,植物只进行需氧呼吸,此时,厌氧呼吸被完全抑制

C.B点时,厌氧呼吸强度最弱

D.B点时,植物呼吸强度最弱

(4)AB段表示CO2释放量减少,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外界氧浓度为4%~5%时,该器官CO2的释放量相对值为0.6,而O2的吸收量相对值为0.4。此时厌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需氧呼吸的________倍。

(7)由以上分析可知,保存水果、蔬菜应 ________。

A.控制空气流通,使氧浓度保持在10%

B.控制空气流通,使氧浓度保持在5%

C.不让空气流通,抑制需氧呼吸

D.保持通风良好,抑制厌氧呼吸

【解析】 (1)该植物既可以进行需氧呼吸,又可以进行厌氧呼吸。当氧浓度为10%以下时,CO2的释放量曲线高于O2的吸收量曲线,说明厌氧呼吸和需氧呼吸两种方式同时存在,如果只有需氧呼吸,则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相等,两曲线应该重合。(2)从图中可以看出,厌氧呼吸强度随氧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3)B点时,该器官释放CO2量最少,即细胞呼吸总强度最弱。C点时,CO2的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说明此时只进行需氧呼吸,此时的厌氧呼吸强度为0,即厌氧呼吸被完全抑制。因此,将B点理解为厌氧呼吸最弱是不对的。B点表示厌氧呼吸与需氧呼吸之和最弱,即呼吸强度最弱,选项B、D是正确的。(4)AB段表示CO2释放量减少,其原因是:氧气浓度逐渐升高到5%时,厌氧呼吸逐渐被抑制,而需氧呼吸十分微弱。(5)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CO2总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的差值,即厌氧呼吸释放CO2量,因而可代表不同氧浓度下的厌氧呼吸强度。(6)当外界氧浓度为4%~5%时,该器官O2的吸收量相对值为0.4,所以需氧呼吸过程中CO2释放量相对值也为0.4,则厌氧呼吸过程中CO2释放量相对值为0.6-0.4=0.2。设厌氧呼吸和需氧呼吸过程中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分别为x、y。

1x解得:x=0.1,y=15y1.5。

(7)由于氧浓度为5%时细胞呼吸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因此,保存水果、蔬菜应该控制空气流通,使氧浓度保持在5%。

【答案】 (1)厌氧呼吸和需氧呼吸同时存在

(2)厌氧呼吸强度随氧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

(3)BD

(4)氧浓度逐渐升高到5%时,厌氧呼吸逐渐被抑制,而需氧呼吸十分微弱

(5)不同氧浓度下的厌氧呼吸强度

(6)1.5 (7)B

12.(2013·浙江高一联考)[实验探究]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于测量温度为35 ℃时青蛙的呼吸速率。该实验另设一个对照装置,该装置没有青蛙,但其他部分均与实验装置相同。实验开始前,测量实验装置和对照装置中Y瓶的质量,然后将空气以相同速度缓慢地通入两个装置,2小时后再测量两个装置中Y瓶的质量,以下显示所得结果。

(1)。

(2)为什么实验装置Y瓶的质量下降幅度比对照装置的小?_____________。

(3)如何检测离开X瓶的空气是否还有二氧化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实验小组对青蛙和鼠在不同温度中O2消耗量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该图有3处错误,请列举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照装置没有青蛙,但其他部分均与实验装置相同,是为了排除青蛙之外其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根据实验目的“对青蛙和鼠在不同温度中O2消耗量进行研究”,可判定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青蛙O2消耗量和鼠O2消耗量。一般用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则错误①为原曲线图中颠倒表示纵横坐标变量。温度的单位有了,但氧消耗量没有单位,为错误②。因为有青蛙O2消耗量和鼠O2消耗量两条曲线,但原图中没有标明曲线对应的动物,为错误③。

【答案】 (1)排除无关变量,确保实验测量的结果仅是由青蛙引起;能得出2个小时内Y瓶蒸发的水汽质量

(2)因为青蛙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被Y瓶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3)在X瓶和钟罩之间增加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将空气通入石灰水(合理即可)

(4)①颠倒表示纵横坐标变量 ②没有标出氧消耗量的单位 ③没有标出两条曲线标示哪种动物

光合作用

1.低碳经济的“低碳”是指生产生活中释放出较少的CO2

或是吸收大气中

的CO2。下列有关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CO2主要被自养生物吸收

B.异养生物也需要CO2,所以也吸收CO2

C.CO2只被光合作用吸收

D.所有生物的呼吸都释放CO2

【解析】 “低碳”就是指向大气中释放的CO2少,CO2可来自进行需氧呼吸的生物或进行酒精发酵的生物,但不会来自进行乳酸发酵的生物。异养生物不吸收CO2,但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光合作用吸收CO2,但也有些生物可以利用化学能将CO2合成有机物。

【答案】 A

2.(2011·海南高考)红枫是一种木本观赏植物,在生长季节叶片呈红色。下列关于该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红枫叶片不含叶绿素

B.红枫叶片呈红色是因为吸收了红光

C.红枫叶片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D.液泡中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合作用

【解析】 红枫叶片含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红枫叶片呈红色是因液泡中含有色素,其色素是不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答案】 C

3.(2013·宁波高一期末)黑暗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幼苗缺少的光合色素有

( )

A.叶绿素a与叶绿素b

B.叶绿素a与叶黄素

C.叶绿素b与胡萝卜素

D.叶绿素a与胡萝卜素

【解析】 黑暗条件下,不能合成叶绿素。

【答案】 A

4.如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小时后,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本实验证明

(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

C.②⑤ B.③⑤ D.①③

【解析】 这是一道关于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的分析题。光照24小时,叶片裸露的部分进行光合作用,脱色后用碘处理变蓝,说明有淀粉生成,应选⑤;有锡箔覆盖的部位,因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未产生淀粉,用碘处理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没有光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应选②。

【答案】 C

5.(2013·嘉兴检测)下列是不同材料的色素提取物进行层析后的结果,其中不正确的是( )

【解析】 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在缺Mg培养液中长期培养的叶片,没有叶绿素色带,只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条色带。

【答案】 B

6.将两个枝条分别置于营养液中。其中一枝仅保留一片叶子(甲),另一枝保留两片叶子(乙、丙),叶片置于玻璃盒中密封(玻璃盒大小足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在装甲叶和乙叶的盒中注入14CO2,装置如图。照光一段时间后,可以检测到放射性的叶片是(

)

A.仅在甲中

B.仅在甲和乙中

C.仅在甲和丙中

D.在甲、乙、丙中

【解析】 解答此题时,不要将乙与丙孤立开,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物质可以运输。

【答案】 D

7.(2013·金华高一检测)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中,不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

A.滤纸上几种色素扩散不均匀而影响实验结果

B.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色素太分散

C.色素会溶解在烧杯内的层析液中而使实验失败

D.滤纸上的几种色素会混合起来不分散

【解析】 本实验的原理是根据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从而区分开来,若触及层析液后,色素会溶于烧杯中的层析液中,而在滤纸上不显示出条带。

【答案】 C

8.下列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

( )

A.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滤液挥发

B.水稻在收获时节,叶子中色素量的变化是(甲+乙)

C.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乙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D.四种色素中,丙和丁主要吸收红光

【解析】 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叶绿素遭到破坏;由色素在滤纸上扩散距离和色素含量可知,丁为胡萝卜素、丙为叶黄素、乙为叶绿素a,甲为叶绿素b,水稻在收获时节,叶片变黄即(甲+乙)

【答案】 B

9.为了增强温室内绿色蔬菜的光合作用,应选哪种颜色的塑料薄膜( )

A.蓝紫色

C.绿色 B.红色 D.无色

【解析】 蓝紫色、红色、绿色塑料薄膜分别只能让蓝紫光、红光、绿光透过。无色塑料薄膜让所有颜色的光都能透过。故在阳光、温度、CO2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无色塑料薄膜时,绿色蔬菜的光合作用最强。

【答案】 D

10.(2013·浙江高一调研)关于高等植物细胞内的色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绿叶中叶绿素是类胡萝卜素的3倍,所以叶呈绿色

B.所有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四种色素

C.细胞内的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

D.有的植物细胞的液泡内也含有一定量的色素

【解析】 在植物中很多细胞都不含色素,如根尖细胞。液泡内可以含一定量的色素,但色素种类和叶绿体中的不一样,液泡内的色素是非光合色素。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2013·杭州期末)下面是“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部分材料和用具。据图回答:

(1)图中步骤①加入研钵内的物质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mL,作用是________;B________少许,作用是使研磨充分;C________少许,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步骤②将研磨液倒入漏斗中,漏斗基部放有________。

(3)图中步骤③剪去两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________。

(4)图中步骤④中加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素带最宽的是________。

【解析】 (1)研磨时需要加入3种物质:5 mL丙酮,作用是溶解色素;石英砂可以增大摩擦力,使细胞和叶绿体破碎;细胞研磨破碎后,会溢出有机酸,为防止叶绿素中的镁被氢取代而破坏叶绿素,研磨时需要加入少许碳酸钙来中和有机酸。

(2)过滤研磨液时,漏斗基部不能用滤纸,因为色素可吸附在滤纸上。一般用单层尼龙布过滤。

(3)滤纸剪去两角的作用是防止两边色素扩散过快。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细、齐、直。

(4)4种色素溶于层析液中,因其溶解度的差异,各种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由于层析液有毒,而且可以挥发,所以要加盖。色素带的宽度是由各种色素含量不同造成的,色素的含量越多,色素带越宽。一般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最多,所以叶绿素a的色素带最宽。

【答案】 (1)丙酮 溶解色素 石英砂 碳酸钙 防止色素被破坏

(2)单层尼龙布

(3)防止色素带扩散不整齐 细、齐、直

(4)防止层析液挥发 叶绿素a

12.[实验探究] 科学家用巧妙的实验研究了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一种丝状绿藻上,并在丝状绿藻的悬液中放入一些好氧细菌,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在丝状绿藻不同波长的光照下,各部分的聚集情况(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聚集多的部分表示________的浓度高,即这些部位丝状绿藻的________强度高。

(2)从细菌大量聚集的区域可以看出,叶绿体的色素主要吸收________。

(3)如何使丝状绿藻周围的细菌呈均匀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某同学也将一些细菌与水绵一起制成临时装片,用极细的光束照射,若发现细菌没有趋向水绵照光部位,则判断细菌已死亡。这种判断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用丝状绿藻与好氧细菌可以检验光合作用的产物——O2,若使用不同颜色的光照射,可检验吸收哪种颜色的光较多。

【答案】 (1)O2 光合作用 (2)红光和蓝紫光 (3)对丝状绿藻进行均匀照光处理 (4)不正确 该同学所用的细菌有可能是厌氧呼吸型细菌


相关文章

  • 2.4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教案2
  •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动植物的呼吸 2.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 二.教学重点:动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呼吸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小组准备动物呼吸的实验材料. 2.上课前一天,学生实验小组长与教师共同准备 ...查看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复习
  •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复习 一.光合作用过程: 回忆:C3植物与C4植物叶片结构的区别: C3植物与C4植物各自产生淀粉的部位: C3植物包括: C4植物包括: 二.呼吸作用的相关内容 细胞呼吸按照是否消耗氧气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 ...查看


  • 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导学案
  • 编码1sw010 主备于春叶 主审 张蕾利 审批 王志红 使用人:于春叶 刘丽丽 王水萍 使用时间2013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 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 举 ...查看


  • 2011年生物化学部分考试题
  • (一) 名词解释 呼吸作用(respiration ) 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 在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 ) 生活细胞利用分子氧, 将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 形成CO2 ...查看


  • [细胞呼吸]说课稿
  • <细胞呼吸>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新陈代谢一章中的重点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 程,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 ...查看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开课时间:4月23日 地点:高三(8)班.上午第2节 课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2课时) 开课人:赖占福 [考情分析]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从 ...查看


  • 第5章 细胞的新陈代谢
  • 第五章 细胞的新陈代谢 [基础知识] 一.酶 1. 酶的定义: 2. 酶的本质是 3. 酶的作用是,其作用原理是能够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 酶的特性 (1) (2) 举例:课后题 (3)酶的作用条件 影响酶活性的外界条件有 二.ATP 1 ...查看


  •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复习目标: 1.掌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理解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认识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2.掌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的关 ...查看


  • 有关光合作用的曲线图的分析
  • 有关光合作用的曲线图的分析(一) 1.纵坐标代表实际光合作用强度还是净光合作用强度? 这是什么图?分析坐标图时,首先要明确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 大家知道我们通常用单位时间里CO2 吸收量.O2 释放量.有机物的制造量来代表光合作用强度.而 ...查看


  • 生物教案 呼吸作用(1)
  • 生物教案 呼吸作用 一.主要内容: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