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王朝沿革
(一)从史前到夏商
1、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1万年前后到距今约四千年) [原始农耕、炎黄传说] 中华民族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
2、夏(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禹、启
3、商、殷(前16世纪到前1046年)
(二)从周到秦[社会大变革]
1、西周(前1046到前771)定都:镐京
2、春秋(前770到前476)周平王迁都洛邑
3、战国(前475到前221)
4、秦(前221到前206)赢政 定都:咸阳
(三)两汉到南北朝分合
1、两汉(前202到8)刘邦 定都:长安
2、新(9到23?)
3、东汉(25到220)刘秀 定都:洛阳
4、魏:(220~265)曹丕
吴:(229~280)孙权
蜀:(261~263)刘备
5、西晋
6、东晋(十六国)
7、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8、隋
(四)隋唐(创制、鼎盛)
1、隋:(581到618)杨坚 定都:长安
2、唐(618到907) 李渊 定都:长安
(五)两宋、元
1、辽(916到1125)[五代 北宋 西夏]{被金所灭}
2、五代
3、北宋(960~1127)[辽 西夏]{被金所灭}
4、南宋(1127~1279)[金 西夏 蒙古(元)]{被元所灭}
5、西夏(1038~1227)[辽 金 北宋 南宋 蒙古]{被蒙古所灭}
6、金(1115~1234)[辽 西夏 北宋 南宋 蒙古] {被蒙古所灭}
7、蒙古(1206~1271)[金 西夏 南宋]
元(1271~1368)[南宋]
(六)明清
1、明(1368~1644)朱元璋 定都:应天,后迁到北京
2、后金(1616~1636)
清(1636~1912) 皇太极到溥仪 定都:沈阳到北京
认识:1、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古代社会的演进。
2、推动人类社会形态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权与相权]
中央集权(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政令)[中央与地方]
2、发展
1)初步形成:战国
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君主集权制
2)正式建立: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最高统治者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制
3)巩固:西汉
汉武帝设内外朝,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4)完善:隋唐
三省六部制,封建中央官僚机构的形成严密完整体系
科举制:有利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
5)加强:北宋
重文轻武政策
6)新发展:元
为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边疆管辖,中央设枢密院、御史台、中书省,地方设行省制度,边疆设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7)达到顶峰(衰落)明清
明:中央废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有利于实现更严格的控制
八股取士
清: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规律:1、一定的政治制度是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
2、皇权至高无上,没有很大变化
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管理
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禅让制:民主选举首领
2、王位世袭制
3、分封制井田制
4、中央集权制
中央:1)秦:三公九卿。2)隋唐:三省六部。3)宋:重文轻武。4)元:中书省。5)明:内阁。6)清:军机处。
地方:1)秦:郡县。2)汉:郡国并行,推恩令。3)宋:派遣文官。4)元:行中书省。
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察举制(汉):1)由下而上推选人才。2)目的:扩大封建社会制度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3、科举制:
(1)演变过程:1)创立:隋。2)完善:唐。3)发展:北宋。4)演变。5)废除:1901年慈禧《预备立宪》上谕,1905年废科举。
(2)意义:积极:科举考试吸收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利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政治基础,改变了前朝门阀把持朝政,将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大中央权力;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为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文官队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竞争性;将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把权位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刻苦读书的优良传统;促进文学繁荣(如唐诗)。
消极:明清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知识分子不讲实际,束缚了思想,使学风脱离了实际,对文化产生消极影响;清末科举严重阻碍了科学发展,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3)影响:
文官选拔制度(欧洲),教育制度,干部选拔制度:(中国)
(4)规律:选官制是保证封建统治的重要举措,历来统治者都对此极为关注重视,由门第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成日趋严密,选拔标准逐步公开客观。早期积极,后期消极明显。
五、分裂与统一
1、政治分裂
1)春秋战国(前770~前221)
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2)三国二晋南北朝(280~589)
3)五代辽宋金夏元(907~1368)
2、统一王朝
1)秦: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
2)西晋:短暂统一
3)隋:重新统一
4)元:促进统一
3、延续统一
1)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2)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3)明、清:巩固与进一步发展
认识:1)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主流,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趋势,统一时间长于分裂时间,分裂时期蕴育着统一因素。结束割据完成统一,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统一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发展,边疆开发,赈济荒灾,抵御外来侵略,提高国际地位。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六、古代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改革: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都是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相伴而出的。
2)改革形式多种多样
形式:程度上:1)对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进行彻底改革,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2)不触动根本制度情况下进行局部调整
根本上:改革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进行的
性质上:社会性质
改革评价: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3)是否有强大政治力量为后盾,得到统治者和民众的支持
4)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5)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6)改革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与策略
七、封建盛世
1)文景之治
2)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
4)康乾盛世
表现: 1、政治清明
2、经济发达
3、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4、阶级矛盾缓和
5、民族团结
6、文化发达
原因;1)农民战争使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调整政策(生产关系),减轻对人民压迫,有的
恢复发展生产力。
2)政策往往有连续性。
3)最高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4)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5)统治者注意加强民族团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6)广大人民辛勤劳动。
7)科技进步。
8)以较为发达的前代为基础。
认识:盛世是相对的,基本矛盾仍在,农民仍受压迫、受奴役。
中国古代经济
一、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客观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充足,交通便捷,土地肥沃,地广人稀。
2)南方相对稳定,北方战乱频繁。
3)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劳动力、先进技术、工具传至南方。
4)南方统治者重视、鼓励。
5)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6)海外贸易发达。
7)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主观8)政局稳定。9)统治者重视。10)引进先进科技。
过程:商周:河南、陕西
秦汉:关中(陕西)、中原
三国: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蜀汉 诸葛亮 西南;东吴 江南
两晋:大规模人口向南流动,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1)农业技术有进步
2)手工业发达
3)商业繁荣,大城市出现
4)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接触
隋唐: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北几乎无差别
五代十国: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两宋元朝: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北方
1)生产力突飞猛进,水田家具改进,农耕技术成熟,麦稻轮作推广,耕地
大量开采(圩田、沙田、梯田),水田面积增加,水稻跃居全国首位,太
湖粮仓。
2)养蚕中心转移到南方。
3)手工业:纺织、陶瓷、造船。
4)四川地区:交子
历史启示:1)农民大量南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体现生产力观点,说明充分利用外来先
进技术、生产工具,劳动力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2)经济发展前提是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3)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发展。
4)政策稳定沿续也有利于发展。
5)过分开垦土地,对环境有一定破坏作用,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保护生态环境,要有科学发展观。
二、对外贸易
汉:丝绸之路:中国到中亚、西亚、南亚到欧洲、北非
作用:对东西间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重要作用。
唐:对外贸易繁荣
1、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保护交通顺畅。
2、与西域、大食、波斯、天竺往来不断,粟特人成重要媒介。东西方物品、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交流。佛教传入中国。
3、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两宋:贸易进一步发展
1、南宋海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明州、泉州(当时世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2、政府设市舶司
3、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番坊)、交易(番市)
4、中国输出(丝绸、瓷器、茶叶),输入(香料、珠宝)
作用:带给宋巨额收入,带给通商各国文化新活力(互利互赢)。
元:非常重视内陆和海路
在陆路和海路
明:明太祖:海禁,唯一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
清:清初颁布迁海令,严厉海禁
康熙重开海外贸易,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海关,准许外国商船进行贸易。 晚年对外贸易路线收缩(清自大保守,对欧洲势力戒备)
乾隆更为封闭的政策,广州十三行通商
清中期对外商采取更严厉措施,国门关闭更紧密。
中国贸易特点:
1、陆路到海路
2、开放到闭关
3、不以赢利为主,加强友好关系为主
4、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商人带来宗教,中国科技相继西传
5、外贸促进民族融合
商路演变
1、秦汉,以陆路为主
2、隋唐,开辟海上商路,水陆并进
3、两宋,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
4、元朝,水陆并进
5、明朝,海运发达,远至东非和红海
6、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民族融合
1、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它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
2、三国:蜀汉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
东吴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
3、两夏:五胡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孝文帝、冯太后改革:
目的:立国中原
措施:1)冯太后: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地方实行三长制;官俸禄制;惩治贪污;均田制(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政府收入增加)]
2)孝文帝:迁都洛阳;通用汉语、汉服,改汉姓;仿照汉人官制律令;和汉人通婚;提倡以孝治国。
影响: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进步,为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促进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统一使民族融合进步。
特点:1)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2)友好交往是主流,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影响
3)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4)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5)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被先进民族同化
6)各民族特点、优点不断充实中华民族的统一体
西藏:
唐 — 开明民族政策,对吐蕃采取和亲的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和吐蕃间经济政治交流。
元 — 元政府加强管辖,设宣政院,西藏成为正式行政区。
清 — 雍正设驻藏大臣,直接监督政府,乾隆时进一步上升职权,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金瓶掣签制。
新中国 — 和平解放西藏,设自治区。
台湾:
三国 — 吴国孙权派卫温到夷州,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元 — 设机构加强对琉球管理,设澎湖巡检司。
明后期 — 荷兰殖民者侵犯台湾
清初期 — 1661,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3,清军进驻台湾;1684,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东南海防。
甲午 — 清战败,1895《马关条约》,日本各占台湾。
1945 — 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共制定“一国两制”方针
统一的作用:
积极:抵御外敌侵略;集中人力、物力消除或降低灾害影响(中国为多灾害国家);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和维修;有利于移民与边疆开发;有利于民族交流与融合;有利于经济多样性,实现全国自给自足;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延续。
消极:重中央轻地方;重政治轻经济;重汉族轻少数民族;限制思想学术自由;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浪费。
统一的基础:血统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儒);市场的认同(利益的认可);观念政治上的认同。
对万里长城的认识:从秦到明,防御工事;清停止修缮;现在代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决心,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王朝沿革
(一)从史前到夏商
1、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1万年前后到距今约四千年) [原始农耕、炎黄传说] 中华民族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
2、夏(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禹、启
3、商、殷(前16世纪到前1046年)
(二)从周到秦[社会大变革]
1、西周(前1046到前771)定都:镐京
2、春秋(前770到前476)周平王迁都洛邑
3、战国(前475到前221)
4、秦(前221到前206)赢政 定都:咸阳
(三)两汉到南北朝分合
1、两汉(前202到8)刘邦 定都:长安
2、新(9到23?)
3、东汉(25到220)刘秀 定都:洛阳
4、魏:(220~265)曹丕
吴:(229~280)孙权
蜀:(261~263)刘备
5、西晋
6、东晋(十六国)
7、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8、隋
(四)隋唐(创制、鼎盛)
1、隋:(581到618)杨坚 定都:长安
2、唐(618到907) 李渊 定都:长安
(五)两宋、元
1、辽(916到1125)[五代 北宋 西夏]{被金所灭}
2、五代
3、北宋(960~1127)[辽 西夏]{被金所灭}
4、南宋(1127~1279)[金 西夏 蒙古(元)]{被元所灭}
5、西夏(1038~1227)[辽 金 北宋 南宋 蒙古]{被蒙古所灭}
6、金(1115~1234)[辽 西夏 北宋 南宋 蒙古] {被蒙古所灭}
7、蒙古(1206~1271)[金 西夏 南宋]
元(1271~1368)[南宋]
(六)明清
1、明(1368~1644)朱元璋 定都:应天,后迁到北京
2、后金(1616~1636)
清(1636~1912) 皇太极到溥仪 定都:沈阳到北京
认识:1、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古代社会的演进。
2、推动人类社会形态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权与相权]
中央集权(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政令)[中央与地方]
2、发展
1)初步形成:战国
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君主集权制
2)正式建立: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最高统治者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制
3)巩固:西汉
汉武帝设内外朝,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4)完善:隋唐
三省六部制,封建中央官僚机构的形成严密完整体系
科举制:有利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
5)加强:北宋
重文轻武政策
6)新发展:元
为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边疆管辖,中央设枢密院、御史台、中书省,地方设行省制度,边疆设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7)达到顶峰(衰落)明清
明:中央废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有利于实现更严格的控制
八股取士
清: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规律:1、一定的政治制度是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
2、皇权至高无上,没有很大变化
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管理
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禅让制:民主选举首领
2、王位世袭制
3、分封制井田制
4、中央集权制
中央:1)秦:三公九卿。2)隋唐:三省六部。3)宋:重文轻武。4)元:中书省。5)明:内阁。6)清:军机处。
地方:1)秦:郡县。2)汉:郡国并行,推恩令。3)宋:派遣文官。4)元:行中书省。
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察举制(汉):1)由下而上推选人才。2)目的:扩大封建社会制度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3、科举制:
(1)演变过程:1)创立:隋。2)完善:唐。3)发展:北宋。4)演变。5)废除:1901年慈禧《预备立宪》上谕,1905年废科举。
(2)意义:积极:科举考试吸收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利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政治基础,改变了前朝门阀把持朝政,将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大中央权力;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为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文官队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竞争性;将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把权位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刻苦读书的优良传统;促进文学繁荣(如唐诗)。
消极:明清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知识分子不讲实际,束缚了思想,使学风脱离了实际,对文化产生消极影响;清末科举严重阻碍了科学发展,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3)影响:
文官选拔制度(欧洲),教育制度,干部选拔制度:(中国)
(4)规律:选官制是保证封建统治的重要举措,历来统治者都对此极为关注重视,由门第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成日趋严密,选拔标准逐步公开客观。早期积极,后期消极明显。
五、分裂与统一
1、政治分裂
1)春秋战国(前770~前221)
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2)三国二晋南北朝(280~589)
3)五代辽宋金夏元(907~1368)
2、统一王朝
1)秦: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
2)西晋:短暂统一
3)隋:重新统一
4)元:促进统一
3、延续统一
1)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2)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3)明、清:巩固与进一步发展
认识:1)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主流,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趋势,统一时间长于分裂时间,分裂时期蕴育着统一因素。结束割据完成统一,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统一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发展,边疆开发,赈济荒灾,抵御外来侵略,提高国际地位。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六、古代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改革: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都是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相伴而出的。
2)改革形式多种多样
形式:程度上:1)对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进行彻底改革,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2)不触动根本制度情况下进行局部调整
根本上:改革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进行的
性质上:社会性质
改革评价: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3)是否有强大政治力量为后盾,得到统治者和民众的支持
4)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5)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6)改革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与策略
七、封建盛世
1)文景之治
2)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
4)康乾盛世
表现: 1、政治清明
2、经济发达
3、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4、阶级矛盾缓和
5、民族团结
6、文化发达
原因;1)农民战争使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调整政策(生产关系),减轻对人民压迫,有的
恢复发展生产力。
2)政策往往有连续性。
3)最高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4)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5)统治者注意加强民族团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6)广大人民辛勤劳动。
7)科技进步。
8)以较为发达的前代为基础。
认识:盛世是相对的,基本矛盾仍在,农民仍受压迫、受奴役。
中国古代经济
一、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客观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充足,交通便捷,土地肥沃,地广人稀。
2)南方相对稳定,北方战乱频繁。
3)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劳动力、先进技术、工具传至南方。
4)南方统治者重视、鼓励。
5)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6)海外贸易发达。
7)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主观8)政局稳定。9)统治者重视。10)引进先进科技。
过程:商周:河南、陕西
秦汉:关中(陕西)、中原
三国: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蜀汉 诸葛亮 西南;东吴 江南
两晋:大规模人口向南流动,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1)农业技术有进步
2)手工业发达
3)商业繁荣,大城市出现
4)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接触
隋唐: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北几乎无差别
五代十国: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两宋元朝: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北方
1)生产力突飞猛进,水田家具改进,农耕技术成熟,麦稻轮作推广,耕地
大量开采(圩田、沙田、梯田),水田面积增加,水稻跃居全国首位,太
湖粮仓。
2)养蚕中心转移到南方。
3)手工业:纺织、陶瓷、造船。
4)四川地区:交子
历史启示:1)农民大量南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体现生产力观点,说明充分利用外来先
进技术、生产工具,劳动力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2)经济发展前提是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3)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发展。
4)政策稳定沿续也有利于发展。
5)过分开垦土地,对环境有一定破坏作用,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保护生态环境,要有科学发展观。
二、对外贸易
汉:丝绸之路:中国到中亚、西亚、南亚到欧洲、北非
作用:对东西间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重要作用。
唐:对外贸易繁荣
1、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保护交通顺畅。
2、与西域、大食、波斯、天竺往来不断,粟特人成重要媒介。东西方物品、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交流。佛教传入中国。
3、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两宋:贸易进一步发展
1、南宋海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明州、泉州(当时世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2、政府设市舶司
3、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番坊)、交易(番市)
4、中国输出(丝绸、瓷器、茶叶),输入(香料、珠宝)
作用:带给宋巨额收入,带给通商各国文化新活力(互利互赢)。
元:非常重视内陆和海路
在陆路和海路
明:明太祖:海禁,唯一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
清:清初颁布迁海令,严厉海禁
康熙重开海外贸易,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海关,准许外国商船进行贸易。 晚年对外贸易路线收缩(清自大保守,对欧洲势力戒备)
乾隆更为封闭的政策,广州十三行通商
清中期对外商采取更严厉措施,国门关闭更紧密。
中国贸易特点:
1、陆路到海路
2、开放到闭关
3、不以赢利为主,加强友好关系为主
4、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商人带来宗教,中国科技相继西传
5、外贸促进民族融合
商路演变
1、秦汉,以陆路为主
2、隋唐,开辟海上商路,水陆并进
3、两宋,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
4、元朝,水陆并进
5、明朝,海运发达,远至东非和红海
6、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民族融合
1、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它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
2、三国:蜀汉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
东吴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
3、两夏:五胡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孝文帝、冯太后改革:
目的:立国中原
措施:1)冯太后: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地方实行三长制;官俸禄制;惩治贪污;均田制(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政府收入增加)]
2)孝文帝:迁都洛阳;通用汉语、汉服,改汉姓;仿照汉人官制律令;和汉人通婚;提倡以孝治国。
影响: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进步,为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促进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统一使民族融合进步。
特点:1)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2)友好交往是主流,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影响
3)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4)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5)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被先进民族同化
6)各民族特点、优点不断充实中华民族的统一体
西藏:
唐 — 开明民族政策,对吐蕃采取和亲的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和吐蕃间经济政治交流。
元 — 元政府加强管辖,设宣政院,西藏成为正式行政区。
清 — 雍正设驻藏大臣,直接监督政府,乾隆时进一步上升职权,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金瓶掣签制。
新中国 — 和平解放西藏,设自治区。
台湾:
三国 — 吴国孙权派卫温到夷州,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元 — 设机构加强对琉球管理,设澎湖巡检司。
明后期 — 荷兰殖民者侵犯台湾
清初期 — 1661,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3,清军进驻台湾;1684,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东南海防。
甲午 — 清战败,1895《马关条约》,日本各占台湾。
1945 — 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共制定“一国两制”方针
统一的作用:
积极:抵御外敌侵略;集中人力、物力消除或降低灾害影响(中国为多灾害国家);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和维修;有利于移民与边疆开发;有利于民族交流与融合;有利于经济多样性,实现全国自给自足;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延续。
消极:重中央轻地方;重政治轻经济;重汉族轻少数民族;限制思想学术自由;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浪费。
统一的基础:血统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儒);市场的认同(利益的认可);观念政治上的认同。
对万里长城的认识:从秦到明,防御工事;清停止修缮;现在代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决心,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