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

  摘 要:人的异化即人的本质和各种特性发生的异化,其根源在于人的实践的双重效应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人的异化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和人学研究的普遍关注,为此,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异化;人的本质;人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29-02   人的异化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和人学研究的普遍关注,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   1.关于异化溯源。异化现象虽然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是直到近代该现象才被提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异化作为哲学范畴出现[1]。早期“异化”限于宗教神学领域,强调的是人在默祷中使精神脱离肉体或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性丧失以及罪人与上帝疏远。到了近代,异化的外延和内涵得以进一步的深化、丰富和扩展,异化的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展到经济、政治和法律领域。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理论过渡的重要桥梁,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将异化的含义延伸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力的否定活动,之后,异化变成具有哲学内涵的范畴分析主体所创造的产物与主体自身相对立[2]。尤其是席勒已经开始从异化的产生原因角度批判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危害[3];黑格尔也明确使用异化概念,将异化确立为主体自身活动的产物反过来制约、压迫自己的一种力量;费尔巴哈开始把异化运用到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和思辨唯物主义的批判,从一个全新的主体本质角度揭示宗教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客体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由于不同时期人们对异化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国内外有学者从整体上界定:异化是指人的物质和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变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支配和统治人本身[4]。一个反映人的活动及其产物转化为统治人本身,与人相敌对的独立力量,从而由社会历史过程的积极能动的主体变为消极被动的客体的范畴。   2.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不仅仅将异化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描述上,而是深入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揭示异化的本质的联系,从而提出人的本质的异化思想。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活动发生异化,表现在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5]。马克思分析认为,人的本质异化与异化的扬弃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要过程。同时认为异化劳动是其他一切异化产生的基础,“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人的类特性和衡量历史的尺度。即在研究的过程中,把人类作为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理解,尤其是抽象的理想化的劳动活动。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异化现象。但是人的全面异化是在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因而异化的产生与消亡也具有暂时的历史的必然性,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片面、畸形也将是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的社会发展形态出现的必然形成。   3.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生原因。马克思不仅仅把异化看作人的生存的原始规定性,而是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生原因问题[6]。马克思认为异化和私有财产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并对两者的关系从发生学的角度进行深入解读,最终确立方向和思路,即从实践活动这一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的发展的本质去探求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问题,并且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过程中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个方面分析劳动实践。人通过实践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由于认识的有限性、相对性,人的预期目的和人的行为后果不能够完全统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盲目性而产生各种消极后果甚至各种各样的灾难性的问题。随着人的实践的规模、效应的扩大,人与自然方面的消极效应也越来越明显,甚至聚合成全球性的问题。而由于认识层面的局限性和价值层面的短浅等原因,劳动实践产生的消极层面达到一定规模和程度,人的本质异化也就自然出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初期开始明显地暴露出来。马克思认为自然形成的旧式分工所造成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和世界市场力量对个人的支配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产生的直接原因,即从制度层面的原因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异化。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分析人使自己的劳动外化、异化过程中适当肯定了对其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予以全盘否定。   二、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   在异化的扬弃方面,马克思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是与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的”[7]。现实的矛盾总是有一个产生、发展、暴露的过程,也有一个人们对其认识的日益发展、深入的过程以及对矛盾的解决历程。而人们通过异化劳动所创造的财富的过程是为异化的克服、扬弃准备条件的过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是一个从现实的不合理性来寻找解决不合理性的途径,进而采取革命行动的客观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极其艰巨而漫长的,同时也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实际历程。人的自我异化过程是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发生、发展、壮大的过程,通过人的唯物主义史观的形成而不断明确和深化不难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而产生的巨大增长的生产力和普遍发展的社会交往是消灭异化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这也正是马克思指出的人的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相伴随的统一过程[8]。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自我异化的扬弃跟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异化劳动作为私有财产的本质不断暴露的过程也是异化劳动不断扬弃的过程。即人们通过异化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也是为异化的克服、扬弃准备条件的过程[5]。马克思考察的历史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逐渐尖锐的时期,对异化的扬弃过程也必然要涉及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维度,即批判性的继承只有在通往共产主义道路过程中继承性的批判中才能完成。   那么,如何理解自我扬弃的阶段问题?即对在共产主义实现前期的社会主义阶段是否存在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追问[9]。对该问题的追问必然涉及人的本质的异化与扬弃的维度。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10]。马克思在解答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的问题时,实际更致力于改变人的现状,使现实的人性通过实践理想化,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因为个人怎样实现自己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他也就将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有待实践的过程,是一种理想的实然性。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实践能力和水平的相对低下,人的活动的盲目性和狭隘的利益驱动性仍存在,部分人或团体为了个人的小团体的眼前利益,置人类整体利益于不顾,环境生态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随着世界市场力量的加剧,资本主义改造和征服自然过程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这种实践的消极效应积聚明显。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这种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正视异化的出现。尤其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异化也是其发展必不可少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人的本质,在内容及其程度上也是各不相同的。社会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11]。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位发生变化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自身会创造出愈来愈符合人的本质要求的历史条件,人的本质也就越来越丰富而又充分,即人的本质实现实然应然化。正是基于这种趋势,马克思才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人类的共同目标,即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2]。这是一种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这种历史的发展趋势,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层面分析与改进,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使劳动成为人“自由自觉的劳动”。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是消灭异化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从制度层面有效规范市场经济的弊端,尤其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人的主体角度维护劳动主体的利益。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代表全体劳动人民,按他们的共同利益,依据统一的计划,最有效地支配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真正实现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同公有化的生产资料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直接结合,真正为人的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条件、提供前提。   参考文献:   [1]王永杰.从程序异化到事实异化:以冤案为中心[D].上海:复旦大学,2007.   [2]迟成勇.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金正连.从虚幻的伦理批评走向现实的历史批评――马克思从异化理论向物役性理论的转变[J].社科纵横,2012(5).   [4]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73.   [5]龙睿■.论异化劳动理论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月刊,2010(6).   [6]周树智.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兼与黄楠森先生商榷[R].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论文集,2009.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0.   [8]阳桂红,刘大欣.关于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比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9]杜伦芳.“异化劳动”理论之“人”与人本主义、以人为本[J].前沿,2012(1).   [10]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6.   [11]郑冬芳.浅析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述的认识误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3).   [12]刘芳.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新解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13]严群.泰阿泰德智术之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4]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5]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1]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摘 要:人的异化即人的本质和各种特性发生的异化,其根源在于人的实践的双重效应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人的异化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和人学研究的普遍关注,为此,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异化;人的本质;人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29-02   人的异化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和人学研究的普遍关注,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   1.关于异化溯源。异化现象虽然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是直到近代该现象才被提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异化作为哲学范畴出现[1]。早期“异化”限于宗教神学领域,强调的是人在默祷中使精神脱离肉体或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性丧失以及罪人与上帝疏远。到了近代,异化的外延和内涵得以进一步的深化、丰富和扩展,异化的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展到经济、政治和法律领域。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理论过渡的重要桥梁,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将异化的含义延伸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力的否定活动,之后,异化变成具有哲学内涵的范畴分析主体所创造的产物与主体自身相对立[2]。尤其是席勒已经开始从异化的产生原因角度批判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危害[3];黑格尔也明确使用异化概念,将异化确立为主体自身活动的产物反过来制约、压迫自己的一种力量;费尔巴哈开始把异化运用到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和思辨唯物主义的批判,从一个全新的主体本质角度揭示宗教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客体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由于不同时期人们对异化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国内外有学者从整体上界定:异化是指人的物质和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变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支配和统治人本身[4]。一个反映人的活动及其产物转化为统治人本身,与人相敌对的独立力量,从而由社会历史过程的积极能动的主体变为消极被动的客体的范畴。   2.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不仅仅将异化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描述上,而是深入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揭示异化的本质的联系,从而提出人的本质的异化思想。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活动发生异化,表现在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5]。马克思分析认为,人的本质异化与异化的扬弃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要过程。同时认为异化劳动是其他一切异化产生的基础,“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人的类特性和衡量历史的尺度。即在研究的过程中,把人类作为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理解,尤其是抽象的理想化的劳动活动。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异化现象。但是人的全面异化是在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因而异化的产生与消亡也具有暂时的历史的必然性,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片面、畸形也将是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的社会发展形态出现的必然形成。   3.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生原因。马克思不仅仅把异化看作人的生存的原始规定性,而是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生原因问题[6]。马克思认为异化和私有财产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并对两者的关系从发生学的角度进行深入解读,最终确立方向和思路,即从实践活动这一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的发展的本质去探求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问题,并且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过程中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个方面分析劳动实践。人通过实践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由于认识的有限性、相对性,人的预期目的和人的行为后果不能够完全统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盲目性而产生各种消极后果甚至各种各样的灾难性的问题。随着人的实践的规模、效应的扩大,人与自然方面的消极效应也越来越明显,甚至聚合成全球性的问题。而由于认识层面的局限性和价值层面的短浅等原因,劳动实践产生的消极层面达到一定规模和程度,人的本质异化也就自然出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初期开始明显地暴露出来。马克思认为自然形成的旧式分工所造成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和世界市场力量对个人的支配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产生的直接原因,即从制度层面的原因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异化。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分析人使自己的劳动外化、异化过程中适当肯定了对其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予以全盘否定。   二、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   在异化的扬弃方面,马克思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是与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的”[7]。现实的矛盾总是有一个产生、发展、暴露的过程,也有一个人们对其认识的日益发展、深入的过程以及对矛盾的解决历程。而人们通过异化劳动所创造的财富的过程是为异化的克服、扬弃准备条件的过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是一个从现实的不合理性来寻找解决不合理性的途径,进而采取革命行动的客观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极其艰巨而漫长的,同时也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实际历程。人的自我异化过程是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发生、发展、壮大的过程,通过人的唯物主义史观的形成而不断明确和深化不难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而产生的巨大增长的生产力和普遍发展的社会交往是消灭异化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这也正是马克思指出的人的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相伴随的统一过程[8]。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自我异化的扬弃跟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异化劳动作为私有财产的本质不断暴露的过程也是异化劳动不断扬弃的过程。即人们通过异化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也是为异化的克服、扬弃准备条件的过程[5]。马克思考察的历史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逐渐尖锐的时期,对异化的扬弃过程也必然要涉及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维度,即批判性的继承只有在通往共产主义道路过程中继承性的批判中才能完成。   那么,如何理解自我扬弃的阶段问题?即对在共产主义实现前期的社会主义阶段是否存在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追问[9]。对该问题的追问必然涉及人的本质的异化与扬弃的维度。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10]。马克思在解答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的问题时,实际更致力于改变人的现状,使现实的人性通过实践理想化,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因为个人怎样实现自己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他也就将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有待实践的过程,是一种理想的实然性。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实践能力和水平的相对低下,人的活动的盲目性和狭隘的利益驱动性仍存在,部分人或团体为了个人的小团体的眼前利益,置人类整体利益于不顾,环境生态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随着世界市场力量的加剧,资本主义改造和征服自然过程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这种实践的消极效应积聚明显。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这种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正视异化的出现。尤其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异化也是其发展必不可少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人的本质,在内容及其程度上也是各不相同的。社会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11]。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位发生变化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自身会创造出愈来愈符合人的本质要求的历史条件,人的本质也就越来越丰富而又充分,即人的本质实现实然应然化。正是基于这种趋势,马克思才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人类的共同目标,即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2]。这是一种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这种历史的发展趋势,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层面分析与改进,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使劳动成为人“自由自觉的劳动”。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是消灭异化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从制度层面有效规范市场经济的弊端,尤其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人的主体角度维护劳动主体的利益。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代表全体劳动人民,按他们的共同利益,依据统一的计划,最有效地支配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真正实现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同公有化的生产资料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直接结合,真正为人的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条件、提供前提。   参考文献:   [1]王永杰.从程序异化到事实异化:以冤案为中心[D].上海:复旦大学,2007.   [2]迟成勇.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金正连.从虚幻的伦理批评走向现实的历史批评――马克思从异化理论向物役性理论的转变[J].社科纵横,2012(5).   [4]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73.   [5]龙睿■.论异化劳动理论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月刊,2010(6).   [6]周树智.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兼与黄楠森先生商榷[R].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论文集,2009.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0.   [8]阳桂红,刘大欣.关于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比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9]杜伦芳.“异化劳动”理论之“人”与人本主义、以人为本[J].前沿,2012(1).   [10]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6.   [11]郑冬芳.浅析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述的认识误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3).   [12]刘芳.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新解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13]严群.泰阿泰德智术之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4]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5]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1]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 从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到科学发展观上
  • 从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到科学发展观(上) 鲁品越 2012-4-18 9:50:57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2012年第3期 摘 要:马克思早期奠定了"人的发展"的思想主线,提出人的本质.劳动异化与异化劳动向 ...查看


  •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 1
  •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 [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两种思潮.一种是人道主义思潮,一种是科学主艾思潮.其中,人道主义思潮不仅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而且对东欧国家和苏联,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主义实践都产生了深远 ...查看


  •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
  • [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两种思潮.一种是人道主义思潮,一种是科学主艾思潮.其中,人道主义思潮不仅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而且对东欧国家和苏联,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主义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 ...查看


  • 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特征
  • 作者:朱立元 云梦学刊:社科版 1996年02期 摘要: 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当代德国的最重要哲学美学学派.它大体经过了奠基期.发展成熟期.走向"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其理论特征表现为:(1)具有鲜明的批判性:(2)在 ...查看


  • 如何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
  • 三.那么到底我们该如何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呢? 不可否认,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本身理论的缺陷,和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够深入.以及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远离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线,宣传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 ...查看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摘要: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 ...查看


  •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
  • 政治教育--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 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 奠定了西方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基础.阿伦特指出, 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即劳动的动物) 颠覆了这一传统的政治价值观, 从那以后, 作为人类营生活动的劳动, 不再被严格地看作 ...查看


  • 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演变
  • 第43卷第2期2016年3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SocialSciencesEditiony( Vol.43,No.2 ,March2016 马克思市民社会观 从 ...查看


  •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尹才祥
  • 摘 要:马克思在批判的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之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本文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展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历程,比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