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强-历史人类学理论方法(讲座)

历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张应强教授

关于历史人类学的概念,学界讨论很多,出的书也很多,但里面的概念都不一致。我们需要解释一些概念,才能清楚的进入学科操作。历史人类学现在是一个学科的概念,那是否有一些特别的理论和方法呢?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些问题。但现在要去说清楚很困难,因为每个人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都不太相同。但我大致还是可以说吧人类学和历史学放在一起来谈,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结果,是方法论上的相互借鉴。

在历史学和人类学的领域里,基于自身的学科本位,表现出的不同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有的学者说有人类学家的历史人类学与历史学家的人类学是不一致的。人类学家发现自己不能绕过历史,同时历史学家关注的历史都是个人创造的,个人的情感和体验都非常重要。因此这两者有走在一起的趋势。从历史学的发展脉络中,法国年鉴学派的传统之后眼光向下的取向,使得历史人类学,社会史的倾向开始出现。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则比较复杂,早期人类学的最大缺点是以空间取代时间,不同空间的人类发展放置在一个单一的时间轴上。后来始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出现,时间的因素不太重要。这些过程在二战后,又开始转变,我们开始发现完全不管时间,不可以证明你研究的价值。历史人类学的取向开始萌生。

人类学开始去讨论历史,从这样一个大的学术背景下看,更多的学者还是倾向于不必太多追究历史人类学的具体定义以及学科划分。最主要的是我们应当把它看成一种研究兴趣和取向,更符合当先的研究情况。也许将来有一段时间的积累,会有一套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会逐步形成。中国的历史人类学发展,实质是在八九十年代开始,一批有历史学兴趣的人类学家和有人类学关怀的历史学家走在一起,做一些工作。在具体的同一个田野点的调查中产生了方法上的交融。最后他们对某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有一些特别的意见出来。华南研究的这个群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来的,是很多年共同工作的积累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的框架。这种趋势也是很有意义的。可以称之为历史人类学领域的这部分研究成果的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历史民族志,一是历史的人类学。这种分类不一定准确,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实质上在研究的时候是相互结合的。

历史民族志是从传统的人类学理念的民族志发展而来,但会特别关注很多与历史相关的问题。我们要把传统的人类学的参与观察,口述资料和文献的结合,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地方历史的了解结合起来。在地方社会看到的东西延伸到过去,从而达到对当前的东西更贴切的理解。因此特别强调把研究对象的过去和现代连接起来考虑,这是一种有深度的民族志。会考虑把我们的参与观察和口述材料与文献档案结合起来。

细分为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了解过去是如何发展到今天。如果在功能主

义流行的时期,这个问题并不是人类学考虑的问题,只需要社会有机体的各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但现在我们开始关注地方社会如何从过去发展到当今。所以所有的观察访谈,参与体验,观察者都试图找寻和过去的联系。

第二个方面是尝试把人类学的分析放到历史的某个场景里,对于过去也进行一个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探讨。背后是一个大的理念的支撑,我们基本已经抛弃了过去简单的想象,人类学面对的不是简单的社会。即使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这个社会当中不同的人的身份阶层的变化,他们年龄问题,很多地方年龄也是表示身份的东西,以及风俗,性别等等。这些都构成社会的复杂性,我们开始考虑权力的问题,资源分配的问题。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在我们研究中,所有的人和我们今天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活生生的,都会在社会里有各自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也是有思想感情,甚至有情绪。做历史的时候,我们首先的想法是去找材料,但往往个人的材料是非常缺乏的,于是只能说那个时代的特征是如何。因此试图发掘个人的历史是非常困难的。但至少给与我们一个反思的角度。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开始去关注过去这些人的时候,最后的落脚点是把个人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找出来。这个时候需要去讨论的不是一个结构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过程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空间的问题,而是一个空间和时间的问题。这样我们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思路。

第三个方面,对于过去,他们如何与我们现在发生关系。我们要去关注过去如何再创造了今天。包括我们的研究者对于地方的书写,也是对他们历史的再创造。我们会加入自己的解释和看法,其他也也会如此。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材料。人们对于过去的想象创造出我们所看到的当下的社会。我们去到一个小地方,了解了云南地方的历史,我们发现我们所读到的那些历史,都不知道去到了哪里。去到田野里会发现我们所储备的地方知识会和地方的真实生活没有任何关系。当地人所讲的故事可你头脑里已经具备的线索并不是能够完全配合下来。他们的体验,经历似乎没有被记录下来,但我们现在去了解的就是这个地方历史,他们的这些体验和经历去了哪里?我们今天再去了解这些过程的时候,他们的叙述和我们的记录,就成为现代的一种再创造。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也应该成为一种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文本,而不是直接的历史材料。所以我们需要去对我们所看到和我们所记录下来的,对待我们所制造出来的历史材料去进行进一步的反思。

因此,在此意义上,有些学者就强调我们需要去做一些历史的人类学研究。需要区别过去的历史,做出某种解释。对于人类学家来说,最关注的还是人群。人群的自我表达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希望听到他们讲述他们的故事。我们首要关注的一点是人们如何通过过去的讲述来对他们当下做出解释。这是一个建构过程。这是历史的人类学通常会去做的一点工作,因为在任何社会中,我们会发现地方上的人会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例如王明珂等学者的研究。地方人对自己社会的表述,他们作为自己社会的主体的能动性可以充分的表达出来。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过去的这样一种理解和解释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最近有些学者喜欢去做追踪,他们发现几年过后再回去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会有很不一样的

答案。他们对于过去的解释随着时间而变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表述都试为了当下。他们在当下所处的情景使得他们改变自己的解释。因此人类学家比较高兴,因为讲历史故事还是反映了当下的心态。这种表述就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这也与历史学的发展同步,“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各种理由构成的历史材料,是有意识的选择。从这个层面而言,作为历史记录下来的,都是记录人认为最有价值和记录的。历史的材料是有选择的,可以有选择的去记忆和建构过去的历史,也有选择的忽略掉过去的历史。因此通过过去来解释现在,是现实处境的某种策略性选择的结果。历史可能成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在某一个人群社会里,你会发现他们在有意识的改变历史。过去如何在当下的场景中被创造和想象出来。在这点上,历史学和人类学又走到一起,回到对人类的心灵的探讨中。 我还是基本在人类学本位下来讲历史人类学的框架,但正如我一开始所强调的。两者的结合最重要的还是方法论上的结合和尝试。所以在关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这里我大概只能讲几个基本的原则,实际上我们去同一个地方做田野,可能找到最符合自己个性和工作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最后都会发展出自己的方法。但还是有些原则可以说明。

人类学特别强调参与观察,有的时候我们去做田野,不要想着不要每个人都追着问问题找材料,一直问你关心的问题。但其实有时候你不一定直接去寻找答案,而是首先对那个地方获得一种体验。你要了解当地的人每天如何过日子,他们要做一件事情如何去操作。这个是问不出来的,是要参与一起做的。有了这种体验后,他们告诉你的东西你才能真正理解。不然你问到的东西只是你想要的答案。我们的这些问题是否成其为一个问题,可能与当地情况并不符合。甚至你会逐渐发现自己没有问题可问,我们的问题当地人也听不懂,我们就要给他们解释。我们不得不安排当地人或者懂当地话的人来解释,经过这么多层解释之后,那个答案一定已经有了。最后他就选择一个你需要的答案告诉你。因此田野里没有具体规定的方法而是一个原则。我们强调田野和文献的结合,田野调查里的访谈,观察,文献的收集整理就不是可以分开处理的事情。材料一旦脱离当地的情景,会大打折扣。在民间获得的资料一定要在民间现场释读,如果带回学校的话,你会发现很多东西会读不通了。通过在当地释读这些文献资料,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问题,并且可以马上就问。你们要去的地方还是一个口传材料为主,文字资料稀缺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地方,你在文献里看到的很远的事情,他们都可能有记忆。第一步我们去找地方档案来读读一定是必要的,增加我们田野的敏感性。我们以这些储备的知识去勾起他们的回忆。最重要的是,你要讲的这些事情是发生在别的地方,但他们可能听说过某些大的历史事件。这个时候就不是他们讲出来的故事,尤其是与历史文献不符合的那些故事的过程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是历史人类学分析材料所做的讨论,这些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处理口述材料也和文本类似,文本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口述材料也是在类似的过程中被制造出来的。

历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张应强教授

关于历史人类学的概念,学界讨论很多,出的书也很多,但里面的概念都不一致。我们需要解释一些概念,才能清楚的进入学科操作。历史人类学现在是一个学科的概念,那是否有一些特别的理论和方法呢?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些问题。但现在要去说清楚很困难,因为每个人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都不太相同。但我大致还是可以说吧人类学和历史学放在一起来谈,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结果,是方法论上的相互借鉴。

在历史学和人类学的领域里,基于自身的学科本位,表现出的不同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有的学者说有人类学家的历史人类学与历史学家的人类学是不一致的。人类学家发现自己不能绕过历史,同时历史学家关注的历史都是个人创造的,个人的情感和体验都非常重要。因此这两者有走在一起的趋势。从历史学的发展脉络中,法国年鉴学派的传统之后眼光向下的取向,使得历史人类学,社会史的倾向开始出现。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则比较复杂,早期人类学的最大缺点是以空间取代时间,不同空间的人类发展放置在一个单一的时间轴上。后来始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出现,时间的因素不太重要。这些过程在二战后,又开始转变,我们开始发现完全不管时间,不可以证明你研究的价值。历史人类学的取向开始萌生。

人类学开始去讨论历史,从这样一个大的学术背景下看,更多的学者还是倾向于不必太多追究历史人类学的具体定义以及学科划分。最主要的是我们应当把它看成一种研究兴趣和取向,更符合当先的研究情况。也许将来有一段时间的积累,会有一套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会逐步形成。中国的历史人类学发展,实质是在八九十年代开始,一批有历史学兴趣的人类学家和有人类学关怀的历史学家走在一起,做一些工作。在具体的同一个田野点的调查中产生了方法上的交融。最后他们对某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有一些特别的意见出来。华南研究的这个群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来的,是很多年共同工作的积累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的框架。这种趋势也是很有意义的。可以称之为历史人类学领域的这部分研究成果的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历史民族志,一是历史的人类学。这种分类不一定准确,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实质上在研究的时候是相互结合的。

历史民族志是从传统的人类学理念的民族志发展而来,但会特别关注很多与历史相关的问题。我们要把传统的人类学的参与观察,口述资料和文献的结合,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地方历史的了解结合起来。在地方社会看到的东西延伸到过去,从而达到对当前的东西更贴切的理解。因此特别强调把研究对象的过去和现代连接起来考虑,这是一种有深度的民族志。会考虑把我们的参与观察和口述材料与文献档案结合起来。

细分为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了解过去是如何发展到今天。如果在功能主

义流行的时期,这个问题并不是人类学考虑的问题,只需要社会有机体的各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但现在我们开始关注地方社会如何从过去发展到当今。所以所有的观察访谈,参与体验,观察者都试图找寻和过去的联系。

第二个方面是尝试把人类学的分析放到历史的某个场景里,对于过去也进行一个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探讨。背后是一个大的理念的支撑,我们基本已经抛弃了过去简单的想象,人类学面对的不是简单的社会。即使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这个社会当中不同的人的身份阶层的变化,他们年龄问题,很多地方年龄也是表示身份的东西,以及风俗,性别等等。这些都构成社会的复杂性,我们开始考虑权力的问题,资源分配的问题。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在我们研究中,所有的人和我们今天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活生生的,都会在社会里有各自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也是有思想感情,甚至有情绪。做历史的时候,我们首先的想法是去找材料,但往往个人的材料是非常缺乏的,于是只能说那个时代的特征是如何。因此试图发掘个人的历史是非常困难的。但至少给与我们一个反思的角度。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开始去关注过去这些人的时候,最后的落脚点是把个人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找出来。这个时候需要去讨论的不是一个结构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过程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空间的问题,而是一个空间和时间的问题。这样我们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思路。

第三个方面,对于过去,他们如何与我们现在发生关系。我们要去关注过去如何再创造了今天。包括我们的研究者对于地方的书写,也是对他们历史的再创造。我们会加入自己的解释和看法,其他也也会如此。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材料。人们对于过去的想象创造出我们所看到的当下的社会。我们去到一个小地方,了解了云南地方的历史,我们发现我们所读到的那些历史,都不知道去到了哪里。去到田野里会发现我们所储备的地方知识会和地方的真实生活没有任何关系。当地人所讲的故事可你头脑里已经具备的线索并不是能够完全配合下来。他们的体验,经历似乎没有被记录下来,但我们现在去了解的就是这个地方历史,他们的这些体验和经历去了哪里?我们今天再去了解这些过程的时候,他们的叙述和我们的记录,就成为现代的一种再创造。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也应该成为一种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文本,而不是直接的历史材料。所以我们需要去对我们所看到和我们所记录下来的,对待我们所制造出来的历史材料去进行进一步的反思。

因此,在此意义上,有些学者就强调我们需要去做一些历史的人类学研究。需要区别过去的历史,做出某种解释。对于人类学家来说,最关注的还是人群。人群的自我表达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希望听到他们讲述他们的故事。我们首要关注的一点是人们如何通过过去的讲述来对他们当下做出解释。这是一个建构过程。这是历史的人类学通常会去做的一点工作,因为在任何社会中,我们会发现地方上的人会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例如王明珂等学者的研究。地方人对自己社会的表述,他们作为自己社会的主体的能动性可以充分的表达出来。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过去的这样一种理解和解释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最近有些学者喜欢去做追踪,他们发现几年过后再回去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会有很不一样的

答案。他们对于过去的解释随着时间而变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表述都试为了当下。他们在当下所处的情景使得他们改变自己的解释。因此人类学家比较高兴,因为讲历史故事还是反映了当下的心态。这种表述就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这也与历史学的发展同步,“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各种理由构成的历史材料,是有意识的选择。从这个层面而言,作为历史记录下来的,都是记录人认为最有价值和记录的。历史的材料是有选择的,可以有选择的去记忆和建构过去的历史,也有选择的忽略掉过去的历史。因此通过过去来解释现在,是现实处境的某种策略性选择的结果。历史可能成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在某一个人群社会里,你会发现他们在有意识的改变历史。过去如何在当下的场景中被创造和想象出来。在这点上,历史学和人类学又走到一起,回到对人类的心灵的探讨中。 我还是基本在人类学本位下来讲历史人类学的框架,但正如我一开始所强调的。两者的结合最重要的还是方法论上的结合和尝试。所以在关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这里我大概只能讲几个基本的原则,实际上我们去同一个地方做田野,可能找到最符合自己个性和工作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最后都会发展出自己的方法。但还是有些原则可以说明。

人类学特别强调参与观察,有的时候我们去做田野,不要想着不要每个人都追着问问题找材料,一直问你关心的问题。但其实有时候你不一定直接去寻找答案,而是首先对那个地方获得一种体验。你要了解当地的人每天如何过日子,他们要做一件事情如何去操作。这个是问不出来的,是要参与一起做的。有了这种体验后,他们告诉你的东西你才能真正理解。不然你问到的东西只是你想要的答案。我们的这些问题是否成其为一个问题,可能与当地情况并不符合。甚至你会逐渐发现自己没有问题可问,我们的问题当地人也听不懂,我们就要给他们解释。我们不得不安排当地人或者懂当地话的人来解释,经过这么多层解释之后,那个答案一定已经有了。最后他就选择一个你需要的答案告诉你。因此田野里没有具体规定的方法而是一个原则。我们强调田野和文献的结合,田野调查里的访谈,观察,文献的收集整理就不是可以分开处理的事情。材料一旦脱离当地的情景,会大打折扣。在民间获得的资料一定要在民间现场释读,如果带回学校的话,你会发现很多东西会读不通了。通过在当地释读这些文献资料,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问题,并且可以马上就问。你们要去的地方还是一个口传材料为主,文字资料稀缺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地方,你在文献里看到的很远的事情,他们都可能有记忆。第一步我们去找地方档案来读读一定是必要的,增加我们田野的敏感性。我们以这些储备的知识去勾起他们的回忆。最重要的是,你要讲的这些事情是发生在别的地方,但他们可能听说过某些大的历史事件。这个时候就不是他们讲出来的故事,尤其是与历史文献不符合的那些故事的过程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是历史人类学分析材料所做的讨论,这些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处理口述材料也和文本类似,文本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口述材料也是在类似的过程中被制造出来的。


相关文章

  • 教育思想大讨论个人总结
  • 教 育 想 大 讨 论 个 学 校:腾冲县辛街中学 姓 名:陈 蓉 珍 日 期:2012年6月 人 总结 思 教育思想大讨论个人总结 陈蓉珍 腾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源远流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腾冲历史的辉煌,首先得益于 ...查看


  • 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进展_程俊
  • 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4期 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进展① 程 俊,罗英姿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大学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变革研究.大学外部制度 变革研究涉及大学领导体制和 ...查看


  • 班主任的工作情况报告
  • 班主任的工作情况报告 葫芦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我市共有10717名班主任,为全面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情况,2002年11~12月份及2003年3月份,德育研训部对我市28所中小学的班主任工作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被调查的学校有六所 ...查看


  • 加强环境教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 加强中学环境化学教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摘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更为方便,由此也带来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尤其是作为跨世纪劳动者的中学生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成社会 ...查看


  • 历史人类学
  • <历史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历史人类学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课程类别:选修课 编 号: 学时: 3 主编姓名:张应强 单位:人类学 系 职称:教授 主审姓名:麻国庆 单位:人类学系 职称:教授 ...查看


  • 社会科学研究中_基于主体建模_方法评述
  • "基于主体建模"社会科学研究中方法评述 黄 璜 * 提要|"基于主体建模"方法在对微观个体进行数学建模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推演社会演化 发展的过程,从而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分析视角 ...查看


  • 应用型人才培养
  • 国会1118班2011160769耿凯 第二单元 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及培养实践 随着社会不断的高速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旧时期的教育必须与 时俱进, 要与社会的发展情况结合起来. 单纯的吸收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要 求. 我国已 ...查看


  • 王建新-田野调查的理论和方法(讲座)
  • 田野调查的理论和方法 主讲:王建新教授 我这次的讲座主要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重点讨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 研究理念 人类学是一个比较经验主义的学科,它在某些方面也讲求实证,但从人类学的著作的写作规范和风格来看,其经 ...查看


  • 2014暑假教师校本培训心得
  • 暑假教师校本培训心得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2014年8月20日-21日我院开展了暑假教师校本培训. 此次培训是针对所有专任教师.兼课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期两天的专家讲座,第二阶段是为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