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的一把尺子。

通过学生对溶解性的了解,设置在不同条件下对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的比较的情景,当学生总结了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需要考虑的因素的同时,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也就随之形成。此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从普遍到规律,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掌握固体溶解度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图表分析问题。

四、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

设问:下列描述是否正确?为什么?

20℃时10克蔗糖完全溶解在100克酒精中;30℃时10克食盐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 结论: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相同。

学生:不正确,比较溶解性时应该在温度相同、溶剂的质量相等和溶剂的种类相同的条件下 比较。

追问: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因素:一定的温度、相同的溶剂及溶剂量100克、饱和状态。 内容: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讲解: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这个数值能说明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溶解性的强 弱,这是定量的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我们称之为物质的溶解度。

引导:根据比较物质溶解性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比较的内容,尝试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 质量。

讲解: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 所溶解的克数。符号:S;单位:g/100g水。

设问:说一说“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100g水”的含义。

学生一:在20℃时,氯化钠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学生二: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 学生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不超过36克。 学生四:在20℃时,将36克氯化钠全部溶解至少需要100克水。 学生五:在20℃时,在136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36克氯化钠。 设问:溶解度的大小和溶解性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PPT:在20℃时,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讲解:我们常把很难溶于水的物质称为不溶物,而实际上真正不溶物是不存在的。 PPT: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设问1:这三种物质的溶解性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2:分析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

学生一:硝酸钾、氯化钠都属于易溶性物质,氢氧化钙属于微溶性物质。

学生二: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少。

追问:在什么温度范围内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可能相等?

过渡:(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说出答案)通过表格的形式比较数据的变化情况比较慢,比 较数据更明显的形式是什么? 学生:函数图像。

PPT:展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图

过渡:好,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图像的形式研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小结:现在我们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理解物质的溶解情况,物质的溶解不仅受内因溶 质性质和溶剂性质的影响,同时也受外因温度或压强的影响。

2. 主要板书

七、教学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两者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当精确地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时,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

对于溶解度概念,我认为应先逐点分析,再让学生总结出溶解度概念。

通过上节课学习的物质溶解性,知道溶解度为什么要强调“一定温度”的条件,也可以利用形象比喻促进学生思考:用一试管水跟一烧杯水分别溶解白糖和食盐,能否判断白糖和食盐哪个溶解能力更大吗?说明要进行物质性质强弱、能力大小的比较,就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人们对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所定的标准是“100克溶剂”,因此比较溶解度,一定要使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达到最大值,即溶液达到饱和,否则无法比较。

溶解度单位是:克/100克水。建议让学生从:条件、标准、状态、单位方面归纳。

《物质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的一把尺子。

通过学生对溶解性的了解,设置在不同条件下对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的比较的情景,当学生总结了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需要考虑的因素的同时,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也就随之形成。此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从普遍到规律,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掌握固体溶解度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图表分析问题。

四、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

设问:下列描述是否正确?为什么?

20℃时10克蔗糖完全溶解在100克酒精中;30℃时10克食盐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 结论: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相同。

学生:不正确,比较溶解性时应该在温度相同、溶剂的质量相等和溶剂的种类相同的条件下 比较。

追问: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因素:一定的温度、相同的溶剂及溶剂量100克、饱和状态。 内容: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讲解: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这个数值能说明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溶解性的强 弱,这是定量的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我们称之为物质的溶解度。

引导:根据比较物质溶解性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比较的内容,尝试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 质量。

讲解: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 所溶解的克数。符号:S;单位:g/100g水。

设问:说一说“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100g水”的含义。

学生一:在20℃时,氯化钠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学生二: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 学生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不超过36克。 学生四:在20℃时,将36克氯化钠全部溶解至少需要100克水。 学生五:在20℃时,在136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36克氯化钠。 设问:溶解度的大小和溶解性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PPT:在20℃时,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讲解:我们常把很难溶于水的物质称为不溶物,而实际上真正不溶物是不存在的。 PPT: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设问1:这三种物质的溶解性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2:分析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

学生一:硝酸钾、氯化钠都属于易溶性物质,氢氧化钙属于微溶性物质。

学生二: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少。

追问:在什么温度范围内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可能相等?

过渡:(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说出答案)通过表格的形式比较数据的变化情况比较慢,比 较数据更明显的形式是什么? 学生:函数图像。

PPT:展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图

过渡:好,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图像的形式研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小结:现在我们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理解物质的溶解情况,物质的溶解不仅受内因溶 质性质和溶剂性质的影响,同时也受外因温度或压强的影响。

2. 主要板书

七、教学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两者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当精确地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时,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

对于溶解度概念,我认为应先逐点分析,再让学生总结出溶解度概念。

通过上节课学习的物质溶解性,知道溶解度为什么要强调“一定温度”的条件,也可以利用形象比喻促进学生思考:用一试管水跟一烧杯水分别溶解白糖和食盐,能否判断白糖和食盐哪个溶解能力更大吗?说明要进行物质性质强弱、能力大小的比较,就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人们对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所定的标准是“100克溶剂”,因此比较溶解度,一定要使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达到最大值,即溶液达到饱和,否则无法比较。

溶解度单位是:克/100克水。建议让学生从:条件、标准、状态、单位方面归纳。


相关文章

  • 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
  •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 化学组 关俊艳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2. 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 明确溶质.溶剂一定时,固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查看


  • [溶解度]教学设计 1
  • <溶解度>教学设计 [摘要]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溶解度>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几个专题的学习中,学生接 ...查看


  • 溶解度教学设计
  • 201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课题二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温泉镇第一初级中学 张 艳 花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2011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的内容,分为饱和溶液 ...查看


  • 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案 二.溶解
  • 第二单元 溶解 单元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 ...查看


  • 溶解度的教学设计
  • ·同学们,糖和食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这两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的溶解吗?(不能)事实上,大多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都会有一个限量.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影响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做 ...查看


  • 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
  • 第1课时 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 --欧阳晨莺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并能结合实例进行描述. (2)能描述溶解平衡,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常数(溶度积)的含义. (3)知道溶度积是沉淀 ...查看


  • 溶解度教学案第2课时
  • 三仙坳中学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 导学案序号: 20161220-2 课题: 溶解度--2 课型: 新授-理论 课时 : 1 班级:_153_主备人: 杨中华 审核人: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 会利用 ...查看


  •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李爱妮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 ...查看


  •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材料
  •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初步概念,但学生了解不够,通过本节课知识(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