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的一把尺子。
通过学生对溶解性的了解,设置在不同条件下对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的比较的情景,当学生总结了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需要考虑的因素的同时,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也就随之形成。此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从普遍到规律,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掌握固体溶解度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图表分析问题。
四、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
设问:下列描述是否正确?为什么?
20℃时10克蔗糖完全溶解在100克酒精中;30℃时10克食盐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 结论: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相同。
学生:不正确,比较溶解性时应该在温度相同、溶剂的质量相等和溶剂的种类相同的条件下 比较。
追问: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因素:一定的温度、相同的溶剂及溶剂量100克、饱和状态。 内容: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讲解: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这个数值能说明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溶解性的强 弱,这是定量的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我们称之为物质的溶解度。
引导:根据比较物质溶解性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比较的内容,尝试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 质量。
讲解: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 所溶解的克数。符号:S;单位:g/100g水。
设问:说一说“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100g水”的含义。
学生一:在20℃时,氯化钠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学生二: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 学生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不超过36克。 学生四:在20℃时,将36克氯化钠全部溶解至少需要100克水。 学生五:在20℃时,在136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36克氯化钠。 设问:溶解度的大小和溶解性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PPT:在20℃时,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讲解:我们常把很难溶于水的物质称为不溶物,而实际上真正不溶物是不存在的。 PPT: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设问1:这三种物质的溶解性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2:分析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
学生一:硝酸钾、氯化钠都属于易溶性物质,氢氧化钙属于微溶性物质。
学生二: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少。
追问:在什么温度范围内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可能相等?
过渡:(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说出答案)通过表格的形式比较数据的变化情况比较慢,比 较数据更明显的形式是什么? 学生:函数图像。
PPT:展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图
过渡:好,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图像的形式研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小结:现在我们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理解物质的溶解情况,物质的溶解不仅受内因溶 质性质和溶剂性质的影响,同时也受外因温度或压强的影响。
2. 主要板书
七、教学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两者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当精确地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时,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
对于溶解度概念,我认为应先逐点分析,再让学生总结出溶解度概念。
通过上节课学习的物质溶解性,知道溶解度为什么要强调“一定温度”的条件,也可以利用形象比喻促进学生思考:用一试管水跟一烧杯水分别溶解白糖和食盐,能否判断白糖和食盐哪个溶解能力更大吗?说明要进行物质性质强弱、能力大小的比较,就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人们对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所定的标准是“100克溶剂”,因此比较溶解度,一定要使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达到最大值,即溶液达到饱和,否则无法比较。
溶解度单位是:克/100克水。建议让学生从:条件、标准、状态、单位方面归纳。
《物质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的一把尺子。
通过学生对溶解性的了解,设置在不同条件下对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的比较的情景,当学生总结了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需要考虑的因素的同时,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也就随之形成。此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从普遍到规律,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掌握固体溶解度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图表分析问题。
四、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
设问:下列描述是否正确?为什么?
20℃时10克蔗糖完全溶解在100克酒精中;30℃时10克食盐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 结论: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相同。
学生:不正确,比较溶解性时应该在温度相同、溶剂的质量相等和溶剂的种类相同的条件下 比较。
追问: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因素:一定的温度、相同的溶剂及溶剂量100克、饱和状态。 内容: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讲解: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这个数值能说明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溶解性的强 弱,这是定量的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我们称之为物质的溶解度。
引导:根据比较物质溶解性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比较的内容,尝试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 质量。
讲解: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 所溶解的克数。符号:S;单位:g/100g水。
设问:说一说“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100g水”的含义。
学生一:在20℃时,氯化钠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学生二: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 学生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不超过36克。 学生四:在20℃时,将36克氯化钠全部溶解至少需要100克水。 学生五:在20℃时,在136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36克氯化钠。 设问:溶解度的大小和溶解性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PPT:在20℃时,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讲解:我们常把很难溶于水的物质称为不溶物,而实际上真正不溶物是不存在的。 PPT: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设问1:这三种物质的溶解性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2:分析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
学生一:硝酸钾、氯化钠都属于易溶性物质,氢氧化钙属于微溶性物质。
学生二: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少。
追问:在什么温度范围内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可能相等?
过渡:(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说出答案)通过表格的形式比较数据的变化情况比较慢,比 较数据更明显的形式是什么? 学生:函数图像。
PPT:展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图
过渡:好,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图像的形式研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小结:现在我们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理解物质的溶解情况,物质的溶解不仅受内因溶 质性质和溶剂性质的影响,同时也受外因温度或压强的影响。
2. 主要板书
七、教学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两者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当精确地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时,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
对于溶解度概念,我认为应先逐点分析,再让学生总结出溶解度概念。
通过上节课学习的物质溶解性,知道溶解度为什么要强调“一定温度”的条件,也可以利用形象比喻促进学生思考:用一试管水跟一烧杯水分别溶解白糖和食盐,能否判断白糖和食盐哪个溶解能力更大吗?说明要进行物质性质强弱、能力大小的比较,就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人们对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所定的标准是“100克溶剂”,因此比较溶解度,一定要使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达到最大值,即溶液达到饱和,否则无法比较。
溶解度单位是:克/100克水。建议让学生从:条件、标准、状态、单位方面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