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
一.引言: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 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
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
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
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
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
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美院建筑利用传
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
感,
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
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下面我就介绍几点我所看到的问题!
1.开窗问题
从外面看,建筑的窗户开得很“艺术”,很“个性”。(图1、2)不知道为什么明明不该开窗地方开了一个窗户,最后又用帘幕遮上,废弃不用,而需要光线的地方却只有死墙一堵。
2.卫生间的问题
也许最匪夷所思的还是卫生间,卫生间应该是私密
的空间,可是这里许多卫生间的窗户都开向外面的过
道,一点都不避讳行人的目光,实在令人尴尬。
3.楼梯的问题
有的楼梯设计的过于狭小,只能走一个人,人员疏
散缓慢,而且采光明显不足,楼梯间几乎是黑的。
4.采光问题
采光难几乎是象山校区的通病,说白了就是因为墙
面上开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无规律的窗,纯然的为了
追求某种视觉效果,导致其中许多无法使用而遭废弃。
事实上,窗户是沟通内外空间的重要部分,承担着采
光照明的重要责任。如何开,开在哪里,本应该按照
室内实际的采光需求而定,而不该这么形式主义,将
外观放在第一位。
听美院的学生说大家最怕的还是冬天,教室里面极
其阴冷,每次上课几乎都直跺脚,最恼火的是温暖的
阳光就在门外,可是却怎么都照不到里面,
师生们只能趁课间的休息时间去晒晒太阳,
暖暖身子。
5.外廊的问题
建筑师在建筑的外围做了很多个性的外
廊,这些外廊穿插自由,时而向下时而向上,
很有视觉效果,如果你在廊上这就需要你不
停的弯腰了,而且你可能需要往回走,因为
前面可能是个封死的廊,但你需要走到那你
才会发现。
6.建筑内部问题
走进建筑内部,第一感觉“冰冷”,产生这样的原因
有两个:(1)内部全是素混凝土。(2)开窗完全为了外
立面效果,根本没考虑内部的实际采光需要来进行开窗,
导致房间内几乎没有多少阳光。
这样的内部空间让人不是很想待在里面,进去后就想
立刻离开。
四.个人感想
学校,进一步讲,美术学院,作为一种教学场所,既有自己实际用途上的特殊需求,也有作为公共场所时人生活于其中的普遍性需求。现在,建筑师为追求其“艺术性”、“文化性”,却以牺牲大家所需的功能性为代价。这更像是现代艺术家在做一件观念艺术。可是,观念性艺术即便多么不讨人喜欢,都只是一件展示的作品而已,不久就会撤走,和与人朝夕相处的建筑很不相同。要是人一直生活在到处是障碍的观念艺术中,有多少人愿意呢?
好的建筑的确可以表达思想,展现建筑师的思想和观念,但我以为无论思想还是观念,都必须牢牢建立在实用功能之上。学校毕竟还是一种实用型的建筑,它首先要解决师生日常生活使用功能上的问题,艺术、文化、思想、观念,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如何使功能性与艺术性(文化性)相结合,使艺术观念、文化反思在建筑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这才是一个建筑师的高明之处。建筑的艺术性不应当脱离实用性这个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化的提倡,无障碍设计、智能能化设计的提出,已经不是这几年的事了,这是设计界站在服务者的立场上,对人类下至生理上至道德的尊重和敬畏。如果设计以给人制造麻烦,使人遭遇使用上的困难为立场,即使文化上有多么高尚的企图,都将使人因生活上的困难而讨厌这“高尚的企图”。 王澍可以拿自己的宅院来展现自己高尚的企图,但不应当拿美院来试验,毕竟美院不是只有几个人生活学习啊!
参考资料:
王澍;陆文宇.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设计. 时代建筑, 2008-05
高名潞; 王明贤; 史建; 王南溟; 祝晓峰; 徐甜甜. 建筑与当代艺术论坛. 中国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越界与交叉. 时代建筑, 2008-01
08建筑 刘勇 [1**********]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
一.引言: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 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
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
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
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
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
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美院建筑利用传
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
感,
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
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下面我就介绍几点我所看到的问题!
1.开窗问题
从外面看,建筑的窗户开得很“艺术”,很“个性”。(图1、2)不知道为什么明明不该开窗地方开了一个窗户,最后又用帘幕遮上,废弃不用,而需要光线的地方却只有死墙一堵。
2.卫生间的问题
也许最匪夷所思的还是卫生间,卫生间应该是私密
的空间,可是这里许多卫生间的窗户都开向外面的过
道,一点都不避讳行人的目光,实在令人尴尬。
3.楼梯的问题
有的楼梯设计的过于狭小,只能走一个人,人员疏
散缓慢,而且采光明显不足,楼梯间几乎是黑的。
4.采光问题
采光难几乎是象山校区的通病,说白了就是因为墙
面上开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无规律的窗,纯然的为了
追求某种视觉效果,导致其中许多无法使用而遭废弃。
事实上,窗户是沟通内外空间的重要部分,承担着采
光照明的重要责任。如何开,开在哪里,本应该按照
室内实际的采光需求而定,而不该这么形式主义,将
外观放在第一位。
听美院的学生说大家最怕的还是冬天,教室里面极
其阴冷,每次上课几乎都直跺脚,最恼火的是温暖的
阳光就在门外,可是却怎么都照不到里面,
师生们只能趁课间的休息时间去晒晒太阳,
暖暖身子。
5.外廊的问题
建筑师在建筑的外围做了很多个性的外
廊,这些外廊穿插自由,时而向下时而向上,
很有视觉效果,如果你在廊上这就需要你不
停的弯腰了,而且你可能需要往回走,因为
前面可能是个封死的廊,但你需要走到那你
才会发现。
6.建筑内部问题
走进建筑内部,第一感觉“冰冷”,产生这样的原因
有两个:(1)内部全是素混凝土。(2)开窗完全为了外
立面效果,根本没考虑内部的实际采光需要来进行开窗,
导致房间内几乎没有多少阳光。
这样的内部空间让人不是很想待在里面,进去后就想
立刻离开。
四.个人感想
学校,进一步讲,美术学院,作为一种教学场所,既有自己实际用途上的特殊需求,也有作为公共场所时人生活于其中的普遍性需求。现在,建筑师为追求其“艺术性”、“文化性”,却以牺牲大家所需的功能性为代价。这更像是现代艺术家在做一件观念艺术。可是,观念性艺术即便多么不讨人喜欢,都只是一件展示的作品而已,不久就会撤走,和与人朝夕相处的建筑很不相同。要是人一直生活在到处是障碍的观念艺术中,有多少人愿意呢?
好的建筑的确可以表达思想,展现建筑师的思想和观念,但我以为无论思想还是观念,都必须牢牢建立在实用功能之上。学校毕竟还是一种实用型的建筑,它首先要解决师生日常生活使用功能上的问题,艺术、文化、思想、观念,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如何使功能性与艺术性(文化性)相结合,使艺术观念、文化反思在建筑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这才是一个建筑师的高明之处。建筑的艺术性不应当脱离实用性这个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化的提倡,无障碍设计、智能能化设计的提出,已经不是这几年的事了,这是设计界站在服务者的立场上,对人类下至生理上至道德的尊重和敬畏。如果设计以给人制造麻烦,使人遭遇使用上的困难为立场,即使文化上有多么高尚的企图,都将使人因生活上的困难而讨厌这“高尚的企图”。 王澍可以拿自己的宅院来展现自己高尚的企图,但不应当拿美院来试验,毕竟美院不是只有几个人生活学习啊!
参考资料:
王澍;陆文宇.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设计. 时代建筑, 2008-05
高名潞; 王明贤; 史建; 王南溟; 祝晓峰; 徐甜甜. 建筑与当代艺术论坛. 中国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越界与交叉. 时代建筑, 2008-01
08建筑 刘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