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机统一(专题深思)

用系统思维理解社会主义自由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机统一(专题深思)

谌林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08日   07 版)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的自由,既是个人自由与集体自由的有机统一,也是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有机统一。同时,社会主义自由还可从更宽的视域来理解。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指向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平等与自由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天生高人一等。这既是原则,更要使之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其实现的基础。社会主义平等与自由是有机统一的,这主要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人人享有同等的自由。我国公民只要未被依法剥夺公民权利,不论年龄、性别、民族,也不分贫富与职业,所有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享有同等内涵的自由。二是只有相互平等的自由,没有行使特权、歧视与压迫他人的自由。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平等的自由,但无人拥有追求特权、成为歧视与压迫他人的特殊公民的自由。如果说资本主义不过是以“平等的自由”自我标榜,名实难副,那么,社会主义根据其性质,就必须真正落实“平等的自由”。

社会主义公正与自由有机统一。公正就是公平与正义,社会公正必然不断促进社会主义自由。这是因为“平等的自由”原则已经内在承诺公正。这一原则的主旨在于反对不平等,而不平等肯定是不公正的。如果这个原则得到坚守,那么,社会公正在逻辑上、实践上就会不断促进自由。社会公正促进社会主义自由,还体现在公正有位阶的区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说,“给其应得”是这一阶段所应和所能持守的公正,体现在分配领域就是按劳分配。坚持按劳分配,就能够促进社会主义自由。但“给其应得”或按劳分配还不是最高位阶的公正。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高位阶的公正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按需分配如何成为可能?只有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工作;人人都是平等的,心情舒畅,劳动热情高涨,社会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才能创造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每个人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最终才能迎来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说,实现最高位阶的公正,不仅离不开自由与平等,而且只能是社会主义自由与平等发展的结果。同时,实现最高位阶的公正,才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法治与自由有机统一。法治是自由的“保护神”,离开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自由可言。法治的首要功能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英国政治家霍布斯所说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实质上就是社会失序的状态,即人和人之间普遍存在战争的状态。在此状态下,看起来人人都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人人都不自由,因为每个人的自由都没有边界,从而必然侵犯他人的自由。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通过法治明确人们行使自由权利的边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法治的又一个重要功能,是让合法行为的结果可以预期并得到保障,避免非法干涉损害人们的行动自由。社会主义事业要不断得到发展,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不断得到发挥,就必须使人们的合法行为得到法律保障、不受非法干涉。只有这样,自由才是可靠的,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法治作保障,自由、平等、公正就会“烟波浩渺信难求”。因此,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机统一的系统思维全面理解社会主义自由,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自由的深刻内涵。

(作者单位: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用系统思维理解社会主义自由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机统一(专题深思)

谌林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08日   07 版)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的自由,既是个人自由与集体自由的有机统一,也是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有机统一。同时,社会主义自由还可从更宽的视域来理解。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指向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平等与自由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天生高人一等。这既是原则,更要使之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其实现的基础。社会主义平等与自由是有机统一的,这主要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人人享有同等的自由。我国公民只要未被依法剥夺公民权利,不论年龄、性别、民族,也不分贫富与职业,所有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享有同等内涵的自由。二是只有相互平等的自由,没有行使特权、歧视与压迫他人的自由。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平等的自由,但无人拥有追求特权、成为歧视与压迫他人的特殊公民的自由。如果说资本主义不过是以“平等的自由”自我标榜,名实难副,那么,社会主义根据其性质,就必须真正落实“平等的自由”。

社会主义公正与自由有机统一。公正就是公平与正义,社会公正必然不断促进社会主义自由。这是因为“平等的自由”原则已经内在承诺公正。这一原则的主旨在于反对不平等,而不平等肯定是不公正的。如果这个原则得到坚守,那么,社会公正在逻辑上、实践上就会不断促进自由。社会公正促进社会主义自由,还体现在公正有位阶的区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说,“给其应得”是这一阶段所应和所能持守的公正,体现在分配领域就是按劳分配。坚持按劳分配,就能够促进社会主义自由。但“给其应得”或按劳分配还不是最高位阶的公正。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高位阶的公正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按需分配如何成为可能?只有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工作;人人都是平等的,心情舒畅,劳动热情高涨,社会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才能创造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每个人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最终才能迎来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说,实现最高位阶的公正,不仅离不开自由与平等,而且只能是社会主义自由与平等发展的结果。同时,实现最高位阶的公正,才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法治与自由有机统一。法治是自由的“保护神”,离开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自由可言。法治的首要功能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英国政治家霍布斯所说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实质上就是社会失序的状态,即人和人之间普遍存在战争的状态。在此状态下,看起来人人都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人人都不自由,因为每个人的自由都没有边界,从而必然侵犯他人的自由。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通过法治明确人们行使自由权利的边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法治的又一个重要功能,是让合法行为的结果可以预期并得到保障,避免非法干涉损害人们的行动自由。社会主义事业要不断得到发展,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不断得到发挥,就必须使人们的合法行为得到法律保障、不受非法干涉。只有这样,自由才是可靠的,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法治作保障,自由、平等、公正就会“烟波浩渺信难求”。因此,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机统一的系统思维全面理解社会主义自由,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自由的深刻内涵。

(作者单位: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相关文章

  • 司法考试论述题讲义
  • 论述题讲义 第一部分 认识"论述题" 一.国家司法考试论述题的命题规律与四大题型 (二)命题规律 1.理论性: 2.现实性: 3.开放性. (三)四大题型 1.时政简答型 如:2007年卷四第一题: 简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 ...查看


  • 专题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专题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时政术语提炼]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 ...查看


  • 人民日报定义核心价值观12词
  • 人民日报定义核心价值观12词 编者按: 人民日报重要评论--任仲平,明天将再次见报,题目是<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顾名思义,它阐释的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内涵. 与以往不同,这篇任仲平的核心内容,是对核心价值观&q ...查看


  • 2016核心价值观与雷锋精神
  • 2016核心价值观与雷锋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党的十八大报告"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对核心价值观作出了高度概括 ...查看


  • 思修法律基础
  • 2010年导航领航考研政治冲刺班讲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杨泽海 编讲 冲刺复习要领 第一,"大处着眼,高屋建瓴".由于该学科的理论系统性和逻辑性不是很强,必须注意对整个学科结构性地系统地把握,理清内在的逻辑线索 ...查看


  • 社会主义价值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看完这条微信让你全部了解! 富强 富强好比国之脊梁,挺起国家的腰杆,护卫民众的福祉.旧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强烈.最执着的愿望追求. 我们倡导的富强,是人民共同富 ...查看


  • 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 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时代在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制度不断向着民主化.法制化发展.不仅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而且我国也要建立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我们也更应该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认真领 ...查看


  • 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
  • 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中国价值重整迎来关键性拐点 2015年04月20日 02:59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仲平 < 人民日报>( 2015年04月20日02 版) ...查看


  • 走向合作的社会管理--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思想趋向之述评
  • 走向合作的社会管理 走向合作的社会管理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思想趋向之述评-- 陈朋 内容提要社会转型使得社会管理改革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必须 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管理的部署经历了不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