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了中国人三千年--武王伐纣背后的历史真相-今日头条

说起“武王伐纣”,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一边是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加上一位半神级的姜子牙,另一边是堪称中国历代昏君楷模的商纣王,用孟子的话来说,这是一场“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按照几千年来的说法,这场战争是这样的: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至于具体时间,伟大的历史学家们已经考证出了二十多种说法,此处略过),周武王趁着商纣王的大军征讨东夷、朝中空虚的大好时机,在牧野代替老天爷宣读了商纣王的种种罪状,决定替天行道,率领4.5万大军准备攻打朝歌。

正在酒池肉林寻欢作乐的商纣王听说后很纳闷儿:我是天子,老天爷就是我爹,我爹有什么话不直接跟我说,干吗还要让一个外人来转告我?

不过商纣王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自然不会把“老爹”的话放在眼里,当下便召集70万大军(以奴隶为主),兵发牧野,让周武王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王”。

一边是4.5万,一边是70万,商纣王仿佛已经看到了即将发生的一幕:15个人围殴1个人,拜托,不要太血腥!

这时,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不可思议的场面出现了:还没等双方交战,70万商军便集体倒戈,杀向朝歌!

延续500多年的商朝就这样灭亡了,没有出现期待中的大决战,却出现了一幕极其吊诡的临阵倒戈!

几千年来,这次事件被无数次地传扬,周武王就此成为明君的代表,商纣王也就此成为昏君的典范,而70万商军的临阵倒戈,也被定论为反抗暴君的弃暗投明。以有道伐无道,以至仁伐至不仁,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然而,历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顺理成章”的背后往往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70万商军的临阵倒戈,看似自然,却充满了说不清的吊诡。

说它吊诡,首先得了解奴隶社会的特点。在奴隶社会,奴隶从属于奴隶主,没有自主权,也没有人会想到反抗,所谓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都是后人强加到人家头上去的,奴隶们还没有这个觉悟。要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底层人民反抗暴政还是在800年后的秦朝末年。如果非要在历史上找一个奴隶造反的例子,不好意思你只能去找古罗马的斯巴达了。况且,斯巴达起义其实比咱中国的陈胜吴广起义还要晚130多年。

所以,在奴隶社会的巅峰时期——商朝末年,发生奴隶大军临阵倒戈,实在是很可疑的。

其实翻开那时的史料,你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身影,这个人叫胶鬲。

(扬州盐宗庙供奉的三位盐宗:管仲、夙沙氏、胶鬲)

说起胶鬲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一时想不起来,其实在中学课本中我们就知道他了。在孟子那篇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有这样的记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其中“举于鱼盐之中”的胶鬲,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仁兄。

孟子的意思是想说这些人虽然都是起于微贱,但自强不息,创下了不朽的功勋,激励大家“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实这个说法用在胶鬲身上是不合适的。

在江苏扬州、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供奉着三位“盐宗”,即盐商的祖宗,一位是人工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一位是食盐专营的创始人管仲,第三位就是胶鬲,是贩运食盐的祖宗。

自古盐商都是身家巨富,作为盐商祖宗的胶鬲更是不在话下,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战争从来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商纣王讨伐东夷,耗资无数,眼看国库日渐空虚,连酒池肉林都快供应不上了,这时,周文王向商纣王举荐了胶鬲。对商纣王来说,胶鬲无疑就是救命稻草,其巨额财富让商纣王一下子摆脱了困境。为了报答,商纣王封胶鬲为少师,上演了一幕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钱权交易。

但是别忘了,胶鬲终究是周文王的人。

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开始了灭亡商朝的倒计时。

有一次,商纣王派自己的哥哥微子和胶鬲率领使团访问周国。就是在这次访问中,周武王成功地跟胶鬲对上了暗号,又成功地策反了微子,并许诺事成之后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加富三等,封地运城盐湖地区,全权发展当地盐业。

回到朝歌后,胶鬲开始行动了,成功地将几位能征善战的大将都派到了东夷前线,等到周武王讨伐朝歌时,70万商军正是由胶鬲率领的,“临阵倒戈”也就顺理成章了。

前后两个“顺理成章”,一个是儒家的“仁”,另一个是兵家的“卧底”,你说哪一个更接近事实呢?

几千年来,儒家的观点始终占据着上风,认为只要拥有了“仁”,就“仁者无敌”,拥有了“正”,就“邪不胜正”,却从来不讲究跟“不仁”和“邪恶”的斗争方法。可现实却往往是,在“不仁”和“邪恶”面前,“仁”和“正”伤痕累累。

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去新加坡为革命筹款,当地有人问他:“孙先生手底下一个兵都没有,如何妄谈革命?”

孙中山笑着说:“我们的军队多着呢。”

那人问:“在哪儿?我怎么没听说过?”

孙中山信心满满地说:“满清的军队就是我们的军队。满清的士兵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子弟,等他们明白了革命的道理后,就会掉转枪口去推翻满清皇朝!”

听起来让人振奋不已,仿佛只要孙中山的革命真理一讲,几百万满清军队就会立刻“临阵倒戈”,上演一幕近代版的“武王伐纣”。

可惜的是,现实很不给孙先生面子,那套革命真理除了能鼓动几个热血青年去刺杀满清官员之外,对满清的统治没有多少影响,最后还得靠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出面,才把溥仪一大家子请出了紫禁城。

这就是现实,现实得让人如梦初醒。

正是因为这个现实,才让孙中山下定决心筹建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党自己的军队。没有军队,谁听你的?

——历史杂志《旧闻新知》主编,《读者·原创版》签约作家,专注于有趣味、有思想的历史随笔。出版《世相西游》《百年口号》《民国碎片》,台湾出版《历史是一场思辩与智慧之旅》。

说起“武王伐纣”,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一边是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加上一位半神级的姜子牙,另一边是堪称中国历代昏君楷模的商纣王,用孟子的话来说,这是一场“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按照几千年来的说法,这场战争是这样的: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至于具体时间,伟大的历史学家们已经考证出了二十多种说法,此处略过),周武王趁着商纣王的大军征讨东夷、朝中空虚的大好时机,在牧野代替老天爷宣读了商纣王的种种罪状,决定替天行道,率领4.5万大军准备攻打朝歌。

正在酒池肉林寻欢作乐的商纣王听说后很纳闷儿:我是天子,老天爷就是我爹,我爹有什么话不直接跟我说,干吗还要让一个外人来转告我?

不过商纣王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自然不会把“老爹”的话放在眼里,当下便召集70万大军(以奴隶为主),兵发牧野,让周武王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王”。

一边是4.5万,一边是70万,商纣王仿佛已经看到了即将发生的一幕:15个人围殴1个人,拜托,不要太血腥!

这时,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不可思议的场面出现了:还没等双方交战,70万商军便集体倒戈,杀向朝歌!

延续500多年的商朝就这样灭亡了,没有出现期待中的大决战,却出现了一幕极其吊诡的临阵倒戈!

几千年来,这次事件被无数次地传扬,周武王就此成为明君的代表,商纣王也就此成为昏君的典范,而70万商军的临阵倒戈,也被定论为反抗暴君的弃暗投明。以有道伐无道,以至仁伐至不仁,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然而,历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顺理成章”的背后往往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70万商军的临阵倒戈,看似自然,却充满了说不清的吊诡。

说它吊诡,首先得了解奴隶社会的特点。在奴隶社会,奴隶从属于奴隶主,没有自主权,也没有人会想到反抗,所谓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都是后人强加到人家头上去的,奴隶们还没有这个觉悟。要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底层人民反抗暴政还是在800年后的秦朝末年。如果非要在历史上找一个奴隶造反的例子,不好意思你只能去找古罗马的斯巴达了。况且,斯巴达起义其实比咱中国的陈胜吴广起义还要晚130多年。

所以,在奴隶社会的巅峰时期——商朝末年,发生奴隶大军临阵倒戈,实在是很可疑的。

其实翻开那时的史料,你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身影,这个人叫胶鬲。

(扬州盐宗庙供奉的三位盐宗:管仲、夙沙氏、胶鬲)

说起胶鬲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一时想不起来,其实在中学课本中我们就知道他了。在孟子那篇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有这样的记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其中“举于鱼盐之中”的胶鬲,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仁兄。

孟子的意思是想说这些人虽然都是起于微贱,但自强不息,创下了不朽的功勋,激励大家“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实这个说法用在胶鬲身上是不合适的。

在江苏扬州、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供奉着三位“盐宗”,即盐商的祖宗,一位是人工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一位是食盐专营的创始人管仲,第三位就是胶鬲,是贩运食盐的祖宗。

自古盐商都是身家巨富,作为盐商祖宗的胶鬲更是不在话下,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战争从来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商纣王讨伐东夷,耗资无数,眼看国库日渐空虚,连酒池肉林都快供应不上了,这时,周文王向商纣王举荐了胶鬲。对商纣王来说,胶鬲无疑就是救命稻草,其巨额财富让商纣王一下子摆脱了困境。为了报答,商纣王封胶鬲为少师,上演了一幕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钱权交易。

但是别忘了,胶鬲终究是周文王的人。

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开始了灭亡商朝的倒计时。

有一次,商纣王派自己的哥哥微子和胶鬲率领使团访问周国。就是在这次访问中,周武王成功地跟胶鬲对上了暗号,又成功地策反了微子,并许诺事成之后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加富三等,封地运城盐湖地区,全权发展当地盐业。

回到朝歌后,胶鬲开始行动了,成功地将几位能征善战的大将都派到了东夷前线,等到周武王讨伐朝歌时,70万商军正是由胶鬲率领的,“临阵倒戈”也就顺理成章了。

前后两个“顺理成章”,一个是儒家的“仁”,另一个是兵家的“卧底”,你说哪一个更接近事实呢?

几千年来,儒家的观点始终占据着上风,认为只要拥有了“仁”,就“仁者无敌”,拥有了“正”,就“邪不胜正”,却从来不讲究跟“不仁”和“邪恶”的斗争方法。可现实却往往是,在“不仁”和“邪恶”面前,“仁”和“正”伤痕累累。

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去新加坡为革命筹款,当地有人问他:“孙先生手底下一个兵都没有,如何妄谈革命?”

孙中山笑着说:“我们的军队多着呢。”

那人问:“在哪儿?我怎么没听说过?”

孙中山信心满满地说:“满清的军队就是我们的军队。满清的士兵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子弟,等他们明白了革命的道理后,就会掉转枪口去推翻满清皇朝!”

听起来让人振奋不已,仿佛只要孙中山的革命真理一讲,几百万满清军队就会立刻“临阵倒戈”,上演一幕近代版的“武王伐纣”。

可惜的是,现实很不给孙先生面子,那套革命真理除了能鼓动几个热血青年去刺杀满清官员之外,对满清的统治没有多少影响,最后还得靠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出面,才把溥仪一大家子请出了紫禁城。

这就是现实,现实得让人如梦初醒。

正是因为这个现实,才让孙中山下定决心筹建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党自己的军队。没有军队,谁听你的?

——历史杂志《旧闻新知》主编,《读者·原创版》签约作家,专注于有趣味、有思想的历史随笔。出版《世相西游》《百年口号》《民国碎片》,台湾出版《历史是一场思辩与智慧之旅》。


相关文章

  • 秦始皇至死不曾吞并过卫国,难道是因为卫鞅?-今日头条
  • 殷商的核心地区,大抵正是今天的河南省. 所以河南的几个国家,不光宋国牢牢不忘自己"亡国之余"的身份,就是卫国.郑国两个姬姓国家,有殷商文化的遗风. 郑国卫国经常被放到一起说,说河南出美女,叫郑卫之女,说河南的流行歌曲影响 ...查看


  • 武王伐纣与天文年代学
  • 武王伐纣是最有魅力的历史年代学课题,为什么呢?我们平常讲的这个"革命",大家从小就听惯了的"革命"这个词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生革命,或者说是第一次留下了确切记载的革命就是武王伐纣.所谓命是什么呢? ...查看


  • 历史上的纣王真的那么坏吗?
  • 纣王到底做错了什么?从封神榜到小说评说.历史记载,是荒淫无度,还是功过各有?纣王到底有哪些功过是非?小编认为,也许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去看看. 纣王真那么无道?众口背后的尴尬与宽容--<论语>识人辨事驱害 四兽的新轴心时代 2017 ...查看


  • 武王灭商的证据--利簋(下)
  • 历史没有真相, 可是在国宝文物上,记录着真实的历史: 历史无法穿越, 可是在国宝单位中,遗存着鲜活的历史参观名胜古迹: 凭吊怀古,即为巡礼 发现文化艺术价值,悟道人生哲理,就是寻理-- 感谢您阅读"博物馆看展览"和&qu ...查看


  • 面试导游词
  • 黄帝故里沿途讲解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河南.我是咱们此次河南之旅的导游A 导, 大家叫我小A 就好了.我非常荣幸能为大家服务!当然,为大家服务的不只有我一个,还有咱们的司机B 师傅.B 师傅可是有多年的安全行车驾驶经验了, ...查看


  • 中国古都:洛阳的建都史
  • (本文原创,欢迎订阅) 说起古都,往往是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传统史学按建都时间长短在漫长的历史上有四大古都,直至04年,中国古都学会认定郑州为第八大古都,于是便有今天八大古都之说. 今天就讲述一下,帝都洛阳的建都 ...查看


  • 夏商周断代工程
  • 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年启动,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该工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结合,设置9个课题39个专题,组织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 ...查看


  • 封神演义作者论
  • <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全书共一百回.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纣平话>,可能还参考了<商周演义><昆仑八仙东游记>,全书以武王伐纣. ...查看


  •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夏商西周的更迭](3课时)word教案
  •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课前预习预习时顺带把这些题给做了,试试你的身手呀! 1.我国早期的国家经历了 . . 三个朝代. 2.在下列表格中填写出上古三代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国王的名字. 3.通过<成语词典>等工具书,收集一些有关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