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与慈禧.李鸿章齐名的洋人,读懂中国近代史不能忽略他

这就是你了。

身穿正装,衣扣只系了一粒。眼神炯炯,鼻翼高挺。右手搭在座椅的椅背,站在地毯上,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英国绅士的优雅风度。

你很年轻,来自于阿马郡的波特当,为了逃离浪迹的生活,站在一八六一年晚清的土地上。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说:“研究中国近代史,当读懂三个人,一个满人、一个汉人、一个洋人,即慈禧、李鸿章和赫德。”

赫德是晚清来华的英国人,能与慈禧、李鸿章齐名,可见其在晚清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晚清时期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执掌大清帝国海关近40年,曾参与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外交事件,被公认为近代中国最有权势且最具影响力的洋人,洵为中国第一客卿。

如今,《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一书的出现,让我们得以穿过历史的车轨,追溯晚清岁月里挥斥方遒的赫德。他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模糊的剪影在故事的讲述中变得清晰生动……

在此书中,作者玛丽·蒂芬通过大量书信和日记等第一手材料,考证家族历史,讲述了母亲家族三代女性与这位来自爱尔兰阿尔斯特出类拔萃的男人赫德千丝万缕的交情,故事甚为引人入胜。

这是一部严肃的“八卦”史书,作者从女性的视角描述赫德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示了赫德极富个性的一面。透过生动的叙事和史实考证,一个由商人、外交人员、海关洋员和学者组成的在华外国人网络凸显出来,并且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尤其是沿海通商口岸的政治变迁和社会面貌。

翻阅此书,数百年前的风云过往似已浮上眼前,一位风度翩翩的外国人,在晚清的官场上,谈笑风生。

赫德的感情生活

作者丨玛丽·蒂芬

本文节选自《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

1864年7月23日,他庆幸自己对女性的遐想已经变得越发短暂,且不再那么痴迷了。但是很糟糕,8月6日,他又写到,“找个情人的诱惑太强了……除了迷恋女色,没有什么其他事情更让我伤脑筋。不过,我已经一年多没有碰过任何女人了”。

“一年多”说明他在1863年夏天与李泰国一起前往北京之前是与阿瑶在一起的,而身在北京的他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前景。他决定正式结束这段男女私情,打扫门户,为将来明媒正娶做好准备。大多数侨居中国的外国人都会付一笔不大的费用,让孩子回到其母亲的大家庭中。显然,赫德认为,如果将孩子们留在中国,势必会给自己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带来尴尬。他承担了对自己这些“被监护人”的经济责任,并允许他们使用自己的姓氏。但是,由于他们属于非婚生子女,按照维多利亚时代的观念,他们不能算是他的家庭成员,不能享受他的陪伴和亲情。他希望这些孩子在英国长大,所以他必须找一个可以信赖的、熟悉广东习俗的中间人,而这个人又不能是海关里的职员。整件事秘密完成,滴水不漏,甚至在日记中也只字未提此事。我认为,他当时想到了桑普森。赫德一直与他、他的妻子艾玛,以及可爱的女儿保持密切联系。1864年6月21日,他在北京的日记里提到过“可爱的小姑娘”寄给他一张自己的照片,而他也于6月24日回复了她一封短信。

赫德的红颜知己  艾玛·卡拉尔,

24岁,与母亲艾玛·斯普赖·桑普森在伦敦。

11月4日,赫德回到上海(之前成功抵御住邻家中国姑娘的诱惑),并且惊讶地发现外滩和外国人俱乐部用上了新煤气灯,灯光璀璨。12月9日,他启程前往香港。在途中,他写到坐蒸汽船只需69小时可抵达目的地。接着,他直奔广州。他提到曾数次访问广州,说明在1859—1861年那段未记日记的时间中,他与那里的外侨知识分子相当熟络。他们正努力了解中国文明。

1864年12月20日在广州期间,他接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提到一位布雷登小姐(MissBreadon)(原文如此),并且提到5000英镑的事(可能是他希望她能带来的财产数额)……对炉边厮守、共度快活时光的渴望不断增长,而对婚姻的期盼却在下降。”他对婚姻的期盼可能是在见到阿瑶后下降的,但很快又重新燃烧起来。1月10日,他已经在计划前往香港,准备在离开南方前将杂七杂八的事情做一个了结。下一篇日记记于1865年1月15日,显示他并未如愿以偿地与罗存德博士(Dr. WilhelmLobscheid)见面,“所以我只能在尚未了结最急于了结的事之前离开了”。桑普森与罗存德这位非同寻常的德国传教士非常熟悉,很可能建议赫德托他将孩子们带去英国。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赫德本打算借着1864年12月这次造访与阿瑶协商分手事宜,做最后告别,但他陷入了与当年詹·卡·威2号相同的境地,即他又让她怀上了孩子。他只好推迟了将孩子马上送走的计划。如前所述,赫德于1866年8月写给赫丝特·布雷登的信中说,“至少在过去两年里,我的生活是清清白白的,无可非议”。但这种说法很可能隐瞒了他与阿瑶的最后一次相见。

他也需要一些女性朋友,她们往往可以理解他那些无法向男人们吐露的情感。在那个年月,男人都该“坚忍不拔,情感内敛”。按他的希望,一个贤惠妻子应该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她应该能够理解和分享他对事业的投入,以及对中国的忠诚。与赫丝特的婚姻最初是幸福的。他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时,他写道:“没有人的妻子胜过我的爱妻。到目前为止,我们和睦相处。同时,婚姻也确会影响一个男人的工作。”虽然两人一开始还在努力寻求共同爱好,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不幸的端倪。1868年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话,“6月21日,赫丝今天21岁了,刚刚看完《埃涅阿斯纪》(Aeneid)第一卷。”1870年11月16日,当时正在学习小提琴的赫德要求金登干找一些钢琴和小提琴的曲谱,以便夫妇两人可以共同演奏。毫无疑问,他很疼爱她,也钦佩她的勇气:1867年,她在生第一个孩子时,难产四天后才生下他们的儿子,但小生命随即夭折。这件事肯定让惊恐万状的丈夫想起宁波高夫夫人难产时的恐怖结果。1869年12月31日,他们的女儿艾薇(Evey)安全降临人世。接着,1873年7月,他的儿子布鲁斯(Bruce)也来到人间。不过,1874年7月19日的日记里有如下思考:“工作……是我的首要考虑,我不允许任何事情影响到我的工作;我会不惜放弃一切。”

对一个以工作为首要职责的男人来说,只有当妻子视他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时,他们的婚姻才可能长长久久。我们将会发现,这种相知相伴、夫唱妇随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不过,他个人的忠诚天性,以及当时的社会规范决定了他视婚姻为一种“至死不渝”的承诺。

赫德爵士的花园派对(Ca02-100——从一本杂志上剪下)。

赫丝特确实令我们同情。除了看不惯赫德爱慕吉夫人和艾玛,北京的闭塞小圈子使她厌倦不堪,同丈夫交往的人与她在社交习俗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也令她不胜其烦。另外,北京缺少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必要设施(这里出行要坐大车,没有弹性十足的减震装置),让她受够了。可怜的她在生孩子时还经受了难产的折磨,她可能感受到,为人之母可谓付出巨大,得不偿失。这一切赫德大概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1871年9月1日,他对金登干说:

威妥玛夫人刚刚为我们的国王代表生下第三个儿子……而她嫁给他才三年三个月。在我看来,这样虐待一个女人很不公平……这意味着让一个弱女子经受太多痛苦,承担太多苦役和繁重家务,人应该——当然说起来很微妙——但我还是适可而止!

即使是在婚姻生活中,他显然也在尽力约束自己,不给妻子增加太多负担。

赫德七十岁照片,1905年送给凯特的。

为鹭宾·赫德爵士藏品,MS15号,

原为艾恩斯捐赠,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版权所有。

赫德刚刚年过四十,如同这个年龄的很多男人一样,已经开始回顾人生,检视自己是否实现了人生目标。不仅如此,7月2日的信显示,他不久前刚刚经历了双亲亡故的打击。年纪轻轻就有能力赡养父母让他无比自豪。如今他已经成为赫德家族的一家之长。父母在世时,阿尔斯特是父母的家,对他意义重大。而随着他们相继离去,这里就不再具有特殊意义。1866年他探亲休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而1878—1879年休假时,他只在那里短暂停留。他不仅失去了父母至亲,也失去了对那个“家”的眷恋之情。现在,中国成了他真正的家。

与此同时,他的另一段历史也来敲门了。一封不期而至的信让他再次想起那个百般柔顺的中国伴侣阿瑶,以及与她生下的三个子女。“6月3日星期四。收到邮件……戴太太说她的受监护人都已经长大,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安置他们?”

3月19日星期日……上午10点,赫丝、艾薇、布鲁斯,还有弗里达和多萝西亚(Dorthea)……一刻钟之前上路了。布鲁斯因为出门而兴高采烈,艾薇哭着找我,哭得几乎人都缩小了。赫丝也动情洒泪……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人了,我的亲人都已离去。我们何时再相见?在中国?在家乡?此生还是来世?只有上帝才知道。一切皆为命中注定。如果此生无缘与爱过的人相聚……那么就与他们在天堂见面吧……

《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

玛丽·蒂芬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是发掘出大量新史料的赫德新传。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作者母亲的家族有三代女性曾经侨居中国,由于一些特殊的机缘成为大清帝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挚友。本书通过大量书信和日记等第一手材料,考证家族历史,讲述赫德与这些女性朋友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故事,从女性的视角描述赫德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示了赫德极富个性的一面。透过生动的叙事和史实考证,一个由商人、外交人员、海关洋员和学者组成的在华外国人网络凸显出来,并且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尤其是沿海通商口岸的政治变迁和社会面貌。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这就是你了。

身穿正装,衣扣只系了一粒。眼神炯炯,鼻翼高挺。右手搭在座椅的椅背,站在地毯上,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英国绅士的优雅风度。

你很年轻,来自于阿马郡的波特当,为了逃离浪迹的生活,站在一八六一年晚清的土地上。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说:“研究中国近代史,当读懂三个人,一个满人、一个汉人、一个洋人,即慈禧、李鸿章和赫德。”

赫德是晚清来华的英国人,能与慈禧、李鸿章齐名,可见其在晚清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晚清时期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执掌大清帝国海关近40年,曾参与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外交事件,被公认为近代中国最有权势且最具影响力的洋人,洵为中国第一客卿。

如今,《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一书的出现,让我们得以穿过历史的车轨,追溯晚清岁月里挥斥方遒的赫德。他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模糊的剪影在故事的讲述中变得清晰生动……

在此书中,作者玛丽·蒂芬通过大量书信和日记等第一手材料,考证家族历史,讲述了母亲家族三代女性与这位来自爱尔兰阿尔斯特出类拔萃的男人赫德千丝万缕的交情,故事甚为引人入胜。

这是一部严肃的“八卦”史书,作者从女性的视角描述赫德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示了赫德极富个性的一面。透过生动的叙事和史实考证,一个由商人、外交人员、海关洋员和学者组成的在华外国人网络凸显出来,并且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尤其是沿海通商口岸的政治变迁和社会面貌。

翻阅此书,数百年前的风云过往似已浮上眼前,一位风度翩翩的外国人,在晚清的官场上,谈笑风生。

赫德的感情生活

作者丨玛丽·蒂芬

本文节选自《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

1864年7月23日,他庆幸自己对女性的遐想已经变得越发短暂,且不再那么痴迷了。但是很糟糕,8月6日,他又写到,“找个情人的诱惑太强了……除了迷恋女色,没有什么其他事情更让我伤脑筋。不过,我已经一年多没有碰过任何女人了”。

“一年多”说明他在1863年夏天与李泰国一起前往北京之前是与阿瑶在一起的,而身在北京的他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前景。他决定正式结束这段男女私情,打扫门户,为将来明媒正娶做好准备。大多数侨居中国的外国人都会付一笔不大的费用,让孩子回到其母亲的大家庭中。显然,赫德认为,如果将孩子们留在中国,势必会给自己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带来尴尬。他承担了对自己这些“被监护人”的经济责任,并允许他们使用自己的姓氏。但是,由于他们属于非婚生子女,按照维多利亚时代的观念,他们不能算是他的家庭成员,不能享受他的陪伴和亲情。他希望这些孩子在英国长大,所以他必须找一个可以信赖的、熟悉广东习俗的中间人,而这个人又不能是海关里的职员。整件事秘密完成,滴水不漏,甚至在日记中也只字未提此事。我认为,他当时想到了桑普森。赫德一直与他、他的妻子艾玛,以及可爱的女儿保持密切联系。1864年6月21日,他在北京的日记里提到过“可爱的小姑娘”寄给他一张自己的照片,而他也于6月24日回复了她一封短信。

赫德的红颜知己  艾玛·卡拉尔,

24岁,与母亲艾玛·斯普赖·桑普森在伦敦。

11月4日,赫德回到上海(之前成功抵御住邻家中国姑娘的诱惑),并且惊讶地发现外滩和外国人俱乐部用上了新煤气灯,灯光璀璨。12月9日,他启程前往香港。在途中,他写到坐蒸汽船只需69小时可抵达目的地。接着,他直奔广州。他提到曾数次访问广州,说明在1859—1861年那段未记日记的时间中,他与那里的外侨知识分子相当熟络。他们正努力了解中国文明。

1864年12月20日在广州期间,他接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提到一位布雷登小姐(MissBreadon)(原文如此),并且提到5000英镑的事(可能是他希望她能带来的财产数额)……对炉边厮守、共度快活时光的渴望不断增长,而对婚姻的期盼却在下降。”他对婚姻的期盼可能是在见到阿瑶后下降的,但很快又重新燃烧起来。1月10日,他已经在计划前往香港,准备在离开南方前将杂七杂八的事情做一个了结。下一篇日记记于1865年1月15日,显示他并未如愿以偿地与罗存德博士(Dr. WilhelmLobscheid)见面,“所以我只能在尚未了结最急于了结的事之前离开了”。桑普森与罗存德这位非同寻常的德国传教士非常熟悉,很可能建议赫德托他将孩子们带去英国。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赫德本打算借着1864年12月这次造访与阿瑶协商分手事宜,做最后告别,但他陷入了与当年詹·卡·威2号相同的境地,即他又让她怀上了孩子。他只好推迟了将孩子马上送走的计划。如前所述,赫德于1866年8月写给赫丝特·布雷登的信中说,“至少在过去两年里,我的生活是清清白白的,无可非议”。但这种说法很可能隐瞒了他与阿瑶的最后一次相见。

他也需要一些女性朋友,她们往往可以理解他那些无法向男人们吐露的情感。在那个年月,男人都该“坚忍不拔,情感内敛”。按他的希望,一个贤惠妻子应该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她应该能够理解和分享他对事业的投入,以及对中国的忠诚。与赫丝特的婚姻最初是幸福的。他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时,他写道:“没有人的妻子胜过我的爱妻。到目前为止,我们和睦相处。同时,婚姻也确会影响一个男人的工作。”虽然两人一开始还在努力寻求共同爱好,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不幸的端倪。1868年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话,“6月21日,赫丝今天21岁了,刚刚看完《埃涅阿斯纪》(Aeneid)第一卷。”1870年11月16日,当时正在学习小提琴的赫德要求金登干找一些钢琴和小提琴的曲谱,以便夫妇两人可以共同演奏。毫无疑问,他很疼爱她,也钦佩她的勇气:1867年,她在生第一个孩子时,难产四天后才生下他们的儿子,但小生命随即夭折。这件事肯定让惊恐万状的丈夫想起宁波高夫夫人难产时的恐怖结果。1869年12月31日,他们的女儿艾薇(Evey)安全降临人世。接着,1873年7月,他的儿子布鲁斯(Bruce)也来到人间。不过,1874年7月19日的日记里有如下思考:“工作……是我的首要考虑,我不允许任何事情影响到我的工作;我会不惜放弃一切。”

对一个以工作为首要职责的男人来说,只有当妻子视他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时,他们的婚姻才可能长长久久。我们将会发现,这种相知相伴、夫唱妇随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不过,他个人的忠诚天性,以及当时的社会规范决定了他视婚姻为一种“至死不渝”的承诺。

赫德爵士的花园派对(Ca02-100——从一本杂志上剪下)。

赫丝特确实令我们同情。除了看不惯赫德爱慕吉夫人和艾玛,北京的闭塞小圈子使她厌倦不堪,同丈夫交往的人与她在社交习俗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也令她不胜其烦。另外,北京缺少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必要设施(这里出行要坐大车,没有弹性十足的减震装置),让她受够了。可怜的她在生孩子时还经受了难产的折磨,她可能感受到,为人之母可谓付出巨大,得不偿失。这一切赫德大概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1871年9月1日,他对金登干说:

威妥玛夫人刚刚为我们的国王代表生下第三个儿子……而她嫁给他才三年三个月。在我看来,这样虐待一个女人很不公平……这意味着让一个弱女子经受太多痛苦,承担太多苦役和繁重家务,人应该——当然说起来很微妙——但我还是适可而止!

即使是在婚姻生活中,他显然也在尽力约束自己,不给妻子增加太多负担。

赫德七十岁照片,1905年送给凯特的。

为鹭宾·赫德爵士藏品,MS15号,

原为艾恩斯捐赠,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版权所有。

赫德刚刚年过四十,如同这个年龄的很多男人一样,已经开始回顾人生,检视自己是否实现了人生目标。不仅如此,7月2日的信显示,他不久前刚刚经历了双亲亡故的打击。年纪轻轻就有能力赡养父母让他无比自豪。如今他已经成为赫德家族的一家之长。父母在世时,阿尔斯特是父母的家,对他意义重大。而随着他们相继离去,这里就不再具有特殊意义。1866年他探亲休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而1878—1879年休假时,他只在那里短暂停留。他不仅失去了父母至亲,也失去了对那个“家”的眷恋之情。现在,中国成了他真正的家。

与此同时,他的另一段历史也来敲门了。一封不期而至的信让他再次想起那个百般柔顺的中国伴侣阿瑶,以及与她生下的三个子女。“6月3日星期四。收到邮件……戴太太说她的受监护人都已经长大,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安置他们?”

3月19日星期日……上午10点,赫丝、艾薇、布鲁斯,还有弗里达和多萝西亚(Dorthea)……一刻钟之前上路了。布鲁斯因为出门而兴高采烈,艾薇哭着找我,哭得几乎人都缩小了。赫丝也动情洒泪……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人了,我的亲人都已离去。我们何时再相见?在中国?在家乡?此生还是来世?只有上帝才知道。一切皆为命中注定。如果此生无缘与爱过的人相聚……那么就与他们在天堂见面吧……

《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

玛丽·蒂芬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是发掘出大量新史料的赫德新传。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作者母亲的家族有三代女性曾经侨居中国,由于一些特殊的机缘成为大清帝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挚友。本书通过大量书信和日记等第一手材料,考证家族历史,讲述赫德与这些女性朋友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故事,从女性的视角描述赫德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示了赫德极富个性的一面。透过生动的叙事和史实考证,一个由商人、外交人员、海关洋员和学者组成的在华外国人网络凸显出来,并且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尤其是沿海通商口岸的政治变迁和社会面貌。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相关文章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读书分享
  • 一.张荫桓其人其事 张荫桓(1837-1900) ,晚清洋务大臣,字樵野,广东南海人. 1886年10月28日,一尊后来被目为美国标志乃至自由象征的雕像在纽约曼哈顿对岸的自由岛上落成,这就是著名的自由女神像.在落成这一天,包括总统在内的政要 ...查看


  • 近代史人物发微
  • 近代史人物发微 近代的中国是我们祖国刚刚走过的昨天,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切,它的遭遇 和前进更不能不使我们百日千转的思之了.近代社会的巨变,时而骇浪滔天,时 而峰回路转,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如浩渺群星,不管是光彩夺人还是仅仅小放 微光,都为着 ...查看


  • 初二历史选择题
  • 泉州市马甲中学11-1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初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答案请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 1.我国将每年的"禁毒宣传日&q ...查看


  • 慈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 慈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旅游 内容摘要 慈禧太后长期作为晚清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与中国近代化历程关细密切,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其实在近代化历程中慈禧太后所面临的近代化的阻力既有顽固派的阻挠,也有西方列强的干扰.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 ...查看


  • 棠湖中学高2015届2014年11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棠湖中学高2015届2014年11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豆豉距 jiàn 洁身自好.ch ǐ 间..h ào 不愧不怍.zu ò B ...查看


  • 李鸿章和洋务运动
  •  李鸿章和洋务运动--也谈李鸿章之四  (1)李鸿章和洋务运动 以淮军"发家"的李鸿章一开始并不认同所谓的西洋科技,受其老师曾国藩"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理论的影响,在初次进入上海时自称" ...查看


  • 中国近现代史任务评价--李鸿章
  • 生不逢时的名臣--李鸿章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数学类 [1**********]4 杨裔秋 摘要: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曾国藩的弟子,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 ...查看


  • 关于如何看待洋务运动
  • 关于如何看待洋务运动 时间匆匆,一百五十年后再回头细看我们中华那沧桑的近代历史,充满了屈辱和血泪!然而我们又该怎么去看待这些历史呢?如何看待一百五十年前那场由洋务派发起的那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求强.求富 ...查看


  • 不杀洋人的义和团
  • 不杀洋人的义和团 "城中焚劫,火光蔽天,日夜不息.车夫小工,弃业从之.近邑无赖,纷趋都下,数十万人,横行都市.夙所不快,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杀人刀矛并下,肢体分裂.被害之家,婴儿未匝月,亦毙之."--陈独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