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不得不减的理由和措施

  曾几何时,多少外贸人一直以“扩大出口,多创外汇”为己任。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已高达17606.9亿美元,外贸顺差也连年增长,2004年为420亿美元,2005年为1020亿美元,2006年又创下新高,近1775亿美元。几代外贸人的理想得以实现,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然而贸易大国并非贸易强国,高额的外贸顺差,表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支持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关键领域的改革、维护金融稳定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高额贸易顺差持续存在,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加快结构调整进程,也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失衡。因此,高额贸易顺差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隐忧,是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中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1月15日开幕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说: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世界的高度认识减顺差的重要性,把减顺差作为今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抓好抓实,从片面追求出口规模和顺差转向追求出口质量和贸易平衡上来。      高额贸易顺差成为对中国经济良性运行的隐忧      1.引发贸易摩擦,造成对外经济政治关系紧张   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对欧洲和美国两大贸易伙伴顺差的持续扩大,成为美欧等国对中国商品设限的主要口实之一,目前对我国纺织、服装、家电等反倾销调查此起彼伏,对外摩擦还呈现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延伸的趋势。针对我国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发达国家采取了许多违反世贸组织和自由贸易精神的不合理限制措施,制造和滥用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86起,同比增长37%,涉案金额20.5亿美元。贸易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不仅会加大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失去部分世界市场,给出口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威胁,而且还使我国对外政治外交关系造成严重干扰,使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日益紧张,不利于和谐世界的建立。      2.引发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增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加引发了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到2006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持续攀升导致央行通过外汇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增加,使得流动性进一步泛滥,加大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又对国内的金融稳定造成威胁;同时,在国际外汇、资本市场剧烈动荡的情况下,也加大了储备资产的管理难度。   贸易顺差还直接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已较2005年7月汇改前升值近5%。而由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      3.拉高了我国外贸依存度,给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净出口对我国GDP增长的拉动力逐年上升,2002年-2005年的4年间,从1.3%增长到23.7%,2006年更是增长到37%;我国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目前,世界各国平均的进出口依存度约为40%,经济大国,如美国稳定在25%左右,日本稳定在20%左右。而人口最多的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高达80%。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我国经济增长已呈现出明显的外需拉动型特征。外贸依存度过高,市场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过度依赖外部需求这就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使国际市场、国际经济贸易波动的风险对我国经济的负传递影响日益增大,从而给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隐忧。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国内消费应该占经济发展促进因素的主导地位,达到70%左右。比如美国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达到了78%;日本更高,占85%;而中国却相反。因此,我们不光为“世界离不开中国”而喜悦,更应该为“中国更离不开世界”的隐忧而担心。      4.减少了出口效益,恶化了贸易条件   我国外贸在飞速增长,贸易顺差日益增大的同时,却伴随着贸易条件大幅恶化。低下的出口效益问题已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有资料表明,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出口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14.2%,造成的负面收入效应在2000-2003年相当于当年GOP1-1.2%的损失。近年来,我国每出台一项出口鼓励政策,之后都伴随着外国企业对中国出口商的压价,而我国企业为了保住国外市场份额,不得不屈从采取降价措施,使我国政府给予本国企业的优惠转手让渡给了国外,出口效益越来越低,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5.凸现了地区差距,加剧了地区性的收入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贫富悬殊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的一大社会难题。而收入分配差距突出地表现为地区差距。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可能接近甚至高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居民之间,农民收入已经接近甚至高于当地城镇居民的收入。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贸易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东部地区成为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东部地区的出口规模一直占据全国出口总额的80%以上。与出口有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十分迅速,带动了该地区整体工资水平的加速提高。出口贸易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工资却上升乏力,这无形中拉大了东部沿海地区省市与中西部地区省市的收入差距。使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收入差距的扩大还造成大量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使这些地区缺乏足够的人才和劳动力发展本地经济,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上升。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的加速扩大,使这种收入不平衡趋势进一步加剧,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全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6.增加了流动性过剩,埋下了金融隐患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直接加剧了境内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带来的巨额资金流入既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隐患。由于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实行管制,中央行必须通过发行更多人民币来购买由贸易顺差带来的所有外汇,这样便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继而促使银行不得不想办法将这些资金利用起来,如此一来,在收窄境内商业银行盈利空间的同时,亦导致银行在信贷市场上过度竞争,盲目降低贷款条件和利率,不仅加大了利率风险,还为未来不良资产的上升埋下了隐患,也使政府所倡导的控制信贷的措施难以执行。      减少贸易顺差的措施      1.提高企业工资水平,充分扩大内需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中,我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73%,降至2003年的37%。我国投资率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近20个百分点,而消费率却低近20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的增长极不和谐。中国的贸易顺差并不是由于投资太弱,而是因为过高的储蓄率,老百姓消费力的增长速度过慢而导致,即内需乏力。内需乏力并不是说没有需求,而是缺乏消费能力去满足需求。正如你不买房子,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因为你买不起。扩大内需的核心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而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首先应提高我国居民的工资收入,我国工资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大概在10%多一点,而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工资收入占的比重则高得多。另外工资占企业成本比重更低,我们是20%,美国等发达国家是50%到60%。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经济增长和老百姓收入的提高应该是同步的,而我们的收入增长不仅慢,而且不稳定、没有规律,随意性比较大,这就难免要影响老百姓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

  伴随着社会财富的整体增长,中国社会收入差异也逐渐扩大,低收入群体有心无力,仅靠少数的高收入群体,如何来扩大内需?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工的城镇低收入者收入,要让中国老百姓真正有钱起来!让走进西方发达国家千家万户的“中国制造”也将飞进中国的寻常百姓家。      2.利用进口比较优势,扩大国内需要的产品的进口   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猛增最主要的原因是进口增长的减弱,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回落25.7个百分点。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强劲,中国许多商品是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即使人民币汇率调整、降低出口退税,出口降幅也有限。要解决过高的贸易顺差,关键是扩大进口。首先,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进口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运用关税调节等经济手段,鼓励扩大农产品、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重要资源型商品进口;支持大宗产品进口企业增强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进一步加强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协调,推动进口多元化,并培育建立实力较强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提高资源利用集中度。其次,尽快建立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推动建立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和企业义务储备相结合。就象建立粮食专项储备一样,我们也要有石油、矿产品等储备。这些都是中国稀缺的资源,需要扩大进口。第三,要加大对促进进口的金融支持;建立和完善以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进口促进体系;继续实施对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措施,扩大自非洲等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进口;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步伐,进一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放市场,改善贸易环境。形成进出结合、以进带出的良性互动机制。      3.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改变出口增长方式   在我国巨额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按2005年的海关统计,加工贸易顺差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4倍,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加工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准入门槛偏低、产业层次不高、加工环节技术含量较低、区域发展失衡、管理手段和政策不配套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改变目前加工贸易的现状,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淘汰那些加增值比例不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加工贸易企业;改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生产链条短、增加值幅度低的问题。使我国外贸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基于技术创新的集约型外贸增长方式。      4.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各种对外资企业优惠政策   据商务部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出口总值9690.7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5638.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8.18%,我国出口贸易增长对外商投资企业依赖严重。而政府给予外资企业的许多超国民待遇原则使内资企业发展长期受到压制,进一步发展面临内动力不足的压力,从而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按照我国对WTO的承诺,尽快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取消各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通过提高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来提高外资的质量,减少外资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比例。      5.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部分企业的出口   宏观调控方面应进一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2005年以来的一系列小幅紧缩政策使国内经济在短期内降温的效果并不明显,目前我国利率水平仍然较低,因此央行应视经济形势再度加息,这将有利于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资源型、高耗能及高污染类产品行业的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有利益遏制出口无序膨胀,特别是低价竞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企业的出口,缓解我国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压力。      6.加强出口管理,遏制企业低价竞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缺乏自主品牌、技术优势的我国出口企业来讲,商品价格必然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但是竞争的结果是我们的出口产品“量增价低”,这种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不仅使出口企业收益的大量减少,还扰乱了市场秩序、使国家的声誉受损,引发对外贸易摩擦,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国外的限制措施的打压,造成巨额附加值的流失和长期的机会损失。因此,为了遏制中国出口企业的低价竞销行为、降低贸易争端风险,政府应加强出口管理,进一步规范出口市场秩序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政策,有利于减少一部分企业为了提高出口竞争力而采取低价的不正当出口,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混乱无序出口,解决近年来存在的部分商品“量增价低”现象,维护大多数企业的合法权益。

  曾几何时,多少外贸人一直以“扩大出口,多创外汇”为己任。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已高达17606.9亿美元,外贸顺差也连年增长,2004年为420亿美元,2005年为1020亿美元,2006年又创下新高,近1775亿美元。几代外贸人的理想得以实现,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然而贸易大国并非贸易强国,高额的外贸顺差,表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支持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关键领域的改革、维护金融稳定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高额贸易顺差持续存在,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加快结构调整进程,也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失衡。因此,高额贸易顺差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隐忧,是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中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1月15日开幕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说: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世界的高度认识减顺差的重要性,把减顺差作为今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抓好抓实,从片面追求出口规模和顺差转向追求出口质量和贸易平衡上来。      高额贸易顺差成为对中国经济良性运行的隐忧      1.引发贸易摩擦,造成对外经济政治关系紧张   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对欧洲和美国两大贸易伙伴顺差的持续扩大,成为美欧等国对中国商品设限的主要口实之一,目前对我国纺织、服装、家电等反倾销调查此起彼伏,对外摩擦还呈现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延伸的趋势。针对我国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发达国家采取了许多违反世贸组织和自由贸易精神的不合理限制措施,制造和滥用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86起,同比增长37%,涉案金额20.5亿美元。贸易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不仅会加大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失去部分世界市场,给出口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威胁,而且还使我国对外政治外交关系造成严重干扰,使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日益紧张,不利于和谐世界的建立。      2.引发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增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加引发了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到2006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持续攀升导致央行通过外汇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增加,使得流动性进一步泛滥,加大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又对国内的金融稳定造成威胁;同时,在国际外汇、资本市场剧烈动荡的情况下,也加大了储备资产的管理难度。   贸易顺差还直接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已较2005年7月汇改前升值近5%。而由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      3.拉高了我国外贸依存度,给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净出口对我国GDP增长的拉动力逐年上升,2002年-2005年的4年间,从1.3%增长到23.7%,2006年更是增长到37%;我国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目前,世界各国平均的进出口依存度约为40%,经济大国,如美国稳定在25%左右,日本稳定在20%左右。而人口最多的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高达80%。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我国经济增长已呈现出明显的外需拉动型特征。外贸依存度过高,市场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过度依赖外部需求这就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使国际市场、国际经济贸易波动的风险对我国经济的负传递影响日益增大,从而给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隐忧。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国内消费应该占经济发展促进因素的主导地位,达到70%左右。比如美国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达到了78%;日本更高,占85%;而中国却相反。因此,我们不光为“世界离不开中国”而喜悦,更应该为“中国更离不开世界”的隐忧而担心。      4.减少了出口效益,恶化了贸易条件   我国外贸在飞速增长,贸易顺差日益增大的同时,却伴随着贸易条件大幅恶化。低下的出口效益问题已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有资料表明,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出口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14.2%,造成的负面收入效应在2000-2003年相当于当年GOP1-1.2%的损失。近年来,我国每出台一项出口鼓励政策,之后都伴随着外国企业对中国出口商的压价,而我国企业为了保住国外市场份额,不得不屈从采取降价措施,使我国政府给予本国企业的优惠转手让渡给了国外,出口效益越来越低,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5.凸现了地区差距,加剧了地区性的收入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贫富悬殊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的一大社会难题。而收入分配差距突出地表现为地区差距。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可能接近甚至高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居民之间,农民收入已经接近甚至高于当地城镇居民的收入。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贸易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东部地区成为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东部地区的出口规模一直占据全国出口总额的80%以上。与出口有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十分迅速,带动了该地区整体工资水平的加速提高。出口贸易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工资却上升乏力,这无形中拉大了东部沿海地区省市与中西部地区省市的收入差距。使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收入差距的扩大还造成大量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使这些地区缺乏足够的人才和劳动力发展本地经济,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上升。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的加速扩大,使这种收入不平衡趋势进一步加剧,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全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6.增加了流动性过剩,埋下了金融隐患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直接加剧了境内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带来的巨额资金流入既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隐患。由于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实行管制,中央行必须通过发行更多人民币来购买由贸易顺差带来的所有外汇,这样便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继而促使银行不得不想办法将这些资金利用起来,如此一来,在收窄境内商业银行盈利空间的同时,亦导致银行在信贷市场上过度竞争,盲目降低贷款条件和利率,不仅加大了利率风险,还为未来不良资产的上升埋下了隐患,也使政府所倡导的控制信贷的措施难以执行。      减少贸易顺差的措施      1.提高企业工资水平,充分扩大内需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中,我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73%,降至2003年的37%。我国投资率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近20个百分点,而消费率却低近20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的增长极不和谐。中国的贸易顺差并不是由于投资太弱,而是因为过高的储蓄率,老百姓消费力的增长速度过慢而导致,即内需乏力。内需乏力并不是说没有需求,而是缺乏消费能力去满足需求。正如你不买房子,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因为你买不起。扩大内需的核心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而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首先应提高我国居民的工资收入,我国工资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大概在10%多一点,而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工资收入占的比重则高得多。另外工资占企业成本比重更低,我们是20%,美国等发达国家是50%到60%。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经济增长和老百姓收入的提高应该是同步的,而我们的收入增长不仅慢,而且不稳定、没有规律,随意性比较大,这就难免要影响老百姓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

  伴随着社会财富的整体增长,中国社会收入差异也逐渐扩大,低收入群体有心无力,仅靠少数的高收入群体,如何来扩大内需?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工的城镇低收入者收入,要让中国老百姓真正有钱起来!让走进西方发达国家千家万户的“中国制造”也将飞进中国的寻常百姓家。      2.利用进口比较优势,扩大国内需要的产品的进口   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猛增最主要的原因是进口增长的减弱,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回落25.7个百分点。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强劲,中国许多商品是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即使人民币汇率调整、降低出口退税,出口降幅也有限。要解决过高的贸易顺差,关键是扩大进口。首先,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进口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运用关税调节等经济手段,鼓励扩大农产品、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重要资源型商品进口;支持大宗产品进口企业增强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进一步加强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协调,推动进口多元化,并培育建立实力较强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提高资源利用集中度。其次,尽快建立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推动建立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和企业义务储备相结合。就象建立粮食专项储备一样,我们也要有石油、矿产品等储备。这些都是中国稀缺的资源,需要扩大进口。第三,要加大对促进进口的金融支持;建立和完善以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进口促进体系;继续实施对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措施,扩大自非洲等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进口;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步伐,进一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放市场,改善贸易环境。形成进出结合、以进带出的良性互动机制。      3.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改变出口增长方式   在我国巨额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按2005年的海关统计,加工贸易顺差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4倍,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加工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准入门槛偏低、产业层次不高、加工环节技术含量较低、区域发展失衡、管理手段和政策不配套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改变目前加工贸易的现状,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淘汰那些加增值比例不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加工贸易企业;改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生产链条短、增加值幅度低的问题。使我国外贸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基于技术创新的集约型外贸增长方式。      4.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各种对外资企业优惠政策   据商务部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出口总值9690.7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5638.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8.18%,我国出口贸易增长对外商投资企业依赖严重。而政府给予外资企业的许多超国民待遇原则使内资企业发展长期受到压制,进一步发展面临内动力不足的压力,从而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按照我国对WTO的承诺,尽快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取消各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通过提高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来提高外资的质量,减少外资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比例。      5.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部分企业的出口   宏观调控方面应进一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2005年以来的一系列小幅紧缩政策使国内经济在短期内降温的效果并不明显,目前我国利率水平仍然较低,因此央行应视经济形势再度加息,这将有利于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资源型、高耗能及高污染类产品行业的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有利益遏制出口无序膨胀,特别是低价竞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企业的出口,缓解我国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压力。      6.加强出口管理,遏制企业低价竞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缺乏自主品牌、技术优势的我国出口企业来讲,商品价格必然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但是竞争的结果是我们的出口产品“量增价低”,这种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不仅使出口企业收益的大量减少,还扰乱了市场秩序、使国家的声誉受损,引发对外贸易摩擦,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国外的限制措施的打压,造成巨额附加值的流失和长期的机会损失。因此,为了遏制中国出口企业的低价竞销行为、降低贸易争端风险,政府应加强出口管理,进一步规范出口市场秩序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政策,有利于减少一部分企业为了提高出口竞争力而采取低价的不正当出口,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混乱无序出口,解决近年来存在的部分商品“量增价低”现象,维护大多数企业的合法权益。


相关文章

  • 中国出口贸易与内外资政策的关系
  •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更是表现突出,尤其是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贸增幅连续5年保持20%以上.2007年我国外贸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 ...查看


  • "中国追求重商主义"谬论批判
  • 摘要: 通过运用统计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可证明中国的出口增长.贸易顺差增加和外汇储备扩张都不能说明中国在"追求重商主义".实质上, 以消除贸易逆差为目标, 实施贸易保护主义, 才是真正的"新重商主义". ...查看


  •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内容摘要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经济体开始陷入泡沫经济危机的泥淖,难以自拔,直到现在还处于恢复期. 当前,从经济学家到平民百姓,许多中国人都在议论人民币升值.房价大涨.股市飞涨, ...查看


  • 从贸易结构浅析中国贸易失衡的弊病及解决措施
  • 从贸易结构浅析中国贸易失衡弊病及解决措式 内容摘要 当前中国拥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尤其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巨额贸易顺差引发的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棘手问题:人民币成为众矢之的,升值压力日趋增大:各种针对中国的贸易反倾销有增 ...查看


  •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摘要:从2005年实行新的汇率政策之后,人民币的汇率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近几年人民币有明显的升值痕迹.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及其对 ...查看


  • 人民币升值无助于降低中国贸易顺差
  • 发布时间: 2007-02-14 09:27 字体: 向松祚 中国逐年剧增的贸易顺差,是美国指责中国制造"全球不平衡"的主要依据,是美国强力压迫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理由,是中国经济决策者目前面临的最困难问题.其实,人民币升值 ...查看


  • 毕业论文--美国对华实施贸易保护的利弊分析
  •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毕业论文 美国对华实施贸易保护的利弊分析 系别专业年级国际经济与贸易0721 学生姓名学号赵葵指导教师职称2011年04月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查看


  • 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 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一 持续大量逆差的不利影响 1引起偿还外债的困难,甚至出现债务危机 2耗尽一国的国际储备 3影响国家经济的增长 二 持续大量顺差的不利影响 1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遭到破坏 2增加本国的外汇供给 3引起贸易摩擦 影响汇率变动 ...查看


  • 完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思考
  • [摘要]目前,中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处于顺差状态,但外贸出口仍面临严峻的考验.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进一步完善外贸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有管理的自由贸易,并注重扩大进口和增加内需,同时努力培育中国的自有品牌. ...查看


热门内容